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利比亚大使

时间:2024-03-30 01:57:08编辑:奇闻君

约翰 克里斯多夫 主要内容

忘,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
  首先感叹世界著名作家的深刻与细致,对德国和法国两个民族的民族性的深刻细致剖析,认真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去探询伟大民族的特性,公正而无私地表现和批判着这两个民族的优点和缺点,又对这两民族的丑恶和伪善尖刻地讽刺。可以看出作者是个国际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是一个为人类的前途担忧和关注平民的智者。
  对克里斯朵夫的描写,又在文学史上树立了一个不朽的灵魂。从克里斯朵夫的一生,少年、青年、中年,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挫折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我敬佩他的勇气,敬佩他的力量,敬佩他的精神。一个永远不屈的灵魂,站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但他,一直努力地站着。我也正直,我也自尊,但是或许社会对我太厚,或许世界不给我机会,我只能在平庸中为他喝彩!他的人生是光彩的,也是苦难的;我是否有勇气去接受同样的考验?


约翰·克里斯多夫·史蒂文斯的生平

约翰·克里斯多夫·史蒂文斯,1960年4月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1982年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1983至1985年,他作为美国和平队的一名志愿者在摩洛哥教授英语。1989年,取得加州大学哈斯汀法学院的法律博士学位。2010年取得国家战争学院(National War College)理学硕士。掌握阿拉伯语和法语两门外语。1991年加入美国外交机构前,在进入美国外交部门工作以前,他在华盛顿特区是一名国际贸易领域的律师。2012年1月23日,史蒂文斯被奥巴马政府任命为驻利比亚大使。在此之前,史蒂文斯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派驻利比亚。 2012年9月11日,时任美国驻利比亚大使的史蒂文斯,遭遇利比亚示威者袭击身亡。史蒂文斯系在安全屋内吸入过多浓烟致死,利比亚民众曾将他送往医生处做心肺复苏但未挽回生命。

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的家庭生活

希拉里开始是共和党的支持者。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先后在多次总统选举中为共和党出力,成绩喜忧参半。但她借此机会发展人脉,结识了很多名人政要,为实现自己日后的远大目标奠定了基础。1975年,希拉里与比尔·克林顿结婚,育有一女。 由于丈夫和自己的政治需要,很快转而投靠美国民主党。结婚初时,希拉里拒绝改从丈夫姓氏,仍坚持自称“希拉里·罗德姆”。在当时普遍保守的阿肯色州,此举明显过于激进,被认为是缺乏传统家庭观念的表现,也对比尔·克林顿的政治前途产生了负面影响。权衡利弊之后,希拉里最终让步,从此真正成为了“希拉里·克林顿”。1998年莱温斯基事件揭露后,希拉里与比尔·克林顿的婚姻状态一度成为全美关注的焦点。不少支持者敦促希拉里同克林顿离婚,但她最后选择妥协。她的决定保护了她自己和比尔·克林顿的政治前途,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她一向提倡的女权主义理想。2012年12月15日,希拉里因胃部病毒感染脱水晕倒,撞到头部造成脑震荡。 2014年9月26日,希拉里的女儿切尔西在社交网络上公布自己的女儿夏洛特降生了。

美国特朗普和希拉里谁将是美国总统最后的赢家

  现在还猜不准,到时候见分晓。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1946年6月14日生于美国纽约。政治家,商人,作家,主持人。
  唐纳德·特朗普曾经是美国最具知名度的房地产商之一,人称“地产之王”。依靠房地产和股市,特朗普拥有纽约、新泽西州、佛罗里达州等地黄金地段的房地产,并且创建“特朗普梭运航空”,也是新泽西州“将军”职业足球队老板。他在风景怡人的城镇兴建数幢豪华大厦与别墅,还购买价值一亿美元的豪华游艇、此外还拥有私人飞机。
  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英文: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1947年10月26日-),美国律师、政治家。美国第67任国务卿,前联邦参议员(代表纽约州),美国第42届、43届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妻子。


