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为何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以西约4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陵区 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10公里,总面积近5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有9座帝陵,约250座 陪葬墓,这片陵区地阔野平,居高俯视,可以看到银川平原,极目远眺,可以看到滚滚黄河。研究者通过科学复原发现,西夏王陵应是由一座中为夯土,外面砖木结构檐梁的八面七层的巨塔,辅之以角台、碑亭、神墙、月城、献殿、陵台等附属建筑所构成的宏 大、壮丽的一代帝王陵园。但是,现在陵园内的地面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了,那些矗立在 贺兰山下的巨冢,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西夏王朝昔日的辉煌与不幸。西夏王朝是以党项民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隋唐时期,善于游牧的党项人开始崛起。不久,他们南征北战,占据了今四川、甘肃、青海及内蒙古自治区 的部分地区。到了宋代,党项人与宋、辽展开较量。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登基称帝。 从此,西夏开始了近200年的灿烂历史。从元昊建国开始,西夏共出现了 10位皇帝。到了 13世纪初,强劲的蒙古军队打败了 西夏,于是西夏王国就这样永远沉没于滔滔的历史长河之中。在宋人眼里,西夏是“叛臣逆子”,所以《宋史》不载;而在元人眼中,西夏有“弑祖之仇”,于是《元史》亦不载。在两边都不承认的情况下,西夏王朝就成了一个 历史之谜。其实受汉文化的影响,西夏有自己的方块文字和历法,还有一套完整的政治和宗教体系。近年来西夏文字也屡有出土,但是,完全解读破译西夏文还很难做到,所以这一 西夏文化的载体,还不能告诉我们有关于这段历史更多的信息。然而当西夏王陵被发掘 出来之后,虽然它本身又有许多未解之谜,但这让人们对了解西夏的历史又有了信心。
西汉大臣王陵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王陵
王陵(?-前181年),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人。西汉初年大臣。
王陵为沛县豪族,汉高祖刘邦微时,对王陵兄事之。刘邦起兵攻陷咸阳,王陵集合数千兵占据南阳,不愿跟随太祖。刘邦与项羽作战,王陵的母亲在项羽营中,她为了王陵归顺汉王,伏剑自杀。项羽大怒将王陵之母烹煮。王陵于是归顺刘邦。高祖六年(前201年)八月,封为安国侯(5000户)。以其初不欲从刘邦,且与刘邦仇人雍齿交厚,故晚封。
汉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去世后,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吕后元年(前187年),王陵为太傅,夺宰相实权。王陵怒,辞职闭门不出。吕后八年(前180年)王陵去世。谥号武侯。哀侯王忌继位安国侯。安国侯传至王陵玄孙因酎金事件断绝。
西夏王陵里边到底有何秘密?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 [1] 西夏王陵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在中国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西夏陵是惟一的以单一的帝王陵墓构成的景区。它承接鲜卑拓跋氏从北魏平城到党项西夏的拓跋氏历史。景区占地面积58余平方公里,核心景区20.9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规模同明十三陵相当。吸收自秦汉以来,唐宋皇陵之所长,又受佛教建筑影响,构成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1988年西夏王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1年启动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2012年西夏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 2018年4月13日,入围“神奇西北100景”。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部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陵区北起泉齐沟,南至银巴公路,南北长约10公里;东临西干渠,西靠贺兰山,东西宽约5公里,总占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陵区位于贺兰山中段南段东侧,为山前洪积扇地带,海拔1150-1220米。地表遍布砾石和粗砂,地基承重力大,保水性差,自然排水条件好。良好的地基使西夏王陵成功渡过了西北地区历史上的多场大地震。陵园所处位置常年降水量偏少,山洪暴发的可能性很低,利于陵园的整体保护。 [5] 初建时每个陵园均有地下陵寝、墓室、地面建筑和园林,独立占地都在10万平方米左右,形制与布局大体相同。
周瑜之墓是何时被盗?
