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画家席勒的速写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1890年出生于奥地利图尔恩,逝于维也纳。 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克里姆特指导下学习,并结识了科柯施卡。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受克里姆特和科柯施卡之后,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强烈影响。如果说克里姆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 埃贡·席勒20岁时便已经达到了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1910年创作了首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现主义作品,随后又在短暂的8年时间里创作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 席勒后期的艺术不仅受到瑞士的霍德勒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启迪。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那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他除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夸张刻画外,着意描绘人物神经质的情绪。为了创作他处于紧张不安的人物情态,他还深入到疯人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一种类似哑语的动作表情,令人感动不已。 1915年第一次大战中他被征入奥地利陆军,他在军中仍继续作画,达到多产和高水平。他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派中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生活不幸和突发感冒,年仅28岁的埃贡·席勒于1918年时逝世。 席勒的作品非常好识别,无论是素描还是色彩,人物的形态都是一样的,这也跟画家病态的身体有关系。你问的“用的什么怎么上的颜色 ?”这个问题让我怎么回答呢。他会油画就用油画颜料上色,画色粉就用色粉上色呗。其实他画的油画用的颜料和别的画家几乎都是一样的,就是用笔的方式不同罢了。他是属于“表现主义”很强的绘画风格和挪威的画家蒙克的风格有些地方有些相似这就是席勒的油画,你仔细分析分析吧。
大画家席勒是怎么死的?
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出生于奥地利的图尔恩,逝于维也纳。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克里木特指导下学习,并结识了科柯施卡。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当他结识克里木特和科柯施卡之后,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强烈影响。如果说克里木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1915年第一次大战中他被征入奥地利陆军,他在军中仍继续作画,达到多产和高水平。他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派中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幼年丧父的不幸遭遇,席勒的人生带有严重的畸形条理。比如他的风景画,笔下的房屋总是拥挤不堪,像征着画家头脑里马不停蹄的理念正在煎熬,画面的色彩也富有诱惑力,可能是对于生命的爱戴与干枯感情的统一表现。一副描绘母与子的绘画,一位母亲躺在地上,脆弱的儿子正在吮吸着母亲的乳房,并且是庇护在母亲的怀抱中,像征着画家的恋母情结。席勒是一位病榻上的艺术家。他的人生观是点到为止的。比如他的一张自画像,也是使人不寒而栗,目光就像一位酒鬼,还有瘦弱的身体,其他部位。恐怖。席勒画面中的人物,无论在精神上抑或是在肉体上,给人的感觉是无所投靠,更无所投奔,而画面表现这一困窘情状的主要人物形象是画家他自己。席勒是西洋绘画历史上自丢勒和伦勃朗之后画自画像最多的画家,有一百多幅。但他的画面上既没有丢勒自画像的庄严和威仪,更缺乏伦勃朗自画像的深邃和个人尊严。在席勒的自画像中,主人以各种神经质,癫狂,变态,病态的姿势和动作坦然地表现内心世界,画家毫不顾忌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约束,毫无拘束、不加思索地闯入伦理的禁区,仿佛精神不仅已经涣散,而且根本就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画家毫不犹豫地承认这一状态,并将其夸张地表现出来,用充满节奏的线条,简约的色彩,把握准确且充满韵律的结构。因为人物没有思想的表现,画面就成了灵魂的直接创作,灵魂感知感觉后的行为。席勒画面的人物仿佛就是企图通过释放性欲追求解放,但这是一场徒劳的努力。认识自身,感知自身,挑战自身,最后接受自身是西方人的一个认识发展的普遍过程。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建筑及绘画大师阿尔贝尔第(Alberti)将绘画艺术看成上帝威力的直接化现。