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粮

时间:2024-03-24 01:01:02编辑:奇闻君

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这话什么意思

五斗粮,就是有一口吃的,不被饿着的意思。孩子王,教书先生,现在一般指中小学教师。家里只有一口吃的,不受饿,就决不当老师。在古代,教师都是私塾先生,是受雇于有钱人家的,教有钱人家的孩子读书。而这些私塾先生,都是不及第的秀才,及第的考上举人进士的,就是古代的“干部身份”,都是公务员了,是不会教书的。虽然一直以来都有天地君亲师之说,好像教师地位很高的样子,排在父母的后面,其他行业可没有这样尊崇的地位,跟天地都能并列。其实,这都是假象,教师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没有尊崇过。在元代,统治者把人分成十个等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教师竟然排在娼妓的后面,只比乞讨的乞丐高一个等级,可见其地位是何等的低下。新中国成立以后,教师地位一度得到很大的提高,知识分子受到空前的尊重。但是,十年浩劫中,老师又被打为臭老九,这是沿袭了九儒十丐的说法,教师地位一落千丈。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一切都拨乱反正,国家重新确立了尊重知识分子的政策,提出科教兴国的伟大口号,号召全社会都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在新时期,虽然国家特别重视教育,但是近年来有一种错误的倾向,抹黑教师,诋毁教师,对教师的要求高高在上,肆意拔高,对教师的待遇却总是想压低,似乎教师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是什么意思?

  说句实话,大多尊重教师都停留在口惠而实不至的画饼充饥的阶段。每年除了在教师节前后,对教师进行象征性地慰问,或者获得少许的实惠外,老师尤其是农村老师,常年与贫穷相伴。因此我们的俗语中才有了【“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这样让人寒心的说法,老师虽是“灵魂的工程师”,不只是应有其基本的生存权,而且他们还应该有权利活得更好,至少应超过社会平均生活水平,但事实却远不是这样。我们不必与西方发达国家教师地位相比,我们承认我们的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家底穷。那么我们能否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如我们的朝鲜作一比较呢?朝鲜中小学教师已超过20万,即便是从世界范围内看,这个师生比也是较多的,但就是这样,他们还是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培养、考核、晋级、奖励教师的制度,而且教师的工资普遍高于同工龄同学历其它行业的工资。更可贵的是,整个社会有着良好的尊师风气!
  与我们忽略教师的地位和利益相联系的是,教师因生活的窘迫,地位的低下,不安心教书育人的工作,跳槽改行,下海经商,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是什么新闻。你可以说,在哪怕是我们目前这个准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人人都应该有选择工作的自由和生活方式,何况教师在本人的利益得不到兑现,地位得不到保障的时候,弃教书而另谋高就,实在无可非议。就个人而言,这无疑是能说得过去的,但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而言,却蕴藏着巨大的危险。


"家有三斗米 不当孩子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家里的粮食足够了,就不会考虑去当老师。这是过去对教师的偏见,认为教师地位低。这是民间俗传,目前无法考证出自谁口。一直以来,我国大多尊重教师都停留在口惠而实不至的画饼充饥的阶段。每年除在教师节前后,对教师进行象征性地慰问,或者获得少许的实惠外,老师尤其是农村老师,常年与贫穷相伴。因此我们的俗语中才有了“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扩展资料: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都会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首先,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保障。我国十年动乱时期,知识被贬低,教育被忽视,大家忙着搞政治运动,教育的社会功能被大大削弱甚至取消。对教师而言,这一时期这一群体的整体发展陷入“停滞期”,原有的教师被认为是“臭老九”,很多教师跳出教育领域,改从他行,退出了教育的职业生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教育重新得到应有的重视,一部分教师回归教育岗位,也让教师的职业开始有了一定的吸引力。然而,随着经商潮、下海潮的到来,又有一部分教师“下海”,退出教师行业,改入他行。当前,我国随着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深入,教师职业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教师职业逐渐变成了“香饽饽”。不仅师范类高校的毕业生想要进入该行业,很多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也在考教师资格证,想要加入到教师行业中来。从基础教育教师的分布和学历来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高学历教师比例大幅提升。 2010年,全国农村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到75.4%,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农村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到59.4%,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提升较快。 2010年,全国农村小学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2.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农村初中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2.3%,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简介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扩展资料人物评价: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渊明

秦桧年轻时写的两句诗,说了什么,如今成了教师的口头禅?

如果说起我国历史上的大奸臣,相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那个人便是秦桧吧。秦桧不光自己是一个奸臣,还热衷于陷害忠臣,将我国抗金名将岳飞给陷害死了,可以说令很多人非常的气愤,而现在也有很多秦桧与其妻子跪在岳飞墓前的雕像流传于世,通过这也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秦桧儿的痛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秦桧有两句诗一直流传到了现在,而且教师们经常会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秦桧在年轻的时候也是相当有报负的,他的父亲是一名知县,秦桧非常想通过科举考试来踏入官场,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他的父亲却突然离世,这让心怀抱负的秦桧不得不去当了私塾先生,因为秦桧也是要吃饭的,如果不去当私塾先生的话,秦桧当时可能连饭都吃不上了,所以秦桧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虽然从古至今人们都是非常尊重教师的,但是课堂之上不乏一些调皮的孩子,这让秦桧非常的苦恼。但是为了这份工作,也为了教导好这些孩子,秦桧不得不忍让,但是对于这种处境,秦桧却有些不满意,于是便写下了这两句诗词:“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秦桧想要表达的大致意思便是,如果自己有水田300亩的话,那么自己绝对不会来这里做孩子王。其实也可以理解,从古至今教师都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特别是教导那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所要付出非常多的心血,所以我们作为学生的一定要懂得尊重自己的老师。后来秦桧成功的考中了进士,并且还娶了宰相的女儿为妻,秦桧通过自己岳父的帮助,在官场上可以说是平步青云。

秦桧作诗的两句话,成现在老师的口头禅,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这两句话是“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是,如果我能够有三百亩的水田,我就肯定不会去做一个教小孩子读书的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秦桧还是一个教书先生,每个月挣得工资只能维持自己的温饱。之所以他能过说得出这句话,也是因为他还是不甘于教书,还是想去进入仕途。而那句话也能看出他当时的野心,水田三百亩也就象征了财富、权力等一些东西,毕竟在古代的时候,谁家要是能有三百亩的水田那肯定是地位显赫。而后第二句话这番不做猢狲王,猢狲王得意思其实就是猴王,而猴王一般都去教导带领小猴子,这就比喻了他当时在教书的情况,而那此番不做更体现出了他现在有野心不能实现的无奈,和如果要是有机会定不会放过的决心。不过秦桧在当时为自己的野心还是很努力的,虽然日子过的并不是很富裕,但是他一直在自己的学业方面很努力,后来在自己的努力之下考中了进士,也就从此进入了仕途。在秦桧做官的时候他也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一路高升,最后也做成了君王身边不可或缺的臣子。其实在当时秦桧刚入仕途还是比较有良心的,也是一个好官,他当时主张抗金,但是在一次战败的时候,秦桧被敌军给掳走而当他重新回来的时候改变了很多,也不再主战了,还将岳飞最后害死,留下千古骂名。

上一篇:青岛澳星

下一篇:赏金猎人剧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