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饮水词》是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词集。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后避太子允扔嫌名(保成)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纳兰性德词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他的令词成就斐然,是五代李煜、北宋晏几道以来的一位名作家。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代冠“(郑振铎语),思想深沉,风格清新,抒情状物不落窠臼、别开生面。纳兰性德性澹泊,思乡、思亲、思友的主题,词集里多有所见。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论及纳兰性德时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因为纳兰性德的生活面比较窄的缘故,《饮水词》在内容上也主要是悼亡、恨别、男女情思、与友人赠答酬唱等几个方面,词作基本上不涉及到社会政治生活。其悼亡之作主要表达的是追念前妻卢氏之情,写的真切感人。纳兰还曾出使边陲,亲尝过远离家乡的离情别绪,因此恨别也成为《饮水词》的一个重要内容。《饮水词》中大都是真情之作,纳兰本人是主张“诗乃真声,性情之事也”。而他的词作也正是他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饮水词》在语言特色上追求的是“天然去雕饰”,即不过分追求辞藻,他主张自由抒写性情,反对雕琢矫饰。纳兰反对雕饰,并不是不重视锤炼,而是主张不露斧凿之痕,艺术上锤炼到归于自然的程度。
...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意思很多人都争着抢着在唱纳兰的饮水词,可有多少人知道纳兰的心事?
[create_time]2018-04-02 18:59:41[/create_time]2012-03-30 17:45:08[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9[alue_good]陰陽屋[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8373b0a.P-carxlafbK4aojLhHCMYw.jpg?time=3111&tieba_portrait_time=3111[avatar]TA获得超过2.3万个赞[slogan]唯孤勇我执,待心死道生[intro]4154[view_count]
世人争读饮水词,纳兰心事有谁知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有谁知”--曹寅 自古词人、诗人多愁善感这已见怪不怪,可公子······ 从出身那一刻开始便是人间富贵花,但也从出身开始眉宇间便有一股抹不去的忧愁。美好的爱情、成功的事业,弱冠之年公子这些全都拥有,似乎公子一直就是上帝的宠儿。呵呵,这个宠儿也有失宠的一天,妻子卢氏难产致死,虽生得一子,却也早早夭折,双重打击折磨着公子的心,可我不懂公子那时的痛、那是的苦,我也不想懂,这太痛彻人心。而那段时期的公子宛若机器人,整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不知怎样熬过。我想那时是公子最为失落、毫无生气的。 公子,天空中最璀璨的一颗流星,但也会陨落,可在那划过星空的瞬间,给人留下了一个个美丽的遐想······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纳兰性德 《青衫湿遍》
[create_time]2015-06-07 23:31:03[/create_time]2015-06-08 05:01:1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4[alue_good]lucky忘记过去[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85fd363.1Stx2YcZiyd_hnaDLZ8GGA.jpg?time=5534&tieba_portrait_time=5534[avatar]TA获得超过27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45[view_count]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临江仙·寒柳》 清·纳兰性德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画堂春》清·纳兰性德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虞美人》清·纳兰性德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采桑子·塞上咏雪花》清·纳兰性德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梦江南》清·纳兰性德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摊破浣溪沙》清·纳兰性德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清·纳兰性德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采桑子》清·纳兰性德一片伤心画不成——《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清·纳兰性德
[create_time]2023-04-19 16:46:00[/create_time]2023-05-02 00:0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生活达人甜甜圈x[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2705129101,2117055930&fm=3012&app=3012&autime=1691897931&size=b200,200[avatar]超过180用户关注了TA[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08[view_count]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曹寅和清康熙朝明珠之子纳兰容若是好朋友,二人并顾贞观皆交往甚繁,曾同图题诗(《楝亭夜话图》)。纳兰死后十年,两人共同的好友顾贞观曾在楝亭新画上题诗叹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传为千古佳话。
