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教授四季养生
《四季养生》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医学典籍,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良性循环。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做客《师说》,主讲的《四季养生》系列节目,结合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曲黎敏四季养生的介绍
《四季养生》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医学典籍,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良性循环。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做客《师说》,主讲的《四季养生》系列节目,结合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曲黎敏养生十二说的编辑推荐
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国学大讲堂主讲国医绝学《黄帝内经》系列。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现象入手,解读《黄帝内经》的养生大智慧以及儒释道三家的养生理念和秘诀。具体而微、平易近人中直透事物本质,潜藏洞藏生命的力量。 我们的身体不是被动的行尸走肉,而是充满智慧、最无为又最自足的开放系统。五脏六腑皆有神明。只要我们因循自然天道的规律、因循人体的本性生活,就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身心健康,颐养天年。人身的和谐、生命的和谐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根基。这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中国医道、中国文化与文明追求的至高理想。相关影视精品推荐:曲黎敏: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素问十二时辰养生法心得体会
十二时辰养生就能够非常自由的利用时间才行。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能够真正的进行十二时辰养生。主要是因为,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时间的安排由不得自己。然而,注重十二时辰养生,对人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晚上1:00~3:00是足阙阴肝经的气血循环时间。这个时候,人需要卧床休息。内经云人卧则血归于肝。这是养血养肝的最佳时间,要睡觉。如果熬夜不睡觉。指肝脏,得不得休息。气血不能回流肝脏。久而久之就会引发肝脏的问题。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的目录
上篇·《黄帝内经》之生命智慧探索生命人体的生命周期《黄帝内经》关于生命的起源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进程的基本规律——生长壮老已生命的根本:维持和死亡生命的动力人体衰老的过程人类合理的寿限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解秘《黄帝内经》中四种长寿之人长寿的秘诀人体的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系统总览心,气血运行的发动机肺,体内气体交换的门户肝,贮藏和调节血液的仓库肾,藏精、主水和纳气的宝库脾,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器官胃,受纳腐熟食物的器官大肠,传导和排泄糟粕的通道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胆,贮藏胆汁的器官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三焦,负责水道循环的器官人体的奇经八脉经络系统总览奇经八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的运行认识疾病的来龙去脉人为什么会得病六气之说六气的异常:六淫风邪,百病之长寒邪,易伤阳气暑邪,盛热阳邪湿邪,秽浊阴邪燥邪,干涩之病热邪,火热阳邪七情致病的原因邪正盛衰对病症的影响阴阳失调对病症的影响气血失常致病下篇·《黄帝内经》之养生智慧养生的原则外避邪气,内守精神阴阳协调是健康的保证补精、养气、守神补气、养血、辅阴四季的养生四季养生的原则春季怎么养生夏季怎么养生秋季怎么养生冬季怎么养生上班族必读——起居有常自然环境对四季养生的影响形神合一的情志养生人体五志——喜、怒、悲、忧、恐统摄五志的神五志太过对人的影响平稳度过更年期避免“离退休综合征”怡情养性,远离抑郁培养安和的性情饮食养生食物和药的区别饮食养生的根本饮食养生的意义和作用饮食养生的禁忌酸、苦、甘、辛、咸——中医对五味的认识五味均衡,百病不生五味偏嗜,疾病将至大病初愈的饮食调养中年人的饮食调养老年人的饮食调养学生考试期间的饮食调养巧食一日三餐注重饮食卫生房事养生惜精养肾——旁事养生的根本适龄结婚,遵守天道房事不过,有所节制注重房事卫生——避免疾病传播房事有法——颐养天年择时受孕阴阳虚实和睡觉、做梦适当睡眠好处多有效提高睡眠质量阴阳与梦认识失眠,远离失眠药物调理的要点药物调理养生的原则调动人体的自愈力,强调身心互动药的本源益寿延年方中药延缓衰老的原理延缓衰老的复方延缓衰老的单味药物自我保健的方法食药同源各种疾病的食疗神奇的刮痧法传统的艾灸法常用保健按摩手法……《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名家论坛五周年特别奉献第33部》作者:曲黎敏组成:9盘VCD 定价:580.00元 出社: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黄帝内经是一部关于天地宇宙、生命现象的伟大著作。它是中华传统医药的圣经,是几千年医药养生修炼的源头活水。黄帝内经是医学,更是医道,它的真正作用不是机械性地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是更像一位老师。引导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学习黄帝内经就是学习如何依准我们的生命本性去做人和生活。是在培补我们的智慧元气,帮助我们完成对自我生命体的认知过程;所以,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本节目《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是把中国古代合理的养生方法用直白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曲黎敏告诉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掉导致我们身体衰弱的坏习惯,如何建立起良好的、符合我们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性,将有助于我们发扬国粹,建立和谐社会和人生。讲师: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医文化专家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特聘顾问个人专著: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研究领域:中医与传统文化、周易与中医学《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名家论坛五周年特别奉献第33部 各集主要内容:1.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2.中医与日常生活3.十二时辰养生(子~卯)4.十二时辰养生(辰~申)5.十二时辰养生(酉~亥)6.十二时辰养生(亥时)7.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上)8.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下)9.阴阳的本性10.四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11.