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号发射成功在军事上有何重大意义
意义:长征七号作为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3.5吨,是以往火箭的1.5倍。长征七号是我国目前发射占位最短的火箭,这也是我国首次在海洋环境发射火箭。分析:长征七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采用“两级半”构型,箭体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14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5.5吨。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的成功回收,为后续新型载人飞船的论证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奠定了重要基础,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首飞任务既定目标全部实现。扩展资料:美联社北京6月26日报道,太空计划当局说,这一飞船返回舱在广阔的内蒙古草原上着陆,使得中国可以如期在今年(2016年)晚些时候把第二个空间站送入轨道。新研发的长征七号火箭昨天成功发射,被视作在使用更安全和更环保的燃料方面取得了突破。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6月26日报道,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长征七号火箭从位于海南省的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该运载火箭将绕地飞行13圈,其搭载的飞船返回舱定于周日在内蒙古的沙漠中着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成为中国卫星计划的主力运载火箭。其运载能力达13.5吨,是原有运载火箭的1.5倍。埃菲社6月25日报道,中国25日成功发射了可用作该国未来空间站太空舱运输工具的长征七号火箭。长征七号火箭总长53米,重达597吨,火箭燃料由液氧和煤油混合构成,比此前使用的燃料更清洁。中国科学家花费了8年时间研制该火箭,在其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还使用了3D技术。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七号
长征七号的发射时间是什么时候?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于2016年6月25日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成功发射,这也是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次发射任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英文:Long March 7,缩写:CZ-7),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一院)为总体研制单位研制的新型液体燃料运载火箭。其前身是长征二号F换型运载火箭(缩写:CZ-2F/H)。长征七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采用“两级半”构型,箭体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14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5.5吨。扩展资料基本型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主要用于载人空间站工程,并发射货运飞船。 CZ-7运载火箭为全液氧煤油火箭,使用新型YF-100、YF-115液氧煤油发动机。芯一级采用3.35米直径,安装两台推力为1200KN的YF-100发动机,发动机双摆;捆绑4个2.25米直径的助推器,分别安装单台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发动机单摆;芯二级采用4台YF-115单机推力为180KN液氧煤油发动机并联,采用两机固定、两机双摆实现控制。继承改进型CZ-2F火箭的整流罩,整流罩直径4.2米,在发射场整流罩与有效载荷整体垂直运输、吊装。火箭总长53.1米,起飞质量约594吨,起飞推力7200KN。运载能力按轨道高度200/400千米、轨道倾角42。计算运力达13.5吨。发展型长征七号中型火箭构型的命名约定:名称为CZ-7XYZ,代号中的X代表级数,Y代表助推器个数,Z代表助推器类型,对有固体助推器的构型用S表示,对液体助推器省略。对有上面级状态增加(SM)区分;对芯二级采用氢氧发动机的构形,增加(HO)加以区分。如捆绑2个2米直径的固体助推器、芯二级采用氢氧发动机的两级构型命名为CZ-722S (HO)。按照上述命名规则,基本型CZ-7的代号为CZ-724,简称为CZ-7。根据火箭级数不同助推器个数不同是否与上面级组合等,中型运载火箭可构建几十余种构型表1列出了可能组合中的几类典型构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长征六号和长征五号有什么区别,长征六号发射成功有什么重大意义?
今天早上,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发射,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的轨道,创亚洲之最。长征六号长29.3米,起飞重量103吨。我国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也随长征六号一道完成首次飞行试验,该发动机无毒无污染,技术上是一个质的飞跃。
北京时间9月20日7时0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全新研制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0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这也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应用进入新纪元。
开展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是军工技术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此举不但提高了我国空间进入能力,实现运载技术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还实现了我国在大推力、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对我国运载火箭后续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于2009年8月正式批复立项。火箭全长29米,一级直径3.35米,二、三级直径2.25米,起飞推力1200千牛。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采用了全新的总体方案、结构形式、动力系统和电气系统,自主创新成果达几十项,发射可靠性提高到0.9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相关专家表示,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次采用了高压补燃循环无毒无污染液氧煤油发动机、“三平”测发模式,成功突破高精度控制技术、氧箱自增压技术、燃气滚控技术、箭地一体化快速测发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按照“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的设计思路,可进一步提高运载能力,有效提高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标志着我国在运载火箭现代化、模块化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首次在国内实现了一箭三星发射,后续长征二号丁、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也曾多次开展一箭多星的国内国际发射任务。专家表示,一箭多星发射可充分利用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余量,经济便捷地将搭载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为卫星发射服务提供了多种选择模式,将有力促进微小卫星技术发展。
