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历年柏林森林音乐会的碟子求大神帮助
你到市场看一下啊!! “柏林森林音乐会”由柏林爱乐乐团从1984年开始创办, 至今已经有20年多的历史, 其间许多世界著名指挥大师都曾在此登台献艺。 柏林森林音乐会演出场地的全称是“瓦尔德尼森林剧场”, 这座森林剧场是大自然的造化, 也是大自然送给音乐爱好者的一件礼物。 露天剧场的所在地原来是一片森林,但由于自然生态的推移变化, 逐渐形成了一块约30米深的盆地。1935年, 有人发现了这块地方,经过大胆的创意和艺术性的修整, 就成了一个可以容纳几万人的露天剧场。最初, 它只是供大型宗教仪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 这一露天舞台被装上了一个巨大的双塔型白色顶棚, 设有88排环型坐席,可同时容纳22000名观众就座。 与其周围的自然森林景观有机地融合, 成为一个可以举行大型户外音乐会的理想场地。此后, 这里随着柏林爱乐一年一度的“森林音乐会”名扬世界。 在这里举办音乐会,听众不用像到音乐厅那样西装革履、正襟危坐, 而是非常的随意。人们带着毛毯、野餐盒来到这里, 或躺或坐在剧场中,在夕阳西下时, 一边听着世界上最著名乐团的精彩演奏, 一边点燃自己带来的小蜡烛,与家人在烛光下共同品尝红酒的香醇, 情调格外地别致。不仅如此, 瓦尔德尼森林中的鸟鸣虫叫和湿润清新的空气则更是让听众感到轻松 和快乐。由于该剧场与一些私人别墅相毗邻,所以, 除了偶尔放映一些电影外, 每年在这里所举行的音乐会最多不会超过18场。 因此每场演出的门票非常紧俏, 常常是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就已销售一空。 “柏林森林音乐会”虽然是在露天剧场演出, 但是听音效果却极其出众。 别看这么大的场地需要用音箱来加以辅佐扩声, 由于先进的音响扩声技术的保障, 通过音箱所发出的声音不仅能够很好地还原舞台的真实声音效果, 而且还音后的声压感与层次感也非常出色。 即便坐在远离舞台的最后一排, 也不会因距离而产生声压不足的感觉。而相反, 即便坐在距离音箱很近也不会感到震耳欲聋。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22000人的音乐会, 不论你坐在什么位置上观看,票价都是统一价位的原因。 这些感受却只有到了瓦尔德尼森林剧场, 才能真正亲身体会到这其中的无尽奥妙! 尽管每年一届的柏林森林音乐会观众人数众多, 但现场的气氛却丝毫也不亚于在室内音乐厅聆听音乐。 音乐会演奏时,这里只能听到悠扬的音乐在瓦尔德尼森林上空回荡, 只有当每首乐曲结束时, 观众们热情而慷慨的掌声才让人意识到这里竟然还有着那 ba8 庞大的爱 乐队伍。热情的观众在情感激荡的音乐作用下,或愉快地鼓掌、 晃动,或掀起阵阵人浪,使剧场出现更加热烈、欢快的场面。 当夜幕降临,在观众席中点燃起的一束束小烟花, 就好像夜空中的繁星,晶莹闪烁,这靓丽的景致, 构成森林音乐会的特殊魅力。
柏林森林音乐会的历届主题
1989指挥科林·戴维斯1990丹尼尔·巴伦博伊姆1991克劳迪奥·阿巴多1992年《法兰西之夜》 指挥:乔治·普莱特Georges Prêtre (后曾指挥2008与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1993年《俄罗斯之夜》 指挥:小泽征尔Seiji Ozawa1994年《狂想曲与舞蹈之夜 》 指挥:马里斯·杨松斯Mariss Jansons1995年《美国之夜》指挥:西蒙·拉特爵士 Sir Simon Rattle (2002年就任柏林爱乐音乐总监)1996年《意大利之夜》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 (阿巴多任内惟一一次指挥本音乐会)1997年《圣彼得堡之夜》指挥:祖宾·梅塔Zubin Mehta (翌年出场的巴伦担任钢琴独奏)1998年 《拉丁美洲之夜》指挥: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1999年《浪漫歌剧之夜》指挥:詹姆斯·莱文James Levine (常年担任大都会音乐总监)2000年《舞韵与节奏之夜》指挥:长野健 Kent