周瑜墓曾在清代、抗战时和“文革”中先后三次遭到洗劫。诗中描述的周瑜墓那种悲悲苍凉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洗劫发生在1942年秋。当时广西人、国民党桂系驻庐部队176师526团团长覃振元打着“行善”和“修墓”的幌子,借“天机不可泄露”为由,动用全团兵力,赶走周瑜墓四周的老百姓,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实行全封锁式“修墓”,前后整整折腾半个多月,连地方的官员也不准进出。扩展资料:建设沿革: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重加修葺,并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碣。清咸丰年间,墓址又遭破坏。民国31年,国民党桂系驻庐部队一七六师五二六团团长覃振元掘墓,后又重新修建,筑墓成台,改圆形墓为凸型墓,分三层台阶,正方体,圆顶。底台阶边长10米,墓高约5米,墓四角配以4头石狮,墓正面竖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碑面两侧刻有对联,文曰:“君臣骨肉江东水;儿女英雄皖北坟。”二层台阶竖立国民党驻军团长覃振元、江防司令孙福安、县长谢殿栋3块石刻碑记。墓前两旁竖立一对高大的长方形砖柱,上书对联:“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佳城封马鬣,两千年后我来树此风声。”今墓在宿松西北破凉镇梅墩畈圭山。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历经千年,冢塌亭倒,石栏毁灭无存。建国前柱已遭破坏。建国后,“文革”期间,表层碑碎,仅留下衰草荒丘。六十年代,兴修水利,周瑜墓沉入黄大口水库。根据宿松《周氏宗谱》记载“故城及松圭山均有墓”,这个故城就是巢湖故城。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寻阳县东四十二里有巢湖故城。这里说的“寻阳”是古寻阳,也就是黄梅西南。而寻阳县东四十二里,正好是桑落洲。又根据宋初学者 徐铉 《骑省集》中《故汝南县太君周氏夫人墓志铭并序》记载“夫人讳某,字某,庐江舒人,三国时吴将公瑾之后。公瑾葬于舒之宿松,今裔孙奉祀者百余家”。从“家”来看,可见在唐代以前,周本家族已经在此守墓。宿松周瑜墓,是正史文字里唯一记载地。另外根据《周访传》记载,访家寻阳,至访四世。据家谱记载,周瑜和周访刚好四代人。大概很多学者认为,《周访传》并没有讲周瑜是周访的高祖,家寻阳。史书记载都只言三代人,说太多就成家谱了。我们可以从《周瑜传》里看出,“从祖景”。《周访传》“祖篡”。这也就证明史书只记载三代以内的人物关系。今天的周瑜墓已经沉入了黄大口水库,这是一种历史遗憾。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瑜墓
历代帝王墓被盗成什么程度
先秦陵墓
保存情况:盗挖殆尽
部分资料:
1.商王陵经过多次盗穴,随葬器物几乎被盗尽,其中不少精品已经流落到海外各地。随葬品包括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其中很多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比如,四号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称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另人惊叹。
2.我国历史上记载被盗时代最早的墓葬,是距今约3600年的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它约在2770年前的西周晚期被第一次盗掘。而截至目前为止,发现盗洞最多,也即被盗墓者光顾得最多的墓葬则首推秦公一号大墓,它是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南指挥村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共发现盗洞247个,盗洞的年代自汉代一直延续到唐、宋时代。
3.大约自1987年起,甘肃礼县的盗墓黑风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到1993年达到高潮。全县36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56个村的人参加,最多时一次出动300人,以至于山坡上出现了卖吃食饮料的摊位。犯罪分子驾驶汽车、摩托车,手持大哥大、对讲机,自带枪支、匕首,站岗放哨,肆无忌惮。在盗挖中,珍贵的礼乐石磬,被当场砸成碎块,带有精美图案纹饰的金器被当场以每克85元的价格卖掉。后来前去调查的考古学家戴春阳,是这样描写劫后的大堡子山的:“整个山坡满目狼藉,遍布密如鱼鳞、深浅不一、大小不等的盗洞”,这位学者用“颤栗”二字来形容他当时极度沉痛的心情。
