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网

时间:2024-04-29 11:44:23编辑:奇闻君

军事网站上中国被吹得神乎其神的

外媒的报道的另一个作用就是:给当事国的议会增加军费开支或预算找到依据,比如,当事国的增加军费预算草案需要议会批准才能生效,要想获得批准,就要草案提交方提供证据,比如中国军力报告,中国官方一项比较保守,不会过多提供资料证据,那么这些报道就成了证据,只要这些外媒稍有名气即可,有了一定的证据后,议会就会批准,当然,外媒的报道也许并不会成为主要证据,但至少会成为参考之一(毕竟这些外媒不是军事专家,当然一些军事杂志除外)。于是中国国内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再加上官方并不公开,就出现的这样的情形,大家都在吹,也不知谁真谁假,军迷们毕竟在全民人口比例中算少数(绝对数量当然不少),大多数人不明所以,一些军盲的yy理论就浮出水面,这些理论以假乱真,要证明是假的还真不容易,都来自外媒,于是,楼主看到的现象发生了。


你认为三国中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以下是《细说三国》中对诸葛亮的记载,评价
  这本书很好,如果你想了解三国人物,建议你买《细说三国》看看
  诸葛亮在出山以前,是很普通的一个文士,对曹操并无恩
  怨,和孙权这一边也没有什么联络,虽则他的胞兄诸葛瑾已经由
  于孙权姐夫弘咨的介绍,在孙权身旁当了一名左参议之类的官。
  诸葛亮究竟是那一省的人?我倘若说他不是河南省人,就
  难免为万千的河南乡亲所不能宽恕。实际上,依照今日户籍办
  法的规定,他应该是一位在河南省设有户籍的中国国民。
  倘若严格地按照生在什么地方,才算是什么地方的人,那
  末,他应该是山东人了。他的出生地,是(今日沂水县附近的)琅
  邪郡阳都县。
  更严格的算法,是算他的“近代祖先”,与“远代祖父”。他的
  近代祖先,是诸城县的葛家。这诸城县的葛家,迁居到别的郡
  县,喜欢自称“诸葛”。
  他的最古的祖先,是河南东部的葛国的国君,曾经与商朝的
  成汤作邻居,被成汤讨伐过。
  所以,说来说去,他还是敝省河南的人。
  也许,湖北省的朋友们会抗议。理由是,诸葛亮所住的“隆
  中”不在别处,在湖北襄阳的西边郊外。
  河南人的答复是:襄阳在当时离开我们的南阳太近。而且,
  诸葛亮自己说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诸葛亮从来不曾说过
  “躬耕襄阳”啊!
  然而,像诸葛亮这样我们都喜欢的人,就让他多兼几个省
  籍,有什么不好呢?古希腊的大诗人荷马,不是曾经有过七个国
  家声称荷马是它们的国民么?
  诸葛亮之所以获得一千七百多年以来这么多人的喜欢,第
  一大概是由于他既忠且勇且智。忠臣很多,勇将也不少,忠勇而
  兼有计谋的,便没有几个人比得上他了。
  他而且颇有文才。与均足以确定他在中
  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依我个人的愚见,他最感动我们的地方,是他对刘备的一份
  死生不渝的义气。他明知由于荆州南郡之失与关羽之死,消灭
  曹魏已不可能。然而他依然出兵六次(所谓“六出祁山”),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报
  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
  他另有一点十分可爱的地方,是长得漂亮,一表人才(他所
  娶的太太传说极丑,倘若真是如此,那就更足以显出他的“伟
  大”。我的父亲曾经告诉我:“诸葛亮娶一个丑太太,是十分聪明
  的举动。否则,他就不能专心办公了。抗战期间我在重庆,有一
  位热心的朋友向我建议,公开演讲时,说诸葛夫人是“三心牌”:
  见面的时候恶心,摆在家里放心,想起来伤心。其实,诸葛夫人
  并不难看,“难看”的谣言的主要来源,是黄承彦老太爷自己一封
  信。黄老太爷在信中向诸葛亮说:“我有一个女儿,虽然长得难
  看一些,却可以帮你做一些扫地煮饭之类的粗事。”谣言的另一
  来源,可能是南阳的女孩子们或襄阳的女孩子们“同行相嫉”,见
  到诸葛夫人嫁得了那么漂亮的小伙子,就妒火中烧,纷纷想象诸
  葛夫人的毛病,例如太高了,太矮了;眼睛大得像驴子,或小得像
  一条线;耳朵肥大像猪,或长长的像兔子;脸是马脸,又麻;或脸
  是扁得像饼,鼻孔朝天,等等……这虽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
  辞”,却可以说得上是“仇人心中出无盐”了)。
  我应该把文章写得略为平淡一些。诸葛亮与他的夫人,未