Nagano(2006年接替迪图瓦任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总监)2001年《西班牙之夜》指挥:普拉西多·多明戈Placido Domingo (2006年指挥维也纳夏季美泉宫音乐会)2002年《返场曲之夜》指挥:马里斯·杨松斯 Mariss Jansons2003年《格什温之夜》指挥:小泽征尔 Seiji Ozawa2004年《柴可夫斯基之夜》指挥:西蒙·拉特爵士 Sir Simon Rattle (郎朗担任钢琴独奏)2005年《浪漫法兰西音乐之夜》指挥:西蒙·拉特爵士 Sir Simon Rattle2006年《一〇〇一夜》指挥:尼姆·雅尔维Neeme Jarvi2007年《狂想曲之夜》指挥:西蒙·拉特爵士 Sir Simon Rattle2008年《拉丁美洲音乐之夜》指挥:古斯塔夫·杜达梅尔Gustavo Dudamel2009年《俄罗斯节奏之夜》指挥:西蒙·拉特爵士 Sir Simon Rattle2010年《爱情之夜》指挥:伊恩·马林 Ion Marin2011年《爱乐之夜》指挥:里卡多·夏伊Riccardo Chailly (因恶劣天气推迟了一个月演出)2012年《柴可夫斯基之夜》指挥:安德烈·尼尔森斯 Andris Nelsons (因天气原因取消中场休息并有曲目删减)2013年《德国音乐之夜》指挥:西蒙·拉特爵士 Sir Simon Rattle2014年《莎士比亚之夜》指挥:古斯塔夫·杜达梅尔Gustavo Dudamel2015年《好莱坞之夜》指挥:西蒙·拉特爵士 Sir Simon Rattle(郎朗担任钢琴独奏)
求历届柏林森林音乐会主题!
1992年《法兰西之夜》
1993年《俄罗斯之夜》
1994年《美国之夜》
1998年《意大利之夜》
2000年《舞韵与节奏之夜》
2001年《西班牙之夜》
2002年《世界返场曲之夜》
2003年《蓝色狂想曲之夜》
2004年《柴可夫斯基之夜》
2005年《浪漫法兰西音乐之夜》
2006年《阿拉伯音乐之夜》
2007年《狂想曲之夜》
2008年《拉丁美洲音乐之夜》
2009年《俄罗斯音乐之夜》
柏林森林音乐会的特色
与传统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样,每届柏林森林音乐会的最后一首返场曲也是要演奏一首固定的音乐作品作为结束。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是具有浓厚奥地利维也纳风格的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而柏林森林音乐会演奏的是让全体柏林人最引以为自豪的《柏林的空气》(“Berliner Luft” 这首轻松愉悦的小进行曲选自德国本土作曲家保罗·林克的轻喜剧《月亮公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柏林城有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整座城市环抱在广袤的自然森林之中,空气中的含氧量很高,正是柏林这得天独厚的森林大氧吧的清新空气,使得柏林人的生活感到无比惬意和舒适。于是,作曲家保尔·林克以“柏林的空气”为名创作出这首乐曲。这部曲调轻松、节奏热烈、情绪欢快的作品,表现了柏林人乐观向上的天性,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真情赞美,深受人们的喜爱。从此,这首《柏林的空气》就如同柏林市歌一样在一些重大的场合和节日喜庆的音乐会中演奏。每当柏林森林音乐会在最后演奏到这首乐曲时,全场观众的情绪也被带到热烈的顶点。全场观众起立,随着激荡的音符和跳跃的节奏,或吹口哨、或击掌节拍、或欢呼雀跃、或摇摆舞蹈,指挥和乐队也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表演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噱头,惹得全场哗然大笑。此时音乐会的现场不论是柏林爱乐乐团还是22000名观众,全都融入进音乐所给人带来的无限欢乐之中。而这种景象是在任何音乐厅中所根本不可能想象的,它给人们留下的是难以忘怀的印象和无尽的美好回忆。
世界最有名的音乐会是什么!
