天祝白牦牛
天祝白牦牛是我国稀有而珍贵的地方牦牛类群,是经过长期自然选育和人工选育而成的特有畜种。它不仅是甘肃省宝贵的畜种资源,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珍稀的牦牛种质资源,已被列入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
目录
产地自然环境及品种来源自然环境
品种形成
体型外貌外貌特征
体尺与体重
体态结构
适应性
生产性能生长发育
繁殖性能
产绒、毛性能
产乳性能
产肉性能
役用性能
天祝白牦牛的特异性
发展前景产地自然环境及品种来源 自然环境
品种形成
体型外貌 外貌特征
体尺与体重
体态结构
适应性
生产性能 生长发育
繁殖性能
产绒、毛性能
产乳性能
产肉性能
役用性能
天祝白牦牛的特异性
发展前景
展开 编辑本段产地自然环境及品种来源
自然环境
天祝白牦牛产区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祁连山脉的东端,青藏高原北边。境内南部有终年积雪的马雅雪山,东部有毛毛山,乌鞘岭横跨中部。地势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沟谷长深,山系纵横交错。海拔2040~4874m,无霜期90~120d,年均气温-0.2℃~1.3℃,气候寒冷,最低气温-30℃,降水量300~416mm。相对无霜期77.8~95.8d。拥有天然草原39.14万公顷,灌丛放牧林地11.42万公顷。全县23万人,饲养各类牲畜60万头(只),其中有牦牛9万头,牦牛中有白牦牛3.94万头,占牦牛总数的40%。天祝藏族自治县具有繁育白牦牛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品种形成
天祝牧区的藏族人民历代饲牧牦牛,具有丰富的饲养管理经验。据藏族牧民介绍,相传100多年前,天
祝地区人烟稀少,水草丰美,藏族牧民逐水草游牧,在天祝马雅雪山草原上饲牧的牦牛中就有白色个体。在我国明朝的藏传佛经中就有白色牦牛的记载。由于天祝白牦牛不仅是当时给朝庭的贡品,而且毛能染色其经济价值高,是远销国内外的珍品,可制作古戏装和圣诞老人的胡须、蝇拂、刀剑缨穗及假发等,加之肉质鲜嫩,食之有野味,深受消费者青睐。因此,来天祝收购毛、肉的商人多,促使当地牧民历来就注重繁育白牦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畜牧业,积极开展白牦牛的选育工作,使白牦牛的数量迅速增加,质量显著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成立了天祝白牦牛保种选育领导小组和天祝白牦牛育种实验场,专门从事白牦牛的保种选育工作,并确定了“肉毛兼用”的选育方向,制定了选育计划、《天祝白牦牛评级试行标准》及种质资源保护实施方案,建立了选育区和育种核心群,使天祝白牦牛品种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得以科学有序地进行。可以说,天祝白牦牛是在原有少量白牦牛的基础上,经产区劳动人民,不断选育而发展起来的。
编辑本段体型外貌
外貌特征
天祝白牦牛全身被毛纯白,密长且丰厚,耐严寒。头部发育正常,眼大有神(选留黑眼圈的),有角或无角,角粗长,黄褐色,角型向外上方或向后上方月牙形伸出,角轮明显,角尖锋利。嘴唇圆而薄,采食灵活。体型结构紧凑,全身肌肉发育良好,皮肤为粉红色,大多数有黑色素沉着斑点。前躯发达,胸宽而深,耆甲高,后躯较前躯差,但发育正常,尻部一般较窄。四肢粗短,结实有力。偶蹄,蹄形小而圆,蹄叉闭合良好,蹄壳呈黑色或淡黄色,质地致密,善爬山。尾形如马尾,体躯各突出部位,肩端至肘,肘至腰角,腰角至髋结节,臀端联线以下,包括胸骨的体表部位,以及项脊至颈峰,下颌和垂皮等部位,着生长而光泽的粗毛(或称裙毛)同尾毛一起围于体侧,胸部、后躯,四肢、颈侧、背侧及尾部,着生较短的粗毛及绒毛。公牦牛(见图1)头大额宽,头心毛曲卷,眼大有神,雄性突出,鼻镜小,颈粗,垂皮不发达,耆甲明显隆起,前躯宽阔,胸部发育良好。睾丸较小,被阴囊紧裹。母牦牛(见图2)头部清秀,额较窄,有角或无角。外表特征是全身毛长。尤其是额部毛很长,往往眼睛被覆盖,嘴和鼻孔比公牦牛稍小而瘦凸,颈细薄,耆甲稍高,身躯发育协调,腹大而圆不垂,乳房小,乳头短,着生均匀,大小相称,发育良好。
体尺与体重
经在天祝白牦牛产区现场对不同年龄、性别白牦牛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活重等主要指标进行了测定,其结果如下:(注:本网略)
体态结构
天祝白牦牛体态结构紧凑,前躯发育良好,耆甲隆起,后躯发育差,荐高,尻部一般窄而倾斜,四肢较短,骨骼粗而结实,耳、垂皮小,体表很少有皱褶,相对体表面积小,唇薄灵活,口裂较小,属良好的高寒草地肉毛兼用牦牛体型。其成年牛的体尺指数见表2。(注:本网略)
编辑本段适应性
天祝白牦牛生活在海拔3000m左右的高山草原生态环境条件下,耐严寒和粗放型的饲养管理。在高寒少氧的特殊环境影响下,天祝白牦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殊的生态生理特性:全身被毛丰厚,进入冷季后粗毛间密生绒毛,形成良好的保温层,不怕冰雪严寒;四肢健壮有力,善爬高山峻坡;嘴唇薄而灵活,齿质坚硬,舌端宽,舌面丝状乳头发达,对高山草原的低草采食性能很好;鼻孔大,气管短而粗,胸部发育良好。心脏和肺叶发达,呼吸、脉搏快。据测定,成年公牦牛呼吸每1min为17~18次,脉搏为45~46次,母牦牛相应为22~23次、50~51次,使白牦牛在正常呼吸外,能获得必需的氧气,以增加血液、肌体组织中的氧容量。在其他家畜难以生存的海拔高、气压低、空气含氧量少的高山草原上,天祝白牦牛能正常生活、繁殖,它的肉、毛、绒、乳等产品,对高山草原严酷的生态环境条件适应性很强。
