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地方经济
发展地方经济需要考虑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道路、桥梁、水利、电力、通讯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地方的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的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3. 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地方政府应该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4. 积极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金融、旅游、教育、医疗等。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5. 加强政策扶持:政策扶持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应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释放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政策支持力度,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6. 鼓励市场主体发展:市场主体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优化投资环境等措施,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7. 加强国际合作: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外资企业进入当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等措施,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总之,发展地方经济需要多方面的措施,需要地方政府、企业、人才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reate_time]2023-06-13 03:30:39[/create_time]2022-11-16 08:07:03[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alue_good]瓮夕骑月[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4ce793e.-PSZhe-MfzhH246qpb238g.jpg?time=10649&tieba_portrait_time=10649[avatar]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47[view_count]
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是什么?
1、坚持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则区域开发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地域分工的发展,即通过科学的规划,使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建立在优势资源基础上的专业化部门与综合部门相结合的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使区域内城乡之间,各经济区之间有效地分工与协作,并通过区际分工建立与相关地区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区域发展。2、坚持正确、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区情特点的原则区情分析不仅是区域经济规划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区域经济规划的必要前提。确定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确定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不仅要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要方面,而且还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3、坚持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的发展观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因为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有的经济增长是以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为代价的。这种经济增长不仅损害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且还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规划必须注意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4、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原则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受到传统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影响,往往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为了追求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以牺牲效益为代价,以致出现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上去了,经济效益反而下降了的反常现象。区域经济规划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原则,就是在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速度不那么高,效益比较好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上来。扩展资料:发展地区经济的意义: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2、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create_time]2021-04-05 22:07:53[/create_time]2021-04-19 00:0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6[alue_good]舒雅老师教育在线[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840adf5.-MkJdxIWvy35ljQC6K1uuA.jpg?time=491&tieba_portrait_time=491[avatar]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slogan]你的教育培训类的好帮手![intro]3303[view_count]如何发展地方经济
1、积极促进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2、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巩固对外开放成果。
3、全力抓好园区建设,打造新的发展平台。
4、努力抢抓国有企业改革机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5、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力度,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6、搞好社区建设,构筑小社区、大社会、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体系。
[create_time]2023-01-10 21:28:44[/create_time]2023-01-24 04:01:2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老周在此233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0ebe49.37dgLmF0E00C2nKKGd2Smw.jpg?time=7636&tieba_portrait_time=7636[avatar]TA获得超过37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view_count]
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区域经济的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简要评论。遵循发展规律,中国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一、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P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 (四)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要述评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提出以后,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开发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强调均衡的、大规模投资和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实行宏观经济计划的必要性,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区域开发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该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格的逻辑体系结构,认为经济发展动力来源于“报酬递减”、“比较优势”等,然而该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不但把技术进步视作外生因素,没有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而且丢掉了区域(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所有这一切,都与新古典主义所讲的前提条件相抵触。 二、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 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O. Hirschman)、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佩鲁(Perrous)等人。 (一)佩鲁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斯·佩鲁(Francois Perroux,1950)首先提出来的,佩鲁把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产业)称为增长极。作为经济空间的增长极,它不是一个空间区位,而是处于经济空间极点上的一个或一组推进型经济部门,它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增长能力,并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乘数效应推动其他产业增长。因此,作为经济单位的增长极是与主导产业相联系的。