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人机大战的赛事背景
围棋人机大战,源于2016年1月27日英国《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称,谷歌的人工智能系统阿尔法围棋(AlphaGo)2015年10月份以5比0的战绩完胜欧洲冠军、职业围棋二段樊麾,这是人类历史上,围棋人工智能(AI)第一次在公平比赛中战胜职业围棋手。棋类游戏一直被视为顶级人类智力的试金石。人工智能与人类棋手的对抗一直在上演,此前在三子棋、跳棋和国际象棋等棋类上,计算机程序都曾打败过人类。在围棋人机大战之前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人机大战要数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对国际象棋人工智能程序“深蓝”的国际象棋比赛。1997年,国际象棋人工智能第一次打败顶尖的人类;2006年,人类最后一次打败顶尖的国际象棋人工智能。自那时起,欧美传统里的顶级人类智力游戏国际象棋,已经在电脑面前一败涂地。围棋成了人类智力游戏最后的一块高地。围棋人工智能长期以来举步维艰,顶级人工智能甚至不能打败稍强的业余选手。这似乎也合情合理。因为要是人工智能用暴力列举所有情况的方式,围棋需要计算的变化数量远远超过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原子的数量。这一巨大的数目,足以令任何蛮力穷举者望而却步。而人类,可以凭借某种难以复制的算法跳过蛮力,一眼看到棋盘的本质。后来,人工智能研究者们祭出了终极杀器——“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热门科目,它能完成笔迹识别、面部识别、驾驶自动汽车、自然语言处理、识别声音、分析生物信息数据等非常复杂的任务。谷歌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AlphaGo)就是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研究开发的。为了测试阿尔法围棋的水平,谷歌于2016年3月份向围棋世界冠军、韩国顶尖棋手李世石发起挑战。李世石接受挑战。
人工智能AlphaGo将战围棋大师李世石 这次它还能赢么
现在已经结束四局比赛,阿法狗3比1领先。
逆袭!3:1人机大战第四场李世石为人类赢得首胜
3月13日,谷歌AlphaGo围棋机器人与韩国冠军棋手李世石的世纪人机大战第四战在韩国首尔继续打响,中盘阶段李世石在局面不利下,弈出治孤妙手局部出棋,AlphaGo决策网里有可能没算出过李的第78手数据,出现大崩溃的局面。最终,李世石终于扳回一局,为人类赢得了首胜,目前比分3:1。
围棋人机大战:这一次,为什么大咖们猜错了
围棋专家毕竟不是计算机专家。他们信赖10年内获冠军头衔最多的人,不认为“初出茅庐”的一款软件能有什么过人之处。况且与樊麾一战,“阿尔法围棋”确实只有“业余顶级水平”。
但是,“阿尔法围棋”与“深蓝”等前辈最大的不同,恰恰在于学习能力和算法的优化。
按照“阿尔法围棋”开发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其技术架构模仿人类大脑神经模式,会分析人类棋手的不同策略,然后自己“苦练”下棋并从中学习提高。
并且,“阿尔法围棋”不以计算速度,而以优化的算法取胜。它会先评估棋盘上各个位置的“价值”,再选择在哪落子。这可以帮助它减少大量无用计算,更智能高效。与“深蓝”相比,“阿尔法围棋”所评估的棋子位置只有数千分之一。
学习能力意味着棋力可不断提高,优化算法意味着智能程度更接近人类棋手。这两点相加,使得“阿尔法围棋”的真实水平,在3月9日落子之前,无人可知。
是的,就拿学习能力来说,不要说围棋专家难以理解,即使人工智能专家,也很难确切地知道。正如美国脸书公司人工智能项目负责人田渊栋所说,这种能力是其开发者事先也估计不到的,“只有试了才知道,人工智能研究就是这样”。
从科研角度讲,众多大咖猜错对弈结局,说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惊人。许多专家此前认为,计算机战胜围棋职业棋手,至少还要10年。“阿尔法围棋”的胜局显示出,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已经超出预期
