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礼拜堂

时间:2024-04-04 23:49:28编辑:奇闻君

国际礼拜堂的简介

国际礼拜堂主体建筑样式为德国的仿哥特式教堂建筑,尾顶呈木屋架,红砖结构,大门朝北,两边尖拱长廊,窗框为弧拱形,礼堂可容纳700余人。礼拜堂占地733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72平方米,为红砖结构,堂高16米,江裕记营造厂承建,平面为L形。教堂与左面一幢三层楼房相连。大堂屋面两坡陡峭,铺盖石板瓦。内为3廊型巴雪利卡式,侧廊2层。大堂正中为祭台,两侧为二层廊式楼厅。1931年建造了三层侧楼小礼堂、牧师住房、办公室、活动室,后又置管风琴和建造400平方米交谊厅(今衡山路网球场)。各处走道均为磨石子地坪,堂内设备齐全,有暖气,全部造价约为3.3万美元。堂两侧设尖拱长廊,大堂的左侧有大片空地,现在是一片草坪,环境十分幽雅。“文革”期间,教堂停止宗教活动。1980年圣诞节正式复堂,恢复了礼拜。现在,教堂除了主日崇拜以外,平日还有祷告会、查经班、读经班、老年之家、唱诗班、妇女会、青年聚会等团契活动,主日上午还有主日学。每月一次晚间音乐崇拜。每逢圣诞节、复活节都举行盛大的音乐崇拜。牧师们为信徒举行感恩、结婚、追思等礼拜,并到信徒家探访,为老年信徒送圣餐。为了照顾不方便来堂礼拜的老年信徒,教堂还在僻远地区设有三个聚会点。教堂还有三百余名义工在唱诗班、圣侍组、医务组、联络组、外事组参与教会服事。位于上海市衡山路53号,1924年由上海的外侨,主要是美国侨民集资兴建,于1925年落成,占地7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72平方米,是近代哥德式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堂内有1400个座位,为各国、各教派的基督徒共同礼拜的场所。最初参加礼拜的均为外籍教徒,后中国上层人士中的教徒也陆续参加。近年来修缮一新,环境幽雅,各种宗教活动均已正常举行。该堂有水平较高的圣诗咏唱班,每逢宗教节日和每月第三周的星期日上举行盛大的音乐活动。 1983年以来,接待大批海外人士,其中有美国前总统卡特,以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图图主教等。该堂于1925年3月8日落成,由在沪美国侨民及其他外国侨民集资建造,初名协和礼拜堂,为当时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堂内可容700人。教堂建成后,因为参加礼拜者均为外籍教徒,且来自不同教派,所以不久后改名“国际礼拜堂”。该教堂散居海外的堂友很多。来教堂举行婚礼的也极多,在海外有较大影响。1936年,顾子伍出任该教堂牧师,是为该堂第一任中国牧师。该堂自1980年复堂以来,40多个国家地区与港、澳、台的上万名基督教徒及美国前总统卡特全家来此参加礼拜或访问。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博士、著名和平战士、南非的图图大主教、美国著名布道家葛培理博士等,都曾应邀在此讲道。该堂也为在沪外侨举行英语礼拜和其他宗教仪式。这里的圣工有主日崇拜、圣餐礼拜、音乐崇拜、洗礼、坚振礼、查经班、读经班、祷告会、丧礼(即追思礼拜)、家访。此外、圣侍、财务、总务等各项都有一定的制度与规定。该堂有专职与兼职的牧师6人、传道员2人。88年6月,上海基督教教务委员会在沐恩堂举行祝圣孙彦理、沈以藩二人为主教的典礼。国际礼拜堂曾以优美的圣乐而斐声沪上。国际礼拜堂的一大特点是这是不分教派、国家的基督教礼拜堂。目前该堂每星期日上午分两次举行礼拜(7:30与10:00),该堂保持了优美圣乐的传统,每逢宗教节日和每月第三周的星期日上举行盛大的音乐活动。 1983年以来,接待大批海外人士,其中有美国前总统卡特,以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图图主教等。

国际礼拜堂的概况

位于绿树成荫中的衡山路53号国际礼拜堂,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建于1925年。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国际礼拜堂是基督教教堂,由礼拜堂和三层高的副楼两部分组成。国际礼拜堂主体建筑样式为德国的仿哥特式教堂建筑,礼堂可容纳700余人。礼拜堂占地733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72平方米,为红砖结构,堂高16米,江裕记营造厂承建,平面为L形。教堂与左面一幢三层楼房相连。大堂屋面两坡陡峭,铺盖石板瓦。内为3廊型巴雪利卡式,侧廊2层。大堂正中为祭台,两侧为二层廊式楼厅。1931年建造了3层侧楼小礼堂、牧师住房、办公室、活动室,后又置管风琴和建造400平方米交谊厅(今衡山路网球场)。各处走道均为磨石子地坪,堂内设备齐全,有暖气,全部造价约为3.3万美元。该堂于1925年3月8日落成,由在沪美国侨民及其他外国侨民集资建造,初名协和礼拜堂,为当时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堂内可容700人。教堂建成后,因为参加礼拜者均为外籍教徒,且来自不同教派,所以不久后改名“国际礼拜堂”。该教堂散居海外的堂友很多。来教堂举行婚礼的也极多,在海外有较大影响。1936年,顾子伍出任该教堂牧师,是为该堂第一任中国牧师。该堂自1980年复堂以来,40多个国家地区与港、澳、台的上万名基督教徒及美国前总统卡特全家来此参加礼拜或访问。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博士、著名和平战士、南非的图图大主教、美国著名布道家葛培理博士等,都曾应邀在此讲道。该堂也为在沪外侨举行英语礼拜和其他宗教仪式。这里的圣工有主日崇拜、圣餐礼拜、音乐崇拜、洗礼、坚振礼、查经班、读经班、祷告会、丧礼(即追思礼拜)、家访。此外、圣侍、财务、总务等各项都有一定的制度与规定。该堂有专职与兼职的牧师6人、传道员2人。88年6月,上海基督教教务委员会在沐恩堂举行祝圣孙彦理、沈以藩二人为主教的典礼。国际礼拜堂曾以优美的圣乐而斐声沪上。国际礼拜堂的一大特点是这是不分教派、国家的基督教礼拜堂。目前该堂每星期日上午分两次举行礼拜(7:30与10:00),该堂保持了优美圣乐的传统,每逢宗教节日和每月第三周的星期日上举行盛大的音乐活动。 1983年以来,接待大批海外人士,其中有美国前总统卡特,以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图图主教等。交通:地铁一号线衡山路站、02、15、49、93、548、824、830、927路、旅游10号线地址:衡山路53号开放时间:平时不对外开放,星期日7:30、10:00、19:00做三次礼拜,游人可进去参观。

