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健康监测

时间:2024-04-01 12:21:51编辑:奇闻君

土木工程中哪些院士知名度比较高??

丁大钧 (1923—),安徽无为人,1948年安徽大学毕业,教授,首批博导,培养博士31名、硕士70多名。国内外兼职20种,93年退休。完成砼和砌体系列试验含10批计23年长期荷载试验。提出砼构件刚度裂缝计算纳入国家设计规范TJ10-74。合作开发砼深井管代替铸铁管,打井深达830M。改进砌体局压理论,创横配筋新理论。创有限基本构件法 FFMM和近似统一地基模式,指出国内外规程中关于箱基和上部框架共同作用的“叠板法”理论错误,提出“组合深梁”法使配筋合理,一般可节约钢筋,“反盆式”沉降法从理论上解决箱基漏水问题。指导研究生完成抗震自控及减震研究,3项已实用。出版书38本,执笔1100万字,中文论文近300篇,国际会议英文论文60篇,25国11语种论文110篇刊于40种国际学报,25种为核心刊物,20多篇摘要刊于EI和SCI。在国内43所大学(含港澳台12所)等讲课100次,国外31所大学等讲课40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10多次,含2002年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

吕志涛 1937年11月生,浙江省新昌县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系,1965年6月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86年6月审批为博士生导师,同年7月升为教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四十多年来,为我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如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抗剪设计方法和双向偏心受拉计算公式等;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为我国不少重大工程(珠海海关、北京西站及南京电视塔等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解决关键问题,承担了设计、研究和计算工作。
已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著作7本。曾荣获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共20项。已招收和培养博士生48名,硕士生61名,国内访问学者13名。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1999)、“全国模范教师”2001 等荣誉。
宋启根,1932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材料与工程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现任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结构非线性分析及新型高层建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高校博士学科点基金等项目。研究成果“圆筒煤仓设计技术”及“钢筋混凝土板壳的非线性分析及相关问题”、“EDSS工程设计系列软件”分别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对南京市体育馆的网架屋盖作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中国科学》(英文版),美国ASCE学报等权威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发表了《钢筋混凝土计算力学》等著作。指导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含外国留学生)、硕士研究生及国内外访问学者共69名。主讲多门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
程文 ,1936年3月出生在浙江省平湖市,1957年在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留校。1988年评为教授,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与减震研究中心主任。
程文 教授一直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第一线工作,是“九五”、“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混凝土结构》的第一主编,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南京电视塔风振控制的研究”中方负责人。现在主要从事多高层建筑抗震理论及应用技术;工程结构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多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等方向的研究。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经指导已获得硕士学位的有56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7人。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蒋永生,1937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工民建专业并留校至今。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和地下结构工程的教学及科研工作,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为博士生导师。1986—1997年任土木系副主任、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土木工程学报编委,南京市九届政协委员、江苏省八届人大代表。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9年度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度江苏省高校道德建设先进个人。
长期主讲土木工程概论、混凝土结构学、地下结构等课程,编写和参与编写教材、参考书11部。“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能力培养”获江苏省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研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及地下结构工程。获部省级一等奖的有“高强混凝土结构变形及设计方法的研究”、“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方法的研究”等2项;二等奖的有“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力学分析的新方法”、“预应力钢骨高强混凝土大跨度叠层空腹桁架转换层结构体系应用研究”等3项;另有三至四等奖7项。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EI收录7篇。在指导和培养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的有38名、博士学位的13名。
蓝宗建,1938年4月生,福建省龙海市人。1961年6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从事高等教育40余年,现任东南大学工程结构体系与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曾为全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委员。蓝宗建教授一直从事结构工程学科的科研、教学和设计工作,并长期参加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和设计工作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几十年来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变形和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多层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和振动控制以及混凝土砌块建筑等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编著《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书籍10余本,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教委、建设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优秀教材奖等近十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赵惠麟,1937年1月生,1965年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结构力学方向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科研及指导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现为国际空间结构及薄壳结构学会(IASS)会员。
