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习有两种基本途径,一种是以个体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发生的学习,另一种是以人类普遍经验为基础的学习,前者班氏称之为实演学习,后者称之为观察学习。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技能或方式,最初必然是通过实演学习获得的。示范作用引起的观察学习比由反应结果引起的实演学习更普遍、有效。基于此,他将观察学习涵义界定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榜样)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观察学习又称为替代学习,是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十分强调榜样示范的作用,班杜拉认为:(1)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观察者通过观察也能形成同样的思维和行为,观察者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习得认知技能和新的行为模式。这是榜样示范的指导作用;(2)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使观察者加强或减弱对已经习得的行为的控制度,这是榜样示范的抑制作用;(3)榜样的行为还能对观察者先前习得的有能力做却未做的行为起社会促进作用,因为原先未这样做并非出于控制,而是由于动机不充分。人们在看到别人凝视天空后也朝上看,是示范促使行为反应的一个例子,这是榜样示范的促进作用; (4)榜样的行为不仅能促使相似行为的发生,他还使观察者注意到榜样喜爱的一些物体或环境设施,结果,观察者后来就会更大程度的使用那些物体。这是榜样示范的刺激增强作用;(5)看到榜样表达情感易引起观察者情感的唤醒,这是榜样示范的情感唤醒作用。
在详细分析了榜样行为的作用后,我们可以发现是由一个有组织的刺激序列组成的。榜样刺激主要有真实和象征的两种类型。真实榜样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以及与个体有直接关系的其他人。象征性榜样指行为的图式表征。在当代社会,人们通过大众媒体在最大范围内接触榜样。在向世界学习的许多方面,象征性榜样已经代替了直接经验的作用。
观察学习是一个连续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作用过程。在四个环节中,首要的注意过程决定着观察学习的方向及信息的筛选和吸收。在注意过程中,班杜拉认为示范榜样的性质极大地影响着注意过程。榜样的性质包括榜样的复杂性、榜样的可辨别性和榜样的个人特征等。榜样的复杂性指榜样的可学性有多大,即太复杂的行为不易被模仿。榜样的可辨别性指榜样所作行为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能够被突出出来,以使其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使观察者易于把握榜样的个人特征指榜样的权威性、可信任性及吸引人的程度。此外,观察者和榜样之间的关系和相似程度电甚为重要,即榜样与被试的年龄、性别等越接近,越易被模仿。因而,教师在榜样的选择与塑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榜样的性质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并以此作为榜样教育的参考和依据。
除了通过注意机制促进观察学习外,由榜样结果产生的效应也对行为的学习有巨大的影响力。实际上,人们并不是把观察到的所有东西都表现在行为上。行为的再现是有条件的,它源于强化在观察学习的作用。强化有三种形式: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与自我强化三种。直接强化指观察者所做出发的模仿行为本身受到强化。如教师常通过运用表扬、评分、升级等手段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这都属于直接强化,它的作用非常明显。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通过看到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这是一种间接的强化形式。如学生看到别人的某种行为得到肯定,就加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看到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处罚,自己就会避免那样做。替代性强化所涉及的榜样的范围更广泛一些。直接强化与替代强化都包括环境给予的结果,而自我强化对立与社会给予的结果,并且需要个体有意识地培养。自我强化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测,并借助于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进而进行自我奖励或自我批评。它是通过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手段,使个体逐渐掌握、形成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并用它来发挥调节行为的作用。自我强化强调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高水平的强化形式。
班杜拉根据观察者观察学习的不同水平,把观察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
1、直接的观察学习,即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简单的模仿;
2、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学习者从示范者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
3、创造性观察学习,学习者从不同示范行为中抽取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第一,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班杜拉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示范行为,在自己尚未表现行为时就已经学到了如何去做,这样就可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他指出如果只能通过嚐试错误的方式去学习,个体的生命都会有危险,例如学习游泳,学习驾驶汽车等。
第二,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因为观察者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习到复杂的行为过程,因此,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班图拉认为强化在观察学习中并非关键因素,没有强化,观察学习照样可以发生。
第三,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就能学到复杂的反应,这种学习无疑具有认知性。班图拉认为观察学习基本上是认知过程。观察者需要利用内部的行为表象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学习活动必然包含内部的认知过程。
第四,观察学习不等同于模仿。模仿仅指学习者对他人行为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指的是从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获得信息,观察学习既可能包含模仿,也可能不包含模仿。
班图拉指出行为操作主要受三类诱因源所左右。一类是直接的诱因,又称外部的诱因。如果获得的行为能导致有价值的结果,人们倾向于操作经由观察获得的行为。反之,则会削弱操作这种行为的倾向。这些外部的诱因可采取物质的奖赏、积极或消极的社会评价、愉快或令人难受的感觉刺激等形式。一类是替代性诱因。经由观察而获得的行为中,那些对他人有用的行为比对他人无用的行为更易于表现出来。看到他人的成功,能增强自身表现这种行为的倾向,如果他人的这类行为受到惩罚,则减少表现的倾向。还有一类是自我诱因。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调节着人们表现那些经由观察而习得的行为。人们更愿意表现那些令自己满意的行为,而放弃那些让自己生厌的行为
班图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这四个子过程是紧密相连、不能完全分离的。观察者如果不能复现示范行为,其原因可能是:没有注意有关活动;记忆表象中对示范行为进行了不适当的编码;所学的东西不能在记忆中保持;自身缺乏操作的能力;没有足够的诱因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