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page

时间:2024-03-27 08:58:08编辑:奇闻君

如何看待Michael Page

MICHAEL PAGE大致的逻辑就是每天一个顾问要打10个左右的电话给候选人,他们内部把给候选人打的电话叫update call, 在电话里面通过跟候选人提问得到 contact, reference和referral. 其实也就是说需要在求职者口里套出更多的人际关系,得到这些信息的方法是通过问下面这几类问题的取得-

1。你们公司内部是怎么分的?/你们的组织架构是什么样的?/你们这个部门多少人啊?/那负责
财务的总监是谁啊?等等等问题啦。

得到信息也就算得到了contact(答案可以让MP去顺藤摸瓜的去联系其他部门的人)

2。你现在老板叫什么啊? 你上个公司老板是谁?电话是多少啊? 得到这个信息也就是得到了所谓的reference.
(一半候选人会不告诉这个信息,但是MP的顾问会骗他们说“ 我不会去联系你的老板,只不过是对行业信息好奇才问的,或者说一些其他的原因但是都是为了骗取人名为目的。候选人告诉他们之后,MP的人就会去找这个人的老板聊一下,因为毕竟这个候选人要是看机会的话,他走了之后可能MP就有机会去聊一下能不能用他们来招)
3。 那你知道一些适合这个职位的人推荐给我吗? 得到这些信息就得到了referral.
(通常这些顾问会编造一些高薪的职位出来做为吸引候选人给他们花时间聊天的目的,聊着聊着就会告诉他们其实这个职位不适合他们,会适合他们公司其他的人之后管他们要联系方式和这些更适合的人的人名)
4。你最近都去哪些地方面试了?面到什么程度? 得到这个信息就得到leads 啦。
(MP会教自己的顾问想办法去得到这个信息,毕竟求职者去面试的地方都有机会成为MP的潜在客户呀。值得深思的是MP得到这个信息之后为了让候选人去不成或者其他原因,回去联系这个公司说一些关于这个求职者的坏话)
当然update call 了解和得到信息之后,如果这个顾问觉得候选人还能给他带来更多的价值就会要求约他们见面,这样也就完成了 Interview 这个KPI的考核。其实毕竟有一些信息见了面容易得到,电话里人们的心理防线还是比较高的。


为什么Michael Page的流动性那么大

网络转载,仅供参考

Michael Page的本质 ---- 像一台机器那样运行

机器和流水线是19世纪工业时代的产物,目的是追求高效简化和统一标准化达到整体较大的产能。现在21世纪了,很多企业都在追求创新和人性化,因为科技的推动,社会可能会再经历一次产业结构的变化。Michael Page作为一个运作了30多年的老生意,得益于机器化运行,也许也会失利于机器化运行。

Michael Page牛的地方是有一套经过几十年积累优化的流程化,规范到很精细的做猎头的体系和方式,说学术一点叫ISO,说通俗一点叫套路。由于有这套流程体系,任何一个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和行业经验的初学者,都能经过一套入职培训立刻上岗(Training),再加上日常严密的监工和鞭策(Review,Day Plan,Micro Management),任何一个智力不是太低的人,用一半的脑力,就能在这个岗位上有相应还不错的产出。这样的机器,对高层管理者,和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当然是件好事(稳定持续,可预测),可是这对于在Page工作的员工意味着什么呢?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开篇讨论劳动分工的时候指出,通过分工的发展,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他们的智力得不到发挥,因而变成最愚钝无知的人。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销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毁坏了他们肉体上的活动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证了亚当斯密达这种见解,他说:“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在工场手工业中,总体工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能力上的贫乏牺牲为条件的。”

“无知是迷信之母,也是工业之母。思索和想象会产生错误,但是手足活动的习惯,既不靠思索,也不靠想象。因此,在最少用脑筋的地方,工场手工业就最繁荣,所以,可以把工场看成一部机器,而人事机器的各个部分”

