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北诗话的介绍
《瓯北诗话》,清代汉族诗歌理论批评著作。共十二卷。赵翼撰。赵翼(1727~1814) 清代诗人、史学家、学者。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赵翼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袁枚、张问陶,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因为创作活动多在江右地区,所以又称“江右三大家”。
[create_time]2016-05-31 06:50:10[/create_time]2016-06-15 05:20:2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腾丘珠0[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22eeb14.NaC-XnIM-SVd_9_-1FafQQ.jpg?time=3632&tieba_portrait_time=3632[avatar]超过5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7[view_count]《瓯北诗话》的内容是怎样的?
为清代诗人、史学家、学者赵翼所作。前10卷选论唐宋以来各代优秀诗人加以评述,后两卷论及当代诗人及诗格、诗体、诗病诸问题。作者论诗主性灵反对荣古虐今,强调争新与独创,注重以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来评骘历代诗人诗作。
[create_time]2020-01-02 16:09:08[/create_time]2020-01-17 16:00:3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北京创典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99f8c3c.szpTDWNiCgBDfL7BxdQCrg.jpg?time=9650&tieba_portrait_time=9650[avatar]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view_count]瓯北诗话的内容简介
《瓯北诗话》前十卷选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10家诗,后两卷论及韦应物、杜牧等人及诗格、诗体、诗病诸问题。作者论诗主性灵反对荣古虐今,强调争新与独创,注重以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来评骘历代诗人诗作。书中对历史考证尤为着力,涉及对诗人及其环境、生平遭遇,书中史料的考订,对进一步研究历代诗人诗作有重要帮助。在对具体人物及其身平事件的评述中,彰显了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瓯北诗话》选择唐宋以来各代优秀诗人加以评述的写作体例,充分体现了赵翼一贯的发展变化的诗歌史观;尤其是通过把当代诗人查慎行、吴伟业树为经典,赵翼强调了“爱古不薄今”的诗歌史观。这样的写作安排,反映了以赵翼为代表的乾嘉时期文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学成就在整个文学史上所获得承认的自信和渴望!
[create_time]2016-05-31 06:50:10[/create_time]2016-06-15 05:20:2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星语TA32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16e895.O-ohsg35qiY63pz6O3YwlA.jpg?time=3628&tieba_portrait_time=3628[avatar]超过6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4[view_count]赵翼《瓯北诗话》出自哪本书
赵翼《瓯北诗话》本身就是一本书。
《瓯北诗话》选择唐宋以来各代优秀诗人加以评述的写作体例,充分体现了赵翼一贯的发展变化的诗歌史观;尤其是通过把当代诗人查慎行、吴伟业树为经典,赵翼强调了“爱古不薄今”的诗歌史观。这样的写作安排,反映了以赵翼为代表的乾嘉时期文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学成就在整个文学史上所获得承认的自信和渴望。
[create_time]2012-05-27 13:03:12[/create_time]2012-06-11 13:01:3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肋疼扶栏[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2410403659,380931563&fm=3012&app=3012&autime=1686686793&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2.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1[view_count]
