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有何特别之处,朱元璋为何杀尽开国功臣不杀他?
说起来还是因为汤和是个聪明人,他明白开国功臣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看看他那些一起打拼过的兄弟就知道,因为在以后他和朱元璋相处时,深知君臣的本分是什么,绝不可逾越,更是要谨言慎行。在朱元璋面前摆正自己的位置。唯一个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喝酒,汤和(公元1352年)率领十几名壮士一起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被擢升为千户之后,他给身在皇觉寺的发小朱元璋写信,将他引荐到郭子兴帐下。虽然当时的汤和官阶高于朱元璋,但是他早就看出朱元璋非池中之物,所以始终对朱元璋非常尊重。说起唯一一件得罪朱元璋的事,就是他奉命驻守常州之时,曾经请事朱元璋,却被朱元璋否决了,他因此在酒后口出怨言。这件事被朱元璋记了几十年。好在后面汤和聪明,及时向皇帝磕头赔罪,这事也就过去了。汤和是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汤和投其所好,选择急流勇退,退隐山居离开朝政与世无争的生活。这种行为皇帝必然是非常高兴。皇上为汤和在凤阳造好房让他安养晚年。这就是汤和的过人之处能进能退真乃英雄也,在老家低调做人低调做事,不与官打交道,不谈论朝政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朱元璋要杀尽所有的有功之臣,往往确漏了汤和确实有点本事,看来只要不对朱元璋有危险,他也不会赶尽杀绝。洪武二十七年重病中的汤和奉命朝觐,朱元璋派人接他来南京,直接用车送到宫中,拉着他的手,和他回忆儿时的人和事,回忆当初起兵时的艰难,而汤和只是不住地叩头,什么都没说。次年农历八月,七十岁的汤和病逝,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谥号襄武。两年后朱元璋病逝,估计也是觉得他的后继者没啥危险了,自己也放心。
朱元璋几乎杀光了所有开国功臣,为何汤和能成为善终的那一个呢?
明朝有个特殊的开国元勋。他是武将,也是“奥斯卡影帝”、他是朱元璋起家最早的大股东,却在封赏时被朱元璋故意降格,最后又成朱元璋舍不得杀的人,是明开国元勋中的稀有“物种”。他便是在腥风血雨的洪武末期,还能在朱元璋手里善终的汤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汤和此人究竟有什么神通,能在朱元璋手里全身而退?故事还得从头说起,起点是安徽凤阳太平乡孤庄村。村里谷场经常有这样一群孩子,领头的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下面则是跪着的“文武百官”。更搞笑的是,旁边还有个孩子骑牛当大将军,他们商国议政、挥斥方遒、好不快哉!游戏名字叫做“重八皇帝概念版”,谷堆上坐着的领头自然是朱重八,也就是后来大明的皇帝朱元璋。重点不在他,重点是骑牛的“大将军”,他便是今天的主人公汤和。如你所见。汤和与朱元璋是发小,两人相差三岁,同村光着屁股长大。不过,汤和家要比朱家惨点。朱元璋是十六岁没了双亲,汤和在他幼年就失去了爸爸妈妈。生活有时是磨难,有时是馈赠,或许是从小独立生活的原因,汤和的性格被磨炼地没有棱角,他总是有着超于同龄人的忍耐。这点在两人面对逆境时完美体现,在安徽发生天灾的那几年,胆子比较小的朱元璋去当了和尚,而汤和则带着乡里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要不说打仗要从娃娃抓起呢,打小骑牛、指挥军队的汤和作战勇猛,很快就升为了百户,之后更是攻下人生第一座城池,而被一举晋封为千户。一切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从吃不饱饭到吃香喝辣的,汤和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但,酒足饭饱之时,他突然想起:发小朱元璋不知道怎么样了?从家里闹了灾后两人分别,时间都过去了这么久,现在不知道他吃得饱吗?穿的衣服究竟抗不抗冻?汤和吃过苦,他不想让别人吃苦。于是热心的写了封信给朱元璋,先是介绍了一下红巾军的情况,后告诉他:哥哥现在已是千户了,赶紧来这里吧,吃饱穿暖前途好,而且我在,别人欺负你我罩着你!这信像是黑夜里的一盏灯火,让躲在皇觉寺苟且的朱元璋看到了人生还能继续的希望,朱元璋加入了红巾军,红巾军是一个平台、是个阶梯,有了汤和这位好兄弟的引荐,剩下的便是一步一步往上走。用现在的话说,汤和这人能处。朱元璋来这里之后,汤和把他照顾得很好。从不在他面前耍架子、从来不说什么我资格老,你就得听我的诸如此类的话。汤和的谦虚真诚是很有用的,因为很快朱元璋就靠着出色的表现,成为了他的上级。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两人在军中的表现都很好,职位也是一直在升。他们常在打完胜仗后把酒言欢,将过去的委屈借着酒酿成动力,仿佛光明的未来在向他们招手。可是人生哪有时时如意,命运似乎是刻意考验两人的感情。朱元璋升迁太快,导致许多军中老将被他甩在身后,老将们就很不服气,毛都没齐的小子。朱元璋往左他们要往右,朱元璋下令他们就瞪白眼……唯独汤和永远站在朱元璋这边。他虽比朱元璋大三岁,也比他进入军队早一年,但他丝毫不耍排挤那一套,反而十分认真听从朱元璋号令,还时不时地告诉元璋兄:别管那群老油条,哥信你!听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这就像给泼了冷水的朱元璋燃起了一堆篝火,两个字,暖和~要是给别人,朱元璋算哪颗葱?要不是老子介绍你还要饭呢!凭什么能对我指手画脚?拉那些老将把朱元璋踩下去,他当成升官路上的垫脚石,才是正常人会做的选择吗?但事实证明,在真情面前利益是那么不值一提。而汤和与朱元璋之间的这份感情叫做“兄弟情”,因为汤和从心里认为:两人命都苦,只要兄弟现在日子好了,那就行了,谁高谁低实在没必要。人生有兄弟如此,无憾……朱元璋在单干之后,汤和一直辅弼在他的左右。他先随朱元璋攻下采石矶,意欲平定太平府。因为太平府要作为跳板,可以支撑他们持续扩张,相当于暂时大本营的作用,所以胜利十分必要。