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芗剧团

时间:2023-04-25 16:15:31编辑:奇闻君

芗剧

芗剧,原名歌仔戏,亦名子弟戏,起源于漳州。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把流传于漳州的“歌仔”(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并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在农村、渔区广泛流行,出现坐唱形式的“歌仔馆”。清末,由于迎神赛会的需要,清唱的“歌仔馆”走上广场,出现化妆游行的表演形式,时称“歌仔阵”。此后,“歌仔阵”吸收梨园戏、四平戏和乱弹的剧目及表演艺术,在农村谷场、庙埕牵草绳圈地演出,民间俗称“落地扫”。逢年过节,也搭戏棚表演。因为是从“歌仔阵”发展起来的,故称歌仔戏。

歌仔戏音乐曲调富有地方色彩,使用方言俚语,通俗易懂,又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与表演艺术,民国初年盛行一时。民国17年(1928年)4月,台湾歌仔戏三乐轩班来漳州白礁慈济宫进香、演出,大受群众欢迎。于是龙溪、海澄等县城乡,纷纷成立歌仔馆或歌仔戏班。民国20年,龙溪竹马戏班宝德春首先改唱歌仔戏,随后一些小梨园、竹马戏班也改唱歌仔戏。民间近百个南馆、北馆也改为歌仔馆,逐渐转为子弟戏班。抗日战争爆发后,地方政府把形成于台湾的歌仔戏视为“亡国调”,通令禁演。当时,邵江海、林文祥等艺人从锦歌吸收养分,创作了杂碎调。他们以杂碎调为主曲,六角弦为主弦,并吸收高甲戏、梨园戏、竹马戏、汉剧部分曲调,融汇南曲、南词、山歌小调,重新创作一套新的唱腔改良调,搬上舞台演出,时称改良戏。改良戏在漳州龙溪一带广泛流传与发展,仅龙溪县的改良戏班、歌仔馆就有200多个。较著名的职业班社有龙凤春、宝德春、金宝丘、金瑞春、艳芳春、新金春、宝莲丘、笋仔班等。苏登发、甘文质、宋占美、陈金木、姚九婴、叶振东、颜扁等一批名艺人崭露头角。民国29年末,国民党龙溪社会服务处以“扩大抗日宣传”为借口,插手子弟戏班社,并塞进黄色歌曲,使改良戏一度走向歧途。抗战胜利后,舞台上出现改良调与歌仔调合流融汇的盛况。民国37年,南靖县都马抗建剧团(子弟戏班)前往台湾演出,带去改良戏和新编杂碎调,受到台胞的喜爱与欢迎。

芗剧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改良调(子弟戏)主要流行于龙溪芗江一带,就正式改称芗剧。1951年8月,歌仔戏霓光班与子弟戏新春班合并成立漳州市实验芗剧团。从此,芗剧逐渐发展成为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50年代初,南靖、漳浦、龙溪、海澄、华安、长泰相继组织县一级专业芗剧团。各剧团贯彻中央戏改政策,推行“改制、改戏、改人”措施,政府向专业剧团派去干部和文化教员,组织艺人学习,剧团管理逐步走向正轨。通过记录、整理传统剧目,逐步改幕表制为剧本制,芗剧表演艺术逐渐成熟。芗剧团创作与上演了不少优秀新剧目,参加省、华东区的戏剧会演,频频得奖。1960年,龙溪专区芗剧团(原漳州实验芗剧团)参加全国巡回演出,进一步扩大芗剧的影响和知名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芗剧专业剧团全部被解散。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各县芗剧团相继恢复并有所发展。1979年,新编歌仔戏现代剧《双剑春》晋京参加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芗剧首次进入首都舞台。

1983年、1988年漳州市芗剧团两次出访新加坡,带去面目一新、风格鲜明的芗剧艺术,共演出49场,受到各界的赞赏,新加坡政界、商界、文艺界、宗教界一些名人均出席观看演出。1990年,台湾明声歌仔戏剧团首次采用大陆的剧本,改编演出漳州芗剧《琴剑恨》。至1990年,全市有专业芗剧团6个,民间职业剧团50多个,还有许多业余剧团遍布城乡。全市涌现了李少楼、姚九婴、宋占美、陈玛玲、纪招治、谢秀莲、张丹、郑秀琴、戴进德、洪彩莲、杨丽玲、郭维窕、江铁、蓝海滨等著名芗剧艺人。

