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娃服饰

时间:2024-04-28 16:27:10编辑:奇闻君

讨厌在朋友圈晒的人,晒什么缺什么

讨厌在朋友圈晒的人,晒什么缺什么 古人表达情感通过作诗画画,以前没有出现网路聊天工具的时候不会作诗画画,写写日记,和周边的朋友聊天分享自己感受;现在网路社交的出现,微博,QQ,微信更是迈出了一大步,登峰造极。让人们无时无刻随时随地无上下限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平白直述的语句,借助垂手可得的图片即可和认识、不认识的人分享。自古至今, 表达自己心声是人的本性需求!晒生活晒思想都是内心表达,乃求关注求共鸣也。以前一直很不屑,现在细想也make sence! 就不去评论优劣。借用黑格尔的哲理:存在即合理! 朋友圈炫富心理:你越缺什么就越晒什么 这个也分很多情况的,有一些人是缺什么晒什么,有一些人就是有什么就是什么呀,这个并不冲突呀。 朋友一起喝茶,怎么拍照晒朋友圈才不让人讨厌 1、包装不要拍,主要拍摄茶具的摆放 2、干茶拍清楚,和茶具摆放搭调 3、茶汤要抓时间点拍 4、叶底倒出来拍 在朋友圈里越晒什么就证明她越缺什么,这句话对吗 也不能全对,要看晒啥了,要是晒自己的名车,豪宅,包包什么的,往往除了骗子,就是真的有钱人, 朋友圈应该晒什么 平时自己的一些好玩的事啊,有趣的事,自己的一些情况啊等到 外国精彩朋友圈.外国人在朋友圈都在晒什么. 不都一样 不过他们加放得开 也更加懂的法律罢了 一般也就生活 旅游多 都以自己为主 不然容易侵犯他人的权利 所以不用乱想 我们国家还乱发的多点 朋友圈发什么样的内容惹人讨厌 朋友圈发什么样的内容惹人讨厌? 无良海外代购帮,今日Lucy昔桂芳; 民间谣棍科普文,不转不是中国人; 骇人听闻标题党,惊天秘密快分享; 绿皮火车姿势高,地摊文学公众号; 抑郁滥情送鸡汤,换个头像测智商; 餐前起立拍食教,神秘仪式求别闹; 美图 *** 必九张,防癌补肾养生忙; 夜半时分秀加班,老板伦家肩好酸; 转此锦鲤大执行,晒娃狂魔勤刷屏; 转发好友抢红包,游戏对战炫分高; 每日励志虐出翔,卡忙北鼻我最强。 朋友圈里什么样人比较讨厌%3f 楼主忽略了一点,最让人讨厌的莫过所谓微商的产品展示图与晒收入图。其次是一些又丑又长毫无实际意义的网路名词说说!能不能不要转发那些丑长丑长的非主流说说了?!前边一大块空白后面再加几个字的那种, 就那种!谁不会发阿! 朋友圈那些你讨厌的人现在真努力是什么格式 老婆是电视,情人是手机;在家看电视,出门带手机;破产卖电视,发财换手机;偶尔看电视,整天玩手机;电视终身不收费,手机欠费就停机。 我为什么讨厌微信:朋友圈的屎意人生 2种方式 1,解除安装微信。 2,删除那些朋友。


泰国玛娃是什么意思

由吴奇隆、刘诗诗等主演的电视剧《步步惊情》正在热播,在第八集中殷成贵对蓝兰说:你曾经是玛娃,你永远别想能踏入那浮华的世界!那么剧中殷成贵所说的“玛娃”是什么意思?
  “玛娃”(马来语:Mawar)是马来西亚高地品种的玫瑰花。关于玛娃的解释,有观众认为这是蓝兰落魄时的小名。也有人认为是玫瑰花的意思。如果是玫瑰的意思,那么蓝兰身上的刺青应该也是玫瑰,而且是一朵黑色的玫瑰。
  黑色的玫瑰花语为:你是恶魔,且为我所有。黑色比喻冷酷、阴暗、黑暗和不光明,这和蓝兰的性格以及过往很相似,黑色还代表“秘密”,“隐蔽”,不确定的和神秘,这很像蓝兰,因为蓝兰的身份就是一个迷,她带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


台风“玛娃”
台风玛娃(英语Typhoon Mawar)联合台风警报中心04W国际编号1203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Ambo为2012年太平洋台风季第三个被命名的风暴。玛娃马来语Mawar,由一名马来西亚人提供是该国高地品种的玫瑰花


朋友圈缺什么晒什么?你对这说法怎么看?

朋友圈有一个说法叫做缺什么晒什么。以前没有认真的去考虑过这个说法。现在认真的琢磨一下,好像真有那么一回事。


我有一个朋友。她是倒追她的老公。当时她老公情绪低落,而且没有工作。朋友就在这个时候介入他的感情。

说到追一点也不假。主动给她老公买早餐。主动送她老公友生日礼物。总之在她的爱情世界里只有她自己。

我们都没有看见过她老公对她付出过什么?就连结婚。她也足足催了她老公一年。

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她只能进攻她的家公家婆,在家公家婆的劝说下,她的老公终于提结婚那么回事。

整个结婚的操办基本上都是朋友在紧张。在张罗!看的我们心里既焦急。又无语!