上海国际礼拜堂的中国主教

国际礼拜堂先后走出过两位中国基督教主教,一位是已故的才华横溢的沈以藩主教,另一位就是德高望重的丁光训主教。这在全国是少有的。早在1962年,年轻的沈以藩牧师就担任了国际礼拜堂联合礼拜的主席。1980年12月复堂前夕直至1994年8月在山东威海不幸病故,他一直担任着该堂主任牧师一职。1988年6月在上海祝圣为主教。作为中国杰出的宗教学学者、神学教育家、教务活动家,他在国内外基督教界享有较高的威望。沈以藩主教生前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宗教教育系列高评委暨研究系列高评委委员、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全国政协委员。他为中国基督教事业,也为国际礼拜堂而呕心沥血。其英年早逝,对国际礼拜堂、对中国基督教事业都是很大的损失。沈以藩主教将永远受到他生前曾倾心倾力工作过的国际礼拜堂信徒的缅怀和思念,他的著作与情怀将永远留在他所热爱的信徒心中。40年代中期,当时年仅三十多岁的丁光训曾在上海担任国际礼拜堂的牧师数年。此后,无论是他赴加拿大、美国留学,还是长期在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担任院长,或80年代初起出任全国基督教两会的主席、会长,他的心中始终惦记着上海的基督教,惦记着国际礼拜堂。2000年4月7日,春意盎然,晴空万里,国际礼拜堂迎来了一位久违的老人,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是那样的熟悉,那样地深情。宽敞的礼拜堂内早已座无虚席。当丁主教健步走向主席台时,众人都行注目礼翘首仰望着他。此时此刻,他那洪亮的声音重新又在大堂内响起。在一个多小时题为《神学思想建设在三自50年中的地位》的演讲中,丁主教不仅系统地阐述了50年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还从“因信称义”四个字在历史上曾两次发挥过的作用,讲到当前开展神学思想建设的重要性。他明确地告诉大家:“至于神学思想,那是对基本信仰的解释和理解,两千年来有许多变化,这些变化每每是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为的是帮助信徒在时代的变迁中保持基本信仰的不变。”丁光训主教的演讲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继1998年11月中国基督教两会在“济南会议”上决定开展神学思想建设以来,丁光训主教已在各种场合作了多次讲话,阐明神学思想建设对当代中国基督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想,他老人家对中国、对上海的国际礼拜堂是厚爱的,是很看重的。我相信,开展神学思想建设必将在中国基督教史上写下崭新的篇章!国际礼拜堂大草坪终年郁郁葱葱,苍翠茂盛,它预示着国际礼拜堂,乃至整个中国基督教事业青春常在。

上海国际礼拜堂的简介

2001年1月出版的《上海宗教志》这样描述这座著名的教堂:“国际礼拜堂是一座近代哥特式砖木结构的建筑,该堂呈英国民间乡村建筑风格,堂体平面呈L型,屋顶呈交叉形木屋架。大门朝北,两边设尖拱长廊,窗框为弧拱形,镶嵌梅花纹玻璃。堂的左侧为3层楼房,底层为牧师办公室,三楼是小礼堂。”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常常独自一人漫步在宁静的衡山路上,不知有多少次凝视过这座已有近八十年历史的优秀近代建筑;又每每在教堂钟声敲响时进入大门,在礼拜堂后排座位上静静地坐一会。出于对历史的偏爱,我总让遐想去追随那已逝去的岁月,感慨万分!教堂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历史命运紧紧地相联在一起的。国盛,它则荣;国衰,它则败。尽管它是一座圣殿,但绝不是世外桃源。国际礼拜堂的历史,无疑是中国近代基督教历史的一个缩影。

上海国际礼拜堂的由来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瓜分的一块肥肉。1842年屈辱的《南京条约》签定后,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等五个城市成为了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的第一站。自此之后的百年历史中,一次又一次地签定不平等条约,接着是赔款、割地、立租界。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天主教、基督教成为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上海这个大码头,继英国、法国等列强前来掠夺后,自然也少不了美国人的光顾。1923年,在华美国人集资在当时的贝当路(今衡山路)开始建造这座教堂,以供在上海的以美国人为主的西方人享用。该堂最终在1925年竣工并开始使用,英文堂名为Shanghai Community Church,中文名称为国际礼拜堂。

上一篇:中国人保财险公司

下一篇:朝阳医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