编辑本段生产性能
生长发育
天祝白牦牛晚熟,一般4岁大才能体成熟。初生重公犊牛10~13kg,母犊牛为8~11kg。平均断奶日龄20d,断奶重70kg。初生至4岁,公牦牛增重200~230kg,母牦牛增重160~180kg,1~2岁增重最快,母、公牦牛年均增重58~60g,母牦牛相应为57~59kg。
繁殖性能
天祝白牦牛繁殖性能与当地黑、花牦牛基本无差异,一般母牦牛12月龄第一次发情,初配年龄母牦牛为2.5~3岁,初配体重160kg,一般4岁才能体成熟。发情季节为6~11月份,个别母牦牛12月份也发情,7~9月为发情旺季。发情持续期多为12~48h,因年龄、气温、体况及营养等因素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强度比普通牛种弱,不易辨认。发情周期为22.19±5.49d,具有一次发情受胎率高的特点,平均为76.5%。怀孕期为255d。多为两年产一犊或三年产二犊,产犊母牛大多当年不再发情,连产母牛占6.07%~15.02%。产后到第一次发情间隔时间平均为105d。终生可产犊6~9头,最高可达20头。 公牛一般在10~12月龄时,具有明显的性反射,但多数不能发生性行为。在2周岁即具有配种能力,但实际在母牛群中参与初配的年龄为3~4岁,利用年限为4~5年,8岁以后很少能在大群中交配。目前均为自交,公母配种比例为1∶15~1∶25。据试验采精测定,供体种牛射精量为0.5~2mL,精子数8.0~13.4亿/mL,原精活力为0.7~0.9以上。 2002年天祝白牦牛为3.94万头,适龄母牦牛1.1万头,占30%,繁殖犊牛0.82万头,繁殖率为75%,成活0.74万头,繁殖成活率为92%。
产绒、毛性能
天祝白牦牛一般在6月中旬剪毛(对公牛进行拔毛),每年剪(拔)毛一次,在剪(拔)毛前先进行抓绒,尾毛两年剪一次。成年公牦牛平均剪(拔)裙毛量为3.86kg,抓绒量为0.46kg,尾毛量为0.68kg;成年母牦牛相应为1.76、0.36、0.43kg;阉牦牛相应为1.97、0.63、0.41kg。全身被毛纤维分为粗毛、绒毛和两型毛,不同类型毛纤维中,无髓毛占75%以上,是天祝白牦牛毛的显著特点,也是其贵重品质的主要标志。成年牛粗毛(尾毛)最长达52.3cm,细度为68.45μm,断裂强度高达96.6g,伸度为42.8%。绒毛长度4.5cm,细度为27.65μm,强度和国产山羊绒的强度接近,伸度与粗毛接近。两型毛的细度为43.4μm。
产乳性能
天祝白牦牛在高山草原放牧条件下,产乳母牦牛带犊自然哺乳,一般对产第一胎的母牦牛(牧民称为头玛)不挤乳,主要是调教母牦牛让犊牛哺饮;产乳年龄3~15岁,6~12岁为产乳盛期,年产乳量为450kg左右,其中2/3以上的乳由犊牛哺饮。6~9月份为挤乳期(农历5月5日端午节至8月15日中秋节),挤乳期为105~120d,日挤乳一次,日挤乳量0.5~4.0kg,乳脂率为6%~8%,另据乳成份测定,挤乳期平均干物质16.91%,脂肪5.45%,蛋白质5.24%,乳糖5.41%,灰分0.77%。密度1.0387,热能值871.2千卡/kg。乳脂肪球平均直径为4.13μm。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可提高产乳量。
产肉性能
产肉性能好。天祝白牦牛肉水份66.2%,蛋白质20.20%?脂肪11.87%,灰分0.87%,热能值2297.43(千卡/kg)。肉质鲜嫩,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少,肌纤维较细,灰分较高或矿物质丰富,热能值和氨基酸含量高,是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无污染天然绿色食品。据测定,在自然放牧状况下,秋末成年牛宰前公牛活重272.65±37.41kg,母牛217.53±15.53kg;胴体公牛重141.63±19.44kg,母牛113.33±10.00kg,屠宰率为52.0%,净肉率为39.94%,大腿肌肉厚度为6.1cm,腰部肌肉厚度为3.2cm;背部脂肪厚度3mm,腰部脂肪厚度为8mm;眼肌面积37.92cm2,骨肉比:公牛1∶2.4,母牛1∶3.7。1~4岁牛平均日增重:公牛分别为162.2g、157.3g、114.8g和136.2g;母牛分别为160.5g、154.8g、71.5g和52.9g。
役用性能
天祝白牦牛除生产肉、乳、绒、毛、尾等产品外,阉牦牛经过调教后,还可以骑乘和驮运,是牧区的代步和运输工具之一,享有“高原之舟”之美称。一般可驮运75~100kg,日行程30~40cm,边行边采食;夜间可负重卧息,次日仍继续运行,直至目的地。可见天祝白牦牛具有特殊的驮力和坚强的耐久力。
编辑本段天祝白牦牛的特异性
天祝白牦牛以其全身被毛纯白为特征。绒毛纯白可染成各种颜色,在古代白牦牛的尾毛成为珍贵的特产和贡品,古代兵器上的缨穗,旌旗上的长缨,帽子上的红缨子,戏剧人物的长髯,圣诞老人的胡须、假发、头套等都是毛中的珍品。用白牦牛的尾毛加工制作的“拂尘”,可驱蝇、掸尘。 天祝白牦牛的粗毛,除了做衬布、地毡、帐篷、毡垫等传统的地方家用产品外,利用粗毛混纺成大衣尼,制成冬装,质地柔软,富有弹性,闪光发亮。据测定,天祝白牦牛的毛纤维75%以上是无髓毛,这是天祝白牦牛的显著特点,也是天祝白牦牛的特异性和贵重品质的标志。 天祝白牦牛的绒毛平均细度18μm,强度5.88g。用白牦牛绒制成的牛绒衫非常时髦,十分走俏;白牦牛肉质鲜嫩味美,营养丰富。白牦牛奶可加工成酥油、奶酪、奶粉等产品。特别是白牦牛血,可提炼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已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方面广泛应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编辑本段发展前景