芗剧

芗剧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五百多个。最初多用歌仔戏的唱本,进入城市后,增加了历史题材的剧目,多是从其他剧种或小说改编来的连台本戏。当时多是幕表戏,没有固定台词和唱词。1939年后,艺人邵江海首先废除幕表制,以后又编演了《白蛇传》、《白扇记》、《山伯英台》、《陈三五娘》、《安安寻母》等三十多出戏,初步奠定了芗剧传统剧目的基础。

芗剧的传统剧目均为幕表戏。《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吕蒙正》、《杂货记》被称为歌仔戏“四大柱”。30年代末,芗剧名艺人邵江海为改变幕表制,曾编演《六月飞雪》等定型戏,但普遍上演的剧目仍是幕表式的“提纲戏”。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戏改政策,龙溪专区成立剧目工作室,组织力量对传统剧目进行发掘、记录、整理,并积极推行定型戏。芗剧老艺人口述的传统剧目有984个,至1963年记录410个,其中42个剧本收入《传统剧目选》,4个剧目收入《中国戏曲选》(福建省卷)。60年代后,全区改幕表制为剧本制,建立保留剧目制,芗剧纳入文学创作规范化的轨道。全区拥有一支20多人的专业创作队伍,创作、改编和整理的一批优秀剧目,在参加省、华东区及全国会演中屡次得奖。较著名的芗剧编剧有邵江海、陈开曦、陈志亮、王游治、魏乃聪、陈德根、陈大禹,以及中青年作者汤印昌、姚溪山、庄火明、杨联源、杨路冰、方朝晖等。

芗剧历年来上演创作和移植的现代戏80多个,在全省名列前茅。90年代初,杨联源、方朝晖创作的《戏魂》,一举获得全国现代戏会演优秀编剧奖、文化部第二届文华剧作奖,成为历届文华奖福建省获此殊荣的少数现代戏剧目之一。在全省获一等奖的剧目还有《月蚀》、《侨乡轶事》。

三家福

传统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颜梓和、王游治、黄海瑞、朱萸据老艺人张招治、颜招治口述整理。写船工施泮之妻告贷无门,于除夕黄昏投水自尽,塾师苏义救之,无奈于夜间去偷挖番薯。在向土地庙告时,恰被守园的林吉听到。林十分同情,暗中帮助苏义挖自家地里的番薯。大年初一,林吉偕母给苏义夫妇送来年礼,施妻也到苏家拜年并取到家信,适逢施泮回乡,三家方知彼此相助的情谊。

1954年,剧本由芗剧(歌仔戏)代表队演出,先后参加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与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分别获剧本一等奖和二等奖。1979年,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携带本剧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剧本收入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福建传统喜剧选》。

双剑春

现代戏。1963年,龙海县芗剧二团根据流传闽南的红军游击队长王占春的革命故事,编成《王占春》上演。1978年,姚溪山、魏乃聪重新创作,改名为《龙岭春晓》。1979年,姚溪山、魏乃聪、曾五岳、庄火明重新修改,更名为《双剑春》。写红军游击队长王剑春,在“古田会议”精神鼓舞下,重回龙岭,发动群众,准备暴动。与此同时,龙岭又出现一支打着“王剑春”旗号的游击队。经过努力,终于找到假王剑春的女游击队长王大英,原来她是已牺牲的闽南红军游击队员陆常春的妻子,王大英在王剑春的帮助下,终于壮大革命力量,取得了武装暴动的胜利,配合红四军攻打漳州。

1978年,龙海县芗剧团演出《龙岭春晓》,参加福建省现代戏创作剧目调演。1979年,《双剑春》由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演出,晋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获文化部授予创作三等奖。剧本收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剧目福建剧目集》(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加令戏

新编古代戏。1954年,据漳州民间故事和锦歌说唱,经龙溪专区剧目工作组集体讨论,由陈波弥、王游治、朱萸执笔创作,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写清末漳州人陈杉,以卖豆腐为生,为人勤劳忠厚。他所养加令(八哥鸟)通人性,能对奸商范有记父子盘剥平民进行惩罚,对县令进行戏弄的故事。

