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师石岩

时间:2024-03-30 06:20:35编辑:奇闻君

黄海波都主演过哪些电视剧或者电影?

◆电影——
《高原如梦》 主演男一号“于小北” 导演:周友朝
(职业生涯上的第一部电影)
该片荣获:2002年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
2002年第九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惊涛骇浪》 饰演“魏老兵” 导演:翟俊杰
该片荣获:2003年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
2003年第23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我的法兰西岁月》 主演“邓绍圣” 导演:翟俊杰
《 妈 妈 》 主演男一号“东东” 导演:张元(处女电影)
该片荣获:法国南特电影节最佳评委会大奖、日本东京电影节评论奖
《 往 事 》 主演双胞胎兄弟“赵天明和赵天亮” 导演:何可可
《 车 站 》 主演“良子” 导演:霍耀良
《战争子午线》 饰演“山炮” 导演:冯小宁
该片荣获:日本东京电影节优秀故事奖、金鸡奖、故事片特别奖
《少年战俘》 主演“八斤” 导演:杜煜庄
◆电视剧——
《激情燃烧的岁月》 主演大儿子“石林” 导演:康洪雷
合作演员:孙海英、吕丽萍
《福星高照猪八戒》 主演男一号“猪八戒” 导演:刘国豪
合作演员:王学兵、范冰冰、黄海兵、胡可、孔琳
《 谍 战 》 主演男一号“邱 枫” 导演:钟少雄/何树培
合作演员:唐国强、潘虹、田海蓉
《唐山大地震》 主演男一号“地震台台长周海光” 导演:钟少雄
合作演员:李雪健、张延
《石破天惊》 主演男一号清华大学国防生“魏光亮”导演:张绍林
合作演员:刘之冰、王茜华、孙思瀚
《台湾海峡》 主演:男一号国民党军官“李子奇” 导演:张绍林
合作演员:孙海英、赵有亮
《 21 大厦》 主演男一号“谭小虎” 导演:袁军
合作演员:李小冉、王姬
《再见扎德勒》 主演:男一号“高 原” 导演:刘艳臣
(该片获得2003年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一路阳光》 主演男一号 导演:范建国
《凤 求 凰》 主演男二号“桑 濮” 导演:王亨里
合作演员:焦恩俊、朴美善(韩)
《牵手人生》 主演男一号残疾教师“马文仲” 导演:范建国/汪群娅
《武圣关公出解梁》 主演“吕龙” 导演:张绍林
《表演系的故事》 主演“王新明” 导演:彦小追/陈邑
◆获奖经历——
2003年因出演《惊涛骇浪》荣获第二十三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2003年因出演《高原如梦》荣获第九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学会“金凤凰”奖
2002年因出演《高原如梦》荣获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新人奖
2002年因出演《高原如梦》荣获第九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
1999年编剧小品《枪声从未响起》荣获大学生艺术节小品一等奖
1998年主演小品《的哥》荣获全国第四届电视剧小品大奖赛专业组二等奖


我是个摄影师,不太满足目前的工资,所以想做点小生意或兼职,求推荐。

亲,不知道你在什么样的影楼工作,但是目前影楼摄影师平均薪资下降已经是一个趋势。第一,你可以寻求更大发展的影楼,如果你愿意且能够在自己的技术上有很大突破或者你很有天分,可以挑战一下影楼的摄影总监,薪资能够多很多。如果不行,一定要做兼职的话,不知道你自己除了摄影之外还有什么特长。所以就说摄影吧,如果你的时间足够充裕,可以接一些拍照的私活,比如婚礼跟拍,婚礼摄影目前正处在一个上升的趋势,大城市好的婚礼摄影师跟拍一场几千块很正常。
但是,这也是有条件的
首先是技术上的,婚礼摄影和婚纱摄影是有区别的。婚礼是纪实摄影的范畴,所需要的拍摄理念、器材、后期处理方式等等是有区别的,这个需要你去学习和理解,但是你有基础,肯用功的话不是很难。
其次就是很多婚礼摄影师需要自己做后期,如果你不行或者没有时间,就需要找一个后期来进行合作。
还有接活的问题,通过亲友介绍、和婚庆合作或者网上找顾客都是不错的办法。

除了婚礼摄影,还有一些商业摄影的工作可以兼职一下。比如产品摄影,需求比较大的就是一些装饰、建材行业,像卖门、灯具、卫浴等等,这个需要自己去找活,建材城什么的。相对来说,这个的技术比较简单一些,后期处理也不复杂,而且占用的时间比较少。

不管做什么,用心去做,做擅长的,坚持做,用心做,就一定可以做好!

祝你好运!


黄海波演过的电视剧

  《激情燃烧的岁月》 主演大儿子“石林” 导演:康洪雷 合作演员:孙海英、吕丽萍
  《笑着活下去》主演男一号“杨文榜” 合作演员:姚芊羽、王琳
  《福星高照猪八戒》 主演男一号“猪八戒” 导演:刘国豪 合作演员:韩雪、王学兵 、 范冰冰 、黄海兵、 胡可 、孔琳
  《谍战》 主演男一号“邱 枫” 导演:钟少雄/何树培 合作演员:唐国强、潘虹、田海蓉
  《唐山大地震》 主演男一号“地震台台长周海光” 导演:钟少雄 合作演员: 李雪健 、 张延
  《石破天惊》 主演男一号清华大学国防生“魏光亮”导演:张绍林 合作演员: 刘之冰 、王茜华、孙思瀚
  《台湾海峡》 主演:男一号国民党军官“李子奇” 导演:张绍林 合作演员:孙海英、赵有亮
  《21大厦》 主演男一号“谭小虎” 导演:袁军 合作演员: 李小冉 、 王姬
  《再见扎德勒》 主演:男一号“高 原” 导演:刘艳臣 (该片获得2003年中国电视剧“ 飞天 奖”)
  《一路阳光》 主演男一号 导演:范建国
  《 凤求凰 》 主演男二号“桑 濮” 导演:王亨里 合作演员:焦恩俊、朴美善(韩)
  《牵手人生》 主演男一号残疾教师“马文仲” 导演:范建国、汪群娅
  《武圣关公出解梁》 主演“吕龙” 导演:张绍林
  《表演系的故事》 主演“王新明” 导演:彦小追、陈邑
  《石头 剪刀 布》主演“徐涛”合作演员:姜文,许晴
  《新上海滩》 主演“丁力” 导演:高希希合作演员:黄晓明、孙俪、李雪健
  《柳树屯》主演“申天亮”导演:李俊岩、刘居冠 合作演员:尚大庆、范志博、柏青、鞠庆洲、刘向京
  《追》主演“蒋冬至” 演员: 黄海波,杨志刚,王媛可等
  导演: 郭靖宇,柏杉
  集数: 24
  编剧: 郭靖宇,韩晓天
  《江湖兄弟》主演男一号“唐豪强”
  《美丽人生》主演“李强”
  《合同爸爸》饰演“劳仲华”
  《黑三角》主演男一号“石岩”合作演员奚美娟、秦岚、高斯
  《震撼世界的七日》主演“姜辉”
  《新情义无价》主演男一号“韦康”
  《去日留痕》(又名《光荣岁月》) 主演“邹大伦” 导演:高希希
  《北洋水师》饰演少年林泰曾 导演:冯小宁
  《新情义无价》饰演男一号韦康 导演:赖水清