天祝白牦牛是我国特有珍贵动物,是宝贵的畜牧资源,保护和发展天祝白牦牛,提高其生产性能,产品系列开发利用,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援国家建设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建议建立中国天祝白牦牛自然保护区。继续组织实施天祝白牦牛保种选育,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进行纯种繁育。重点搞好天祝白牦牛种质保护,为国家保护和保存优良畜种种质基因,丰富国家优良畜种遗传基因库,使这一宝贵的畜牧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www.baimaoniu8.cn 天祝白牦牛网
牦牛的品种介绍
据《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2011年),牦牛有12个地方品种和1个培育品种。12个地方品种分别是九龙牦牛、麦洼牦牛、木里牦牛、西藏高山牦牛、娘亚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中甸牦牛、巴州牦牛。1个培育品种是大通牦牛。(1)九龙牦牛属于以产肉为主的牦牛地方品种。1)中心产区及分布九龙牦牛原产地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及康定县南部的沙德区海拔3000米以上的灌丛草地和高山草甸区。中心产区位于九龙县斜卡和洪坝,处于横断山以东,大雪山西南面、雅砻江东北部的高山草原区。邻近九龙县的盐源县和冕宁县,以及雅安地区的石棉等县均有分布。2)体型外貌特征①外貌特征:九龙牦牛的被毛为长覆毛、有底绒,额部有长毛,前额有卷毛。基础毛色为黑色,少数黑白相间,有白头、白背、白腹。鼻镜为黑褐色,眼睑、乳房颜色为粉红色,蹄角为黑褐色。公牛头大额宽,母牛头小狭长。耳平伸,耳壳薄,耳端尖。角形主要包括大圆环和龙门角两种。公牛肩峰较大,母牛肩峰小,颈垂及胸垂小。前胸发达开阔,胸很深。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后躯较短,尻欠宽、略斜,臀部丰满。四肢结实,前肢直立,后肢弯曲有力。九龙牦牛无脐垂,尻部短而斜,尾长至飞节,尾帚大,尾梢颜色为黑色或白色。②体重和体尺:九龙牦牛成年公牛体重(359.3±53.2)千克,体高(139.8±6.5)厘米,体斜长(152.4±6.5)厘米,胸围(206.7±13.1)厘米,管围(21.4±0.6)厘米;成年母牛体重(274.8±24.7)千克,体高(118.8±3.0)厘米,体斜长(132.7±4.0)厘米,胸围(171.8±6.3)厘米,管围(18.3±1.0)厘米。(2)麦洼牦牛属于肉乳兼用型牦牛地方品种。1)中心产区及分布麦洼牦牛原产地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红原县麦洼、色地、瓦切、阿木乡等地为中心产区,也分布于周边的阿坝、若尔盖、松潘、壤塘等地区。2)体型外貌特征①外貌特征:麦洼牦牛毛色多为黑色,次为黑带白斑、青色、褐色。肋部、大腿内侧及腹下毛色有淡化。鼻镜为黑褐色,眼睑、乳房为粉红色,蹄、角为黑褐色。尾梢颜色为黑色或白色。全身被毛丰厚,有光泽。被毛为长覆毛、有底绒。头大小适中,额宽平。眼中等大,鼻孔较大,鼻翼和唇较薄,鼻镜小。耳平伸,耳壳薄,耳端尖。额部有长毛,前额有卷毛。额毛丛生呈卷曲状,长者可盖过双眼。公、母牛多数有角,公牛角粗大,从角基部向两侧、向上伸张,角尖略向后、向内弯曲;母牛角细短、尖,角型不一,多数向上,向两侧伸张,然后向内弯曲。公牛肩峰高而丰满,母牛肩峰较矮而单薄,颈垂及胸垂小。体格较大,体躯较长,前胸发达,胸深,肋开张,背稍凹,后躯发育较差,腹大不下垂。背腰及尻部绒毛厚,体侧及腹部粗毛密而长,裙毛覆盖住体躯下部。四肢较短,蹄较小,蹄质坚实。无脐垂,尻部短而斜,尾长至后管下段,尾梢大。尾毛粗长而密。②体重和体尺:麦洼牦牛成年公牛体重(207.1±39.1)千克,体高(117.7±5.5)厘米,体斜长(127.1±13.6)厘米,胸围(162.7±10.8)厘米,管围(19.4±1.4)厘米;成年母牛体重(176.3±23.3)千克,体高(113.0±4.8)厘米,体斜长(120.5±10.2)厘米,胸围(153.4±12.3)厘米,管围(16.2±1.1)厘米。(3)木里牦牛属于以产肉为主的牦牛地方品种。1)中心产区及分布木里牦牛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寒草地,以东孜、沙湾、博窝、倮波、麦日、东朗、唐央等10多个乡镇为中心产区,在冕宁、西昌、美姑、普格等县也有分布。2)体型外貌特征①外貌特征:木里牦牛被毛多为黑色,部分为黑白相间的杂花色。鼻镜为黑褐色,眼睑、乳房为粉红色,蹄、角为黑褐色。被毛为长覆毛、有底绒,额部有长毛,前额有卷毛。公牛头大额宽,母牛头小、狭长。耳小平伸,耳壳薄,耳端尖。公、母牛都有角,角形主要有小圆环和龙门角两种。公牛颈粗、无垂肉,肩峰高耸而圆突;母牛颈薄,鬐甲低而薄。体躯较短,胸深宽,肋骨开张,背腰较平直。四肢粗短,蹄质结实。脐垂小,尻部短而斜,尾长至后管,尾梢大、呈黑色或白色。②体重和体尺:木里牦牛成年公牛体重(374.7±66.3)千克,体高(139.8±4.5)厘米,体斜长(159.0±7.8)厘米,胸围(206.0±10.5)厘米,管围(20.0±0.8)厘米;成年母牛体重(228.1±34.9)千克,体高(112.0±6.1)厘米,体斜长(130.7±6.7)厘米,胸围(157.3±9.1)厘米,管围(18.8±1.7)厘米。