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章

时间:2024-03-22 03:02:42编辑:奇闻君

广东埃文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广东埃文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2013-12-18在广东省广州市注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番禺大道北555号天安总部中心5号楼201号。广东埃文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10106869597XX,企业法人周永章,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广东埃文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太阳能技术研究、开发、技术服务;节能技术咨询、交流服务;太阳能源原动机制造;节能技术开发服务;能源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服务;能源技术咨询服务;碳排放权资产管理;碳减排技术咨询服务;。在广东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6891104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和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7564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广东埃文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外投资4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广东埃文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微量元素

云开基底不同地层变质岩石和同构造花岗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见表1-1。表1-1 云开地体基底岩石的微量元素组成续表资料来源:王鹤年等(1991),凌井生等(1992),周汉文(1995),Zhou Y.Z.(1992,1995),彭少梅等(1995),本研究。1.变质地层与地壳丰度值(黎彤,1992)相比,云开基底加里东构造层(包括高州杂岩、云开群、寒武系)的亲铁元素Ni、Co、Cr等总体偏低,而大部分亲石元素Rb、Ta、Nb、Zr、Th、Sc、Ba、Be显示富集特征或与地壳克拉克值接近。Sr的分布较特殊,其含量低于正常期望值。与贵金属经常伴生的元素As、Zn、Pb在地层中总体显示出富集(图1-2)。图1-2 云开基底不同地层岩石微量元素的含量1—高州杂岩;2—云开群;3—震旦系;4—寒武系其中,高州杂岩中的Ba、Be、Pb、Th、Zr、REE等的含量明显高于地壳的丰度值,As、Bi、Cr、F、Rb、Sc、V、Zn等元素的含量与地壳相近,Co、Cu、Nb、Ni、Sb、Sn、Sr、Ta、U等元素的含量低于地壳丰度值。云开群变质碎屑岩类Ba、Be、Bi、F、Pb、Rb、Sn、Th、U、Zr等的含量高于地壳丰度值,As、Sc、Ta、Zn等元素相近,Co、Cr、Cu、Nb、Ni、Pb、Sr、V等的含量低于地壳丰度值。震旦纪变砂泥质岩类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云开群变质碎屑岩相比,除As的含量明显增高外,其他元素基本一致,但在泥质岩石中F、Pb、V、Cr的含量明显高于砂岩类。在震旦纪地层中夹杂的层状沉积硅质岩及其变质石英岩中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远远低于地壳丰度,但作为热水沉积的诊断元素Ba、As的含量明显高于地壳丰度值(周永章,1994)。2.混合岩和加里东期花岗岩混合岩和加里东期同构造花岗岩(地壳改造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由两种因素控制:源岩的地球化学组成和熔融过程中元素的演化历程。与基底变质及其原岩相比,混合岩和同构造花岗岩的亲铁元素的含量降低,而高场强元素Nb、Ta的含量则明显增高,其他元素与基底变质岩石的相似(Zhou,1992,1995;彭少梅等,1995)。这指示了,混合岩和加里东同构造花岗岩源于加里东构造层变质岩系,并经历过不同程度部分熔融。对位于云开地体基底东北段的粤西诗洞-伍和-石涧-河台地区的变质岩和混合岩研究表明(Zhou et al.,1995;Zhou,1992),变质程度较高的岩石比变质程度低的岩石相比,多数微量元素显示出贫化特征,这主要归因于变质热场中,杂质微量元素倾向于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迁移。这一现象已为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结果所证实(周永章等,1994)。混合岩中的小部分微量元素,与相同原岩的片岩相比,保持不变,甚至富集。这类元素主要指的是不相容元素,包括大离子亲石元素Rb及高场强元素Nb、Ta、Th、U、Zr、Hf、REE和Sc。这种现象是伴随深部熔融体向上注入引起不相容元素的加入和元素从高温区向低温区迁移整体趋势二者之间平衡的结果(Zhou et al.,1995)。基底变质岩石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规律,揭示了云开地体基底的地球化学组成和特殊的地球化学背景:(1)稀有元素Be、Rb、Sc、Zr等其他元素的含量一般高于地壳的丰度值,Nb、Ta等元素在变质岩石中的含量低于或接近地壳的丰度值,但在混合岩和花岗岩中的含量明显增高。(2)分散元素中Sr明显亏损,Ba明显富集。(3)亲铁元素Co、Cr、Ni、V的含量明显低于地壳的丰度值,属于亏损元素,随着花岗岩化作用的增强,其含量明显降低。(4)亲铜元素中,Cu的含量明显低于地壳的丰度值。Pb、Zn的含量一般高于地壳的丰度值或与之相近,但随着基底的演化,Pb的含量有所增高而Zn的含量呈降低趋势。(5)挥发元素中,F的含量高于地壳的丰度值,随着基底的演化,含量有明显地增加。As、Bi与地壳相近。Sb的含量明显低于地壳的丰度值。(6)放射生热元素Th、U中,Th的含量明显高于地壳的丰度值,U元素在早期的含量较低,但在后期则有明显的增加。(7)多数微量元素在高等级变质岩石的含量比低级变质岩石的低。

