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800字的世界是自己,与他人无关
一个人,一条路,一片天,一个世界。
——————题记
岁月静好,我就是一个世界。远离尘世车水马龙的喧嚣,踏过每一寸梦寐以求的土地,贪婪的吮吸着每一缕淡雅恬静的气息,看鹰击长空,观鱼翔浅底,轻合双眸,安享每一寸时光带来的静谧。不问世事,不涉红尘,静坐陌上,等候花开。
韶华流逝,我就是一个世界。我静享沉默,独倚窗台,观微雨飘飘,静听微雨诉说着港城的故事。放任了思绪,飞向梦想的远方。一个人听歌,一个人演绎,一个人鼓掌,舞出自己的人生。享受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带来的期待。
红尘如梦,我就是一个世界。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一个人抬头仰望四十五度的天空,湮没了谁的梦想;耳际的清风,亦承载了谁的梦想?我更加小心翼翼的,怕乱了舞步,不知自己的青春该如何收场。
时光荏苒,我就是一个世界。我本非圣贤,亦无圣贤宽广的胸襟,真亦假时假亦真。只想远离尘世的是是非非,寻找属于自己的桃花源。我的一切,依旧如故,平凡如尘世间的一粒尘土,随风而浮,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一去不回,承载着梦想去寻找自己的桃花源。
日月如梭,我就是一个世界。世间的路,本是缤纷多姿,只是人有了情感,便又滋生出伤感,亲情,友情,爱情,既构成我情感的全部,又构成了我伤感的全部。蓝色的惊喜,灰色的伤悲,春天里,我欣喜的迎接着生命的绿,冬天里,我黯然的经受着生命的沉沦。我一个人静观青春的花开花谢,追逐着流逝的风,流逝的云,流失的年年岁岁。
流年惊梦,我就是一个世界。期待拥有一颗独立的心,期待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有时候,我的舞台上不需要配角,亦不需要观众。独自演绎自己的角色,会表现得淋漓尽致,自己的心灵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角色也只有自己可以扮演好。想喝什么。想唱什么歌,想跳什么舞,无需导演,亦不必事先排练,自我心灵的感应是自己世界最棒的指挥大师。
蓦然回首,我就是一个世界。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学会在简单的心情中漫步;再重复的日子里寻找美好。闲暇时光,独坐窗台,手捧一本经典,沉浸与文字之中,穿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侧耳倾听缓慢节奏的音乐的浪漫,陷入过往美好的回忆之中,一种自私的享受。喧嚣的心境渐渐被虚无融化,独自沉浸与世无争的温馨安然。
做一个淡淡的女子,不浮不躁,不争不抢,不去计较浮华之事,不是不追求,只是世间万物必定徘徊于舍与得之间,淡然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不要轰轰烈烈,只求安安心心。
我们都是普通的人,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就算是你觉得自己能耐不浅、身价不俗,终究也摆脱不了死亡,依然是凡人一个。当人经历过太多的起起落落,直至人生暮年,才恍然大悟:生活五彩斑斓,生命生生不息,在静好岁月的人生旅程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一个世界。而生命的意义在于,你是否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晚安
电信光纤+ c 自主融合是什么?
您好,首先感谢您对中国电信的支持。根据您的描述,光纤+C自主融合就是您办理电信光纤宽带并办理电信手机,可以享受优惠使用宽带,一般需要办理乐享3G手机套餐。详情请登陆网上营业厅查看。
中国电信4G已正式商用,如需查看4G资费、查账单、交话费、购买手机请登陆安徽电信网上营业厅。祝您生活愉快!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能得到您的采纳!
高中作文800字 现代人的道德
现代人的道德
哲学家萨特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高尚的信仰——良好的道德。
我们国家的人民却往往缺失了这些最重要的:礼仪,道德,正直,诚信,人文精神……我们应该避免这些不足,胡锦涛爷爷不也提出了“八荣八耻”来勉励我们,让我们有好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八荣八耻像一面镜子,照耀着每个公民的一举一动,让每个公民分清荣辱,树立崭新的社会风气;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它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它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启明星。八荣八耻也代表了时代的进步,代表了人们的道德观,它是中国不断进步的诠释。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出租车司机徐国平捡到乘客方女士丢失的新手机,通知方女士,方女士没有时间去拿,他就让妻子送到方女士的家中。一位普普通通的出租车司机作出了一般人所不能做的举动,这种拾金不昧的良好品质是令人震撼的,让人折服!我们学校里也发生过数件这种值得人学习的事情,就拿我的小学同学叶致远来说吧!在一天下午,我们上完音乐课回到教室,途中,他捡到了一只皮夹,内有现金百余元,他毫不犹豫的上交给老师。事后,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将钱占为己有呢?”他果断的说:“如果我把钱占为己有失主一定会担心的。”作为一个学生他能够为他人着想,把别人放在第一位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古人曰:“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无德,是无信、是无耻、是卑鄙。
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他会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拾金不昧,不迷信爱科学,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更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周恩来,孔子,邱少云,雷锋……死而后已,认真对待学习,坚守纪律,为人民服务。这些伟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的方向,是我们的启明星。但对于我们来说,热爱祖国不一定要气壮山河,我们可以随手捡起地上的每一张纸,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人让个坐,在生活上不攀比……只有做好这一系列的小事,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当一个当值无愧的学生。
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有良好的道德观,有健康的思想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履行我们的职责,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争当社会主义的文明标兵。“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行动起来,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光大,使八荣八耻在每个人心中永驻!
