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是什么意思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万物能够生存发展,关键在于它们能够找到自己的本质和根基,而人们能够成功,关键在于能够遵循正确的道路和方法。【出处】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向所著《说苑》中。【原文节选】“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译文】世间万物只有认识自己的本质才能生存,每件事情只要走对方法就能成功。实行人道,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以德治国,天下的百姓都会尊重他;实行仁政,天下的百姓都会爱戴他;以道义治国,天下的百姓则会敬畏他。【赏析】《说苑》是一部哲理深刻的文献,其中的这句话是其中的经典之一。作者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只有遵循其本质才能生存发展,而一切事情只有符合其本质道理才会成功。此外,作者还强调了人道、德政、仁政和道义治国的重要性。【创作背景】刘向所著《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创作背景是西汉时期,社会上思想激荡,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兴盛,故此时期出现了众多优秀的哲学家和著作。【注释】本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本身的属性和特点。人道:指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以人的需要和幸福为出发点的思想。德政:指在治理国家时以德行为基础,遵循法律和道德规范,行善慎恶,以身作则。仁政:指在治理国家时以仁爱为本,关心百姓的利益,贯彻人道精神,实行人本主义的政治。道义:指符合道德规范、符合人类本性、符合社会公义的原则和标准。【生活启示】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本,才能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成功。同时,只有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道路去实践,才能让事情变得更加圆满。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遵循这句话的意思去做事情。比如说,如果想要健康长寿,就需要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身体的健康本质。如果想要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就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道路,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而且,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也需要明确事物的本质和根基,才能更好地把握事情的关键和方向。总之,“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这句话提醒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本,遵循正确的方法和道路,才能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什么意思
意思是世间万物知道他们的本质的才能生存,每件事情如果真的方法就可以成功,实行人道,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以德治国,天下的百姓都会尊重他,实行仁政。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
【摘要】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什么意思【提问】
意思是世间万物知道他们的本质的才能生存,每件事情如果真的方法就可以成功,实行人道,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以德治国,天下的百姓都会尊重他,实行仁政。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
【回答】
丰赡的意思丰赡的意思是什么
丰赡的词语解释是:丰富;充足。丰赡的词语解释是:丰富;充足。注音是:ㄈㄥㄕㄢ_。拼音是:fēngshàn。结构是:丰(独体结构)赡(左右结构)。丰赡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丰富;充足。引《后汉书·第五伦传》:“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_,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三国魏嵇康《琴赋》:“既丰赡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终。”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至那仆底国》:“编户安业,国用丰赡。”宋苏辙《和子瞻宿临安净土寺》:“既无世俗营,百事得丰赡。”清刘大_《吴节妇传》:“家虽丰赡,而俯仰不啻_人妇。”