所以,这两句是曹寅和顾贞观共同写的。
诗写于康熙三十四年,当时正好是容若去世十年,曹寅和好友张纯修、施世纶为怀念容若而作,三人分咏。曹寅当时的诗为《题楝亭夜话图》: 紫雪冥蒙楝花老,蛙鸣厅事多青草。庐江太守访故人,建康并驾能倾倒。……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
康熙十五年,大学士明珠慕顾贞观的才名,聘其为子纳兰性德授课。纳兰性德亦为清初著名词人,二人遂成忘年交。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网罗汉族士大夫。著名文人学者朱彝尊、陈维崧、严绳孙、姜宸英等人都被荐至京,会试中式任翰林院检讨等职。顾贞观、纳兰性德与他们经常聚会,吟咏唱和,促进了清初词坛的兴盛。顾贞观在京期间,还为纳兰性德编订了《饮水词》集。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
[create_time]2017-10-04 22:49:34[/create_time]2013-08-16 22:23:14[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32[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477[view_count]
“世人争读饮水词,纳兰心事有谁知”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上人人都争着诵读《饮水词》,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作者纳兰性德的心事。比喻书世人读诗都只关注诗词的表面,没有人去深究其中的深意。作品介绍: 这句话出自清代曹寅《题楝亭夜话图》。康熙三十四年(1695)秋,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时,庐江郡守张纯修来访,曹寅又邀请当时的江宁知府施世纶(即《施公案》中的“施不全”),三人秉烛夜话于楝亭。张纯修即兴作《楝亭夜话图》,然后三人分咏。这年距离纳兰容若去世已经十年了,显然他们这次夜话的内容主要是怀念大家的好友纳兰容若。作者介绍:曹寅十六岁时入宫为康熙御前侍卫,一说曾做过康熙伴读,曹寅与康熙这对少年君臣在幼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曹寅一生深得康熙信任也是这个原因。康熙二十九年任苏州织造,三年后移任江宁织造,康熙四十二年起与李煦隔年轮管两淮盐务,凡四次。康熙后四次南巡皆住曹寅家,曹寅病危时康熙特赐奎宁,并派人星夜兼程由北京送到南京,可惜药未到,曹寅已卒。曹寅为人风雅,喜交名士,通诗词,晓音律,主编《全唐诗》,有《楝亭诗抄八卷》、《诗抄别集四卷》、《词抄一卷》、《词抄别集一卷》、《文抄一卷》传世。一说戏曲《虎口余生》与《续琵琶》为曹寅所著。原配顾氏,早卒,后娶李煦父李士祯族弟李月桂之女李氏。
[create_time]2019-10-31 05:07:21[/create_time]2017-11-30 23:43:0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alue_good]榕树下v[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507a1e3.tY4RNuLPMbFDYYIe7phCew.jpg?time=6881&tieba_portrait_time=6881[avatar]TA获得超过80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502[view_count]纳兰心事几人知:十首最美纳兰词,你应该知道!
在清朝的诗坛上,人们一边感慨“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一边也黯然于身边似乎再也没有前代诗人那般的惊才绝艳。而纳兰容若却是那不幸中的万幸,用他的淡淡哀愁点亮了一整个封建社会末期的尘世沧桑。
纳兰容若,名纳兰性德,容若是他的字。他出身优渥,血统高贵,是满洲正黄旗人,父亲更是康熙朝的大红人,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容若还曾做过康熙的伴读,御前一等带刀侍卫。然而这样人人称羡的生活,对于容若来说似乎并不那么如意,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岁。
我时常想,以“容若”这样哀伤婉转的字眼做字的人,该是怎样的才情和诗意,但当我看到这首词时,一切就释然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人生所有的事物都如同初见时那般,便不会有班婕妤的《怨歌行》、白居易的《长恨歌》,汉成帝刘骜不会这边夸赞了班婕妤宛如上古贤妃,那边就又与赵氏姐妹如胶似漆,唐玄宗李隆基也断然不会在与贵妃海誓山盟之后,又迫于兵变,让那心爱之人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因为人心易变,所以一切都变得虚无缥缈,当经过起起落落、坎坎坷坷,才霍然发觉,原来最美的竟然只是“第一眼”罢了。纳兰伤的,是爱情的美好而又短暂;纳兰悲的,是情爱的璀璨而又凄凉!人生如果只有初见一场,那么一切就将被定格在最美丽的瞬间,这是容若的梦想,也是所有人的热望。
传说纳兰容若有个表妹,是他毕生所爱,后来被选入宫廷为妃,容若还时常惦记着她。不论这件事儿是真是假,我都愿意相信容若是一个长情之人,当然他也是以情自苦之人。
盛唐时期文人自诩侠士,比如李白仗剑走天涯,一首《侠客行》读来寒光历历,南宋时期文人忙着保家卫国,比如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豪迈恣意,而身处和平年代的容若只淡淡吟了句“我是人间惆怅客”,便把千百年来的萧索不得志凝在了眉梢、挂在了心头,他在惆怅什么呢?