  必是一对堪比于孙策与桥大小姐,或周瑜与桥二小姐之“一对璧
  人”;也未必是“郎才女貌”。至少是,郎才而女不太丑罢。
  一般老百姓另有他们喜欢诸葛亮的原因:诸葛亮会呼风唤
  雨(借东风),会制造自动的木牛流马,也会把周瑜气死,把王朗
  骂死。这些,都是上了作者的当。
  诸葛亮哪里会有什么呼风唤雨的能力呢?他也不曾制造出
  不需人力推动的木牛流马;妙计他诚然有,而且很多,却未必每
  一次都能胜利。总之,只是比起一般的文臣武将,较有能力而
  已:不是天才,更不是“妖道”。
  他生平不曾穿过那八卦袍,也没有不分寒暑,手摇鹅毛扇子
  一柄。他头上戴的是不是有青丝带的帽子(纶巾),也大有问题。
  最先说诸葛亮“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的,是<三才图
  会>的著者王圻。王圻是明朝人。
  宋朝的苏轼,认为“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是周瑜。苏轼
  在他的“赤壁怀古”一首词里写了:“遥想公瑾(周瑜)当
  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比王圻早了好几百年,离开三国时代较近,似乎他说的
  话要比王圻的“可靠”。却也未必。苏大先生的诗词好,文章好,
  字也写得好。考据与考证的学问却常常有毛病。中的
  赤壁,并不是当年周瑜对曹操打仗之时的赤壁。赋中有“东望夏
  口,西望武昌”的话,把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也说得很不精确。
  他在“赤壁怀古”的这一首词之中,说周瑜刚刚娶了“小乔”
  不久。事实是,已经娶了她九年以上。
  苏轼不曾注意到“赤壁之战”发生之时,并不是夏天,而是冬
  天。周瑜不需要挥动他的“羽扇”。
  那末,究竟是谁有“羽扇纶巾”?是宋朝苏轼所说的周瑜呢?
  还是明朝王圻所说的诸葛亮呢?是不是王圻确有所本,而苏轼
  并无所本?是不是王圻与苏轼都不过是“说说罢了”,没有下过
  什么考据与考证的功夫?
  倘若我们去请教京剧专家,他们的答复就很容易叫我们立
  刻有“无可奈何的满意”。专家说:“历史是历史,戏是戏。”“羽扇
  纶巾,诸葛亮在戏台上已经用了;就让他用下去罢。周瑜,有两
  根野鸡毛插在头上,就不必也用羽扇纶巾了。”
  京剧之中的诸葛亮是老生,而周瑜是小生。历史上的诸葛
  亮却比周瑜小上七岁。当时,建安十三年,诸葛亮二十七岁,周
  瑜三十四岁。
  京剧之中的诸葛亮,嘴唇上挂了很长很多的黑颜色的胡子。
  这个我当然反对,但是还可以容忍。周瑜呢了,一位盖世英雄,被
  专家们插野鸡毛在他的头上,披了粉红色的袍子在他的身上,而
  且逼着他用娘娘腔说“小生”式的湖北话,真正岂有此理!
  诚然,“历史是历史,戏是戏”。但是,我们学历史的人从来
  不敢糟蹋京剧家们的戏;为什么京剧家们老是喜欢歪曲我们的
  历史呢?
  乘此机会,我代表敝同行若于人对三家电视台的某一些历
  史连续剧的制作人、编剧人、导播人、登广告的提倡人,同时附带
  地提出相当严重的抗议。抗议什么呢?抗议你们把吕四娘送进
  了少林寺,和许多和尚混在—起!也抗议你们把雍正皇帝也写
  得年轻英俊,一度迷惑了吕四娘。对不起。
  话归本题,我们还是谈谈诸葛亮罢。他家原姓葛,老家在徐
  州琅邪郡诸县(山东诸城),迁居到阳都县(沂水)。他本人流落
  到荆州南阳郡的邓县。汉朝的邓县故城一名“隆中”,不在今天
  的河南,而在今天的湖北,襄阳县之西二十里。
  他之所以流落,由于父亲诸葛珪早死,随了叔父诸葛玄到
  (江西南昌)豫章郡。诸葛玄受刘表之任命,当过很短时间的豫
  章太守;被曹操派来的朱皓赶走,去了襄阳闲住;不久,病死。诸
  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失了依靠,就作了农夫,在“隆中”长住下来。
  请葛亮住在隆中,所过的生活是地地道道、半耕半读的生
  活。他不能不耕,因为叔父诸葛玄已死,他自己在刘表的衙门里
  并无一官半职。他不能不读,因为志趣很远很大。
  他读书的方法,是注重大的问题及其解决方略,而不肯浪费
  时间与精力在琐碎的、咬文嚼宇的“小题目”上。
  几十年前,笔者曾经在巴黎请教过袁世斌(冠新>先生:“什
  么样的人,才可以办大事?”袁先生说:“脑筋清楚,就可以办大
  事。”我又问;“怎么样的脑筋,才算得是清楚?”袁先生说;“清楚,
  就是有条理:懂得提纲挈领,把事情分出一个大小先后。”
  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可能便是如袁先生所说:研究出事
  情的大小先后,及其处理的方法。
  他的三位同学,都和他不同,喜欢把书上的字句完全记住,