周永章是

周永章,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政协常委。 prof.Zhou
[1]1978年考入中山大学,1993年晋升教授。加拿大Quebec大学博士(1992),美国Stanford大学客座教授(1996),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4)。曾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中山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目前兼任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评奖委员会(IAMG Awards Committee)委员及2008-2012年IAMG换届提名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常委兼参政议政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专长:环境地学与环境健康,资源地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可持续发展。   先后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广东省重大决策咨询研究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60多项课题研究。   出版专(合)著6部,主编学术文集4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获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1993)、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1994)、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励(1995)、国际数学地质学会主席奖提名奖(1995)、“广东省青年科技标兵”称号(1997)、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2005;2009)、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参加,2005),入选国家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00)、广东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2002)、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1;2004年整合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王宽诚基金会(香港)(1995-1996)、岭南基金会(美国)(2004)出国进修支持。   教授课程:   《地球化学》(本科生);   《环境地球化学》,《地质数学研究案列分析》,《广东地质》,《地球资源与地球环境》,《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生)。   自199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先后招收和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培养毕业的研究生中,不乏成为教授或所在行业的中坚力量。   承担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社会科学项目:   珠江河口区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国家水利部《珠江河口整治规划》项目专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研究(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建设珠江三角洲区域和城市优质生活圈的研究(中山大学985-II期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重点项目);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整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专题);   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模式、途径与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科技发展轨迹与模式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   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广东省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   创新之路——广东科技创新发展30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   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研究(广东省高校重大攻关课题招标项目)。   ●地球环境研究项目:   珠江三角洲肝癌-鼻咽癌高发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群健康调查研究;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环境预警预测(国土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专项);   若干重要非平衡体系地球化学问题初步研究(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基金);   粤西河台金矿床矿山清洁生产示范研究;   热湿地区含硫化物矿山环境地球化学效应与矿山清洁生产技术研究;   广东大宝山矿山地区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广东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   矿山污染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   ● 地球资源研究项目:   钦杭成矿带庞西垌地区矿产资源远景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大专项);   藏南伸展与拆离系统贵金属和稀有金属成矿作用;   西秦岭造山带硅质岩及富SiO2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   粤西超大型矿床形成的地质背景;   古海洋热水流体沉积体系及其演化(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题);   云开地区元古宙晚期热水沉积作用;   华南三层位硅岩建造地球化学多样性深度分析;   藏南中新生代硅质岩微组构信息提取及应用于含SiO2流体沉积体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古海洋热水沉积及其金属成矿作用(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   热水沉积硅岩地球化学与古海洋流体地质作用示踪(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华南低温热水沉积建造的地球化学及成矿作用;   印-亚大陆碰撞带南段中新生代硅质岩沉积建造研究(全国高等学校博士学科专项科研基金)。


金元素如何形成

形成过程如下:当矿石含有天然金时,金会以粒状或微观粒子状态藏在岩石中,通常会与石英或如黄铁矿的硫化物矿脉同时出现。以上情况称为脉状矿床(Lode)、或是岩脉金。天然金亦会以叶片、粒状或大型金块的形式出现,它们由岩石中侵蚀出来。最后形成冲积矿床的沙砾,称为砂矿,或是冲积金。冲积金一定会比脉状矿床的表面含有较丰富的金,因为在岩石中的金的邻近矿物氧化后,再经过风化作用、清洗后流入河流与溪流,在那里透过水作收集及结合再形成金块。扩展资料金是展性最高的金属。一克金可以打成一平方米薄片,或者说一盎司金可以打成300平方英尺。金叶甚至可以被打薄至半透明,透过金叶的光会显露出绿蓝色,因为金反射黄色光及红色光能力很强。其化学性质不活泼,是不活泼的金属元素。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只有加热和其他工序才能制造氧化金,只能溶于王水,硒酸,高氯酸等腐蚀性较强的物质中。金受热后可以在氟气中燃烧形成三氟化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