石岩哪里有成人零基础学平面设计培训学校请到学文培训

有肯定是有的,现在有很多平面设计的培训机构,建议你可以到你所在地的城市实地了解一下,一般都是有这样的培训机构的。也可到网站主页了解。但是培训价格不菲啊,培训班可以帮你建立知识体系,让你知道成为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经历哪些过程。然后自己后续就可以一步步的去练习了。知识体系就像武功秘籍,记得没用,关键是自己多练,将理论融会贯通。所以,上培训班,软件操作重要,设计理论更重要。
一般的培训学校只能教你软件操作。然而理论部分只有在专业的艺术学院或知名的设计师培训才会系统些。一般平面常用软件有 PS、CDR、AI、ID、DW 等,平面广告用的PS、CDR、AI就可以了 , 机械和建筑用的平面软件只有CAD


小说<杀神>的等级是什么

杀神相关设定:

  武者等级:后天、先天、人位、百劫、地位、涅槃、天位、通神、真神、神王、源神、虚神、始神、不朽、域祖。

  其余武技、炼药师、炼器师、武器、丹药、武魂一律六级:凡级、玄级、灵级、圣级、神级、元始级炼药师每一级别又分为七品。

人物介绍:

  石岩:本书主角,域祖一重天,本是一名极限运动者,却在加勒比海巴哈马群岛的蓝洞探险中穿越到了一个名叫神恩大陆的世界,而他也变成了一个商盟小家族石家的少爷,名字就是石岩,这个世界的石岩因为探险而死在了血池旁边,并得到了一枚名叫血纹戒的戒指,还有神秘武魂。后来得知,石岩本是无尽海杨家家主杨青帝的重孙,并在杨家修罗王萧寒衣的帮助下灭掉了北冥家,墨家,凌家,期间又得到了星辰武魂,在前往无尽海的途中,萧寒衣被魔帝波旬的白骨化身所擒,石岩被迫与无尽海夏家夏心妍逃走,在赶往伽罗海域的途中,两人暗生情愫,在门罗岛,石岩被天火玄冰寒焰所困。三年后石岩脱困,收天火,闹无尽海,闯暗磁雾瘴,战魔域,冥界,收翼族,取得噬魂魔焰。在无尽海遭遇冥魔二族入侵时,神秘武魂与血纹戒通过让圣灵神、地心火焰、寒冰神焰溶合,让仅涅盘境的石岩却能让魔王境的摩奇铊失去一支手臂。后来在血纹戒的戒灵的帮助下,石岩融合了十种天火,并且用千叠莲净化了灵魂,把神恩大陆的人们带到了玛琊星域魔血星,带领他的部下嗜血一族开始毁灭神族的历程,一代杀神就此展露锋芒……

  夏心妍:本书女主角,虚神二重天无尽海夏家大小姐,倾城倾国,气质典雅、高贵、超凡脱俗。身怀圣级轮回武魂,从无尽海到商盟,找天门时与北冥伤大战后受重创,被石岩偶遇,并在青楼夺走一吻。在石岩得到星辰武魂后,欲杀石岩,后得知石岩乃是杨家之人,遂不了了之。在回无尽海逃亡路上,与石岩两人互生情愫。后来在云霞岛被魔主摩奇钝灵魂重击,后被石岩用聚魂珠救醒。三年之后,与石岩在日岛重逢。在魔界进攻无尽海时,石岩请林雅琪把她带走,现被神州大地的净土圣地的人以夏心妍上一世净土尊者身份带走……

  杨青帝:无尽海杨家家主,虚神二重天身怀圣级不死武魂,为不死神王后代,一代枭雄,因百年前无意进入空间乱流域,吸食了一半神王之血,从而使通神一重天能够和通神三重天抗衡。石岩重爷爷,心机深沉,耗费不死之血寻得石岩,去第四魔域救萧寒衣时,为修得一门奇功,故意被魔帝波旬以天魔封神阵所禁锢,造成杨家大难,魔域大举进攻无尽海的局面,现已脱困,后来随石岩来到玛琊星域后直接冲击神王境,连冲两级,堪称绝世天才。

  夜长风:神州大地灵药谷厉老鬼徒弟,相貌俊美,面如冠玉,眸如寒星,涅盘一重天,拥有天火第四的炼狱真火,在日岛与石岩相识,在摩奇钝追杀之际,和师姐林雅琪利用秘宝将夏心妍带走,后在暗磁雾瘴又与石岩相遇,并为其师傅向石岩求得一滴生命原液,后来被太古妖火炼化,身陨。

  林雅琪:清纯绝美,娇小玲珑,饱满酥胸,诱惑力十足。夜长风师姐,身怀圣级秘宝。与夜长风救走夏心妍。

  曹芷岚:无尽海曹家小姐,地位三重天,目光短浅,无情无义。在深渊战场追杀杨家人时被翼族所擒,又被石岩所救。看出了石岩的潜力,遂用色想掌握石岩。期间生出微妙情愫,但在日岛石岩精元尽失时,毅然放弃,后来和曹秋道等随石岩来到玛琊星域。

  唐渊南:现任三神教日神,通神二重天,有圣级烈日武魂,目光远大,看得出石岩的潜力,在石岩击退魔主摩奇钝之际,找到石岩,并帮其开启星辰武魂。

  何青曼:天邪洞天何家之人,天位三重天,夏心妍好友。于魔人进攻无尽海之际,家族被灭,走投无路之下投奔石岩,被拒绝。

  魔帝波旬:第四魔域两大魔帝之一,通神三重天,拥有三具白骨化身,都相当于通神一重天。手下有两大魔主。以一具白骨化身生擒萧寒衣,引诱杨青帝。并和魔帝赤阎联手布下魔封神阵来禁锢杨青帝,后来被石岩击杀。