电影《危机十三小时》是根据什么事件改篇

电影《危机十三小时》是根据根据班加西事件改编。该影片主要讲述了六名士兵组成的护卫队驻扎于利比亚班加西美国领事馆前对抗敌人的故事。《危机13小时》是由迈克尔·贝执导,查克·霍根编剧,约翰·卡拉辛斯基、帕布罗·施雷柏、托比·斯蒂芬斯、詹姆斯·贝吉·戴尔、马克斯·马蒂尼、多米尼克·福穆萨等主演的政治战争类电影。影片评价迈克尔·贝在‘慢镜’和‘煽情’方面非常克制,影片中的战争是残酷的,而非浪漫的。这使得影片的角色和情感有了非常可信的根基。作为有退伍军人和有家庭的背景的詹姆斯·戴尔和巴勃罗·施雷伯,让他们和恐怖分子作战,显得非常可信。尽管有着各种细节上的缺失和潦草的对白,但总体上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生猛动作片,更是对影片中所描述的秘密士兵的一次真诚的致敬。

热血的军事题材,《危机13小时》实则是真实的事件的的映射?

这或许是黑鹰坠落之后最好看军事片,当然,因为真实事件所以电影难免走一下俗套,这是一部好的战争电影,迈克尔还是很适合军事题材类的电影,《危机13小时》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而是将一段真实的事件娓娓道来,视觉感受很强烈。而且导演从多个方面讽刺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可笑之处,越是想要控制就越是失控,将一个国家从看似混乱的泥泽中捞出来,又扔进了一个绝对混乱的坑里。《危机13小时》中还是能感受到美军战略战术相当严谨,无人机和指挥系统先进性,作为世界军事强国,好像没什么可掩饰的,也许反而很弱的军事国家喜欢保持神秘性,动不动就是国家机密,其实是不堪一击。虽然是主旋律片,但是可看性很高,代入战场的感觉强,拍摄水准,特效很高。军事发达,带来军事电影拍摄的高水平。这是第一次描写军事承包商的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也是美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一件事。虽然把退役特种兵们的勇猛专业描述到位了,电影很硬,学到很多军事知识。迈克尔贝的战斗场面和枪火展现很精彩,这是不反思美国在利比亚和中东地区政策的好电影。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战斗,也没有人知道在跟谁战斗,尽管美国士兵的军事装备战斗力都很棒,但是战争却打的很迷茫,到底是什么自由?片中环境真是恶劣,走路都感觉不安全,惊心动魄的13个小时,但危机从未真正解除。兄弟们并肩作战,情感早已突破了生死。镜头刻意用了一种很现场的方式来表现这一真实事件,很具有代入感,因此也看得很刺激,只有真正经历战争,才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影片大部分时间让人屏住呼吸,现实的战争就是这么残酷,同时让我们为那几个英雄致敬,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什么叫一夫当关。《危机13小时》记录真实战争环境下,底层士兵与情报人员的心理状态,国家立场与个人道德之间的抉择,见证一个国家在宗教极端思潮下的沦陷。以时刻为线索,有些拖沓,没有太多艺术夸张,却处处可见迈克贝痕迹,电影拍得很有有临场感,关于美国史上第一个被恐怖分子杀害的美国大使事件。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在血战的地点躺了一地的穆斯林,被血染红的白布飘动着,妇女、孩子去认领她们的家人。也许你会认为,弱化个人英雄主义,不等于刻意用时间去塑造人性。迈克尔-贝对战争场面的掌控依旧显示出大师级的功底,只是情节实在过于拖沓,模糊政治立场突出战争残酷,并不能改变维护世界正义口号下造成的伤害,说是咎由自取过于暴戾,这种片子如果能实际的展示一下美军战术就算有价值了,可惜本片并没有,胡乱炸了一小时了事。冗长而无聊的主旋律反恐战争片,所有的人物在如此长的片长内依然仅仅停留在符号化脸谱化的状态,动作戏场面冗长得让人昏昏欲睡,除了战争场面以外没什么可取之处,剧情冗长混乱,人物不鲜明不立体,想尽可能讨好各种政治倾向的观众,但只能两头落空,看到最后字幕说利比亚成了失败国家非常感慨,到底是哪里来自信让美国将一个又一个正常国家变成失败国家还有脸自诩民主自由正义的使者?不管怎样,影片的创作者也有极其强烈地使命感,值得称道。毕竟,这个真实的事件还是非常敏感的,没有一定的胆识和魄力,没有高超的艺术功力是无法拍出目前这种水准的片子的。无论是火爆的战争场面,还是深邃的题材内涵,都可以与《黑鹰坠落》相媲美。以特种兵与恐怖分子的交火为重点,难以一睹劲爆的场面,也算是迈克尔·贝多少给美国人留下一点自尊心。当时抛弃大使的美国高官如今在竞选总统,令人纠结的现实。这部电影拍出了那种又冷又硬的风格,而这正是这个主题的电影所必须的。一开始节奏太慢,还以为是烂片,结果发现战争前的宁静,往往是让人无法预估的,以现代战争的角度来看,能将现代战争中最复杂的巷战拍得如此激烈,如此真实。可见导演的功课做得多足,喜欢战争片的必看,带来军事电影拍摄的高水平,尤其是现代战争题材的高水平的片不多。