“大多数人都智力,必然由他们的日常活动发展起来。终生从事少数简单操作的人,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智力,他的迟钝和无知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上面这几句话,为我们打开了探索人类与商业社会本质规律的大门。Michael Page是一家现代大工场,它的发展便是将业务流程化、标准化为前提的,它提高了整体的生产率,使招聘顾问实现了产能的充分输出,老板们不需要雇佣有经验的昂贵劳动者,只需要随便抓个人过来,稍加培训,即可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

Michael Page的怪象 ---- 机器上诞生的管理者和蝼蚁

在一个组织中被选拔出来的管理者,一定要契合该组织的利益及行为规范,符合组织的基因才能至上而下地服务于组织利益。结合Michael Page的本质和特点,被选拔出来且值得被上层信任(稳定且可预测)的管理者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这个人需要是Michael Page的标准化流程ISO身体力行的佼佼者,宏观到每周发出简历的量和打的电话量,微观到面试候选人和开客户会说话的架构和话术最好都能和公司规范培训的一致,最好是一个行走的Script,一台小型的机器,一个流水线的拉长 。这个过程有点像编程与被编程。试问怎样的人更能做到如此?我想也许是一张白纸,缺乏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更容易被编程吧。在Michael Page你偶尔会听到老板对你说一句话:We need a Doer, not a Thinker。一开始我理解Doer是指实干家要有执行力,但是在分析了Page的本质后,领悟到,原来这个Doer是指:被编好程序以后,能够在执行层面好好运作的工人。想太多必然带来不统一不规范不好管理,这不是Page需要的。因此Page最需要并且最喜欢的是:一个听话且资深的工人头儿,能复制培养更多基因纯正小工人的工头儿。

如果把一个职业所需要的能力简化成两个维度:智商和情商,那么一个职业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维度(此处智商代表要求运用深度思维和分析能力的程度,情商代表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人脉维护的能力):
A、低智商低情商(行政人事、文员秘书、流程化模块的会计、财务、码农等一切从业人员)
B、 低智商高情商(普通销售、老板大秘)
C、 高智商低情商(咨询、投行、审计、金融风控、综合能力要求高的财务预算、财务分析、IT和产品开发人员)
D、高智商高情商(CFO、CEO、销售总监、企业家、资本家)



第一批琢磨出Michael Page这套可以传承下来的体系和流程的人,毋庸置疑是D类人,这人还是挺牛逼的,能够归纳总结出这样的ISO流程,制定规则,有效的管理出这样一个世界范围的猎头公司,实在是个是个企业家,而且这个人的资本家思维也很厉害。

但是从Michael Page中层开始,站在资本家视角来看,需要的就不是战略思维和智力投入了,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一套ISO体系,如果各个国家能够良好的执行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我这台世界级的捻财机器就能很好的运转,中层管理者能执行好就可以了,想太多对我们无益,想太多对我们这台机器甚至有害,我们需要的是各就各位,不统一还怎么传承运转?因此,由于对智力投入需求的减少,Page从中层管理者开始就落到了A、B象限。

A、B类的老板共事起来会有怎样的痛苦?你跟他说商业和某个公司的business model,他说你要了解这些有什么用?你跟他说你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他和你提你的KPI;你跟他说我想给这个客户找合适他们的人,他说你多发几封CV过去总能碰到合适的;你指望他帮你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发现他只会用那套陈旧的话术;你说你希望得到来自于老板更多的帮助,他提供给你的帮助就是把ISO再认真地给你讲一遍,发给你几篇candidate call script或者贴心地帮你做一个call list… 偶尔会觉得哭笑不得,有种老僧入定,巍然不动,以不变应万变的厉害!这种模式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缺乏深度思考的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定制化地给出解决方案,无法变通。更别提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有什么市场分析能力和战略思维了…

在Michael Page,还真的就只有A、B类人会待着比较开心,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动脑的,有公司把流程全都给你设计好了,你去follow就好啦,不太需要动脑子还能混口饭吃,多好!那C、D类人的感受是什么?