(4)西藏高山牦牛属于乳肉役兼用型牦牛地方品种。1)中心产区及分布主要产于西藏自治区东部高山深谷地区的高山草场,西藏自治区东部、南部山原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湿润草原地区也有分布。2)体型外貌特征①外貌特征:西藏高山牦牛毛色较杂,以全身黑色为多,约占60%;面部白、头白、躯体黑毛者次之,约占30%;其他灰、青、褐、全白等毛色,约占10%。西藏高山牦牛具有野牦牛的体型外貌。头粗重,额宽平,面稍凹,眼圆有神。嘴方大,唇薄。绝大多数有角,草原型牦牛角为抱头角,山地型牦牛角则向外、向上开张,角间距大;母牦牛角较细。公、母牛均无肉垂、前胸开阔,胸深,肋开张,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尻部较窄、倾斜。尾根低,尾短。四肢强健有力,蹄小而圆,蹄叉紧,蹄质坚实,肢势端正。前胸、大腿部、胸腹及体侧着生长毛及地,尾毛丛生呈帚状。公牦牛鬐甲高而丰满,略显肩峰,雄性特征明显,颈厚、粗短;母牦牛头、颈较清秀。②体重和体尺:西藏高山牦牛成年公牛体重280~300千克,体高124.7厘米,体斜长142.6厘米,胸围168.2厘米,管围19.4厘米;成年母牛体重190~200千克,体高106.0厘米,体斜长125.6厘米,胸围149.7厘米,管围15.7厘米。(5)娘亚牦牛属于以产肉为主的牦牛地方品种,又名嘉黎牦牛。1)中心产区及分布娘亚牦牛原产地为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嘉黎县,主要分布在嘉黎县东部及东北部各乡。2)体型外貌特征①外貌特征:娘亚牦牛毛色较杂,纯黑色约占60%,其他为灰、青、褐、纯白等色。头部较粗重,额平宽。眼圆有神,嘴方大,嘴唇薄,鼻孔开张。公牛雄性特征明显,颈粗短,鬐甲高而宽厚,前胸开阔、胸深、肋弓开张,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尻斜。母牛头颈较清秀,角尖距较小,角质光滑、细致,鬐甲相对较低、较窄,前胸发育良好,肋弓开张。四肢强健有力,蹄质坚实,肢势端正。②体重和体尺:娘亚牦牛成年公牛体重(368.0±91.0)千克,体高(127.4±9.3)厘米,体斜长(147.3±13.5)厘米,胸围(186.3±18.1)厘米,管围(20.1±2.3)厘米;成年母牛体重(184.1±18.8)千克,体高(108.1±3.5)厘米,体斜长(120.2±6.2)厘米,胸围(147.8±6.0)厘米,管围(14.9±0.8)厘米。(6)帕里牦牛属于肉乳役兼用型牦牛地方品种。1)中心产区及分布帕里牦牛主产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的亚东县帕里镇海拔2900~4900米的高寒草甸草场、亚高山(林间)草场、沼泽草甸草场、山地灌丛草场和极高山风化砂砾地。2)体型外貌特征①外貌特征:帕里牦牛以黑色为主,其余毛色较杂,少数为纯白个体。帕里牦牛头宽,额头平,颜面稍下凹。眼圆大、有神。鼻翼薄,耳较大。角从基部向外、向上伸张、角尖向内开展;两角间距较大,有的达到50厘米,这是帕里牦牛的主要特征之一。无角牦牛占总头数的8%。公牛相貌雄壮,颈部短粗而紧凑,鬐甲高而宽厚,前胸深广。背腰平直,尻部欠丰硕,但紧凑结实。四肢强健较短,蹄质结实。全身毛绒较长,尤其是腹侧、股侧毛绒长而密。母牛颈薄,鬐甲相对较低、较薄,前躯比后躯相对发达;胸宽,背腰稍凹,四肢相对较细。②体重和体尺:帕里牦牛成年公牛体重(236.6±31.1)千克,体高(112.0±6.6)厘米,体斜长(131.5±13.4)厘米,胸围(157.5±2.2)厘米,管围(18.5±2.4)厘米;成年母牛体重(200.9±22.1)千克,体高(110.2±4.3)厘米,体斜长(120.6±9.5)厘米,胸围(154.1±4.4)厘米,管围(15.6±0.9)厘米。(7)斯布牦牛属于肉乳兼用型牦牛地方品种。1)中心产区及分布斯布牦牛原产地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产区是距离墨竹工卡县20多千米的斯布山沟,东与工布江达县为邻。2)体型外貌特征①外貌特征:斯布牦牛大部分个体毛色为黑色,个别个体掺有白色毛。公牛角基部粗,角型向外、向上,角尖向后,角间距大;母牛角与公牛角相似,但较细;也有少数牦牛无角。母牛面部清秀,嘴唇薄而灵活。眼有神,鬐甲微突,绝大部分个体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体格硕大,前躯呈矩形、发育良好,胸深宽、蹄裂紧,但多数个体后驱股部发育欠佳。②体重和体尺:斯布牦牛成年公牛体重(204.4±54.7)千克,体高(111.5±2.5)厘米,体斜长(121.8±9.7)厘米,胸围(152.1±14.1)厘米,管围(16.3±1.4)厘米;成年母牛体重(172.9±87.0)千克,体高(105.3±4.2)厘米,体斜长(116.8±5.3)厘米,胸围(145.8±5.7)厘米,管围(15.0±0.7)厘米。(8)甘南牦牛属于以产肉为主的牦牛地方品种。1)中心产区及分布甘南牦牛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以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为中心产区,在该州其他各县、市也有分布。2)体型外貌特征①外貌特征:甘南牦牛毛色以黑色为主,间有杂色。甘南牦牛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头较大,额短而宽并稍显突起。鼻孔开张,鼻镜小,唇薄灵活,眼圆、突出有神,耳小灵活。母牛多数有角,角细长;公牛角粗长,角距较宽,角基部先向外伸,然后向后内弯曲呈弧形,角尖向后。