电影《惊暴十三天》是根据什么事件改编的?讲的是什么内容?

惊爆十三天

  1962年10月中旬,华盛顿的美国情报官员发现苏联在古巴安排核武器导弹,这些近距离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直接影响到美国的安危。于此,美国官方与苏联以及世界联合国组织进行交涉。
据我了解,在肯尼迪时代此事的确发生过,也就是说这个电影是当时历史事件的再现。并且当年因为此事,肯尼迪政府一度被美国人民视为世界拯救者,的确,当时若是战争发生全世界必将被引向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也会随之爆发。
影片以白宫当届政府内阁作为主角,其中有肯尼迪兄弟以及特别政治顾问ken三人。故事用长达3个小时的事件来叙述当时的情景。影片不是太过商业化,而是将政治、军事以及国家之间的矛盾作为主题进行描述。故事通过连续的会议,以及参与者之间的斗争、妥协作为由头将故事串联起来,值得观赏。但对于没有政治主见以及相关知识者恐怕看起来就非常费劲并且对牛弹琴了。
该片对美国当届政府的思维进行了剖析,还有当时赫鲁晓夫的苏联政府也做了一定的描述。美国方面在竭力组织战争的发生,而实际上在美国电影中,往往政府的角色也是立场如此。我相信在长达200年的历史当中,美国这个国家也的确是在长期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当然其中不排除一些垃圾政府的短视和政治愚昧。
环顾当今,如果布什政府能够对该影片做出评价时,不知道他该做何立场,因为对当年的返顾实际上是对现代政府的一种讽刺。在美国政治当中,白宫成员的幕后支持者决定了美国的走向,希望克林顿类似的政府能够多多成功,能为世界和平带来真正的强者。
另外,相对于美国比较成熟的媒体行业,中国如果做出一部反应高级政治首脑的影片恐怕连拍摄的机会都没有,这对于人权干预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比形成了讽刺。没有那么多人喜欢诋毁你,如果你正直。恐怕原因除了东方习惯之外,更多的来自于不可告人的现实。


危情十三小时讲的是什么事件

《危机13小时/危情13小时》主要讲述了六名士兵组成的护卫队驻扎于利比亚班加西美国领事馆前对抗敌人的故事。《危机13小时》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hn7UWyzSm-37jwxbF1mnA?pwd=z6me 提取码:z6me 2012年9月11日,一场灾难降临利比亚班加西,恐怖分子突然对大使馆实施了恐怖袭击,空投炸弹、烈火焚烧、激烈枪战等,利比亚领事馆陷入空前的紧张局势。为救出领事馆中遭遇袭击的幸存者们,原是前海豹突击队队员或CIA探员的六位特遣队员主动请缨参与营救。

2011年2月16日以来,利比亚爆发骚乱及流血事件。在利比亚局势出现动荡时,有3万多名中国公民滞留在该国。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它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②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③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这次利比亚撤离行动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魄,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④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12分,每小点3分)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知识点。结合材料可从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重点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分析爱国主义的重要性这些知识分析在利比事件中中国公民感受祖国的温暖。注意组织答案要全面。


利比亚动荡局势是怎样引起的?