既然重要,那我汤和就拿命拼,战斗中他被飞箭射中左大腿,他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从至正17年到至正26年,汤和的主要任务都是镇守常州。常州这个位置很危险。靠近张士诚的领地,守将很容易就被策反,而朱元璋把这个位置交给了他最信任的汤和。张士诚常派奸细和小股军队骚扰,汤和不为所动,他先是固守城池,起先是一步步击退张士诚的攻击,而后直接在至正26年,与常遇春、徐达合力主动出击,攻克平江,生擒张士诚。作战中,汤和被飞炮击伤左臂,朱元璋得知消息心疼的不得了,下诏让他回去养伤。汤和回去了,但还没等伤完全痊愈就再次投入战场。不过,在这场战斗中汤和也犯了一个可大可小的错。汤和爱喝酒,这喝了酒就开始没脑子。他曾有事请示朱元璋,但是朱元璋没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所以这次他喝醉后就抱怨说:“我守在这里就像坐在屋脊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意思就是:你对我不好,我就去投奔张士诚了。汤和可能只是一句抱怨吐槽,以两人的关系根本不可能分开。但这话对朱元璋来说就十分刺耳了,朱元璋毫不留情面一顿教训,直到汤和跪下来不停磕头认错,他才罢休。至正二十七年,汤和直接大败方国珍,将其生擒。没到一年的时间,又大胜陈友谅的弟弟陈友定,也是生擒。洪武1年到洪武2年,汤和跟随徐达多次出征,彻底平定河北及关陇地区。可以看到,在提及的这几场战役中,汤和的对手都是当时较大的割据势力,是朱元璋主要的几个对手。可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汤和却只被封为“中山侯 ”,岁禄一千五百石。这对汤和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同期的徐达等人都是公爵,而汤和的侯爵显然低他们一等。尽管汤和的战功没有徐达他们高,可论两人的关系,封个公爵真的一点都不过分,可是朱元璋没有,侯爵没商量。如果给蓝玉,这种事情他早就大喊大嚷大叫了,但汤和没有。他反而在朱元璋面前更加谦虚,在行军作战上更加努力。你要说他是傻吗?并不是,其实这里面有着更深远的考虑。在多次击败北元大臣伯颜帖木儿后,汤和终于被封为“信国公”,加禄至三千石。但是在封他为信国公的时候,朱元璋却把他之前犯过的错又拿出来又是一顿教训,还让人把这些过错,刻在了汤和的世袭凭证上,实在是没有给汤和一点面子。但汤和依然是没有任何的怨言。这里可能有些人就生气了,这朱元璋忘恩负义吧?曾经汤和是怎么帮你的,现在你又是这一副嘴脸。还会有人骂汤和是个呆子,被这么欺负还没点脾气。但其实,朱元璋和汤和都有自己的考虑。朱元璋考虑的是:汤和作为曾经的兄弟,他不能死,他不忍心。而要想杜绝这种情况发生,他就需要不断提点打压汤和,因为在他看来,不打压谁都会膨胀,汤和也不列外,而膨胀的后果只能是死。但是朱元璋的这种考虑,对汤和来说是十分令人寒心的,汤和他根本就没打算染指政治。因为他知道,权力斗争中没有聪明的人,真正聪明的人从不参与斗争,在帝国这场没有硝烟的内部战争里,只有活着,才称得上最终的胜利者。正如老子那句话所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长达六十多年的相处时间,汤和几乎摸清了朱元璋所有脾气,他是失望的。失望的是兄弟这么久,朱元璋依然对他抱有防备。他有能力,所以他能在朱元璋手里赢到东西,地位、金钱、甚至是精神上的满足。但他知道有一样东西永远赢不到,那就是信任。一个帝王对异姓功勋的信任。自古共患难易,共融荣华难。哪怕曾经亲如兄弟,哪怕曾把你从地狱拉出来。所以汤和学会了给人生做减法,之前被骂、被低人一等对待无所谓,某种意义上这是好事。后来,汤和看形势有点不对,更是直接做起了除法。洪武18年,当汤和成功率领军队平定南蛮后,他主动告诉朱元璋:我累了,不能再帮你带兵打仗了,我想回老家找块好地方建个宅子,颐养天年,直到去世。这话仿佛给朱元璋抬起的脚下,垫了一个既美观质量又好的台阶,朱元璋开心地不得了立马答应,而且还赏赐宝钞5万帮他修建。后来,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朱元璋把汤和召来对他说:你虽已年迈 请你替朕一行。汤和到实地巡视后,带兵在江浙沿海一带设卫所59座。而当他从浙江沿海返回后,也是还没等朱元璋表示便主动找到他交兵权、辞行:王上,凤阳新宅已经建成,臣要走了。朱元璋恨不得功勋全是汤和这样的人。于是,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样多,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从此以后,汤和每年只需上京朝见一次便好。洪武23年,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朱元璋又亲自慰问,赐予黄金。洪武27年,蓝玉案正如火如荼,朱元璋选择了这个时间去探望汤和。很大程度上,这次见面决定汤和的生死。汤和似乎也了解朱元璋的来意,当朱元璋话里有话说了一堆后,却发现汤和张着嘴,口里流着口水,已经完全不能说话 ,只是不停地扣头。朱元璋似乎懂了,汤和是在示弱,还有乞求:皇上,你可就只剩我这么个残废兄弟了。我们不能确定,汤和最终是否原谅了朱元璋,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汤和的演戏。但望着朱元璋离开的背影,他的心里一定是五味杂陈的。“朱元璋,就这样吧!你虽有缺点。但也是我最久的兄弟,从骑牛的大将军到国公,从凤阳农村到南京皇宫,是你陪着我走到了最后”。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七日,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罢朝三日,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肖像于功臣祠,配享太庙。汤和与蓝玉在政治上的表现,一个内敛,一个奔放;一个善终,一个惨死。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结局。性格决定命运那句话真是没错。
大肆屠戮开国功臣的明朝,汤和为何能够善终?
