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戏曲家有哪些
1、关汉卿:在中国戏剧史上,关汉卿虽然不敢说后无来者,却完全称得上前无古人。元代杂剧的空前繁荣,与关汉卿这个“梨园领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戏剧家,一个世界文化名人,关于他的资料却相当匮乏。一般认为,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人。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窦娥冤》。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也有人说是“元杂剧四大家”,下同)之首,被后人成为“曲圣”。
2、汤显祖:明代最伟大的戏剧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可见其在我国戏剧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汤显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他在《牡丹亭》中所塑造的杜丽娘的形象,是一个追求自由爱情的典型。汤显祖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它诗化的语言,这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另外,我们还应该知道“南柯一梦”这个成语,就来自他的《南柯记》。
3、王实甫:元代著名戏剧家。和关汉卿一样,他也是大都(今北京)人,他的生平资料也很少。王实甫的代表作品是《西厢记》,这部作品打破了元杂剧一般只有四折的惯例,共五本,连“楔子”二十四折,相对于其它杂剧,《西厢记》完全可以称为一部洪篇巨制。自作品问世以来,就备受好评,被称为杂剧之冠。《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的众多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其中的红娘,更是家喻户晓。
4、孔尚任:清代著名戏剧家。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康熙时曾任国子监博士。《桃花扇》问世后,大有“洛阳纸贵”的局面。由于剧中表现了明末清初汉人对明朝的哀思,表扬了史可法、左良玉、黄得功等抗清将领,遂引起皇帝及他左右人的不满,孔尚任被免职。孔尚任的《桃花扇》全剧共14折,具有结构细密、宏伟的特点。其最大成就在于,它摆脱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俗套,以张道士撕扇,侯方域、李香君入道的爱情悲剧,来衬托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富有独创性。
5、纪君祥:元代著名戏剧家。生卒年不详。著有杂剧6种,现仅存1种:《赵氏孤儿冤报冤》,一作《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赵氏孤儿》。故事主要是晋国大将屠岸贾为了权力,害死忠臣赵盾,赵家三百多口除赵氏孤儿被程婴设计救出外,全部被杀。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练就一身武艺,擒杀屠岸贾,为赵家报仇雪恨,为国家铲除一大祸害。这是一部优秀的悲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戏剧冲突扣人心弦,气氛激越慷慨,在欧洲上演后,好评如潮。
6、马致远:“元曲四大家”之一,大都人。我们知道马致远,更多的是因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下,断肠人在天涯。”这脍炙人口的元曲。其实,在杂剧创作方面,马致远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就。《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的杂剧代表作。马致远善于把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作品过于表现自我,缺少戏剧冲突的弊端。
7、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堪与《西厢记》相媲美。
8、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1226年,至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元代著名的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为其代表作。前者是悲剧,雄浑悲壮;后者是喜剧,热情奔放。这两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其中,《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9、洪升:清代剧作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长生殿》是他的代表作品,写的也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长生殿》场面壮丽,情节曲折,曲词清丽流畅,充满诗意。上演后,盛极一时。)。它与当时孔尚任写的《桃花扇》堪称双璧。洪升与孔尚任被誉为“南洪北孔”。
10、高则诚:原名明,号则诚,又号菜根道人。元末著名剧作家,被誉为“南曲(与北曲——杂剧相呼应)之祖”。代表作是《琵琶记》。该剧上演以后,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在元末剧坛上成为一朵璀璨夺目的鲜花,六百多年来,流传不衰。
注:在清代,还有一位剧作家不得不提,他就是李渔。他的《比目鱼》、《风筝误》剧作虽然也较有名气,但与他在戏剧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稍逊一筹,故未收入。
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都有哪些
京剧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都是很著名的艺术家
四大名旦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梅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生死恨》
尚有《失子惊疯》、《昭君出塞》
程有《锁麟囊》、《春闺梦》、《亡蜀鉴》、《文姬归汉》
荀有《红娘》、《红楼二尤》、《霍小玉》、《荀灌娘》
四大须生是: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马有《借东风》、《串龙珠》、《十老安刘》
谭有《定军山》、《群英会》
杨有《洪羊洞》、《乌盆记》
奚有《白帝城》、《范进中举》
黄梅戏有严凤英和王少舫
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
豫剧有常香玉和马金凤
常有《花木兰》、《红娘》
马有《花枪缘》、《穆桂英挂帅》、《花打朝》
越剧有徐玉兰、王文娟
最著名的就是《红楼梦》
还有袁雪芬
《祥林嫂》、梁祝的《许九妹》
还有尹桂芳
最著名的是《何文秀》
粤剧有红线女