如何理解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
人与自我的关系,讲的是人要知己,最终目标是实现身心和谐,解决人类的精神危机。古老的中华智慧强调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人要了解自己很难,老子选择一个“明”字,有其深意。什么是“明”?“明”是对着黑来讲的,对着盲来讲的,“明”就是眼力好,盲是丧失了视力。看别人看得见,看自己看不见,这就是自我的盲区。老子教导我们,要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含有非常深刻的哲理。 一、认识自我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的问题始终是哲学家智慧关注的首要问题,建立于三千多年前的希腊德尔菲神庙的石碑上清楚地刻着这样一条铭文——“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由此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要求人要首先认识自我,他把人对自身的自然属性的认识转向了对人的内在精神的认识。他提出人的本质是灵魂,而灵魂的特点就是精神和理性,是能够自我认识的理性。人不是感性的、个别的存在物,而是普遍的、不变的理性灵魂,这才是人的本质之所在。真理就在人的理性之中,因此认识自我就是认识真理,所以他把认识自我看作是哲学的主要任务。苏格拉底的思想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提倡发展为理智主义,从而能够对人的本质问题作出理性的、思辨的思考。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常到公园散步的习惯,一天,他正在漫步沉思时,有个孩子问他,“你是谁?”叔本华从沉思的冥想中抬起头来,对孩子说:“我也正在想这个问题,如果你能告诉我我是谁,我将无比感激,受用不尽。”并不是因为孩子搅扰了他,叔本华才这么严肃地说话,实在是这位哲学大师许久以来常被“我是谁”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虽然,自古希腊时起,人们已将“认识你自己”的铭文刻在神殿之上,但千百年后人类对生命、对自我的所知所见仍然限于冰山上露出的一角,可见认识自我是多么艰难。 认识自我的困难在于,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个组成部分的我。一是公开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二是隐私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三是背后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部分。四是潜在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前两种可以说是浅层的,易于认识的,绝大部分人的盲点则在于后两种。自我感觉良好,时常沉溺于自恋幻觉中的人,是因为不知道背后的我,总将当面的恭维和逢迎的捧场视为全部的评价。自卑自贱自惭形秽者则失落于不知有潜在的我。 清除自我认识中的盲点,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开拓。诚然,直至生命的终点我们都无法穷尽自我,但时时警惕自我,激励自我,当使我们不枉为人,不虚此生。人类不断成长,是因为能不断认识自我,磨练自我,提升自我,善待自我,而认识自我则是人生“自觉”的起点,人生永恒的主题。 二、磨练自我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为中华精神之一,是人类在认识自我后首先要建立的立命之说。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起始和前提,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彖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体运行,健动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动乃是效法天,故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里阐明了效法天行之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易传》还说:“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它把刚健当做一种最重要的品质,同时又要求刚健而中正,即不妄行,不走极端,能够坚持原则,“以冲中正”的态度来立身行事。司马迁以“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所作为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名志,说明古代圣贤即使在充满坎坷和艰辛的人生历程中,也能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来自立。这段记载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在迷恋金钱、崇尚奢华的今天,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有现实意义。我们要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要立志高远,积极向上,主动迎接生活的磨练。 三、提升自我 “孔颜乐处”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是人生的一个基本问题。孔子有两段著名的语录,讲到“乐”:一句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一句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这被北宋周敦颐称为“孔颜之乐”,它几乎贯穿于整个宋明理学之中。 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这本身并无乐处可言,但孔颜化解了身处逆境或物质匮乏所引起的外感之忧,使自得其乐,体悟到一种理性的愉悦。这种快乐,乐于扬弃了外在之物、外弛之心,自我意识到自身与天道合其德,同其体,也就是体认到个体自身的内在完美,即自己所具有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这就是一种精神境界。 “孔颜乐处”的提出者是北宋周敦颐,也是二程(程颢、程颐)的老师。史称周敦颐每令二程“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二程遗书》卷二上)。二程认为生活贫困无甚可乐,说“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耳。‘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二程遗书》卷二上)孔颜乐处在于具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精神境界和对别人“至诚恻怛之心”。程颢说,“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秋日偶成》)又说,“云淡风清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偶感》)只要“浑然与物同体”,“反身而诚”,就会对世俗之富贵贫贱泰然处之,忘怀得失,由哀而乐,这就是孔颜乐处。 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这里所说的境界,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是中国哲学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谈到境界,禅林青原惟信大师之三种山水悟境有精辟论述。《五灯会元》卷十七记载,惟信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息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他的话阐释了修禅的三个不同的阶段,这是一种从不了解自然,到对自然的困惑再到完全了解自然的过程,我们对人生的认识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一个肯定的阶段,人们对世界一无所知,因此只能全盘接受当下的一切;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一个否定阶段,人们学会了怀疑,有了主见,对旧世界于是有了一种否定与超越。第三阶段,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哲学上可称之为“否定之否定”。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人对自己的一种超越。当人以智性对接世界观察万物,万物也会回到本原。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论人生中的境界》),这四种境界是人与周围各方面可能有的四种关系或四种境界。 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习”的,也就是顺从自然来发挥自己的才能或遵守自己已有的习惯;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的,做事情都有他们所确切了解的目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其行为所及的对象,是利他的,是有益于社会公益。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他不仅认识到社会的全,还进而认识到天地之全,因而,做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天地有贡献。他的所作所为,不求名,不为利,也不求闻达与回报,而在知天和尽性。他这样做,已经不属于一般的仁义,而是如道家所说,以自然行事,也就相当于大仁大义。 “天地境界”就是人和天地的关系,亦即哲学境界,是一种自觉有超社会、为天地立心的意义,这是一种最高、最完善的境界,是冯友兰先生伦理思想的集中表现的境界说,也是他整个新理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最终归宿。在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人类中心主义一直占据主导,人类被看作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的评判者。这种思潮到了近代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况下,解读“天地境界”尤为重要。人类有责任维护环境生态的完整性,人类的首要目标必须是在分享地球有限资源的同时关心其它人和生物。“天地境界”就是讲人要有自觉,在地球上只有人类才具有理解世界、超越自我的能力,有没有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境界的试金石,如果人类不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也看到了天地的利益,那就超越了狭隘的人生境界,进入了“天地境界”。 