最先得说汤和有一一些人无法抗衡的品行:甘居人下,尤其是在朱元璋眼前。汤和与朱元璋是老乡,他比朱元璋大2岁。两人自小一起长大,汤和投军比朱元璋还早,他参与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后,由于战斗英勇当上千户长。这时候的朱元璋仍在皇觉寺当和尚,连腹部都无法果腹。汤和了解朱元璋的状况,因此就给朱元璋寄信,邀约他前去投军。朱元璋刚参军时,岗位自然没有汤和高,可是从那时起,汤和就主要表现出朱元璋的毕恭毕敬和听从,一切都是会遵从他的建议,这自然让年青的朱元璋十分尽情。之后朱元璋官衔一路提高,等级慢慢超出汤和,那时候军内的名将多是朱元璋的平辈人,很多人并不服气朱元璋,仅有汤和用心慎重地遵从朱元璋的指令。罕见的听从,自然也会捋顺朱元璋的心。汤和还有一个特性,那便是众人皆知。汤和与徐达也是同乡,他比徐达大六岁,徐达参军比汤和晚,可是徐达作战勇敢,一向有大将之誉,汤和知道在哪些方面比不上徐达,在学历层面几乎都不和徐达争。反过来,在数次战争中,当徐达出任将军的情况下,他就心甘情愿处于偏将军之职,陪同徐达一起在疆场拼杀。做为军内的老资格老前辈,汤和从朱元璋那边获得的赐予有时还比不上他的圣物和属下,可是汤和却都不在乎,并不会因此在朱元璋眼前给自己争竞。和刘伯温对比,汤和还有一个特性,那便是从来不站位。朱元璋了解自已的重臣分成两大阵营:一个是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集团,在其中大多数是朱元璋的同乡,是追随朱元璋一起开拓创新的开国元勋;另一个则是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集团。朱元璋乐得见彼此斗争,有时还会继续恰当地运用彼此的分歧,刘伯温的死显而易见也是两个集团抗争的不良影响。尽管汤和一样源于淮西,也是历经很多年战场争霸的开国元勋,可是他却未参加到两大阵营的争斗当中,既不偏重淮西集团,都不和浙东集团造成哪些纠葛。恰好是这类不疾不徐的心态,让汤和少了来源于义兄的对立和陷害。
明朝的开国将军汤和,为何最后能有善终的结局?
首先明确一点,朱元璋并未杀尽功臣。明初功劳最大的一百五十位开国功臣中,比如25位公爵中仅有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等4人是被朱元璋赐死 ,再如79位侯爵中仅有延安侯唐胜宗、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永嘉侯朱亮祖、临川侯胡美、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永平侯兴、靖宁侯叶升、景川侯曹震、会宁侯张温、崇山侯李新、普定侯陈桓、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全宁侯孙恪等19人是被朱元璋赐死。如此,朱元璋虽杀功臣,但却并非杀尽,若是他们恭敬谨慎,深居简出,不问世事的安安心心的做他们的公爷、侯爷、伯爷,他们也不会出什么事情,对于这些人,朱元璋也算善待,不会过多的为难于他。因此,汤和能善终,这也不是啥特别稀奇的事情,毕竟魏国公徐达、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等皆是善终的,所以不足为奇。当然,汤和能不被朱元璋清算,还被善待,这的确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第一、不恋权。汤和有别于其他的功臣,他不喜权,不贪权,更不恋权。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因朱元璋年事已高,他深怕自己死后,自己的子孙掌控不住底下的那帮骄兵悍将,所以一直在想着该如何剥夺这些将军的兵权,只是因怕造成反弹,所以迟迟不动手。但一向聪明的汤和却早早的知道了朱元璋的想法,所以不久他就与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是万分高兴,而后汤和的兵权就被解除,但他也没有亏待汤和,在汤和丢掉兵权的当天,朱元璋就下令在中都凤阳为汤和修建豪华的府邸,以让他日后养老所住。第二、任劳任怨,从不会有怨言。汤和有别于其他功臣,他对朱元璋是忠心耿耿,做事从来不求赏赐,也不会有任何的怨言,即使到后面是被朱元璋夺取兵权,他也依然是任劳任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就在汤和被夺权的当年,因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所以朱元璋急需派重臣前往解决,这时汤和就被朱元璋找了来,他对汤和说道:“你虽已年迈,再请你替朕一行吧”。而此时汤和虽被夺权,但对于朱元璋的征召,他却是言听计从,更是毫无怨言,不久他就前往江浙一带帮助朱元璋是尽心尽力的解决倭寇之患。第三、不贪财。汤和不仅不恋权,还不贪财,他为官期间从来不贪赃枉法,而且自己从朱元璋手中得到的赏赐,他也从来不据为自有,而多是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由此可以看出,汤和却是个不贪财之人。综上所述,试问一个功劳又大,但不恋权,不贪财,又任劳任怨,从不会有怨言的汤和,你认为朱元璋会拿他干嘛吗?毕竟即使朱元璋再嗜杀,他也需要这个功臣,这些臣子来治理国家,如果他连汤和这样忠心耿耿,又从不犯事的臣子都杀了,试问以后谁还敢真心实意的给他办事,效忠于他,去帮他治理大明呢?