在中欧
奥地利地图
http://www.webcargo.com.cn/webcargocn/informationcenter/map/austria.htm
母语是德语。
奥地利
国名: 奥地利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独立日:4月27日(1945年)
国庆日:10月26日(1955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旗面正中是奥地利国徽图案。此旗的来历可追溯到奥匈帝国时期,据说当时的巴本堡公爵在与英王理查一世激战时,公爵的白色军衣几乎全被鲜血染红,只有佩剑处留下一道白痕。从此,公爵的军队采用红白红为战旗颜色。1786年约瑟夫国王二世把红白红旗作为全军战旗,1919年正式定为奥地利国旗。奥地利政府机构、部长、总统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驻外机构均使用带国徽的国旗,一般场合不用带国徽的国旗。
国徽:为一只鹰。黑色的雄鹰头戴金冠,两爪分别握着金色的锤子和镰刀,胸前的盾面上为国旗图案,鹰爪上还套有被打断的锁链。鹰是奥地利的标志,璧形金冠象征市民,镰刀和锤子象征农工,锁链被打断象征奥地利人民获得自由、解放。
国歌:《让我们拉起手来》
国花:火绒草
国鸟:家燕
国石:贵蛋白石
国家元首:总统海因茨·菲舍尔(Heinz Fischer) ,2004年7月就任;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职;联邦议会议长安娜·伊丽莎白·哈泽尔巴赫 (Anna Elisabeth Haselbach), 2004年7月任职。
自然地理:面积为83858平方公里。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山地占全国面积的70%。东阿尔卑斯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大格罗克纳山(Grossglockner)海拔3797米,为全国最高峰。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北部和东南部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境内,长约350公里。有与德国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奥匈边界的新锡德尔湖。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约700毫米。
人口:811万(2000年),绝大多数为奥地利人,其中外国人75.8万人,占9.3%。少数民族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约占人口的0.52%。官方语言德语,98%的人讲德语。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维也纳 (Vienna) ,人口156.3万人(2000年)。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9个州,15个有自主权的城市,84个区和最低一级的2355个乡镇。9个州是:布尔根兰、克恩顿、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萨尔茨堡、施蒂利亚、蒂罗尔、福拉尔贝格、维也纳。州以下设市、区、镇(乡)。
简史:公元前400年,克尔特人在此建立了诺里孔王国。公元前15年被罗马人占领。中世纪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亚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这一地区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巴奔堡家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6年被神圣罗马帝国侵占,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699年获得对匈牙利的统治权。1804年弗朗茨二世采用奥地利皇帝称号,1806年被迫辞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0—1866年向君主立宪制过渡。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失败,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联。翌年与匈牙利签订协议,成立二元制的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军战败,帝国随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国。1938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二次大战中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战。同盟国军队解放奥地利后,奥地利于1945年4月27日成立临时政府。同年7月,德国投降后,奥地利又被苏、美、英、法军占领,全境划分为4个占领区。1955年5月,4国与奥地利签署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1955年10月占领军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2005年5月11日,奥地利国民议会批准《欧盟宪法条约》。
政治:现行宪法于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后通过两项附则。1934年宪法被废除。1945年奥重建后宣布1920年宪法和两个附则继续有效。宪法规定,奥地利为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由普选产生,任期6年。议会为两院制,由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国民议会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产生,任期4年。联邦议会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派。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联合组成联邦会议,主要职能是接受总统就职宣誓以及在必要时决定对外宣战。总理为政府首脑。
