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稷下学宫始建于哪个国家?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当政时期(前374年--前357年),后来经历几度盛衰,历时150年左右,直到齐国被秦国所灭才停办。然而,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开创了百家争鸣的一代新风,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学校的诞生。 谢谢采纳
稷下学宫始建于哪个国家?
“稷”是齐都临淄一处城门名,“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 百家争鸣之地———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
,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这和东汉“鸿都门学”得名相同)。
战国时期,齐国是东方大国,鲁国不但弱小, 稷学宫遗址碑
而且很快就灭亡了。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化圣地,是稷下学宫。它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一百五十年。
编辑本段稷下学宫创设的历史条件
齐本是周开国大臣姜子牙的封地,姜齐奉行尊贤上功的国策 宋台州公使库刻本《荀子》书影(现存日本)
,很快开发成为强国,春秋时期,一度成为霸主。到公元前386年,失去社会支持的姜氏失去政权,经过几代努力而获得齐国上下广泛支持的田氏,取代姜氏,田和成为齐国国君,衰微的周王朝代表周朝各国对此表示承认,这一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王族换了,国家依然兴盛, 对于这次“篡位”,一直以来很少听到批评的声音,甚至很少有人以“篡位”称呼此事。对此庄子有句辛辣的评论道“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见《庄子·外篇·胠箧第十》』 田齐的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为聚集人才,在齐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将学者封为“大夫”。学宫延续至末代齐王田建时期方才衰弱。这个学宫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和田齐政权存在时间基本一致。
编辑本段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 齐国博物馆--稷下学宫的内涵展示处
宫。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和齐宣王有关)。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世称“百家争鸣”。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然而,齐闵王后期,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荀子在齐襄王时期曾三为“祭酒”。 至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齐的灭亡而消失。
编辑本段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秦朝设有七十员博士官的制度,据说是沿用了齐国稷下学宫的传统; 稷下学宫方位图
而且,秦的著名博士叔孙通(为汉朝制订朝礼,朝礼制定后,刘邦曾经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就号称“稷下生”。 稷下学宫本身有很多功能:其成员即可以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由于广收门徒,还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大学。战国时期,三晋纷乱,楚则保守落后,秦虽是新兴,文化未盛,齐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而中国自秦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从稷下找到源头。如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学,基本上是孟、荀两派理论的交替使用;再如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在中国盛行,并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在汉朝早年流行的黄老思想。 在中国几千年历时中,稷下学宫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 稷下学宫的历史地位 从稷下学宫的施行方针及其成果意义来看,稷下学宫完全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所大学,第一所学术思想自由学科林立的高等学府。
编辑本段兴盛及学术思想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梭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干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季真、环渊、彭蒙、末钅开、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程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就儒学而言,曾在稷下学宫中有影响的儒家学者,前有孟子,后有荀子。《盐铁论·论儒》中记:“齐宣王褒儒尊学,孟坷;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干有余人。”现代学者钱穆认为这段史料不可靠,孟子不是“稷下先生”(参见钱穆《先秦诸于系年·孟子不列稷下考》),但有不少学者不同意钱穆的观点。不管孟子是否稷下先生,可以确定的是,孟子长期居齐,他的思想颇受樱下学者的影响,如孟子关于“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就有学者认为是受稷下先生宋钅开、尹文“气论”的影响(参见郭沫若《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批判》、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等)。至于荀子,则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个大师,他立足儒家,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从人性论、认识论、政治理论、天人关系等诸方面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吸取和修正,从而将诸子学术推向高潮,成为战国诸子学的真正总结者,其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就是荀子的“礼法结合”的政治思想。
稷下学宫是什么意思?