该理论从两个方面打破了经济均衡分析的新古典传统,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它反对均衡增长的自由主义观念,主张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空间变量丰富了抽象经济学分析的内容。 增长极理论应用十分广泛。许多国家从城市与周围地区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把增长极看成是加快区域发展,尤其是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模式。但大多数国家的实践,不是导致失败就是收效不明显。如我国“三线”建设中,从内地迁至三线的一些现代化企业与当地无法形成产业链,出现产业结构联系中断,各种资源要素无法扩散,只能形成“孤岛经济”。其实,增长极理论的应用是需要一定区位条件的。然而这些条件对经济落后地区来说是缺乏的,正因为这样,增长极模式不能作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模式。 (二)缪尔达尔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主要从正面论述了“发展极”对自身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但忽视了“增长极”对其他地区发展的不利影响。诺贝尔奖获得者缪尔达尔(G. Myrdal,1957)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geographical dual economy)理论,弥补了增长极理论的这一缺陷。缪尔达尔批评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所采用的传统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可以使各地区经济得到均衡发展的观点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他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来说明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如何消除的问题。他认为,某些地区受外部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发展会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发达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更慢,从而逐渐增大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地区性二元结构。因此,不发达地区的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这种差别。 (三)赫希曼与弗里德曼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A.赫希曼六(Hirschman,1958)提出了区域非均衡增长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在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作用下,要素将向该地区集聚,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与核心区相对应,周边的落后地区称为边缘区。在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方向的作用,赫希曼称其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这一过程中,极化效应往往大于涓滴效应,因而市场的力量往往使区域间的差别扩大。 (四)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简要评述 结构主义区域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对于不平衡的依赖。增长极理论主张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应明显的少数部门和区位,使增长点的经济实力增强,同周边区域经济形成一个势差,增长点再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媒介力量引导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从总体上看是建立在发达市场经济机制的背景之上的,所以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和城市体系发育比较成熟,具有便捷的交通通讯联系,产业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关联效应,各中心之间也有较强的空间相互作用,引进一个新的增长极,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区域乘数,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相反,后发区域最大的弱点就是产业之间缺乏联系效应,加上落后的基础设施,引进的增长极很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中的“孤岛”,更不可能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核心—边缘理论强调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对促进后发区域经济发展和减少区域差距的重要作用,这对研究后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这些理论都没有阐述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问题。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是否存在一个最优非均衡发展的“度”。显然,这些理论忽视了区域成长过程中,区域差距扩大可能会付出因社会激化所导致的经济停滞的高昂代价。 另外,结构主义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是不一致的,主要表现在对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认识上。与佩鲁不同,赫希曼和缪尔达尔的理论主张政府的积极干预。赫希曼认为,尽管经济增长的聚集将首先加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但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将足以减少这种差异。赫希曼对渗透效应能减少地区差异的乐观估计是建立在依靠国家干预的基础上的。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来看,区域差异的变动一般受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三种力量的影响,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片面强调哪方面的作用,都是不恰当的。 非均衡增长理论中的出口基地理论,可以作为其增长战略的理论基石之一。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业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观察山东、江苏、浙江等近年来获得成功的省份,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一个封闭的、没有外部需求的国家或地区,不可能有较高的增长速度,也无法获得比较利益。 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 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大都是依据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某种理论提出的。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实施的有梯度推移发展模式(包括反梯度推移模式)、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等。 (一)梯度推移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基于缪尔达尔、赫希曼等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已形成了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即核心区与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差异,形成了经济梯度,试图利用发达地区的优势,借助其扩散效应,为缩小地区差异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 (二)增长极开发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是空间增长极理论在区域开发中心的运用。增长极开发模式备受青睐,它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然而准确把握增长极的内涵和运用条件,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试验成功者很少。我国持增长极开发观点的较多,认为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虽在总体上落后于东部地区,但现在一些交通干线上已形成了若干中心城市(增长极),这些中心城市的向心作用和扩散作用是东部地区无法替代的。因此认为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增长极在不同点上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的内向型特征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决定我国的经济发展更适合采用增长极开发模式。这一观点尚待实证。 (三)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沪宁线、山东半岛城市群所在的胶济线等已出现水平不等的点轴经济带。 (四)网络开发模式 在布局框架已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区域,进一步开发就可采用网络开发模式,进而构造现代区域空间结构。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1)“节点”,即各级城镇;(2)“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3)“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网、通信网等组成。网络开发是强化网络已有点轴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各节点、各域面之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地区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区域发展中一种较完善的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成熟阶段的标志。这种模式主要适合于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都适宜这种开发模式。 上述几种开发模式的实质在于怎样安排区域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及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和确定投资的空间布局。不同的开发模式立足点不一样,根本上讲,其不同点就在于怎样对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做出选择,应注意这几种开发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范围。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经济特征,各个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区情,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资源配置策略和经济发展模式。 