颈短而薄,无垂皮,脊椎的棘突较高,背稍凹,前躯发育良好。尻斜,腹大,四肢较短,粗壮有力,后肢多呈刀状,两飞节靠近。蹄小、坚实,蹄裂紧靠。母牦牛乳房小,乳头短小,乳静脉不发达。公牦牛睾丸圆小而不下垂。尾较短,尾毛长而蓬松,形如帚状。②体重和体尺:甘南牦牛成年公牛体重(370.1±23.8)千克,体高(126.6±6.4)厘米,体斜长(138.6±7.3)厘米,胸围(186.5±9.3)厘米,管围(20.0±2.4)厘米;成年母牛体重(210.5±18.3)千克,体高(105.3±4.9)厘米,体斜长(115.9±6.6)厘米,胸围(154.7±8.0)厘米,管围(15.1±2.1)厘米。(9)天祝白牦牛属于肉毛兼用型牦牛地方品种。1)中心产区及分布天祝白牦牛中心产区是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以毛毛山、乌鞘岭为中心的松山、柏林、东大滩、抓喜秀龙、西大滩、华藏寺等19个乡(镇)。2)体型外貌特征①外貌特征:天祝白牦牛被毛纯白色。体态结构紧凑,有角(角形较杂)或无角。鬐甲隆起,前躯发育良好,荐部较高。四肢结实,蹄小,质地密。尾形如马尾。体侧各部位以及项脊至颈峰、下颌和垂皮等部位,着生长而光泽的粗毛(或称裙毛),同尾毛一起似筒裙围于体侧。胸部、后躯和四肢、颈侧、背腰及尾部着生较短的粗毛及绒毛。公牦牛头大、额宽、头心毛卷曲,有角个体角粗长,有雄相。颈粗,鬐甲显著隆起。睾丸紧缩悬在后腹下部。母牦牛头清秀,角较细,颈细,鬐甲隆起,鬐甲后的背腰平直,腹较大不下垂,乳房呈碗碟状,乳头短细,乳静脉不发达。②体重和体尺:天祝白牦牛成年公牛体重(264.1±18.3)千克,体高(120.8±4.5)厘米,体斜长(123.2±4.7)厘米,胸围(163.8±5.5)厘米,管围(18.3±1.1)厘米;成年母牛体重(189.7±20.8)千克,体高(108.1±5.5)厘米,体斜长(113.6±5.2)厘米,胸围(153.7±8.1)厘米,管围(16.8±1.6)厘米。(10)青海高原牦牛属于肉用型牦牛地方品种。1)中心产区及分布青海高原牦牛主产于青海省高寒地区。大部分分布于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的杂多、治多、曲麻莱三县六个乡。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西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乡和天峻县木里苏里乡及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乡等地。2)体型外貌特征①外貌特征:青海高原牦牛分布区和野牦牛栖息地相邻,野牦牛遗传基因不断渗入,故体型外貌多带有野牦牛的特征。毛色多为黑褐色,嘴唇、眼眶周围和背线处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头大,角粗。皮松厚。鬐甲高、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犹如穿着筒裙,尾短并着生蓬松长毛。公牦牛头粗重,呈长方形,颈短厚且深,睾丸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额宽、有角,颈长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状,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明显。②体重和体尺:青海高原牦牛成年公牛体重(334.9±64.5)千克,体高(127.8±7.6)厘米,体斜长(146.1±12.0)厘米,胸围(180.0±12.5)厘米,管围(21.7±3.6)厘米;成年母牛体重(196.8±30.3)千克,体高(110.5±8.4)厘米,体斜长(123.4±8.2)厘米,胸围(150.6±8.5)厘米,管围(16.5±2.2)厘米。(11)中甸牦牛属于以产肉为主的牦牛地方品种,又称香格里拉牦牛。1)中心产区及分布中甸牦牛主产于海拔2900~4900米之间的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中北部地区大中甸、小中甸、建塘、格咱、尼汝、东旺等地,周边的乡城、德荣、稻城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老君山等,在海拔2500~2800米的中山温带区的山地有零星牦牛分布。2)体型外貌特征①外貌特征:中甸牦牛毛色以黑褐色为主,其次为黑白花、偶见纯白牦牛。头大小中等、宽、短,公牛粗重趋于方形,母牛略显清秀。额宽、稍显穹隆,额毛丛生,公牛多为卷毛,母牛稍稀短。嘴宽大,嘴唇薄而灵活。眼睛圆大、突出有神,眼睑以灰褐色、黑褐色为主,偶见粉色。鼻长微陷,鼻孔较大。耳小平伸。公、母牛均有角,无角牦牛极少见,角间距大、角基粗大、角尖多向上、向前开张呈弧形。颈短薄,公牛稍粗厚,无颈垂。颈肩、肩背结合紧凑。胸短深而宽广,公牦牛较母牛发达、开阔,无胸垂,鬐甲稍耸、向后渐倾,背平直、较短,腰稍凹,十字部微隆,肋骨稍开张,腹大、不下垂,尻斜短或圆短。尾较短,尾毛蓬生如帚状,尾梢毛色以黑色为主,其次是白色。四肢坚实,前肢开阔直立,后肢微曲,系短有力,蹄大、钝圆、质坚韧。母牛乳房较小,乳头短小,乳静脉不发达。公牛睾丸较小,阴鞘紧贴腹部。全身被毛密长,冬、春有长毛下有绒毛。②体重和体尺:中甸牦牛成年公牛体重(224.4±33.6)千克,体高(115.5±8.6)厘米,体斜长(126.0±15.0)厘米,胸围(157.2±14.7)厘米,管围(16.9±1.2)厘米;成年母牛体重(208.8±63.1)千克,体高(111.9±5.3)厘米,体斜长(125.8±7.8)厘米,胸围(159.8±9.2)厘米,管围(15.2±1.9)厘米。