  完全背得。这三位的姓名是:石韬、徐庶、孟建(他们的宇,是广
  元、元直、公威。诸葛亮自己的字,是孔明)。
  诸葛亮曾经看出这三位同学的志愿与能力,说他们将来可
  以做官,做到刺史、大守(后来石韬果然做到太守、“守典农校
  尉”。汉朝的“守”字等于民国初年的“署理”二字。如徐庶在长
  坂坡之役以后,因老母留在樊城,落入曹军之手,而回到北方投
  了曹操,在曹操下边做到了“右中郎将”与御史中丞。孟建做到
  了凉州刺史、镇东将军)。
  三位同学在当时问诸葛亮:“你自己的志愿与能力呢?”诸葛
  亮不肯答复,只是笑而不言。
  他们三人,尤其是徐庶,其实也并不是不知道诸葛亮的志愿
  与能力。因为,他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管仲辅助齐桓
  公尊王攘夷;乐毅把亡掉了一大半的燕国,完全恢复,而且占领
  了齐国的十分之九。诸葛亮有志于使得汉朝中兴,于此可见)。
  当时的一般人都认为诸葛亮太狂妄。徐庶却深信诸葛亮确
  有比得上管仲、乐毅的能力。
  还有两个人,也很深信诸葛亮是天才。其中的一位姓崔,号
  州平(名叫什么,现存的史料没有记载),是(河北省蠡县南边的)
  博陵县人,避乱住在荆州。父亲崔烈是名士,可惜花了钱买司徒
  与太尉的官位,声誉一落干丈。其后,因为大儿子崔钧参加了袁
  绍的讨伐董卓运动,崔烈被董卓关在牢里;董卓死后,被释放;李
  催来到长安,崔烈死于李催之手。崔州平是崔烈的小儿子。
  诸葛亮的另一位知己,是长他一辈的亲戚、襄阳人庞德公。
  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是诸葛亮的姐夫。庞德公说:“诸葛亮好
  比是一条卧龙”(睡着的龙,还不曾醒,醒了就会飞走)。
  庞德公对于自己的侄儿庞统也很称许。说庞统是一只凤
  雏。凤雏,就是雏凤,出生了不久的凤凰,将来前途无量。
  庞德公的一个朋友司马徽,是颍川郡阳翟县人,也流寓在襄
  阳,带了家眷与庞家同住在洄湖之中的一个小岛之上。这个岛,
  叫做鱼梁岛。这位司马徽颇有知人之明,庞德公称他为“冰镜”
  (的作者误写为“水镜”)。所谓冰镜,意思是:司马徽
  极冷静,能够冷眼观人,冷得像冰,而看人看得准,像镜子一样。
  司马徽的经学、史学、子学,都有相当深的造诣。远方青年
  走来跟他念书的颇有几位。知名的有向朗、尹默、李仁。这三人
  都在刘备取得益州以后,做了重要的官:向朗当了几任太守,做
  过诸葛亮下面的“丞相长史”,及光禄勋、左将军;尹默作过“劝学
  从事”、太子仆射(教刘禅读;李仁的儿子李撰了尚书令
  史、太子庶子、太子仆射(教刘禅的儿子)。
  司马徽似乎不曾做过诸葛亮的老师,他与诸葛亮的关系,是
  师友之间;在年龄上比诸葛亮长半辈。
  习凿齿在里面说:把诸葛亮介绍给刘备的,是
  司马徽。刘备走到了司马徽家,专诚拜访,向司马徽请教对当时
  的局势看法如何。司马徽说:“我不过是一个儒生,俗士,根本不
  识时务。识得时务的,这里有卧龙与凤雏二人。”刘备进一步再
  问:“谁是卧龙?谁是凤雏?”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姓诸葛,名亮。
  凤雏姓庞,名统。”
  所记载的与此不同:刘备驻屯在南阳郡
  新野县,遇到徐庶,对徐庶十分器重。徐庶向刘备说:“有一位诸
  葛亮,是睡在家里的一条龙。将军想不想见他?”刘备说:“你就
  带他来见我罢。”徐庶说:“诸葛亮这个人,不是可以被我带来见
  你的。你应该屈尊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便去拜访,前后拜访了三次(这三次,未必如<三
  国演义>的作者所说,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刘备遇到了崔州平;
  第二次诸葛亮又不在家,刘备在途中遇到了石广元与孟公威;到
  了诸葛家.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离开诸葛家,遇到了诸
  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最后,刘备在第三次拜访之时,才见到了诸
  葛亮,畅谈“时务”。也许.刘备拜访了诸葛亮三次,三次都见到
  了,而且也都畅谈了。第一次谈得就很“投机”,所以第二次再
  来,第三次又来,前后谈了三次以后,诸葛亮完全说服了刘备,刘
  备也说服了诸葛亮。刘备答应诸葛亮,采纳他所建议的政略与
  战略;诸葛亮也答应了刘备,离开隆中的草庐,跟刘备去新野,从
  此为他效劳,到死为止)。
  《三国演义》关于三顾“茅庐”的描写,虽然极不正确而文笔
  十分精彩,也连带地似乎不太费力而给读者一一介绍了请葛亮
  的几位好友与岳父黄承彦、弟弟诸葛均。