他认为,绘画虽然以模仿为主(那时),但将被模仿的对象美化和升华,审美过程由此产生,这是人类精神得以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此,人们开始注意到事物、自然的美。阿尔贝尔第急不可待地说:“所以我要像诗人一样对我的朋友们大声疾呼说,那个变成水仙花的美少年实际上是绘画的发明者。”(西方古典神话中,少年纳西斯在水中发现自己的美貌,自恋而不能自拔,遂落水变成水仙花。)文艺复兴打开了人类寻找自我的大门,艺术家在镜子中找到了最冠冕堂皇的形象,不论是达?芬奇,丢勒,抑或是伦勃朗还是别的大师,肖像,尤其是画家自己的肖像,成了美术史上一大现象,到席勒这里,这场自我寻找的绝望和幻灭成了唯一的表象。西方人对自我的推崇到尼采时已经登峰造极,在《查拉图士特如是说》,有这样一段话:“兄弟,在你的思想和感情后面,有一个强大的君主,一个陌生的智者——那就是自我,它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它就是我们的身体。”这段话在当时的维也纳,慕尼黑和柏林的知识分子中间非常流行,自我就是一切成了很多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及生活的根据。上帝被宣布死亡,为了寻求精神的支持,便努力地发掘个人意识,同时,人人拥有的身体给人绝对平等的感觉,但社会不平等又给人沮丧和挫折感,上帝走后的真空无法由个人填满,尼采的预言无法兑现,人们开始走极端,由此造成的精神混乱和神经分裂在席勒的绘画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不论自画像,还是主题绘画作品,贯穿画面的精神是出乎常规的。然而,由于身体并不是终极,甚至连精神也还不能成为存在的终极,个人的彷徨和战栗就不可避免地成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人再也不是文艺复兴时候美的至尊,而是一团生理系统紊乱、精神荒诞不经的危机。对尼采趋之若骛的青年艺术家们大约没有想到,这位哲学狂人对他们简直不屑一顾:“现代艺术家在心理上接近歇斯底里,性格上也反映出这一病态……生活中任何鸡毛蒜皮都会被他们大肆渲染,简直好像在跟人算帐,哪里是人,他们简直是一群全无廉耻的家伙,到处肆无忌惮地拉屎。”自我认识是人类认识能力的飞跃,自恋者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开始,而模仿绘画的发明者就是自恋者。至于席勒画面人体所表现的混乱和危机,无非反映了人的心灵在那个时代异化的开始,异常能量触电般地席卷每一个个体。其实,只有表现这股能量才能熄灭这魔一般的能量。席勒富有挑衅性的人体和情爱场面不久后的确开始偃旗息鼓,二十出头的席勒,经历了这场情欲暴虐的历练,开始变得平静,平常,甚至世俗。他以极为不光彩的手段摔掉了自己多年的女友和模特儿,同有殷实家庭背景的女子结了婚。模特儿女友从此对他嗤之以鼻,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女友便报名上了前线,成为红十字救护队的一名护士,不久得猩红热死在前线。席勒是艺术家,虽然也参了军,但属于保护对象,留在了大后方的维也纳。大战结束之际,他和年轻的妻子双双前后三天死于西班牙流感。埃贡?席勒出生于下奥地利州的土仑小城,父亲是火车站站长,母亲是家庭主妇,而席勒因为从小画画出色,很小便被称为神童,尤其得到父亲的宠爱。父亲的早逝对年幼的席勒在心灵上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中学还未毕业,经学校老师和神父的大力举荐,虽然不为母亲理解,但还是得到了母亲的支持,席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维也纳美术学院。后来因接触分离画派代表画家古斯塔夫?克里木特,他的画风大大改变,很快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形成了自己的画风,社会的诽谤和批评也接踵而来。很长时间内,席勒被传统道德观定格在性心理变态这一范畴,属于“色情狂患者”,“心理不健全的画家”,“灵魂有暗伤”,“是个不正常的人”。但奥地利著名作家勒德雷尔(Lederer)却说:“在所有我认识的人当中,席勒是最正常的。”席勒甚至因猥亵少年罪坐过一个月的监狱,而给他判刑的法官自己便是一个色情狂,这位为此不能自拔的法官甚至在自己的办工桌抽屉里面也存放色情杂志。蹲监狱的席勒倒却轻松,认为这“不是惩罚,而是清洗。”为此画了一幅画:从牢房门看出去的监狱过道,有扫帚等清洁工具;或者“桔子是我的房间唯一的亮点。
席勒的代表作是什么?
1783年,席勒写出了他的代表作《阴谋与爱情》。这个作品反映的是德国市民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间的激烈矛盾。剧中女主人公露易丝的性格体现了当时德国进步青年反对封建制度,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席勒借她的口喊出了“等级的限制都要倒塌,阶级可恨的皮壳都要破裂!人都是人!”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可以说是整个时代的心声。恩格斯称“这部作品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自此以后差不多有将近10年,席勒没有进行创作,他转向历史和哲学的研究。在研究中,他着眼于历史发展中的民族运动,把历史和德国当前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席勒的代表作有哪些?
