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crunch disrupt

时间:2024-03-30 12:17:33编辑:奇闻君

谁是中国版TechCrunch

美国的TechCrunch原班人马相继离职,中国的学徒们应该怎么模仿?
  _文/曲琳
  对于很多美国IT创业者来说,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不是查收邮件,而是上TechCrunch看行业新资讯。这家诞生于2005年的科技博客在2010年被美国在线收购,但江湖地位积累多年,创始人Michael Arrington拥有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美国创业者评价,“能被TechCrunch报道就是成功的一半。”当然,原班人马相继离职的消息,也让人对这个网站的前途心存疑虑。
  10月底在北京举办的TechCrunch Disrupt大会吸引了无数中国创业者的关注。而处于全球创业焦点之一的中国当然不乏TechCrunch的追随者,科技博客、科技媒体在近几年扎堆出现,线上数据库甚至融资平台也应运而生。若将其暂统称为IT创投圈网站,它们的定位都可大体归纳为“IT行业的创业与投资”。
  它们的出现毕竟是件让创业者们受益的好事,但几个问题值得思考:这些站点的信息源不免雷同,究竟是立志做中国的TechCrunch,还是TechCrunch的中文版?其中一些网站已经拥有了风险投资背景,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将被当做生意来进行运作,那么它们是否会拥有清晰的商业模式?难道只能靠线下活动、数据库与融资平台来扩展想像空间?而在接受投资之后,背后的投资方大佬是否会掌握话语权,进而弱化它们的第三方媒体身份?
  科技博客——活动是标配
  代表案例:36氪、动点科技、爱范儿、Tech2IPO
  这些网站多是报道IT领域早期创业公司、投资案例,以及一些行业评论以及原创访谈等。他们与Techweb为首的科技媒体的区别在于,后者强调转载,而前者可以体现出博主自己的立场与价值观。此类科技博客的新闻源往往包括TechCrunch与一些外媒,若网站内容偏向于报道中国网站,自主采写的比重会更多。
  它们的另一个“标配”是线下活动,例如Tech2IPO的Startup Engine(创业引擎)、36氪的“开放日”、动点科技的“TechNode Touch(TNT)”沙龙。线上广告难挣钱,因此线下活动任务繁重,可以通过其挣赞助费,找到读者并进行沟通。
  数据库——自然衍生品
  代表案例:D.Tech2IPO、动点智库
  信息量的增加促使这些网站构建自己的数据库。据称,Tech2IPO数据库的母公司是一家新型股权交易所,内部数据库处于非公开状态,而他们的线上数据库D.Tech2IPO采用Wiki 的协作方式开放编辑接口,并拥有专门的项目评审团队进行筛选,但目前盈利方式并不明晰。
  融资平台——社区?生意?
  代表案例:Angel list、AngelCrunch、36氪私密投资人群组
  这个灵感要归功于美国的Angel list,它更像一个实名认证(需要介绍)、目的性明确的窄众社区,汇集天使投资人与创业项目,可以双向沟通并看到对方的圈子;而国内出现的AngelCrunch据说得到了李开复(微博)的投资,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商业计划书、估值模型等指导,其介绍中提到,已经建立一个项目筛选团队,包括技术专家、投资人、产品经理、运营专家,经过近三个月线下约谈筛选了超过500个项目,此外若投资人希望领投时还可以向关注者群发信息号召大家跟投。不过投资毕竟需要多次线下洽谈,能否投资成功很难监测,因此这类网站是否会收取服务费尚难以判断。
  App“门户”——涉及交易
  代表案例:威锋网、雷锋网、App汇