  《三国演义》中的“茅庐”,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称为“草
  庐”。《出师表》中有这么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
  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卑微,学识
  鄙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
  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有了这《出师表》里的几句话作为证据,鱼豢在《魏略》之中
  所说,就不攻自破。《魏略》说,不是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而是诸
  葛亮到了刘备那里去“求见”。见了以后,刘备因为从来不认识
  这个年轻的书生,对他不甚理睬。诸葛亮偏要留在客厅,到了别
  的客人走了以后,他还不走。刘备仍旧不太睬他,而拿起一只刚
  刚有人送来的髦牛尾巴,编结这尾巴上的毛作消遣。诸葛亮忍
  耐不住,就很冒失地说:“将军有没有别的远大志愿,还是就这样
  以编结髦牛尾巴为满足?”于是,刘备才丢下髦牛尾巴,向请葛亮
  说;“这是什么话?我哪里会以编结髦牛尾巴为满足呢?我不过
  是弄着玩,解解闷而已。”诸葛亮说:“将军,你看镇南(镇南将军
  刘表)比得上曹公吗?”刘备说:“不如。”诸葛亮又问:“您自己比
  得上曹公吗?”刘备只得承认:“也不如。”
  《魏略》的这一段对话,很像是《战国策》上策士的口气。很
  容易叫人倍以为真。事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自古以来,像刘备那样以一个爵为亭侯,官拜左将军,作过
  徐州牧,年纪有了一大把的人,肯去拜访—个二十七岁,姓名“不
  见经传”,毫无资历的年轻人诸葛亮,虽不能说绝对没有,至少是
  很不常有。这就是刘备非常人所及的地方。
  诸葛亮在隆中,他在草庐里对刘备所说的一番话,已经被陈
  寿浓缩在《诸葛亮传》之中。
  他向刘备说:“自从有人发起讨伐董卓以来,豪杰并起,各据
  一方,‘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其中,最厉害的是曹操。比起袁
  绍来,曹操的名气小,兵少;他却终于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这
  不仅是天意,或时机,人谋也有关系。曹操到了今天,兵有了一
  百万;地位呢,掌握了朝廷,挟天于以令诸侯。刘将军,您是不可
  以在这个时候和曹操较量短长的。”
  诸葛亮继续说:“另一位不可以和他较量的人,是孙权。孙
  家的人割据江东,已经有了‘三世’(陈寿所指的三世,是孙坚、孙
  策、孙权。陈寿弄错。孙坚虽则是江东吴郡富春县人,却并不曾
  有机会回到家乡,实行割据)。孙权这个人不仅有易于防守的地
  盘(有长江之险),而且很得江东的民心。刘将军,您只可以和孙
  权做朋友,不可以打他的主意。”
  那末,该打谁的主意呢?该打刘表的主意。刘表有了这大
  好的荆州,北有汉水、沔水;南有南海;向东,顺长江而下,通到吴
  郡一带;向西,通到巴郡、蜀郡。刘表有了这可攻可守的荆州,却
  毫无用武的能力。“刘将军,这似乎是老天爷安排好,给您做本
  钱的。您是不是有兴趣呢?”
  荆州以外,另有一个州,也是好地方,而主持该州的州牧比
  刘表更无能力。这另外一州,是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与陕西南
  部的益州;州牧刘璋是一个既糊涂而又懦弱的人。益州的土地
  很肥沃,人民很殷实,刘璋却不懂得如何保存这一大片土地,照
  顾那么殷实的人民。在益州的北部,汉中郡一带,有居心叵测的
  张鲁,而刘璋不加防备。益州的才俊之士,早就想换掉刘璋,欢
  迎一个配得上作他们的州牧的人了。
  “刘将军,您不仅是汉室(景皇帝)的苗裔,而且信著于四海,
  声望极高。您本人又喜欢交结英雄,思贤若渴。您便是一个配
  得上到益州去作州牧的人。”
  诸葛亮的结论是:倘若刘备能先取荆州,再占益州,便有了
  立足点。然后把荆、益两州的内政办好,把边界的要害守好,西
  和诸戎,南抚夷越(夷,指云南、贵州的各种夷人与苗族;越,指广
  东、广西与越南的越人),同时“结好孙权”(与孙权结盟,建立友
  好关系)。这样,便把脚跟站稳,可守可攻。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
  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
