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

时间:2023-04-25 11:53:23编辑:奇闻君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御史钟道元、田斌、陈仲述、教谕王敬移建祠于殿后。陈仲述《记》……

(明)正德十年(1515年),知府葛恒乃移建于县学前蔡巷内,塑朱文公像其中。仲述《碑记》移竖于此。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郡守王仕俊构祀田为祠孙朱鏸守顾之资。沈源《记略》……

国朝(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府王者都修。洪士铭《记》……

乾隆七年(1742年),知府王廷诤捐俸重修,中祀朱子。别建启贤祠,祀韦斋先生(朱松,学者称韦斋先生,朱熹之父。参见《泉州人名录·朱松》)。旁构敬业堂,并学舍十三间,集诸生讲业其中,置田租为膏火。靖道谟《记略》……”

明·洪武陈仲述《记》

清·

道光

《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温陵书院》

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御史钟道元、田斌、陈仲述、教谕王敬移建祠于殿后。”并收录“陈仲述《记》”文如下:

“晋江为泉州附邑,邑学旧为泉山书院,朱先生祠在焉。今改为学,于是舁文公旧像置明伦堂上。师生讲肄杂处,无以示尊崇之意。

(明)洪武戊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缙云钟道元以御史按事至泉,谒学宫,跻讲堂,顾瞻有不豫色,谓:‘文公先生天下万世所宗承,况斯邑为过化之地,祀于学,以风励后生,宜尊且严,祀无专所,其可乎哉?’

时襄城王敬适典文教,白于邑丞常守雍,卜礼殿后隙地别为祠以专祀。公议以克合,于是輂除粪壤,疏剔榛荒,辰日既良,以经其始,越明年告成,凡若干室。幽幽秩秩,有庑有堂,舁旧像置祠中,俨乎如生人正坐堂上,学士大夫来游、来歌于斯者,拜谒祠下,如亲严师,亦莫敢不敬焉。

予时继道元亦来,王君白其事且属予记。

予惟诸君知崇朱子之祠,斯知学朱子之学。士生斯世,不欲为圣贤则已,如欲为圣人、贤人,舍朱子无以迳。

粤自人文肇开,五三六经载籍之传,不可尚已。乃笃生尼父(孔子,字仲尼),于周室东迁之际,以集其成,斯文之兴丧,天实为之,岂苟然哉?夫何秦人暴戾,难除篇籍,大道之绪日泯。两汉之士,喙喙争鸣,至周、程、张、邵诸儒出,得不传之学以相授受,天又笃生朱文公于有宋南渡之时,以折其衷。

天之兴起斯文,谓无其意可乎?于东迁生孔子,于南渡生朱子;孔子不得其位,朱子亦不大显庸于时,盖俾之立言垂范,扶植人纲人纪于衰世,皆天也。

今士大夫咸知孔子之道,不可一日无,一日无则生之理几熄。朱氏之学孔子之道之寓,求观孔子之道,必自朱子始。苟为不然,如适燕而南其斾,适越而北其辕,其可至哉?此朱子为有功于名教,在吾徒为千万世罔极之恩也。

予也少,有志于朱学,而弗窥其堂,无以塞王君请。虽然,朱子之书,家传人诵,昭列粲然,若繁星之丽天,有志于学者,可求而得之,又奚庸赘,遂书以为记。”

明·嘉靖沈源《记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温陵书院》

载:“(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郡守王仕俊构祀田为祠孙朱鏸守顾之资。”并收录“沈源《记略》”如下:

“安城方南 王公守泉之次年乙未(嘉靖十四年,1535年)春,祀文公 朱先生之祠。见朱氏二嗣人焉,孱然弱也。

公问为谁,源进曰:‘公嗣人,以檄来主斯祠者。’

曰:‘然则何以生?’

曰:‘园有荔,圃有蔬,岁得千缗,以食以衣。’

曰:‘十缗也,以衣食乎?’