稷下书院始于田午桓公,发展于齐魏,兴盛于齐玄王、齐闵王时期,终于秦灭亡。这所超级大学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这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难怪擅长写重大宣传文章的梁启超,赞扬它说: “孔子,南北对峙,九所学校,十所学校,走同一条路。”.如春雷,绿旗生活在田野里,如火山裂缝,滚烫的石头在天空中飞舞。太棒了,太棒了!“稷下书院为何在齐国成立? ”?稷下书院为什么会成立,它的成立背景是什么?锤子,简而言之,只有两点。首先,齐国有钱。这个道理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在任何国家都没有钱做什么教育啊。齐国由管仲和齐桓公统治,他们是黄金夫妇,统一了所有王国,统治了世界。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国际社会。国家富裕了,办学条件和人才政策就更有利了。世界各地的知识分子和各种各样的人都会来齐国学习。其次,齐国需要教育,有尊重知识分子的传统。在战国,礼乐崩溃,诸侯战争,各种兼并战争层出不穷,每个国家都需要人才的支持和帮助。齐国有着受过良好教育的悠久传统,这个时候我们急需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且,在历史上,齐国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的国家。这里是江子牙的领地,历史上是一个仪式之地。《史记》说齐国的特点是: 思维迟钝、胸襟开阔、充满智慧、善辩。看起来是个学习的好地方。姬霞学院对你怎么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河流和湖泊。哪里有河流和湖泊,哪里就有等级。稷下书院也不例外,基本上,这里的学习讲座可分为三大类。一共有七十六人,其中包括孟子、邹衍、淳于髡、申道等人。他们在宫中享受着高层次的待遇,也被国家称为“医生” ,拥有正式头衔,但不上班,只是享受着国家给予的天仙福利。这群人在国家吃喝到府第: “开府指街道,高门大宅,敬宠”普通教授,稷下先生属于第二类,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第三类,吉霞学士。他们是来自国内外的学生,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了学术上的成功者。例如,在齐玄王时代,有一个15岁的男孩叫赵,他的名字叫荀子,后来被称为荀子。虽然稷下书院被称为学宫,但它不仅仅是一座学习的象牙塔。研究人员认为稷下书院至少有以下功能。首先,它是大量的高等教育机构。孟子在这里,有数百名学者,不多,但最好的是齐国著名的女婿淳于髡,虽然出身卑微,但他不仅个子矮小,而且相貌平平,而且才华横溢,他在齐国开创了自己的学术事业,他的社会地位非常高,据说他去世时有三千人为他送行。那是孔子的号码。即使你从没听说过淳于髡,你也听说过这句话”如果你不唱,你就有机会”这是他的杰作。其次,它是一个充满自由交流气氛的研究机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书院的最大特色。在这里,知识分子有着不同的观点、立场,管理者也在激烈的冲突中鼓励着各种观点的交流。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场公开的学术辩论。其中,孟子、荀子、管子、管子、饮管是学术上最伟大的成就。第三,它是一个高级别的政治智囊团。宫殿本身是国王为了实现他的政治野心而建立的学术机构,其名称中隐含着政治诉求。在稷下宫,有些人作为参谋参与政治,有些人作为顾问劝告国王,如淳于髡说服国王努力工作,有些人直接代表齐作为外交官,进行国际交流活动。就像邹岩对赵国的使命一样。
稷下学宫是什么意思?
战国之所以为战国,是因为不同的诸侯国争地盘、争人才、争利益,这也使得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为了富强,无所不用其极,不论手段,只论结果。而这样的风范也导致了另一个“战国”的产生,那就是学派战国!这时候各家学派百家争鸣,大放异彩,他们谈天论地,争论不休,每一次一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出现的时候就意味着战国会有一个新的局面。如法家李悝、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孙膑庞涓,都影响着战国的进程。在战国的大争之世,每一个流派都对当时的社会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学派组织就是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在战国时期起到的作用非同寻常,从这里走出来的人才多不胜数。那么"稷下"到底是什么意思?稷下,实际上是一个地名,乃是齐国首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一个不闻名的小地方。但是直到田齐政权在此地设立"稷下学宫"后而闻名当世,一举成为学术的中心。而稷下学宫实际上,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实际上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而官学为黄老之学。在先秦这个道家大发展的时期,形成了战国百家争鸣,黄老独盛的局面,黄老学说,可说是显学中的显学。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田齐就推崇黄老、设稷下学宫也本着扶植黄老的目的,所以也就形成了再稷下学宫诸子百家中,人数最多、势力最强、著作最丰、影响最大的当属稷下黄老道家。稷下黄老道家代表人物是文子、列子、范蠡、彭蒙、慎到、田骈、捷子、环渊、宋钘、尹文等等,其代表作除了已经佚失的《田子》、《蜎子》、《宋子》等等之外,还有留存至今的《慎子》、《尹文子》、以及与黄老道家关系密切的鸿篇巨制——《管子》。实际上,齐国统治者也基本上按照黄老道家思想治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史称东帝。这个时期,可以说稷下学宫取得了辉煌业绩,在田齐政权的重视和厚爱下,"稷下学宫"成为齐国的金字招牌,得到政策上的优待和支持。稷下先生、学士不仅可以"不治而议论",也可以"不任职而论国事",且据其意愿可向田齐政权申报功名,若获认可,还能受封"上大夫",享相应的爵位和俸禄。"