赵惠麟教授于1972年参加了“江苏省万人体育馆网架屋盖的研究”;1978—1982年参加了“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的编制工作;从80年代起从事适合中国国情的“轻质、高强”结构体系研究工作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反映到国际空间结构规程的相关内容中去,目前正处于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业化的过程,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瞩目。为此,自1987年来曾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部、省级项目资助。自80年代以来共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通过部、省级鉴定3项;获国家创造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要论著有:《穹顶网壳分析、设计与施工》、《悬索屋盖》;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80余篇。
汪凤泉,1940年11月生,安徽宿州市人,现任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批准为南京市劳动模范,1994年由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振动理论与应用和动态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先后参加过工程力学、机械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或博士点的建设工作。
先后为研究生讲授过“振动理论”、“振动控制”、“机构故障诊断”、“试验振动分析”、“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波动反演理论”以及力学有关基础课程。近年来指导博士生10多名、硕士生30多名。先后主持完成“123工程配套研究”、“高频振动校准技术与标准装置”、“军用电子设备振动与冲击标准”、“基础结构动态诊断”、“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振动与超声凝固”等国家与省部委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光华科技二等奖1项。发表有关论文100多篇,其中EI、SCI收录20多篇。发表专著有《振动分析》、《试验振动分析》、《机械故障诊断》、《基础结构动态诊断》、《工程师机械振动》、《电子设备振动与冲击手册》等10多种。
单建,1946年6月生于江苏泰州。1964年至1970年、1978年至1981年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东南大学土木系任教。1987年至1990年赴英国留学,在Warwick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工程系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非力学类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
单建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力学和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主要成果包括:就读清华期间参与分区混合变分原理及分区混合有限元法的研究,对有限元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及断裂力学作出贡献;在英留学期间,将分区混合变分原理成功地应用于索网与蒙皮共同工作的力学分析,为解决该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将荷载缓和体系引入国内并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国际水平的成果;首次提出自平衡单元的概念并获得相关研究成果。单建教授参与空间结构的研究和设计,包括主持了泰州师范体育馆索网屋盖及其支撑体系、东台热电厂供热管道悬索桥结构的分析和设计等。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郭正兴1956年8月生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东南大学工民建专业本科学习;1885年9月至1987年3月在东南大学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在日本爱知工业大学研修。
郭正兴教授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施工技术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近年来,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专利4项;在《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出版了施工方面的书籍4本。现为中国建筑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建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郭正兴教授近年来直接参与了多项重大工程的建设,主要有: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工程、南京世纪塔工程、南京长江二桥工程、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工程、上海新浦东国际博览中心工程、山东威海体育中心工程、哈尔滨国际体育展览中心工程、江苏润扬桥工程、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等,现为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施工顾问、南京赛虹桥立交施工顾问。
李兆霞教授、博导,东大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主要学术经历:1988年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波兰科学院基础科学和技术研究所(IPPT)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1995年东南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第二期博士后。1998年至2000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作为访问研究员从事结构损伤识别和分析评估理论及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曾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混凝土损伤力学)和江苏省“333”工程首批项目资助。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出版和发表学术论著七十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三十多篇次。主要学术领域:损伤力学及其在结构工程的应用、大型工程结构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的状态反演、损伤识别和评估、大型复杂结构有限元建模及其计算、结构疲劳损伤评估和材料损伤本构理论等。在上述学术领域内,目前正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李爱群,1962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C&PC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控制及健康监测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和南京市土建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建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抗风、工程结构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工程结构新体系、结构安全性评价与健康监测等方向的研究。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级中美合作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等科研项目。已培养和正指导博士研究生20余人和硕士研究生20余人。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项、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和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编著书籍5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裘进浩的研究方向