郭沫若《文艺论集·<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的性格》:“作者的想象异常丰赡,几乎到了狂人的地步。”二、国语词典丰富饶多。三、网络解释丰赡丰赡是汉语词汇,解释为丰富、充足。关于丰赡的诗句百事得丰赡百事得丰赡关于丰赡的成语辞致雅赡词华典赡糠豆不赡救过不赡才藻富赡关于丰赡的词语丰功硕德丰神绰约学优才赡词华典赡利喙赡辞才藻富赡丰标不凡辞致雅赡丰功伟绩丰亨豫大关于丰赡的造句1、读书很多的人,叫做饱学之士,在汉语中曾经有不少美好的形容,比如博学之儒、学富五车、腹笥丰赡等等,这样的词汇,如今日见稀少。2、基于刘桢现存无多的作品,分析其诗歌中包含的格调高峻、情采丰赡、意境凄清三方面的艺术特征,并就由来已久的“刘王之争”发表一点个人看法。3、他丰赡的著述,是研究近代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最好史料,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非常巨大。4、它具有深邃悠远的历史渊源,丰赡厚实的精神内涵和广阔恒久的流播影响等特点。5、译文一:散文形式多样,犹如人的姿态,韵味丰赡,恰似霍华德?约翰逊销售的冰淇淋。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丰赡的详细信息
丰赡的意思
丰赡的解释丰富 ; 充足 。《后汉书·第五伦传》:“ 蜀 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 伦 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既丰赡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终。”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至那仆底国》:“编户安业,国用丰赡。” 宋 苏辙 《和子瞻宿临安净土寺》:“既无 世俗 营,百事得丰赡。” 清 刘大櫆 《吴节妇传》:“家虽丰赡,而俯仰 不啻 窭人妇。” 郭沫若 《文艺论集·<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的性格》:“作者的 想象 异常 丰赡, 几乎 到了狂人的地步。” 词语分解 丰的解释 丰 (丰) ē 容貌好看: 丰润 。 丰腴 (.身体 丰满 ;.富裕;.丰饶)。 丰盈 。 风度神采:丰采(亦作“风采”)。丰度( 美好 的举止 姿态 ,风度)。 盛,多,大: 丰盛 。丰碑(高大的石碑,喻 不朽 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赡的解释 赡 (赡) à 供给人财物:赡养(特指 子女 对父母在 物质 上和 生活 上进行资助)。 富足 , 足够 :宏赡。力不赡。 部首 :贝。
赵崇德不幸中弹牺牲谁称赞他忠肝赤胆与日月争光
赵崇德不幸中弹牺牲是彭德怀元帅曾在回忆录里称赞赵崇德,“忠肝赤胆,与日月争光”。理想信念:信念犹如燃烧的火炬,无数中华儿女正是在最黑暗的时刻看到了最深处的光明,才能在抗战中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百折不挠,方有“愿与人民同患难,誓拼热血固神州”的担当,“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无畏,“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骨气,用血战到底、百折不挠立起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坐标。“说我无能可以,别说我怕死!”1937年,时任八路军第129师769团3营营长的赵崇德率部夜袭阳明堡,经过1小时激战,炸毁敌机24架,歼敌100余人。在撤出战斗时,赵崇德为掩护战友不幸中弹,最后壮烈牺牲。彭德怀元帅曾在回忆录里称赞赵崇德,“忠肝赤胆,与日月争光”。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透过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期间能够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挑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得革命军人有更高的境界、觉悟和担当,能承受和乐于承受一般人不愿承受的艰苦。坚定的理想信念使革命先辈始终怀着创造美好未来的憧憬和信心,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了祖国的明天和民族的未来,宁愿牺牲自己、承受苦难。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什么意思?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万物能够生存发展,关键在于它们能够找到自己的本质和根基,而人们能够成功,关键在于能够遵循正确的道路和方法。【出处】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向所著《说苑》中。【原文节选】“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译文】世间万物只有认识自己的本质才能生存,每件事情只要走对方法就能成功。实行人道,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以德治国,天下的百姓都会尊重他;实行仁政,天下的百姓都会爱戴他;以道义治国,天下的百姓则会敬畏他。【赏析】《说苑》是一部哲理深刻的文献,其中的这句话是其中的经典之一。作者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只有遵循其本质才能生存发展,而一切事情只有符合其本质道理才会成功。