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之囚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597~前538年,犹太王国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公元前587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并且将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掳往巴比伦。
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 ,被囚掳的犹太人才获准返回家园。这段历史对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的创立者居鲁士不战而胜,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千古名城巴比伦。他发布文告,释放犹太人回归故国,并让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这次共有42000多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居鲁士还把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从耶路撒冷耶和华圣殿里掠夺来放在巴比伦神庙中的金银器皿5400件交给犹太人的首领带回。
犹大国(或称犹太国)先后被尼布甲尼撒二世掳掠了三次人口,第一次是在前606年,第二次是前597年,第三次是前586年。直到波斯王居鲁士(也称古列)杀了新巴比伦王朝的摄政王--伯沙撒,并占取了新巴比伦之后,居鲁士下令允许这些犹大人回耶路撒冷重新建造圣殿。之后犹大人分三批陆续回到耶路撒冷。第一批由所罗巴伯于前538年率领回国,人数为42,360。第二批由以斯拉于前458年率领回国,人数约为1500。第三批由尼希米于前432年率领回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风中的余香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 试题分析:作为作文题目,我们可以借用哲学的方法, “一切都会过去”的主体应该是客观的事物,大到历史的发展,王朝的覆灭,小到人的生老病死,物的存在消亡,都可以成为写作的主题。“一切都不会过去”的主体可以是主观精神上的,道德信仰,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亲情与爱情,友谊地久天长等等;也可以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了,自然法则和制度等。至于命题期待的背景则有宽广的腹地,时代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让我们明显感到“过去”的速度在加快,而我们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上,如何看清时代的面目,如何认知自身的价值,并真真切切地参与进来,而不要仅仅看着古代英雄事业的覆灭,圣人先哲的薪火相传,人文精神的生生不息,什么“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延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物是人非。其实我们身边的故事俯仰皆是:姚明伤病缠身,刘翔难回巅峰,大鲨鱼奥尼尔退役,告诉我们英雄都会过去的,但是他们竞技体育的精神永远不会过去;对生活细心观察的同学可以看看环保,从物种的消失,草原和森林的破坏,污染的河流,被辐射的海洋来思考人类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看看身边的生活,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快速的生活节奏,越来越远的山水树木;也看看现代人精神层面的心态浮躁,信仰缺失,道德底线频频触破等现象,呼吁我们如何重拾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 从文体上看,同学们并不一定要写议论文,这则材料就也很适合写记叙文和散文。
巴比伦的传说故事
巴比伦的传说故事:一位巴比伦国王的祖先梦见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诉他,洪水就要淹没大地,来惩罚人类的罪恶。因为他一向对神十分虔诚,所以神要搭救他。这个人听从神的吩咐,造了一只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还带了几只动物和一些种子。没过多久,乌云布满天空,黑暗笼罩了大地。狂风暴雨袭来,滔滔洪水淹没了一切生命,只有那只方舟在茫茫无边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风住了,河水平静下来。这时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动物放出方舟,将种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开始了。扩展资料:巴比伦建国於公元前三千多年前,是当时高度文明的国家。巴比伦古文明消失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世人认为的主流原因是游牧民族的入侵,人口增加而导致的环境恶化。巴比伦毁于自己的性风俗。 风俗方面,则显得相当奇特和淫乱,以致连放荡不羁的亚历山大,都对巴比伦人的性风俗感到吃惊。 在基督经典《圣经》中记载,巴比伦被描述得俨如淫窟,是道德败亡的可耻代表,这是由于该国的特殊制度所致。据希腊学者希罗多德记载,在每个巴比伦妇女的一生中,都要到阿芙洛蒂忒的神庙当神庙圣妓,跟一些陌生男子交合,但她们在庙内并不算是妓女,反而被视为神圣的替身,代表阿芙洛蒂忒女神在神殿内行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比伦
犹太人亡国多少年了?