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的用处,不在于增加实际的知识和才能,而是使人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使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进而体现出一种人格、胸襟和气象,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他经常强调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要实现高远宏大的境界和理想离不开具体的为人处世之道,二者的互相结合是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 四、善待自我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正面和反面,正反对立面往往是互相依存的。人生有得必有失,有顺必有逆,有胜必有败,有进必有退,有荣必有辱。人生道路上并没有铺满鲜花、洒满阳光,而是时时有风雨泥泞,处处有丛林荆棘,正如辛弃疾词云“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送人》),人生常会遇到困难、挫折和逆境。遇到顺境是每个人所期待的,遇到逆境则常常是无法避免的,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命运、机遇往往是不可刻意追求的,自解得失,善处顺逆,就成为处理好人与自我关系的关键。人要善处顺逆,就要能“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能提得起,放得下,能知足常乐,安心为本。 1、用舍由时,进退两宽 苏轼词云“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沁园春》),转引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苏轼一生坎坷,特别是中年以后,越贬越远,越贬越低,但在对待人生顺逆上,他却是中国文人当中一个特殊的例子。上面这句词体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他圆满地融合了儒家、道家和禅宗,入则奉儒,奋力进取,忧国忧民,出则道禅,洒脱一身,诗酒度日,形成了“不为外物之得失荣辱所累的超旷精神”。他一生忧患,历尽坎坷,但他没有像弱者那样,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没有像隐者那样,归隐江湖,从此不再过问世事;而是以老庄佛禅的处世哲学为精神武器,超然自得,随遇而安,用精神上的乐观来消解环境的险恶、物质生活的困乏。 孟子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所回答的是两个问题:“内圣”和“外王”。所谓“内圣”就是改造自我,使自己更美好,所谓“外王”就是改造世界,使世界更美好。儒家强调在内圣基础之上的“内圣”与“外王”的统一,儒者或儒士必须兼备“内圣”与“外王”的品格,仅有“内圣”不过是“隐”,仅有“外王”不过是官,既有“内圣”又有“外王”才能称为“士”。因此,儒家人格理想不仅是个体善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是济世救民。儒者对国事民瘼有真诚的关怀,努力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建功立业,即使遭到贬谪也以深沉的忧患系念天下百姓的疾苦和国家的兴亡。另一方面,儒家也有其超越精神,穷居陋巷,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孟子讲“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表现了儒者的情怀。 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这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便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人生的最高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来影响始终不衰。 2、提得起,放得下 “放下”是禅宗里最常用的一个词。禅宗有则故事:当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位婆罗门贵族来看望他。婆罗门双手各捧一个花瓶,准备献给佛陀作礼物。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就放下左手的花瓶。佛陀又说:“放下。”于是婆罗门又放下右手的花瓶。然而,佛陀仍旧对他说:“放下。”婆罗门茫然不解:“尊敬的佛陀,我已经两手空空,你还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你虽然放下了花瓶,但是你内心并没有彻底的放下执着。只有当你放下对自我感观思虑的执着、放下对外在享受的执着,你才能够从生死的轮回之中解脱出来。”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放不下。如果我们都像佛陀指示的那样能够放下,便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有人将人分为三种:提不起、放不下;提得起、放不下;提得起、放得下,第三种人是真正可担负大责任,心地坦然;提不起、放不下:芸芸众生中最多此类的人。没有担当,不愿负责,贪求享乐,却又放不下名利的追逐。提得起、放不下:此种人有担当、有进取、有能力。可是,一旦要他将到手的名位及权势放下时,却又舍不得。其实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绝不可能一直是平步青云、年年高升;有时也如登山,沿途是崎岖不平,有起也有伏。因此,只能升而不能降的人,终将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而痛苦不堪。提得起、放得下:此种人有担当、有能力,可负大责任,心地坦然。由于大众及现实环境的需要,随时可出马;当大环境的情势改变时,随时可以放下,毫不眷恋,且更有宽广的胸襟,随时迎接另一个阶段的新发展。 做人处世,在用世时要“提起”,在不用世时要“放下”。人生要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有能无、能高能低,对任何事情,成功也好,失败也罢,辉煌也好,跌倒也罢,都应有个良好的心态,有个理性的、超凡脱俗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提得起,放得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放得下”,能够“放得下”,这才是境界的升华。 3、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思想是中和之境在生活层面上的展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尊奉的一个重要原则,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内在人格的象征。当人生理想与现实困境发生矛盾时,知足常乐会起到说明、解释、鼓励、安慰和调剂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生问题上有两种对待:对仁、义、礼、智、信等生存问题的高要求和对名利、得失、贫富等生活问题的低要求,而知足常乐就是这种低要求的具体体现。《申鉴"杂言下》说:“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道德向上看齐,所以知耻;利欲向下看齐,所以知足。 生活的问题不外乎两个问题:一是名,一是利。有则故事讲:一天,宋朝徽宗皇帝出游来到长江畔的金山寺,他登上金山寺高处的一座阁楼,极目远眺江中来往如织的船只,问住持黄伯禅师:“来往的船只那么多,究竟有多少只呢?”黄伯禅师回答说:“只有两只。”徽宗不解其意,禅师就进一步解释说:“一种是寻名,一种是养利。” 徽宗顿时恍然大悟,来来往往的船只虽多,数不清楚,但追根究底,离不开追求功名和利禄两种目的。这有如《汉书"食货志》讲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名利二舟”充分体现出了禅师对世情透彻的参详。人的一生可以说与名、利这两个东西难舍难分,离开了名,人的精神需要便得不到满足,离开了利,人的物质需求便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满足,人就会不死心,就会痛苦。然而仅仅在这两方面寻求满足,则难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因为它只是一时一己的人生私欲,脱不开一个“我”字,而要达到一个高度的道德修养就必须超越这个“我”。 名与利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字:欲。名望欲。物质欲,还有由这两种欲望衍生出来的权利欲,金钱欲和色欲等,这些欲望的满足是无止境的。名缰利锁,欲海权山,人皆知其害,却一叶障目,慧窍闭塞。如何应对呢?那就是“知足”。老子讲“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孟子讲:“养心莫善于寡欲”。欲望少了,人就不会为外物所纠缠,身体就会轻松愉快,心灵才能得到滋养。平常心最难,面对种种诱惑不为所动,需要真定力,练就一颗八风吹不动、守拙守朴的平常心,情怀淡淡,用一个“淡”字观照世间千情百态,才能懂得动静相宜、取舍有法的道理。 当然,知足仅仅是一种智慧或精神上的东西,无论知足还是不知足,都不能改变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处境,所以由“知足”带来的“常乐”就不是现实上的,而是一种在精神上的对名与利的超越。知足不是目的,自我修养或道德实践才是最终的目标。 4、安心为本 “安心”是个大智慧、大问题。禅宗二祖慧可,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即断臂求师。《祖堂集》中记载,慧可问达摩祖师:请佛心印的法门,可以说给我听吗?达摩说:诸佛心法,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他听了又问道:我心不得安宁,请大师为我说安心法门。达摩便说:你把心找出来,我便为你安心。慧可听了这话,当时便愣住了,良久,方说:找了半天心,连个影子也找不到。达摩开导他说: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啦,你看到了吗?慧可恍然大悟。[1]慧可向达摩求法,其实就是为了“安心”,见师傅把自己截了回来,便把问题的实质托了出来。佛教禅宗一派传入中国,与老庄合理核心相结合,发挥了“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禅,表现出很高的人生智慧。禅语有言“平常心是道”,主张凡事持平常心,不过分追求、过分祈盼、过分喜怒哀乐,顺其自然,但求心安。如此一来,繁杂的人生问题,就变得比较简单明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心泰自身安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重题》)“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初出城留别》)不重具在,但求心安,实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哲学境界。白居易深知“居大不易”,于是便提出了解决人生旅途困苦寂寞的方法。