  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把当时中国的整个局势分析得明白透
  彻;也把刘备所应该采取的步骤,设计得有条不紊。
  其后,刘备得到他的帮助,完全按照这个计划去进行,先取
  荆州,后取益州,然后荆、益两州的兵同时出动,用钳形攻势对曹
  操作战。
  可惜,一则是曹操来得太快,没有等到刘备拿下荆州就来;
  二则是刘备依靠了孙权的力量才抵住了曹操,因此而不得不把
  荆州的最好部分(武汉一带的)江夏郡与(江陵宜昌一带的)南
  郡,让给了孙权;三则是虽然在周瑜死后,经过一番磨擦而向孙
  权用长沙换得了南郡,命令关羽由南郡攻取襄阳樊城,吓得曹操
  想放弃许县,刘备自己也攻占了汉中,对长安形成威胁。却不料
  因此而引起孙权的嫉妒与害怕,背弃了同盟的誓言,出兵偷袭关
  羽的后方,杀害关羽,酿成孙权、刘备二人在猇亭拼得你死我活!
  诸葛亮的隆中方案,终成泡影。
  这些,留待以后细说。
  现在,我们应该说一说,诸葛亮参加了刘备的阵营之后,有
  过什么表现?他在赤壁之役,所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他参加了刘备阵营.起先并没有立即获得什么重要的职位,
  如所谓军师之类,因此也就不曾能够有什么惊人的表现(火烧博
  望坡之事,与他无关)。
  刘备自己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个空头的“左将军”,虚有其号
  的“宜城亭侯”,论实力仅有几千名兵士,在地位上仅是刘表所收
  容的一员“客将”,既非州牧,亦非太守,新野一县也并非他的“防
  区”,只是暂时的驻军之地。如此的一个刘备,怎么能给诸葛亮
  什么官做呢?
  诸葛亮在刘备的军营之中,倘若能有什么名义,也只能是所
  谓“宾客”,相当于民国忉年的顾问、参议之流。
  刘备对于这位二卜六七岁的宾客,确是十分器重,“情好日
  密”,天天见面,谈个没完,老朋友关羽、张飞二人看不顺眼,说出
  酸溜溜的话,刘备也就老实对这两人说:“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
  水也”(封丁侯的人,自称为“孤”)。刘备请关羽、张飞以后不必
  发牢骚;关、张二人也就乖乖地不再说什么了。
  刘、关、张都不是“一介武夫,未尝学问”。刘备作过经学家
  卢植的弟子,也就是大儒郑玄的再传弟子;关羽生平手不释卷,
  喜欢读《左氏春秋》(俗名《春秋左传》);张飞呢,字写得极好,而
  且也善画美人。诸葛亮书读得当然不会很少,却也未必读得比
  刘、关、张三人都多。为什么刘备极喜欢与诸葛亮交谈呢?可能
  是,诸葛亮长于分析,不仅言之有物,而且“头头是道”,对当前的
  局势与随时发生的大小问题,“独具只眼”。
  在这个最初的一两年,诸葛亮除了陪刘备闲谈以外,有没有
  替刘备办过具体的事?我想,不会没有。像刘备这样作过州牧,
  打过仗,经常掌握着若干人马而有志于“打天下”的人,是不至于
  找到了人才而仅仅以谈谈为满足的。他当然有“用”这个人才之
  意,否则不能有耐心和他一谈、再谈、天天谈。既然有意于“用”
  这么一个人才,自然就必须先拿一些小事来“试试”他的能力了。
  可惜,《三国志》的《刘备传》与《诸葛亮传》,均没有记载诸葛
  亮被“试用”的经过。
  《诸葛亮传》仅记载了刘琦向诸葛亮求救的故事。刘琦是刘
  表的大儿子,失宠。得宠的,是刘表的小儿子刘琮与刘琮的生
  母,亦即刘琦的后母蔡氏。刘琦对自己的未来很焦虑,曾经向诸
  葛亮请教了好几次,诸葛亮总是不肯给他出什么主意。最后,刘
  琦骗诸葛亮上楼;上楼以后,刘琦叫人搬走了梯子,然后向诸葛
  亮说:“今天你我二人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话从你的嘴里说出
  来,只有我一个人的耳朵听进了去,机密得很。你现在可以说话
  了罢?”刘琦的如此安排,在动机上确是为了保持机密,而不是有
  意对诸葛亮威胁(诸葛亮也不是一个肯在威胁之下贡献妙计的
  人)。
  诸葛亮对刘琦轻描淡写地说出下面的几个字:“君不见申生
  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左氏春秋》,很多人都念过,刘琦
  自然念过,然而别人与刘琦念了这申生与重耳的故事,只把它当
  作古时候申生与重耳的故事而已;诸葛亮念了,却懂得把这个故
  事的教训应用到“今天”刘琦与刘琮的实际问题上来。
  诸葛亮劝刘琦,不要蹈晋献公前妻之子太子申生的覆辙,坐
  待骊姬宰割,应该效法公子重耳,出亡。不久,刘表的江夏(武
  汉)太守黄祖,被孙权击败,阵亡。刘琦就向爸爸刘表求得了江
  夏太守的位置,离开襄阳,逃出了刘表后妻蔡氏的魔掌。