(12)巴州牦牛属于肉乳兼用型牦牛地方品种。1)中心产区及分布巴州牦牛中心产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静县、和硕县的高山地带,以和静县的巴音布鲁克、巴伦台地区为集中产区。2)体型外貌特征①外貌特征:巴州牦牛体格大,偏肉用型,被毛以黑色、褐色、灰色为主,黑白花色少见,偶见白色。头较粗,额宽短,眼圆大、稍突出。额毛密长而卷曲,但不遮住双眼。鼻孔大,唇薄。角型有无角和有角两种,以有角者居多,角细长,向外、向上前方或后方张开,角轮明显,耳小稍垂。体躯呈长方形,鬐甲高耸,前躯发育良好。胸深,腹大,背稍凹,后驱发育中等,尻略斜,尾短而毛密长,呈扫帚状。四肢粗短、有力,关节圆大,蹄小而圆,质地坚实。全身被毛长,腹毛下垂呈裙状,不及地。②体重和体尺:巴州牦牛成年公牛体重(260.0±95.6)千克,体高(117.8±9.1)厘米,体斜长(127.6±13.8)厘米,胸围(166.2±21.6)厘米,管围(17.4±2.0)厘米;成年母牛体重(209.1±37.6)千克,体高(110.1±4.6)厘米,体斜长(119.3±8.8)厘米,胸围(156.8±10.0)厘米,管围(16.6±1.0)厘米。(13)大通牦牛属于肉用型牦牛培育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培育,2004年通过农业部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1)体型外貌特征①外貌特征:大通牦牛被毛黑褐色,鬐甲后半部至背部具有明显的灰白色背线,嘴唇、眼睑为灰白色或乳白色。鬐甲高而颈峰隆起(公牛更甚),背腰部平直至十字部稍隆起。体格高大,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发育良好,前胸开阔,四肢稍高但结实,呈现肉用体型。公牛有角,头粗重,颈短厚且深;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清秀,绝大部分有角,颈长而薄。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体躯夹生绒毛和两型毛,裙毛密长,尾毛长而蓬松。②体重和体尺:大通牦牛成年公牛体重(381.7±29.6)千克,体高(121.3±6.7)厘米,体斜长(142.5±9.8)厘米,胸围(195.6±11.5)厘米,管围(19.2±1.8)厘米;成年母牛体重(220.3±27.2)千克,体高(106.8±5.7)厘米,体斜长(121.2±8.4)厘米,胸围(153.5±8.4)厘米,管围(15.4±1.6)厘米。2)品种评价大通牦牛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良好的产肉性能、优良的抗逆性和对高山高寒草场的适应能力,深受牦牛饲养地区的欢迎,对建立我国牦牛制种和供种体系、改良牦牛品质、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及牦牛业整体效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青海省大通种牛场通过建立开放的牦牛繁育体系,向青藏高原牦牛产区提供种牛及冷冻精液。大通牦牛的育成及繁育体系和培育技术的创建,填补了世界上牦牛培育品种及相关技术体系的空白,创立了利用同种野生近祖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提升了牦牛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学养畜水平,促进牦牛产业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生物种类共有几种
1.原核生物界原核生物界 Kingdom Monera 【原核生物是一种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细胞内没有任何带膜的细胞器。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以前称作“蓝绿藻”的蓝细菌,是现存生物中最简单的一群,以分裂生殖繁殖后代。原核生物曾是地球上独一的生命形式,它们独占地球长达20亿年以上。如今它们还是很兴盛,而且在营养盐的循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2.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界 Kingdom Protista 【真核原生生物界(Protista)的生物都是有细胞核的,且几乎是单细胞生物。某些真核原生生物像植物[如矽藻diatom)],某些像动物[如变形虫(amoeba)、纤毛虫(ciliate)],某些既像植物又像动物[如眼虫(euglena)]。】3.真菌界真菌界 Kingdom Fungi【生物的一界。本界成员均属真核生物,它是真菌的最高分类阶元。】4.植物界植物界 Kingdom Plantae【生物的一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其所需要的食物的生物的总称。】5.动物界动物界 Kingdom Animalia【生物的一界。该界成员均属真核生物,包括一般能自由运动、以(复杂有机物质合成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食的所有生物。动物界作为动物分类中最高级的阶元,已发现的共35门70余纲约 350目,150 多万种。】