西元前2000年中叶,有一支被称为希伯来人的游牧民族从东方进入巴基斯坦.西元前2000
年末,希伯来的北方部落形成以色列王国,继而南方各部落形成犹太王国.后来在西元前十
世纪,犹太王大卫统一了以色列和犹太,建立了以色列-犹太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希伯来
语是「和平之都」的意思).之后的英主-所罗门王,更将耶路撒冷建成一座名副其实的「圣
城」.但所罗门王后,统一的国家又再度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西元前721年,亚
述灭以色列王国.西元前586年,犹太王国亡於新巴比伦帝国.西元前63年,罗马占领耶
路撒冷,犹太人又受到罗马的暴力统治.西元132年,犹太人起义被血腥镇压后,罗马人不
准犹太人进入耶路撒冷,从此开始了犹太人四处漂流的日子
以色列人在公元70年,被罗马提多将军带领了10万大兵围攻耶路撒冷,他们大规模的进
行屠杀,死了超过100万人.犹太人逃的逃走的走,大家都到别的地方去.可是没有一个国
家肯收留他们,因为他们不信回教.14世纪,黑死病大量流传,欧洲人说罪魁祸首就是犹太
人,因此又有好多人被射杀.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认为犹太人必须是要铲平的毒草,将
犹太人关进集中营做苦工.老的弱的就抓去毒气室毒死,妇女被柔躝过后连同小孩一起被纳
綷军公然屠杀.再短短的数年间,德国人就将在欧洲的犹太人杀了600多万人
直到1948年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才算是正式复苏
求采纳。。。
犹太人亡国后流离失所两千多年,为什么没有被其他民族同化?
犹太人固守自己的文化传统而没有被同化,未必是完全出于本民族内生的因素。某种角度上说,被迫的成分或许更多一些。依我的理解,犹太人没有被同化的最主要原因是通婚障碍和持续的社区隔离。欧洲反犹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其中禁止犹太人和基督徒通婚是很常见的举措,比如公元 438 年的《提奥多西法典》(Codex Theodosianus。提奥多西,一译狄奥多西,罗马帝国皇帝。这位皇帝任上的一个主要举措就是将基督教立为罗马帝国国教)就有禁止犹太教徒和基督徒通婚的规定。一些研究也承认,那时候的犹太人事实上被当作二等公民对待,自由通婚总归是比较困难的。作为对比,可以参考欧洲的吉普赛人历史和元代的民族隔离政策。至于社区隔离,是说犹太人很难得到和其他民族杂居的机会。中世纪前,犹太人由于具备普遍较高的文化和科学素养,一度得到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但1300年前后欧洲的基督教反犹主义再次抬头,这个时期针对犹太人的排斥性立法开始出现种族隔离的措施。一个例子就是所谓的 ghetto 的概念,也就是在城市里专门划出一块犹太人聚居区,要求犹太人避免和其他公民杂居。由于聚居区的存在,犹太社区事实上趋向于封闭而不是开放。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接近 500 年,直到拿破仑时期推行宽容的宗教政策,才有所缓解。而二战时期希特勒的政策使得犹太区被重新建立,并且对犹太人的迫害被加强到史无前例的地步。顺便说一句,这个阶段的纳粹德国同样有禁止犹太人和雅利安人结婚的法律。一般情况下,少数民族和“主民族”的杂居和持续通婚,是最容易发生文化融合和民族同化的情况之一。而在欧洲和穆斯林地区,犹太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之内都不具备这个条件。由于通婚障碍的存在,犹太人或者维持族内通婚,或者寻求与更加弱势的民族通婚,这两者都至少不会削弱犹太人的文化认同感。而社区区隔不仅强化了发生族内通婚的概率,而且导致外民族的文化很难影响或包容犹太人社区。一个相反的例子出现在 Wikipedia 记载的开封犹太人社区。这个社区由于长年与汉回等强势民族通婚,几百年内就被完全同化。反过来看,这些长时间的外来压力,最终演变成了犹太文化的一部分。时至今日,族内通婚仍是正统派犹太社区坚持的传统之一。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2.契诃夫小说中的一
略 作文最难能的是“真情流露”,“文理自然”。如苏东坡所言: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这也正是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阅卷标准的新趋势。就题目本身来看,2011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深浅皆宜,大小由之。同时列出两句截然相反的名言,意在打破盲从偏信,引导辩证、独立性的思考。这篇文章能不能写得一气呵成,挥洒自如,正是学生眼界与境界的试金石。心中有数,下笔成章。写好此文,必须弄清“会过去”、“不会过去” 所指。其背后隐含着这样几组关系:暂时和永恒,现象和本质,物质和精神,本和末。现象的、物质的东西往往如过眼烟云,是“末”;而相对地,本质的、精神的东西是“本”,往往得以永恒,且时时重演。下笔前要做好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哪些是会过去的,哪些不会过去,为什么?