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非均衡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三种可选模式,一是均衡发展模式,即每个区域、每个产业都保持相同的发展速度;二是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即发展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三是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强调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的方法,对这种不均衡进行适度的调控,以期实现区域整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此模式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选模式。 1.它是一种适度倾斜的不均衡发展战略。所谓适度倾斜、就是国家根据需要和各地区的投资经营环境和投入产出效果,确定若干重点开发区域,并在资源分配和政策投入上实行适度的倾斜政策。一是具有大规模开发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条件的资源富集地区,如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三峡地区等;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创汇产品条件好、开发潜力较大的经济技术较发达地区,如沪宁杭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等;三是生产技术设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老化、亟待大规模更新改造的老工业基地,如辽宁中部地区等。 2.它是一种区域之间协调与互补的战略。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达,技术较先进,科研力量也强,市场发育程度较高,但自然资源短缺;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科研力量较弱,市场发育程度也较低。区域之间这种优劣并存、长短互见的状况,正是推动区域间相互依赖、互相补充,开展经济技术协作的内在动力。实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在经济建设中可以建立各区域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新格局。在比较利益选择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创造真正的经济活力。 3.它是一种开放型的战略。实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东部,而且中、西部,都要根据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换。东部沿海地带,已形成了沿海特区、对外开放城市、开发区等经济开放的格局,利用有利的机遇,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及时跻身于国际分工行列,并为中、西部让出一部分传统制成品的国内市场。中、西部也要在国际竞争中有所作为。建立多元化的开放体系,形成多元化的开放格局。 4.它是一种符合社会综合效益原则的战略。实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不仅东部,而且中、西部原有工业基础将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这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还必须看到,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可以使中、西部特别是西部获得同东部公平竞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使聚居在西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可以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地区和民族经济发展了,也就为开发西部地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5.它是一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首先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的选择,强调按照最大效率原则配置和利用种类社会和经济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既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产生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直接原因;其次,它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即国家通过宏观政策和宏观调控确保区域经济非均衡度的适度化,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和效率的统一,“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完美结合。
[create_time]2014-05-28 13:39:47[/create_time]2014-06-12 09:55:1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alue_good]炙囟窖诓[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a725f27.u03roVlucxUAuUUZNpWIKg.jpg?time=3387&tieba_portrait_time=3387[avatar]TA获得超过180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483[view_count]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要处理好什么关系?为什么?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全国各地经济都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沿海和内地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成为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陆续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不难看出,这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与正确处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沿海和内地的关系紧密联系。
[create_time]2023-03-17 20:08:44[/create_time]2023-04-01 19:40:4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考试资料网[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a1a6b96a94de8451994b608ca7e87353.jpeg[avatar]百度认证:赞题库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view_count]
区域协调发展只有经济发展吗
答: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文化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政策、规划、投资、管理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区域发展规划,明确区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确定发展的重点和投资的优先顺序,以及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其次,要加强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还要加强区域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最后,要加强区域社会文化建设,提高区域社会文化水平,改善区域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协调发展。【摘要】
区域协调发展只有经济发展吗【提问】
答: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文化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政策、规划、投资、管理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区域发展规划,明确区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确定发展的重点和投资的优先顺序,以及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其次,要加强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还要加强区域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最后,要加强区域社会文化建设,提高区域社会文化水平,改善区域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协调发展。【回答】
不好意思,麻烦再讲详细些呢?【提问】
答: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政策、规划、投资、管理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区域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以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其次,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投资管理,把投资投向有利于区域发展的领域,以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此外,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还要加强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管理,以促进区域内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协调性。总之,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发展,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区域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加强投资管理,加强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管理,以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协调性。【回答】