汤和现在的后人有那些
汤和有五子。长子汤鼎为前军都佥事,随征云南,中途去世。少子汤醴,积功升至左军都督同知,征讨五开,死于军中。汤鼎之子汤晟,汤晟之子汤文瑜,都早逝,没能继承爵位。明英宗时,汤文瑜之子汤杰请求继承爵位,英宗竟以四十年之久没人继承为由,将爵位罢免。汤杰无子,以其弟汤伦之子汤绍宗为后。明孝宗任用功臣之后,授汤绍宗为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嘉靖十一年(1532),封为灵璧侯,食禄千石。汤绍宗传子至孙汤世隆,隆庆年间汤世隆协守南京,兼领后府,改提督漕运,历任四十余年,因功加封太子太保,进升少保。死后,谥号僖敏。爵位传至明朝灭亡而终。汤和的曾孙汤胤勣,字公让,诸生,工诗,负才使气,“景泰十才子”之一。巡抚尚书周忱使作启事,即席具数万言。周忱向朝廷推荐,于谦召询古今将略及兵事,胤勣应对如响。累授锦衣千户。偕中书舍人赵荣问候明英宗于沙漠,脱脱不花问中朝事,慷慨酬答不少屈。景泰中,因为尚书胡濙的推荐,署指挥佥事。天顺中,锦衣侦事者摭胤勣旧事以闻,谪为民。成化初,复故官。三年擢署都指挥佥事,为延绥东路参将,分守孤山堡。孤山最当寇冲,胤勣奏请筑城聚粮,增兵戍守。未报,寇大至。胤勣病,力疾上马,陷伏死。事闻,赠祭如例。西征北战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北伐,汤和受命在明州造船,将粮食运往直沽,因受海上飓风袭击,将粮食运到镇江后返回。随即,汤和被授以偏将军,跟随大将军徐达西征,与右副将军冯胜一起从怀庆越过太行山,攻取泽、潞、晋、绛诸州郡。同年五月,汤和随徐达攻占兴元(今陕西汉中)。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率军渡河进入潼关,分兵径直奔向泾州,派部将招降了张良臣,张良臣不久又反叛离去,汤和会合大军围攻庆阳,将张良臣俘获斩首。汤和被授以征西将军,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率水师溯江伐夏,夏兵扼住险要地段,汤和进攻没能成功。又遇江水暴涨,驻军大溪口,军队长久不能前进,而傅友德已率军从秦、陇深入,攻取汉中。廖永忠已在其前攻克瞿塘关,进入夔州。汤和这才率军跟随其后,进入重庆,降服明升。还军之后,傅友德、廖永忠受到朱元璋的赏赐,而汤和不及他们。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汤和
汤和的后代是谁
汤和简介 明朝开国功臣汤和是明史上有名的军事将领汤和简介,和朱元璋一同出生入死几十载,开国名将的称谓再适合不过。汤和做事谨慎、善于思考,这些优点成为其在明朝诸多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打下了基础,在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等诸多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是明成主朱元璋大破元军的得力助手;屡次的南征北闯为汤和提供了充沛的战场经验,无论是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还是俘获福建南平的成有定,甚至在浙江沿海的抗倭寇战中,汤和都表现出一名元帅应有的战斗素质。“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便是对汤和最好的褒奖。 汤和塑像 汤和是安徽钟离城生人,也就是今天的凤阳东乡的东湖村人,汤和自幼就表现出和常人不一样的一面,他武艺高强,16岁的时候,汤和加入郭子兴领导的濠州反元义军汤和简介,和朱元璋一起开启了打天下的道路。 汤和26岁加入农民起义,平定了镇江、浙东、福州、漳州等地的元军残党,1353年随朱元璋一同进攻大洪山,1356年评定集庆,1371年率水师进攻四川,1381年北征漠北,1387年同朱元璋一起出巡山东,驻守浙江沿海,致使倭寇不敢侵犯。 汤和剧照 晚年的汤和依旧是一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状态,无奈朱元璋不愿长期统率军队,1388年为明朝南征北闯的汤和衣锦还乡,告别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战场。 洪武二十八年,汤和病逝,朱元璋泪流不止,赠送黄金和布帛作为丧葬费用,并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汤和后代 汤和有五个儿子,大儿子汤鼎在随军征战云南的中途去世,原因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或许是应为战事紧张,或许是因为战死沙场。小儿子汤醴是比较幸运的,通过你自己的努力,汤醴成功升到了左军都督的位置,但是在征讨五开的行军中去世。 汤和像 汤鼎的儿子汤晟和孙子汤文瑜都因为不同原因去世的很早,没有机会继承父亲的爵位,汤文瑜的儿子汤杰倒是长寿,但是在向明英宗请求继承爵位的时因为太多年没人继承被罢免,这对汤和后代在政界的地位很不利,汤和作为开国功臣,其后代的尴尬遭遇或许是自己也想不到的。汤杰没有儿子,弟弟的儿子汤赵宗作为家族代表,被明孝宗任命为南京锦衣卫的一名指挥官,这一官衔一直传到汤绍宗的孙子汤世隆,并在汤世隆手中发扬光大,在驻守南京的时间内,汤世隆表现较好,连连获得提升,任职时期也长达40年。只后汤家在明朝的地位逐步确定下来,官爵也都得到分配,直到明朝灭亡。这样的结果,相信是对功勋显赫的汤和最好的交代,是对明朝开国将领的子孙最好的褒奖。在旁人眼里,加官封爵不过是天经地义,但对于每一位汤家后代来说,这更是一种至高荣誉的象征,是对祖先的认可,是一个自己可以一展宏图大舞台。
汤和为什么是明初唯一得以善终的功臣
在朱元璋看来,汤和拎得清。纵观洪武一朝,只有汤和以他的智慧和聪明成为少数几个在朱元璋手中善终的人,当然了汤和本人谦恭,内外兼修,淡泊名利,不羡权贵,极力的去做一个平凡人,一生与世无争,这些也是他躲过灾难的原因。聪明的汤和,辞官之后,仍然处处约束自己,最终令朱元璋解除了警惕之心,据史料记载,汤和回乡之后,信守一条准则:从不结交地方官员和过问政事。扩展资料:汤和爵位世袭汤和于明太祖时累封至信国公,获赐世袭诰券。但在汤和死后,因其子、孙、曾孙三代均早逝,无法袭爵,故汤氏子孙至明英宗时失爵。明世宗时汤和五世孙汤绍宗以功臣后续封灵璧侯,仍获诰券。 信国公仅历一世一代;灵璧侯共历五世五代,至南明而绝。《明史·功臣世表》另有二位灵璧侯汤国祥、汤文琼,据称在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均曾“以侯遣祭”。因其袭年不详,且事迹仅见于此,故暂不列入世系中。
朱元璋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元勋,汤和为什么没被杀掉?