1959年,剧本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并参加省第三届戏曲观摩会演。1960年,列入《福建地方戏曲丛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龙溪专区芗剧团携带本剧参加全国巡回演出。1979年,省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曾演出《加令记》中《盗银》一折。

垦荒记

现代戏。1956年,朱萸、甘英伟、苏丁发,据苏丁发说唱《山大不如我手》改编。写回乡知识青年苏仁山,在农业社党支部书记支持下,冲破家庭阻力,并批评教育个别人好逸恶劳的思想,与相爱的保健员杨菜花携手参加垦荒队,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1956年,剧本由漳州市实验芗剧团演出,参加省第一届戏曲现代戏会演,获剧本创作奖。

情海歌魂

现代戏。又名《琴剑恋》,1980年,路冰编剧。写20世纪70年代末,台北歌仔戏名星白莲和漳州芗剧团演员连子怡相识于香港,为振兴家乡戏剧,他们爱情结合,并冲破种种阻力回归大陆。白莲随身带回的“白家剑”,牵起子怡母亲赛水仙的思恋,也激发了舅舅瞎子松的怨恨。原来,30年前,赛水仙随台北“艺春班”回大陆祭祖,与漳州“龙建班”的连宝生联台演出时,两人心心相印。然而,他们的相爱却遭到连宝生养父白家辉的反对。白家辉强拉连宝生去台湾,并失手刺瞎连子怡舅舅的双眼。从此一隔30年,海峡两岸恨爱绵绵,后几经周折,新老一代重归和好。

1980年,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并参加福建省第四届戏曲现代戏会演,剧本在1981年《福建戏剧》第6期增刊《新花》上发表。

肃杀木棉庵

新编历史剧。1987年,杨路冰编剧。写南宋末年,“蟋蟀丞相”贾似道,霸朝纲、丧师误国,为右丞相陈宜中等所弹劾。天子震惊,贬谪似道为高州团练副使,安置循州,并派会稽都尉郑虎臣奉旨监押。行至漳州城外木棉庵,郑虎臣伸张大义,击杀贾似道,为父报仇,为国除害。

1978年,由漳州市芗剧团参加福建省第17届戏剧展览演出,获剧本二等奖。剧本发表在《剧本》月刊上。

台民泪

现代戏。漳州芗剧老艺人据民国36年(1947年)“二二八”台湾人民抗议美军暴行爱国运动的素材编剧。写杨文龙、杨金凤兄妹在街头卖花,遭到国民党兵痞侮辱欺凌。妹妹金凤气愤至极,跳潭自尽。哥哥文龙寡不敌众,斗不过兵痞,幸被好心人所救。当时台湾街头,美军横行霸道,一小贩无故被美军士兵活活打死,引起市民群愤,要求政府惩办凶手。台湾当局不仅没有予以制裁,反而派兵镇压抗议的市民。2月28日,杨文龙带领市民到台湾省府进行抗议,却遭到当局血腥镇压。由此,台湾当局的残暴统治更加暴露无遗。

1951年,本剧由赛月金导演并参加演出,很受观众欢迎。诏安县农村广大观众看了演出后,激起爱国热情,纷纷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运动。

侨女英魂

现代戏。姚溪山、魏乃聪、庄少全编剧。写在抗日战争中,归侨女大学生李林毅然投笔从戎,在晋绥边区率领游击队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令日寇望风丧胆,屡立奇功,不幸在掩护战友顺利转移后,她却血洒长城下,为国壮烈捐躯。

该剧由龙海县芗剧团演出,获1991年福建省新剧目奖,福建省“向建党七十周年献礼”优秀文艺作品征文戏剧剧本二等奖。

侨乡轶事

现代戏。姚溪山编剧。写山区龙岗乡乡长沈贵贞开发山区,引凤筑巢。爱国华侨李振堂决定投资乡梓,不料却发生一起事件:李振堂之侄所养恶狗,咬伤学生,致使校门关闭,孩子失学。新上任的校长唐元华为救学生,打死恶狗,却造成侨胞投资落空,校长遭谪,一场利义是非,让人深思。