予慨夫前之君子有以来之,而莫能生之也,遂出白金十两示源曰:‘是足以生公之嗣人矣,为我处田租焉。’晋江尹鲍君龙助白金六两,源暨生员谢鉴、陈谅朋助白金四两,合二十两,乃付之开元寺主僧。

僧曰:‘有去府城四十里而遥,土名流水庄,有田一丘,沃壤也。岁可获租三十石,以五石为修守费,二十五石者,实租也。’

以白于方南公,方南公喜曰:‘是足以生矣。’乃申命源曰:‘征远者肇近者也,克终者慎始者也,详核以杜欺,定保以防夺,为我告后之君子,凡吾所以处此,为文公也。薄海内外凡诵法孔子者,皆知有文公,苟见其嗣人焉,莫不敬而恤之,将衣之、食之、教之、载之,惟恐其弗至也,矧兹田也,以衣食嗣人者,有欺焉忍弗杜之,有夺焉忍弗防之也哉。’

田属开元寺都其事,佃甲卢宜清,分治者佃户卢汝庆等四十五名,内载米二石,以隙地畀僧人,俾之自输其嗣人,实食租二十五石,盖义举也。”

清·康熙洪士铭《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温陵书院》

载:“国朝(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府王者都修。”并收录“洪士铭《记》”如下:

“吾郡为朱文公过化之地,比屋弦诵,私淑其遗泽者,五百余载于兹矣。郡有先生祠,鼎革后,军旅频仍,庙貌倾圮。

沛国王公来守是邦,乃允诸生请,捐俸余以倡修治,撤祠而重构之。又于祠北建十堂,置号房数十楹,以为诸生讲习之所。盖鸠工具材,不逾时而告成事,于是堂宇聿新,遗像俨赫,拜瞻考肄,罔不祗勤,诸士因属余为言记之。

余惟我国家文教,覃敷道化,蒸蒸侔于云汉。独闽滨澨远嵎,二十年来,司是土者,率未遑礼乐事,今属当清晏之会,而公以彬雅儒宗,宏圣天子作人至意,以振兴斯文为己任。噫!何其盛也!

夫温陵夙被文公之化,蔼然有邹鲁遗风。然前此固患奖进之无其人,即有其人矣,或阻于时会之未得为,而今乃幸观于斯,是知吾道之将兴,殆非偶然。异日必有真儒踵起,以绍紫阳氏之绝学者。紧惟公实启之,盖与宋·梅溪(王十朋号梅溪)、西山(真德秀号西山)仝有功于兹土者比烈矣。(参见《泉州人名录·王十朋、真德秀》)

予惧久而湮其姓氏也,因为之记。”

清·乾隆靖道谟《记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温陵书院》

载:“乾隆七年(1742年),知府王廷诤捐俸重修,中祀朱子。别建启贤祠,祀韦斋先生(朱松,学者称韦斋先生,朱熹之父。参见《泉州人名录·朱松》)。旁构敬业堂,并学舍十三间,集诸生讲业其中,置田租为膏火。”并收录“靖道谟《记略》”如下:

“泉州,古温陵郡,(南)宋·朱文公主同安簿时,讲学于兹。旧有泉山书院,在郡城东行春门外,塑公像而崇祀焉。后改为学宫,祀公于明伦堂。(明)洪武戊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御史钟公道元改祀于礼殿东。正德乙亥(正德十年,1515年),郡守葛公恒移建于蔡巷,易书院之名为文公祠,即今地也。旁置学舍为诸生肄业所。厥后兵燹频仍,渐就倾圮。本朝初太守沛国王公者都加修葺焉。然因仍旧制,卑陋湫隘,无以肃观瞻。

今太守全椒王公,谓文公溯源洙泗,倡道东南,集诸儒之大成,崇祀之地不宜简陋,集绅士会议,首捐俸鸠工庀材,撤旧而更新之。别建祠祀韦斋先生。旁构敬业堂并学舍十三间,俾诸生讲业较艺其中。