围棋人机大战是怎样一种体验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1252116
举世瞩目的围棋人机世纪大战——谷歌人工智能系统“阿尔法围棋”(AlphaGo)对决韩国高手李世石(五番赛第二回合)刚刚结束。拥有众多国际冠军头衔的9段高手李世石再次不敌AlphaGo。
本次对战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首次人工智能在人类最复杂的博弈游戏中挑战最高级别的人类选手,而拉开这一帷幕的是去年欧洲围棋冠军樊麾与 AlphaGo的对战。樊麾老师还作为裁判长现场督战「AlphaGo VS 李世石」。
本文是机器之心对樊麾老师的专访,樊麾老师详细回顾了他与 AlphaGo 交战的精彩故事,畅谈了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感触,以及对围棋与人生的哲学思考。相信这篇精彩分享一定可以给大家带来超越比赛本身的启迪,关乎机器与人类、科技与文化、围棋与哲学、历史与未来。
无论谁获胜 围棋大战的最终赢家都是人类
Alphabet的执行总裁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在赛前的发布会上表示,无论谁在比赛中获胜,人类都将是最大的赢家。“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赢家都是我们人类,”施密特说道。“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每个人都将从中受益。”施密特称促成人机大战是他此生的一大梦想,60年代时他就有了类似构想,但过去的30年内此类技术一直裹足不前。不过,得益于新算法和更加强悍的计算能力,以及不断增多的各类人力与财力投入,人工智能在过去10年内取得了大发展,谷歌翻译就是AI大跃进的明证。DeepMind CEO周一就到达了首尔,他表示:“输赢不重要,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AI技术超越比赛本身。”
为什么说围棋是人类最后的智慧堡垒
电脑能战胜国际象棋大师,但对付围棋职业高手则要难得多。当人们把代表着东方智慧的围棋与代表着西方棋类的国际象棋相比较时,常常会惊叹于围棋的复 杂程度。国际象棋平均每回合有35种选择,围棋每个回合则有250种可能,250种可能中每一种又有250种可能。以此类推,其运算结果是一个天文数字。 运算也许对拥有“大数据”“云计算”的电脑来说不算什么,可下围棋仅仅靠运算是赢不了比赛的。
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有一个基本共识:围棋是人类发明的最复杂也是最美的游戏。不是说围棋每一个着法都比国际象棋多,而是两者下法的理念有所不 同。简单地说,国际象棋(中国象棋)的目的就是杀王,子是越下越少;围棋的目的是“圈地”,子越下越多,地多者胜。这实际上就给电脑出了一个难题,用专业 的术语来说,国际象棋的着法较易通过函数评估,而围棋的着法相对抽象,电脑不好计算。此外,围棋还有手筋、劫争、弃子等战术战略层面的技法。
所以,国际象棋史上第二位世界棋王伊曼纽尔·拉斯克在评论国际象棋和围棋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国际象棋是一种仅仅局限于这个世界的游戏,围棋则有些不像是从地球上诞生的。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发现有一种天外文明和我们玩同一种游戏,那一定是围棋,决不会有任何疑问。”
也很可能正是这种原因,围棋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智力对抗电脑的“最后堡垒”。
智能与智慧的差距只在学习
在“阿尔法围棋”战胜职业二段之前,也有不少电脑围棋“高手”赢过一些业余选手,但与职业选手交战则是不堪一击。从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水平和速度来 看,电脑战胜围棋职业选手也就是一个时间问题。而这一天真的到来时,在多个领域引起震动又不足为奇。然而,大家被震动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人们到底关注的 是什么?
至少有两个关注点:电脑凭什么能赢?谁是背后的推手?