此外,作者还强调了人道、德政、仁政和道义治国的重要性。【创作背景】刘向所著《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创作背景是西汉时期,社会上思想激荡,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兴盛,故此时期出现了众多优秀的哲学家和著作。【注释】本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本身的属性和特点。人道:指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以人的需要和幸福为出发点的思想。德政:指在治理国家时以德行为基础,遵循法律和道德规范,行善慎恶,以身作则。仁政:指在治理国家时以仁爱为本,关心百姓的利益,贯彻人道精神,实行人本主义的政治。道义:指符合道德规范、符合人类本性、符合社会公义的原则和标准。【生活启示】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本,才能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成功。同时,只有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道路去实践,才能让事情变得更加圆满。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遵循这句话的意思去做事情。比如说,如果想要健康长寿,就需要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身体的健康本质。如果想要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就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道路,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而且,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也需要明确事物的本质和根基,才能更好地把握事情的关键和方向。总之,“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这句话提醒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本,遵循正确的方法和道路,才能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黄帝四经原文译文
《十大经》篇 立命原文: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立(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吾受命于天,定立(位)于地,成名于人。唯余一人□乃肥(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数日、磨(历)月、计岁,以当日月之行。允地广裕,吾类天大明。吾畏天爱地亲(民),□无命,执虚信。吾畏天爱(地)亲民,立有命,执虚信。吾爱民而民不亡,吾爱地而地不兄(旷)。吾受民□□□□□□□□死,吾位□。吾句(苟)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译文:远古时代的黄帝以守道为根本,以讲求诚信为美德。他对天地四方可以洞察秋毫,在即位时还要谦谨地向三方礼让,所以他能成为天下人取法的榜样。他在即位时说:“我的德行是禀赋于天,即帝之位是受意于大地,功业建成乃得力于人心。因为我一人的德行可以配天地,所以可以代表上天在人间置天子、封建国家、设立诸侯并分别为他们配置三公、三卿等各级官吏。我通过对日、月、年的筹算制定了历法,使之合乎日、月的运行规律。我的美德如地一样广大,如天一样清明。我谨畏上帝,敬爱大地,爱护人民,立身行事以天命为本,执守道本,立心诚信。我谨畏天命所以上天保佑我,我敬爱大地所以土地不荒废,我爱护人民所以人民不会饥饿疲劳而流于死亡。因为这些,所以我能永守帝位不会失去。我如果再能做到眷爱亲属、起用贤人而屏退不贤,那么就可以说功德圆满无缺憾了。”
《黄帝四经》经法·论原文及译文
经法·论 人主者,天地之□也,号令之所出也,□□之命也。不尊天则失其神,不重地则失其根,不顺(四时之度)而民疾。不处外内之立(位),不应动静之化,则事窘於内,而举窘於外。(八)正皆失。□□□□□□□□□(重地)则得其根。顺四(时之度),□□□而民□□疾,□外□□□□□□□□□(事)得于内,而得举于外。八正不失,则与天地总矣。天执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然后□□□□□□之中无不□□矣。岐()行喙息,扇蜚(飞)()动。无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失其常者。天之一也。地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进退有常,数之稽也。列星有数,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二,则壹晦壹明,□□□□□□□□(天)定二以建八正,则四时有度,动静有立(位),而外内有处。天建□□□□□明以正者,天之道也。适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极而(反)者,天之生(性)也,必者,天之命也。□□□□□□□□□者,天之所以为物命也。此之胃(谓)七法。七法各当其名,胃(谓)之物。物各□□□□胃(谓)之理。理之所在,胃(谓)之□。物有不合于道者,胃(谓)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胃(谓)之逆。