  魔帝赤阎:第四魔域两大魔帝之一,通神三重天,在日岛借萧寒衣之身,攻破日岛。

  紫耀:烈焰星域天涅神国公主,源神三重天,跟随石岩至玛琊星域,并被神光收为弟子,与夏心妍争夺石岩。是太初生灵虺的分身,现已苏醒,实力强大,正在侵略荒域。

  左诗:具有玄武血脉,修炼的绝世奇才,生性懒惰,爱慕石岩。

  欧阳落霜:始神一重天,三神教的月神,在陨石里吸收月之精华千年而出,后被逍遥天王收为徒弟。

  冰城四女:石岩的老婆,神王三重天。

  费兰:嗜血一脉腐蚀奥义传承者,始神一重天,现跟从石岩至玛琊星域。

  莉安娜:嗜血一脉黑暗奥义传承者,虚神二重天,现跟随石岩至玛琊星域,并为火雨星域抗衡神族而练兵。

  卡托:源神三重天,嗜血一脉混乱奥义传承者,现跟从石岩至玛琊星域。

  本尼:嗜血一脉毁灭奥义传承者,现跟随石岩在玛琊星域,并为火雨星域练兵。

  血魔:不朽一重天,不死魔族,接受石岩死亡奥义传承,开始参悟生死奥义,为石岩一个强大助力。

  冥晧:嗜血一脉御魂魁首,八魁首之首,不朽三重天,已触摸暗能量真谛,是荒域中唯一一个可以和神主势均力敌的强者。

  玄河:嗜血一脉死亡魁首,不朽三重天。

  腓烈特:嗜血一脉尸力魁首,不朽三重天。

  天邪:巨澜商会会长,由虺创造出,在不朽二重天时可以打败同为不朽二重天的玄河。协助虺侵略荒域。

  布莱恩:神族族长,半步域祖,被神族背叛。

  逍遥:神族四大天王之一,不朽三重天,被虺赐予暗能。背叛神主。

  神武:神族四大天王之一,不朽三重天,被虺赐予暗能。背叛神主。

  自在:神族四大天王之一,不朽三重天,被虺赐予暗能。背叛神主。

  光明:神族四大天王之一,不朽三重天,被虺赐予暗能。背叛神主。

  势力划分:

  商盟:

  石家:商盟五大家族之一,石岩所在家族,现移居至玛琊星域魔血星。

  左家:商盟五大家族之一,与石家交好,现移居至玛琊星域魔血星。

  墨家:商盟五大家族之一,被石岩所灭。

  北冥家:商盟五大家族之一,被石岩所灭。

  凌家:商盟五大家族之一,被石岩所灭。

  无尽海:

  杨家:无尽海十五大势力之一,现移居至玛琊星域魔血星。

  夏家:无尽海十五大势力之一。

  蓬莱圣地:无尽海十五大势力之一,在种族浩劫中被灭。

  灵宝洞天:无尽海十五大势力之一,在种族浩劫中被灭。

  阴阳洞天:无尽海十五大势力之一,在种族浩劫中被灭。

  天邪洞天:无尽海十五大势力之一,在种族浩劫中被灭。

  三神教:无尽海十五大势力之一,现移居至玛琊星域魔血星。

  圣灵教:无尽海十五大势力之一,在种族浩劫中被灭。

  尸神教:无尽海十五大势力之一,在种族浩劫中被灭。

  荒蛮教:无尽海十五大势力之一,在种族浩劫中被灭。

  东方家:无尽海十五大势力之一,在种族浩劫中被灭。

  曹家:无尽海十五大势力之一,在种族浩劫中被灭。

  古家:无尽海十五大势力之一,在种族浩劫中被灭。

  神州大地:

  光明神教:神州大地七古派之一,现移居玛琊星域魔血星。

  净土:神州大地七古派之一,被石岩所灭。

  武魂殿:神州大地七古派之一,被石岩所灭。

  天宫:神州大地七古派之一,被石岩所灭。

  灵宝宗:神州大地七古派之一。

  魔谷:神州大地七古派之一。

  战盟:神州大地七古派之一。

  烈焰星域:

  天涅神国:烈焰星域三大势力之一。

  九星商会:烈焰星域三大势力之一。

  幽盟:烈焰星域三大势力之一。

  青鬼:掠夺者之一,在陨神之地被灭。

  血骷髅头:掠夺者之一,在陨神之地被灭。

  黑幕:掠夺者之一,在陨神之地被灭。

  血雨:掠夺者之一,在陨神之地被灭。

  玛琊星域:

  血魔:玛琊星域超级势力之一,主星为魔血星,与石岩交好。

  暴龙族:玛琊星域妖族两大支柱之一,与石岩交好。

  孽龙族:玛琊星域妖族两大支柱之一,与石岩交好。

  战盟:玛琊星域超级势力之一,在暗影鬼狱与幽影族对抗。

  幽影族:神族附庸,暗影鬼狱两大势力之一,与战盟对抗,后被石岩所灭。

  神光:玛琊星域超级势力之一。


请问深圳石岩公学教学质量怎么样?安全,校风好不好,有谁上过此校和我说一说,忠心的感谢!急!!!!

我在石岩公学初中部上学
将在高中部上学
说实话,石岩公学的高中部没其他人说的那么差,至少那里的老师超级负责。一直监督监督、虽然有些严厉, 但是我觉得都不错。
名师也很多,其实普通班也还好啦。 只要认真上课,高一下学期还是有可能分到重点的。
我个人觉得很安全,只要你不要去惹别人,别人也不会去招惹你什么的。


深圳石岩公学好不好?

石岩公学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创办的公益性股份制民办学校。学校坐落在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西临石岩湖,南倚羊台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读书求学和工作的理想胜地。
学校沿革 石岩公学成立于1995年4月,其前身是创办于1975年的公立宝安县石岩中学。1994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原深圳市宝安区石岩镇人民政府、光大木材工业(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妈湾电力有限公司、光大依波钟表(深圳)有限公司组成办学董事会,决定对石岩中学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共同创办股份制民办学校,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石岩公学于1995年4月10日正式成立。1999年,深圳冠利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债权转股权的形式成为石岩公学第五方股东。2000年12月,通过宝安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估,成为宝安区一级学校;2002年5月,通过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估,成为深圳市一级学校;2003年6月通过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估,晋升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深圳的历史

深圳市历史文化简述

深圳拥有约150处的先秦文化遗址,证明已有6000多年的社会发展史、约3000-2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史,有屋背岭商时期墓葬群的发掘成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深圳有167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600多年的南头古城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古城的城堡史。深圳拥有1324处古建筑,有清代各时期的近200座雄冠赣闽粤三省的龙岗城堡式客家围和许多广府式村落及民居,有成为中国近代史缩影的被已故国家主席杨尚昆称为“天下第一镇”的“一街两制”的中英街。还有1839年的九龙海战等8次战斗以全胜战绩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有孙中山领导的1900年三洲田起义打响了资产阶级武装革命的第-枪,有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中立下的不朽功勋,有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自古以来的移民文化是深圳文化的特色和优势。……这些丰富的内涵,已极大提升了深圳历史文化的地位。