  无线互联网的兴起使每个App应用开发小组都可以拆分为一个小型创业单位,App应用数量繁多,将此类网站归纳入“IT创投圈网站”也不为过,一些科技博客也拆分了专注于无线互联网的版块作为“副牌”网站。“在苹果公布iPhone的同一天诞生”的威锋网已经拥有一定影响力,从社区讨论平台到资讯发布,再到自主研发App应用或认证开发,走向多元化发展;App汇还推出了“限时免费”,用户对一款收费感兴趣可以将其标记为“想用”,限时免费时网站会进行通知,或者通过对用户习惯的分析并推送应用。
  盈利不乐观,不如选择小而美
  刘二海(微博):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
  国外几乎所有重要的媒体,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都有科技板块,对创业公司也时有报道。科技博客非常受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欢迎,但盈利却不是很乐观。有消息透露TechCrunch售价是3000万美元,比起众多互联网企业的并购,这并不算很大。
  未来这类企业的走向会是什么呢?它们有可能做得很大吗?下面给出了三个发展方向:
  其一,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媒体,一方面从创业媒体延展到科技媒体,另一方面是后台数据和素材,通过多种外部表现形式表现,比如会议、视频、杂志、网站、选秀、活动等。
  其二,专业的科技创业媒体。可以做得非常专业,非常有影响力,但可能不能太着急赚钱。最终,会成为一个小而美的企业,像TechCrunch一样。
  其三,做成电视媒体。《波士堂》、《谁来一起午餐》都是很好的形式。原来《赢在中国》也曾红极一时。值得借鉴的是动画“喜羊羊”,在电视上没有多少收益,通过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说明,不同渠道的生存环境是不一样的。善于转换有时候非常重要。
  因为不够独立,所以无法犀利?
  卢刚:动点科技创始人
  我从2006年在英国的时候做科技博客向老外介绍中国网站,后来2007年有了中文站。当年我们那批科技博客剩下的不多,每年都有新的博客起来,今年年初TechCrunch被收购,很多人没想到博客也能做这么大,好像突然像个生意了,听说有些博客还拿了投资,我觉得对行业来说是个促进。
  我们都想做成中国的TechCrunch,但是我们不能以一个单纯的媒体来解读TechCrunch,Michael Arrington最初几年没有那么犀利,但是积累几年后就锋芒毕露;今年TechCrunch卖给了美国在线,由于是卖给媒体,所以相对容易保持第三方身份,但Michael Arrington想同时做投资,让自己指定的人才执掌博客,他的东家美国在线不同意,他甚至希望把TechCrunch从对方手里重新买回来,这一点很值得佩服。
  但是中国很难容得下Michael Arrington这样有个性的博客掌门,很多互联网大佬会不爽你,加上你又拿了些投资,谁也不知道能独立多久。包括我自己也是,曾经有一个谷歌的VP来上海,介绍我给她的朋友,说我有点像中国的“Michael Arrington without attitude”,我后来想了想,说的有点意思。国内的科技博客个人色彩的东西不够多,有变成下一个Techweb的倾向,所以我不愿意接受公司性质的投资,最好是个人名义的投资,还得加上一条,尊重我们团队的自主性。
  盈利模式也是个问题,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就是投广告先问流量,科技博客其实相对窄众,挣不到广告只能认了,我现在能想到的盈利方式只有做活动找赞助;做数据库是个自然而然的决定,最好做到维基百科那种自动更新的状态,但是不知怎么挣钱;有人做类似Angel list的模式,但是运营者一定要足够懂投资和创业,本身把这个社区做起来就很难;可能博主自己去做投资是一个办法,虽然我一家都没投,但是总有人问我最近投了哪些项目,他们觉得你离创业公司近就应该去做投资。我们既是创业者又是媒体人,总之,科技博客这件事想做好挺难的。