我们觉得这段婚姻肯定是不幸福的。因为男的从头到尾我们都没觉得他有丝毫的感情。更多的是将就。

果然,结婚后。朋友总是向我们诉苦。哭的稀里哗啦。我们都替她感觉不值。作为朋友的我们。肯定是指责和谩骂她的老公。觉得他不应该如此。并且我们支给她各种招数。

结果转头。她的朋友圈就是秀出她老公给她吹头发的图片。并且配上文字。

“好幸福啊!老公给我吹头发。老公的宠爱。让我觉得自己就像公主″

看了之后,突然认同了那一句话。缺什么晒什么?

她秀的是恩爱,晒的确实不自信。

她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向所有的人证明。她老公是爱她的。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她老公不在乎她。所有的人都知道她倒追她老公。这种特意让人去对他们感情的改观。这种行为。似乎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这种赤裸裸的不自信。更多让人觉得她可怜?

作为女人,我是不赞成倒追男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很危险的赌注。飞蛾扑火未必能成灰。

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多时候证明呐。女人追求男人。那种感情都是卑微的。只有少数是得到了回应。也只有少数是幸福。

女人对待感情就应该高傲。

男人只有花了钱和花了精力,花了时间去追求的女人,她才更懂得去珍惜。

越是容易得到的男人,越是不珍惜。这句话是一点都不假。

我觉得卑微的爱情就不要去故意秀恩爱。

会让你看起来更加卑微。

朋友圈也是一个江湖。秀恩爱很危险。一不小心就成了别人的饭后笑点。

且秀且小心。


普米族简介

普米族简介   普米族简介   普米族共有2.9 万多人。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怒江 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和宁蒗等县。“ 大分散,小集中” 是普米族的分布特点。普米族自称“ 普米英” 、“ 普日米” 、“ 培米” ,都是白人的意思。也称有“ 博” 、“ 巴苴” 等。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他们一般使用汉字。“ 普米” 意为白人。   普米族大多聚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这里森林环抱,交通不便,地多人少。普米族擅长饲养家畜和放牧,畜牧业发达。狩猎常常是男子的集体活动,猎物实行平均分配。女子能用构造简单的腰机和水准织机织出图案精美的土布。此外,普米族地区出产的木耳、石花菜、香菇、药材、野藤等,很有开发前景。   普米族历史   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氐羌人的支系,后由于白雪皑皑的大山不宜放牧,便逐渐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向气候宜人、水草丰茂的南方迁徙。约在西元七世纪前,普米族先民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宁、汉源、九龙,石棉,等地,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十三世纪后,普米人陆续迁入宁蒗、丽江、维西、兰坪一带定居,饲养家畜、耕山种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占居了主要地位,替代了以往的游牧生活。   普米族音乐   普米族约有二万三千多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兰坪等县, 其他散居在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等地。普米语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 使用汉文, 他们信仰喇嘛教, 并崇拜祖先。普米族人每逢节日喜庆, 对歌跳舞, 赛马, 打鞭是他们喜爱的娱乐活动。该曲采用『 四弦琴舞』 , 『 羊皮舞』 的音乐素材,节奏变换丰富, 旋律欢快动听。   普米族礼仪   殷勤礼貌、热情好客是普米族的传统美德。正月初一招客,是晋米族人民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在这一天的早晨,家家户户总是一面忙着做丰盛的饭菜。一边提着一大桶香甜的“啤依”(普米语,'黄酒”之意)到村旁路边去等候。只要见到来往行人,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熟人生人,都要给他敬上一碗“啤依”,接着就把他请进自己家里当作贵客招待。有时候,因为只有一位行人,几家人、甚至十几家人争着邀请,互不相让。因为按照普米族的 *** 惯,大年初一这一天,谁把路上的第一位行人请到自己家里,人们都认为这是最荣耀的事情。这一天谁家招来的客人多,也就意味着谁家的欢乐多。请到谁,谁就得手持礼品,在邀请者的陪同下很快来到主人家。这屋前,要在门外祝福道:“祝你家丰衣足食,安乐兴旺,生活和睦!”这时主人则恭敬地回答:“托你的福,托你的福!”客人要走了,主人又厚礼相送。礼物一般是糯米耙耙、猪头肉、“啤依”等。普米族人民的这种习俗,随着生活的提高,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如今,除请稀客外,还要请老人、五保户和孤儿。   当远方的客人来到家门,不论是生人或是亲友,主人家都会出来迎接,热情款待。普米族有一句俗语:“新坛子倒出的第一碗'苏里玛'(青棵酒),要敬给远方来客;刚烧开的茶罐里盛出的第一杯浓茶,要端给外族兄弟喝”。普米族人家习惯围着火塘而坐,右边为男性,左边为女性,客人的席位一般在右边。如果主人有长老,客人则坐在火塘下方,但生人都是在上席就坐。主人杀鸡煮肉,用丰盛的食物招待客人。吃饭时,主人摆出饭菜,先请客人用餐,家人则有的添菜,有的加饭,有的敬酒,将食物的最佳部分请客人食用。待客人吃饱吃好后,主人家才围坐 旁用饭。   