待人守儒家之忠诚,治世……这一段文字出自哪里?急!

此句出自孔子第75代后裔孔干先生的座右铭,也是孔老的真实人生写照。【参考资料】2006年1月30日下午,风和日丽。记者见到了令人崇敬的孔子第75代后裔孔干先生,在喜庆的年节,大北京洋溢着祥和欢腾的气氛,鞭炮声阵阵。然而,孔干老先生对于兵法和儒家思想,仍做着笔耕不辍的研究。孔干老先生,曾是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高级编辑,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的会员。就是这样一位“文圣人”,没有钻研儒家著述,却精研探讨古代兵法。在近几年里陆续出版了《诸葛亮兵法古今谈》,和与人合著的《三十六计古今谈》、《孙子兵法古今谈》,在社会上又掀起一股《孙子兵法》研究的热潮和学习之风。下午3点时分,中国国情网的记者驱车赶到孔老先生的住处。一幢18层的邮政大楼,墙体斑驳,可以看出年月对它凿刻的痕迹。两盏红灯在风中摇摆。来到孔老先生的家中,一间七八十平方米的屋内,几个小阁间,在孔老简单的书房里,一盏旧台灯,满目摆放的都是凌乱的书籍和稿纸,几张桌子,最显眼的就是在书架的旁边挂着一幅字,上写着:待人应守儒家之忠诚,治世应持法家之严明,事业应用军家之权变,养心应信释家之超脱。这幅字画无疑正是孔老先生人生信仰的真实写照。孔干老先生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孔干出生于重庆市长寿县一个书香门第。从四岁起就开始在其曾祖父的教导下习读《四书五经》从小就打下了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1947年,他考入四川大学学习。两年后,孔干弃笔从军投身于如火如荼的人民解放事业之中。他在经历了朝鲜战争的洗礼和考验之后,开始思索战争的内涵,便萌生了研究我国古代兵法的想法。