此次长征六号首飞箭采用了一箭20星状态,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东方红卫星公司、深圳东方红海特卫星公司和国防科大、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工大等单位研制的20颗卫星送入了预定的轨道,在国内属于首次。
同时,为满足多星发射需求,长征六号火箭还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冯卡门复合材料全透波卫星整流罩,使卫星整流罩具备了全向透波能力,有力改善全箭力学环境和卫星环境条件。上海航天通过对多星发射技术的探索,还形成了系列化、标准化的多星发射接口,为今后进一步降低卫星发射成本、提升多星发射能力奠定了技术基础。
另据透露,在长征六号研制基础上,上海航天还将研制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打造长征六号升级版,形成系列化产品,为宇航发射提供多样化选择。长征六号升级版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实现首飞。
拓展阅读:长征六号研制历程
中新网太原9月20日电 (柴跃)2015年9月20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飞箭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并将2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自2009年批复立项至今,近7年的研制攻关路,长征六号火箭记录的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从无到有、不断跨越的艰辛历程。
从零开始绘蓝图
1970年长征一号发射成功以来,多年的技术发展,中国先后成功研制了15个型号的运载火箭,组成了相对完备的现役运载火箭型谱,具备了完整的独立进入空间的能力。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世界各国都开始投入到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之中,进一步提高火箭可靠性、降低发射成本、提升运载能力成为新型火箭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中国也提出了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设想。
2008年7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明确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组织开展新型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长征六号的研制由此拉开了序幕。
对于研制团队而言,这是一个极为令人振奋的消息能从事一个全新型号的研制是每一个火箭人都梦寐以求的事。但紧随而来的,却是前行路上的重重困难。火箭与现有的长征系列火箭有着很大的差异全新的动力系统、更高的安全可靠性要求、低成本发射控制要求、短周期发射要求在没有成熟经验参考的情况下,创新,就是唯一的出路。
发动机自生增压系统、燃气滚控、“三平”测发、复合材料夹层共底贮箱、新型电气系统一个又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一轮轮通宵达旦的讨论中不断地被提出。研讨、改进、论证,再研讨、再改进、再论证终于,半年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火箭优化方案,解决了运载能力、测发流程、整体起竖可行性、火箭可控性、新型结构方案等几大难题,总体技术指标满足了立项要求。
难忘三次热试车
参照国际运载火箭的发展方向,长征六号选用了新研制的高比冲、大推力、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作为主要动力。为保证火箭的运载能力和可靠性,优化总体构型,尽量简化系统就成为设计师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综合各种因素,设计师们提出在发动机增压输送系统中采用含有一定杂质的氧箱自生增压技术,来实现发动机氧箱的内部增压。这个方案一经提出,就面临着来自各方的重大分歧。
有专家建议采用氦气加温增压方案,但团队则坚持采用更具创新性、技术性和经济性的自生增压方案。相对而言,自生增压方案可取消一整套氦气增压系统,优化火箭总装方案,同时有效提升火箭运载能力。但由于自生增压气体中含有微量杂质气体,可能对阀门和发动机造成影响,而且这在世界上尚无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使得自生增压方案的使用显得困难重重。
面对诸多质疑,研制团队没有动摇,而是迅速组织队伍开展自生增压技术攻关,详细分析杂质气体对增压输送系统的影响,并开展消除措施的有效性验证。随后根据发动机试车数据及总体参数,进行自增压方案论证、增压计算、对比分析,并最终确定了设计方案。
2012年11月,火箭迎来研制历程中最关键的一个考验一子级热试车。这不仅要考核火箭的增压输送系统和发动机,还包括控制系统、测量系统和附加系统,对火箭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声响和发动机尾焰蒸腾出的滚滚水汽,短短170秒,增压输送系统全程增压正常,控制系统按预定程序发出控制指令,伺服机构双向摆动顺利完成,燃气滚控按预定程序完成多次打开关闭,首次热试车圆满成功。
2013年4月,二子级热试车试验成功;2013年7月,三子级热试车试验成功,三次热试车的圆满完成,为长征六号首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充分验证了自增压技术的可行性。
神箭腾飞谱新篇
2013年9月,火箭正式转入试样研制阶段,与此同时,研制团队进驻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开展整箭发射场合练,为最后的发射做准备。
这是长征六号在基地的首次亮相,新型号、新工位、新设备、新队伍、新流程、新状态、新技术,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一切必须细细磨合。
推进剂加注,是发射场合练试验中最主要的考核项目之一,虽说基地在常规推进剂加注方面已经有较成熟的经验,但液氧煤油加注系统却是首次与运载火箭见面。每一个过程都经过再三的论证,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确保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成为参研参试各方的共同目标。2013年12月,合练任务圆满完成,为长征六号的发射积累了一整套完备的数据和流程。
2015年7月,长征六号正式出厂,9月19日,火箭发射圆满成功。长征六号的成功发射,进一步缩短了原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生产周期,并且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采用了与新一代长征五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基本相同的动力系统和电气系统,它的发射成功将标志着中国在运载火箭现代化、推进剂无毒化方向迈出了坚实一步,并将推动多星发射装置系列化、标准化的发展,也拉开了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投入使用的序幕。
外媒:中国发卫星或与军事有关
外媒称,继8月27日发射遥感二十七号卫星(IHS简氏信息集团此前进行过报道)后,中国又把另外两颗卫星送入轨道。9月12日,搭载有一颗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月14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9月16日报道,官方称9月12日发射的那颗卫星是一颗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主要用于开展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试验,9月14日发射的那颗卫星即高分九号卫星则是一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官方媒体说,高分九号的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应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报道称,尽管官方将12日发射的卫星描述为一颗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但有相当多的人猜测它用于部署能够发现导弹发射活动的红外传感器,并且与研发导弹预警系统有关。很有可能它的功能与军事有关,但是由于发布的信息极其有限,外界几乎无法确定它的真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