普米族有良好的传统道德观念。白天主人下地劳动或外出,一般都不锁门,但不会丢失财物。在外拾到别人的物品,或发现别人丢失的财物,不能随便占有或损坏,要捡起来放在路边显眼的地方。对生人不能乱骂乱吼,遇路人要下马让道。对人以诚相待,日常生活中决不破坏公共财物。   普米族庆节   “大年”节,是普米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同,三、五天或十余天。   节日这天,各家各户在院内、大门外和屋顶上栽、插青松,以示四季常青,兴旺发达。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吃团圆饭,夜间要留人守岁。当雄鸡啼鸣时,各村寨鸣枪吹锣螺,以示报岁。接着,各家举行祭房头,祈祷平安吉祥、五谷丰收。然后,男女青年争先恐后地跑到水塘、小溪,水井背水,以最先取得净水为吉祥。   接着,全家围坐在火塘边吃酥油茶、糯米饭。家里若有年满十三岁的男女青少年,父母或兄嫂还要为他(她)们举行隆重的“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仪式由母亲主持。如果年满十三岁的女孩,她便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右手拿耳环、串珠等首饰。左手拿着麻纱、麻布等日用品,象征着妇女有享受物质利益的权利和承担家务劳动的义务。接着,母亲把女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换上短衣,穿上百褶裙,腰间系上一条绣花腰带。如果年满十三岁的是男孩,便走到火塘左边前方的男柱旁,在舅父的主持下,双脚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右手握着刀,左手拿银饰,由舅父把男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换上短衣,穿上长裤,系上一根腰带。并用牛角酒杯向客人敬酒。表示他(她)们已经成年。成年男女的父母,还要杀猪宰羊庆贺,给每人一碗骨头汤,一块肉、一些猪心、羊肝,表示大家都是骨肉至亲、心肝相连。至此,仪式完毕,穿裤、穿裙礼结束。男孩、女孩便算成人,开始正式参加劳动生产和社交活动。按照普米族人的传统习惯,年节期间除亲友互相拜年、祝福外,各村寨还要举行文娱体育活动,主要有唱歌、跳舞、打靶、荡秋千、赛马、赛跑和捕捉飞鸟等项目,内容颇有民族特色。节日最末的一天,男女青年身带炒好的米花、包谷花等,到附近山上举行传统的“灭虫”仪式,即每人将自己带的炒米花,放在一个大簸箕内,姑娘们把自己的手锡取下,埋入炒米花里。然后大家围着簸箕坐下,吃着、喝着、说着。吃一个炒米花,象征消灭一条小虫。直至吃完炒米花,便戴上自己的手镯,返回村寨。   普米族转山节   宁蒗县普米族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转山节,是祭山神的隆重节日。这天,人们以村寨为单位,成群结队,带着祭山神用的苏里玛酒、牛奶、祭祀面、祭文、字巾、纸幡等,前往约定的山头过朝山节。途中,要“过水”(洗脸、喝泉水)、“过烟”(燃香佛身),到达山头后举行传统祭仪,朝拜干木女神的化身狮子山;入夜,人们露宿山头,燃火跳舞,彻夜娱乐。   普米族婚俗   普米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个别地主家有多妻的。但通婚范围很严格,实行氏族外婚、等级内婚的规矩,一般人不与奴隶结婚,贵族和平民也不通婚。选择配偶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结婚中龄较早,女子到十五岁、男子十八岁多已完婚;也有在男女十三岁“ 成丁礼” 后完婚的。婚期多选在冬腊月农田季节举行,礼节很隆重普米族人好定婚,双方喝完定亲酒之后,男方要杀猪杀鸡,托媒人把猪心作为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也要杀猪并将两家的猪心都切成两半,分成两份,一份仍由男方家带回,表示“ 永结同心” 后便娶亲;   宁蒗地区普米族至今保留着古代“ 抢婚” 习俗。“ 抢婚” 是青年男女为婚姻受阻,采取一种“ 生米做成熟饭” 的结婚方式。男女双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结婚那天,姑娘仍外出若无其事地劳动。男方则派生辰属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踪,看准时机后突然抢夺,抢得之后便高声呼喊:“ 某某人家请你去吃茶!” 姑娘佯装反抗。早有准备的亲友们闻讯后迅速出击,与迎亲的人展开激烈争夺,由于人多势众,终将姑娘夺回,然后簇拥她回家举行隆重的出嫁仪式。尽管女方家长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并准备丰盛的食物,为女儿出嫁进行庆祝。   兰坪、维西等普米族地区则有独具民族风格的“ 对歌” 迎娶仪式,可以说,他们的婚礼,从始至终都是在欢乐的歌声中进行。在头天晚上,新娘要同兄弟们对唱《出嫁歌》( 米冬吉) ,表示感激父兄养育恩德,和倾诉借别之情;次日迎着朝霞,在家门东面山坡上梳妆,亲友们前来祝贺,又唱《梳妆调》( 苦揣吉) ,并向新娘赠送各种礼物。中午,男方迎亲的人到时,却被挡在挂着两块红布的青松喜棚前,双方须对唱《认亲调》( 直直吉) 后,始入棚饮茶。但女家照例紧关大门,在房里用唱歌方式提出种种质问,要男方对答。于是新郎、媒人或聘请来的歌者回答后,才由新娘的弟弟背送新娘上马。女家送亲的人走到半路时,大伙要同吃— 顿牛骨汤,表示“ 贴骨至亲” 。新娘至男家,也要齐唱《开门调》、《送亲调》( 米朱吉) 和《聚会调》( 乃宗吉) 等。这是普米族先辈传下来的古规。   普米族服饰   按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 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普米族男人喜欢穿短衣宽裤,披白羊皮领挂。永胜、宁蒗一带妇女喜包大头帕,扎牛尾和丝线盘于头顶,穿大襟衣,系百褶长筒裙,用宽大而有红、绿、蓝、黄色的彩带束腰,有的还在背上披一张洁白的长毛羊皮。