广西有色金属成矿系列

自然界中有许多不同类型或不同矿种的矿床,它们之间常常不是孤立存在或互不相关的,而是在成因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越是大型、超大型矿田,越是成矿条件复杂的矿田,这种多类型、多矿种共生或伴生的现象越常见。成矿系列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不同类型和不同矿种的矿床在成因上的联系和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制。自1980年以来,随着广西境内许多有色金属矿床中热水沉积成矿现象的发现,传统的和单一的岩浆-热液成矿模式受到挑战。作者正是基于对广西境内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的研究和认识(廖宗廷等,1995;杨斌等,1999,2002),重新厘定了广西有色金属成矿系列。4.1.1.1 热水沉积—叠生改造成矿系列矿床的形成与海底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有关,矿床保留了大量热水沉积成矿现象和线索,如同生断裂和海底火山活动、热水沉积岩、典型沉积组构、层控性及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顺层产出并与赋矿地层同步褶曲等。该系列主要分布在丹池、桂北、桂东南、西大明山、大瑶山西侧等地区,典型矿床包括大厂和五圩锡多金属矿、益兰汞矿、北山和都川铅锌矿、泗顶铅锌矿、佛子冲铅锌矿、古立和朋村铅锌矿、钦甲铜多金属矿等。该系列矿床主要产于泥盆系地层、次为寒武系和志留系,热水沉积成矿时代与赋矿地层一致。该系列矿床往往不同程度地受到后期岩浆-热液活动(燕山期为主,其次为加里东期)改造,表现出多因复合矿床特点。该系列是广西锡、铜、铅、锌、金、银、锑、汞等矿种最重要的成矿系列。4.1.1.2 花岗岩成矿系列矿床的形成与花岗岩的侵入有直接成因联系,与成矿有关的岩石包括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或碱长花岗岩。主要矿种有钨、锡、钼、铋、铜、铅、锌、金、银及铌、钽、锆、铍等,它们常在一定条件下伴生,构成不同的矿床组合。成矿时代以燕山期为主,其次是雪峰期。该系列主要分布在桂北、大瑶山、大明山和桂东北贺富钟地区,典型矿床包括五地一洞、栗木、长营岭、新路、水岩坝等锡钨多金属矿床,大明山钨矿、两江铜矿及张公岭、龙头山等金银多金属矿床。4.1.1.3 热卤水成矿系列矿床与岩浆岩无明显的空间和成因关系,也不同于典型的热水沉积矿床,矿体多呈脉状产出。其成因可能与陆相环境下热卤水活动有关,暂归为热卤水成矿系列。典型矿床包括老厂铅锌矿、长屯铅锌矿、凤凰山银矿、金牙金矿、高龙金矿等。4.1.1.4 基性—超基性岩成矿系列矿床的形成与基性-超基性岩侵入有直接关系。与成矿有关的岩石包括从纯橄榄岩到苏长-辉长岩的演化系列或其中一种岩石。区内已知矿种有铜、镍、钴。成矿元素主要来自基性-超基性岩浆,成矿作用以岩浆熔离作用为主。矿体常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于岩体底部,或岩浆贯入到构造空间中形成脉状矿体。区内已知矿床以辉石岩型铜镍矿床为主,常伴生钴。主要分布与桂北罗城地区,与四堡期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有关,典型矿床包括池洞、文得、田朋、清明山等一系列中小型矿床。4.1.1.5地台型海相沉积成矿系列广西已知地台阶段海相沉积成矿作用形成的金属矿床主要为铝、铁、锰、钒矿床,其中铁常与锰或铝共生或伴生。成矿时代以泥盆纪、二叠纪为主。含矿建造主要为砂页岩和碳酸盐岩建造,沉积类型以化学沉积为主。本成矿系列受物质来源、古地理-古构造环境和时代、层位、岩相、岩性等因素复合控制。该系列主要分布在靖西-平果及西大明山地区,是广西最重要的外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典型矿床有古美、游昌、那豆等矿区黏土岩-铝质岩型铝土矿床及下雷锰矿床等。4.1.1.6 表生成矿系列该系列矿床是一组由原生矿床或矿源体(层)经表生风化残积、淋积、冲积作用形成的矿床。矿种有稀土、铌、钽、锆、钛、钨、锡、金、铝、铁、锰等。本系列中的不同类型矿床常相互伴生或与原生成矿系列中的矿床伴生,构成多成因的矿床组合。对多种有色金属矿床而言,本系列常构成易采、易选的富矿,具有较大工业价值。该系列铝土矿分布在靖西-平果地区,铝储量约占广西总储量的63%,典型矿床有古美、隆华、那豆等矿区岩溶堆积型铝土矿床。有关锡矿主要分布在大厂及桂东北贺富钟地区,锡储量约占广西总储量的23%,典型矿床有大厂砂坪、洪塘、新洲砂锡矿和平桂、望高、建新砂锡矿等。