[create_time]2023-04-17 18:11:11[/create_time]2023-05-02 18:09:5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支俨雅01X[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56c948b.RfIbYFiV_ldCTdznxjrG3Q.jpg?time=11023&tieba_portrait_time=11023[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view_count]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economy)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扩展资料: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区域经济正是研究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在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家的自身利益。人类在地球上活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1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区域经济
[create_time]2019-09-23 21:38:06[/create_time]2017-05-19 08:05:26[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2[alue_good]小鱼爱旅游世界[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5f052624d81b0977555b02c1dd1439395329.jpeg[avatar]小鱼爱旅游,世界各地都走一遍是我的爱好[slogan]小鱼爱旅游,世界各地都走一遍是我的爱好[intro]13832[view_count]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它一方面对区域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进行经济评价,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区域发展纲要提出科学的依据,并为区域经济建立起计量经济模型。
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最初兴起于西方国家,东欧和原苏联在60年也掀起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我国则直到80年代后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研究的主要范畴包括:区域经济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调节机制、新地域的经济开发战略和经济规划等。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早期有屠能的《孤立国》(1850),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等代表著作。1978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涅克拉索夫的著作《区域经济学》出版后,标志着这门学科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的区位是指厂商经营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古典区位理论所关心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最早注意到区位对运输费用的影响,是在19世纪初叶他所出版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 (1826)一书中。杜能指出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即区位地租或经济地租,是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作物布局的关键因素。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呈六个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理论,即著名的"杜能环"。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在20世纪初叶发表了两篇名著《论工业区位》(1909)《工业区位理论》 (1914)。韦伯得出三条区位法则--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区位法则和集聚或分散法则。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除运费以外,韦伯又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化。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培勒的中心地理论最具代表性,在其名著《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克里斯塔勒将区位理论扩展到聚落分布和市场研究,认为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间结构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克氏提出了正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则在1D9年出版的《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将利润原则应用于区位研究,并从宏观的一般均衡角度考察工业区位问题,从而建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工业区位理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观论。
[create_time]2016-12-14 14:46:26[/create_time]2016-12-29 14:36:2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Du知道君9361e[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ed0c1e1.JX4BAaktcoSof4E-5Kmjkw.jpg?time=5624&tieba_portrait_time=5624[avatar]TA获得超过1413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6[view_count]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因素有哪些?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十分繁多,对这些诸多因素,没有必要逐一展开详细讨论。这里,着重阐述一些主要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1.自然条件因素。自然条件(包括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的状况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地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特别是,自然条件直接决定了各地区农业、采掘业以及水力发电等部门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水平,进而间接影响到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2.人口和劳动力因素。人口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是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的载体。从生产者的角度看,一定的人口数量和适度的人口增长是保证区域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前提条件。在人口年龄构成一定的条件下,劳动人口数量与人口总量成正比,人口总量越多,劳动人口数量也越多5反之 ,则越少。此外,人口素质的高低率直接影响着区域劳动力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再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人口增长过快不仅直接制约着区域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还会造成消费基金增加,生产积累基金减少,使科学技术和教育投资难以得到较大的增加,人口和劳动力素质难以得到较大的提高,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3.资金因素。生产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生产资金(即生产基金)包括固定资金(原有固定资产和新增投资)和流动资金两个部分,它是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的体现。生产资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一般情况下,资金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区域的产出水平。一般地说,资金投入的增加同经济增长成正比,一个区域投入生产的资金越多,能容纳的劳动力就越多,生产增长就越快。其次,资金产出率的提高是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4.科技进步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已越来越大,日趋居于主导性的地位。现代化生产的发展,愈来愈在更大程一度上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依靠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会改善资本装备的质量,也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使生产要素的产出能力发生质的飞跃。而且,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还可以大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改善区域生产力组织,从而加快区域经济增长。5.资源跑堂因素。劳动力、资金和技术是区域经济增长中三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这些要素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它们往往相互拟在一起,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综合的影响。单一要素投入的增加,如果没有其它要素的相互配合,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技术有机构成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必须与资金投入的相应增加相配合。科技进步作用的发挥,也需要有一定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作保证。6.区际贸易因素。区际贸易包括区域对外贸易,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区际商品费易(包括商品输入和输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乘数作用。也就是说,区际贸易量一定增长,可以使区域社会总产品或收入成倍地增长。区际贸易量的大小,一般取决于区域输出商品的比较优势、区际贸易障碍(如地区问距离、运输成本以及一些其它的人为障碍)和区域外部需求三个方面。
[create_time]2022-04-06 13:05:55[/create_time]2022-04-21 13:05:5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3[alue_good]泡泡知识点[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b768477e999360276349f9be1924038c.jpeg[avatar]财务助理[slogan]带你简单了解金融知识点![intro]5374[view_count]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因素有哪些?