赵溍原文_翻译及赏析
赵溍(生卒年不详),字元溍,号冰壶,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度宗咸淳七年(1271)为淮东统领兼知镇江府(《宋史》卷四六《度宗本纪》)。咸淳九年,迁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至正金陵新志》卷三)。端宗景炎元年(1276)为江西制置使(《宋季三朝政要》卷六)。《全宋词》录其诗二首。 赵溍 赵溍的诗文金璞明。玉璞明。小小杯柈翠袖擎。满将春色盛。仙佩鸣。玉佩鸣。雪月花中过洞庭。此时人独清。——宋代·赵溍《吴山青·金璞明》 吴山青·金璞明 金璞明。玉璞明。小小杯柈翠袖擎。满将春色盛。仙佩鸣。玉佩鸣。雪月花中过洞庭。此时人独清。 宋词精选 , 咏物写花堤曲朱墙近远,山明碧瓦高低。好风二十四花期。骄总穿柳去,文艗挟春飞。 箫鼓晴雷殷殷,笑歌香雾霏霏,间情不受酒禁持。断肠无立处,斜日欲归时。——宋代·赵溍《临江仙·西湖春泛》 临江仙·西湖春泛 堤曲朱墙近远,山明碧瓦高低。好风二十四花期。骄总穿柳去,文艗挟春飞。 箫鼓晴雷殷殷,笑歌香雾霏霏,间情不受酒禁持。断肠无立处,斜日欲归时。 纪游 , 春天 , 西湖 , 写景抒怀金璞明。玉璞明。小小杯柈翠袖擎。满将春色盛。仙佩鸣。玉佩鸣。雪月花中过洞庭。此时人独清。——宋代·赵溍《吴山青/长相思》 吴山青/长相思 金璞明。玉璞明。小小杯柈翠袖擎。 满将春色盛。仙佩鸣。玉佩鸣。 雪月花中过洞庭。此时人独清。查看更多赵溍的诗文>>
[create_time]2022-10-09 16:27:56[/create_time]2022-10-24 13:33:4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cfe853e.n2L4jJuvR9CGPFsbSiQtBA.jpg?time=250&tieba_portrait_time=250[avatar]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view_count]
赵抃原文_翻译及赏析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諡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赵抃 生平 早年经历 赵抃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年少时成为孤儿,且生活贫苦,由长兄赵振抚养。赵抃潜心致志、努力学习,景祐元年(1034年),赵抃中乙科进士。 进士及第后,赵抃任武安军节度推官。当时有人在大赦前伪造公章,在大赦后使用,执法人员认为他该死,赵抃说:“大赦前没有使用,大赦后没有制造,不该死。”终使罪犯免于一死。 其后历任崇安、海陵、江原三县知县,并任泗州通判。濠州知州不按规定给士卒发放衣食等物,兵士扬言要兵变。知州害怕,太阳还未下山就紧闭城门不办公。转运使函令赵抃代他处理此事。赵抃到濠州后,像平时一样从容办公,成功安定濠州。 声震京师 翰林学士曾公亮不认识赵抃,却举荐他为殿中侍御史。赵抃在任上弹劾不避权贵佞幸,美誉雀起,京师称之为“铁面御史”。他极力要求朝廷区分君子、小人,认为:“小人虽然过失小,也应努力清除;君子不幸犯了过失,却应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行。” 皇祐六年(1054年),宋仁宗张贵妃(追谥温成皇后)病逝,刘沆以参知政事职监办丧事,等到他为相后,仍兼监护丧事。赵抃认为这种一身多任有碍政体,又说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错失又多;宣徽使王拱辰与手下人都颇有不法行为;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遭弹劾众人都被罢免。 吴充、鞠真卿、刁约因制裁礼仪院吏佐,马遵、吕景初、吴中复因为议论宰相梁适,相继被贬外出。赵抃为他们辩护,使得他们都被召回。吕溱、蔡襄、吴奎、韩绛出任地方官后,欧阳修、贾黯又请求出任郡官。赵抃向仁宗说:“最近品行端正之士纷纷出走,皇上身边的贤才如欧阳修这样的已没有几个。现在想到地方上去的人,都是因为他们为人正直,不事权贵。真令众臣伤心啊。”仁宗于是留用欧阳修、贾黯。 出使蜀州 赵抃后请求调任睦州知州,又改任梓州路转运使,又改任益州转运使。蜀地地远民穷,官吏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州郡公然互相行贿。赵抃以身作则,蜀地风气为之一变。穷城小镇,百姓有的一生没见过朝廷命官,而赵抃的足迹无所不至,父老乡亲大感欣慰,奸猾的官吏不得不悚惧服从。 上言政事 后获召入京,任右司谏。内侍邓保信勾引退兵董吉在宫中炼丹,赵抃将其比之为于西汉的文成、五利,唐代的郑注等妖道,极力指斥其过失。 陈升之任枢密副使,赵抃与谏官唐介、吕诲、范师道共同揭露陈升之奸邪,认为他勾结宦官,不是通过正常渠道升迁。上书二十多次,陈升之因而被罢免,赵抃同弹劾者也一道被撤职,外出任虔州知州。虔州一向难治,赵抃为政严厉而不苛刻,将政令下达给各县令,层层监督,人自为治。各县令都愿意尽其力,监狱为之一空。岭外官员去世后,多半无法归葬,赵抃造船百只,告诫各郡说:“官宦人家有无法回家的,我都帮助。”于是来求助的人接踵而至,赵抃都给他们船只、盘缠。 