经济:奥地利地处欧洲中心,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奥地利的工业特点是国有化程度高,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其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主要工业部门是采矿、钢铁、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力、金属加工、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造纸、食品等,采矿业规模相对较小。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奥地利化学工业原料丰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气和煤焦油等,为化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化工产品有纤维素,氮肥和石化产品。机械制造业主要生产工业机械成套设备,如水轮发电机、多钻头采煤机、铁路筑路机、木材加工机和钻探设备等。汽车工业是奥地利机械制造业的又一主要部门。主要生产载重汽车、越野车、拖拉机、牵引车、装甲运输车及散件等。采矿业是奥地利的传统工业,主要开采铁矿、褐煤、钨、膏、菱镁矿、大理石、滑石、高岭士、石英。矿产主要有石墨和镁,另有褐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等。森林、水力资源丰富。森林占国土面积的42%,有林场400万公顷,木材蓄积量约9.9亿立方米。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自给有余。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6%,其中旅游业是最重要的服务行业,主要旅游点是蒂罗尔州、萨尔茨堡州、克恩顿州和维也纳市。奥地利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产品是钢铁、机械、交通工具、化工制品和食品。进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费品。农业发达。
新闻出版:2000年全国有各类报纸186种,其中日报28种,主要报纸有:《新皇冠报》、《信使报》、《新闻报》、《标准报》、《萨尔茨堡消息报》、《维也纳日报》。主要杂志三种:《新闻周刊》、《规格》周刊、《侧面》周刊。奥地利通讯社1946年建立,以向奥报纸和电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讯社的消息为主,有时也发布奥官方消息。1924年建立广播电台。1999年共有4家电台,并用德、英、法、西四种语言对外广播。1957年开播电视节目。
文化:谈起奥地利,无人不知其音乐和歌剧。奥地利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个多世纪中,为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谓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会。建于1869年的皇家歌剧院(现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剧院之一,而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团。
奥地利学龄儿童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学费、书费和上学交通费均由国家负担。凡持有高中毕业文凭者可免试上大学。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创立于1365年,系德语区最古老的大学。
在奥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应邀赴宴,可着深色装,也可着浅色装;较正式的重要场合(例如有较重要的人物参加)应着深色装,以示庄重,参加婚礼或生日庆祝活动可着浅色装;听音乐会、看歌剧须着深色装。奥地利的餐馆以"鸽子"作为餐馆的星级标志。"鸽子"越多,餐馆越高级,最高为四星级。宴请可分为工作宴请和私人宴请两种。如系工作宴请礼物可免;私人宴请则需带礼品。 趣闻: 日食五餐的奥地利人>>>
名胜:维也纳国家歌剧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建于1869年,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包厢剧院,1869年迁到市区的环行街旁。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称国家歌剧院。二战时被炸得只剩下几处断垣残壁,战后重建,整修10年,恢复旧观。外貌古色古香,整个舞台区完全现代化,配有最先进的音响设备。1955年11月以演出贝多芬的费德利奥庆祝再生。歌剧院为罗马式宏伟建筑。前厅和侧厅都用大理石彻成,内部绘有精美壁画和挂有大音乐家和名演员照片。观众席共有6层,可容有座观众1600多人。
维也纳音乐厅(Music Hall Vienna):奥地利维也纳最古老也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出。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厅的演奏会。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室,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 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柜,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协会拥有会员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