区域战略与区域政策因素;人口、资源与环境因素;发展基础与产业结构水平因素;区域市场化程度与制度创新能力因素;信息化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然而,在这种高速发展的模式之下却隐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外国的经济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会造成整个国家经济提升效率的下降。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繁荣与稳定。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缩小地域经济差距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五个态势:1、态势一: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继续保持“西快东慢”态势;2、态势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重要支撑;3、态势三: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4、态势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步伐加快;5、态势五:国家级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逐渐显现。显然,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经济增长分化态势加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国家级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逐渐显现。参考资料李双红 李彦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燕山大学:新经济,2016年第6期
[create_time]2022-11-15 12:30:08[/create_time]2022-11-30 12:30:0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股城网客服[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55e736d12f2eb938e88db166c7628535e4dd6f46[avatar]专注科普财经基础知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92[view_count]新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性是什么?
新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性是:统一。区域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严格的内涵: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1、特定的地理区域;2、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3、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4、经济活动的方式及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5、区域内形成统一、有序、健康的市场。在我国现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扩展资料: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区差距大,总体发展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是基本特征。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历史重任,也是实现现代化这一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其任务相当艰巨。经济发展应该是我们完成这双重历史使命的重要一环。实现现代化应是一个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到21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的宏伟目标。新时期中国最根本的特征是改革开放。中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不仅对于实现现代化,而且对保持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再树强国形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create_time]2021-03-23 19:29:11[/create_time]2021-04-07 00:00:00[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alue_good]教育小百科达人[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2556c2b9d6a56ccebb564972ffe5c254.jpeg[avatar]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slogan]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intro]3170[view_count]区域发展有几个阶段
1.c 首先排除d,因为三个阶段中没有成熟阶段,a、b连线互换就对了,因为初期阶段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自然索取破坏不多所以基本协调,后期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可持续发展还没有被真正实践起来,所以人地矛盾加剧。
2.d 早期发育阶段产业刚刚兴起,结构简单且持续一段时间,到了中期,产业结构渐趋复杂,随着集聚效应的增强,整个城市就会朝着由点到面的方向发展。
3.a 排除b,因为初期和中期阶段集聚因素和集聚力日益增强,到后期才逐渐减弱,所以命题错误。规模效应逐渐形成是在中期,而不是在三个阶段中,该命题亦错。d项人地关系应该矛盾尖锐。
[create_time]2019-09-14 02:21:37[/create_time]2016-04-28 07:54:0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暴耘宋鸿轩[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a072516.dh6poLHb8YSBmSgt346vKw.jpg?time=10892&tieba_portrait_time=10892[avatar]TA获得超过118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25[view_count]
请问: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请举例说明!谢谢!