一、先秦时期

1983-1984年的第一次文物普查就发现了先秦文化遗址103处,2000年底结束的第二次全市文物普查又新发现54处,这在全国大、中城市内都极为罕见。而且在内涵方面(无论是新石器时代还是青铜时代)呈现出古越族土著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此外,以咸头岭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以屋背岭墓葬区为代表的商时期文化,以大梅沙遗址为代表的春秋时期文化,以叠石山遗址为代表的战国晚期文化,在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岭南地区,都具有典型性即代表性,它们有的填补了岭南考古编年的空白,有的被专家命名成考古学文化,有的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重要性和重大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1.新石器时代文化

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距今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就已经在深圳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深圳境内发现和探明了近40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它们主要分布在海边沙丘和较大河流两旁的山岗上。
咸头岭遗址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位于大鹏镇咸头岭村的海边沙堤上。遗址面积1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40-60厘米。1981年发现,1985年、1989年、1997年三次发掘1241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质生活用具,锛、斧、凿、铲、刀等磨制石器74件以及16件打制石器和98件天然工具。咸头岭遗址的文化面貌在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中期沙丘文化遗址中具有代表性,从而被命名为"咸头岭文化",并在全国的同时代文化中也享有一席之地。

2.夏商周时期文化

我市考古工作者在深圳地区发现了60余处此时期的文化遗址,数量较之新石器时代为多,而且各个区均有发现。遗址数量的增加和分布面积较广,说明此时本地区人口增多,而且各处都有先民居住。全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在南山区的西丽镇地区和宝安区的石岩镇地区,共发现了34处文化遗址,且每个遗址的面积都在10000平方米以上。在不大的范围内,遗址如此密集而且面积较大,正是族群数量增多及每一个族群人口增长较快的证明。

屋背岭商时期墓葬区

位于南山西丽屋背岭村屋背岭山顶。1999年发现。2001年4月发掘,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共发现商时期墓葬94座,皆为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为大宗。墓葬约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早期,二、三期从商中期至西周早期。该墓葬区的二、三期材料,填补了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考古编年的空白,为中国商时期边疆考古作出了贡献,并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大梅沙2区春秋时期墓葬
位于盐田区大梅沙海边沙提上。发掘面积2405平方米,发现了10座墓葬。共出土随葬品39件,其中有11件青铜器(在6座墓中出土,为剑、矛、钺等)、21件陶器(瓮、罐、盘、钵、杯、豆等)、7件石器(斧、锛等)。该遗址在当时是广东发掘面积最大的沙丘遗址,发现的墓葬和青铜器数量在广东沙丘遗址中也是空前的,并填补了广东考古编年的空白,为研究此时期的社会状况及古越族民俗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叠石山战国晚期遗址
位于南山西丽茶光村南面。遗址面积30000平方米。揭露面积330平方米,出土8000多片陶片,另有石锛等石器5件,锸等青铜器2件。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在当时填补了广东考古编年的空白,提供了夔纹陶在广东地区存在的下限时间,更重要的是出土4件铁斧,为广东地区早期铁器的使用及来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

深圳的历史在此时期有三大变化:一是至少从西汉中期开始,文化面貌已从土著文化变为与中原趋于一致,二是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据文献记载,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东官郡郡治和宝安县县治同设于今南山区南头一带,深圳的城市历史迄今已有1671年。这两大变化使深圳的经济与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三是唐代建立了屯门镇,驻军2000,从此确立了古代深圳成为广东地区军事重镇的地位。另外,在南山区南头古城附近及与之紧邻的宝安区西乡一带,发现和清理了12座汉墓、22座东晋墓、88座南朝墓,它们是深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佐证。

第一次移民高潮汉代墓葬

第一次移民高潮
《史记·秦始皇本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资治通鉴》卷七曰"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后来秦王朝又给了南海郡(当时深圳归属南海郡)15000个未婚的女子。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的情况,可从南越王墓得到充分体现。

汉代墓葬
在南山区南头古城附近及与之紧邻的宝安区西乡一带发现的12座汉墓,其形制与中原墓葬形制完全一样。出土的罐、鼎、壶、碗、盆、杯、尊、熏、灯、灶、案、井等,其组合和形制也与中原相同。其中,在东汉墓中出有"熹平四年"(175年)纪年砖、人面印纹砖(类似汉画像石中用于驱邪的蹶张图)和乘法口诀砖,而乘法口诀砖为全国汉墓中首次发现,这对研究中国数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东官郡城的遗迹---濠沟东晋墓葬、第二次移民高潮

东官郡城的遗迹---濠沟
完成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二果著的《东莞县志·建制沿革》载:"晋成帝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分南海(为四郡)立东官郡,治宝安(在东官场北,即城子岗,今为东莞守御千户所)。"可知,东官郡包括了今广东的东北和东南的广大地区,其郡治和宝安县的县治同设在今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一带。所以迄今有明确记载的深圳城市历史已有1671年。

在古城南门外广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有幸发现了东晋时期的濠沟。在濠沟的5-7层出土了不少魏晋时期的文物。按上述引文中东官郡治的方位,此濠沟可能为东晋古城的护城濠。诚此,只要基本摸清濠沟的走向,就可确定东官郡城的方位;若只是给水或排水沟,从其长、宽和深度推测,也应与东官郡城有关。

东晋墓葬、第二次移民高潮
在南头古城附近和宝安区西乡清理了22座东晋墓。西乡铁仔山古墓地中出土了3座东晋纪年墓,分别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大兴二年"(319年)、"大兴四年"(321年)和晋明帝司马绍的"太宁二年"(324年)。皆在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六年即公元331年之前。纪年的内容为"大兴二年六月"、"大兴四年辛巳岁宜封侯"、"太宁二年岁甲申宜子孙"等。须指出的是,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发生了所谓的"五胡乱华"后,大量汉民南迁,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移民高潮,史籍虽然没有移民深圳的记载,但是,基于迄今深圳还未发现西晋墓,而从东晋初年其墓的形制及出土的陶瓷器、铁器、铜镜及装饰品等又都与中原同步这两点来看,应不排除此时不少北方移民进入深圳的可能性。这22座墓葬至少表明,深圳南头一带在公元331年前后人口增长较快,经济、文化也有相当的发展,此为深圳地区曾一度能够成为粤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重镇的根本原因。

南朝墓葬唐代屯门镇宋代墓葬、塔和窖藏铜钱

南朝墓葬
在南头古城附近及宝安区西乡一带清理了88座南朝墓。
唐代屯门镇
为防海盗侵扰,保护来往商船,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新设置-个军事卫戌区--屯门镇。明崇祯>:“按东莞南头城,古之屯门镇”,说明屯门镇设在今南山区南头古城,驻军人数为2000名,直属岭南节度使。屯门镇不仅是岭南地区的军事重镇,而且在我国东南沿海-带也具有重要的军事作用。
宋代墓葬
发现较多,共清理了13座。墓葬形制可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瓦室墓(即长方形竖穴土坑内用瓦片叠砌墓圹)两种。
深圳目前地面上发现的最早的建筑有:
--南宋黄默堂居士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福田区莲花山西北坡,建于南宋淳佑八年(1248年)。祭台为石作须弥座,墓碑嵌于六边形墓塔(上部己毁)的正面,碑上刻"默堂黄居士塔。……"其须弥座和单层墓塔的形制有唐代遣风,而-般民间居士使用墓塔这样的葬制,目前在全国其他地方似无第二例,在岭南地区更为仅见。
--南宋龙津石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宝安区沙井镇沙四村建于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石塔为红砂岩雕成。葫芦形塔顶。正方形塔身,塔身正面和左、右两侧各有-个佛龛。正方形须弥座四角浮雕竹节角柱。