后来,赵抃回京任侍御史知杂事,又改任度支副使,升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当时前任宰相贾昌朝出判大名府,赵抃要检察府库,贾昌朝派人来劝告说:“以前的监司是从不检察我的库藏的。没有先例怎么办?”赵抃说:“魏郡不查,其他郡就不会服气。”便坚持检查,贾昌朝非常不高兴。当时,官吏因不能按期招募够义勇乡兵而受罚的已达八百余人,赵抃奉诏督责此事,回报仁宗说:“河朔地区由于连年丰收,所以乡民应募的少,请从宽处理那些官吏,等农闲时再说。”仁宗允准。受罚者被平反,义勇也招募足够。贾昌朝才羞愧地对赵抃心悦诚服。 中和之政 赵抃又任龙图阁学士、成都府知府,为政以宽。他从前出使蜀州时,对聚众搞迷信活动的治以严刑峻法。这次重来,又有人犯同样的罪,都认为在劫难逃。赵抃看罪犯没有其他劣行,就说“:这仅仅是骗酒食的小过失。”只处罚首恶,将其他人释放,蜀人大为高兴。正值荣諲任转运使,英宗对荣諲说:“赵抃治理成都,行的是中和之政。” 力反变法 宋神宗即位后,召赵抃知谏院。按照旧例,近臣从成都回来就会担负重任,必然去省府任职,不当谏官。众臣大惑不解,神宗说:“朕是想发挥他仗义直言的优点,将采纳他的主张,不是小看他。”赵抃谢恩时,神宗说:“听说你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政策宽松平和,也能任谏官吗?”不久,升任参知政事。赵抃感念神宗知遇之恩,朝政有不妥之处,他总是密启上奏,神宗也常亲笔回书予以褒奖。 王安石主政后,赵抃屡屡反对他的变法主张。韩琦也上书反映青苗法对民间的危害。神宗同宰执商量后,停止青苗法。王安石正在家休假,想辞官。赵抃说:“新法都是王安石创立,不如等他假满归来再说。”王安石回来后,推行新法更坚决。赵抃非常悔恨帮他,向神宗说:“制置条例司设使者四十余人,扰乱天下。王安石善于诡辩,刚愎自用,诋毁天下公论为庸俗,违背众议,欺瞒民众,文过饰非。近来谏官们多因说话无人听而辞职,司马光受聘枢密,不肯赴任。而且事有轻重,体有大小,一时的财富利润是轻,人心的得失才是重;青苗使者的去取荣辱是小,左右大臣的取舍为大。现在因小失大,去重取轻,臣担心这不是国家的福气啊!” 奏章上呈神宗后,赵抃恳请辞官,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杭州知州,又改任青州知州。当时京东旱灾、蝗灾,青州麦多,蝗虫飞到青州边境,遇狂风阻遏,都落水被淹死。 再守成都 成都因为戍卒困扰,赵抃以资政殿大学士之职再任成都知府。神宗召见时慰劳说:“还没有过从朝廷下到成都去的先例,你能为了朕破一次例吗?”赵抃回答说:“陛下的话就是法律,何必管例不例呢?”因而请求神宗允许他相机行事。 赵抃到成都后,政令相较上次更宽简。有个卒长站在堂下,赵抃喊他说:“我同你年岁相当,我单身匹马入蜀,为天子镇抚一方。你也应清廉谨慎威严地统率士卒,等戍期满,分得些余财回家,替妻儿考虑,岂不好?”人们欣喜地奔走相告,不敢再为恶,蜀郡一片升平景象。剑州有人伪造和尚的度牒,被告企图谋反,赵抃不将案件交给司法人员,而由自己判断,皆从轻处理。诽谤者诬告赵抃纵容叛党,朝廷取来审案记录一看,认为赵抃的判决都符合法律。茂州少数民族在边境抢掠后,害怕官府讨伐,请求投降,就绑了一个奴隶,想杀死后取血为盟。赵抃让他们改用牲口,放了奴隶,大家都欣然听令。 遍游名山 赵抃其后请求辞职回乡,改任越州知州。吴越地区闹饥荒,人口死亡过半。赵抃奋力救荒,治病救人,掩埋死者,使生者得以保全。让老百姓修城,以使他们得到餬口钱。又调任杭州知州,以太子少保之职致仕,其子赵屼被授为提举两浙常平仓,以便就近照顾赵抃的晚年。赵屼带赵抃遍游江南名山大川,吴人都感到自豪。 主要成就 为政 由于面颜黑,人称“铁面御史”。与当时的包拯齐名,其实戏曲中的包拯形象正是赵忭。英宗治平初任成都府知府,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相随,在职时,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其后人以此作为堂号名为琴鹤堂,以示纪念。此堂号赵姓后人主要分布在浙江,湖南等省。 文学 赵抃擅豪翰,笔迹劲丽。著有《赵清献公集》。 书法 人物评价 轶事典故 赵四郎 赵抃致仕回到三衢后,与乡民往来不管官位和容貌,将所居之处取名为“高斋”,曾作诗道:“腰佩黄金巳退藏,个中讯息也寻常。时人要识高斋老,只是阿村赵四郎。” 琴鹤随身 赵抃任成都转运使,到官时随身只带一琴一鹤。见宋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宋史·赵抃传》。后来称人为官清廉,常用此语。按:宋赵善璙《自警篇·嗜好》称抃赴官携一琴一鹤,朱长文《琴史》卷五及叶梦得《石林诗话》则以琴鹤龟三事并言。《宋史·赵抃书》原话为:“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在四川崇州(古蜀州)后人为纪念赵忭与陆游在罨画池旁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其后人为纪念此事以此为堂号曰琴鹤堂。 解救无辜 后世纪念 赵抃祠 赵抃祠位于浙江衢州市区钟楼底,占地447平方米,为衢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咸淳四年(1268年)。郡守陈蒙清于朝而立,位于赵抃故里“孝悌里”,今衢州沙湾书院村。 赵抃的诗文直将骚雅镇浇淫,琼贝千章照古今。