经始于辛酉(乾隆六年,1741年)春三月,讫工于冬十月,费白镪以千计。制度备,规模宏敞。复颜书院之名,而冠以‘温陵’,盖郡之名所自始,不忘其初也。

旧有田租碑记犹存,而年远湮没无可考。公复多方设法,为诸生谋膏火,详载祠产碑记。

昔真西山先生(真德秀)守此邦,朝讲学而夕治事,公盖后先一辙云。

郡绅士仝立记。

闽自唐·常观察(常衮)晋兴文治,延欧阳行周先生(欧阳詹)设教,人始知学。至有宋治泉郡者,乾道(1165—1173年)间王梅溪先生(王十朋),会诸生于学宫讲经。嘉定(1208—1224年)间,真西山(真德秀)先生听治之暇,即亲讲学。明·嘉靖(1522—1566年)间,朱仲南先生(朱炳如字仲南)先教化而后刑罚,择诸生才隽,谈道论文,庚午(隆庆四年,1570年)乡试,郡中式者五十八,士称极盛焉。国朝(清)文治聿彰,设义学以兴教化,代不乏人;然书院之设,渺乎未闻。盖近圣贤居而馆地常隘,集文学士而膏火不充,所以难也。(《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王十朋、真德秀、朱炳如》)

今郡侯全椒王公廷诤号訚斋抚治泉州,首先文教,文庙、贤祠捐俸修整。每诣学宫,集诸生而训诲之,人知自驯。郡东朱文公祠旁有温陵书院,年久倾废,捐俸建祠,旁及书院,圮者建之、漏者葺之,学舍焕燃以新。又虑诸生课业膏火无资,复捐清俸置租税,按月给费。

邑侯江夏胡公格号寿平,协力捐俸。赞襄盛事。

夫兴贤育才,贤大夫之事也;而亲承教化,争自奋励者,非学人之责欤?邦人士躬逢盛事,公勒石以志不朽,非徒以彰盛德,明设立规模,俾后人有所考据。犹望官斯土者,踵而继之。而人文蔚起,软化之盛与源山并峙,笋水俱流者,宁非有以倡之耶?

——大祠后新修书院三间,另二直头一祠,西新建敬业堂,并下层三间,一讲院,前新修书院三间,并前层通连共三间。

以上书院共十三间、二直头,作诸生会馆,不得混称义学,借作书室。

——店屋一座,在东街行春门楼内辑和五邑坊外第六间巷仔边,坐北向南,阔一丈六寸半,深二丈一尺半,每年收税银十两五钱,现租黄九观。

——店屋一座,在东街辑和五邑坊外,黄厝巷口第一间,坐北向南,每年收税银七两五钱,现租户叶二观。

——店屋一座,在东街辑和五邑坊外,门楼巷口第二间,坐北向南,每年收税银七两五钱,现租户郭殊观。

以上店屋三间,每年租银共二十五两五钱,系府学教授按月取税给诸生课费。

——田一段三丘,坐北门外石塘前,土名石厝墘,载租一石二斗,大佃户田长耕。

——田一段一丘,坐洋塘乡,土名石坚园潭,载租二石三斗,大佃户杨元、杨宁同耕。

——田一段一丘,坐洋塘乡,土名官坝坑,载租二石,大佃户田送耕。

——田一段二丘,坐洋塘乡,土名相向头及大丘身下,载租一石,大佃户杨兴耕。

——田一段一丘,坐杨厝前崎丘,载租四斗,大佃户杨兴耕。

——田一段一丘,山院乡后亭墘厝斗内大井后,载租一石,大佃户许谨耕。

——田一段二丘,坐洋塘乡,土名院后墩兜,载租一石一斗,大佃户杨球耕。

以上共七段十一丘,载租额九石,给祠丁收税资香灯洒埽。”

上一篇:三宝颜半岛

下一篇:景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