窖藏铜钱
先后发现了10余处,其中最大的-宗是1995年10月在宝安区松岗镇沙埔尾村发现的4000公斤窖藏铜钱,其中最早的是秦半两.汉五铢,绝大部分为两宋钱币。

第三次移民高潮
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深圳地区迎来了第三次移民高潮。连年的战争正是大量北方移民进入深圳的根本原因。前述的黄墨堂就是南宋初从东莞迁入,是今福田区黄姓大族的-世祖。还有宝安区沙井镇陈氏是北宋时从江西庐陵迁入,等等。大量移民首先进入的是深圳西部地区,因为这里是深圳最早发展起来的地区,他们又为深圳的的进-步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地区又是以广府文化为主,是他们迁入该地区后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三、明清时期

这是深圳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深圳军民在抗击倭寇、葡萄牙殖民主义、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这时期的地上文物古迹保留甚多,第二次文物普查共发现古建筑1324处(有的-处是-个村庄),其中99%属于这一时期。主要种类有城址、民居、祠堂、庙宇、碑坊、塔阁、私塾(书院)、桥梁、古井等。它们中最重要的是明洪武年间建立的东莞千户守御所城和大鹏千户守御所城,即南头古城和大鹏古城。民居大致可分为客家式、广府式、广府客家混合式及中西合璧式等,它们烙下了来源于不同地方的移民所带来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及各文化之间的交融、变迁的历史印记,为研究深圳自古以来的移民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南头古城和大鹏古城

南头古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南头古城即东莞守御千户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个千户所驻军总数达2200人。前述东晋东官郡郡治就在这里,东官郡的宝安县县治也设在这里。隋开皇九年(589年)废东官郡,宝安县改属南海郡,县治仍在这里。唐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改名为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至冲(今东莞),但前述的屯门镇署也设在这里。从唐一直到明清,曾多次改制。南头古城是深圳城市历史的见证。
现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垣范围东西长为680米,南北宽为500米。城墙用黄泥沙土夯筑,内外包砖。现除北城墙尚存一段高低不等、断断续续的城墙遗迹外,余皆已无存。1997年找到了北门,南城门也保存完好。城内道路有六纵三横共有九条,俗称“南头九街”。城内尚保存部分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如纪念文天祥的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报德祠、育婴堂等,还有39处明清时期具有岭南及南洋建筑风格的民居。
1983—1985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位于南头古城内的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南头古城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待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南山区委.区政府投入1个亿整治南门广场,整治规划己通过论证,目前考古和拆迁工作尚未结束。

大鹏古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今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为防御海盗、倭寇侵扰,洪武二十七年,大鹏所城开筑。清初改“大鹏守御千户所城”为“大鹏所防守营”,官兵500名。康熙四十年(1704年)改“大鹏所防守营”为“大鹏水师营”,兵员增931名,这时大鹏水师营已是一个管辖珠江外洋东部海路的海防军事机构。在海上要塞设立九营汛:东涌口、水陆塘、大屿山、红香炉、盐田、关湖塘、老大鹏、上沙塘、下沙塘,与南头的新安营遥相呼应。道光十九年(1939年)将大鹏改营为协。大鹏守御千户所在抗击倭寇和英殖民主义的入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功勋卓著的英雄城堡。
城内有3条主要街道,分别为东门街、南门街、正街(西门至南门街相交)。现明清时代城内建筑县丞署、关帝庙、赵公祠、晏公庙等基址尚存。东、南二城门仍保留明代原样,北门清末已废塌。城内还有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振威将军第”,即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府第、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将军第”等,规模宏大,还有许多清代民居也保存完整。
1983年和1984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将大鹏城东、南两城门及赖恩爵“振威将军第”、刘起龙“将军第”分别列入深圳市第一、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大鹏古城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成立了大鹏古城博物馆,负责大鹏古城及其周围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2001年6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抗击倭寇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

抗击倭寇的斗争
明初就有倭寇骚扰。明永乐(1403——1424年)以后,倭寇在中国沿海烧杀掳掠逐渐猖獗,并从东海移至南海一带。正德五年(1510年),明王朝派在东莞、大鹏两守御千户所之上设立了“备倭总兵府”,府署设在东莞守御千户所即今南头古城内。后“参将署”改为“南头寨”,驻地在今南头半岛的尖端处,下辖东至惠州碣石寨,中至香港地区,西至中山地区,卫戍着今整个深圳地区和沿珠江口,拥有大小战船50至100多艘,兵员1000至2000多人。隆庆元年(1567年)倭寇与海盗曾一度勾结攻入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千户李茂材奋力抗击,追击倭寇至雷州港,因无援而战死疆场。隆庆五年(1571年)倭寇围攻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在万分危急中,舍人康寿柏挺身而出,率领军民浴血奋战40余天,迫使倭寇狼狈逃窜,写下了抗倭斗争史上光荣一页。

抗击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
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殖民主义者的头目阿尔瓦雷斯率舰船抢占东莞县的“屯门海澳”,即今深圳南山区的后海湾、蛇口、内伶仃岛和香港青衣一带,并在这里修筑堡垒、搭建营寨、劫掠财物,甚至刻石立碑,以示永久占据。这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强占中国领土的尝试和前奏。
正德十六年(1521)八月底,广东按察副使汪鋐亲赴东莞守御千户所城(今南头城),组织起一支四千余军民和五十余艘船只的反侵略队伍,从陆地和海上英勇讨伐占据“屯门海澳”的葡萄牙侵略者。汪鋐率领深圳军民取得了“屯门海战”大捷,收复了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占据七年的失地,显示出深圳军民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英雄气概,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西方殖民侵略的序幕。
深圳人民为纪念护国有功的汪鋐以及在隆庆六年(1572年)为民请命恢复新安县有功的广东按察副使刘稳,于万历元年(1573年)在南头城关口村修建了“汪刘二公祠”,现仅存后殿和前殿墙基。这是反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历史见证,1998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初的移民高潮及移民文化

深圳的移民文化,主要由西部的广府文化和东部的客家文化组成。清代原新安县居民主要是广府人,广府文化成了强势文化,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将原属惠阳县(清代以前为归善县)的龙岗、横岗、坪山、坪地、坑梓等客家地区划归宝安县,构成今深圳龙岗区,从此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可谓“平分秋色”,共同成为深圳历史文化或移民文化的底蕴。现存的广府民居、客家民居和其它式样的民居,是深圳移民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深圳明清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一部砖石垒筑和泥土夯筑起来的史书,是研究社会历史和民情风俗的活化石。