他认为真正的根其实在心中。人最根本的需要,是心灵归宿,是精神家园,内心的家园往往比物质的家园更重要,抽象的家园比具体的家园更重要。心安是一种感觉,一种与充满惆怅忧郁不同的感觉,它以顺乎大道、无欲无为为核心,重视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苏轼有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岭南荒远偏僻,生活艰苦,但是有了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心情,就可以把它当作家乡。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受尽磨难,但他却能超然物外、旷达乐观,得益于他怡养身心的处世方法、平和宁静的安心之道。在他看来,一个人生命历程的长短、生命力旺盛与否,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本人先天素质的好坏、生理机能的强弱,但更重要的是“安心”处世,就是以恬淡平宁的态度对待生活,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心境上的安宁。禅宗的“安心”、白居易的“心安”与苏东坡的“安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吕氏春秋"季春纪》讲,“喜之以验其守”,“怒之以验其节”,“哀之以验其人”,“乐之以验其僻”。人在高兴时,容易得意忘形,因此要有操守之功。人在发怒时,情绪难以控制,因此要怒而不失节度。人在消沉时,容易自暴自弃,因此要脱俗嫉世,坦然面对。人在快乐时,容易乐而忘忧,因此要有节制。喜怒哀乐,讲究心性修养,其核心是安心,要做到处变不乱,荣辱不惊。 在任何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正确对待客观事物,对健康也是有益;不良的心态对健康有害,甚至导致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例只有9.5%。有专家保守估计,目前中国大约有2600万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其实每个人都有抑郁情绪,不及时调节就会患抑郁症,预防的主要办法就是要缓解压力,及时调整心理上的不平衡,消除和“转化”不良心理,具体就是要能够知足常乐、达观超脱、宣泄疏导、排遣自娱。 总之,无论就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而言,还是就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言,抑或就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而言,人类在21世纪应更加需要借助与光大优秀的中华精神。我们理当拿出自信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生存体验与生活睿智中寻找瑰宝,寻找生命力,为当下的生存、现实的关怀、生命的定位、处世的方法、价值的实现、精神的寄托、理想的达成,发挥其价值。 宋代大儒张载有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今天我们继承中华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正是要实现这一伟大理想。“为天地立心”,就是要重建天人和谐的生态观,培养尊重自然内在价值,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生民立命”,就是要调整人类的价值观,改变人类有物质而无幸福的生活品质,实现真正的发展和真正的幸福;“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继承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们所倡导的中华精神,并立足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发展、深化,使之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要发扬光大中华精神,通过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和谐世界,使人类永久性摆脱生态危机、人文危机、精神危机,实现人类真正的和谐共处、永久和平。 注释:[1] 《祖堂集》卷二:(神光)则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语神光云:“诸佛菩萨求法,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汝虽断臂求法,亦可在。”遂改神光名为惠可。又问:“请和尚安心。”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进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心安竟。”达摩语惠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惠可言下大悟。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今日乃知,菩提不远,是故菩提不动念而至萨般若海,不动念而等涅槃岸。”师云:“如是,如是。”惠可进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达摩曰:“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相关文章:论自然的报复和人的报复 中华精神与和谐社会之一:前言 中华精神与和谐社会之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华精神与和谐社会之三:人与人的关系 他是谁?他在哪里?他在干什么? 第四届软科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尚勇在第四届软科学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创新型国家与学习型组织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统一
概述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编辑本段]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编辑本段]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 □文/张耀海
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人对生产力的共识——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我们应从人类和各国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到启示。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因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元论是人类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论,其结果就是把自然当作奴役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状态的客观实体。以人为本一元论的先进性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提出的的命题,但是,并不是说以人为本的一元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证明。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因为客观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提倡并遵从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
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命题,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还是以伙伴相处,朋友相处,是确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又一个基本课题。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仆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侵害逆来顺受。从世界文明史来看,这个层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超越这个层面,从思维上进行理性的探讨与前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抛弃旧的观念,注入时代发展新的要素,扩充新的内容。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人类走过的足迹告诉我们。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的关系,又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而是共同前进的伙伴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朋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放下主人的傲态,放下仆人的卑态,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
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就是要求人类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倡导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最大美德的观念。