该剧由龙海市芗剧团演出,获1995年福建省现代戏剧本征文一等奖,1996年第10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1996年7月4日至5日剧团赴京演出。

月蚀

现代戏。方朝晖编剧。写北方某山村农民汉忠花钱买来被拐骗的四川姑娘玉花,玉花与汉忠感情不合,汉忠认为是因为家境贫穷被玉花瞧不起,决心到南方去闯荡,临行前把玉花咐托给弟弟汉荣。

汉忠在南方一矿窑打工,窑主银凤是个寡妇,对汉忠十分关怀,意欲招汉忠入赘,但汉忠依然恋着玉花,不肯答应。

玉花在家中与汉荣朝夕相处,在劳动中建立了感情,终于成了一对情投意合的伴侣。一年后,汉忠积攒了一笔钱,在一个明月夜满怀希望回到家中,但他看到是汉荣与玉花相亲相爱的情景。通过一场感情风暴,汉忠悟到,爱情是不能强加的,用金钱也买不到爱情和幸福。于是他在月光下,走向返回矿窑的归途。

该剧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1996年,参加福建省第20届戏剧会演,获剧目奖、剧本一等奖。

羯鼓汉箫

新编古代戏。杨康、路冰(执笔)编剧。写西晋永平年间(291年),战乱不息,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北方羯族人石勒,率义军转战飞龙山,途遇汉人寒士张宾拦路献策,石勒不纳而遭挫败。不同民族的武将与文人经过战火洗礼,在张宾辅助下,石勒在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并平定了内乱,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羯鼓与汉箫响起了历史的回音。

该剧由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演出,1996年,参加福建省第20届戏剧会演,获剧目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与演员奖等。

保婴记

新编古代戏。汤印昌编剧。写尹三娘年轻守寡,儿子染疾临终前,深恐母亲会因无依无靠而寻短见,便诈称他落水失踪的义兄林东明未婚先孕的情人金满月腹中之子是自己的骨肉。因此鼓起三娘的生活勇气,并在众人帮助之下,错将金满月作为儿媳接回家中生下婴儿。恰巧,落水的林东明遇救返回,得悉尹三娘保婴之艰辛,便认三娘为母。

该剧由漳浦县芗剧团演出,1996年,参加福建省第20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二等奖与导演、音乐、舞美、演员等奖。剧本发表在《福建艺术》和《剧本》月刊上。

火烧楼

传统剧目。取材于锦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常演剧目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洪炳煌据老艺人口述整理,后颜梓和、林壑又整理为教学剧目。

写书生王三福清明踏青,拾还相府小姐刘月英遗失的金钗;月英感其诚,暗以罗帕相赠。兵部尚书之子陈士元,垂涎月英美貌,由其父请旨赐婚。月英兄刘主荣奉父命回家为妹完婚,触见月英与三福私会,乃将二人禁于楼中,欲待三更放火将其烧死,幸月英之嫂孙玉梅相救,私放二人逃走,然后纵火烧楼。陈士元前来迎娶,主荣要士元将月英神牌娶回,士元不愿,乃入京诉讼。不久,三福高中,特来拜见主荣,玉梅道出真情,主荣为掩人耳目,认月英为义妹,使其与三福完婚。

山伯英台

传统剧目。民国28年(1939年),邵江海据锦歌唱本改编。1978年,陈德根据旧本等重新整理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故事。邵本保留了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尤以“英台哭灵二十四拜”,唱词情意缠绵,最为突出。“安童买菜宴山伯”、“楼台宴请十二盆”、“讨药”等折,特具闽南风俗民情。有些关目、情节与其他剧种也有所不同。

1979年,漳州市芗剧团由钱天真、洪彩莲等主演,参加省优秀青年演员评比活动。

碧水赞

现代戏。1963年至1965年,由汤印光、陈志亮、吴毅、陈曙、芗人、庄明编剧。写1963年春天,龙海县遭到百年未遇的大旱灾,溪东村发扬“丢卒保车”精神,堵截九龙江,引水灌溉下游受旱地区。下游受旱地区得救后,县委又组织支援大军,帮助溪东村保“卒”夺丰收的故事。