最著名的是《关汉卿》
还有昆曲的俞振飞和言慧珠(是梅兰芳的徒弟,京昆都佳)
最著名的有《墙头马上》和《李白脱靴》
中国戏曲文化流传至今,戏曲中有名的角色是谁?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在戏曲当中包含了非常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歌唱,舞蹈,音乐,武术等等。不同地方的戏曲也有着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川剧,豫剧等等,都是由地方的方言所慢慢数演变而成的。经过了长期发展以及演变所留下来的都是十分精华的内容,通过戏曲欣赏也能够陶冶情操,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越剧当中有非常著名的一场戏,叫做《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其中较为出名的角色,要数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命运坎坷的恋人。这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也被翻拍成了电影,电视剧,更是赚足了观众们的眼泪。这对恋人的痴情自然也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二人之间的爱情跨越了阶级,尤其是最后二人双双化蝶的情景,也是令许多的观众泪流满面。在《秦香莲》与《铡美案》这些经典的戏曲表演当中,陈世美也是非常出名的角色。在戏曲当中陈世美的形象也被塑造的十分丰满,通过一些事件也能够看出来它是一个趋炎附势贪图权贵的小人,为了让个人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甘愿抛弃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孩子,以及与自己生活了数年的妻子。通过戏曲呈现出来的角色,其实也向人们诠释了一些道理,如果陈世美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会遭人唾弃的。《白蛇传》也是在我国传统戏曲当中非常经典的故事,其中的人物特色十分鲜明,白素贞和许仙这两个跨越了人妖界限的爱情故事,也令不少观众感动落泪。虽然是修炼了千年的蛇妖,但是却心地善良,愿意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帮助百姓治病救人。许仙虽然是一个文弱书生,但是却善良热心,通过自己所开的药堂帮助了许多百姓。
中国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扩展资料: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1、萌芽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 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2、繁荣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3、延展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4、鼎盛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 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戏曲
我国著名的戏曲演员有哪些
1.梅兰芳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2.马连良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生于北京,字温如,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清风亭》、《四进士》、《失空斩》等。父马西园与著名京剧演员谭小培熟识,三叔马昆山在上海唱戏,受家庭的熏陶,使马连良从小热爱京剧艺术。8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26岁自行组班,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20世纪,他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前“四大须生”;后三人去世,他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1933年马连良在天津与周信芳同台演出,因他们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主演《海瑞罢官》而被迫害致死。3.裘盛戎裘盛戎(1915年-1971年),净角演员。原名裘振芳,北京人,生于1915年,病逝于1971年,岁未过花甲。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擅演剧目有《姚期》《将相和》《杜鹃山》等。4.程砚秋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男,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著名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1958年3月9日去世,享年54岁。5.荀慧生荀慧生(1900年1月5日-1968年12月26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演员,荀派艺术的创始人。男,祖籍河北阜城,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是四大名旦之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荀慧生百度百科-程砚秋百度百科-裘盛戎百度百科-马连良百度百科-梅兰芳
古今中外著名的戏剧表演家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谭富英、麒麟童(周信芳)、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新凤霞。
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是欧洲表现主义先驱,他的三部曲《去大马士革》是欧洲最早出现的表现主义戏剧。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欧洲表现主义浪潮波及美国,产生一批令人注目的戏剧作品,其中尤金·奥尼尔的《毛猿》、《琼斯皇帝》、《奇异的插曲》等,都是表现主义的著名剧作。表现主义戏剧作家强调“潜在情绪的戏剧化”、或“内在精神舞台化”,在戏剧表演技巧上,将情绪、体验、感情、潜意识融化为舞台可感形象。荒诞派戏剧主要作家是法国的尤金·尤奈斯库,主要作品有《椅子》、《秃头歌女》等,塞缪尔·贝克特的主要作品有《等待戈多》、《啊,美好的日子》等,阿瑟·阿达莫夫的主要作品有《进犯》等,让·日奈的主要作品有《圣母之花》等。《百度百科》
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唱段或念白
答;喜欢豫剧的朋友请进,女;马金凤,张宝英,苗文华,男的有;贾廷聚,金不换,刘忠河,等;老皇兄你且慢慢着些吧!