扩展资料地球上已被发现的生物总数大约为120万种。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报告称,估算地球上约有870万种生物,其中包括650万种陆地生物和220万种海洋生物。其中已知陆生生物大约100万种;已知海洋生物更少,约20万种。在估算出的870万种生物中,可分为650万种陆生生物和220万种海洋生物,又可分780万种动物、30万种植物和60万种真菌。此前的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是在300万到1000万之间,而联合国环境署的最新研究则缩小了这个范围,是迄今最精确的估算结果。他们提出的870万也是一个估算值,误差在130万左右,也就是说,地球生物的种类数可能是在740万到1000万之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分类
生物科学专业是学什么的
生物科学专业主要是学生命科学基础学科,比较重要的是生化,细胞,分子,遗传,以及动物植物微生物还有生理等科目。生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了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等学科。必修课程则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学、生物统计学、发育生物学、生物技术概论、进化生物学等。扩展资料:生物科学专业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了解国家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科学专业
白牦牛的种群现状
1、种群组建初见成效, 组建天祝白牦牛核心群10群700头。选育群60群4000头,扩繁群100群6800头。天祝白牦牛总数已达3.9 4万头,占全县牦牛总数的4 4%。初步建立起了三级繁育体系。2、种群结构趋于合理 调查分析,在目前生产状况下,牛群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从被毛颜色看,白色个体比例有大幅度提高,达86%。种牛毛色基本为白色,繁殖犊牛的白色比例明显高于群体平均水平,天祝白牦牛的选育提高及资源保护已初见成效。
白牦牛的介绍
白牦牛是中国及世界稀有珍贵的地方类半野生特有种群,白牦牛产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以该县的西大滩、朵什乡、抓喜秀龙滩(汉语称永丰滩)和阿崐沿沟草原为主要产地。天祝白牦牛是中国青藏高原型牦午中的一个珍贵而特异的地方良种。其产区是中国白牦牛毛、绒及尾毛的主要产地,甚至牦牛尾是重要外贸物资,经济价值高。它生长在高寒缺氧气,枯草期和冰封期长达半年左右的严峻自然条件下,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的肉以富含蛋白质而名列肉类前茅;肉味嫩香可口,风味独特,是国内外市场上罕见的高级肉类。它的皮是制革的高级原料。白牦牛奶是奶中珍品,是生产特优奶粉的原料。它的角、骨、蹄,在工业生产中有各种用途,牛尾也是出口的紧缺物品。
美食小知识
1、长假不同人群节后饮食推荐,网络游戏族建议酱炒肝尖,喝酒吃肉族建议奶香鲜果,狂欢Party型建议番茄海鲜汤,节日孤独型建议坚果烤香蕉。
2、长假后饮食调整,对于饮食过度上“火”,可选择海带汤、黑木耳汤、酸奶、粗粮,在烹调用油时,可选择橄榄油和亚麻籽油,具有排脂的作用。
3、节后调整,推荐清肠调理食谱,山药莱菔子粥,山药去皮切成小块,加入3钱放入纱布绑好的莱菔子,和白米煮成粥,健脾、消食、理气等功效。
4、中秋吃月饼,莲蓉月饼是首选。莲蓉月饼口感香滑细腻,莲蓉馅主要原料是莲子,富含人体所需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老少皆宜。
5、月饼甘甜细腻,遇热易消化,遇冷则凝固。食用时最好备一杯白开水或热茶,不宜喝饮料或凉水,一次吃一个最佳。
6、包素馅饺子时,放一些腐乳汤,可以提高馅料的鲜度,放一些芝麻酱,可以提高馅料的香度,还可以防止沙汤.
7、高压锅调料火候:高压锅调料时间从限压阀首次出气算起,鸡一千克加水两千克,十八分钟可脱骨;排骨一千克加水两千克,二十分钟可脱骨。
8、家里炒菜的锅用久了,是不是会有一层难除的油垢,不必担心,把梨皮放在锅里加水煮一会,油垢就可以轻松清除了。
烹调蔬菜的窍门
1.煮菜时应将菜放在热水中煮,不应放在冷水中煮。如土豆放在热水中煮熟,维生素C损失约10%,放在冷水中煮要损失40%。
2.烹调蔬菜时,加点菱粉类淀粉,使汤变得稠浓,不但可使食品美味可口,而且由于淀粉含谷胱甘肽,对维生素有保护作用。
一、识别种猪肉法
公、母种猪劁后育肥的猪,肉质较低劣,煮不烂,味道差。识别方法是:
带肉皮的,肉皮厚而硬,毛孔粗,皮肤与脂肪之间几乎分不清界限,这种现象在肩胛骨部位最明显。如去皮、去骨后皮下脂肪又厚又硬,几乎和带皮一样。瘦肉颜色呈深红色,肌肉纤维粗糙,纹路清,水分少,结缔组织较大。
二、识别注水猪肉法
看:如瘦肉淡红带白,有光泽,很细嫩,甚至有水外浸则是打水的,若颜色鲜红则未灌水。
摸:用手摸瘦肉不粘手即打水的,如用手摸瘦肉粘手则未打水。
贴纸:取一块白纸粘在肉上,如纸很快被水湿透,是打了水的,若不容易湿透,上沾有油迹的表明未打水。贴纸法还可用于牛、羊肉。
三、识别再冻肉法
冻肉解冻后销售不完,再冻后销售,这种肉的质量大降,其识别方法是:
看外形:脂肪呈深红色,肉表红色;劈开处齐整,指压可湿手指。
摸硬度:肉无弹性,指压下陷后难以恢复。
刀除腥味