逆顺各自命也,则存亡兴坏可知。□□□□□生慧,慧则正,(正)则静,静则平,平则宁,宁则素,素则精,精则神。神之□,(见)知不惑。帝王者,知此道也。是以守天地之极,与天俱见,尽□□四极之中,执六枋(柄)以令天下,审三名以为万事□,察逆顺以观于(霸)主危亡之理,知虚实动静之所为,达於名实□应,尽知请(情)伪而不惑,然后帝王之道成。六枋(柄):一曰观,二曰论,三曰僮(动),四曰转,五曰变,六曰化。观则知生死之国,论则知存亡兴坏之所在,动则能破强兴弱,转则不失讳(讳)非之□,变则伐死养生,化则能明德徐(除)害。六枋(柄)备则王矣。三名:亦曰正名,一曰立而偃,二曰倚名法而乱,三曰强主灭而无名。三名察则事有应矣。动静不时,种树失地不宜,□□地之道逆矣。臣不亲共主,下不亲其上,百族不亲其事,则内理逆矣。逆之所在。胃(谓)之死国,伐之。反此之胃(谓)顺之所在,胃(谓)之生国,生国养之。逆顺有理,则请(情)伪密矣。实者视(示)(人)虚,不足者视(示)人有余。以其有事起之则天下听。以其无事安之则天下静。名实必相应则定,名实必相应则静。勿(物)自正也,名自命也,事自定也。三名察则尽知请(情)伪而(不)惑矣。有国将昌,当罪先亡。 译文 君主取法天地之道,制定各项政策律令,使人民得以安身立命。如果不取法天道就会失去神佑,不尊重地道就会失去根本,违逆四时节候就会有怨恨。不能区分事物处于适度之内还是处于适度之外,不能顺应消息盈虚进退出入的变化,便与天地之道乖舛了。倘若取法天地就会得到神助,尊崇地道就有了立国的保证,遵循四时节候人民就不会有怨恨。辨明了事物的适度与非适度界线,顺应盈虚进退出入的自然变化规律,那么政令就可以在中央顺利制定并在地方有效实施了。八政没有失误,这才是与天地之道相合。 上天依靠道的力量生成了日月星辰,并使阴阳定位,建立八政,颁行七法,然后施行于天下,使天下万物无不听命。同时,各种动物也都能安其心性,而不违背各自存在的法则,这些都是由恒一的天道所决定的。上天靠着道生出日月星辰,其中太阳总是按照确定的时间东升西落,南行北折皆有规则,这是由它的运行度数所决定的客观规律。月亮十五时饱满而初一时却消失不见,其盈亏满损皆有常规,这是由它的生死气数所决定的客观规律。众星运行也各有度数,而从不离失它们的运行轨道,这是由它们各自确定的位置所决定的客观规律。上天成了日月星辰并使阴阳定位,这样便有了昼夜、阴阳、生杀的交替转化更迭。上天使阴阳各得其位,又使八政得以建立,这样四时节候皆有定则,动静进退各得其序,适度与非适度都有定位。 上天建立八政、颁行七法,万事万物的明了和确定的特性,是自然规律决定的。万物万事所具有的恰当适度是由天道本身的度数决定的。事物都具有信实的特性,这是因为天道运行本身就具有确切的周期性。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必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这是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事物都具有必然性,这是由天道本身的命数决定的。事物都具有顺正的特性,这是由天道本身的守则决定的。事物各自守其常规,这是由于天道能使万物各安其性。以上所述,便是“七法”。七法的内容与各自的名称相副,这就叫事物得到验证。如果事物验证后的结果与道的具体特质都能相合,这便称做合理,合理就是顺。而假如事物验证的结果与道的具体特质都不相合,这便称作失理,失理就是逆。逆和顺这两种不同的称呼是由它们各自的性质决定的,懂得了这一点,存亡兴坏的道理也就可以把握了。 强大产生威严,威严产生恩惠,恩惠产生端正,端正产生宁静。诸事宁静则心情平和,平和则安宁,安宁则内心空灵无欲。心境空灵则精明,内心精明则微奥莫测变化无穷。深微奥妙到了极点,认识便不会再迷惑了。作为帝王,所执守的道便是此道。因此把握天道运行的规律,进退动静取法天道,并将此规律广施于天下,并把握治国的六种道术来统治天下,审察三种名实关系来作为处理各种事务的准则,考察或悖逆天道或顺应天道的史实来说明或霸、或王、或存或亡的道理,了解虚实动静的不同施为,通晓虚实相应的道理,审知真假而不迷惑,这样的话霸王之道也就成就了。 治理国家有六种道术,一是观照几微,二是综合分析,三是相时而动,四是以法决断,五是善于应变,六是交替变换。观照几微可知一个国家的死生征兆;综合分析客观因素就可以击败强大而振兴弱小;以法决断就不会混淆是非的界线;顺时应变就能扫灭腐朽而培养新生;赏罚威惠交替变化,就能兴善除恶。六种道术具备,就可以称王天下了。决定国家治乱的三种名实关系:一是形名正定,名实相副,则法度就能得以建立国家得以安定;二是形名不正,名实不副,则法度荒废并且国家混乱;三是无视形名,名实扫地,则国家虽强,也会灭亡。懂得了以上三种形名关系,也就具备了应付一切的手段。 使人民从戎征战或务农违背天时,又不能因地制宜种植植物,这便是违逆自然规律。大臣不亲近君主,下属不亲近上极,各行各业的人不专心于各自的本职工作,就是违逆了社会规律。违逆自然社会规律的国家就是腐朽没落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就要去讨伐。与上述做法相反的便称作“顺”,顺应自然社会规律的国家,就是充满生机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就要去扶植联合。分清了一个国家是违逆自然社会规律还是顺应自然社会规律,那么它们的综合国力的虚实也就很清楚了。在征伐腐朽国家的具体战术上,兵力充足要装出兵力不足的样子,而在兵力缺乏时要装出兵力充备。在天下发生战事时,发动人民从事征战,则天下百姓无不听命;在天下太平时让百姓安心从事生产,则天下人都会安居乐业。名实相副则国家安定,名实不相副则国家出现份争。所谓名称是根据万物的具体性质自然界定的,万物在名称的规范下自然得到正定,万事也会在名与物相副的情况下自然得以安定。懂得了“三名”就可以完全了解事物的虚实真伪了。这样,国家就会昌盛,敌国就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