4.礼县秦公大墓的发现掺和了令人惋惜的情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盗墓分子发现了秦公大墓。当地文化局的有关人士介绍说,在1990年冬季,当地一位姓张的农民在挖土方时无意中挖出几块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被当地人称为“龙骨”,因为当地有“龙骨”可以治病、卖钱的说法,老百姓遂开始挖掘。在1992年初期,大堡子山附近10多平方公里的沟沟川川里,已经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10多个省份的2万多人,这些人在山上支满了帐篷,平整的农田到处被挖得坑坑洼洼。许多文化遗址因此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西汉十一陵和东汉十二陵等汉朝帝王墓
保存情况:盗挖殆尽
主要盗墓者:赤眉军董卓 曹操
资料:
1.西汉末赤眉军入长安,除文帝霸陵因传说皆以瓦器随葬而未被破坏外,其余西汉帝陵全被盗掘。东汉末年,董卓胁持汉献帝南迁长安,“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又挖开了长安城东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2.两汉一些严重的社会动乱,如吴楚七国之乱、推翻新莽王朝的民众暴动等,都有大规模盗墓的记录。而这些盗墓活动在汉魏之际达到了高潮。据史料记载,曹操为备军需,曾专门设立“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官职负责盗墓,仅在一次盗掘西汉梁孝王的陵墓过程中,就盗走金银珠宝72船。此外,江南的孙吴政权也曾经在长沙、江陵盗掘西汉贵族墓。
3.西汉末年赤眉军打开茂陵的羡门后,数万士兵搬了几十天,陵中的陪葬品还没有搬走一半。直到三百年后的西晋时,陵中的珠玉还没有被盗完。汉文帝的霸陵和宣帝的杜陵,是被称为“俭者”的,但“珠玉彩帛”仍然“以千万计”,至于汉武帝的茂陵,因为“享国既久”,以致“不复容物”,经赤眉军发掘之后,到数百年后的晋愍帝时,还是“朽帛委积,珠玉未尽”。后汉赤眉军大量发掘五陵墓穴,五陵自然包括茂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陪葬墓也会遭殃。吕后的尸体因此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农民军侮辱戏弄。
魏晋南北朝帝王陵墓
保存情况:基本盗挖殆尽
PS:大奸贼曹操是个例外,他设立了七十二疑冢,让后人都找不到他的墓葬
部分资料:
北魏永固陵在历史上先后三次被盗掘,金正隆年间,盗墓者从西北方打洞进入墓室,随葬品大部分被盗走。金大定年间,盗墓者再次进入墓室,前室的铺底砖全部被盗,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有的被盗走,有的被破坏。清光绪年间,永固陵第三次被盗,墓中残余物又大都被盗走,所剩无几。
隋朝帝陵
保存情况亦不佳,省略
唐十八陵
保存情况:基本盗挖殆尽(不过乾陵似乎是个例外)
主要盗墓者:
温韬 黄巢
资料:
五代耀州刺史温韬,领兵盗挖唐陵。《旧五代史·温韬传》载:“唐诸陵在境者悉发。”《资治通鉴》“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新五代史·温韬传》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唐末黄巢起义,长安周围的皇陵几乎被发掘殆尽。
五代十国帝王陵墓
保存情况:不佳
部分资料:
1.南唐二陵曾经多次被盗。五十年代,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二陵进行发掘清理时,在钦陵前室西南墙顶发现了盗洞,当年随葬的金银珠宝早已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只剩下男女陶俑和玉制、石制的衰册。
北宋巩县八陵
保存情况:盗挖殆尽
主要盗墓者:刘豫
资料:
北宋灭亡之后,巩县八陵都遭到了破坏。据传,有一次伪齐政权刘豫从士兵手中得到一只水晶宝碗,认定不是一般民间所有,便盘查出是出自于哲宗的永泰陵,于是组织了"河南淘沙队",就是皇陵的盗掘队。永泰陵被掘开后,珍宝被洗劫一空,尸骨暴露在外。从此不仅北宋诸陵被挖掘殆尽,甚至连民间冢墓也没有幸免的。金灭亡后,元朝控制了北宋陵区,一切地面建筑除石雕外都被"尽犁为墟。""南朝还有伤心处,九庙春风尽一犁。"
南宋六陵
保存情况:盗挖殆尽
资料:元世祖时期,江南释教总摄西僧杨琏真伽与演福寺僧允泽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遍掘诸陵
辽金西夏
保存情况似乎也和上面差不多,省略
元朝
资料:
1.元朝所有皇帝死后都葬在起辇谷,帝陵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马踏平,所以至今尚未有元朝帝陵被发现