怎样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人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正是在这双重的关系中,人们既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自己的认识能力。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同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入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由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既看不到人的反映活动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也看不到反映过程的矛盾性,因而只能把人对世界的反映理解为一种静态的、死板的、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消极影射活动。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相结合,从而指明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这就科学地揭示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一个由浅人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无限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建立,科学地揭示出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认识的客观性,也是认识本性的根本方面。同时,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又同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性是不可分离的。由实践所决定的人的认识活动,不能像动物反映外界事物那样,仅仅停留在直接感受的水平,而是要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这就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能动的抽象活动和创造性思维。列宁指出:“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在科学的抽象活动中,认识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人的认识的能动本性不仅体现在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中,而且体现在为实践改造对象提供观念模型、对客观对象进行超前反映的过程中。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必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必须基于这种认识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这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因此,在认识的本质中,反映的、摹写的方面与能动的、创造的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对世界观的表述目前看到两种说法:1、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人们对
对于世界观的表述,过去我们一直都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但现在网上的确也有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加上了【人与世界关系】。
不知道这种说法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引进的。我分析这里所说的“人”代表着【人类意识】,而“世界”是指【客观存在】,这是把意识同客观存在分割的说法,应该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C 此题主要考查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最终都将统一于何处,重在考查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主要信息点是“人与世界同时得到改变”的“基础”是什么。显然,自然界自身以及客观规律的自发作用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因此,A、D两项首先被排除。B项错误,因为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只能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不会直接使客观世界发生改变,否则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造成这一变化的决定性的因素即基础只能是联系主客观的东西,即实践,所以C项入选。
考研政治题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
正确答案:C
这道单项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与外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二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和基础就是实践。实践在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发生物质和精神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物质关系中,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状态,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即客体主体化。另一方面人在改变客观事物中,客观事物也不断地作用于人,使人也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即主体客体化,在精神关系中,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主体把客体信息改变为主体所需要的思维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主体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观点。即是说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使人与世界同时都得到改变,并各自都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这一考点是考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点,应该是必得之分。所以正确选择只能是C。
人与世界作文
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关爱他人可以从小事做起,譬如你帮助一个同学辅导功课,一个好老师的一句诤言或几句鼓励的话,往往能给学生带来不懈的动力,还比如你扶一个盲人过马路,陪老人谈心……这都是关爱他人的表现,如果你给予了别人关爱,那你自己心里都是美滋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老师对我们有关爱,她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给予了我们关爱,他们的爱是伟大的!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关爱,关爱别人,关爱自己!
记得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组织去养老院探望老人,在那里,我们帮忙打扫卫生,端茶给他们喝,又陪老人们聊天,还表演节目给他们看,他们不知有多开心,笑得连嘴都合不拢了,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我想哭,他们已经老了,剩下的时日不多了,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多给他们点关心,多点爱护,让他们老有所乐吗?!我想他们心里一定暖洋洋的!
还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华强北买东西,妈妈让我和爸爸在下面等她,她到女人世界上面去买衣服,我和爸爸坐在下面等,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她长得蛮漂亮的,还穿着旧校服,但她没有胳膊,靠双脚写字来乞讨,她面前摆着墨、纸还有一个装钱的小红桶,脚趾间夹着一支毛笔,沾了沾墨水,开始写字,她在纸上写了四个大字:鸡年快乐。字还很不错哦!我觉得她好可怜啊!我毫不犹豫地就走过去在那个小红桶里投了五元钱,随后路过的人都纷纷献出了爱心,可让人气愤的是总有一些抱着孩子的父母看了一眼就走了,没有一点爱心,这让那些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了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培养爱心。这个小女孩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更没有快乐地在学校读书,她多么需要我们的一颗颗爱心、和一双双温暖的双手啊!
在此我真诚呼唤全世界的朋友们,关爱别人,关爱自己!让自己和身边所有的人都充满爱!让人间充满爱!让世界充满爱!
关爱,关爱,爱在身边,无处不在!!!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心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心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心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小荷作文网,你也可以投稿
人的本质是爱的相互存在。人的生活是与他人的相互交往构成的。关心他人,就是要求人们善于理解他人的处境,他人的情感和需要随时准备从道义上去支持别人,从行动上去关心帮助别人。 小荷作文网,你也可以投稿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给人带来喜悦或烦恼,带幸福或悲伤,带来顺利或困难,带来成功或失败,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人都需要别人给予相应的理解和关心。
你的父母应该是很关心你的。也许天天向你嘘寒问暖;你生病了,主动侍候;你有困难,主动帮助你;丢三落四时,父母是保姆;提笔忘字时,父母是老师;尽情高兴时,父母是小伙伴;心情烦燥时,父母是心理医生。他们的关心就在一点一滴中,你发现了吗?
那你关心你的父母了吗?你记得他们的生日吗?你在他们劳累时沏过一杯热茶吗?你为他们洗过脚吗?你有静静倾听他们的心声吗?……?……?……?……?……?这些你的父母做到了,你呢?做到了吗?
除了父母,你关心过被儿女抛弃的老人吗?关心过可怜的乞丐吗?你关心过一只受伤的小鸟吗?你关心过……
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吧!学会关心,关心父母;关心老人;关心乞丐;关心……,关心一切需要关心的生物。我们需要别人的关心,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心。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需要你去关心。
我认为如果想要得到幸福,那就应该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得到他人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关心他人更是一种幸福。 让我们一起去关心他人,并因此得到幸福。
是呀!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温馨美好。
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如何解决?