不知道有没有人读过《飞越疯人院》这本书,书末尾,疯人院为了让一个假扮精神病患者的正常人Murphy“听话”,强制给他做了额叶切除手术。大脑每个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大约占1/3体积,切除以后人会失去很多功能,比如独立思考能力和很大一部分的性格。手术后过一些日子以后Murphy能够每天在疯人院安分地起床,吃饭,说话,可是他已经不再是Murphy。
夸张点来说,某种层面上,在Michael Page工作常常会有一种你在跟一个被切除了脑叶的人对话,或者总有人想要给你切除脑叶的感受。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Process Driven 模式下,高效率是一定要以牺牲创造性作和多样性为前提的。

从一个猎头顾问的角度,Michael Page这种机制带来的弊端是,由于业务流程的高度细化和流程化,顾问只能被囚禁在流水线前日复一日地劳动,综合能力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并且他们的可代替性很强,因此价值很低。由于这种重复机械劳动的禁锢,劳动者还失去了真正的学习机会,所掌握的技能只适用于这个平台。人是有惰性的,当一个人习惯了重复性劳动,没有必要思考,他慢慢也就失去深度分析的能力了,就像被砍掉翅膀的鸟,变成了一只肉鸡,每天吃食喝水生蛋活着。有的Michael Page顾问总是有一种迷茫,觉得自己不开心,想要离开这里,但又不知道能干什么。没错,一个被大机器变成了的螺丝钉,离开了大机器,该在哪里存活?又发挥什么作用呢?

有趣的是,Michael Page近一年来好像也觉得自己的员工有些机械化,要求员工回答自己最近做过的the smartest and the most creative thing…我觉得还挺滑稽的。像一台大机器运转捻财没错,如果有员工愿意日复一日的在大机器上运转混口饭吃也没有错。但你以不求甚解的方式把员工培养成为肉鸡,现在又需要肉鸡飞起来,那就是你的不对了。Michael Page总是让员工要有senior networking,没错,这是作为一个优质猎头该具备的能力和特质,但是这种人不太可能出现在Michael Page,出现了可能也会走掉。为什么?一个要求员工不求甚解的猎头公司,多快好省的方式,连商业环境都不关注培养出来的肉鸡,能和一个资深候选人聊些什么呢?

这家标榜自己是做“咨询”的猎头公司,恰恰履行的是“中介“的作用。Michael Page常常说,质量不重要,数量才重要,以撞大运的心态去做一个案子。它所谓的高端和专业,只停留在外表的浅层空壳上,顾问能穿对衣服能用专业的语气和话术说出他们说了多年的套话,但他们是否真的能给公司推荐适合他们的人,是否真的有能力帮候选人分析他的职业路径?或者他们所说的话,能有多少的信息量和内容?如果深究起来,味如嚼蜡。

可能老外其实并不在乎作为猎头公司,他们这样的模式给中国的商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并不在乎能不能真的给中国公司寻找能帮到公司的人才。老外追求的是从中国捞一大笔钱财就好了。这么说起来,中国的猎头行业,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Michael Page猎头顾问到底有多奇葩

  Michael Page猎头顾问到底有多奇葩

  工作这么多年,接触过不少猎头, 但是今天遇到了Michael Page一个奇葩的猎头顾问。

  具体情况如下: 先是电话沟通,没有提供任何岗位信息,然后猎头顾问要求去他们公司面试。

  处于好奇心最后我们约定了面试时间, 面试过程如下:
  1、猎头顾问介绍自己的情况,不到2分钟
  2、面试人介绍自己的工作背景 10多分钟 这两个还正常,可以接受。

  关键点: 猎头顾问:你最近有没有去机会去面试?

  我:有 猎头顾问:那你面试的是什么公司,在哪,能不能告诉我一下。 nnd,你自己没有本事做Case罢了,还这样来套话。 最后不能忍受的是: 猎头顾问总结:我觉得你对自己的职业还比较模糊, 尼玛,哥在这个行业已经混了7,8年了,不说什么都知道,还是有一定的判断力的。

  这就是深圳Michael Page猎头顾问,尼玛,你的职业素质去哪里了,自己没有本事做case算了,浪费候选人的时间。


上一篇:欲情(c)max

下一篇:屏住呼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