汤河,亳州宋汤河的来历

亳州宋汤河的来历 宋汤河属淮河水系,传说有宋姓、汤姓两位乡绅出资挖一条河道以解水患, 后人将此河命名为宋汤河以示纪念。 在亳州市 *** 官网可查看亳州历史沿革,该地出版有《亳州志》,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有藏,可具体查看亳州历史。 扩展资料: 亳州人杰地灵、英才辈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一代圣哲庄子,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的神医华佗,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精于诗、文、书、画和易学的宋代名士陈抟都是亳州人。欧阳修、曾巩、晏殊等文坛巨子也曾相继在亳州为官。 亳州境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6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7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家,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1项。 亳州荣获“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一带一路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国际健身气功五禽戏之都”和“全国药膳之都”四项国家级荣誉。在安徽三大旅游版块中,以亳州为重点的文化旅游区是其中之一。

中国的“一条线 一大片”是什么意思?

“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一大片”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其目的是团结“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明确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毛泽东说道:“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1974年1月5日,毛泽东在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太平正芳时又提出“一大片”的构想。扩展资料:“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内容之一是,为抵抗苏联对中国的严重威胁,中国撇开与美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联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的全球霸权主义行径。“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内容之二是,中国要联合世界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建立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共同反对苏联的全球霸权主义行径。“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内容之三是,虽然联美抗苏,但中国始终注意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努力维护中国的利益包括国家尊严。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网-美国关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研究述评

一条线外交指哪些国家

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明确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毛泽东说道:“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毛泽东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随后,1974年1月5日,毛泽东在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太平正芳时又提出“一大片”的构想。“一大片”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其目的是团结“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在“一条线、一大片”战略指导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联美反苏,建立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从而有效地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严重威胁,并摆脱此前亦即60年代在国际上所处的孤立地位。“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从70年代初一直坚持到1982年。


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及社会性质是什么为什么造成这一事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是近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历时60余年,其中有几个关键点:1840年鸦片战争和其后的《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随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进的历史进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随后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中国近代的国情是怎样的,我们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并具体解释这个社会?

一、近代中国的国情1、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2、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民主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是由封建士大夫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不彻底且具妥协性。2、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就是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主导,建立新中国,革命彻底且符合我国国情。

上一篇:中体未来

下一篇:中国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