是雪后残景?是夜半笛声?是一轮明月皎皎却无人相伴?恐怕只是忽然想起了许久没有见到的那人,忆起了没有那人在身边的孤苦半生。“惆怅”而又平静,平静而又哀恸,悠悠的情绪像苦涩的酒,一沾喉,便辣出了眼泪。
曹雪芹写给林黛玉的判词是“堪怜咏絮才”,曹认为林是有着咏絮之才的女子,但那个真正的“咏絮之才”究竟是谁呢?她就是东晋时期有名的才女谢道韫,也就是《采桑子》中的谢娘。千百年前,那个傲娇的女子对着漫天大雪,吟诵出:“未若柳絮因风起。”,奠定了她的才女之位,也深埋下后世对她那颗仰慕的种子。
容若无疑是仰慕她的,他喜欢谢娘的才情,但他更喜欢她吟叹的雪花,那般恣意、那般轻盈,那般潇洒自如,没有根芽、没有依托,清冷孤傲,完全不似那“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却是别有一番风情,如词人的傲骨如在一处。然而令人不禁伤怀的是,词人的一腔冷傲却难有人懂,只能托付给“寒月悲笳”,随着那西风卷入万里瀚海黄沙。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容若随侍。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北京什刹海后海家的思念,这首词就在这种情感下催化。
“山一程,水一程”,不甚方便的交通,让这漫漫前路更显得遥遥无期,“风一更,雪一更”,再抖擞的精神恐怕也要在这风雪中消磨殆尽。风雪之夜,本应是红烛帐暖,家人团聚,纳兰却远在异乡,还要侍奉圣上左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相形之下,越是思念起故乡来。
夜深了,各个帐中都点起了灯,风吹雪落的声音簌簌而响,搅扰地诗人根本无心睡意,连“美梦”都是破碎的。一句句叹惋之下,仿佛诗人就在眼前徘徊不定,画面和声音都真实仿佛触手可及。
“不辞冰雪为卿热”这句说的是《世说新语》里的一个故事:荀粲之妻冬天高烧病重,全身发热难受。荀粲为了给妻子降温,脱光衣服站在大雪中,等身体冰冷时回屋给妻子降温。这个故事唯美的有些不真实,电视剧《甄嬛传》中也曾经给果郡王安排了类似的情节。
容若和他的发妻度过三年相知相伴的生活,她的妻子便因病去世,从此孤寂之情日盛,敏感的诗人每每忆起自己和妻子的生活点滴,都深觉月光黯然、燕鸣哀婉,在坟头祭拜之时,他甚至在春草丛中认出双栖蝶,那是诗人想与妻子双宿双飞意念化身。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清寒谁与共。”纵使来日风光再好,也不会有一人与他并肩同观这世间喧嚣,寂寞之情如泉涌,却只能遥寄相思与月、与鸟、与万物。
苏轼一首《江城子》,只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便唱尽泣血忆妻的悲凉,只一句“尘满面,鬓如霜。”就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容若的这首悼亡词,没有豪放派的苏轼那般,要哭,请读者陪我一起痛哭的惊天动地,容若的悼亡像是一个人的呓语,很低,很轻,仿佛生怕吵醒了正在酣眠之人。
如纳兰一般心思细腻的人物,多少都些佛缘,因为他们偏爱安静,而佛寺显然就是这样的好去处。一句“有发未全僧”,说明他此时此刻已经全然向佛,只是碍于一些世俗事情难以完全割舍,也许是血缘亲族,也许是忠孝礼节,可不论是什么,在痛失爱情面前,一切都变得灰暗不堪。
他往那禅房更深处走,不见禅房,不见花木,看到的仅仅是自己已经破碎的心灵。一番风雨飘摇,一场大梦而归,一阵树叶摇动,一缕钟声回响,那份情感已经消散,再为动人,它也终究是一段遗憾。
“太多的伤,难诉衷肠,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许嵩的《庐州月》中化用了容若的这首词。如果把“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道是寻常”两句连在一起看,你就会发现人生的戏剧性,明明初见是最为美妙的,但是初见却又是往往最容易被人当做寻常事情,从而被忽略掉的。
韶华逝去后,回首看前程,才终于发现,原来许多精彩瞬间,都被自己当做了寻常之事,那时之人少年心性,懵懵懂懂,无论是“赌书”,又或是“饮酒”“泼茶”,那时青葱岁月,都不过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小事,但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那多走的弯路如今想来竟都是野花开遍、香气弥漫,也不失为人生的另一种遗憾的浪漫。
不得不说,纳兰词以“情”当先,大多数词作都把感情放在了第一位,由此也可推知,那个时代的文人越来越注重探寻自己内心的情感,不受外物叨扰。
“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那种男女之间的爱恋已经跃然纸上,当然也深深地寄托着作者爱而不得的忧伤。容若在妻子去世后续弦,和她相敬如宾,却不是真正的爱情,其后他娶江南才女钱氏,却因为身份门第问题而无法迎她入门。
容若感受到压力,却又无可奈何,一腔深情却无法放在最完满的位子上,他局促,她落寞,只能在夜晚“判长宵”何时将昼,“数厌雨”何时将停。
读到这首长诗时,我才猛然发现,纳兰容若的悲剧情怀是骨子里带着的,他习惯了以悲剧的眼光看待世间的景象。
和朋友分别是凄苦之事,别人最多言个分离之苦,对有人的依依不舍云云,纳兰一起笔便是“人生何如不相见”,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不相见、不相识,是不是就会减少分离的悲伤。从这里看,纳兰“绝情”的很,他想好了“因噎废食”,预计到终要达成的“恶果”,他索性掐灭手中的因。
可这何尝不是内心柔软到极致的一种体现,他太怕分别,太怕孤独,所以宁可与友人“江南”“燕北”隔绝两地,毕竟没有相识,就不怕离别。
纳兰虽然出身为簪缨之家,但他一直都是有些“自卑”的,他没有父亲的手腕,做不好纳兰家的继承人,他感慨“一事无成已如此”,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一双手为写诗而生,他的才情早已惊艳后人,事实证明,以“文”遗后人,才是最能被人铭记在心的。
[create_time]2022-07-18 05:28:01[/create_time]2022-07-29 12:34:1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吃瓜群众171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dd00f48.MWvhGKc9OkklC0KxM6_V9w.jpg?time=4624&tieba_portrait_time=4624[avatar]TA获得超过633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5[view_count]
纳兰心事有谁知的人物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纳兰性德的名字改回成德。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基本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主要作品有长相思。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