是网上找的!!希望不要见怪
人际关系的55个绝招
第1招 认清人生的意义以及毕生所全力以赴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因为你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想要成为一个人际关系高手,第一步就必须先确认你的价值观;若是你连这个
都摸不清楚,就很难去看透人生的意义,更不用说什么成就感了。
第2招 列举出截至目前为止的五件重大成就
知彼者,智也;知己者,大智也。
第3招 明白自己有哪些专长和资源正是他人所迫切需要
天生我才必有用。
无论你的专长是得自专业训练或是业余摸索,都可转化成一股强劲的“人际关
系动能”,千万不要妄自菲薄。
第4招 挥别独行侠的日子
还想像小学生那样科科争第一?别傻了,这个世界只有团队成绩,没有个人成
绩,因此也没有所谓的“第一名”。
告别独行侠的生涯,你的人生将从黑白转为彩色,全新出发。
第5招 为自己建立自信,自助助人
人人都有改造世界的能力,你自然也不例外。
多参加一些活动,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第6招 拟定短期与长期奋斗目标,定期予以审视与修改
工作计划簿有用吗?有,至少可以让一个人培养出三分钟的热度。
拟定目标不仅可以督促自己,也能让别人得知你有哪些需要。只要你勤于跟别
人沟通,那你的朋友自然就知道你有什么困难,进而藉着人际关系这张大网来帮你
早日实现自己的梦。
第7招 绘出一张人际关系“网络图”,显现出自己在这项资源上的多样化与触
角纵深
人际关系网的特色是:每个成员都是老大。
如果你能保有最新版本的人际关系图,就不难得知在眼前这一刻该如何以自己
为主角,来善用你的人际关系资源。
第8招 以一种相当专业化的方式来做自我介绍
在很多场合下,你所表现出的外在形象要远比你真正的本事来得重要。
第9招 以简洁得体又别出心裁的方式来做自我介绍
无论是在何种社交场合,想扩展人际关系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自我介绍。
要设法出奇制胜。让对方牢牢地记得你,而且是记得正面的形象。
第10招 技巧性地打开话匣子
为什么我们经常错过了许多广结人缘的机会?就是因为我们常把那些黄金时段
用来绞尽脑汁,却还是挤不出一句合适的开场白。
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去打开话匣子都能得心应手。一旦你能达到这个境界,那无
论把你丢在任何一个场合中,必都能迅速进入状况,随心所欲地去扩展人缘,为自
己在生活与事业中,营造一个又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
第11招 有必要时,就主动再做一次自我介绍
如果有人主动走过来跟你打招呼,那这一定是个大人物。
多练习一下“纡尊降贵”,经常不厌其烦地做自我介绍,你的人际关系通道将
会愈走愈宽,也愈走愈顺。
第12招 看清他们的面目,牢记他们的大名
人们其实不在乎你对他们的底细了解多少,但很在乎你有没有仔细在听。
第13招 善于在社交场合做称职的主人
只要地球上还有人类,就不愁没有机会去表达你的善意。
第14招 乐于站出来为自己打知名度
想为自己打知名度并不需要不择手段;相反地,这有助于早日实现你的理念。
适度地推荐自己,才能让人得知在什么时候能够向你求助或请教,不致让你英
雄无用武之地。
第15招无论与任何一个人打交道,总是待之以礼
即使人生苦短,用来学礼数也是绰绰有余了。
想出奇制胜,翻身做主人,不必舍近求远,先把你的台词练好再说吧。
第16招 名片必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作品
名片的功用是要让别人能想起世上还有你这号人物。
当别人想动用人际关系去搬救兵时,你这张名片就是一份很重要的线索,因此
在设计上千万不要草率。
第17招 随时随地携带数量充足的名片
要上阵前,先检查自己是否已“全副武装”。
第18招 在情况适宜时,才递上名片
当你确信和对方有话可说之后,时机成熟时就应恭谨地奉上名片,相互约定日
后联系与合作的方式,在这种稳固基础上所建立起的人际关系才能经得起考验。
第19招 在每张所收到的名片上记载日期以及相关事项,以便于日后整理与查
核
当别人还不知道你在不在乎他们的时候,自然就不可能去在乎你。
第20招 不要吝于表达感激之意
成功人士有个特性,就是常怀感恩之心。
以感恩的心来对待所有曾扶持过你的朋友们,主动表达你的由衷感激之意,慢
慢地,你会发现不但自己的人际关系愈加牢固,别人也将以你为仿效的对象。
第21招 无论认识或不认识,只要是能给予你激励或启发,就应诚挚地向他们
言谢
要以称赞来取代嫉妒之心,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当你因为提出一项绝妙点子而获得他人嘉奖时,内心是什么滋味,将心比心,
无论是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只要是能提供净言或是言行足资借镜者,都不要忘了
面露微笑地跟他们说声谢谢。把这养成习惯后,不仅是你的事业前途,连你的人生
观都将改写了。
第22招 适时以打电话、送小卡片,以及送小礼物的方式来向对方表达感激之
意
只要肯开口赞美别人,你将会是最大的赢家。
要灌溉一株树木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与养分,而栽培你这棵人际关系长青树
则有赖你持续性的关怀,借着打电话与送卡片、礼物等小环节来呵护这株树。可千
万别让它因为营养不良而枯死。
第23招 要有自己专用的信、卡片与便条纸
用手写的信函比较有亲切感,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
想建立自己的金字招牌吗?想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吗?做点小投资吧,去印一
些专用的各式文具纸,当你要寄发给客户、同行或朋友时,会觉得更体面。
第24招 欣然接受他人的道谢与援助
从一个人是否愿意接受他人的道谢,就可窥见其在人际关系上的功力。
第25招 建立起一套有系统又管用的人际关系网
将能更有效地提高你在人际关系上的运作效率。
为什么有人是事半功倍,有人却是事倍功半?就是因为做起事来有无章法。
第26招 名片上绝无过时的资料
假使你没有时间去每天记载新资料,至少每周要登录一次,这样才能确保资料
的正确性与完整性。
第27招 设立一套有效的时间管理系统
岁月不饶人。我们不能要求时间暂缓来配合我们的脚步,只能尽量迎头赶上……
如果你能控制时间,你就能控制一切。
提醒你一点,只要你肯尊重自己所制定的工作表,别人就不敢随便抓你去出公
差。一旦时间资源能完全掌握在你的手里,那治国平天下都绰绰有余了。
第28招 每天都详细检视当天的工作进度表
要如何得知你是离成功之路愈来愈近,还是在原地打转?……最好的方法就是
每天都“结帐”一次,看看工作进度表的落实程度究竟如何。
每天结帐一次,你的心理负担就不会这么重,哪怕这是一项工程浩大的计划,
你也可以感受到稳健的前进脚步。
第29招 今日事今日毕
其实时间没什么好管理的,因为每天都是24小时,你该担心的是要如何去摆平
争食这块大饼的千百项计划。
绝对不要效法慢郎中那样去“以债养债”,否则到最后你加班到三更半夜也还
不清。不要滥用你的记事本,可以当场解决的就不要拖,无形之中,你的工作效率
自然就会升高。
第30招 必须在24小时回复所有的来电
如果你的经营哲学是“能拖到明天,就不必急着今天做”,那你这一辈子恐怕
是很难熬出头了。
把24小时内回复所有来电养成一种习惯,就能确保你那条人际关系网络上的资