第四次移民高潮、“迁界”与“复界”
清初形成深圳的第四次移民高潮,它源于沿海地区的“迁界”与“复界”事件。清世祖顺治初年统一全国后,郑成功一直在闽、粤沿海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为切断大陆沿海人民对郑成功的支援,顺治十三年(1656年)朝廷就颁布了“禁海令”,严禁江、浙、闽、粤等地沿海商、渔民出海。随着郑成功抗清的不断失败,自清康熙八年(1669年)广东新安等县开始“展界”,允许原沿海居民迁回原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全面复界,除原居民回迁外,有些粤东地区的客家人也开始迁入。雍正五年(1727年),由于官府招募政策的落实,各地农民特别是客家人,主要是从粤东兴梅地区,还有潮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举家迁来。移民高潮延至乾、嘉时期,今龙岗地区的客家大围屋便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掀起今深圳东部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历史新高潮。

龙岗客家围
龙岗客家围的建筑形式可谓集各地客家之大成,主要是粤东地区的围龙屋与四角楼的结合,并特别强化了城堡的防御功能,故我们可称之为“城堡式围楼”。它的主要特征是前有月池(半圆形池塘)和禾坪(晒谷场),围楼前开有-大门、两小门,大门两侧为二层的倒座,其后是长条形的前天街,中轴线上置上、中、下“三堂”为宗祠,“三堂”两侧附两横或四横屋,其后为长条形的后天街和后围楼(原型为半月形围龙屋),-圈围楼的四角建有碉楼即角楼,有的在后围楼中间还建有高大的望楼(龙厅顶),有的四周围楼屋顶连成通道,称“四角走马楼”,而其内部给、排水设施齐全。这种带月池、禾坪、围屋、碉楼且宗祠与住宅合一的城堡式客家围楼,给人以气势雄伟、森严壁垒的感觉。客家围强调“天圆地方”、“阴阳合一”及与自然和谐,讲究风水和龙脉的走向。这是在农业社会中血缘聚族而居,不断迁徙移动,在和自然与社会斗争中滚动发展的产物。其建筑技术和形式,屋内的堂联、壁画.灰塑和雕刻等,保存着以反映儒家思想为主的丰富的中原传统文化,是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和客家社会历史与民俗风情的宝库,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深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岗地区现存较大型的客家城堡式围楼有100多座。令人瞩目的是,占地面积达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号称“九厅十八井,十阁走马楼”(八碉楼二望楼)的龙岗罗氏鹤湖新居,以及同等规模的坪山曾氏大万世居(两处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待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建于嘉庆和乾隆年间,可称为赣、闽、粤客家围之冠,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广府式民居
今深圳的西部是广府民系的聚居地。典型的广府围村,民居多用青砖垒筑,其前无月池和禾坪,四角无角楼,宗祠偏在一隅或建在围外,围墙内是以巷道隔为若干 横排,每一横排又分成若干单元。每一单元一般为二进一天井布局,罩式大门,天井的一侧或两侧有廊房(作厨房、厕所),正房一般为三开间的一层或二层,底层明间一般一隔为二,前为客堂,后为卧室或供祖神。

何氏“元勋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罗湖区笋岗村,始建于明初,为岭南名贤何真的旧居,是深圳现存最古老的广府寨堡式围村的典型建筑。

广府、客家混合式民居
所谓广府与客家混合式民居,有两种形式:
其一,是以广府式民居为主,吸收客家式民居的某些因素。如南山区西丽塘朗村老围,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其围墙内有六条横巷与进门楼后的纵巷交叉,多为一间一套或二间一套单元式民居,船形式屋脊,且郑氏宗祠在西北角,不在中轴线上,这是广府式民居的重要特征。但围前又有禾坪和大月池,显然是客家民居的配套设施。
其二,是以客家式的围楼或围屋为主,吸收了广府民居的某些因素。它主要表现为典型的客家围屋内,住房却由传统围龙屋的通廊式单间,变为广府式单元套房,即为一天井、两廊、一厅、两房的组合,增添了舒适性与私密性。龙岗于乾嘉以后建筑的围楼,许多都属于这种情况。

中西合璧式民居
现存最早的是位于宝安区沙井镇新二村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的康杨二圣庙,其琉璃屋脊雕饰西式建筑和人物。-般所谓中西合璧式,往往是广府或客家民居的格局,而外观形式和装饰是西式的,真可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表现。集客家、广府和西洋建筑特点于一身,是不同民系和不同国家建筑文化的融合,独具匠心,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从深圳的各式民居,可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而具体地反映出深圳移民文化的特色,以及颇为深厚的深圳历史文化的源流。可以说深圳是研究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客家民系和广府民系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地区,其影响播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与世界各国,无疑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历史地位。



四、近代深圳和今日深圳

深圳是-座英雄的城市。除上述在反击倭寇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中曾作出的巨大贡献外,深圳近代史上又发生了两件大事,并都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第-件是1839年的九龙海战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第二件是1900年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三洲田武装起义,打响了资产阶级革命从改良主义真正走上了武装革命的第-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其领导下的宝安县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尤其是东江纵队在广东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功勋。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地位、作用和贡献是人所共知的,她在中国的当代史上又写下了值得骄傲的光辉篇章。

九龙海战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九龙海战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鸦片战争并非一开始就是失败的,顽强不屈的中国军民,曾有一段抗英斗争胜利的光荣历史。道光十九年(1839年)7月7日“尖沙村中有民人林维喜,被夷人酒醉行凶,棍殴毙命”(?林则徐使粤两广奏稿?第107页), 林则徐于8月15日下令义律交出凶手,义律则违抗拒交,于是林则徐遵照嘉庆十三年之例,采取了不准他们逗留澳门,断绝柴米食物等措施。9月4日中午12点,义律率“路易沙”号(装备10门回旋炮和4门三磅长统炮).巡洋舰“珍珠号”(装备6门6磅炮)等5艘舰船,以“求为买食”为名接近我方,下午2点30分下令开炮轰击我水师船,正在巡洋的大鹏营守将赖恩爵受到出其不意的攻击后,随即指挥水师船和九龙炮台开炮反击,不久英军“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叠见夷尸随潮漂淌”,“此外夷人受伤者尤不胜计”,下午6点30分英船逃回了尖沙咀,九龙海战以我方的大胜而告终。此战意义重大:这是鸦片战争的起点,“-般地说来,中英第-次鸦片战争是从这次海战开始的”。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系列反侵略战争中的第-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由于赖恩爵英勇善战,道光皇帝赐赖恩爵“呼尔察图巴图鲁”(勇士)称号,晋升副将(从二品)。1843年任广东水师提督、正一品,封“振威将军”。现大鹏城内有御题“振威将军第”的赖恩爵将军府仍保存十分完好。
九龙海战后的两个月即11月3日,发生了穿鼻洋(位于虎门外30里)之战。同-天(或后-天),又在尖沙嘴洋面发生了官涌之战(至11月13日,10天内共打了6仗)。这7仗中除11月11日由我方主动开炮袭击外,余都为英军挑起,并以其失败而告终。