哪些应该让它过去,哪些必须永远记住,也要写出为什么?在思路清晰的前提下,最好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可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想的地方切入。既可谈个人的失败与成功、荣誉与耻辱,也可议论国家的灾难与振兴,可写范围很广。所以拿到题目首先不要去想我用什么形式写,如何凑满“三段”。先想的应该是对于这个问题我应该怎么对待,从什么角度去讲。只要是发自真心的关怀流露,不但自己写得酣畅淋漓,阅卷老师读来也畅达无碍,分数自然不会低。具体的写作手法并无一定拘束。可平均使用力量;也可侧重一面谈,自然点到另一面;也可以明谈一面,隐谈另一面。但如果大谈一面而不顾及另一面,就不妥当。这里点评的几篇例文都是说理具体形象的好文章。这几位作者的共同点是,读书多、见识广,思路清晰,富有人文关怀,没有“假大空”、“凑抄套”的痕迹。现在,有些人,甚至某些教师误以为应付高考只要有一个套路几个模式便可当万金油,像什么三段式,什么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等等。其实这样的作派不但桎梏了文章思路,不利于学生精神成人,在高考中也不可能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近年来,有关部门开始对高考阅卷老师进行培训,正在努力纠正那种一门心思为考高分而不下真功夫,只摆花架子的“套中文”,以提升考试的公正公平、信度与效度,力求以正确的导向打断模式化训练恶性循环的链条,刹住僵化刻板投机取巧的学风。而今,阅卷的公正性正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ks5u文到自如分自高。愿教师与同学们的日常作文训练应势而变,重视读书积累,修炼自我,鼓励说真话、讲真理、抒真情。这才能在根本上取胜于考场,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材。如此,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孙浩东 上海市大同中学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显然未能躲过一场风波:由于她在得知本?拉登被击毙后当众表示“十分”高兴,而惨遭德国知识界的集体质疑。尽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这场风波快点过去,但这似乎依旧难平众怒,甚至还有法官准备为此起诉她。(开篇无应试习气)作为德国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的默克尔理应知道:根据基督教教义,任何生命都是等价的,都应该被尊重,哪怕是罪犯。正因为犯了这样一个看似微小的常识错误,即使她是权威的领袖,在涉及德国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时,她也最终无法过去。(拉登确应惩处,但不能“十分”高兴。有独到见解。这就是“理性的声音”。)依旧是在德国,依旧与默克尔有关。前不久,德国前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引起德国国内一片哗然,为了保护这位将大有作为的政治新星,默克尔以“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学术研究人员”为之辩解,但是德国两万名教授联名上书反对,直截地表达了德国知识分子的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这将会成为日后学术不端的借口,他们又一次没有给默克尔面子,再一次让她“一切都会过去”的计划继续泡汤。(见解深刻,积累丰厚)我感动于这样一群理性声音的存在,也欣然于确实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对于任何权威都能以这种“一切都不能过去”的态度才最终成就了德国学术圈严谨的优良传统。(主题登场,自然天成)然而,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它又何曾沉默于经历过五千年光辉、五千年昏暗的华夏大地? (笔锋一转,到华夏)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的压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墙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层皮”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在我们耳边余音缭绕。当我们面对现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市毫无区别,当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的时候,我们终究不禁感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的理性呐喊。