2.蒙古大汗去逝,用棺殓之,棺“用梡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大汗无论死于何地,也要运其梓宫于漠北。为了保守秘密,不让人知道大汗的确切葬地,在前往墓地的当天,如遇有行路之人,皆尽行杀戮。至其所葬陵地,开穴所起土成块,依次排列,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运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葬毕,“则用万马蹴平,俟草青方解严,则已漫同平坡,无复考志遗迹”
明十三陵
保存情况:除定陵外基本保持完好
2.明末,十三陵先被李自成烧毁了康陵、昭陵和定陵的地面建筑;
又被清兵纵火焚烧。民国初年,各陵又被纵火。日伪时期,献陵、泰陵和德陵被日寇拆毁修了炮楼。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时期,为解决给养,曾拆毁陵殿去做劈柴。定陵挖掘后,文物毁坏严重;文革时万历和两个皇后的尸首在定陵广场前被焚毁。(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唐永泰公主墓)
清东陵、清西陵
保存情况:保存较好
1一般都是地宫(放地表建筑里,那就能直接去拿了~)
2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 据郭沫若他们的考证 没被盗过
3寻找陵墓的地理位置应该都是先通过文献或者打听或传说...然后到大概方位通过地表土壤来慢慢寻找...(具体怎么看土壤就不是很清楚了~)
4早被盗烂了(唐朝的关中十八陵 除了武则天的乾陵 其他的全被唐末的节度使温涛盗了)
5喜欢历史的人很多
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是唐代皇陵中硕果仅存的。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的巨大魅力不光在于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更在于它体内珍藏的无价文物瑰宝。关于乾陵地宫是否被盗和它体内的珍藏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据文献记载,五代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将士盗挖乾陵,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
为什麼古代中国没有一个朝代完全的统治日本和韩国
先说起韩国吧,韩国是曾经过高句丽和百济的灭亡之后中国一直没有进行对韩国的征服行为,这是因为中国军人的特性上(枪兵,和铁骑兵)不好攻击半岛
半岛的地理为止比较窄小,而且高丽拥有很强的合成弓(土耳其,蒙古,高丽的造弓术是非常有名),弓这武器的特性上优势在于防城战,中国宋朝时,辽国对高丽进行了侵略行为,辽国的10万个骑兵和步兵输给3万高丽军,几乎全灭了,高丽是很少的受伤,所以这时辽国几乎灭亡的状态,金国成为辽东及中国北部的最盛国,不过过不久有了蒙古的侵略战争,之后辽,金,都没有这几个国家了。
以后蒙古人占领了中国,不过有了抵抗势力就是朱元璋,对抗蒙古建立了明朝,从此高丽是元和明中间做中介贸易,当时高丽的军事也能威胁到两国的程度,只要高丽站在一边,就谁的势力很容易灭亡,就是说,要是当时高丽和元朝一块侵略明朝,明朝也生存不下,高丽和明朝一块攻击蒙古,蒙古也生存不下的状态,所以蒙古和中国是不能直接贸易(包括日本)一定通过高丽才能做出贸易。
通过这办法赚到一笔钱的高丽是决定进行跟明朝战争(元快灭亡的时候)
所以高丽的禑王是给大将军“李成圭”给一切的兵力,让他去返回辽东满洲的领土,但是李成圭为了成为国王,拿那个兵士叛乱了,杀了禑王之后自己建立了国家叫称《朝鲜》然后开始亲明政策,把朝鲜为明的弟国,韩国的弱势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朝鲜给明一些供物,明也有面子,打朝鲜也没什么可得到的,反而会有牺牲,所以不攻击的状态。
综合来讲的话是,从高丽时期开始,高丽的兵力强,很易于防城,高丽的路窄小山多,弓强,和蒙古的对立等的理由侵略不到,到了朝鲜是朝鲜自己成为弟国,不必要有牺牲,所以不侵略。
日本的情况是,因为日本是岛国,中国是直到明朝之前的造船技术不太发达,而且不擅长水战,很有可能中途被日本的军船或者被高丽的军船灭,而且有台风之类的危险性。
到了造船技术好的明朝的时候是,日本已经拥有了很强的势力,通过运船去攻打很有可能会失败,而且就算是占领到了也不好管理,万一中国的管理者被日本忍者受到暗杀,就管理不了。
而且日本也向明给点供物给面子,所以没必要攻打。
综合一下,日本和韩国占领不到的原因是一个,要去占领的话风险太大,因为古代的日本和韩国不像中国的现代人想的那样弱的国家,倒是在一个大平原上几个国家的军队聚在一起打的话是肯定明朝最强,但是那不至于强到带着攻战的不利能打仗的程度
蒙古军的情况也一样,高丽军的抵抗比较大跟蒙古抗战了30年,而且蒙古和韩国是从古代是友邦,突厥(现在的土耳其),蒙古,韩国是互相成为兄弟国,邻国友邦,尤其跟汉朝的抗战时,高句丽和蒙古,土耳其是互相帮忙得比较大,所以蒙古对高丽进行的攻打不是特别强烈,而且高丽的开城是当代成为世界5大发展城市之一程度的强大的军事,所以没有攻略到,日本是因为日本人叫的神风(蒙古人的造船技术不太好),中途船都翻了,所以放弃了对日本的侵略。
好理解了吧?
