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有什么区别哪个是北大的前身?
京师大学堂是北大前身。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所办,以培养翻译和洋务人才为目标,反映了洋务运动的特点是以学习西方技术为主。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保留的唯一成果,后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统辖全国教育。《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其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同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成立。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旋即冠“国立”,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课程设置: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其最大特色是在继承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近代科学文化。其办学方针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强调“中西并重”,务使二者“会通”,缺一不可。对于西学,又强调西文仅为“学堂之一门”,而非“学堂之全体”;仅以西文为“西学之发凡”,而不为“西学之究竟”。课程设置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办法,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学生凡年在30岁以下者必须修一门外语;30岁以上者可免修。
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区别
京师大学堂和京师同文馆的区别:1、创办时间不一样:京师同文馆是1862年8月24日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则是1898年7月3日创办的。2、目的不一样:京师同文馆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有着极强的“急用现学”目的。京师大学堂则是希望可以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其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同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成立,师范馆为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 。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京师同文馆名词解释
京师同文馆名词解释如下。1862年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西艺”,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班级授课制。它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在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教育的开端。1、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欣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美国传授士丁韪良总管校务近三十年。2、是培养满族翻译人才,以便在与外国人办外交时“不受人欺蒙”。当时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外交条款规定:中外交涉条约均用英文书写,只在三年内可附用中文。并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为正义。因此,开办京师同文馆有着极强的“急用现学”的目的。3、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同文馆开创时期的课程,只限于外国语言文字,同时学习中文课程。英、法、俄各文馆也各请外国教师一名,事先有个商定:只准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是万万不准传教的。4、同文馆学生专习一种外国文字,英、法、俄、德四馆的学生各不相混。学生毕业没有文凭,但学识精湛的奖以功名。每三年大考后便授予一批,岁考、季考、月考中都有现金奖励。5、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北京近代学校的正式出现,为北京近代教育的发展,树立了样板,提供了借鉴,打下了思想的和制度的基础。
京师同文馆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欣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美国传授士丁韪良总管校务近三十年。2、是培养满族翻译人才,以便在与外国人办外交时“不受人欺蒙”。当时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外交条款规定:中外交涉条约均用英文书写,只在三年内可附用中文。并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为正义。因此,开办京师同文馆有着极强的“急用现学”的目的。3、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同文馆开创时期的课程,只限于外国语言文字,同时学习中文课程。
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这两所学校所产生的影响。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1898年到1912年间所使用的名称。,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同文馆亦称同文馆。清末洋务派创办用以培养“译员”、“通事”的外国语学校。1862年6月11日在北京成立,附设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设英文馆,学生10人,皆13、14岁的八旗子弟,聘英教士包尔腾任英文教习,候补八旗官学教习徐树琳任汉文教习。1863年,添设法文馆和俄文馆,学生各10名,仍从八旗子弟中挑选。这时的同文馆,各馆分立,分馆教习。1866年12月,恭亲王奕䜣等奏请增设天文算学馆,招取30岁以下的满汉举人,恩、拔、岁、副、优贡生,及五品以下的京外官员,聘西人任教习。1867年,天文算学馆开始招生,自此京师同文馆不再是初级的外国语学校,而具有中学或中等专科学校的性质。课程逐年增加,开设了不少自然科学实用技术的学科,有些课程也已分化得相当细、相当专门,例如算学就分成数理启蒙、代数、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微积分等。1868年,聘李善兰为算学总教习。1869年,聘美教士丁韪良为总教习,同文馆才有了总管校务的人员。1871年,京师同文馆又添设德文馆,开始时由俄文教习C.韦贝兼任德文教习,1873年起由N.第图晋、W.N.夏干相继任德文教习。至此,同文馆学生增加到120人左右。伺年,同文馆设立医学、生理学讲座,由英人J.H.德贞任讲席。1872年,总教习会同各馆教习,拟订了“八年课程计划”。从此,同文馆开始有了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章程。1896年,因受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御史陈其樟奏请整顿同文馆,重新修订了八年课程计划:前五年的课程近似中学程度,后三年的课程相当于大专程度;前三年的课程侧重学习外语,后五年则偏重学习科学技术知识。这份崭新的八年课程计划,反映了正在萌芽中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在计划中没有列入“四书五经”、“章句帖括”一类的传统科目。1896年,增设了日文馆。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前后存在了40年之久。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教育的主要标本,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途径是依靠洋人办学。就本质上说,同文馆依然是属于封建学校。京师同文馆在中国最早采用了班级授课制,所以被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馆内还附设印刷所,译印西方近代科技、世界历史和外国法典等书籍。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是第一次改革旧传统教育的尝试,也培养了一批外国语人才。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校,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答案】:【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实质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鸦片战争后,中外交涉活动日渐纷繁,培养多方面的外交人才,特别是外国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都有两国交涉实用文种的规定,即以后在与中国的交涉中,只使用英文和法文,在三年内配送中文,待中国选派学生学习外文以后,即停附中文。这一歧视性的规定,迫使清政府作出了开办外语学校的决定。
迫于外交需要,1862年6月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学。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司习天文、算学。自此,同文馆变为综合性学校,学习年限为八年。在同文馆的课程中,外语居于首位,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帝国主义以宗教麻醉学生。在学校管理上,因经费由英国操纵的海关拨款,所以管理权也由外国控制。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因此,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局限性、殖民性。
简述京师同文馆的创立和发展历程,并评价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答案】:(1)创立和发展历程: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1861年1月清廷应主持对外交涉事务的奕诉等人奏请,批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外语学馆。1862年6月11日,学馆终于在总理衙门内正式上课,定名为同文馆,其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学习年限为八年。同文馆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学生十人,其后相继增设了法文观、俄文馆、德文馆、日文馆以及算学馆 和天文馆,从而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学校, 学生也从最初的十人增加到1887年的一百二十多人。1898年,在维新变法高潮中,京师大学堂成立,同文馆的科技教育部分归于京师大学堂。1902年1月,京师同文馆完全并人京师大学堂。 (2)历史地位:第一,它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京师同文馆的设立,表明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开始由观念变为现实,它是改变旧的封建传统教育的首次尝试,在实践上把两千多年的封建教 育制度打开了一个缺口。第二,京师同文馆身处帝都北京,乃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以上两点,决定了京师同文馆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象征意义。 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由外 国语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以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教育正式列人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京师同文馆最早开设是( )
【答案】:A
本题考查的是京师同文馆的发展情况。 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曰,恭亲王奕诉、李 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 理衙门,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帮提调及 总教习、副教习等职。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操纵馆务。先后在馆任职的外籍 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欧礼斐、马士等。中国 教习有李善兰、徐寿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自 1869年起任总教习,历二十五年之久。该馆为 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最初只设英文、法 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 学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