在很多人眼里,朱元璋相对暴虐且薄情寡义,杀害了很多开国功臣。但这种印象非常片面,在本质上来看,朱元璋是一个非常念旧的人,汤和能够善终就是明证。开局一个碗,后来当皇帝的朱元璋,建立国祚200多年的大明朝,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而不是靠杀自己人杀出来的。被杀的功臣们确实有把柄朱元璋在明朝初年发起的四大案中,除了空印案以外,另外三个案子都是针对当时的朝中大臣和开国元老。胡惟庸案是因为他有谋反企图,而且几乎付诸于行动,而有些人知情不报,引起了朱元璋的愤怒。朱元璋也顺利地通过胡惟庸案,将大权揽在手中,顺便废除了丞相这一官职,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蓝玉案可以对军方集团大佬进行一次集中的清理,嚣张跋扈之辈,贪赃枉法,尸位素餐之人,在蓝玉案当中,被清理得差不多了。而朱元璋也通过这种手段,帮助自己的儿孙扫清了登基以后的军事威胁,确立了大明天下姓朱的政治格局。而郭桓案是对当时朝廷中高层文官的一次大规模甄别行动,贪赃枉法的这些官员固然该死,但朱元璋仍然在这一案子当中扩大株连范围,显然就想给洪武朝中高层文官队伍换一次血。所以基于朱元璋这一指导思想,审讯案件的官员就按照这一标准来执行任务了。而杀害下层官员最多的空印案属于朱元璋被欺骗以后的应激反应,这件案子的爆发并不算朱元璋主动发起的。朱元璋的愤怒点在于,空印章文书潜规则下层官员玩了这么多年,只有他不知道,这种事情实在是无法忍受。既然忍不了,那么就用杀戮来解决问题。那么从这几起大案来看,缩在家里的汤和根本就不属于文官阶层,就一下子逃过了胡惟庸案,郭桓案以及空印案。而奉行低调做人的汤和,做事没有蓝玉那么高调,犯的错误也不过就是因为封赏不公,抱怨了朱元璋几句,借了几百个士兵给李善长修房子,而且事后还报告了朱元璋,根本就没有触犯到朱元璋的底线,朱元璋自然也不会动他。朱元璋的创业之路是汤和带领的朱元璋在创业之前,一直在皇觉寺当和尚,虽然饿不死,但是过得并不好。后来在红巾军当中混的还算不错的汤和写信给朱元璋,邀请他一起创业,这才有了朱元璋,开创大明朝的事业。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说,汤和就是朱元璋创业之路的领路人。而且汤和在任何时候都一直保持低调,也许他敬佩朱元璋的所作所为,也有可能是他看出朱元璋并非池中之物,总之当时汤和对刚进入红巾军队伍还地位不高的朱元璋言听计从,而且对朱元璋一直保持尊重之意。汤和的这份尊重带给了朱元璋更多的政治资本,朱元璋也因为汤和的推崇,加上自己确实勇猛善战,足智多谋,才慢慢得到了红巾军高层的注意和重用。汤和军事才能并不出众,不会达到威胁皇权的地位朱元璋对蓝玉等军事将领的大清理,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在于保卫自己的皇权。朱元璋渐渐老去,而很多优秀的开国将领也因病死去,所以后起之秀蓝玉就成为了朱元璋必须要清理的目标。蓝玉的军事才能在于继承了常遇春运动的战术,以大范围机动远距离作战,用刁钻的角度达成歼灭敌人的目的。朱元璋还在的时候,蓝玉就嚣张跋扈,敢于自行其事。如果朱元璋要是不在了,那么他的儿孙,还有谁可以压得住这个胆大包天且军事才能极为出众的的蓝玉呢?所以蓝玉必须死!而汤和的军事才能就没有这么出众,而且还因为吃过一次败仗,遭到过朱元璋的斥责。在明朝建立前,他主要是打击张士诚的势力,后来随徐达北上作战,在那些辉煌的大战当中,汤和并没有出色的战绩证明自己。而在大明朝建立以后,汤和就成为了一个包工头,在东南沿海修筑堡垒,以防范倭寇入侵。事后证明汤和的土木作业还是相当出色的,以至于后来李善长都找他要士兵帮忙修房子。结语:汤和能够善终,不管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理由都非常充分。他军事才能就那么回事,玩不转大兵团作战,也弄不成骑兵远距离突袭,所以根本就无法威胁朱元璋甚至其子孙的统治。他自己本人也足够低调,面对不公也顶多就是抱怨几句,有事情及时请示领导,绝不私下做主。有道是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汤和连缝都没有。加上朱元璋也是恋旧之人,多年的战友之情,还有熟悉的乡音,罢了!汤和,我们一起活下去吧!
明朝开国功臣汤和简介,大将汤和是怎么死的?