1965年,剧本由龙溪地区芗剧团演出,参加华东区戏曲现代戏观摩会演。1965年,剧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戏魂

现代戏。1990年,杨联源、方朝晖编剧。写60年代初,台湾社会文化急骤变化,致使三分之二以上剧团被淘汰,只有以歌仔戏皇后章月娇为首的“宜兰金美园歌仔戏团”坚持在戏院演出。不久,也因卖座率低及人为原因,演员纷纷离团而去;与人赛戏,也败在脱衣舞演员之手,最后只得为人哭魂谋生。这一切,促使章月娇忍痛散班。她把全班人马召回剧场,作宣布散班的最后演出。岂料,演出获得极大成功,社会各界纷纷呼吁要保护戏曲艺术,演员们也纷纷表示,要为戏曲艺术的生存、发展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

1990年,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参加省第18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二等奖;并获第5届(1991年度)华东戏剧期刊“田汉戏剧奖”剧本二等奖。1991年,本剧由漳州市芗剧团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获优秀创作奖。1992年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创作奖与文华表演奖。剧本在《福建戏剧》上发表。

煎石记

新编古代戏。1987年,汤印昌(执笔)、赵秀华编剧。写苏玉英嫁徐安平为妻,由于猜疑与臆度,造成婆媳不和,徐调解无力,负屈寻短见,闭目坠江波,幸遇劳县令路过救起,并点拨徐设法以宽容、礼让、谦和调解婆媳之怨,并教苏玉英自煎熬鹅卵石三日三夜,以治婆婆之病。中秋之晨,苏玉英熬药日满,婆婆怨气尽消,一家和睦。

1987年,由漳浦县芗剧团参加福建省第17届戏剧展览演出,获剧本二等奖。剧本发表在《福建戏剧》上。

李妙惠

传统剧目。20世纪60年代初,邵江海据区青本整理改编,又名《谢启娶妻》、《卢梦仙》。1962年,由龙溪地区芗剧团首演。1980年,郭志贤对该剧重新整理改编,加强卢梦仙与李妙惠坚贞爱情的主线。新本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写河南人卢梦仙,赴考途中遇劫,与仆人卢安离散。适逢河南卢望先亦因赴考遭劫,病死客栈。因二人姓名谐音(闽南音)讹传,卢安误以为主人已死,回报凶讯。恰有广东盐商谢启,到河南经商,巧遇梦仙妻李妙惠,欲娶为妻。梦仙父卢南川不忍媳妇年青守寡,促其改嫁。李妙惠念卢梦仙情深,与谢启拜堂后上吊自尽。谢启深受感动,抢救后结为谊兄妹,后经一番周折,夫妻团圆。谢启则与白金花结成连理。

安安寻母

传统剧目。民国28年(1939年),邵江海据本戏《面线冤》中之一折(题材源于明传奇《跃鲤记》)改编。1979年,陈开曦重新整理,由龙溪地区芗剧团与龙海县芗剧团组成的省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剧目之一。写姜诗从母命休黜妻子庞三春。庞被婆婆逐出家门后,仍克尽节孝,寄迹尼庵,其子安安到尼庵寻母,哭求三春回家;庞氏慑于封建宗法,不敢认子。其心迹终于感动婆婆,一家获得团圆。

1979年,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重新整理带往北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芗剧《安安寻母》是一折唱做并重的唱功戏,由邵江海配曲,它比较集中地运用芗剧诸种“哭调”的唱腔变化,刻划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的发展,集中体现了邵氏的音乐唱腔风格,是艺校芗剧班的传统教材。

鸾凤配

新编古代戏。1989年,庄火明编剧。写甘质文、蔡文彬上京赴考途中,先后邂逅相府千金张鸾英、张凤英,深为爱慕。两人投宿的客栈客满,老板娘将女儿闺房租给他们。当听说天明相府船只即将离开此地时,两人都瞒着对方,欲再次登船探望。慌乱之中,甘质文错穿客栈老板女儿之衣。文彬莽撞闯船被捉,幸被后至的甘质文所救,甘却因此被误为女性,被留在船上当丫环。船行中,甘得以再会张鸾英,两人私定终身,质文逃离官船。丞相不知女儿心,欲将女儿许配太守之子,凤英为鸾英设计,女扮男装,追赶质文,岂料女扮之质文再遇丞相,被收为义女。后鸾英冒名质文考中状元,文彬考中榜眼。丞相乱点鸳鸯谱,最后弄清真相,有情人终成眷属。