也许政治的压迫一度埋没了先生的呼喊而让一切都过去了,但是历史的拷问却永远不会让错误过去。 (对国运之关怀,情深)回望历史,多少统治者以权威的姿态、以“一切都会过去”企图将真理掩埋的时候,又是多少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回答而绝对不容置疑。(责任感)“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知识分子的呐喊永远不会沉默!(再次点题,有个性,又中规中矩)作为一名社会的准知识分子,当我们面对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同时,倘若我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置之不理而臣服于表面的和谐,不勇于揭开那些隐藏在这表面和谐底下更多不和谐的元素,这又何尝不啻为一种真正的悲哀呢?(有气度)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在听到“一切都会过去”时,都能异口同声地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以坚守住最后的底线。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们――是社会的良心。(说得太好了)简评: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深刻,这就是!一个中学生放眼世界,回眸历史,关注现实,不偏不倚,着重分析“理性的声音不会过去”,何等可贵!文章虽重点谈“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面,但隐含着对某些人以为“一切都会过去”的侥幸心理的批评。这是一个有大关怀的学生。读罢文章,我真高兴!我们的下一代有人!直面张雪滢 上海交大附中大卫的铭文说:一切都会过去。这是他直面过去而获得的战胜苦难的勇气;契诃夫的铭文说: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他洞悉人生冷暖后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呼喊。在我看来,直面远没有经历那么简单。直面的力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后世都是大有裨益的。(切入)巴老在日暮之年,并没有把时间留给颐养天年,而是通过《随想录》反思自己。他回忆了文革时期那段惨痛的历史,没有对时代加以苛责,而是将自己作为反思的对象,在自己本已“伤痕累累”的心灵上再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
略。 试题分析:“一切都会过去”, 强调的应是一种发展的、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心态,“一切”应该侧重于人生的痛苦、心灵创伤、不如意的生活境遇等,走过去便有一片天。“一切都不会过去”,应从承继、铭记、珍惜、保留这个角度来说。“一切”应侧重不该被遗忘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也包括历史的教训,惨痛的记忆等,能促人猛醒,给人启迪。写作时要把握两句话之间的关系,辨证分析“会过去”与“不会过去”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材料的重点在两句话上,两句话本身便体现了一种辩证的关系,应辩证地写,两方面都要涉及。将材料中的“一切”具体化,理性思考:什么会过去,什么不会过去。如某件事会过去,但事情的影响不会过去;某些历史人物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逝去,但他们留下来的精神、思想或者是话题不会过去;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人的荣辱、财富等都会过去,但是,人的感情、内在的精神等内核不会过去。……那么这个作文如何来写呢,只有从辩证的角度入手才能出新。考生首先要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忘记,笔者以为,如人生的痛苦、汶川地震的心灵创伤、一段不如意的生活境遇等可以忘记,可以让“一切都过去”,即所谓的放下才能承担。但有些东西是不会过去的,是要流传千古的。如流传千古的文章、思想、文明的碎片、唐诗宋词、名人的精神等,这些东西都会穿越历史时空,影响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这些东西,要珍惜,要保留,要传承。所以,对于这篇作文,学生只有辩证思维的角度入手,写出“能过去”和“不能过去”的关系,才能写出新意。点评:所给材料是两个相反命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学生可以写“一切都会过去”,也可以写“一切都不回过去”;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来写,如果结合起来就是以前考过的“忘记与铭记”,从这个角度看,此作文不太新颖。
以色列亡国多少年?从那一年到哪一年?