汤和是明朝大将,是当初与朱元璋打天下的一拨人中的其中一个,是开国功臣。汤和生于公元1326年,去世于公元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而且还是一条街长大的好兄弟,这使得汤和在后来成为朱元璋手下极受重用之人。 从小在贫苦家庭长大的汤和,见惯了社会冷暖,知道没有一个好的地位和富有的钱财,一辈子都是人下人。贫穷而悲戚的生活让汤和早早长大,立誓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汤和自幼聪慧,很有领导才能,小的时候和孩童嘻戏,他总是处于领导地位。长大后的和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于公元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之职。后来在跟随朱元璋渡长江作战之时,因为屡破元军,军功卓著,因而累功升迁至统军元帅。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参加起义,还是汤和写信劝说。后来朱元璋功绩积累甚快,没多久就居于其上,但是汤和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嫉妒之心,而是在成为朱元璋的手下之后,尽忠尽职,听从指挥 ,没有仗着自己资历老或者是与朱元璋的情分在就胡作非为。这一点为朱元璋后来在诸位将军面前立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1353年,朱元璋受命进攻大洪山,进而迅速攻克滁州,领管军总管之职。当时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与朱元璋都是同辈汤和简介,而且大家都抱着建功立业之心,豪气万丈,并不觉得朱元璋比自己好在哪儿,因此并不肯屈于人下。所以许多时候朱元璋传达的命令,许多将领都听之任之,让朱元璋的统领指挥越发艰难。 汤和当时也是朱元璋部下诸将之一,而且是他写信邀请朱元璋来参加起义,并且他还比朱元璋大三岁,他更有资本在朱元璋面前”倚老卖老“。但是所有将领之中,只有汤和谨慎认真的听从朱元璋的指挥,这让朱元璋很是高兴。 公元1356年,刚刚平定集庆不久的汤和,马上又率徐达攻取镇江,晋升为统军元帅,其后又率领军队出行巡察奔牛、品城,降服陈保二,攻取金坛、常州,然后汤和以枢密院同佥身份驻守常州。 公元1357年,一直到公元1367年,镇守常州的汤和,多次击败张士诚部队,保证了常州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被牢牢的控制在朱元璋手中。 公元1367年,汤和领征南将军之职汤和简介,率军进攻南方地区,于浙江击溃方国珍部,于州,俘获占据延平。 1356年(至正十六年)农历三月,汤和随军平定集庆,立下了功勋。平定集庆后不久,汤和又跟随徐达攻取镇江,(同佥为院官身份,节制元帅)的的陈友定,后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公元1378年,因功被朱元璋授予信国公的爵位,领俸禄三千石。此后汤和多次为朱元璋排忧解难,操练军队于中都、临清、北平,远征塞外乃儿不花。思州蛮族叛乱后又率军随楚王征讨,俘获敌军四万人,擒获蛮族的首领而归。 一个好的皇帝不仅仅自身才能出众,同时还必须具备一个完整而优秀的领导班子。可以说朱元璋最后能取得起义的胜利,并且顺利建立发展大明王朝,不能抹去谋士将领的功劳,其中作为朱元璋发小的汤和更是对其尽忠尽责。 洪武后期,年迈的朱元璋感知自己即将走到人生的尽头,为了给后来者铺平道路,他上演了真实的”狡兔死走狗烹“。而汤和早早就预感到了这一幕的出现,因此于公元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公元1295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襄武。汤和因此成了各开国元勋中,少数获得善终之人。
明朝名将汤和生平?
汤和生平简介
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名将。
汤和自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并推荐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后以功授千户。十四年,在滁州击败元军,升管军总管。次年,从朱元璋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俘元义兵元帅陈野先。十六年参加集庆之战。后从徐达攻镇江(今属江苏),升统军元帅。二十四年,迁平章政事,率师援浙江长兴,与诸将击败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俘士卒8000,解围而还(参见)。二十七年九月,从徐达克平江(今江苏苏州),执张士诚。十月,充征南将军出兵浙江,迫方国珍乞降,得士卒2.4万、海船400余艘。浙东悉定,遂与副将军廖永忠率舟师自明州(今浙江宁波)取海道入福建,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连败元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部。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克延平(今南平),俘陈友定。八月,以偏将军从徐达西征,自山西渡黄河,入潼关,围庆阳(今属陕西),俘斩元将张良臣。三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征漠北,俘北元亲王、国公以下8.6万余人,迫元将扩廓帖木儿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乘胜平定宁夏,追逐北元军至察罕脑儿(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东南)而还。封中山侯。四年,任征西将军,率水师溯长江进攻四川,在征虏前将军傅友德部陆路配合下,克重庆,迫夏政权首领明升出降,夏亡。此后,数出北平(今北京)、山西、延安(今属陕西)等地练兵、筑城、备边,屡败扰边的北元兵,迫北元将伯颜帖木儿乞和。十一年,封信国公,参议军国大事。十四年,以左副将军征漠北,获北元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十八年,任征蛮将军,平息贵州思州(今岑巩)、古州(今黎平西北)等起事。十九年还师,得悉朱元璋欲解诸将兵权,自请解职归里。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城59处,征兵民5.8万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二十一年,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新第,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终年70岁。
人物汤和资料更新于2007-12-14 21:31:51
汤和的简介 汤和的介绍
1、汤和于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出身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童年的汤和有壮志,在嬉戏玩耍时,爱好统率群童,练习骑马射箭。成年之后的汤和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擅长谋略。
2、至正十二年(1352年),汤和率领十多个壮士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他因作战大胆而被封为千户之职。汤和给儿时伙伴朱元璋写信,邀请在皇觉寺的朱元璋加入义军。有人知道了这封信的内容,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投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参军后,因功被晋升为镇抚之职,级别在汤和之上。
3、至正十三年(1353年),汤和随朱元璋进攻大洪山,攻克滁州,被授为管军总管。又随朱元璋攻取和州。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于他人之下,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惟独他认真谨严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愉快。
4、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汤和随朱元璋平定太平,缉获三百匹战马。在攻击陈野先时,汤和被飞箭射中左大腿,他将箭拔出后持续投入战役,最后与诸将擒拿住陈野先,攻占了溧水、句容。
5、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汤和随军平定集庆(今江苏南京),立下了功劳。平定集庆后不久,汤和又追随徐达攻取镇江,提升为统军元帅,其后又带领部队出行巡察奔牛(今常州奔牛镇)、吕城(今丹阳吕城镇),降服陈保二,攻取金坛、常州,然后汤和以枢密院同佥(同佥为院官身份,控制元帅)的身份驻守常州。
汤和的简介 汤和的简介意思
