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父从军 花木兰

时间:2024-03-17 10:15:59编辑:奇闻君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扩展资料: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祖冲之《述异记》、李亢《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一说为木兰本姓朱,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但有木兰是姓魏的说法,也有一说为木兰姓韩。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花木兰(一说其生于412年,死于502年,享年90岁;一说生于406年。)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声猿》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一说朱文禄)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明清以后,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再创作,“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日臻完美。迄今为止,上演过木兰戏的剧种有京剧、越剧、汉剧、昆曲、秦腔、平剧、黄梅戏等20多种,特别是大师常香玉《花木兰》的全国巡演,“花木兰”在民间的影响更加深远,“花木兰”这个称谓在人们心中也逐渐“固定”下来。再说“朱”姓木兰。唐白居易在《戏题木兰花》中云:“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杜牧也写有《题木兰庙》一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推上祝明妃。”这说明木兰的故事在唐代已经脍炙人口了。杜诗里的木兰庙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至今还有木兰祠、木兰墓和将军坊等遗址。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根据上述史料,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木兰应姓“朱”。此外,还有“韩”姓木兰、四川阆中人,复姓“木兰”、鲜卑族人等说法。?查阅最具权威性的《辞海·词语分册》,其解释为:“木兰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无确证。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花木兰

有没有后人形容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诗句

木兰歌 作者:韦元甫 唐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
却卸巾鞲理丝簧。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
十年共崎岖。本结弟兄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
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世有臣子心,
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
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白居易的《戏题木兰花》


谁知道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具体故事

花木兰年代女子不裹小脚

南北朝时期,突力子侵犯北魏边疆,地保持军帖命花弧应征入伍。花木兰想到父亲年老多病,弟弟花木力年幼无知,决意女扮男装,以弟弟的名字,代父从军。开始全家都不同意,花木兰想尽方法来说服他们。花弧本是一个老英雄,看女儿一片忠孝之心,又有超群武艺,答应女儿穿上战袍,跨上战马,赶赴边关去报效祖国。在进发途中,魏军与敌兵交战,花木兰见番王突力子三人夹击魏军贺元帅,花木兰一马当先,解救了贺元帅,从而得到贺元帅的赏识。12年过去了,身经百战的花木兰,已晋升为将军。一天夜晚,花木兰巡营,忽听群鸟飞叫,料想定是敌兵前来偷营,禀告贺元帅并献计四面埋伏,智擒突力子。果然,敌军中计,首领突力子被擒。从此,边疆宁息,战事告休。贺元帅十分喜爱智勇双全、为国建立奇功的花将军,他一面奏明朝廷,为花将军升官晋爵,一面将爱女许配与花将军成婚。花木兰不爱官爵,更不敢与元帅女儿成婚,请求元帅借给千里马,回乡探亲。回到家乡,花木兰脱去战袍,换上女儿装。朝廷封花将军为尚书郎,贺元帅抬着礼物,领着众将,亲临花家来探访。元帅召见花将军——花木力,花弧唤花木力出来参拜。元帅举目一看,惊讶不是花将军。花弧没法,只好再唤花木兰出来。元帅一见,更是惊讶,责备花弧屡次隐瞒是何道理。花木兰仿效男子声音叫了一声“元帅”,这才使元帅和众将认出她就是花将军。花木兰将自己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报效祖国的经过禀告贺元帅。元帅听后大为赞赏,称她真是一位巾帼英雄。从此,花木兰留在家园,孝敬父母,她的英雄故事,万世流芳。


花木兰是替谁从军的?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出自《古乐府》里的《木兰辞》。据史料记载,木兰在我国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不姓花。
清《木兰奇女传》载有朱木兰,14岁起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转战沙场13载屡建奇功,唐太宗封她为武昭将军、武昭公主,赐姓李。
清《三十二兰室诗钞》载有魏木兰,为抵抗南侵匈奴,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战死沙场,被追谥孝烈。
《新唐书》、《全唐诗》载有任木兰,散尽家财,组织部队,女扮男装,跃马横戈,率军一举打败强大的叛军。
明《韩木兰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十二岁女扮男装改名韩天保,投奔红巾军,13年军旅生涯,战功卓著。她的家乡四川阆中建有木兰庙、木兰寺等来纪念她。


历史上“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最后有怎样的结局?