[create_time]2016-05-27 03:22:17[/create_time]2016-06-08 04:02:5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颜AB11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2fc5249.pJeynpl3EIAZmpxfJRIkzQ.jpg?time=3636&tieba_portrait_time=3636[avatar]TA获得超过10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view_count]纳兰心事有谁知的内容简介
纳兰性德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并很快成为康熙皇帝身边最亲近的红人。然而,对于如此荣耀的地位与处境,他为什么会极力地排斥甚至鄙视,人在朝廷,却心在“江湖”?纳兰一生用情极深,对生命中先后出现的三名女性倾尽了所有的爱,最后她们为何却又纷纷离他远去?留给纳兰的只有彻骨之痛。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面对大喜大悲的坎坷经历,纳兰的心就像是一碗黄连熬成的苦汁,苦不堪言,并最终为情所累,生命在三十一岁这年戛然而止,犹如苍穹中划过的流星,短暂而震撼。
[create_time]2016-05-27 03:22:16[/create_time]2016-06-08 04:02:5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创未组561[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64d00bf.nsEC36PQ__drBKMDasgAeQ.jpg?time=3690&tieba_portrait_time=369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3[view_count]百家讲坛纳兰心事有谁知是谁讲的
百家讲坛:纳兰心事有谁知
主讲:杨雨 共:8课 类型: 百家讲坛
北京后海宋庆龄故居里,有两棵明开夜合花,那是三百多年前,由一位少年公子亲手栽种的。他的父亲是一代权相纳兰明珠,康熙皇帝是他的表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出身富贵的相门公子,却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谜团。为什么他出身豪门,有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而留在人世间的词作却充满了无尽的惆怅之情?“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杨雨,女,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92年保送至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法语专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直升该校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8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主攻方向为唐宋词研究及批评,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精通法语、英语等数门外国语言;入选湖南省高等院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2004年获得法国政府津贴赴法进行法语教学法进修;入选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育英计划、中南大学首届杰出青年人才。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已出版专著《宋词的女性意识》(获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传播学视野下的宋词生态》等共计6部著作,主持省、校级社科规划课题多项,多次获得各级科研和教学奖励;在CSSCI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小说、译文、散文数十篇分别发表于国内外报刊杂志。继杨雨教授2008年在湖南政法频道《世说新语》和2009年在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这两个“电视湘军”的文化名片栏目公开讲座后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侠骨柔情陆放翁》,连播10期。
[create_time]2016-10-29 17:08:55[/create_time]2015-07-13 23:11:0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鬼神莫测郭奉孝[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264911a.oW3cfgWbei8sdCYxwfIQdw.jpg?time=5214&tieba_portrait_time=5214[avatar]TA获得超过568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36[view_count]
百家讲坛《纳兰心事有谁知》MP3
您需要的资源:链接:http://pan.baidu.com/s/1pKrYGMR密码:已发送您网页右上角的小信封【私信】内纳兰心事有谁知我已发送您需要的资源请您珍惜我的劳动成果及时采纳我为满意答案谢谢您动动小手的支持——百度ID:kyoaudrey【我爱电子书】知道团队PS:需要相同资源的知友,请点击我头像下方的【求助知友】,【私信】是私人定向发送,并不是谁点进私信都有提取码的。
