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出处?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
贝加尔湖面张弓,库页岛上赏雪;
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祭祖;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
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据说这是网友自己写的 http://birdle.bokee.com/320385.html
陈汤,原话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处是《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出自西汉将军甘延寿、陈汤的典故,他们征讨一直和西汉作对的郅支单于。大胜之后,甘延寿、陈汤给汉元帝发去一封流传千古、扬眉吐气的疏奏: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出自哪里?下句是什么?
1、出自西汉将军甘延寿、陈汤的典故。2、“借我三千虎贲 复我浩荡中华”的下一句是 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1、甘延寿、陈汤典故全文: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贝加尔湖面张弓,库页岛上赏雪。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祭祖。汉旗指处,望尘逃遁,犯强汉者,虽远必诛!2、通过“典故”全文,表现了甘延寿和陈汤二人的魄力与敢于为守卫领土而战的英勇与无畏,表达了甘延寿和陈汤二人捍卫国家领土与坚守正义的决心。
虎贲军真有这一军队吗?它的故事属实吗?
历史上确有虎贲军的史料记载,故事具体如下:关于虎贲军的记载根据周礼的记载,夏朝的官员里有虎贲氏,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一直到了唐朝才被废止。古代称宫廷禁卫军的将领为虎贲,也称勇士为虎贲。虎贲的意思是如同老虎勇猛地奔走追逐野兽。汉朝虎贲军汉武帝时期,取军中遗孤与各将官子孙统为一军,号为虎贲军,立虎贲校尉为军事长官。虎贲军不受任何人节制,仅全权受命于皇帝一人!元朝虎贲军元朝的正规军分为宿卫和镇戍两部分。前者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大都、上都及其附近地区,和作为中央军队镇压叛乱和起义;后者镇戍全国的战略要地和边疆。早期的宿卫军多为汉军。虎贲军属宿卫军。当时今承德中西部的驻军,就是虎贲军的部队。《元史》是这样记载虎贲军的: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管领上都路元籍军人兼奥鲁之事。至元十六年立虎贲军,设官二员。十七年置都指挥使二员,副都指挥使一员,又增置副都指挥使一员。元贞元年以虎贲军改为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从上述记载,可知虎贲军设立于1279年(伪至元十六年)。1295年(伪元贞元年)改为虎贲亲军。虎贲军的“总部”——都指挥使司,设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虎贲军下面分为六个“千户翼”。分布在上都路辖区各地。元朝的首都是大都(今北京),陪都是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五指山所在的兴州原属北京路(今内蒙古宁城大明镇)。1262年(中统三年),伪帝忽必烈亲自将兴州从北京路割出,划归开平府。次年,开平府改为上都路。上都路所辖的府州及其治所:顺宁府(今河北宣化)、保安州(今河北涿鹿)、蔚州(今河北蔚县)、兴州(今河北隆化)、松州(今内蒙古赤峰)、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虎贲军的6个千户翼,分别驻守在这6个州府,其中有1个千户翼驻守兴州。元代的军官自上而下称都万户、万户、千户、百户、牌头。驻在上都的虎贲军都指挥使,相当于万户。为大轮禅师建塔立碑捐资的虎贲军千户王瑢,驻地应是兴州。每个千户下辖二三十个百户,另一个为建塔立碑捐资的虎贲军百户王琮与其他百户,分别率兵驻于兴州辖境——今承德中西部各地。“虎贲”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七师1943年11月12日的常德会战中,隶属74军的五十七师表现极为英勇。当时,第57师固守常德,与日军3个主力师团血战16昼夜。日军先后使用飞机、大炮、毒气轮番进攻,第57师官兵伤亡殆尽,最后该师所有勤杂政工人员全部上阵,师长余程万亲率卫队参战。战至弹尽后,官兵只好肉搏,但仍誓死拼杀,战况惨烈空前。此役仅第57师就毙伤日军万人以上,但几乎损耗殆尽,此时全师不足600人只有师长余程万率180人突围,其余官兵自愿与常德共存亡,与突入城内的日军逐屋争夺,全部壮烈殉国,再次打出了“虎贲”的声威。6天后余程万率残部就随反击部队又杀回常德,收复常德时,仅存83人。此役正逢美、中、英开罗首脑会议,罗斯福总统听取了蒋介石的战况介绍,特意将余程万师长的名字记在备忘录上。
古代打仗军中有哪些官职
好像不同朝代的都有所不同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这时并非正式的官名。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又置前后左右将军。汉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西汉还有“中将军”。晋朝有骠骑、车骑、卫将军,有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开府者位从公,不开府者秩二品。三品将军秩二千石。晋诸州刺史多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极多,权位不一。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古代将军职位
主要是不同朝代,将军的职位与名称不同。由汉至三国,军号泛滥,然则始终以大骠车卫、四征前后左右为最高。“征西”、“车骑”之制,可见《宋书·百官志》,这两个军号都高于“前后左右”将军,同时又位次三司,按汉魏惯例在大将军、骠骑将军之下。汉武帝时期按照等级高低:第一为大将军,第二为骠骑将军,第三为车骑将军,第四为卫将军,再下就是前、后、左、右将军以及杂号将军(比如李广利的贰师将军)。因为战功显赫,才能出众,汉武帝先是任命卫青为大将军,又为霍去病设立了骠骑将军一职,漠北之战后设大司马一职,卫霍加官为大司马,又定下法令,规定骠骑将军的俸禄同大将军相等,有太尉之权,位在三公之上。扩展资料:东汉的将军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九卿下,不常置。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车骑将军(chē jì jiāng jūn)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汉制,金印紫绶,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是战车部队的统帅。汉时,车骑将军主要掌管征伐背叛,有战事时乃拜官出征,事成之后便罢官。东汉末年开始成为常设的将军官名,唐朝之后废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骠骑将军 (汉代官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车骑将军 (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官位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