“天下第一镇”——中英街的历史变迁
中英街及界碑是中国贫困落后,清王朝腐朽没落和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是中国革命胜利和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祖国,实行“一国两制”和“一街两制”,以及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繁荣富强的历史见证;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含的中英街,是中国乃至世界仅见的历史文化奇观,有独特的意义。正因如此,1992年1月24日,已故国家主席杨尚昆莅临沙头角中英街视察时,兴致勃勃地用英语说:“The most famous town in the world”(天下第一镇)。中英街界碑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成为广东省和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孙中山领导的三洲田庚子首义

孙中山领导的三洲田庚子首义
孙中山、郑士良等人,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便策划新的反清武装起义。经联络准备,1900年4月,决定选择三洲田作为起义地点,不久便开始招兵买马,以义合小铺为据点,仅4个月时间,便发展到六、七百人,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清光绪庚子二十六年农历润八月十三日(1900年10月6日),义军在今深圳盐田区的三洲田举行祭旗起义,把矛头直指封建腐朽的清王朝。以黄福为元帅,郑士良、何松为参谋,黄耀庭、廖庆发、林海山为先锋,分两路出发。东路从马峦村、金龟洞出禾岗,打新圩,直扑镇隆,在佛子坳伏击清军大捷;西路从横岗出沙湾攻打兰花庙,大获全胜,进一步攻打深圳、南头受阻。东路义军在永湖、崩冈圩连战皆捷,势如破竹,22日乘胜进入三多祝,在白沙扎营,队伍迅速发展到二万人,其中不少是富有革命传统的当地客家人,声势浩大。后因形势急剧变化,原拟突击至厦门时获得接济的计划无法实现,后援不继,陷入困境,孙中山电令郑士良“可自决进止”,义军不得不解散,剩下千余洋枪手分


深圳历史

东晋南朝250多年间,是深圳鼎盛时期,置东官郡,领宝安、兴宁等六县,管辖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阳一带,当时的宝安县辖地大概为今天的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区。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冲。在南头设屯镇,驻有岭南节度兵;宋代设“巡海水师营”,宋代以来,深圳成了中国南方海路交通贸易的枢纽,经济上有着重大的发展。

明代是深圳历史上的中兴时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筑南头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和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稍后立南头寨,形成宠大的军事机构,为“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抵御倭冠、海盗以及其他外来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头军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领下,在南头海域歼灭了葡萄牙舰队。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新安县居民已达到225979人。人口大增,农业生产和渔、盐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民国二年(1913年),新安县复名宝安县,治所仍设在南头城。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才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深圳人民为民族解放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别是抗日东江游击纵队,活跃在惠东,宝一带,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并将困于香港的文化人士护送到解放区,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圳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因此文物古迹丰富,风景名胜屯为数不少,如晋、隋时期的“晋绩隋园”庙,唐代的海光寺,灵渡寺南唐的怀度寺,宋代的赤湾天后庙,明清两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龙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纪80年代,深圳被辟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后,旅游业发展异常迅猛,新建的旅游景点及设施独具魅力,并以其新奇、特、异的风格蜚声海内外。
回答者:水薇星 - 举人 四级 10-5 12:20

从史料来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东官郡所辖六县中,第一个就是宝安县,县治与郡治同在一处,系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历史的变迁经常表现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陈将郡治移至增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宝安县名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到今天的东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后,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头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又分设新安县,以该所城为县城。/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据有关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遗址的资料表明,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大黄沙、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遗址103处,古墓葬234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68处,近现代史迹和革命纪念建筑97处,旧海关税 站和界碑等有12处。经过筛选,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大鹏城和“中英街”界碑于1989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历史文献记载 深圳市的历史可分为4个时期:

归附时代

归附时代(即未独立建县时代,史前—公元1573年)距今四、五千年的夏、商年代,生活在深圳区域的百越部族,称为“南越部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进行开发,这时属于南海郡的深圳,便纳入中国的版式图,也融合了中原文化。东晋咸和6年,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其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带,郡治在宝安县。隋朝开皇10年,东官郡被废,宝安县改属广州,到唐朝至德2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往东莞。宋朝期间,深圳不但是中国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而且是食盐产区,香料亦很出名。至元朝,这里出产的珍珠,已十分著名。明洪武27年,深圳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的防御性卫所组织。稍后,在南山半岛又设立了南头寨,是“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为一庞大的军事机构,中国出使南洋,舰队开航前必到深圳赤湾天后庙祭祀祷告,方可成行。

建县时代

建县时代(公元1573年—1841年)明万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义,在东莞守御千户所基地进行扩建,建立新安县治。范围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地区,经济上以产盐、种植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清朝初期,为防郑成功及明代遗民在沿海进行抗清活动,实行沿海省份内迁50里的“迁界”之举,新安县有2/3的土地曾一度纳入东莞县,后至康熙23年始复原界。

县境分割时代

县境分割时代(1842年—1898年)公元1842年即清道光天化日2年7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使新安县的香港岛被英国占领。公元1860年即咸丰10年11日,新安县的九龙半岛也因《北京条约》而被迫割让给英国。公元1898年即光绪24年4月21日,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又将新界租给英国,为期99年。此后,新安县原有的3076县,县治仍在南头。抗战时期,南头在日本南侵下沦陷,宝安县政府迁往东莞县。当时的深圳虽然成为日治区域,却有支威震南疆的东江游击纵队在山岭活动。全国解放后的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比较兴旺,便将宝安县治东迁至深圳墟。深圳建墟是在清朝初年。由于这一带水泽密布,田边又有一条大水沟,故取名深圳。

建市时期

建市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发布38号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建设成为新型的边境城市。3月,中央和广东省委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惠阳地区和省委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直属省领导。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对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10月,广东省委宣布恢复宝安县建制,同时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与广州市相同。198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包括财政计划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7月,全国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通过决议,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有制订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1992年撤消宝安县建制,设立深圳市宝安、龙岗两个市辖区,于1993年1月1日正式挂牌。1998年设盐田区,3月30日挂牌办公。

现有罗湖、福田、宝安、龙岗、盐田、南山6个市辖行政区,24个街道办事处,19个镇。福田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中部。是人民政府所在地。该区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区人民政府于同年10月7日成立。区政府驻深南中路田面。全区总面积78.8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起红岭路与罗湖区相连,西至车公庙工业区与南山区相连,南临深圳河与香港毗邻,北接宝安区。辖园岭、南园、福田、沙头、梅林、华富、香蜜湖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7.7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5.8万人。