唤声亲翁郭子仪, 为此事怎能够斩首级?
郭暧儿年幼孩子气, 夫妻们争吵可是常有的。
自古道“清官难断家务事”,你何必管他们少年夫妻?
莫说是你替王我传下旨意,你动了你动了他的皮我也不依。
驸马儿跪在了金銮殿里, 听父王与我的儿加封官职。
头上封你双啊双展翅, 封儿的官职再提三级。
天子宝剑赐予给你, 代管满朝文武职。
你的父汾阳王他欺压了你,封儿个并肩王不分高低。
宫里宫外宫里宫外上殿下殿,任你去东里又去西。
莫说咱朝的文和武, 你的父也不能他把儿怎的!
戏曲艺术家表演的戏曲和内容有哪些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脚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元杂剧作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至少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也还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过描写王昭君为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败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回答者:xhbadmx - 秀才 三级 4-27 15:15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在声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黄调以新声夺人而外,它"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日下看花记》);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在表演方面,纯朴真切,行当齐全文武兼重,因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据《梦华琐簿》载,四大徽班"各擅胜场"。三庆以"轴子"取胜(连日接演新戏),四喜以"曲子"取胜(善唱昆曲),和春以"把子"取胜(善演武戏),春台以"孩子"取胜(以童伶为号召)。在艺术和经营上备有侧重点,能够发挥专长,取得较快进展。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据优势。《梦华琐簿》说:"今乐部皖人最多,吴人亚之,蜀人绝无知名者矣。"又说:"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它向京剧擅变的过程。这一嬗变的完成,主要标志为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最早随同徽班进京的汉调演员是米应先(又名米喜子),湖北崇阳人(一说安徽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约于嘉庆年间加入春台徽班进京演唱,演正生,擅红生戏,声望极隆(见《梦华琐簿》及李登齐《常谈丛录》)。被视为著名汉调演员余三胜的先驱(当时曲艺唱词有"亚赛当年米应先"之句)。道光年间(1821-1849),汉调演员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渐增多,著名的有王洪贵、李六。粟海庵居士《燕台鸿爪集》(约作于道光十二年以前)说:"京师尚楚调。乐工中如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称于时。"楚调即汉调,也就是西皮调。可见当时北京已流行西皮调,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又推动了西皮调的革新发展。在徽、汉演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实现了西皮与二黄两种腔调的交融。开始不同的剧目,根据不同的来源,分别唱西皮或二黄;后来,有些戏就兼唱西皮和二黄,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黄,后转西皮,并能相互协调,浑然一体。《罗成叫关》(源出徽调《淤泥河》)就是一个例子。声韵方面,形成"中州韵、湖广音"的格律,字声间杂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两种四声调值,分别尖团字音,按照"十三辙"押韵。二黄的伴奏乐器,几经反复,终于在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废笛,而与西皮统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时仍按徽班传统用笛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戏大量涌现,徽班中皮黄并奏习以为常。据刊于道光二十五年的杨静亭《都门纪略》载,三庆班程长庚、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贵等常演的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定军山》、《击鼓骂曹》、《扫雪打碗》等,与嗣后京剧舞台常见的传统剧目已大体相同,徽班向京剧的擅变到此已基本完成(虽然当时还不称京剧)。另一种说法,认为谭鑫培成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才算形成。理由是到那时皮黄戏从音乐、表演,到唱念的字音、声韵,才具备了严格的规范;而在此以前,即程长庚时代,仍属徽调范畴。
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上海。新建的满庭芳戏园从天津约来京班,受到观众欢迎。同年,丹桂茶园通过北京的三庆班,又约来大批著名京剧演员,其中有老生夏奎章(夏月润之父)、熊金桂(熊文通之父),花旦冯三喜(冯子和之父)等。他们都在上海落户,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派京剧世家。嗣后,更多的京角陆续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孙菊仙、杨月楼、孙春恒、黄月山、李春来、刘永春以及梆子花旦田际云(想九霄)等,从而使上海成为与北京并立的另一个京剧中心。