讯畅通程度。
第31招 在拿起话筒之前,先思索一下待会儿要讲些什么通往成功之路有四道
阶梯:慎谋行动、有备而来、勇往直前和贯彻始终。
第32招 拒绝无谓的交际应酬
如果你现在糟蹋时间,将来时间就来糟蹋你。
第33招 在参加社交活动之前,应妥为规划
只要事事都能有备而来,即使祖宗没有积德,照样能飞黄腾达。
第34招 主动寻求他人的支援
你所处的是个万物共存的和谐社会,因此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
大多数人都是乐于助人的,因此只要你认定他们不至于帮倒忙,就给他们一次
表现的机会吧。
第35招 在开口时,应简单明了地陈述要求,而且不宜展现出一副咄咄逼人的
姿态
人际关系网是怎么牵起来的?很简单,当一个愿打。另一个愿挨的时候,这段
姻缘就形成了。
第36招 只要逮到机会,就不忘冒出这句:“对了,你所认识的人当中,有哪
个人……”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
下次当你碰壁时,不妨检讨一下自己的说话技巧是否有改进的余地。其实大多
数人们都是乐于助人的,不要轻率地关闭那扇机会之门。
第37招 对于别人所提出的建议,应当即知即行
否则等三分钟的热度过后,一切都将回到原点。光说不练,无济于事。
第38招 每次和朋友交谈后,都能有受益非浅之感
懂得顺水推舟的人,想不出头恐怕也难。
第39招 积极参与各种民间社团
借着融入这个大家庭中,你不仅造就了自己的事业,也成全了许多同伴的美梦,
功德无量。
当一群人本着相同目的而物以类聚时,人际关系就萌芽了。
第40招 设法在社团内担任有实权的职位
一旦你被提升为干部,就象征着你是个德高望重的前辈,而不是一个只想过来
瓜分资源的庸碌之辈。
第41招 勤于利用人际关系网来处理别人的请托事务
圈子内最为人称颂的就是,个个都是赢家,因为胜利的果实是属于每个人的。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落魄时能有朋友为你伸出援手,最好的因应之道就是平时多
做些投资。
第42招 举头三尺有神明,抬头三尺有人际
要怎么培养自信?很简单,专挑那些你不在行的事情下手……只要能突破一己
的心防,大胆出击,再苦撑一下,那你必然会有倒吃甘蔗之感,渐入佳境。
第43招 经常评估你的人际关系网,不断予以扩展
人际关系网的建立需持之以恒,而不是可以一劳永逸之事。
第44招 相信你的直觉
聆听你心灵的呐喊声,就能得到所有的答案。
除非你自认已经麻木不仁了,否则没有理由忽视来自心灵深处的这股声音;让
它去带领你,你就能尽早掌握状况,了解周遭的一切风吹草动。
第45招 对于在人际关系网上的每个盟友,都会倾全力助他们步步高升
人际关系网的维系需要诚意与耐心。
应该借着提携盟友来培植你的实力,在这种稳固的基础上盖大楼,届时要缔造
一种“双赢”的局面,也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已。
第46招 提供朋友们一流的服务
即使你不是投身于服务业,照样有许多服务他人的机会。
你必须先竖立自己的金字招牌,让人际关系圈内的人都知道你这个人很可靠,
这么一来,他们会很乐意做这种投资,因为他们知道你将来会回馈得更多。
第47招 喜欢聆听朋友的心声
有正常的听力,并不代表知道要怎么去听。
聆听的艺术就是:耐心听别人讲话,而且不要听错!
第48招 要有高尚节操与专业涵养
口不择言,后患无穷。
人际关系的确很好用,但千万不要滥用。只要待人处事都能表现出一股高尚节
操与专业涵养,那即使是你的死对头也会对你心服口服,推崇备至。
第49招 以敞开的胸襟去面对每个“结缘”的机会
伟人与凡人的差别,在于前者能敬重每一个人,包括三餐不济的流浪汉。
第50招 布下滴水不漏的庞大“情报网”
能造就他人功名的仁者,必然会永垂青史。
当你变成了叮当响的人物后,这意味着你有更多的资源去邀他人前来分享,如
此“良性循环”下去。这不是很好吗!
第51招 利用人际关系网去造就自己,嘉惠别人,成就事业,改变人生
如果你的公私两种生活领域之间,需要一座桥梁来互通有无,那就是你的人际
关系网。
第52招 时时刻刻都以人际关系网为念
宝剑不用就会生锈变钝,倘若每个人都能将人际关系的运用当成生活习惯,那
这个世界的面貌就会完全改观。
第53招 矢志成为强势人际关系的模范生
一个人际关系高手绝不会以屯积资源为能事,反而是不时地主动邀他人分享,
并鼓励他们也如法炮制。
第54招 用一片人际关系网来将世界一网打尽
这个世界的人际关系网多得惊人,几乎每个人之间都有一条脐带相连接。
第55招 将人际关系融为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所处的是个万物共存的和谐社会,因此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
结合大学生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
.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宏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一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所谓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是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个人与社会的.人与自然饿和谐等
人生环境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它很复杂,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大学生做为时代的一个人才主力军,对人生环境的处理,更不可忽视,因为这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地位。
大学生既有梦想,又有追求,同时又有一些自负.担心.恐惧与迷茫.
1.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应该有合理的心理定位.
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这是他们有一种优越感,在大学生找工作.择业时,形成了好的工作得不到,低不就的局面,有的干脆在家闲着,成了恳老族.在大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憧憬时,正确地自我评价与估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学生年轻是一个资本,其次大学生却缺乏经验,你们的专业等等
合理调整自己不符和实际的就业取向,例如:与他人攀比,面子主义等等.总之要使你的择业目标与你的心理定位相统一,不要成为过分的理想主义者,而要培养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的能力.
从小事做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峰,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如果有这种心理准备,就可以克服好高骛远的通病,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特长.优势劣势有正确的把握.