  众所周知,利比亚民众和平抗议的根本原因:独夫民贼卡扎菲攫取统治权力长达42年,并不断利用权力攫取财富,穷奢极欲,导致腐败猖獗、贫富悬殊,民众权益无法保障、不满无处发泄;利比亚的政府官员、军人、外交官纷纷倒戈。卡扎菲面对和平抗议民众,毫无反思妥协而不择手段暴力镇压,乃至动用雇佣军,采用飞机、坦克、机枪等重武器对付民众,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一致谴责与制裁,反对卡扎菲的血腥残暴的行径。反抗力量最终不得已采取武装反抗的方式,也是卡扎菲的顽固与残忍逼成的。卡扎菲继续无视国际社会的呼吁,对抗国际社会的呼吁与制裁,并继续对和平抗议民众,对班加西城的居民大开杀戒,那便是对整个文明社会的野蛮挑战。
  利比亚局势的是非如此明白,全世界代表文明与正义的力量便不能听任人权恶棍卡扎菲继续为祸。

  利比亚困局也再一次证明,在当今世界,虽然人类政治文明已经有相当大的发展,很多国家(地区)民众可以因不满“服务”而很方便地罢免官员或更换政府,但也有相当一些国家,由于专制力量极其强大与顽固,并由于它掌控了现代化的武器与高科技,强大的压制、恐吓、镇压之下,人民群众还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也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曾经的伊拉克、突尼斯、埃及,以及如今的利比亚,还有中东及其他一些国家就是鲜明的例子。这就需要国际社会,需要人类大家庭出手相助。


中东乱局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中东乱局的主要根源是政治合法性的危机。在现代社会,政治合法性的建构和巩固是国家政权的基石所在。任何丧失合法性的政权,都难以保障其政治稳定。这也正如卢梭所言:“最强者并非能永远保持其主人的地位,除非他将力量转化为正义,将服从转化为责任。”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也认为,“如果没有合法性,一个统治者、一个政权或者政府体系就很难得到处理冲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长期的稳定和良好的统治是至关重要的。”从表面看,当前中东国家面临的危机错综复杂,乱象丛生,但政治合法性的危机无疑是中东阿拉伯国家陷入群体性动荡的重要根源。扩展资料:在当前的中东乱局中,政治动荡主要集中在后两类阿拉伯国家中,并尤其以克里斯玛式国家的动荡最为严重。动荡的重要根源就在于后两类国家或依靠领袖威权,或依靠传统制度,其政治制度虽然也进行一定的微调,但在本质上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进而失去了合法性,并在当前成为民众抗议浪潮试图颠覆的对象。具体说来,阿拉伯国家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体现在:第一,权力来源与继承的合法性危机。无论是克里斯玛式的共和制国家还是海湾的传统君主制国家,长期的威权政治和老人政治都使国家的政治体制陷入僵化,多数国家普遍面临领导人的继承危机。尤其是在威权的共和制国家,政治领袖完成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政治光环日渐黯淡,民众已日渐丧失了对现行体制的信心。当前中东的抗议浪潮也正是民众长期绝望情绪以及变革求新渴望的剧烈宣泄。第二,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危机。在当代阿拉伯社会,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色彩纷呈,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无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阿拉伯民族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伊斯兰复兴主义,都未能实现阿拉伯民族复兴的渴望,阿拉伯社会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意识形态迷失。第三,社会心理的合法性危机。现今的阿拉伯政权多产生于民族独立运动,获得民族独立与解放是其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阿拉伯国家政权多数陷入执政业绩的危机,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受挫、阿拉伯世界的四分五裂、阿以冲突中的多次败北、外部强权的欺凌践踏,都使阿拉伯民族发生了严重的认同危机和社会心理危机。参考资料来源:环球网-刘中民:政治合法性危机是中东动荡的根源

中东乱局的主要根源是什么?如何评价中东时局的变化?