在这之前,约在咸丰初年,上海已有昆班和徽班演出。京剧进上海后,也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梆子)同台的局面。这对南方京剧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班杰出演员王鸿寿(三麻子)到沪后,经常参加京班演出,并把一些徽调剧目如《徐策跑城》、《扫松下书》、《雪拥蓝关》等带进了京班,把徽调的主要腔调之一"高拨子"纳入到京剧音乐里,还把徽班的某些红生戏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剧中。这对扩大京剧上演剧目和丰富舞台艺术起了一定作用。此外,梆子艺人田际云在上海的艺术活动,对南派京剧的发展也有所影响。他的"灯彩戏"《斗牛宫》等,实为后来"机关布景连台本戏"的滥筋。从光绪五年(1879)起,谭鑫培六次到沪,后来梅兰芳等名演员也经常到沪演出,促进了北派、南派京剧交流,加速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京剧在进入上海之前,即咸丰十年(1860)之后,随商旅往来及戏班的流动演出,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如天津及其周围的河北一带为京剧最早的传播地区之一。道光末年,余三胜即在天津活动(他和他父亲死后都葬在天津);丑角演员刘赶三先在天津的票房活动,后来才到北京"下海"。老生演员孙菊仙也曾经是夭津的票友。山东是徽班进出北京的必经之地,山东帮商人又是北京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因而山东很早就有京剧演出。曲阜孔府早在乾隆时就有安徽艺人入府演戏。京剧的较早流布地区还有安徽、湖北和东北三省。至20世纪初,南至闽、粤,东至浙江,北至黑龙江,西至云南,都有京剧活动。抗日战争期间,京剧在四川、陕西、贵州、广西等地也有了较大发展。
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24年,他再度率剧团到日本演出,1930年,梅又率由二十人组成的剧组到美国访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在苏联演出,受到欧洲戏剧界的重视。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戏曲著名代表人物
1、李胜素李胜素,1966年2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中国国家京剧院主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花衫。现任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京剧界领军当红名角,该团领衔主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梅兰芳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3、尚小云尚小云(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绮霞。出生于河北邢台市南宫市。1900年1月7日出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演员,是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中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4、程砚秋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男,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著名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1958年3月9日去世,享年54岁5、荀慧生荀慧生(1900年1月5日-1968年12月26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演员,荀派艺术的创始人。男,祖籍河北阜城,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是四大名旦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胜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兰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尚小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砚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慧生
中国戏剧的种类及每个戏剧的代表人物
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1、京剧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南开大学为京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代表人物有梅兰芳、谭鑫培、程长庚、杨小楼等。2、豫剧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代表人物有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李树建等。3、昆曲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代表人物有魏良辅、汤显祖、沈自晋、周传瑛等。4、秦腔秦腔(Qinqiang Opera), 别称梆子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Ⅳ-16。代表人物有马友仙、贠宗翰、李爱琴、肖玉玲等。5、沪剧沪剧,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2006年,沪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54。代表人物有杨飞飞、马莉莉、王盘声、陈瑜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