很简单的例子,韩国现代重工,差不多拥有世界60%的年造船能力,再看中国的大连造船厂,然后看中韩的经济发达程度。日本三菱重工,世界最强的重工业之一,再和中国的一汽集团比较,看两国经济发达程度。美国美孚石油世界第一强企业,再看中国石化,对比两国经济情况。(以上例子并没有任何偏激和对中国不满,看到距离,认识距离,缩短记录才是强国之道,只能和强的比,不能和弱的比。)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工业中的现代重工业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的实质上的联系。不是说其它工业不重要,但重工业确实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代表,一些旅游国家等除外。韩国,日本,中国同是二战的废墟中同一起跑线发展的。韩国和日本是得到美国大力支持,重工业飞速发展,所以经济也飞速发展,这就是水涨船高的联系。
[create_time]2006-11-02 03:43:32[/create_time]2006-11-17 03:25:1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yxliugou[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c63f173.KTWq1lg9X3jfBjR1xo-waQ.jpg?time=2840&tieba_portrait_time=2840[avatar]TA获得超过10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83[view_count]
区域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什么
区域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三条:
1、区域工业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增长有很大作用。
2、区域工业发展对当地的水文、气候、大气、植被、土地等等有影响。
3、区域工业发展对当地的社会、生活、就业情况等有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create_time]2017-07-10 07:06:18[/create_time]2017-01-19 08:54:59[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9[alue_good]windy漂浮星空[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94c6302.v5ELNMrndndtWAF40ZPp8Q.jpg?time=4966&tieba_portrait_time=4966[avatar]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385[view_count]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一般包括( )。
【答案】:A、B、C、D、E
AE两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及开发利用条件等都将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B项,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会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区域人口的素质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C项,技术是构成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条件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D项,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分析应重点评价基础设施的种类、规模、水平、配套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create_time]2023-04-26 02:37:35[/create_time]2023-05-11 02:12:0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考试资料网[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a1a6b96a94de8451994b608ca7e87353.jpeg[avatar]百度认证:赞题库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view_count]
区域的发展条件包括 ( )A.生产开发能力B.社会和环境条件C.资源条件
【答案】:ABCD
规划条件一般包括基本(现状)条件和发展条件。区域规划的基本条件包括:地理条件、经济基础条件、社会人文条件。行业规划的基本条件包括:生产力布局现状、技术水平、市场开发程度、产品结构、行业优势、产权体制等。区域或行业规划的发展条件主要包括:资源条件、社会和环境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产开发能力、管理制度创新等。
[create_time]2023-04-19 03:47:20[/create_time]2023-05-04 03:31:1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考试资料网[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a1a6b96a94de8451994b608ca7e87353.jpeg[avatar]百度认证:赞题库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view_count]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什么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如下:一、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切实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深入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二、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从维护国家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政策统筹,实现重点突破。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三、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着力打造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内陆地区开放高地、巩固生态绿色发展格局,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四、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加快在创新引领上实现突破,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要素产出效率,率先实现产业升级。五、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统筹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支持赣闽粤原中央苏区高质量发展示范,推进陕甘宁、大别山、左右江、川陕、沂蒙等革命老区绿色创新发展。六、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
[create_time]2022-12-12 14:28:45[/create_time]2022-12-09 14:44:5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教育学堂66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d19fda0._FDRU9L5NYO6eMvNSd4Yug.jpg?time=9641&tieba_portrait_time=9641[avatar]TA获得超过24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824[view_count]怎样才能使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要通过经济适度发展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使不同区域的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享受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有基本统一的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待遇、基础教育条件等,从而使不同区域人民生活的综合质量与水平逐步趋于均等化.二是在产业发展上体现各区域的比较优势.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每个区域都要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三是在区域间关系上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保障.全国的发展是个整体,各区域在产业分布上不能自成一体、面面俱到,需要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提升全国作为整体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率,避免重复建设、相互封锁和产业结构趋同化.为此,我们要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鼓励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合理流动,努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create_time]2022-06-30 05:17:40[/create_time]2022-07-15 05:17:3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司马刀剑[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ceca565.CKDjQqs5RqG63ZiMRZPhqQ.jpg?time=7047&tieba_portrait_time=7047[avatar]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slogan]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intro]389[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