1、基于压电功能器件的应用研究(1)自适应结构的减振降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效解决工程结构中的振动噪声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航空航天领域,飞行器的减振降噪对提高飞行器的性能及飞机驾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压电材料作为一种智能材料,以其良好的机电耦合特性,在结构振动噪声控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基于压电元件的振动噪声控制方法有被动、主动以及半主动三种。针对三种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方法,以提高各种方法的控制效果和鲁棒性。如研制开发基于自适应控制方法以及半主动控制方法的振动与噪声控制系统,并利用能量回收技术实现不需要从外界输入能量的半主动控制系统。另外,还利用嵌入式压电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和神经网络识别结构周围的噪声场的方法,实现不需要麦克风等外部传感器的结构噪声的新型主动控制系统等。在减振降噪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2)能量回收及其应用能量回收指的是利用一种系统从周围环境中获取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能量的过程。在最近的几年中,能量回收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主要归功于无线技术和低功耗电子设备技术的进步。当前,除了利用太阳能、热能之外,一种利用压电元件从周围振动的环境中提取可利用的能量的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所关注。一旦基于压电元件的能量回收微系统开发成功,它将为未来生产无需电池和人力维护的无线网络以及远程监控设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可直接用于医疗监护、电信、消费电子、交通运输等诸多密切关系人们生活、社会保障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目前利用压电材料进行振动能量回收的研究集中在四个方面:材料、结构、接口电路及其应用。本课题组着重从结构、接口电路、应用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3)结构健康监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是智能材料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采用智能材料结构的新概念,利用集成在结构中的先进传感/驱动元件,在线实时获取与结构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结合先进的信号处理方法和材料结构力学建模方法,提取结构损伤特征参数,识别结构的状态、损伤。课题组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针对实验室开发的一种新型结构传感、驱动元件----含金属芯压电纤维(MPF)展开了研究。由于MPF结构细小(直径在300μm左右),非常适于与基体结构集成,而且不影响基体结构的性能,因此MPF非常适合作为结构健康监测传感、驱动元件。课题组对MPF的微观结构、铁电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研究了MPF的驱动和传感特性。基于Lamb波的主动健康技术是近年来研究比较热门的健康监测技术。本课题组建立了MPF对Lamb波的传感响应模型和MPF激励Lamb波的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提出了一种基于MPF花形组合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根据应变花的原理,一个应变花可以确定结构中主应变的大小和方向,同样,一个花形结构的传感器组合也可以确定结构中应力波的方向,因此两个一定距离的花形结构的传感器组合就可以确定结构中应力波源。因为MPF对应力波的传感具有很强的方向性,所以本课题组根据上述原理提出了基于MPF花形结构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该方法原理、结构简单,进行结构中损伤、冲击载荷等定位时只需要测量传感信号的幅值。克服了传统依靠测量应力波传播时间的结构损伤定位方法。该方法非常适宜应用在复杂结构及复合材料结构中(难以精确测量应力波传播时间)。该方法既可以进行结构的被动损伤、冲击载荷监测,也可以进行结构主动健康监测。基于压电元件的输电线弹性波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智能检测技术。它不仅具有检测距离远,检测效率高等优点,而且相对其它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等优势,这些独特之处使得该方法在输电线路损伤、覆冰检测中具有强大的应用前景,且具有对输电线路进行除冰、防冰等巨大的潜能。本课题组建立了输电线结构弹性波传播模型,提出了适于输电线结构的弹性波频率、模式,对输电线覆冰、损伤监测进行了初步的仿真和实验研究。同时由于弹性波对不同的损伤敏感程度不同,本课题组分析了常见损伤(包括结构损伤,覆冰等)对弹性波在输电线中的传播特性的影响,得到频率与模态和结构损伤的对应关系。同时,课题组正在进行的研究包括输电线检测技术中驱动、传感元件的工程适用性,输电线路在线检测方法,输电线检测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研究等。(4)压电器件的精密传感与驱动技术随着微电子制造、生物工程、超精密加工和纳米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精度、分辨率好、性能可靠的精密驱动系统。常用的驱动功能元件有压电元件、形状记忆合金、磁流变元件和电流变元件。其中,压电材料具有直接的机电转换性能,主要优点有:响应速度快、激励功率小、动态性能好、精度高、频响范围宽等。精密驱动课题组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以含金属芯压电纤维(MPF)作为研究对象,以MPF在扫描探针显微镜技术作为应用目标,着重研究MPF的精密驱动功能及其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MPF的纳米级精密驱动系统并应用与微纳米制造领域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特殊的反馈补偿技术来消除压电材料的电滞特性,实现压电器件的精密传感与驱动。