公元前约1700年
犹太民族的祖先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在迦南地定居。
后因饥荒迫使古以色列人迁徙到埃及。
公元前1350年
摩西带领古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在西奈山接受“摩西十戒”,犹太教诞生。
公元前1300——1250年
古以色列人返回迦南地,并在此地定居下来。
公元前1020年
犹太君主制国家建立,扫罗为第一位国王,死后由大卫继任国王。
公元前1000年
大卫王定都耶路撒冷。
公元前960年
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立第一圣殿。
公元前930年
古犹太王国分裂为南方的犹太王国和北方的以色列王国。
公元前722年
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灭亡,十个以色列人部落流亡并消失。
公元前586年
犹太王国被巴比伦帝国征服,第一圣殿被毁;一部分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囚禁。
公元前538年
犹太人从巴比伦返回巴勒斯坦;重建圣殿,第二圣殿时期开始。
公元前331年
亚历山大征服巴勒斯坦,开始了希腊统治时期。
公元前166年
马卡比起义,犹太起义者后来建立了哈斯蒙尼王朝。
公元前142——129年
哈斯蒙尼王朝统治下的犹太独立王国。
公元前63年
罗马大军在庞培的率领下攻陷耶路撒冷。
希律被任命为巴勒斯坦的统治者,修葺耶路撒冷圣殿。
公元一世纪前后 耶稣创立基督教
公元66年
犹太人举行反对罗马帝国统治的大起义。
70年
耶路撒冷及第二圣殿被毁;两年后马萨达陷落,“犹太战争”失败。
132年
巴尔.科赫巴举行起义,三年后失败。
古代犹太历史终结,进入流散时期。
1860年
耶路撒冷城外建立第一个犹太居住区。
1882——1903年
第一次阿里亚(即犹太人大规模迁往巴勒斯坦),移民主要来自俄国。
1897年
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
犹太复古主义组织成立。
1904——1914年
第二次阿里亚,移民主要来自俄国和波兰。
1909年
在德加尼亚建立第一个基布兹(一个供人定居的组织,它保持某种在所有物全体所有制基础上将成员组织起来的集体社会,它的宗旨是在生产、消费和教育等一切领域实行自己动手、平等与合作。);第一座现代化城市特拉维夫开始建立。
1917年
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
英国占领巴勒斯坦,结束了奥斯曼帝国400年的统治。
1918——1948年
英国对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
1919——1923年
第三次阿里亚,移民主要来自俄国。
1920年
犹太工总成立;一;犹太防卫组织“哈加纳”成立。
1922年
国际联盟正式授权英国对巴勒斯坦进行委任统治。
外约旦正式与巴勒斯坦分离,成为一个单独的英国殖民国家。
犹太社团的代表机构犹太代办处建立。
1924——1932年
第四次阿利亚,移民主要来自波兰。
1925年
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建立。
1929年
犹、阿两族首次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1931年
犹太地下武装“伊尔贡”成立。
1933——1939年
第五次阿里亚,移民族要来自德国。
1936——1939年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举行针对犹太人和英国当局的暴动。
1939年
英国发表《白皮书》,严格限制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
1939——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犹太人遭到纳粹的大屠杀。
1940年
犹太右翼地下武装“莱希”以及哈加纳的突击队“帕尔马赫”成立。
1947年
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提出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
英国委任统治结束,以色列国宣告建立。
犹太人五次亡国的原因?