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宋代·赵抃《题杜子美书室》 题杜子美书室 直将骚雅镇浇淫,琼贝千章照古今。 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 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 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宋代·赵抃《和宿硖石寺下》 和宿硖石寺下 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 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天生纯孝本良知,不愧周人七子诗,绝妙好辞为写照,丰碑千古在江湄。哀哀江上救沉尸,墓木留形世所悲,得旨春秋参祀典,孝诚今日再逢时。——宋代·赵抃《题曹娥庙》 题曹娥庙 天生纯孝本良知,不愧周人七子诗, 绝妙好辞为写照,丰碑千古在江湄。 哀哀江上救沉尸,墓木留形世所悲, 得旨春秋参祀典,孝诚今日再逢时。查看更多赵抃的诗文>>
[create_time]2022-10-08 01:06:46[/create_time]2022-10-20 00:35:3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熊西向西BQ[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d5d0ef0.rNJPyVt5g9LXarIzm9S80Q.jpg?time=4732&tieba_portrait_time=4732[avatar]TA获得超过445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4[view_count]
苏轼在庐山写的诗全部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create_time]2017-05-25 08:17:32[/create_time]2008-10-11 20:24:50[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84[alue_good]何哲瀚Mj[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e68de12.AOCxNlDKG0Dls1BlGmNnPA.jpg?time=2955&tieba_portrait_time=2955[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878[view_count]
范围 什么意思
范围,指界限,限制,一定的时空间限定;效法。语出《易·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基本解释
[scope;range;limits] 上下四周的界限。
活动范围。
势力范围。
引证解释
1、效法。
《易·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韩康伯注:"范围者,拟范天地而周备其理也。"孔颖达疏:"范谓模范围范,围谓周围……言法则天地以施其化。"《周书·庾信传论》:"故能范围天地,纲纪人伦。"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其文曰: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 明唐顺之《与万思节主事书》:"近见一二儒者,亦有意象数之学,然不得其传,则往往以儒者范围天地之虚谈,而欲盖过畴人布算积分之实用。"
2、界限。
明宋濂《序》:"非良师友示之以轨度,约之以范围,不能有以择其精师友良矣。" 清赵翼《瓯北诗话·七言律》:"格式既定,如一朝令甲,莫不就其范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袁可立故宅》:"至宅向南恰与南坡之袁家山脉络连贯,为尚书园宅范围中地无疑也。"蔡美彪等 《中国通史》第十卷:"天山南北路在准噶尔部噶尔丹败死后,也已归入清朝的统治范围。"
3、限制;概括。
宋王安石《祭先圣文》:"学者范围于覆焘之中,而不足以酬高厚之德。" 明方孝孺《学礼斋记》:" 孔子 所以与阴阳同其化者,固足以陶铸百王,而范围三代。" 清龚自珍《尊命》:"君有父之严,有天之威,有可知,有弗可知,而范围乎我之生。"郭沫若《蒲剑集·庄子与鲁迅》:"时间也不能范围它,空间也不能范围它,它是无终无始,无穷无际,周流八极,变化不居。"
[create_time]2017-01-06 14:06:40[/create_time]2017-01-21 14:04:2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百度网友5123ad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e072a5c.yXQIIk-KA2ZQm7PALt341g.jpg?time=4433&tieba_portrait_time=4433[avatar]TA获得超过518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24[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