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爱穿青、兰、白色大襟短衣,外着色彩鲜明的黑、白、褐色的绣纹坎肩,并配以闪亮的银扣。长裤外系围腰布,编发辫,有的喜佩红、白色珠饰,有的喜带耳坠银环。富裕人家在颈项还要挂上珊瑚、玛瑙和珠料,胸前佩带“ 三须” 、“ 五须” 的银链,手戴镯圈和宝石戒指等。   普米族饮食   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中午和晚上为正餐,多以玉米为主食。常用煮、蒸、烧、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饭、烤饼、面片、面条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种类繁多,有南瓜、茄子、番茄、辣椒、韭菜、萝卜、蔓菁、青菜、大葱,此外还经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并用核桃、麻籽、苏子、菜籽榨制食油。   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肉类多煮食和烤食,不习惯炒食。普米族擅长用风腌办法把猪肉制成猪膘肉或腊肉,以琵琶肉最为驰名。   普米族饮茶也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会坐卧不安,甚至头昏脑胀。普米族一天习惯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临睡时还要喝一次。日常饮茶的种类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猪油的茶)、盐茶和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等。惯于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经常饮用的有白酒、黄酒和有名的苏里玛酒(甜酒)。苏里玛酒多是用上好的大麦酿制而成,其味浓香醇厚,甘冽净爽,是待客、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红烧琵琶肉、醉鸡、竹叶菜炒番茄等。   普米族建筑   普米族多聚氏族而居,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坝区住房多仿白族“ 三方一照壁” 等院落形式,山区多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正房一般长6.5 米、宽3 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 擎天柱” (普米语为“ 三玛娃” ),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 人” 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 木楞房子” 或“ 木垒子” 。房屋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进门便是正房,靠门右方装地板,设火塘,后有神龛。火塘周围设卧铺,分男左女右两边,互不逾越,以忌混乱。平时人们在此食宿、议事,作为家庭活动的中心,也是宗教祭扫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正房左边是灶房,门外悬挂有牛、羊骨头,有祝愿牲畜兴旺和“ 避邪” 的意思。   普米族习俗   普米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禁忌。普米族家庭火塘上方的“ 神台” 上不能摆放杂物,不能攀踏“ 神台” ,不得用扫地的扫帚扫“ 神台” 。不能在村寨的神山龙潭处砍伐树木、挖土搬石和乱丢杂物。游客参观各种祭扫仪式和丧仪时,要先征得主人同意,参观仪式时要举止庄重,不能说笑和出现轻薄行为。孕妇不宜参加祭祖活动,不能参加葬礼。客人在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青蛙肉、马肉、猫肉, 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 不能用扫帚打人,不能用筷子打猪。不能在水中小便,不能在路上大便。晚上不能扫地,不能吹口哨。傍晚不能理发、洗头、梳头。不能毁坏地界、水界。不能戴着斗笠进屋。不能在屋里唱情歌。客人不能背向火塘而坐。不准背着枪进门,须拿在手里进门, 不能将刀口或枪口对着别人。不能用指头指别人的鼻梁。不能将帽子翻戴在头上。不能摸别人的头。不能将鞋放在床头。吃饭时不能作响,添饭时不能反手舀饭。若门口立有经幡旗杆,旗色为白色或红色,杆顶插把尖刀,表示家里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内。   普米族宗教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每一村寨都有一片树林作为固定“ 神林” 做全村寨的祭祖场所,并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普米族主要有晋昔节、转山节和尝新节。大部分普米族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七晚上吃年饭,也有的在初六的晚上,从初八开始视为新年的第一天,欢度“ 晋昔” 。转山节的日期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有的地区在七月二十五日。尝新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各地以当地农作物收获情况而定,大多以村为主,各村的日子不一样,但最多相差5 ——10 天左右。尝新节一般过两次,也有过一次的,在小春人库以后和大春收割以后的几天中进行。节日期间,走亲串戚,举行文体娱乐活动,说唱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祈求五谷丰收。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56个民族之普米族