其实历史上有没有真正的花木兰其实还是没有确切的说法,因为木兰从军其实一开始只是民间的一首民曲。因为题材新颖而被乐府收集然后经过一定的加工改造才有了后来我们所见到的《木兰辞》。历史上如果真的有花木兰那么她应该是北朝的一个普通的女子,那时候南北战争爆发,所以每家每户都需要男子参军。而木兰家里只有一个年老的父亲以及一个还幼小弟弟,她不忍心见到父亲年老还要上战场于是就替父从军。因为生在北方所以木兰从小就应该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女子,而那时候民风比较开放,所以女子骑马应该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木兰征战了许多年,后来凯旋而归然后被天子赏赐了许多东西,本来天子还想册封她做官的,但是木兰拒绝了,她只想回到父母的身边继续陪伴自己的父母。当然这只是书中的描述,而真实的木兰的最后的结局也是无从考据的。我觉得如果真的有女子从军,而军旅生活本来就是很艰苦的,何况她只是一个女子。她运气好的话应该会想其他普通士兵一样得以凯旋而归,最后嫁给并肩作战的将领,当然这是最好的一个结局。也有可能她忍受不住战争的恶劣环境而病死他乡或者战死在沙场上。其实按常理来说后者的可能性其实更高一些,因为古代战争很多都是有去无回的,而且医疗水平比较落后一旦在从军过程中生病就容易死去。后来的人只不过是因为佩服一个女子替父从军所以才给她谱写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在真实历史上结局如何?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相信这一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甚至忍不住跟着读一遍,它出自我们的中学课本,是必学篇目《木兰辞》中的第一句。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老人家都喜欢讲给孩子听。然而这位巾帼英雄花木兰最后结局究竟怎样呢?花木兰,古代民族女英雄,是中国古代传说的4大巾帼英雄之一,其他3位分别是:穆桂英、樊梨花、梁红玉。然而这3位,都分别嫁给良婿,只有花木兰既查不到姓氏、籍贯,也没有交代她的结局。根据史书记载,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420—589年)时期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据推算该诗作于南北朝时的北魏(386-534年)。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可见在第一次出现“花木兰”这个人物之时,大家都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当时的《木兰辞》300余字,后来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修改,才逐渐详细起来。关于她的姓氏,古往今来都在争论,有人说她姓朱,有人说她就是复姓木兰。明代的徐渭在《四声猿》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一说朱文禄)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为止最多人赞成的一种说法。北魏(386-534年)时期,连年战争,随着战争的扩大,朝廷不得不发出“每家每户必须选出一位男丁参战”的规定。从《木兰辞》中我们可以知道,木兰没有兄长,父亲又老了,弟弟还是小孩子,朝廷的官员上门来要人了,木兰毅然决然选择“替父从军”。直到多年后,战士们赢得胜利凯旋而归,换上衣服,梳妆打扮的木兰走出来,一起打仗12年的同伴们,这才知道花木兰是女子。看到这里,我们不免奇怪,一个女孩子,12年和一群男子同吃同住,洗澡、上厕所这种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怎么可能12年没被发现呢?这个故事是不是编造出来的?《木兰辞》最开始只是一首民歌,老百姓们口口相传的,但是民歌往往取材自现实,才能被广大百姓接受。看到最后一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胜利归来,皇帝给了她许多赏赐。试问哪个老百姓敢随便虚构皇帝做的事情?那可是要砍头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历史上确有木兰一人。在《木兰辞》的最后,写道木兰不愿意在朝廷当官,选择恢复女儿身回到故乡,皇帝也准了她的选择,不但没因为她弄虚作假从军降罪,还给她大大的赏赐,可见木兰在当时皇帝的眼里是有一定地位的。所以后世流传皇帝封了花木兰为妃,让她享受荣华富贵;也有人说木兰回乡后,找到了幼时倾心的男子,二人结为夫妇。无论如何,大家都赋予了木兰美好的结局,可见花木兰在中国百姓心里的地位之高。而现在,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被我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似乎代表大家接受了木兰是河南商丘市人的说法。这一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徐鹏在1962年的文章《木兰诗》里指出:“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有人说她是谯郡人,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她是商丘人。”据史料记载,无论是谯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小魏庄这个地方。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事情是否是真实存在的?依据是什么?