席勒,德国诗人、剧作家。1782年上演的以反抗暴君为主旨的《强盗》是他的成名作,也是“狂飙突进”运动在戏剧方面的重要成果。此后,写有悲剧《斐哀斯柯》《阴谋与爱情》,诗体政治悲剧《唐·卡洛斯》,诗歌《欢乐颂》等。古典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诗剧《华伦斯坦》三部曲、《玛丽亚·斯图亚特》、《奥里昂的姑娘》《墨西拿的新娘》《威廉·退尔》等,以及大量诗歌。此外,他还著有《三十年战争史》《美育书简》《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等历史学和美学著述。席勒和歌德一起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高峰,为德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埃贡·席勒的绘画风格
线条的装饰性效果:在席勒1911年创作的人物画《黑发的裸体女孩》中,这张作品最重要的装饰效果就是运用线条绘制的人体,画作将情色的吸引力和厌恶感结合起来。再如席勒在1917 年创作的一幅风景画《干洗房》中,他用棱角的线条去突出和表现自己的意图,如画面中质感柔软的衣物和天空中柔软的云,流畅弯曲的线条勾勒出随风飘荡的衣服、排列有序的房屋以及远山白云,具有明显的装饰意味。 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席勒的作品中色彩丰富多变,充满了对比强烈的节奏感,但色调却极为统一。作品中很多色彩都是非自然的,都是由画家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如《干洗房》画面中的装饰意味就很强,带着儿童画那种无拘无束的色彩,而这种场景只出现在童话世界中。画面中大部分的物象都是以红灰、橙灰和绿灰色块组成,红灰的瓦片又穿插着绿灰和橙灰,白灰的墙上又呈现出蓝灰和橙灰色。这些都是画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再加工的,体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整幅画作单纯而又富有变化,线条和色彩的微妙处理给人营造出了一种和谐舒适的氛围,透露出浓重的装饰性趣味。 平涂的绘制:笔触富有韵律的起伏,在保持动感韵律的同时又不失去画面的和谐。如1910 年席勒绘制的《山丘景色》中,大片田野采用平涂的方式,变化多端的笔触使稀少的物象不失去其生动趣味;又如风景画《克鲁默景色》中,红、绿、黑是出现最多的颜色,色彩平涂的薄与厚,色块面积的大小对比,加上丰富多变的笔触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反映出画家内心澎湃的艺术创作激情。 在席勒的各种画作中,夸张的造型、大胆放纵的线条与极富个性的色彩成为他显著的绘画特征。席勒用富有激情的线条、破碎生冷的色块和生涩的笔触对物象进行夸张,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造型上,席勒独具特色。例如在席勒笔下所塑造的人物,大多都是用直线型简洁的造型,塑造成修长、夸张、收缩的和起伏感强烈的形体;或者将人物服饰进行变形处理,夸张刻画服饰的图案和色彩,使作品获得强烈的对比效果。正是这种主观有意的构成促使席勒艺术独特面貌的形成,如1910年席勒所作的《自画像》中,人物造型就非常夸张,画家的身体是脱臼和弯曲的,手指强直地伸开,上肢剧烈地绞拧着。身体上也没有多余的血肉和曲线,只留下神经质的线条和筋骨、肌肉以及带有棱角的几何结构,仿佛在诉说内心的郁闷彷徨和对现实诸多不满。 在线条方面,席勒的天赋要高于他的老师克里姆特。克里姆特善于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女人的柔美体感,如《贝多芬墙角壁画草图》中的女人体。而在席勒的素描人体中,画家更喜欢主观地使用线条来强调形体的骨感,表现人体上起伏的结构,用一种极近立体解构主义的形式来捕捉形体。如1917 年的《拥抱》中线条的运用达到了一种极致,一对恋人紧密拥抱着躺在那里,人物线条流畅,构图动感,且集中突显了人物起伏的几何形体。 在色彩运用方面,席勒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他的色彩以深色和暖色为主,运用小面积的补色对比,从而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不安与苦闷。而且席勒常常使用强烈的红、黄、黑等色彩进行大面积的平涂,最大限度地发挥色彩内在的张力和精神。如画作《死神和少女》中,画面中心少女紧紧地搂抱住死神,少女红黄相间的连衣裙与死神黑褐色的衣服,呈现出热烈与宁静的对比。而凹凸不平的笔触,赭、红、黄的等色调的突现,使暖色调的画面感觉不到温暖安宁,只有一丝丝淡漠的伤感,预示着少女即将被死神带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