高句丽最强盛时期的国土面积到底有多大?
高句丽极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高句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专业研究高句丽史、民族边疆史的历史学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杨秀祖《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都指出高句丽有60万军队。 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和棒子说的王氏高丽不是一回事,其主体也不是一个民族
中国目前已经发掘的帝陵有哪些
1、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寝,是《史记》唯一记载黄帝陵 ,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相传黄帝御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号称“天下第一陵”。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2、长陵1970年—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长陵进行了全面的勘查,发现了大量的实物遗存。长陵由黄土夯筑而成,覆斗形,至今仍高达33米。根据测量,墓冢的底部东西宽153米,南北长135米;墓冢顶部东西宽55米,南北长35米,与史籍记载相近。3、清孝凌孝陵在清代皇家陵寝中比较特殊,其中所埋葬的清世祖及其两位皇后全部采用的是火葬,所以在地宫中仅留有三个骨灰坛,而且清世祖生前明确表示不要厚葬,加之地宫的防御严密,这使得清孝陵成为在民国时期清东陵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皇陵。 该陵始建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时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坏下已经相当残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91年至1993年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从而又以健康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4、泰陵清西陵里雍正的泰陵最为引人注目,不在于它在清西陵是首陵,规模最大。而是在于雍正究竟是不是金头入葬,究竟是不是被刺杀而死。在1975年清理了清东陵乾隆地宫以后,学术界不断鼓吹要求发掘泰陵,而且泰陵宝城琉璃影壁旧有盗洞一个,泰陵地宫一直被认为早就被盗。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1980年4月8日,正式发掘泰陵地宫,河北省,保定市和易县文物局的头头们亲临现场指挥。大批媒体云集泰陵。上午9点,发掘开始,在沿着盗洞口下挖了两米以后,发现下面是原封土,盗洞只挖了两米,泰陵没有被盗过。5、汉鲁王墓汉鲁王墓共有汉墓八座,均依山开凿,墓门皆向南,东西并列,墓室结构大同小异,有墓道、东西耳室。墓门直通前室,里面有模型车,前室外两侧有小甬道通向两耳室,东耳室存谷物,西耳室放肉食,前室两侧各有小南道通向南北相对两侧室,四室结构相同。墓内由前至后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四墓共葬车12辆,马50匹,车马饰器368件。汉鲁王墓依山开凿,工程浩大,在中国北方地区较为罕见,对汉代王陵制度及鲁地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极具意义。
为什么很多帝陵至今都能保存完好呢
····LZ,谁告诉你帝陵还保存完好呢、、、、
秦以前就不说了,不算帝,也称不上陵,再偷偷告诉你,能发现的都挖光了。
秦始皇陵,项羽没挖懂,刘邦为了统治需要也没挖,后继都没怎么好好挖,为什么?太平时间皇帝不会挖,挖了就是告诉别人你也可以挖我的。战乱时节没人挖的动,秦始皇陵及其难挖,详细百度。
汉朝陵墓,挖光了基本,除了几个薄葬的,汉文帝啥的,明知道没东西可收。汉武帝的陵被挖的一塌糊涂,详细见赤眉军。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公是挖陵高手,他身份是汉朝丞相,照样挖汉景帝梁王的墓。两晋南北朝都乱,北方外族又不爱搞厚葬,南方相对保存好一点,但基本也挖遍。
唐朝帝陵,唐太宗也给挖了,唐朝就一个高宗武则天那个陵也是属于技术难度高的,黄巢起义后的五代十国也没挖成过。
宋朝开始基本皇帝都扎堆埋,北宋被金挖空,南宋被元挖空。都是什么骨灰堆成山再压着,有明显的政治含义。。。
而金、元本身葬法有问题,比如元朝皇帝,葬的你都看不到,也不搞厚葬。没人想也没人发现的得了。详细看看成吉思汗陵。
明朝比较奇葩,被清朝保护的蛮好,以为清朝皇帝统治需要,同时也是表示自己和明朝人民是一个阵线的。因此从明孝陵开始都保护的还不错。
但是清朝自己的,出了个孙殿英,康熙的还好,乾隆和慈禧的挖了都差不多了。这个很近,可以看看电影东陵大盗。
所以,很多帝陵至今都没有保存完好,可能你说的完好是这地方还在,比如是明清13陵之类的,这类扎堆埋的后继政权都是大一统的,所以比较完好。再古一点要么是难度高,要么是没啥好东西挖。其他的基本都空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