TechCrunch Disrupt 大会中的“disrupt”是什么意思

disrupt
[英][dɪsˈrʌpt][美][dɪsˈrʌpt]
vt.
破坏; 使混乱; 使分裂,使瓦解; 使中断;
adj.
混乱的; 分裂的,中断的; 瓦解的;
第三人称单数:disrupts现在分词:disrupting过去式:disrupted过去分词:disrupted形近词:irruptcorrupterupt

1
Threats by left-wing radical groups to disrupt the proceedings
来自于左翼激进团体可能破坏会议进程的威胁


软件和硬件的区别?

硬件和软件的区别:一、软件是一种逻辑的产品,与硬件产品有本质的区别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部件或设备。在研制硬件产品时,人的创造性活动表现在把原材料转变成有形的物理产品。而软件产品是以程序和文档的形式存在,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来体现他的作用。在研制软件产品的过程中,人们的生产活动表现在要创造性地抽象出问题的求解模型,然后根据求解模型写出程序,最后经过调试、运行程序得到求解问题的结果。整个生产、开发过程是在无形化方式下完成的,其能见度极差,这给软件开发、生产过程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二、软件产品质量的体现方式与硬件产品不同质量体现方式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硬件产品设计定型后可以批量生产,产品质量通过质量检测体系可以得到保障。但是生产、加工过程一旦失误。硬件产品可能就会因为质量问题而报废。而软件产品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制造进行生产,就目前软件开发技术而言,软件生产还是“定制”的,只能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设计或实现。但是软件爱你产品一旦实现后,其生产过程只是复制而已,而复制生产出来的软件质量是相同的。设计出来的软件即使出现质量问题,产品也不会报废,通过修改、测试,还可以将“报废”的软件“修复”,投入正常运行。可见软件的质量保证机制比硬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三、软件产品的成本构成与硬件产品不同硬件产品的成本构成中有形的物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就硬件产品生存周期而言,成本构成中设计、生产环节占绝大部分,而售后服务只占少部分。软件生产主要靠脑力劳动。软件产品的成本构成中人力资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软件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在开发和研制。研制成功后,产品生产就简单了,通过复制就能批量生产。四、软件产品的失败曲线与硬件产品不同硬件产品存在老化和折旧问题。当一个硬件部件磨损时可以用一个新部件去替换他。硬件会因为主要部件的磨损而最终被淘汰。对于软件而言,不存在折旧和磨损问题,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永远使用下去。但是软件故障的排除要比硬件故障的排除复杂得多。软件故障主要是因为软件设计或编码的错误所致,必须重新设计和编码才能解决问题。软件在其开发初始阶段在很高的失败率,这主要是由于需求分析不切合实际或设计错误等引起的。当开发过程中的错误被纠正后,其失败率便下降到一定水平并保持相对稳定,直到该软件被废弃不用。在软件进行大的改动时,也会导致失败率急剧上升。五、大多数软件仍然是定制产生的硬件产品一旦设计定型,其生产技术、加工工艺和流程管理也就确定下来,这样便于实现硬件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成批生产。由于硬件产品具有标准的框架和接口,不论哪个厂家的产品,用户买来都可以集成、组装和替换使用。尽管软件产品复用是软件界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在某些局部范围内几家领军软件企业也建立了一些软件组件复用的技术标准。例如,OMG的CORBA,mICROSOFT的COM,sun的J2EE等,但是目前还做不到大范围使用软件替代品。大多数软件任然是为特定任务或用户定制的。扩展资料:硬件:计算机的硬件是计算机系统中各种设备的总称。计算机的硬件应包括5个基本部分,即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上述各基本部件的功能各异。运算器应能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存储器不仅能存放数据,而且也能存放指令,计算机应能区分是数据还是指令。控制器应能自动执行指令。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输人、输出设备与主机进行通信。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表示指令和数据。操作人员将编好的程序和原始数据送人主存储器中,然后启动计算机工作,计算机应在不需干预的情况下启动完成逐条取出指令和执行指令的任务。软件:电脑的外观、主机内的元件都是看得见的东西,一般称它们为电脑的「硬件」,那么电脑的「软件」是什么呢?即使打开主机,也看不到软件在哪里。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听起来好像很抽象,但是,如果没有软件,就像植物人一样,空有躯体却无法行动。当你启动电脑时,电脑会执行开机程序,并且启动系统」,然后你会启动「Word」程序,并且打开「文件」来编辑文件,或是使用「Excel」来制作报表,和使用「IE」来上网等等,以上所提到的操作系统、打开的程序和文件,都属于电脑的「软件」。软件包括:1、应用软件:应用程序包,面向问题的程序设计语言等2、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编译解释系统服务性程序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硬件和软件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互相依存的两大部分,它们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和软件互相依存硬件是软件赖以工作的物质基础,软件的正常工作是硬件发挥作用的唯一途径。计算机系统必须要配备完善的软件系统才能正常工作,且充分发挥其硬件的各种功能。2、硬件和软件无严格界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许多情况下,计算机的某些功能既可以由硬件实现,也可以由软件来实现。因此,硬件与软件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绝对严格的界面。3、硬件和软件协同发展计算机软件随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而软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又促进硬件的更新,两者密切地交织发展,缺一不可。参考资料:软件-百度百科硬件-百度百科

计算机的硬件有哪些?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所谓硬件是指组成计算机系统的物理设备,包括电子的、机械的、磁的、光的设备的总和。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包含五个子系统,即控制部件、计算部件、存储部件、输入和输出部件.控制部件负责程序和指令的解释及执行,指挥全系统的工作,计算部件对数据进行加工和运算;存储部件负责程序、数据信息的存储和管理;输入和输出部件与用户打交道,负责提交用户的需求和输出计算结果。在个人计算机中,控制部件和计算部件是合在一起的,称作中央处理器简称CPU,也叫微处理器。存储部件分为内存(主存)和外存,通常,程序和数据只有需要运行时才调入内存,平时他们被放在外存中。输入部件主要有键盘、鼠标、扫描仪、软驱(软盘)或光驱(光盘)、语音或图像采集卡等。输出部件主要有显示器、绘图仪、打印机、软驱(软盘)或光驱(光盘)、语音或图像合成器以及可编程控制器等网络硬件设备。
计算机的程序"附着"在计算机内存或外存上,软件就是一大段程序,具有专门而完善的功能。比如我们熟悉的字处理软件WPS和Word,就具有完善的文字编辑功能。
人类的著作用墨汁印刷在纸张上呈现给我们看,音乐录制在磁带上给我们欣赏,软件则是存贮在软盘或光盘上供我们使用。所以,软件并不是软盘或光盘,只是以它们为载体而已。
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为了方便地使用机器及其输入输出设备,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的效率,围绕计算机系统本身开发的程序系统叫做系统软件。如我们使用的操作系统(常用的有DOS、Windows、Unix等)、语言编译程序、数据库管理软件。应用软件是专门为了某种使用目的而编写的程序系统,常用的有文字处理软件,如WPS和Word;专用的财务软件、人事管理软件;计算机辅助软件,如AutoCAD;绘图软件,如3DS等。


上一篇:手撕脸盆

下一篇:博达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