萨尔茨堡(Salzburg)是奥地利西北部萨尔茨堡州首府,濒临多瑙河支流萨尔察赫河,是奥地利北部交通、工业及旅游中心。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乐艺术中心”之称。萨尔茨堡1077年设市,公元8世纪—18世纪为天主教大主教驻地和活动中心。1802年萨尔茨堡脱离宗教统治,1809年,根据《舍恩布龙条约》归巴伐利亚,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决定归还给奥地利。这里的建筑艺术堪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相媲美,有“北方罗马”之称。城市分布在萨尔察赫河两岸,偎倚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城市被苍郁的陡山围绕,充满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尔亨萨尔茨堡(11世纪),历经900年风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欧地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纪城堡。本尼狄克隐修道院建于7世纪末,长期以来是当地布道活动的中心。圣方济会教堂建于1223年。模仿罗马圣教堂的大教堂建于17世纪初,是奥地利第一座意大利式的建筑。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纪的一座文艺复兴式宫殿。米拉贝尔宫原是17世纪为萨尔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宫,18世纪又经扩建,现在是包括宫殿、教堂、花园、博物馆等的游览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纪建造的皇家花园,以“水的游戏”著称。花园内建筑物的门旁檐下,道路两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时喷射,水花飞溅,雨帘雾障。走进花园内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发出了26种鸟鸣的声音,组成一曲悦耳动听的空山鸟语。在一处由机械装置控制的舞台上,通过水流的作用,156个活动小人再现了这里300多年前小镇生活的情景。走进萨尔茨堡,无处不见莫扎特的踪迹。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粮食街9号。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
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多明戈
花甲老人歌犹壮普拉西多·多明戈整整70岁时,按照中国人的说法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但是他依然以“歌剧之王”盛誉驰骋于全世界最著名的舞台之间。当雄浑有力的男高音从这位花甲老人喉咙里发出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他的演唱似乎说明他还处于盛年”。美联社曾经评论说,普拉西多.多明戈的歌剧表演也许并非次次成功,但大多数是成功的。而且,他的演唱一旦成功,就是登峰造极的成功。这位当代最大的三位歌唱家之一的大师出生于马德里的一个音乐世家。其父母是西班牙传统小歌剧的演员。他曾在墨西哥城国立音乐学院学习,1959年十八岁时开始歌剧生涯。1961年在墨西哥的蒙特雷首次正式演出歌剧,因演唱《茶花女》一举成名。多明戈曾在约50部世界著名歌剧中担任主角,与世界著名歌剧院签订的演出合同中包括《托斯卡》、《罗密欧与朱丽叶》、《阿依达》、《游吟诗人》、《唐.卡洛斯》、《命运的力量》、《杜兰朵》、《奥赛罗》、《卡门》等节目。1984年他在纪念大都会歌剧院成立100周年的庆祝会上,演唱瓦格纳的《罗恩格林》获得极大成功。多明戈擅长表演各种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是当今蜚声世界歌坛的男高音歌唱家,有“歌剧之王”之称。1982年他还参加拍摄了影片《蝴蝶夫人》。多明戈录制的音带有《阿依达》、《假面舞会》和《托斯卡》等。普拉西多-多明戈(Placido Domingo)1941年生于马德里。父母都是西班牙小歌剧演员。8岁时移居墨西哥。在墨西哥城音乐学院学习声乐、钢琴及指挥后,他在蒙特雷首次登台。作为歌唱家,多明戈已扮演过多达115个歌剧角色,超过音乐编年史上任何一位男高音。多明戈的保留剧目有115个角色,几乎囊括了意大利和法国歌剧中的主要角色。他曾在全球所有主要歌剧院演唱,唱片录音有100多种,其中有93部歌剧全剧的录音,往往同一个剧目多次录音,共8次获格莱美奖。他还曾录过50多个视盘,拍过3部歌剧影片。他出生在典型的马德里市区内;从小就展开了表演 生涯,据他回忆说:「有时我父母制作的歌唱剧需要一些儿童角色,我就被派上场了, 我就是这样开始接受一些基本的戏剧训练。逐渐地,多明戈发挥了他演唱的资赋, 先前往墨西哥国家戏院,应征“男中音”。1957年多明戈初次应征演唱歌剧。当时他虽十分紧张,准备 倒很充分。评审听完之后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男高音。多明哥胸怀对世界舞台的饥 渴,他的野心与天份都非拉丁美洲的国界所能限制。早年他曾在特拉维歌剧院受过严厉 的训练,奠定他将来进军纽约大都会舞台的基础。多明戈在纽约市立歌剧团的演出十分 成功,之后他就接到许多欧洲的邀请,其中最著名的是汉德堡与维也纳。征服了世界最重要的歌剧舞台后,多明戈的朋友和歌迷都以为他会开始沈迷在无数成功首演和广受欢 迎的气氛中,这可是低估了自有主见的多明戈。他决定再为自己手上的把戏加进一个球: 指挥。不过他的确在1983年在柯芬围指挥了“蝙蝠”,在1984年指挥“波希米亚人”。 他从自己指挥的录影带评断自己对速度的掌握和准确度,发现自己已能收放自如,不再 像稍早些时为克服紧张而大幅挥动手臂。一般的音乐爱好者可以看出多明哥的素养,以及身为超级明星男高音,他所展现的宽广幅度。多明戈在全球各地举行音乐会,从远东到南美,从美国到几乎欧洲各国。他与帕瓦罗蒂和卡雷拉斯合作举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足迹遍及全球,从罗马到洛杉矶,从纽约到东京,从墨尔本到伦敦,从巴黎到南非。多明戈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年度声乐比赛“世界歌剧声乐比赛”的创始人。他于1993年创办的这一赛事,迄今已在巴黎、墨西哥城、马德里、波尔多、东京、汉堡和波多黎各举行。他是当今最受尊敬的艺术家之一,经常被誉为“歌剧之王”、“真正文艺复兴式的音乐家”。
"世界三大男高音"中的多明戈和卡雷拉斯都是哪国人?