[create_time]2016-03-14 17:05:12[/create_time]2016-03-15 00:44:0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3[alue_good]鸦婉kyoaudrey[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public.1.18645650.IHZF_FfMkEOavLmd9KLYCg.jpg[avatar]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slogan]喜欢看小说,听音悦,下载控。喜欢收集有声小说、戏曲、广播剧、古风歌曲等有声资源~[intro]270[view_count]纳兰容若: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浣溪沙 纳兰容若 残雪凝辉冷画屏①。《落梅》横笛已三更②。更无人处月胧明③。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注释】 ①残雪:尚未化尽的雪。画屏:绘有山水图画的屏风。 ②《落梅》:即《落梅花》,古笛曲名,以横笛吹奏。 ③胧明:微明。 【赏析】 这首词是一抒发人生惆怅主题的词。 上片整体比较平实,主要下力在于营造氛围上。第一句说雪后数日,残雪未销,月色照耀下,皎洁的白光呈现出带着寒意的光辉,五彩的花屏也因这种氛围而冷却了。这点出了环境,包括地点是在房中,时间则是在稍有月色的残雪之夜。这句的使用并不出奇,如“残雪”、“画屏”这些意象,以及“冷”的意动用法,都是诗词中极为常见的。 接着视角转换,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前句的场景“残雪凝辉冷画屏”可以说是看见的,而“《落梅》横笛已三更”则是听觉感知到的。这句时间上在前一句的基础上精确了,说“已三更”。这句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试想一位三更难眠的人,在残雪未销的寒冷独自徘徊,忽然听见横笛,不可谓不令人益发愁肠百结,不能自已。深夜闻笛的诗如李益《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李白《春夜洛城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白居易《江上笛》“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刘孝孙《咏笛》“凉秋夜笛鸣,流风韵九成。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等等,都是长夜闻笛的写照,无不呈现一种孤独悲凉的氛围。 所以说,上片就整体上看,在营造氛围上传承了前人惯用的方法。 下片在写法上显然在上片的情感氛围笼罩下,突然情感爆发开来。下片前两句“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可谓突起得妙绝。纳兰性德将整个世界都客体化,并同自己分离开来,大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怀,有一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 这两句中有似乎相对的两个主体,一个是“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我”,另一个是“知君何事泪纵横”中的“君”。前一个很显然,就是词人自己。后一个“君”则大有可说的地方。或许有人会以为这个“君”是纳兰性德所思念的那个人,或者他的妻子卢氏、恋人,甚至是他的朋友,等等,但总之,都是真正和“我”相区别的其他人。然而或许并非如此,这个“君”又何尝不能是纳兰性德自己呢?正因为自己本来知道自己孤独凄苦,饱尝人间离愁别苦,是所谓“人间惆怅客”,因此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又马上回头看见自己竟然在流泪,也更是无人知晓,来给予慰藉,便回头自对自地冷嘲:“你知道你一个伶仃孤苦,独自掉泪究竟是为什么呢?难不成还会有人来给你安慰么?简直煞是可笑了!”这种情感又矛盾而又最为合情理。反观后,竟发现自己是如此可怜,竟然连哭泣似乎也毫无价值。 最后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一句犹如妙绝的音乐一样,虽然停止,而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一句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联系了上片下片,将夜半笛声同忆平生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用一个结尾来营造了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是“忆平生”三个字,这三个字能引导读者联想到词人生活,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是个很好的留白。 全词残雪冷,花屏冷,月光冷,心更冷。
[create_time]2022-10-11 20:42:12[/create_time]2022-10-25 19:31:4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好声音171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abc9bb6.FxFvQlYjxASZv6As_41fQw.jpg?time=4646&tieba_portrait_time=4646[avatar]TA获得超过501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5[view_count]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含义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是什么意思
1、意思:我,世间哀愁的过客,身世凄凉。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面。 2、出处: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3、原文: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4、译文:残雪凝辉让温暖的画屏变得冰冷。梅花随凉风飘落,忧伤的笛声传来,已是寂寞黄昏。深夜想起了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5、我,世间哀愁的过客,身世凄凉。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面?痛彻心扉地哭泣,在断肠声里,因朱彝尊的遭遇而辗转难眠。 6、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create_time]2023-01-05 11:09:38[/create_time]2023-01-20 11:09:3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懂视生活[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e17a3a85698db9363bc99b07e5edad05.jpeg[avatar]百度认证:湖南福仁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