罗湖区

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中部。是特区城市开发较早的商业中心区。该区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区人民政府于同年9月21日成立。区政府驻文锦中路。全区总面积74.2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接盐田区,西至红岭路与福田区相连,南临罗湖桥与香港毗邻,北连龙岗区。下辖黄贝、蛟湖、南湖、桂园、翠竹、笋岗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7.99万人。

南山区

位于深圳市经济特区部。该区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区人民政府于同年9月24日成立。区政府驻南头。全区总面积150.79平方公里,其中二线为119.4平方公里,二线外31.39平方公里(包括内伶仃岛和大铲岛),行政区域东至车公庙工业区与福田区相 连,西至伶仃洋,北背羊台山与宝安工相连,南临香港。辖沙河、西丽、南头、南山、粤海、招商、蛇口7个街道办事处 。总人口44.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8万人。

盐田区

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东部。该区于1997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区政府驻沙头角镇。全区总面积67.36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起大鹏湾背仔角与龙岗区相连,西接罗湖区,南连香港新界,北接龙岗区。下辖沙头角镇,梅沙、盐田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6万人。

宝安区

位于深圳市西北部。该区于1992年11月11日建制。区政府驻新安(原宝安县城)。全区总面积733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接龙岗区,南连南山区、福田区、西临伶仃洋,北靠东莞市,深圳机场在该区辖区内。全区辖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石岩、龙华、观澜8个镇和新安、光明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4.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4.2万人。

龙岗区

位于深圳市东部。该区于1992年11月11日与宝安区同时建制。区政府驻龙岗,全区总面积940.9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临大亚湾、大鹏湾、南连罗湖区、盐田区及香港,西接宝安区,北靠惠州市、东莞 市,大亚湾核电站在该区辖区内。全区辖布吉、平湖、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鹏、南澳10个镇。全区总人口98.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6.8万人。

深圳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春风沐浴,往日的老城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气势非凡的“地王”,绵密林立的高楼大厦,大街上、商场内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华灯初上时那绚丽夺目的霓虹灯……一片繁华欣荣的景象,无处不透露着勃勃生机。即便是见证了特区的发展与成长的拓荒者们,看到这一奇迹也感慨不已。

与今日的经济特区深圳相比,旧时的深圳只是一个人烟稀少的 边陲小镇 那时的房屋结构形式基本上只有两种,即纵向式屋和大齐头屋。本地人(讲粤语的人)的住房,多为纵向式,入大门为厨房,接着是天井,越过天井是正厅,厅后是卧室,卧室有楼廊。富裕之家,再加一天井,天井前建一厅一房。前者称纵向式“二进”,后者称“三进”。建筑材料多以三合土(黄泥、沙、石灰)砌墙,房顶光线极暗。客家人的住房,多为大齐头式,一进门为厅,两边为厢房,用作卧室及厨房,以靠墙开一小窗和明瓦采光,光线不足,建筑材料与本地人建材相同。在客家地区,有一种被建筑学界称为汉族民居五大特色之一的围屋。围屋一般为正方形,城堡式,四面有高墙,四角有楼阁,围墙和楼阁下有枪眼。围内有天街。住宅多有天井。如坪山的大万世居,坑梓的龙田世居,龙岗的罗瑞合等都是宝安比较有名的客家围屋,其中以双层复合结构,九天十八井的大万世居最为显著,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渔民一般都以船为家,船小人多者,则在沿海较高处搭茅棚栖身。建材以竹木为框架,茅草作墙和房顶,只能勉强遮蔽风雨,常受台风摧毁。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房屋结构 被淘汰,农村的房屋全都盖成二三层以上,样式别致,色彩绚丽,空气流通,采光良好,还有精心培育的小花园。城区居民住宅,都是成片的新式的五六层以上的楼宇,内设若干单元套房(二房一厅)、三房二厅、四房一厅),旧式瓦房已不存在。

建国前,深圳居民所穿衣服的布料 是自织自染的“十丈乌”,结实耐用,颜色多为黑、青、暗红色。服式为唐朝装便服。男上衣开胸,七纽四袋或五纽二袋。女上衣右边开纽大襟。男女裤一样,阔裤头,宽脚,用带子束缚。少数教师、学生及机关工作人员、城镇部分居民穿中山装、西装和衬衫西裤,少数女教师和女学生穿裙装。建国后,逐渐过渡为中山装,青年穿青年装,但老农民并无多大改变。布料以棉布为主,间有卡叽、呢绒。80年代后盛行西装和多种装式。

清未男子小梳辫 民国初年剪辫,剃光头脑,继而逐渐采用平顶或圆顶发型,后来流行西式发型。女子从小裹脚,梳辫。民国初年禁止缠小足,少女梳辫,已婚妇女梳髻。建国后,男子仍流行西式发型,再加头腊。女子盛行齐眉发,梳短辫。80年代后,部分男女喜欢烫发,女子还有波浪、流云、菊花等发型。

在装饰方面 旧时的深圳居民穿着多朴素,随俗而变。女子头帕、围裙、客家妇女凉帽颇有特色。头帕俗语称“冬裙”或“包头仔”,长三尺,阔一尺的黑色细布,边缘绣有白色花纹。缀以系带,未婚女子白色绣系带,已婚少妇红色绣花系带,中年以上用青色或黑色系带。妇女喜欢在上衣外加一条素色的围裙,未婚女子用白色裙带,已婚妇女用青色或红色裙带。而布吉一带,未婚女子用红色围裙,已婚的用青色或黑色围裙。凉帽以竹篾编织成扁平圆形,头顶是空的帽框,边缘饰以黑色帽裙。系带妇女自己编制,未婚女子用白色系带,已婚少妇用红色系带,中年以上妇女用青色或黑色系带。建国前,人们逢喜事外出男的多穿布鞋,女的多穿布花鞋,在家男女老幼都穿木屐。建国后,鞋的种类多样,有布鞋、皮鞋、橡胶鞋、人造革鞋,款式五花八门牌号,传统的木屐几乎绝迹。

此外,在建国前,妇女头上梳髻,饰以钗、簪、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客家妇女婚后喜欢穿戴银质耳环、手镯。老年妇女戴有刻上“长命富贵”的寿镯。小孩胸前挂一把银锁。建国后,妇女戴首饰减少,六七十年代几乎绝迹,但男女带手表逐渐增加。80年代后,妇女又兴起戴耳环、戒指、项链之风,男人也普遍戴戒指。

回顾鹏城历史,古代的内地移民曾来到这里创造了鹏城的古代文明,而现代的内地移民又来到深圳,再造了深圳的辉煌。由此看来,新的深圳应该是旧的深圳的延续和创新,历史是不能忘怀的,民族文化的创新终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上一篇:why nobody fights什么意思

下一篇:贾长松营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