人口为29657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 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其间差别很大。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通用汉文。普米族人大多数信仰多神的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还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和道教。普米族人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各有其自称,云南省兰坪、丽江、永胜的自称“普英米”、宁蒗町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意思都是“白人”。汉文史籍上称其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普米族。普米族人原来居住在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约在公元7世纪前他们迁徙到今四川西南部地区,是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并与汉族藏族等民族有密切来往。元朝时,普米族的一支随蒙古军队进入云南省的滇西地区,并在那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普米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9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加之生产方式落后,所以生产不发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8年建立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后,各方面都取得极大发展。 普米族 http://flash.qianlong.com/406/2005-5-30/pumi.swf


普米族的历史

1.明朝时候的普米族历史 怀恋故土的民族普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3600人。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交错杂居。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古代汉文史籍称之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信仰道教或藏传佛教。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尝新节等。 农业是普米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豆类、薯类等,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普米族与我国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低湿的川西南移。公元13世纪中叶,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随忽必烈远征云南。从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状态,开始了农耕生活。 千百年过去了,然而,代代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时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中,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北方草原的孜孜眷恋。 按照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线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 在普米族的丧葬活动中,要举行给死者指路的“给羊子”仪式。仪式开始,巫师先为死者指点祖先的名字,交待归家路线,并牵来一只羊为其引路。先在羊耳朵上撒点酒和糌粑,如羊摇头,就表示死者喜欢领受,全家吉祥平安。随后死者家属跪着请羊喝酒,向它磕头。这时,巫师一刀刺入羊体,迅速取出羊心,放在灵桌上,然后为死者念“开路经”:“快收拾行装吧,由这只白羊为你领路,回到我们祖先居住的北方。那里有厚厚的白雪,有祖先安息的崩崩木扎瓦山。这只白羊是祖先猎获的野羊的后代,它一定对你忠诚,听你的话,把你带回老家”,“只有北方才是安乐的故土。快快活活地去吧,跳跳蹦蹦地去吧,唱唱笑笑地去吧”。最后,还要具体指点死者应走的路线。言语中包含着对死者的安慰,也透露着生者的希望。 2.介绍普米族的来历和分布 普米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共有29721人。根据1998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公布的人口统计资料,普米族人口1997年已增至3。 11万余人。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丽江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其余分布在云县、风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县。 普米族主要聚居的滇西北地区,属横断山脉纵谷区中部山原地带。 金沙江和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南北走向,形成高山峡谷、小盆地交叉相间的地形。著名大山有老君山、玉龙雪山、雪邦山等,冲江河、巨甸河、白角河、通甸河等河流分别注入金沙江和澜沧江。 此外,还有著名的泸沽湖、程海、玉湖等高原湖泊,水资源极为丰富。该地区主要属温带季风气候,山区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 各地气候变化较大,高山终年积雪气候严寒,江边河谷地带较为炎热,半山区丘陵地带凉爽,具有立体气候的特征。雨量充沛、土质肥沃,适宜玉米、小麦、青稞、马铃薯、荞麦、燕麦等农作物的生长。 部分温湿地区还可以种植水稻、棉花、甘蔗等作物。在50年代,森林覆盖面积达50-70%,盛产云南松、冷杉、铁杉、香樟、漆树、花椒等优质木材及经济林木。 崇山峻岭是虎、豹、熊、野牛、金丝猴等稀有动物的乐园。铅、锌、铁、锑、金、银、水银、石棉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过去,普米族有“西番”、“巴苴”、“普英米”、“培米”等称呼,后统称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在大多使用汉文。 