1989年9、10月间,由漳州市芳苑芗剧团参加首届福建艺术节演出。

邻里之间

现代小戏。1981年,由陈志亮(执笔)、郑惠聪编剧。写闽南水灾后,社员王森夫妻拾到一口大肥猪,便张贴“招领启事”,寻找失主。王森远亲九婶婆和邻乡玉凤都丢了口猪,因而同来认领。九婶婆看王森拾到的猪是别人的,想凭亲戚关系冒领,但王森夫妇不徇私情,查明真相后,便把猪还给失主玉凤。正巧,九婶婆丢的猪被玉凤拾到,主动送还,九婶婆深受感动,表示要把自己拾到的一箱衣服还给失主,原来这只箱子就是王森家被大水冲走的,物归原主,三家皆大欢喜。

1981年,剧本由南靖县芗剧团演出,参加福建省第14届戏剧会演,获剧本创作二等奖。1982年1月,剧本在《福建日报》副刊上发表。

唱腔

芗剧唱腔为民歌联缀体结构,分为【七字调】、【哭调】、【杂念调】、【杂碎调】和民歌小调五种:

(一)【七字调】

由锦歌[四空仔]发展而成。羽调式,分高、低两腔,高腔适于表现喜悦、激动之情;低腔适于沉思、悲叹,板式运用灵活。咏叹时,采用清板或停板的形式;急促叙述时,采用流水板或删去过门的【七字仔连】,唱词只有两句的,则采用【七字仔爿】。由七字调反弦而成的[七字调反管]俗称[七字仔反]和【七字调中管】,调式不变,调门作四度或五度移位。曲性开朗活泼,可以适应不同音域演员演唱。

(二)【杂碎调】

是从锦歌【杂碎】改良和发展而成。旋律丰富,板式多样,适于叙述抒情。分正管、反管、中管三种调门,以适应不同音域的演员演唱。

(三)【杂念调】

又称【台湾杂念调】,是由锦歌【杂念】衍变而成,旋律、节奏、速度都比较自由灵活,是一种唱念结合的多段体宣叙调。

(四)【哭调】

是从丧礼哭腔和民俗歌谣中提炼出来的唱腔,有【大哭调】、【艋舺哭】、【宜兰哭】、【琼花哭】、【江西哭】、【九字哭调】、【运河哭调】、【乞丐哭】等近20首曲牌。

(五)【民歌小调】

俗称“调仔”,有【锦歌五空仔】、【倍思仔】、【思想起】、【心酸酸】、【行船调】、【雨伞韵】、【采茶调】、【长工调】、【汉调】、【补瓮调】等100多支曲牌。

芗剧主要唱腔的调式多为两调交替的混合调式,如【七字调】、【卖药哭】和【大哭调】,在不同乐句中突出角、羽二音,形成角、羽混合调【杂念】、【大调】和【背思调】为商、徵混合调式,给唱腔提供转调的方便。同宫异调或异宫同调,使曲牌的联缀顺情成理。采用异同宫调联缀法和两调交替的混合调式是芗剧唱腔的突出特色。

乐队和乐器

乐队

传统乐队分文爿和武爿,各4人。文爿有头手弦,司壳子弦、六角弦兼大吹;二手弦,司大广弦兼双清;管乐,司笛子、洞箫兼鸭母笛、嗳仔、大吹;弹拨,司月琴兼三弦。武爿有头手鼓,反鼓、竖板、倒板兼通鼓;板鼓,司小锣兼通鼓、小叫、响盏、双铃;正锣,司大锣兼钟锣、云锣、虎锣;副钹,司大钹兼小钹。后有增设西洋管弦乐器,乐队相应扩大。

乐器

芗剧的主要乐器有壳仔弦(用椰壳制成)、大广弦(用龙舌茎作共鸣箱,以梧桐木为箱板,紫竹为琴柱)、台湾笛(又名梆子箫)、月琴、六角弦(又名二胡,共鸣箱为六角形,定弦壳仔相同)、三弦、苏笛(即横笛)、鸭母笛(又名竖管,簧嘴似鸭嘴巴)、京胡、芦管等。