普拉西多·多明戈 (Placido Domingo,1941-),著名的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生于马德里,父母均是西班牙民族歌剧演员,九岁时全家迁居墨西哥。
何塞•卡雷拉斯(José Carreras)是20世纪的声乐大师,世纪末三大男高音之一。
他于1946年12月5日出生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他的父亲是位支持共和国制的潦倒教师,母亲则是位性格坚强的女人,对于窘迫的家境从未沮丧。
楼上错了,都是西班牙人
卡雷拉斯在他音乐事业之初就迅速显示出了他的才华-参加了一系列国际知名的音乐节,登上了世界许多大歌剧院的舞台,如:米兰斯卡拉大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旧金山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伦敦皇家歌剧院、慕尼黑歌剧院、芝加哥歌剧院、萨尔斯堡音乐节、爱丁堡、维罗纳等地的音乐节等,他很快成为了歌剧界的一颗明星。
卡雷拉斯与当代绝大多数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指挥有过合作,如:卡拉扬(与卡雷拉斯有着长达20年的良好艺术合作和私人关系,包括在萨尔斯堡、柏林和维也纳的合作演出),克劳迪奥\阿巴多、里卡多 穆蒂、洛林 马泽尔、里卡多 柴里、柯林 戴维斯、詹姆斯 列文、罗纳德 伯恩斯坦和祖宾 梅塔,也和一些曾经赫赫有名的大导演合作过,如佛朗哥 泽佛里尼、法国导演庞尼尔、乔治 斯特雷勒、吕基 卡曼西尼、哈罗德 普林斯。
他的保留剧目包括60多部歌剧,其中有影视作品、录影和几部歌剧电影。他录制的唱片类别广泛,多达150张,包括50部歌剧全剧、祈祷颂、流行或经典的独唱音乐会。这些音像作品为他在世界各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的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
他经常在世界著名的音乐厅举行独唱音乐会,如卡内基音乐厅、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巴黎的萨利 普莱耶尔厅、维也纳金色大厅、维也纳音乐厅、柏林爱乐音乐厅、东京三得利会堂、日本NHK电视台礼堂、慕尼黑赫尔克斯礼堂、巴塞罗那的帕劳音乐厅、马德里皇家剧场、罗马圣切契利亚音乐学院。
卡雷拉斯获得过许多的国家或国际大奖,包括:美国电视科学学院颁发的艾美奖;巴黎学院颁发的大奖赛奖(the Grand Prix du Disque)路易 依利卡奖(the Luigi lllica Prize);1991年格莱美奖;还因在柯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演出的"Stiffelio"剧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圣劳伦斯 奥里佛奖;他是维也纳歌剧院终生荣誉成员;伦敦皇家音乐学院荣誉成员;他获得过纽约西班牙学院金奖;维也纳市金色奖章;西班牙国王陛下颁发的美术金奖;巴塞罗那市金色奖章;卡泰罗尼自治政府金奖。
1991年阿斯图利亚王储奖;巴伐利亚政府荣誉奖;奥地利共和国荣誉大奖;波兰共和国荣誉奖章;柬埔寨皇家政府荣誉奖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以及1996年爱尔伯特 施维彻音乐奖。而且,他是朱利安 盖耶尔国际歌唱比赛荣誉主席以及伦敦艺术管弦乐队荣誉主席。
他还获得巴塞罗那大学(西班牙)、Loughborough和谢菲尔德大学(英国)、莫斯科的Mendeleyev(俄罗斯)、卡梅里诺大学(意大利)、爱丁堡的纳皮尔大学(苏格兰)、Rutgers(美国)、Elche的Miguel Hernadez大学(西班牙)以及最近Coimbra大学(葡萄牙)授予的荣誉博士。他是欧洲医药协会、支持白血病团体以及欧洲血液病协会的荣誉成员。他还是欧洲医疗肿瘤协会的荣誉资助人。他曾被授予加泰罗尼亚器官移植协会金质奖章,由荷兰Day基金会颁发的斯地廷节钻石郁金香奖,圣 波尼菲斯综合医院研究基金会1996年国际奖以及2004年2月西班牙女王陛下颁发的社会团体团结金十字奖。
自1988年起他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何塞 卡雷拉斯国际白血病基金会,该基金会总部设在巴塞罗那,在美国、瑞士和德国有分支机构。现在他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他的白血病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