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金枝的告诉我们什么
《打金枝》告诉我们: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打金枝》的素称晋剧王冠上的明珠,久演不衰。1952年毛泽东主席看丁果仙先生主演的(打金枝)后,称赞丁果仙饰演的唐代宗有气度、有风彩,并说唐代宗这个人虽然治国无能,却懂得干部政策,他处理家庭矛盾是有办法的。作为一代天子在处理家庭问题时能做到如此理智,他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中国社会的细胞,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具有培养亲情、稳定社会、处理矛盾、教育后代等作用。家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祥和、延绵传承做出了独一无二的卓越贡献。家庭的和睦是整个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晋剧《打金枝》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其中的“家”读ɡū,通“姑”,指婆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做公婆的要有度量,要以慈爱、宽厚、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成年子女的家庭纠纷。现在80后的夫妻离婚率较高,原因当然很多,但双方父母在处理子女家庭纠纷中的不理智行为是一个重要原因。80多为独生子女,在家自然是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过着“公子”或“公主”般的生活,大多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男女结为夫妻之后,很难达到相互妥协。婚后小两口一吵架,女方就回娘家“搬救兵”,其父母看到自己的心肝宝贝受屈,不分青红皂白马上“出兵征讨”,给女儿出了气还不让其回家。还告诉女儿:“他不来接三四趟,就不回去!”男方父母更厉害,告诉儿子:“她爱回来不回来,别去接她,别惯她的臭毛病!”小两口本身没有多大矛盾,结果让双方父母一顿边鼓,可能就会演变成分手大戏。吵闹实际上是夫妻双方各自表达自己价值观点和主要关切的重要窗口,通过多次争吵夫妻双方可以逐渐了解对方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双方经过多次妥协达到想法、做法逐步趋同。因此对小两口的吵闹,双方父母尽量不要出来断理。要多规劝自己的子女,封建时代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都能理智处理子女的家务事,我们又何尝不能呢!所以通过观看《打金枝》这类戏,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更要体会戏中的人生哲理,体味“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的生活道理。为促进家庭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并把家和、社会和、民族和、国家和统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王志豪淮剧艺术家
淮剧表演艺术家王志豪,江苏淮安人,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协会会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淮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王志豪1958年始从事戏剧表演工作,以扮相俊美,音质圆润而享有一定声誉,多次在省,市戏曲会演和比赛中获奖,一曲新旅战歌,创全国淮剧演唱片发行量之最。其唱段及表演制作成十一部盒式录音带,七张VCD碟片,深受广大淮剧爱好者喜爱。
盐城市淮剧团的人物介绍
专职编剧—冯国才(1927-1996)生于盐城镇。解放前任盐东县新陵村财粮员、解放后任东滩小学教导主任、新坍小学校长、新潮中学教员、射阳县文化馆创作辅导员、射阳文教局剧目创作组组长、盐城县南洋公社报道组组长、盐城文化馆创作辅导员、盐城市淮剧团专职编剧。创作的短篇小说《我的罪过》、《快活郎上天堂》在《雨花》发表后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时期争鸣作品集》。创作和改编现代戏、古装戏80余部,在《新剧本》、《剧影月报》等发表大、小戏近30部,古装戏《遗产梦》由江苏省电视台录制成戏曲电视剧。1983年,从南洋公社报道组调入盐城市淮剧团任专职编剧,先后创作《捧打薄情郎》、《月到中秋》、《杏花春雨》、《遗产梦》、《顾满堂家事》等剧目。1986年秋开始酝酿创作淮剧《鸡毛蒜皮》,自第3稿起与陈明开始合作。该剧先后获全国第六届最佳编剧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1957年出生,江苏盐都人,中共党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现任盐城市盐都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上演发表大小剧本三十余部。代表作品:《鸡毛蒜皮》获‘95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编剧奖、文化部第六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另外,曾获得首届江苏省文学艺术“茉莉花奖”特别荣誉奖,第一、三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编剧奖。戏曲故事片《烟村三月》发行上映。另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中短篇小说集《雾韵》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1958年生,江苏省阜宁县人,中共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第六届委员。现任盐城市淮剧团团长。工小生,兼须生老生,多次晋京参加全国戏曲调演;曾获江苏省第一、三、四届淮剧节优秀表演奖和第一、二、三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在《十品村官》中饰田来顺,获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梁霄鹏1943年生,二级演员,曾在《鸡毛蒜皮》中饰孔二先生,获′95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表演奖;在《是是非非》中饰二阴阳,获首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在《十品村官》中饰谭半夜,获第三届江苏省戏剧节表演奖。何春华1965年生,江苏盐城人,三级演员,曾在多部舞台剧中担任角色,多次参加全国、省、市重大艺术活动并获奖。在现代淮剧《丹凤眼》中饰姐姐,获首届江苏省淮剧节优秀表演奖;在《十品村官》中饰小月,获第三届江苏省戏剧节表演奖。王 雷1970年生,江苏盐都人,一级演员。曾获江苏省第四届淮剧节优秀表演奖和第十九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大赛优秀表演奖。程 红1971年生,江苏盐都人,中共党员,一级演员。曾获江苏省第四、五届淮剧节优秀表演奖和第十九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大赛优秀表演奖。朱桂香1942年生,江苏建湖人,中共党员,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文联首届“德艺双馨”会员。从艺四十多年,塑造了众多的舞台艺术形象,曾获’95全国戏曲现代戏展演优秀表演奖和第一、二、三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徐红珠1960年生,江苏滨海人,一级演员,曾在多部舞台剧中担纲主演,获江苏省第一、四届淮剧节优秀表演奖;在《十品村官》中饰李彩珠,获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