器乐

有琴串、哗牌及介头三个部分。

(一)琴 串

即丝弦乐曲,曲牌有200多首,常用的有【一枝花】、【珠串】、【菊花串】、【大八板】、【柳青娘】等80多首。

(二)哗 牌

即用大唢呐(俗称“哗”)吹奏的曲牌;用曲笛吹奏的曲牌,称为“小吹”,曲牌有近80首,常用的有军乐【朝元歌】、【开堂】,喜乐【科场】、【柳摇】,宴乐【玉芙蓉】、【赏宫花】,哀乐【火石榴】、【哭皇天】。其他有围猎【石榴花】、神仙【水仙子】、鬼怪【拿妖】等。

(三)介 头

即锣鼓经,现有介头120多种,常用的有70多套,分场面介头、唱腔介头、科白介头、哗牌介头四类,以唱腔介头最具闽剧特色,代表介头有【脱壳】、【四不象】、【清鼓介】、【双蝴蝶】、【火炮】等。

音乐

芗剧音乐源于闽南地区汉族民间音乐,由流传在台湾的闽南“歌仔”(锦歌)与台湾地区汉族民间音乐结合形成。

芗剧唱腔属民歌联曲体,有“七字调”与“杂碎调”两大声腔曲调以及“哭调”、“杂念调”、“民歌小调”等。主要唱腔的调式多为两调交替的混合调式,为唱腔提供转调的方便,曲调的联串顺理成章。场景音乐既有来自漳州地区汉族民间音乐锦歌、十音、八音,也吸收竹马戏、潮剧、京剧、南曲的音乐。传统歌仔戏的主奏乐器有4大件:壳仔弦、大广弦、月琴、台湾笛。杂碎调声腔则以六角弦为带腔乐器,伴以洞箫、鸭母笛(芦管)、三弦。芗剧音乐比较讲究配器,一般已有成规:“七字调”和民歌小调及部分场景音乐用4大件;“哭调”和“台湾杂念”主要用大广弦、月琴、洞箫;“杂碎调”用六角弦、三弦、洞箫等乐器。

50年代以后,由于新音乐工作者的加入,从填词、配曲改为作曲、配器,并发展了和声、伴唱。重点剧目、现代戏乐队也随之扩大,增加了二胡、扬琴、笙、中阮、大阮等民族乐器,并引进西洋管弦乐,使芗剧音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表现力。

角色行当

芗剧的行当,早期只有生、旦、丑几个角色,后来吸收京剧的分行,角色增加。芗剧音乐的特点是唱多旁白少,曲调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乡土情调。芗剧的传统曲调有一百多处。歌仔戏时期以锦歌、台湾调和民歌为主,改良戏时期则以内地杂碎调和若干改良调为主,适当吸收京剧、潮剧、汉调等部分曲牌,夹杂些电影歌曲和流行歌曲,呈现复杂状态。

身段科介

芗剧吸收外来剧种(四平戏、汉剧、乱弹、京剧等)的表演艺术,创造发展了自己的表演程式,其基本功有指法、步法、水袖、扇功、伞功和麈尾功等方面。凡演员都要参加的基本功训练是步法、趟马、跳台、四角枪和“三十二刀”。分行练功,文行练指法、步法、水袖、扇功等。

指法有鹰爪指、兰花手、双鹰爪、双阳手、双阴手、双摇指、整眉指、抽闩指、托闩指、揉目指、波浪指、遮羞指、夸耀指、卑劣指、剑指、双推指、寻思指、枕指、双枕指、招手指等。

步法有贴步、碎步、磨步、滑步、垫步、叠步、蹉步、上楼步、迈步、颠步、八字步、弓步、勾步、踢步、矮步等。

水袖、扇、伞、和麈尾(拂尘)也各有整套的表演程式。

特色技艺

矮桩步:丑角表演滑稽风趣,诙谐幽默。一出场便背着舞台走矮步,称为:“矮桩形”,然后转身跳步亮相,在表演时不断地舞花扇,或舞烟管,或舞腰带。“矮桩形”分为高桩、中桩和短桩三种,视剧情变化手势而变化。动作多模仿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懒猫抓痒”、“乌龟爬沙”、“鸡公啄米”、“画眉跳梁”等。