إ 普米族信仰多种神,崇拜祖先,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إ 据本民族传说和历史记载,普米族原聚居于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四川交界处的游牧部落,以后他们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地区迁移,这个过程延续了上千年。 一个民族,从大西北到大西南,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不断迁徙,历时千年,然而民族的特色却能保持至今,这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多见。现今生活在云南云岭山区的普米族可以说是中国迁徙最远的民族之一。 普米族的村落大多建在半山腰上,房屋一般采用木结构,墙壁用圆木重叠垒成,再用木板盖顶,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大方柱,普米族人称之为"擎天柱",认为这是神灵所在的地方。 普米族人居室的布局,一般是门朝东方,进门靠右边是火塘,火塘后面有神龛,火塘四周设卧铺。 屋外门边,悬挂着牛头牛骨,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普米族人的食品以玉米为主,主要做玉米饼食用。 特别具有民族风味的是普米族人制的"猪膘肉",它是将宰过的生猪掏去内脏,抽去骨头,再将盐巴和花椒酒洒在猪肚子里,缝合后进行风腌,味道极佳,是招待客人的上品佳肴。 普米族人还喜欢吃猪头肉,他们炖出的猪头肉色香味美,远近闻名。 普米族男子服饰是上身穿麻布或氆氇、布呢质的短衣,下穿宽大的长裤,披白羊皮领褂,膝下用布毡裹腿,腰间佩刀,脚穿自制的牛皮或猪皮鞋。妇女服饰各地略有不同:有的包大头帕,穿大襟衣,着百褶裙,有的喜欢用牦牛绒和丝绒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 她们以发辫粗黑为美,喜欢用宽大的红、绿、黄等颜色的彩带束腰,显得美丽大方。 普米族十分喜爱“四弦琴”,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他们居住的木楞房中,到处都会听到抒情、纯朴的四弦琴声。 当游子归来,家人要用琴声抒发感情,当小伙子爱上一位姑娘,更要通过优美的四弦琴声表达爱慕之心。 按照古老传统,普米族人在过年时要为满13岁的孩子举行成丁礼。 成丁礼的仪式由母亲或舅舅主持,成丁的孩子要脚踩象征财富和丰收的猪膘和粮袋,在巫师向火神及祖先的祈祷声中,给男孩儿穿上短上衣、长裤,给女孩儿换上百褶裙;孩子要向亲友一一磕头,敬酒致谢,从此以后,孩子就可以作为成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了。 按照普米族的古老传统,缔结婚姻、建立家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因而请一个能说会道、精明能干的媒人是十分必要的。 结婚仪式是非常神圣而隆重的,双方先要请巫师,选择吉日,然后由男方选派迎亲队伍,带着彩礼,骑马跨骡浩浩荡荡前往女方家中;而此时在女方家,人们一面为新娘梳洗打扮,一面准备丰富的婚宴,当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时,那里早已在用青松翠柏搭成的大棚上挂起两块红布,将迎亲的人挡在外面,双方要请歌手一里一外地唱《认亲歌》,唱完后才能掀开帘子,进行其他各项婚礼仪式。 结婚出嫁的新娘总是哀婉悲泣,不忍离去。 告别了少女时代,离开了父母兄弟的关怀,新娘在难舍难分中饮酒上马,离开娘家,随着迎亲队伍渐渐远去,到了男方家依次举行过祭祖、撒糌粑等仪式后,新娘就成了婆家的人了。仪式结束后,男方家要在院子里摆开宴席,宴请宾客,把整个婚礼推向欢乐的 *** 。 (内容出自雅嘎热、韦鹏飞、祁崇海等编著的《中华各民族》一书。) 。 3.介绍普米族的风俗习惯 普米族 怀恋故土的民族普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29657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汉、白、纳西、藏等民族交错杂居。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古代汉文史籍称之为“西番”或“巴苴”。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 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 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 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信仰道教或藏传佛教。 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尝新节等。 农业是普米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豆类、薯类等,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怀恋故土的民族】 普米族与我国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 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低湿的川西南移。公元13世纪中叶,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随忽必烈远征云南。 从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状态,开始了农耕生活。 千百年过去了,然而,代代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 时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中,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北方草原的孜孜眷恋。 按照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 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线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 在普米族的丧葬活动中,要举行给死者指路的“给羊子”仪式。 仪式开始,巫师先为死者指点祖先的名字,交待归家路线,并牵来一只羊为其引路。先在羊耳朵上撒点酒和糌粑,如羊摇头,就表示死者喜欢领受,全家吉祥平安。 随后死者家属跪着请羊喝酒,向它磕头。这时,巫师一刀刺入羊体,迅速取出羊心,放在灵桌上,然后为死者念“开路经”:“快收拾行装吧,由这只白羊为你领路,回到我们祖先居住的北方。 那里有厚厚的白雪,有祖先安息的崩崩木扎瓦山。这只白羊是祖先猎获的野羊的后代,它一定对你忠诚,听你的话,把你带回老家”,“只有北方才是安乐的故土。 