稷下学宫"最兴盛时,云集了儒、道、法、农、名、兵、阴阳等各家各派有影响的学者,如孟子、荀子、邹子、慎子、申子、接子、涓子、尹文、宋钘、淳于髡等等都曾在这里讲学,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战国晚期,齐愍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稷下学宫衰落,稷下黄老学派的传人也逐渐散去。时逢不久后任秦相的吕不韦大力召集门客,他们便纷纷投奔吕不韦,成为吕不韦的谋士和助手,并在编撰《吕氏春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稷下学宫并没有消亡,只是换了一个方式继续发挥着属于他们的热度。可惜秦始皇执政后,废除了吕不韦的大多数措施,重新启用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将其意志推行到了全国,不久又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使得包括黄老道家在内的百家思想遭到了沉重打击。纵观历史,"稷下学宫"大约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其因田齐而起,后盛,又因齐愍王而衰,随着齐被秦灭掉后,"稷下学宫"也随着消失。直到焚书坑儒后,"稷下学宫"主导的"黄老之说"终于逐渐流散,仅仅少量在民间流传,再不复兴盛。
战国时期稷下学宫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稷下学宫是由齐国养士逐渐演化、升华而成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在列国争相养士的热潮中,齐国养士最早最多,齐桓公时便因养游士而称霸。除公室养士之外,私门养士之风也十分盛行。齐国孟尝君田文养“食客数千人”,以此培植个人势力,与公室争斗。列国公室私门竞相养士,大大有助于人才的吸收和培养,而且为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人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闲暇。这也成为稷下学宫产生的历史条件。
稷下学宫始建于哪个国家
稷下学宫存在时间和地位战国时期,齐国是东方大国,鲁国不但弱小, 稷学宫遗址碑而且很快就灭亡了。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化圣地,是稷下学宫。它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一百五十年。稷下学宫创设的历史条件 齐本是周开国大臣姜子牙的封地,姜齐奉行尊贤上功的国策 宋台州公使库刻本《荀子》书影(现存日本),很快开发成为强国,春秋时期,一度成为霸主。到公元前386年,失去社会支持的姜氏失去政权,经过几代努力而获得齐国上下广泛支持的田氏,取代姜氏,田和成为齐国国君,衰微的周王朝代表周朝各国对此表示承认,这一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王族换了,国家依然兴盛, 对于这次“篡位”,一直以来很少听到批评的声音,甚至很少有人以“篡位”称呼此事。对此庄子有句辛辣的评论道“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见《庄子·外篇·胠箧第十》』 田齐的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为聚集人才,在齐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将学者封为“大夫”。学宫延续至末代齐王田建时期方才衰弱。这个学宫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和田齐政权存在时间基本一致。 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 齐国博物馆--稷下学宫的内涵展示处宫。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和齐宣王有关)。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世称“百家争鸣”。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然而,齐闵王后期,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荀子在齐襄王时期曾三为“祭酒”。 至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齐的灭亡而消失。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秦朝设有七十员博士官的制度,据说是沿用了齐国稷下学宫的传统; 稷下学宫方位图而且,秦的著名博士叔孙通(为汉朝制订朝礼,朝礼制定后,刘邦曾经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就号称“稷下生”。 稷下学宫本身有很多功能:其成员即可以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由于广收门徒,还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大学。战国时期,三晋纷乱,楚则保守落后,秦虽是新兴,文化未盛,齐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而中国自秦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从稷下找到源头。如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学,基本上是孟、荀两派理论的交替使用;再如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在中国盛行,并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在汉朝早年流行的黄老思想。 在中国几千年历时中,稷下学宫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 稷下学宫的历史地位 从稷下学宫的施行方针及其成果意义来看,稷下学宫完全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所大学,第一所学术思想自由学科林立的高等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