1、汤和于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童年的汤和有壮志,在嬉戏玩耍时,喜欢统率群童,练习骑马射箭。成年之后的汤和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
2、至正十二年(1352年),汤和带领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他因作战勇敢而被封为千户之职。汤和给儿时伙伴朱元璋写信,邀请在皇觉寺的朱元璋参加义军。有人知道了这封信的内容,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入伍后,因功被提升为镇抚之职,级别在汤和之上。
3、至正十三年(1353年),汤和随朱元璋进攻大洪山,攻克滁州,被授为管军总管。又随朱元璋攻取和州。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于他人之下,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惟独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
4、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汤和随朱元璋平定太平,缴获三百匹战马。在攻击陈野先时,汤和被飞箭射中左大腿,他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最后与诸将擒拿住陈野先,攻占了溧水、句容。
5、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汤和随军平定集庆(今江苏南京),立下了功勋。平定集庆后不久,汤和又跟随徐达攻取镇江,晋升为统军元帅,其后又率领军队出行巡察奔牛(今常州奔牛镇)、吕城(今丹阳吕城镇),降服陈保二,攻取金坛、常州,然后汤和以枢密院同佥(同佥为院官身份,节制元帅)的身份驻守常州。
6、常州与张士诚统治的东吴相连,张士诚经常派间谍出来侦察,汤和防守十分严密,使敌人探听不到任何消息。敌人屡次出兵侵犯,汤和全都将他们击退,并俘虏敌人数以千计。随后,汤和进取无锡,大破吴军于锡山,赶走莫天祐,俘获其妻子儿女,晋升为中书左丞;又以水师出行巡察黄杨山,将张士诚所属的水军打败,俘获千户四十九人,被授以平章政事。汤和率军援救长兴,与张士信战于城下,城中出兵,与汤和一起夹击,大败敌军,俘获士兵八千人;解围之后,汤和率军返回,讨平江西诸山寨。永新守将周安反叛,汤和率军进攻,将其打败,连破其十七寨,然后围城三月,攻克永新,捉拿周安,并将他献给朱元璋,然后还守常州。
7、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汤和随大军讨伐张士诚,攻克太湖水寨,攻下吴江州,围攻平江。在阊门和敌人战斗时,汤和被飞炮击伤左臂,应诏返回应天。伤好之后,汤和重返战场,攻克平江,因为军功,被朱元璋赏赐黄金和布帛。
8、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封汤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
9、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汤和被授为征南将军,与副将军吴祯率领常州、长兴、江阴诸路人马,前去征讨方国珍。渡过曹娥江,攻下余姚、上虞,攻取庆元。方国珍逃亡入海,汤和率军追击,将其打败,俘获敌军大帅二人,海船二十五艘,斩首无数,然后回军平定各属城。
10、汤和派使者招降方国珍,方国珍到军门投降,汤和获得士兵二万四千人,海船四百多艘,浙东地区全部平定。汤和于是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前去讨伐陈友定,从明州出发,由海路顺风抵达福州的五虎门,驻军南台。汤和首先派人前去劝降,陈友定不予答复,于是将其包围,在城下将平章曲出打败,参政袁仁请求投降,汤和乘机率领军队进城,然后分兵出行巡察兴化、漳、泉及福宁诸州县。
11、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汤和又攻占延平,擒获陈友定,将其押送京城。
12、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北伐,汤和受命在明州造船,将粮食运往直沽,因受海上飓风袭击,将粮食运到镇江后返回。随即,汤和被授以偏将军,跟随大将军徐达西征,与右副将军冯胜一起从怀庆越过太行山,攻取泽、潞、晋、绛诸州郡。同年五月,汤和随徐达攻占兴元(今陕西汉中)。
13、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率军渡河进入潼关,分兵径直奔向泾州,派部将招降了张良臣,张良臣不久又反叛离去,汤和会合大军围攻庆阳,将张良臣俘获斩首。汤和被授以征西将军,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率水师溯江伐夏,夏兵扼住险要地段,汤和进攻没能成功。又遇江水暴涨,驻军大溪口,军队长久不能前进,而傅友德已率军从秦、陇深入,攻取汉中。廖永忠已在其前攻克瞿塘关,进入夔州。汤和这才率军跟随其后,进入重庆,降服明升。还军之后,傅友德、廖永忠受到朱元璋的赏赐,而汤和不及他们。
14、洪武五年(1372年),汤和以右副将军的身份,随大将军徐达北伐,遇敌于断头山,战败,指挥使章存道阵亡,朱元璋对此未予追究。汤和随即与李善长一起驻扎中都宫阙。又镇守北平,修筑彰德城,跟随徐达在定西将扩廓打败,平定宁夏,向北追击到察罕脑儿,擒获蒙古猛将虎陈,获马、牛、羊十多万头。后来在攻战东胜、大同、宣府的战役中,汤和都立有战功。返回京城后,官职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爵位封为中山侯,每年的俸禄一千五百石,并授与子孙世袭的凭证。
15、洪武九年(1376年),伯颜帖木儿屡次寇边,汤和以征西将军的身份驻防延安,伯颜帖木儿向明朝乞求和解,汤和遂率军返回。
16、洪武十一年(1378年)春,汤和晋封为信国公,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参加商议军国大事。汤和多次去中都、临清、北平操练军队,修缮城墙。
17、洪武十四年(1381年),汤和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率军出塞,征讨乃儿不花,攻占敌人的灰山营,俘获平章别里哥、枢密使通而归。
18、洪武十八年(1385年),思州蛮族叛乱,汤和以征虏将军随楚王征讨,俘获敌军四万人,擒获蛮族的首领而归。
19、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找机会对他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开始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20、当时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朱元璋把汤和召来,对他说:“你虽已年迈,再请你替朕一行吧!”汤和到实地巡视后,决定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59座。
21、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诸城终于筑成。汤和返京复命,凤阳新宅也已建成。汤和便带领妻子儿女去向皇帝辞行,朱元璋十分高兴,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样多,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从此以后,汤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见。
22、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
23、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汤和,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24、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25、《明史·汤和列传》:汤和晚年为人更加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到关于国事的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他有妾百余人,生病之后便全部用钱将她们打发走。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赏赐,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每当见到布衣时的故交遗老时,汤和总是显得非常高兴。当时许多公、侯等老将都因奸党罪先后伏法,很少有人幸免,而汤和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
26、汤和经常因为酒醉犯错。在驻守常州时,他曾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便在喝醉后埋怨说:“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右为难。”朱元璋听说之后怀恨在心。平定中原后,论功行赏时,朱元璋以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使八郡重受骚扰;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使为由,不封汤和公爵。汤和伐蜀回来后,朱元璋又当面数落其逗留之罪,汤和顿首谢罪,此事才作罢。在封他为信国公时,朱元璋仍列举他在常州时的过失,并命人刻在世袭凭证之上。