人类有情绪会犯错,电脑没有情绪不会犯错。可过去电脑为何不是职业围棋选手的对手呢?公认的原因是电脑只会计算而不会像人一样算计。也正因为如此,光有智商,而没有情商、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下不好围棋的,人工智能也是无法战胜人类智慧的。
具体到“阿尔法围棋”与樊麾下的这盘棋,之前的电脑为何在职业选手面前不堪一击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电脑不擅于学习。
据说,谷歌团队在研发“阿尔法围棋”时,运用了一种叫做“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技术。一家专业的网站在介绍这项技术时说,这项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非 常热门,并广泛运用于图像和语言的智能识别。从广义的层面来说,“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是“深度学习”的一个分支。机器学习,指的是一类从数据中自动分析获 得规律,并利用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的算法,是人工智能的热门领域。谷歌“阿尔法围棋”研发团队收集了围棋职业高手大量的棋谱,并用这些棋谱对“深度卷 积神经网络”进行了3000万步的训练,使其判断职业选手下一步走法的正确率达到了57%,之前的纪录是44%。
“阿尔法围棋”能战胜职业棋手的关键一着,是它学会了复制人类的技法,通俗地说它变得聪明会学习了,并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
“‘阿尔法围棋’的棋风很像人,如果是在网络上对局,恐怕猜不到对手是个计算机程序。”樊麾赛后说。
乐观的人说,计算机围棋战胜人类的那一天,就是整个人类文明跨入新纪元的一天。也有悲观的说法,电脑本来是人类的助手,一旦会学习就有可能变成人类的对手,说不定会像科幻电影那样,电脑最后把人类都给打败了,人机的地位很可能会发生乾坤倒转。
我们要的是助手而非对手
人机大战显然不是科幻电影。人们在关注这场智能与智慧博弈的同时,也在关注着谁是这一事件背后的推手?或者说,其目的是什么?动力来自哪里?
科技界始终看好这一事件给人类带来的福音。“阿尔法围棋”研发团队自称研发能打败职业围棋选手的目的,就是要将“阿尔法围棋”的技术运用到现实社会 急需解决的课题上,比如气候模型的建构、疑难杂症的分析治疗等,以造福人类。科学家的目的似乎很简单:我们要的是一个得力的助手,而非一个给人类找麻烦的 对手。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次人机大战是谷歌的炒作,做了一次大大的广告。当“阿尔法围棋”战胜樊麾的消息曝出后,谷歌当日的股价就出现了大涨,涨幅为4.42%,换成市值涨了200亿美元。
其实,也不止谷歌一家在研发挑战职业高手的“阿尔法围棋”。脸书、IBM、百度、微软都在软件和硬件上下了不少功夫,谁都想抢占科技和商业的制高 点,只不过是谷歌捷足先登罢了。人机大战到底能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何种影响,甚至是革命,现在仅仅是冰山一角。很显然,人机大战绝不是科技界和体育界 两家的事,这背后还有许多迷雾等待我们去拨开。
有消息灵通人士称,早在1996年,IBM在研发电脑“深蓝”与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对弈时,就得到了美国国防部的资助。现在问题来了,美国国防部为何要资助这样一个非热门的赛事?
赛场能否与战场对接
人机大战引起军事领域人士的极大兴趣,也不足为奇。电脑在70年前就问世了,最早使用它的就是军队。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很多科技发明都是最先被用于军事领域。反过来说,战斗力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发明、工业革命和生产力的提高。火药、火箭、蒸汽机、飞机等皆是如此。具体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电脑,军队怎么会漠视它日新月异的进步?
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说过这么一句话:“陆军正在把巴顿将军的战术与盖茨先生的技术融为一体,为指挥官提供取胜的手段。”
据称,美军建立了“联合战区级模拟系统”、法军构建了“城市作战模拟系统”、德军则拥有“机械化部队电子训练模拟系统”……这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 息技术,不仅模拟实战环境用于训练,而且要在每一次实战前都进行若干次的兵棋推演。透过海湾战争等几场高科技局部战争来看,参战的美军在战前都进行了兵棋 推演,而推演的结果和实战的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
未来战争的主要特征或者说发展趋势就是无人化和网络化。但这些都是围绕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信息技术来展开的。要使电脑变得更加聪明,赛场无疑战场最好的预实践。运动员常说,赛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军人则说,战场就是流血的赛场,没有亚军只有冠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兵棋推演是双手互搏般的模拟,赛场角逐反而充满了一决高低的“硝烟”。想想看,一套擅长学习的“阿尔法围棋”,一旦战胜了世界职业围棋冠军,然后再把它的先进之处移植运用到作战实验室,其推演的结果肯定会更加接近实战的结果。
战争率先从作战实验室打响,从现在来看,已经从赛场上开始打响。我们关注着人机在棋坛上的大战,更应关注能给军事领域带来哪些革命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