快快活活地去吧,跳跳蹦蹦地去吧,唱唱笑笑地去吧”。最后,还要具体指点死者应走的路线。 言语中包含着对死者的安慰,也透露着生者的希望。 【民居】 擎天柱·木楞房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 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 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 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 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称“三玛娃”),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 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 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门朝东,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以木板,称上火塘。 两边搭宽约70厘米的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正对屋门的后墙下砌一与房屋等宽的大床,高约70厘米,上铺木板。 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供取暖和烧水做饭之用,习惯上称下火塘。 周围设铺位,左为男铺,右为女铺,供全家人起居之用。 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平时可坐在旁边烤火、聊天、唱歌、睡觉。 吃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分给饭菜,或大家边吃边在上面烤粑粑、烤肉,红彤彤的火映照着全家人的脸庞。 每遇亲友来访,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将客人导入火塘边的上座,然后便奉茶献酒,端上热腾腾的牛羊肉、猪膘肉和一碗拌有葱、蒜、辣椒、花椒、香椿的酸辣汤,热情款待,直到客人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 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成丁礼】──人生的新起点 普米族少年儿童与成年人的年龄界限为13岁。 13岁前,男女儿童均穿长衫。到了13岁,举行完“穿裤子”、“穿裙子”仪式,即成丁礼后,才能改换装束,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普米族的成丁礼多于大过年(即春节)时举行。仪式多由母亲或舅父主持,简朴而热烈。 届时,全家人围坐在烈火熊熊的火塘周围,怀着喜悦的心情注视着这一场面:成年儿童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意味着长大后有吃有穿,生活美满幸福。 如果是男孩,。 4.普米族的风俗习惯 普米族舞蹈 举行。跳舞时,在场地中央燃起一堆篝火,因与屋内的锅庄相似,故被称为打锅庄。锅庄舞舞蹈动作大多反映了耕作、狩猎、纺织、洗麻等方面的生产劳动形象。传统的锅庄舞有七十二凋,但是现在一般只能演奏十几种曲调。锅庄舞舞步刚健明快,热情奔放,动作幅度有大有小,边唱边舞,保留了古代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普米族舞蹈大都带有集体舞的性质,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加入到舞蹈的行列当中。同时普米族舞蹈的动作简单易学,又经常到公共场地进行,因此很容易普及,几乎每一个普米人都会跳锅庄,普米族人聚居地区也因此成为歌舞之乡。 宗教舞蹈是普米族舞蹈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丧葬仪式中为亡灵开路时跳的驱邪舞,进行“送替神”等巫术活动时巫师跳的“醒英嗟”等都属于宗教舞蹈之列。巫舞大都伴以法器或刀剑等器械,通过舞者的舞蹈,力图制造出一种威严而具震慑力的气氛 饮食 普米族生产的粮食主要有玉米、青稞、大麦、燕麦和荞麦,主要食物就是这些粮食的制成品,糌粑面是普米族传统食品,原料有大麦、燕麦、荞麦、玉米等。 饮食文化 普米族面食类食品的加工方式主要有烤制和煮制两种,各种粮食都可以加工成粉,成年人常食用较硬的烤粑粑,老人和儿童常食用烤稀面饼,普米人也常吃煮面片。 普米族食用肉类食物的数量较大,主要是猪、牛、羊、鸡肉,以猪肉为主。普米人大多集中在冬天杀猪,一方面便于贮藏,另一方面也是为大过年做准备。猪膘肉是普米人加工整猪的一种特殊方法,即将猪杀死后去毛、头、内脏和四肢,加盐进行腌制,再将腐部缝合成即成猪膘 ,猪膘一般可以放置数年不变质,食用时要一圈圈地切下来,一般每个普米家庭每年都要制作一至两个猪膘,猪膘的多少也能反映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 普米人食用牛肉则是随杀随吃,一般是煮牛肉、骨头做牛排汤。普米人吃羊更为普遍,食用方法也与牛肉类似。 普米族已经广泛开始种植蔬菜,主要有洋白菜、青菜、白菜、南瓜、萝卜、土豆等,做菜的方法比较简单,多采取煮、炒、腌等方式。 普米人有喝茶的嗜好,每天起床后以及中午和晚饭前都各喝一次茶。酒也是普米人喜爱的饮料,有烧酒和水酒之分,在婚丧和 *** 时,使用牛角杯盛水酒,称为牛角酒,主人以将客人灌醉为体面事。 除了通用的烹饪器具以外,许多普米族人家至今还使用着先辈留下来的烹饪器物,如铜罗锅、铜盆、铜壶、土锅、木碗、木指油盐茶具等。 在普米家庭内,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平时可坐在旁边烤火、聊天、唱歌、睡觉。吃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分给饭菜,或大家边吃边在上面烤粑粑、烤肉,红彤彤的火映照着全家人的脸庞。每遇亲友来访,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将客人导入火塘边的上座,然后便奉茶献酒,端上热腾腾的牛羊肉、猪膘肉和一碗拌有葱、蒜、辣椒、花椒、香椿的酸辣汤,热情款待,直到客人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 文学 普米族创造了很多想象丰富、优美绚丽的民间文学作品,长久以来,这些文学作品通过一代代普米族人的口传身教传递至今。 在现代普米族文学之前的普米诗歌,主要是民间歌谣。普米歌谣中有叙述天地形成和人类起源金国的古歌,有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仪式歌,还有反映普米人民社会生活的婚俗歌、丧葬歌、苦歌、劳动歌、情歌等生活歌谣。 