食物的意义12.食物的偏性13.四季养生(上)14.四季养生(下)15.不治已病治未病16.情志病17.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18.中医的要点《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名家论坛五周年特别奉献第33部 部分课程要点简介:1、为什么老话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2、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的含意和心、肝、脾、肺、肾的关系3、人中为什么在鼻下的位置,人昏厥时要掐人中?“人中”又深又长又宽,代表什么4、在中医中“东西南北中与仁义礼智信”的关系5、人失眠的原因与治疗6、中医理论: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鲜血,肾为骨头,肝主筋的具体讲解7、人长痤疮的成因,如何预防及治疗8、“精”在中医理论中到底是指什么9、如何对待小孩青春期心理问题,及“手淫”问题10、男女的第二性征是怎么形成的11、女性更年期是如何界定的?如何顺利渡过更年期12、为什么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接地气”有用吗13、“是药三分毒”,到底是什么意思14、“春、夏、秋、冬”四季的养身之道15、人为什么会肥胖,怎样科学减肥16、人的烦恼因何而来,如何化解17、人生四惑“酒色财气”成因及治疗,为什么说“万恶淫为首”18、中医理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具体讲解19、为什么有网瘾的人都易得抑郁症,如何对治20、便秘的成因与治
四季养生的作者简介
袁愫澜,1948年生,1969年毕业北京体育大学,在国外授课及医治病人多年,并在中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袁老师的很多学员来自大型国企及外资企业的高管理,袁老师从1969年参加工作在最基层接受再教育,1973年调到北京市中学任教师后调到中专干校从教课到管理一干就二十几年,1997年初出国行医到,与各种各样的人和病打交道。大量的应用了我国的中医文化遗产,帮助人类健康,美丽,长寿。从心理,病理上治疗了很多疑难杂症,减少了病人的痛苦。也传播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主要致力于《职场人士的健康管理》、《四季养生》、《中医养生之道》《现代人的亚健康管理》等课程的开发与讲解,为避免单纯认知培训中讲“大道理”的空泛效果,其培训借鉴了心理学的理伦基础,大量采用与学员交流、体验、互动及讨论等方式,使其成为真正解决学员身体健康问题培训。
谁有曲黎敏的从头到脚说健康全集下载啊
http://www.28gl.com/jk/jk/2008-08-11/jiankang8848.html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第2部):名家论坛第40部(曲黎敏)
http://www.28gl.com/jk/jk/2008-09-04/jiankang10948.html
中医养生完全手册:从头到脚说健康(曲黎敏)
http://www.28gl.com/jk/jk/2008-08-11/jiankang8848.html
黄帝内经-养生十二说(曲黎敏)
http://www.28gl.com/jk/jk/2008-08-11/jiankang8847.html
名家论坛-黄帝内经(曲黎敏)MP3
http://www.28gl.com/jk/jk/2008-08-11/jiankang8846.html
名家论坛-黄帝内经 养生智慧(曲黎敏)
http://www.28gl.com/jk/jk/2008-08-11/jiankang8845.html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曲黎敏)|师说系列
http://www.28gl.com/jk/jk/2008-08-11/jiankang8844.html
春节养生十日谈(曲黎敏)
http://www.28gl.com/jk/jk/2008-08-11/jiankang8843.html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句话的翻译
翻译是:所以说弟子不一定不如师父,师父也不一定会比弟子厉害。
出自韩愈的《师说》。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矣。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 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 苌弘、 师襄、 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 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以。 .译
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一、出处唐代韩愈的《师说》二、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三、释义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四、重点1、学者:求学的人。 2、受;通“授”,传授。 3、惑:疑难问题4、知:懂得。 5、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6、师:意动用法,以……为师。7、庸:发语词,难道。 8、是故:因此,所以。 9、师道:从师的传统。10、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1、犹且:尚且。 12、众人:普通人,一般人。13、下:不如,名作动。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益:更加、越发。16、遗:丢弃,放弃。 17、百工:各种手艺。 18、相师:拜别人为师。19、族:类。 20、足:可,够得上。 21、盛:高大。22、谀:谄媚。 23、复:恢复。 24、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25、乃:竟,竟然。 26、其:难道,表反问。 27、欤:语气词,表感叹。28、常:固定的。 29、之徒:这类。 30、不必:不一定。31、攻:学习、研究。 32、通:普遍。 33、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34、于:被。 35、嘉:赞许,嘉奖。 36、贻:赠送,赠予。扩展资料作品赏析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先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或年龄长少的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接着,他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越愚蠢。然后列举事例,论证这种“耻学于师”的风气实在是愚蠢而奇怪的。他说有一种人,即士大夫,对于儿子,则“择师而教之”;但对于自己,“则耻师焉”:这就是他们的不明。又有一种现象,广大的各行各业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师为耻;而“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非笑,问其理由,无非是年龄、地位云云,这又证明了他们的智慧反而在他们所瞧不起的巫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怪吗?再看,“士大夫之族”所崇拜的“圣人”没有一定的师,孔子的师有郯子、苌弘等,这些人都“不及孔子”。而且孔子还说过,三个人里面,一定有一个人是他的师。因此,作者得到另一个重要的论点,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是说,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的存在,最后结论很简单,不过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这也还是前文所提出的论点,即能者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