江苏淮安在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
汉
韩信——兴汉三杰、汉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典故“一饭千金”“胯下之辱”“韩信点兵”“十面埋伏”
枚乘——汉赋家、汉赋的开创者之一,著《七发》
枚皋——汉赋家、枚乘之子,典故“枚速马迟”
臧旻——东汉享有盛誉的政治家、军事家
臧洪——东汉政治家、军事家,臧旻之子
三国两晋南北朝
陈琳——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步骘——政治家、三国吴国丞相
陈骞——政治家、三国魏大司马
陈登——政治家,三国名人、广陵太守
鲍照——南朝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著《鲍参军集》
鲍令晖——南朝女文学家,鲍照之妹
唐
李珏——晚唐宰相,典故“辕门斩子”
赵嘏——唐代诗人,名篇《长安秋望》
刘采春——唐代女诗人,名篇《望夫曲》
吉中孚——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刘仁赡——五代南唐名将,典故“辕门斩子”
宋
李之仪——北宋著名词人,名篇《卜算子》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廉布——北宋著名山水画家
徐积——北宋文学家、诗人,有宋一代大孝子
卫朴——北宋天文历法学家、数学家,著《奉元历》
刘承规——北宋,制订权衡法
杨介——宋代医学家,著《四时伤寒总病论》
梁红玉——南宋著名抗金女将,四大巾帼英雄
龚开——南宋画家、诗人,作品《中山出游图》、《瘦马图》
元
汤垕——艺术鉴赏家,著《画鉴》
潘思诚——元代名医,人称古逸先生
明
吴承恩——明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作者
王鸣鹤——明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著《登坛必究》
沈坤——嘉靖状元,抗倭名士,民间称武状元
瞿佑——小说家,著《剪灯新话》
蔡昂——政治家、礼部尚书
金濂——政治家、户部尚书
丁士美——诗文家,襄校《永乐大典》
叶淇——政治家、户部尚书
仲云鸾——女诗人,著《保世楼集》
清
关天培——清朝虎门销烟的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王瑶卿——京剧一代宗师、教育家,艺名通天教主
刘鹗——晚清著名小说家、实业家、金石家,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
阎若璩——朴学大师、清代汉学研究的先导
吴玉搢——朴学家、金石学家
边寿民——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陆立民——著名画家
周采名——著名画家
吴鞠通——著名医学家,《温病条辨》为中国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山阳医派宗师
汪廷珍——清代协办大学士、道光皇帝老师
李宗坊——清代大学士、汪廷珍学生,江浙学政
骆腾凤——著名数学家、著《开方释例》,被誉为“学开方者之金锁钥”
刘金方——晚清名医
潘德舆——文学家
鲁一同——著名文学家,桐城派古文大师、诗人、画家
张养重——著名诗人、被誉为清初诗坛魁首
黄钧宰——晚清文学家
丁晏——清经学家文学家
邱心如——女弹词家,《笔生花》为清代“弹词三大”之一
汪藕裳——女弹词作家,著《子虚记》
程袖芙——女诗人,著《旧红蚕馆诗存》
陈云贞——女诗人,著《寄外书》、《寄外诗》
梁魏今——围棋四大家之首,山阳棋派开创人
杨士骧——晚清名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丁宝铨——晚清名臣、山西巡抚
裴荫森——晚清名臣、船政大臣
秦焕——晚清名臣、广西按察使
近代
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
罗振玉——近代著名学者、甲骨学的奠基者之一
李公朴——近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民主主义者,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新闻出版家
周作民——近代银行家,金城银行创办人
谈荔孙——近代银行家,大陆银行创办人、太平保险公司的创办人之一
朱虞生——近代银行家,盐业银行创办人
周信芳——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艺名麒麟童
陈白尘——当代著名戏剧家
滑田友——雕塑艺术家,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谢铁骊——中国著名导演
吴 强——著名作家,《红日》的作者
顾祝同——国民党军“五虎上将”
安守仁——黄埔军校十五期
现代
程莘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针灸专家
周泰冲——兽医病毒学家
陈鉴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工业界先驱
经福谦——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
温济泽——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科普作家
黄志千——(1914-1965),原名黄永埙,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师
李源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组织部长
许嘉璐——副委员长
张贤亮——现代著名作家
邱健——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冠军
郎静山——摄影大师
谢冰岩——中国著名书法家
戚庆隆——中国著名书法家
陈士桂——中国著名画家
宋长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各地戏剧艺术特点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泉州、厦门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淮剧大全怎么下载
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视频进行下载。一般都是一段一段的,你可以用专用软件进行下载,如优酷网有“爱酷”软件,专门下载优酷网的视频的,土豆网,56网页有自己的下载软件,你只要点击下载会提示你安装下载软件的,你只要按照提示操作就可以下载淮剧了。还有一种专门下载FLV格式的视频下载软件,是不问什么网的只要是FLV格式的就可以下载。你也可以试试。你所说的淮剧大全只是相对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