2.注重和谐不可缺少,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心理走向成熟,将为大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但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地调整情绪;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满足各种需要。任何需要都是一定主体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对一定对象的需要,都必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关键是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享受个人.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3.良好的交际能力非常必要,良好的人际关系。
成功=(努力+机会)*人际关系。开集体与社会,如果你要想获得成功,你必须尽快融入你所在的单位团体或工作单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伴好自己的角色.与他人协调地工作,完美的沟通,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传统的学习中,并没有掌握,所以你必须重新学.
一个人要想被集体所接受容纳,就必须有集体荣誉感,同时要尊重他人,接受集体的价值观念,决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更不能目中无人.
有人说大学生在二十八岁以前吃专业饭,二十八岁以后靠人脉吃饭.无形中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需要人际交往,毕竟人是社会的人,决不能脱离社会,也不可能脱离社会.
与他人交往应遵行四大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人际交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这就是说交流的双方都具有主体性,都有合理的利益,这决定了在集体中你不但要利己,而且要利他。做到投桃报李,礼尚往来。遵行四大原则,形成无形的人格魅力。
4.大学生所必备的实践能力
行动高于一切,当今某些中国优秀人才,到了外资企业,忽然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如一个技工,由此可见当当今的大学生应缺乏动手能力而失去许多机会与挑战.我们要学历,但不唯是学历,我们更要重视我们的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动,我们现在单纯强调学历与文凭的观念将会改变,学历与技能[动手能力]并重的观念将回被社会所接受.
学历与技能并重的观念将会是一个潮流,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即很好的动手能力.
5.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平常心态,善代挫折
勇于面对是良师,是益友,因为挫折与失意在人生路上是少不了的.当一个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一定会有许多不适应,加上工作的压力与挫折,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如何找到心里的平衡点?就需要自己的调整与勇敢面对.
对自己不满得人和无加以客观的对待,不要怨天尤人,因为发牢骚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勇敢面对,并从挫折中汲取教训,自己才能吃一趼,长一智.以后才会有长途的发展,才有进步.
6.拥有一技之长,发挥自己的长处.
人们都说要样样通,更要几样更通,坚决反对样样通通,样样松.由此可见,一技之长是必须的.在人生路上如果一人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那么他们肯定会有自卑心理,觉得技不如人.
发挥自己的特长,因为经营自己的短处回是你的人生贬值,发挥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灵感,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做一个成功的人士.
7.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
在社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做到既敢于竞争有善于竞争。面对日益变化的竞争社会,大学生应增强竞争意识,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参与竞争能力。
正确认识竞争,正确的竞争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力,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在科技与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竞争必不可少。正确的竞争一定是合法的道德的竞争。
正确认识合作,
合作是某几个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协调一致地活动,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合作,团结有力量团结能制胜。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复杂,学科交叉,配合精密,要求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素质,团结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从形式说,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具体来说,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主角与配角的关系等。
8.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面对国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要有“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的信念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到达完美。”伟大的共产主义导师马克思。
现在有四种不同的:一,光宗耀组型,考取功名,为家族增光,显耀四邻。二,自我奋斗型,时时处处为自己将来的美好前程着想,这类人没有丧失自我,但过于自私,往往成不了大事。三,为他人活者型,这类人富于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为历史所赞颂。四,为国增光性,这类人把子自己的出发点建立在国家的兴旺上,名族的兴盛基础之上象年轻时的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9.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无规不成方圆,但规则又离不开道德的维护。当今社会科技与经济日益全球化,要立于不败只地,良好的道德修养遇法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道德是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他通过社会形式,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道德+法律=有秩序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道德,是我们的社会更加协调,是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再次崛起。
总之,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一个新新力量,也是时代的青年佼佼者,毛泽东说过“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以上的论述是所必须具备的,但是一个大学生只有这些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为的大学生,武装自己,随时迎接时代的挑战吧。
“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大学生敢于面对社会,大学生敢于挑战社会
二。.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人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概括起来,人的属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人类社会生活是由各行各业的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作用。一切正常的个人总要在社会生活中担负一定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事这样那样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的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活动既是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活动都面临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作出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实现社会和谐、创建美好未来,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美好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这些特征,要求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特别是应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下功夫。
二、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中进行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居主导地位的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但少数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前者是我国现阶段提倡和奉行的价值观,后者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价值观。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价值观,并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关系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与之相适应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行为选择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要求人们“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总要同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求同存异,才能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反之,如果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从一己之利出发,彼此排斥,互不相让,就不利于团结,就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更谈不上有所创造,有所贡献。怎样才能处理好这种关系呢?一要尊重人。要尊重别人,不要自以为是,自命清高,对别人的处境漠不关心。要同情人,体贴人,这是尊重人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没有这种思想和感情基础,就不可能在行动上对人有尊重的表现。尊重人包括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感情、爱好、兴趣、个性、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等。人的能力有大小,贡献和分工也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家都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对人要宽容。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对人要宽容,就是要心胸宽阔,能容人容物。有宽容之心的人,往往能够正确对待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变冲突为和谐,化干戈为玉帛,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我们讲的宽容,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和妥协,更不能以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三是要主动关心人。要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满腔热情地帮助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下岗工人、农民等城乡贫困人群,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
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把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但是,有的人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甚至错误地主张“为个人主义正名”,用个人主义原则代替集体主义原则。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不讲廉耻,不讲道德,不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是把手中的权力当作捞取私利、聚敛钱财的手段,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这种做法的害处很大,人民群众深恶而痛绝之。所以,要坚持集体主义,就必须坚决反对个人主义。
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顾全大局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是指个人和集体的言行应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顾全大局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这是小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实质上是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它的蔓延会涣散人心,导致社会不稳定,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小团体主义的根本办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在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内在地包含着对人和人生的科学理解,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以及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理论,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和根本指南。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本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正确的实现。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保障。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以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发展为基础的,而社会要满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必须首先把这些财富创造出来。为此,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作出更多的贡献。如果人人只想从社会获取东西,却不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失去了根本保证。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人生价值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统一,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贡献的尊重的统一,其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或回报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