就一次亡国。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Moses)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Sinai)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军队大举入侵,犹太国的首都耶路撒冷被攻陷,巴比伦国王命令将绝大多数犹太人掳到巴比伦做奴隶,史称“巴比伦之囚”,从此犹太国不复存在。犹太人被囚禁在巴比伦,受尽了奴役和磨难。60年后,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国王居鲁士下令释放了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犹太人又重新回到了耶路撒冷。犹太人近代状况:犹太人到世界各地后,语言、风俗逐渐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但他们坚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维持民族的独立性,仍然用自己的希伯来字母书写文字,在意大利、西班牙的犹太人,语言被同化,用希伯来字母书写的叫“拉迪诺语”;在德国、波兰的犹太人语言为“意第绪语”;虽然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与犹太教(Judaism)《圣经》的内容几乎相同,但基督教的“新约”将“旧约”的内容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延伸并使得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区别。
扫罗自杀还是他杀
《撒母耳记下》第一章是一个亚马力人想得赏才报假信,看撒上31:1 非利士人与以色列人争战。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在基利波有被杀仆倒的。
31:2 非利士人紧追扫罗和他儿子们,就杀了扫罗的儿子约拿单、亚比拿达、麦基舒亚。
31:3 势派甚大,扫罗被弓箭手追上,射伤甚重,
31:4 就吩咐拿他兵器的人说:“你拔出刀来将我刺死,免得那些未受割礼的人来刺我、凌辱我。”但拿兵器的人甚惧怕,不肯刺他,扫罗就自己伏在刀上死了。
31:5 拿兵器的人见扫罗已死,也伏在刀上死了。
:1 扫罗死后,大卫击杀亚玛力人回来,在洗革拉住了两天。
撒下是1:2 第三天,有一人从扫罗的营里出来,衣服撕裂,头蒙灰尘,到大卫面前伏地叩拜。
1:3 大卫问他说:“你从哪里来?”他说:“我从以色列的营里逃来。”
1:4 大卫又问他说:“事情怎样?请你告诉我。”他回答说:“百姓从阵上逃跑,也有许多人仆倒死亡,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也死了。”
1:5 大卫问报信的少年人说:“你怎么知道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死了呢?”
1:6 报信的少年人说:“我偶然到基利波山,看见扫罗伏在自己枪上,有战车,马兵紧紧地追他。
1:7 他回头看见我,就呼叫我。我说:‘我在这里。’
1:8 他问我说:‘你是甚么人?’我说:‘我是亚玛力人。’
1:9 他说:‘请你来将我杀死,因为痛苦抓住我,我的生命尚存。’
1:10 我准知他仆倒必不能活,就去将他杀死,把他头上的冠冕,臂上的镯子拿到我主这里。”
1:11 大卫就撕裂衣服,跟随他的人也是如此。
1:12 而且悲哀,哭号禁食到晚上,是因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并耶和华的民以色列家的人倒在刀下。
1:13 大卫问报信的少年人说:“你是哪里的人?”他说:“我是亚玛力客人的儿子。”
1:14 大卫说:“你伸手杀害耶和华的受膏者,怎么不畏惧呢?”
因此《历代志上》是正确的。
大卫击败哥利亚
大卫是一个圣经中的人物,公元前1010年至970年是以色列王。他在位时推翻了异族非利士人的统治,使以色列得到统一。这位英雄在年轻时有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当时,以色列王扫罗在位。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非利士人中有一位武士,名叫哥利亚,身高八尺,头戴钢盔,身穿铠甲,力大无穷,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以色列人死伤无数。哥利亚出战40余天,以色列人不敢出战。大卫的三个哥哥都到前线打仗了,他由于年幼不能参战,就去前线给哥哥们送饭。当大卫到达了前线时,他看到敌方的巨人哥利亚冲了上来,以色列人抵挡不住。这时,大卫满腔怒火要求出战,以雪民族之耻。扫罗王见大卫信心很大,就把自己的铠甲给他。大卫拒绝了盔甲,仍是一身牧童打扮,他率众走上战场,大声地痛骂哥利亚,等到哥利亚被骂的头昏脑胀时,大卫用甩石机甩出石头打昏了哥利亚。大卫冲上前去,拔出利刃割下了哥利亚的头,挽救了以色列。从此,少年大卫成了全国闻名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