最根本的乱源在于“利益”二字!
历史根源:最早是来自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的王位之争。犹太人占据巴勒斯坦,后被罗马人赶走。后来阿拉伯人赶走罗马人,来到巴勒斯坦定居。犹太复国主义在一战前开始产生,旨在恢复犹太人的国家,选址巴勒斯坦,与巴勒斯坦人商议失败,放弃。
英国人在一战之后统治巴勒斯坦,不限制移民,正值二战德国屠杀犹太人,犹太人大量迁往巴勒斯坦,导致混乱局面。英国人无法解决,交给联合国,在美苏干预下,决议将巴勒斯坦分成两部分,犹太人占大半,耶路撒冷归国际管辖。然后就开始了无休止的争端。

战略地位:中东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三洲五海之地,苏伊士运河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评价: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历史上,这三股力量从来没有密切合作过,未来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利比亚、也门的政局更是令人担忧,因为部族势力的存在,长期陷入内政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人民将因此而被抛入绝望的深渊。美国的中东问题观察家因此而断言,中东政治动荡仅仅开了个头。

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国不能弱,落后就要挨打。
二是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
三是国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国民应当为了自己的国家富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四是西方列强国家都是无耻国家。尤其对待其他国家的人民。像对待中东北非的阿富汗、伊朗、利比亚、也门等都 是这样。必欲置之而后快。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是否将成为美国考虑的下一目标,还有待密切关注。但不久前我国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煽动国内居民非法聚集,妄图引发“街头政治”,不能不说是个别人企图把乱局引向中国的一种尝试,对此我们应十分清醒、高度警惕。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西方列强总想把地大物博的中国置于他们的掌控之中,一个自主、强大的中国永远是历朝历代各族人民的企盼。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与发展,正朝着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奋进,对此我们应十分珍惜,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谐与稳定
政治地震和地理地震让利比亚和日本都一时成为不宜进入和不可居住的危乱之邦,各国发出警告,建议本国国民不要前往旅游,正好印证了孔子的观点。和过去相比,不要说和孔子时代比,就是和这轮全球化之前的世界比,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在全球化世界生存的国家、公司、团体和个人来说,如果要从利比亚和日本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的话,那么就要认真地研究到底怎样降低全球化的风险,以及一旦危机发生,到底如何规避,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生命财富的损失?
面对利比亚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大举、成功撤出在利比亚工作的3万多同胞,世界为之侧目。但是,当利比亚内战和西方盟军军事干涉利比亚之际,中国也开始计算在利比亚的损失。如果损失仅限于商业利益,不管数额多高,总是不要紧。问题在于,利比亚事件的中国撤退,具有严重的警醒之指标意义。不顾或者欠考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潜在政治、安全危险和危机,而有点鲁莽地大举商业进入,包括长期巨额投资,看来是要欠战略考虑的。
西方关于中国在非洲的评论也不是全部是尖酸刻薄,其中有一些经验之谈和劝诫之语。比如,一些西方研究中非关系的专家多次指出,中国并不会因为来自发展中世界,奉行不同于西方的外交政策,就在非洲有安全免疫力。西方公司和国家在非洲遇到的挫折和打击,中国也将遇到。外来势力要在非洲大陆站住脚,不是那么容易的。中国真正与非洲接触的大规模历史,尤其是政治上相互支持、经济上相互依存,是最近50年,更确切说是过去十多年的故事。而欧洲人和西方人则不同,从罪恶的奴隶贸易开始,经过对非洲各方面的殖民,再到“非殖民化”和新的援助关系确立,却经历了500年的历史。
一个是500年,一个则是50年,不管中国外交政策和对非政策如何站立在道义的高点(支持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发展、支持他们走自己选择的而非外来势力强加的道路),只有50年的接触,中国对非洲的体验、知识,还是欠缺的、稚嫩的。在有些方面,有必要向欧美人学习关于非洲的知识,以及如何与非洲更好地打交道。
中国需要牢记我们的古老哲学“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更需要从当下的国际挫折中总结教训,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走出去”。


引起穆斯林世界愤怒的电影

争议的电影名为《穆斯林的无知》,由以色列裔美国导演萨姆·巴奇莱制作并导演。他说自己从大约100名犹太捐助者那里筹集到500万美元,并于去年在加利福尼亚拍摄完成了电影,电影中将伊斯兰教比作“肿瘤”。
今天7月,该电影的预告片上传到了互联网,但并未引起关注。直至上周,阿拉伯语配音的版本被上传后,引发大量人群观看。


上一篇:学生会长请小心ova

下一篇:zhan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