喀斯特地貌达发育程度和植被覆盖率的关系如何及其原因?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又称岩溶。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喀斯特一词原指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石灰岩地区,现已用于类似的一切地区。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根据不同分类原则,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海拔高度分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水文特征分为:充气带喀斯特、浅饱水带喀斯特、深部喀斯特。按形成时期分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现代喀斯特等。还有生物喀斯特等。喀斯特作用以外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砾岩、角砾岩、砂岩)、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天生桥等。
石芽和溶沟 喀斯特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所形成的沟槽间突起与沟槽形态,是喀斯特区山坡上和盆地里常见的一种凹凸不平的地形。水的溶蚀和冲蚀,以及植物的作用,使岩石层面和节理处开始形成微小的沟槽,以及加深扩大的沟、小盆、斗和不
规则坑等,统称为溶痕。溶痕加深成为沟槽形态,称溶沟;沟槽间的突起称石芽。溶沟宽十余厘米至2米,深由数厘米至3米,长度不超过深度5倍者为溶沟,大于5倍者为溶槽,其底部往往被土及碎石所充填。被溶沟分割残存的、高度不超过3米的石芽,常分布在斜坡上。当石芽
全被溶蚀残余堆积物──红土所掩埋,则称为埋藏石芽。
石林 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条件下,厚层质纯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的形体高大的沟间耸岩。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是热带石芽的一种特殊形态。石林之间有很深的溶沟,沟坡垂直,坡壁上有平行垂直凹槽,以中国云南的路南石林最为典型 ,相对高一般20米左右,大者达50米。在有些喀斯特盆地里和喀斯特高原上, 满布的石芽和溶沟使地表崎岖不平,称为溶沟原野。
落水洞 流水沿裂隙进行溶蚀、机械侵蚀以及塌陷形成的近于垂直的洞穴。它是地表水流入喀斯特含水层和地下河的主要通道,分布于喀斯特洼地的底部,也有分布在斜坡上。其形态不一,深度可达100米以上,直径很少超过10米。中国各地对落水洞称谓有无底洞、消水
洞、消洞等名称。落水洞进一步向下发育,形成井壁很陡、近于垂直的井状管道,称为竖井,又称天然井。
喀斯特井 是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垂直通道,也可以由非落水洞形成。落水洞往往是喀斯特漏斗的雏形,而漏斗进一步发育可扩大为喀斯特洼地和喀斯特盆地。
干谷和盲谷 喀斯特区干涸的河谷和没有出口的地表河谷。干谷又称死谷,其底部较平坦,常覆盖有松散堆积物,沿干河床有漏斗、落水洞成群地作串球状分布,往往成为寻找地下河的重要标志。成因很多,中国南方的一些喀斯特谷地,或因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下渗,使原来的喀斯特谷地成为干谷,或因地表曲流段被地下河袭夺,地表留下弯曲的干谷。中国北方喀斯特地区一些河谷,在洪水季节是地表河,在枯水季节则成为干谷。喀斯特区的地表河下游消失于落水洞或溶洞中,成为无出口的河谷,称为盲谷,又称断尾河。常发育于地下水水力坡降变陡处,是地下河夺走地表河所致,因此在地表水没入落水洞的上方为一陡壁。由喀斯特陡壁下流出的喀斯特泉或地下河,在地表出露形成的河流,称为断头河。
喀斯特丘陵 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起伏不大的石灰岩丘陵。相对高差通常在100~150米左右,坡度不如峰林陡,小于45°,已不具峰林形态。它与喀斯特洼地组合成亚热带喀斯特区的主要类型,以中国黔北、鄂西、川东为典型。若在新构造运动上升区,河流强烈下切,侵蚀作用加强,使丘陵、峰丛、峰林被切割成为陡峻的喀斯特山地。这些山地的相对高差可达数百米以上,顶部和上部喀斯特形态显著,半山腰则多出现悬挂泉水或暗河出口的洞流,山坡上石芽裸露,山体下部侵蚀作用显著,有喀斯特悬谷分布。
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学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喀斯特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如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使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喀斯特洞穴导致坝区、库区发生渗漏;采矿或开挖隧道时发生涌水;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地面的塌陷;路基或铁路建筑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但是,喀斯特区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如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运动和贮存的良好场所,可利用洞穴作为地下水库,进行发电和灌溉;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宜于灌溉、饮用,且有承压性,便于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气体,在医疗上价值很大;喀斯特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最为丰富。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发现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一般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不容易形成