把压电材料的传感与驱动功能相结合,并建立基于压电材料的电滞特性逆物理模型的控制系统,实现无需外部传感器,且具有高频响应特性的高精度压电驱动器。最终设计基于含金属芯压电纤维的精密驱动系统。(5)自适应结构自适应结构是结合机械结构设计、计算力学、自动控制、材料科学等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可通过改变自身的几何特性,物理特性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去满足外界环境对结构的多种要求,这一概念被认为是未来飞机机构设计改进的突破口。随着航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飞行器的结构提出了轻质、高可靠性、高维护性、高生存能力的要求,为了满足高性能飞行器研制需求,自适应机翼技术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将发挥其在改善飞机飞行性能方面的重要作用。自适应机翼具有翼型自适应能力,根据不同的飞行条件改变机翼形状参数,如机翼的弦高、翼展方向的弯曲和机翼厚度,采用最优方式,使机翼能得到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好处。它可以有效改善翼面流场、延缓气流分离、增加升力和减少阻力,从而提高飞行器的机动性和载荷能力,抑制气动噪声与振动,并能改善雷达探测的散射截面从而有利于飞行器的隐身。可以看出,应用自适应概念进行飞机设计将使结构更主动全面的符合实用条件,在材料的使用方面更趋于合理和充分,在飞机性能,寿命,减重方面获得明显的改进。目前对飞行器操作舵面自适应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适应机翼后缘变体结构设计、新型压电泵驱动器的设计和二维自适应机翼柔性后缘-动态气动特性仿真计算三个方面。2、压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1)无铅压电陶瓷无铅压电陶瓷,是指既具有将机械能和电能互相转换的使用性能又具有良好环境协调性的一类新型功能陶瓷材料。与传统压电铁电陶瓷相比,它不含铅元素。无铅压电铁电陶瓷可用作换能器、驱动器、探测器、报警器、电容器、传感器等。课题组在水热合成高活性BaTiO3粉体、(K,Na)NbO3粉体以及两步烧结多组元无铅压电陶瓷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2)压电陶瓷薄膜压电陶瓷薄膜材料(Piezoelectric ceramic thin film materials)是将压电器件平面化和集成化的一种新型的压电材料,兼有单晶和陶瓷的优点。本实验室主要采用溶胶-凝胶法、柠檬酸(pechini)法和水热法等制备含铅的PZT薄膜器件和无铅KNN薄膜器件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目前以加入草酸铵和没有加入草酸铵两种方法制备氢氧化铌,以得到的氢氧化铌、碳酸钾、碳酸钠为原料,柠檬酸为螯合剂,乙二醇为酯化剂,通过聚合物前驱体法在SiO2/Si基板上制备了铌酸钾钠(KNN)薄膜。研究了氢氧化铌的制备中草酸铵加入的作用,并对薄膜进行了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分别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薄膜进行了物相和形貌的分析。结果显示:所制备的KNN薄膜为钙钛矿结构;草酸铵的加入优化了薄膜的性能,主要是因为加入草酸铵后制备的氢氧化铌中铌的存在形式不同或含有结晶水的数量不同所致;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薄膜的致密化程度越来越高,晶粒有明显的定向生长趋势。(3)压电陶瓷纤维为便于智能结构的集成,保证功能器件嵌入结构时不影响结构原有强度,希望功能元件在保持原有驱动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薄膜或者纤维形式。针对这样的几何形状要求,研发了Sol-gel与粉末的混合物挤压成型的新工艺,制造了高性能的PNN-PZT压电纤维。这种压电纤维的性能要比用传统的粉末法制造的纤维高出20%。目前压电纤维研究大多只针对无芯压电纤维。这种传统的无芯压电纤维必须以压电复合材料的形式使用,单根纤维无法直接作为传感器或驱动器。基于这样的现状,课题组还研发了一种新的成型工艺,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制备了直径为150-250微米的含有金属芯(直径50微米)的压电陶瓷纤维。这种纤维不但具有直径小,便于智能结构的集成等优点,而且由于金属芯可以作为电极使用,因此只要在其表面镀上另一个电极,单根纤维就可以作为传感器或驱动器使用,具有在MEMS中作为微型功能器件使用的潜力。且根据在纤维表明镀电极的不同,纤维可以工作于两种模式,当在纤维表明镀上全部电极时,可以工作于沿长度方向的伸缩模式,当镀上半面电极时,可以工作于弯曲模式。此外,由于压电纤维韧性较大,可制备成带有一定曲率的复杂形状(如螺旋状等),纤维这样的优点,使得压电纤维在复杂特殊情况下的使用成为可能,拓宽了压电纤维的应用范围。(4)功能梯度压电陶瓷弯曲驱动器应力集中是影响功能器件的寿命与可靠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功能梯度设计是解决材料中的应力集中,提高材料与器件疲劳强度的理想方法。课题组首次提出将功能梯度材料的思想应用于压电驱动器的设计,建立了压电功能梯度驱动器的理论模型,解决了功能梯度器件的材料参数及结构参数优化问题、流延成型用成型浆料的最优化工艺参数、功能梯度压电陶瓷的烧结制备工艺参数以及其机电性能及力学性能的测试等问题,利用流延成型技术制备出了1mm厚、4层结构的PNN-PZT功能梯度压电陶瓷弯曲驱动器,建立了PNN-PZT功能梯度压电陶瓷弯曲驱动器的测试实验装置,测试了其性能。该驱动器不仅具有与传统的双晶片驱动器相同的功能,而且内部阻尼很低,疲劳寿命是现有双晶片的10倍以上。此项研究成果解决了压电器件的应力集中问题,提高了其疲劳强度等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促进了压电器件在航空航天智能结构中、精密驱动以及压电泵等工程领域的应用。

为什么需要机械构件健康监测?

拿工业车辆来说,构件健康监测对于最大化提高机器使用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车辆的性能和寿命受多种因素影响。完整的监测系统提供了一个可扩展的解决方案,用来对汽车的健康和构件的使用进行追踪监测;在机械发生故障之前,提前预警,能够方便车辆的管理。
对设备进行追踪监测、监测数据分析、危险报警,从而,重型车辆的经营者能够降低周期性维护的成本、尽可能的提高构件的使用寿命、增加机器的使用效率、减少运行费用等,与此同时,无线传感器系统又不会影响车辆的性能。 我了解的,美国的microstrain公司就有提供无线传感器的检测系统,用于机械构件健康监测,方案很成熟。


上一篇:红白歌会2012

下一篇:嘿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