汤和怎么死的
因病去世。汤和,明朝开国元勋,战功卓著,被称为一代名将。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就大开杀戒,汤和也属于必杀大臣之列,因为他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1、汤和因病去世。汤和,明朝的开国元勋,战功卓著,被称为一代名将。汤和不仅为明朝开国元勋而且和当时的皇帝朱元璋是好友,两人关系很好。但俗话说的好,伴君如伴虎,朱元璋始终控制不住自己的猜忌刻薄。 2、在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就大开杀戒,开始杀功臣,这些功臣大多都是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但却惨遭不幸,几乎被朱元璋斩尽杀绝,李善长、刘基、胡惟庸、宋濂、傅友德等人除了信国公汤和侥幸幸免于难之外,无一避免。 3、本来,汤和也属于必杀大臣之列,因为他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之后朱元璋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心里不服气,而汤和则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被朱元璋看在了眼里。 4、汤和懂得迎合皇帝的心思,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不放心的时候,汤和就主动急流勇退,于是,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朱元璋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汤和告老还乡后,在二十三年患病,二十八年八月病卒,被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汤和怎么死的
1、汤和因病去世。汤和,明朝的开国元勋,战功卓著,被称为一代名将。汤和不仅为明朝开国元勋而且和当时的皇帝朱元璋是好友,两人关系很好。但俗话说的好,伴君如伴虎,朱元璋始终控制不住自己的猜忌刻薄。2、在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就大开杀戒,开始杀功臣,这些功臣大多都是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但却惨遭不幸,几乎被朱元璋斩尽杀绝,李善长、刘基、胡惟庸、宋濂、傅友德等人除了信国公汤和侥幸幸免于难之外,无一避免。3、本来,汤和也属于必杀大臣之列,因为他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之后朱元璋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心里不服气,而汤和则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被朱元璋看在了眼里。4、汤和懂得迎合皇帝的心思,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不放心的时候,汤和就主动急流勇退,于是,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朱元璋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汤和告老还乡后,在二十三年患病,二十八年八月病卒,被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汤和简介
汤和 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名将。 汤和自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后以功授千户。十四年,在滁州击败元军,升管军总管。次年,从朱元璋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俘元义兵元帅陈野先。十六年参加集庆之战。后从徐达攻镇江(今属江苏),升统军元帅。二十四年,迁平章政事,率师援浙江长兴,与诸将击败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俘士卒8000,解围而还(参见)。二十七年九月,从徐达克平江(今江苏苏州),执张士诚。十月,充征南将军出兵浙江,迫方国珍乞降,得士卒2.4万、海船400余艘。浙东悉定,遂与副将军廖永忠率舟师自明州(今浙江宁波)取海道入福建,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连败元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部。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克延平(今南平),俘陈友定。八月,以偏将军从徐达西征,自山西渡黄河,入潼关,围庆阳(今属陕西),俘斩元将张良臣。三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征漠北,俘北元亲王、国公以下8.6万余人,迫元将扩廓帖木儿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乘胜平定宁夏,追逐北元军至察罕脑儿(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东南)而还。封中山侯。四年,任征西将军,率水师溯长江进攻四川,在征虏前将军傅友德部陆路配合下,克重庆,迫夏政权首领明升出降,夏亡。此后,数出北平(今北京)、山西、延安(今属陕西)等地练兵、筑城、备边,屡败扰边的北元兵,迫北元将伯颜帖木儿乞和。十一年,封信国公,参议军国大事。十四年,以左副将军征漠北,获北元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十八年,任征蛮将军,平息贵州思州(今岑巩)、古州(今黎平西北)等起事。十九年还师,得悉朱元璋欲解诸将兵权,自请解职归里。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城59处,征兵民5.8万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二十一年,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新第,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终年70岁。
汤和为什么只封了个侯爵?
朝廷的解释是,汤和打仗有功也有过,其过之一是在舟山海上遇挫,致两位将军阵亡。 但是,《明史》认为,汤和此次不得封公,真正的原因并非在此,而是为了他此前发过一次牢骚,让朱元璋耿耿于怀。当时,汤和苦守常州,与劲敌张士诚对垒。“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太祖闻之衔之。”到了大封功臣之时,朱元璋就给了汤和点眼色看。爵位世袭汤和于明太祖时累封至信国公,获赐世袭诰券。但在汤和死后,因其子、孙、曾孙三代均早逝,无法袭爵,故汤氏子孙至明英宗时失爵。明世宗时汤和五世孙汤绍宗以功臣后续封灵璧侯,仍获诰券。信国公仅历一世一代;灵璧侯共历五世五代,至南明而绝。《明史·功臣世表》另有二位灵璧侯汤国祥、汤文琼,据称在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均曾“以侯遣祭”。因其袭年不详,且事迹仅见于此,故暂不列入世系中。
汤和为什么只封了个侯爵?
其一是汤和曾经在镇守常州时发过牢骚,其二是曾在作战时大意为敌所趁,导致两员大将阵亡。其中,在常州时发的牢骚话,一直被朱元璋牢牢地记着。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明史·汤和传》中记载为洪武十一年,时间略有争议)时,朱元璋给汤和升爵位时,都还以此警告汤和,《明史·汤和传》中记载:其封信国公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不过,朱元璋仅以此不给汤和公爵的爵位,还是比较让人纳闷,这是否是真正的原因?首先,军中将领全是大老粗,他们在不爽快时发点牢骚,绝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朱元璋不至于那么小心眼。其次,关于打败仗,要求将领百战百胜,或者不犯一点差错,也是不现实的,没有任何人敢这么保证。注意: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汤和,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七日,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罢朝三日,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十一月十二日,葬于安徽蚌埠曹山南麓。肖像于功臣祠,配享于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