小生头戴罗帽,身穿短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载歌载舞,轻松自如。具体表演动作视所扮人物身份而定。扮农民扛小锄,扮鞋匠背工具箱,扮货郎挑担子,扮牧童挥牛鞭,手势动作配合高步、矮步,体现生活情形。

旦角台步技巧丰富多姿,有一字步、十字步、交叉步、蹀步、云步、蹉步、碎步等。手势以耍花巾为最独特,其它技巧有摘茶、采桑、纳鞋、撑船、推磨、缝补、绣花、耍伞、打猪草等,表演细腻,生活气息浓郁。

旦角手不离帕与扇,尤其扇子的表演形式较为多样,有单手打扇花;也有以一扇,左、右手交换打扇花;还有双比手两扇打扇花,式样变化优美。此外还有耍伞子、花帕抛高旋转功等技巧。

艺术特点

芗剧唱腔特点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曲调有七字仔调、杂念调、大调、倍思及其他民歌、时曲。伴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等。唱词通俗,多用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

化妆

早期芗剧多在谷场、庙埕牵草索圈地演出,民间称为“落地扫”。角色仅有一旦一丑,都由男性扮演;旦角头顶系着红色缎彩球,双手挥舞1米多长的飘带。旦、丑脸部都用铅粉、涂抹胭脂,身穿生活便装。由于“落地扫”的演出形式过于单调,艺人们先后吸收四平戏和梨园戏、京剧的剧目和表演艺术以丰富舞台形象,并招收女演员,逐步进入城市剧场演出。进城后的芗剧(亦称歌仔戏)化妆搬用京剧的套式,沿用京剧脸谱。从60年代开始,生、旦改用越剧化装方法。

服饰

服饰强调地方特色。如在《补箩记》中,农村新娘山歌妹身穿大红大绿花料子的中式衣裤,衣裤边缘有类似色彩的镶边装饰。《茶花娶新郎》中的茶花,穿用式样新颖的琵琶襟装袖中式上衣,衣领和袖口镶有黑平绒和金线滚边;头插一朵娇艳的红山茶花。

舞台装置

山歌戏舞台布景从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表现形式,夸张醒目,色彩浓艳,大都采用平面绘制,简便轻巧。如60年代演出的《补箩记》布景(陈忠民设计),采用剪纸的形式,舞台中间一个形象生动的图案式大门,紧靠大门后面竖立着一束用暗红色缎带绑着的高大稻穗,串串沉甸甸的谷穗覆盖着屋顶,两只喜鹊昂首欢歌;湛蓝色天空上飘浮着朵朵白云,呈现一派喜庆夏收的景象。又如1980年演出的《茶花娶新郎》布景(陈忠民设计),系一扇闽西山区常见的砖木结构的门楼,门上贴着大红双喜,两侧一对春联,檐角挂着一串大鞭炮,鞭炮底部引火线饰以丝穗,表现了具有闽西乡土气息的迎亲场景。连接门楼的围墙很矮,墙头蔓藤盘缠,春意盎然。透过镂空的剪纸形式的门楼和矮墙,观众可清楚地看到院子里外人物的表演。

1987年,在福建省第17届戏剧会演中,山歌戏《故人》的舞美设计抽象空灵,别开生面,它采用裸露骨架的多功能平台组合不同的演出空间,立面主体造型只用几束富于弹性的白色松紧带配合演员动作,通过缠绕、绞合、垂悬、斜拉等形式特征传递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设计者着力于全剧心理空间的开拓,同时,也使现实空间与历史空间的转换过程更为自由流畅。

专业剧团

福建省漳州市芗剧团属国家全民事业差额拨款单位。是国家专业戏剧表演团体、福建省重点剧团。以丰硕的艺术成果和强大的艺术阵容著称于福建戏剧界和台湾、东南亚一带。有“芗剧之帜”的美称。自1951年8月建团后,便担负演出、示范、研究,担负着宣传本土文化和对台对外文化交流、联系海外亲情的重任。

上一篇:蒋益澧

下一篇:罗尼库尔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