不是真实存在的。这是被古代的人写出来的人物,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赞扬歌颂女性,在古代女性的地位非常低,女性在古代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结婚,生子,在家相夫教子。他们没出嫁的时候要听家中父母的,还有兄长的,嫁人之后,又要听相公的,等孩子长大还得听儿子的,就是地位非常低女性。在古代很多女性都是缠足的他们大多数都足不出户,也不懂什么文化,在古代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而传说中的花木兰,她就说女性中的传奇,她是女性的骄傲,也是对女性的一种赞美,在古代这样的人不是不存在的。首先在古代的战场上,受伤是难免不了的,而且在古代打仗的人他们生活很艰苦的,洗澡大家都是在一个水堂子洗的,还有受点什么伤包扎是骗不了多久的。都说花木兰替父从军,因为他的父亲年迈,家中没有男儿,我在想的是,在她上报参军的时候,村里面的人还有村长不可能没人人知道她是女儿身份的,故事中吧花木兰写得太神了,而且很多经历都写得十分的细。 所以总总看来我觉得花木兰在历史中不是真实存在的,她是被人凭空造出来的角色。而且古代女性大部分都是缠足的,真的太明显了而且女性的长相身材,说话声音都不可能可以隐藏那么长的时间,在军营中吃住一起,隐私都是没有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多讲究。虽然说故事不是真实存在,但是她的确是给了女性骄傲,传播正能量。她身上的精神还有孝心都值得大家去学习,而真实不真实我认为是没有那么重要的,重要的是她身上可贵的气质还有勇气。

历史上有没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真的现实吗?

花木兰所在地和出身还有替父从军一事均无从考究。只流传于民间故事和戏曲之中。历史上没有花木兰此人。编这则故事之人也只是想描述巾帼不让须眉之理念。以讽刺当时男女之地位极不平等。而这则故事也令当时民间耳目一新。被后人广为流传,并编成戏曲以供人欣赏。也间接中提高了当时女子一点地位。一、《木兰辞》中花木兰形象花木兰的形象皆来源于这首《木兰辞》之中。讲述了一位女子替父从军的事迹。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当时一些牧民不断骚扰北魏边境。所以帝王要派兵征讨。责令每家必须出一个男丁出征。而木兰家中却只有年老体弱的父亲是男人。为了父亲,花木兰乔装成男人代父出征了,经过多年战争终于回到了故土。君王念其战功不为定罪。还许以高官。但木兰心系父母,最终谢绝官职回家孝敬父母。二、观《木兰辞》后感笔者自初中时学《木兰辞》后起初也是对这位巾帼英雄赞赏有加。而随着年龄增长心中却有诸多疑问。词中曾提到当时战争了十二年。而木兰以女子身藏在军中如何能不被人发现?洗浴不说,如厕怎么解决。再说女子每月必有烦恼之事。又如何在军中处理此问题。诸多问题都得不到证实,最后又查历史,均无详细记载此人生平。所以判定世上本无花木兰。三、花木兰形象《木兰辞》中让人们知道了巾帼不让须眉这一词。若真是巾帼打仗不让须眉的话,那这巾帼也必然是五大两粗,体型壮硕喽。再说其性格,也应是泼辣狠毒。不拘泥于小节。可文中那“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把木兰形容成一美女。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纵观多处疑点,所以判定花木兰只是民间故事人物。并不存在与历史中。替父从军一事也只能说明当时女子的孝顺。不会真有此事。

上一篇:running man20170423

下一篇:showtime ap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