岩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测试样品包括老君山矿田燕山期花岗岩、片麻岩、中寒武统田蓬组地层及富宁县中寒武统田蓬组标准剖面附近地层。其中老君山矿田浅变质地层样品主要采自老君山岩体西侧和南侧出露地层,从北到南分三条剖面采集。各类岩石微量元素平均含量见表2.4。表2.4 老君山矿田岩石微量元素测试结果(10-6)注:测试单位为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老君山花岗岩中W、As含量在所测各类岩石中含量最高,Cu、Pb、Sn、Ag、Zn也具有相对较高的含量;寒武系变质地层中的片麻岩Bi含量高出其他岩石6倍以上,Cu、W、Mo、As等含量也相对较高;中寒武统田蓬组浅变质地层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在不同岩性层中变化较大,老君山矿田和富宁标准剖面地层样品中,碎屑岩绝大多数测试元素含量均大大高于碳酸盐岩。老君山矿田浅变质碎屑岩中Cu、Pb、Mn、Cr、Mo、V、Ti、Zn等元素平均含量在所有测试对象中为最高,并且Cu、Pb、W、Mo、Sn、Ag、Zn、As、Bi等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富宁标准剖面地层碎屑岩,而Sb、Hg的含量在富宁标准剖面地层碎屑岩中为最高。老君山矿田中寒武统田蓬组地层样品微量元素因子分析显示(表2.5),微量元素总体可分成8个公因子,因子2元素组合为Cu、Pb、Mn、Sn、Ag、Zn、Bi,因子6元素组合为Cu、W、Sn、As,分别代表了地层中矿化元素的两次聚集和对应的元素组合特征。因子3元素组合为-Cu、-W、-Sn、-Zn、-As,因子7 元素组合为-Cu、-Pb、-Sn、-Ag、-Zn、-Bi,则反映了矿化元素的两次活化迁移及对应的元素特征,分别与因子6和因子2所代表的地质事件相吻合。因子4、5和8反映了Sb、Mo和Hg独立于主矿化元素的活动特点。因子1则反映了Cr、Ni、V、Ti、Co等元素的同步聚集特点。表2.5 老君山矿田中寒武统田蓬组地层微量元素斜交参考因子结构矩阵老君山花岗岩样品微量元素因子分析则显示了花岗岩中Pb、Zn、Ag、Bi等元素有显著的活化迁移。花岗岩中W与Sn的聚集不是同步的,其中Sn与Cu、As、Sb构成元素组合,W与Mo、Cu构成元素组合。另外,可以采用微量元素中的一些特定元素特征值作为判别硅质岩成因的有效指标。如本区硅质岩样品中As的含量为26.4×10-6,与正常海水沉积岩均值(5×10-6)相比,含量普遍偏高,显示热水沉积的特征(Marchig et al.,1982);Co的含量为2.6×10-6,相对贫乏;而Ni的含量为3.3×10-6,相对富集,这是热液蚀变成因硅质岩的特点(Crerar et al.,1982);Ag的高含量也是海相喷流沉积型硅质岩的重要特征(Murray et al.,1991),而本区硅质岩Ag含量为3.067×10-6。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海底喷流沉积成因。为了对硅质岩成因进行综合判别,选取Cr、Co、Ni、As、Sb五种元素作为参考因子对不同地区及不同成因的硅质岩(表2.6)采用Q型聚类分析(图2.14)进行综合比较,缺失值采用均值处理,发现与本区硅质岩可以在较大相似度下归为一类的是热水沉积成因的硅质岩,这表明本区硅质岩可能属于热水喷流沉积成因。表2.6 不同成因硅质岩微量元素含量(10-6)续表注:“—”为未测试。图2.14 硅质岩微量元素Q型系统聚类分析树状图

上一篇:为你流的泪 电影

下一篇:巨浪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