普米族诗歌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保存至今,如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的《白狼歌》 ,讲述普米起源的神话《直呆喃木》等都可称为普米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普米族诗歌中有一些关于宗教或历史方面的被用丁巴文或藏问记录下来,人们可以对照歌词进行唱诵,如《古利歌》,是记载普米传统习惯法规的诗歌,叙述了扑民族古代的历史和生活,以及一些古代的传说法规等。 在普米族内还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源于生活本身,经过提炼和发展,最终成为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反映普米人的向往和追求,有些讲述的是普米族的历史传说,有些则是宗教神话故事,还有一些反映了普米族人的现实生活,如以马帮生活为题材的《赶马歌》等。 5.普米族如何祭祀神山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普米族的宗教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习俗,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神山祭祀是宗教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普米族的神山祭祀仪式有两种,一是私祭,一是公祭。 私祭就是各个家庭宗族自己组织的祭祀活动,祭祀时间不固定,较为随意,次数频繁。 公祭庄严而隆重,仪式在神山林举行。 此赴兰坪,有幸亲历普米族百年未能进行的神山大祭。 祭祀活动在神山老君山下的情人坝举行。 驱车越过“三江之门”,北行约两公里,便到达罗古箐村。眼前呈现一幅风光画卷:虽是隆冬时节,但一块巨大的草坪却绿草茵茵,与北面的河流、四周连绵的群山、茂密的参天大树相映衬,令人心旷神怡。 这便是著名的情人坝。 情人坝因草甸中间有两株高矗的大树而得名。 情人树南面,普米族兄弟搭起了祭祀台。台四周木柱上,五额六色的旗子和条状的旗幡迎风飘舞。 身着节日盛装的普米族男子腰佩长刀剽悍威武这;女子着白长裙配彩色上衣,头顶花巾帕,像一朵朵盛开的山花。 从云南宁蒗、永胜、维西、丽江以及专程从北京、昆明等地赶来的普米族兄弟代表,聚集到这里参加祭祀活动。 阳光过山林,草甸披金辉。庄严而隆重的神山祭祀活动开始了。 “汗归”(神职人员、主祭师)手拿法器,念诵祭文。与此同时,乐队吹响牛角号,敲起皮鼓、铜锣、铜铃铛。 古老而又动听的乐曲在山谷间回荡。汗归吟诵的祭文大意是:“在日出洁白的东方,在发白光的南方,在发红光的西方,在发金光的中央,我们神山下的普米弟兄和各族朋友们,在辛己年里,在腊月初六这一天,在吉祥的年辰、吉祥的月辰里、吉祥的日子里、在老君山庇佑下,把所有的阴气、秽气、霉气都洗干净……”,在祭师的吟诵声中,一位普米族领导干部介绍,与青山共存共荣,是普米族文化的底蕴。 青山、绿水是普米族亘古至今的伴侣,是生活的全部,是赖以生存的财富。他们从山林中得到盖房的竹木、治病的神草、鲜美的野菜、甘甜的山泉。 因此,千百年来,普米族视老君山为神山,逢年过节都要祭祀神山,表达对神山的敬畏和崇拜。千百年依山靠山的普米族,总结出了这样的质朴之理:先有树,后有水,才有人的发展。 呵护山,才能保住树,才能保住水,人才能继续发展。这一生态文化的原动力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 吟诵完毕,剽悍的普米族汉子手举利刃,把捆绑在木杆上的两头牛、两只羊、两只大公鸡杀死,将其头供在祭台上。其余祭师跟随汗归边吟诵,边围着祭台旋转,诵以祈祷。 待念经告一段落,将剩余的牛、羊、鸡砍成小块,放进祭坛旁准备好的大锅里煮熟,当作神山所赐的食物,共同分享。吃了神山所赐之物,可保当年健康平安、吉祥如意…… 。 6.民族礼仪中的普米族日常习俗礼仪文化有哪些 普米族热情好客,当家中来客人时,主人要当着客人的面宰猪、羊、鸡、鸭,以示 诚心;客人离去时,主人要送客人一块猪腿肉,称为“散份子”。 盖新房时,亲友邻 里前往帮忙,主人只待以酒饭,不给报酬。婚丧和 *** 时,要用牛角杯盛酒敬客,并 以客醉为体面。 居住在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普米族在过年的时候,不管认识还是不 认识,也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路过普米族人家的家门口,都会被热情地 邀请到家中做客。有时候,几家人家同时在村口等候,可是只来了一位过路人,都 要把客人拉到自己家做客,常常会发生几个人争一个客人的事。 谁能第一个把过 路人拉到家里做客,主人会感到无比自豪。 如果大年初一这天没有过路人,普米族人就把寨子中道德高尚、勤劳懂礼的人 请到家中做客。 被邀请的人会不加推脱,带上礼物到请他的人家做客,这是出于对 主人的尊重,也是自己的荣耀。 到了主人家,客人在进屋时向主人祝福:“我祝你家丰衣足食、安乐兴旺、和睦 幸福! ”主人恭敬地回答:“托你的福,也祝愿你万事如意! ”然后,宾主举杯畅饮,品 尝丰盛的佳肴,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客人告辞时,主人还会拿上糯米粑粑、猪头肉 或黄酒塞到客人手中。


普米族的人物

鲁若迪基,普米族,汉名曹文彬,当代著名少数民族青年诗人之一,1967年12月3日出生于宁蒗县翠玉乡。中共党员,大学文化。著有诗集《我曾属于原始的苍茫》、《鲁若迪基抒情诗选》、《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等。曾在《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大家》、《星星》诗刊、《作家》、《诗选刊》、《诗潮》、《上海文学》、《芙蓉》等刊发表作品。作品入选《1999中国新诗年鉴》、《2000中国新诗年鉴》、《2004中国诗歌精选》等。部份作品被译成外文。其作品1990年11月获《云南日报》“南国云”诗歌比赛二等奖;1997年11月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创作骏马奖;1999年10月获第三届边疆文学奖;2000年12月获第三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2001年9月获第五届边疆文学奖;2002年8月被宁蒗县委、政府授予“小凉山十大文化人”;2002年9月获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04年12月获《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文艺报》作品推介榜第一名;2005年2月获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奖提名奖;2005年3月获首届丽江市文学艺术创作奖最高荣誉奖、单篇作品二等奖;2005年12月获第七届《云南日报》文学奖;诗集《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是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提名作品。

上一篇:国美招聘信息

下一篇:艾宝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