切过鱼、肉的菜刀总有一股腥味,如果再切蔬菜其他食品如水果等,会使水果等沾上腥气,影响食欲。除去腥气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生姜片擦一遍刀即可。
铝锅除污垢
铝锅沾染污垢后,极难擦洗,若将锅放入热水中浸泡,用鸡鸭的羽毛擦洗,效果佳。亦可趁锅在火上时,用湿布在其表面擦洗,可使铝锅清洁明亮。
巧切洋葱
切洋葱时,先把刀放在冷水中浸泡,再切洋葱,就不会被洋葱的强烈挥化物将眼刺激得流泪。
香菇洗沙粒
先用60℃的温水将香菇浸泡1小时,然后用手朝一个方向搅拌约10分钟,让香菇的“鳃页”慢慢张开,沙粒便会下落沉入盆底。
马鹿生活习性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
插图号:00000145.jpg" />马鹿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体长为160~250厘米,尾长12~15厘米,肩高约150厘米,体重一般为150~250千克,雌兽比雄兽要小一些。它的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冬毛厚密,有绒毛,毛色灰棕。臀斑较大,呈褐色、黄赭色或白色。头与颜面部较长,有眶下腺,耳大,呈圆锥形。鼻端裸露,其两侧和唇部为纯褐色。额部和头顶为深褐色,颊部为浅褐色。颈部较长,四肢也长。蹄子很大,侧踢长而着地。尾巴较短。马鹿的角很大,只有雄兽才有,而且体重越大的个体,角也越大。雌兽仅在相应部位有隆起的嵴突。角一般分为6叉,个别可达9~10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几乎成直角;主干较长,向后倾斜,第二叉紧靠眉叉,因为距离极短,称为“对门叉”,并以此区别于梅花鹿和白唇鹿的角。第三叉与第二叉的间距较大,以后主干再分出2~3叉。各分叉的基部较扁,主干表面有密布的小突起和少数浅槽纹。生活在山西、河北等地的野外种群已经在20世纪初绝灭。插图号:00000146.jpg" />马鹿属于北方森林草原型动物由于产地不同,马鹿的形态也有一些差异,在全世界共分化为23个亚种,其中生活于北美洲的北美亚种又叫北美马鹿,体形最大,有的个体的体重超过400千克。我国的马鹿大约有7~9个亚种之多,而且大多是我国的特产亚种。东北亚种又叫东北马鹿、八叉鹿、黄臀马鹿,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阿拉善亚种又叫宁夏马鹿、贺兰山马鹿,分布于宁夏贺兰山;西藏亚种又叫藏南赤鹿、寿鹿,分布于西藏东南部;阿尔泰亚种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地区;天山亚种分布于新疆天山东部;塔里木亚种也叫南疆亚种,分布于新疆塔里木河沿岸;甘肃亚种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北部和陕西。马鹿属于北方森林草原型动物,但由于分布范围较大,栖息环境也极为多样。东北马鹿栖息于海拔不高、范围较大的针阔混交林、林间草地或溪谷沿岸林地;白臀鹿则主要栖于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灌丛草甸及冷杉林边缘;而在新疆,塔里木马鹿则栖息于罗布泊地区西部有水源的干旱灌丛、胡杨林与疏林草地等环境中。此外,马鹿还随着不同季节和地理条件的不同而经常变换生活环境,但白臀鹿一般不作远距离的水平迁徙,特别在插图号:00000147.jpg" />马鹿在白天活动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食夏季,仅活动于数个“睡窝子”之间的狭小范围,由此常被当地人称为“座山鹿”。在选择生境的各种要素中,隐蔽条件、水源和食物的丰富度是最重要的指标。它特别喜欢灌丛、草地等环境,不仅有利于隐蔽,而且食物条件和隐蔽条件都比较好。但如果食物比较贫乏,也能在荒漠、芦苇草地及农田等生境活动。马鹿在白天活动,特别是黎明前后的活动更为频繁,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食,种类多达数百种,也常饮矿泉水,在多盐的低湿地上舔食,甚至还吃其中的烂泥。夏天有时也到沼泽和浅水中进行水浴。平时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群体成员包括雌兽和幼仔,成年雄兽则离群独居或几只一起结伴活动。马鹿在自然界里的天敌有熊、豹、豺、狼、猞猁等猛兽,但由于性情机警,奔跑迅速,听觉和嗅觉灵敏,而且体大力强,又有巨角作为武器,所以也能与捕食者进行搏斗。
爪哇野牛生活习性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
爪哇野牛产于亚洲的缅甸、马来西亚、泰国以及印尼的爪哇、加里曼丹、巴厘等地。爪哇野牛全长约2米,插图号:00000120.jpg" />爪哇野牛肩高1.5米,体色与印度野牛很相似,因此也有人叫它“白袜子野牛”。但它与印度野牛的最大区别是有一块白色臀斑,因此很容易辨别它们。爪哇野牛以青草及嫩竹等植物为食,非常耐渴,能很长时间不喝水。它们喜欢生活在树林中,常成群结队一起生活,一般每群10~30只。但也常有个别单独生活的雄牛,它是被群体赶出来的。爪哇野牛白天在密林深处休息、插图号:00000121.jpg" />爪哇野牛以青草及嫩竹等植物为食睡觉,夜间活动,一边游荡一边觅食。在休息时它们总是卧成一个圆圈,由一只成年母牛站立着担负警戒任务。一遇危险,它便使劲地跺一下脚,牛群于是迅速奔跑起来逃避危险。爪哇野牛性情胆小怯懦,从不主动攻击人,也很少到山下侵害庄稼。一般在旱季交配,每年8~10月间产崽,每胎只产1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