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本

时间:2024-05-05 18:49:37编辑:奇闻君

善本是什么意思

  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图书。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善本概念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是指版刻书籍的精品。善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内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版刻书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而成的书籍,唐朝以前没有印刷技术,文字都是用刀或笔刻、写在竹木简、缣帛、纸和羊皮上的。到了宋朝,雕版印刷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书籍发行量大增。当时的印书分为官刻、坊刻和家刻,官刻是由朝廷经办的,质量好。民间书坊刊刻的书籍质量参差不齐,装帧、脱字、讹字、纸张、字迹等方面都存在种种问题,于是就有了对善本书的讲究。


  不同版本的书籍收录的文献有多有少、校勘精审程度也不相同,于是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普通本之别。同时,书籍的版本出现有早晚、珍稀程度也不相同,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这使得善本的内涵更加扩展。后代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进行总结归纳,最终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

  三性
  1:历史文物性。
  所谓历史文物性,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古书版印、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二是指古书可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
  2:学术资料性。
  所谓学术资料性,除了指经过精校细勘,文字上讹误较少和经过前代学人精注精疏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以外,还应包括古书中那些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或在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资料方面,有比较集中、比较完善、比较少见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
  3:艺术代表性。
  所谓艺术代表性,主要指那些能反映我国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是在装帧上能反映我国古代书籍各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是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我国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的古书。

  九条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残本与散叶〕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散叶〕 但版印模糊,流传较多者不收。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8: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
  9:印谱明代的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的收,一般不收。


  下面是台湾王鹏凯先生对"读书宜求善本"的论述,作个参考吧

  读书宜求善本

  言及读书宜求善本,在版本学上总会提到几个例子,今姑且引述两例以说明读书宜求善本的重要性。一是宋代姚佑在当杭州教授堂试诸生时,竟然依据错误百出的麻沙本出题,以致出错考题的事,所幸姚佑勇於认错,反成美谈一件:

  三舍法行时,有教官出《易》义题云:「乾为金,坤又为金,何也?」诸生乃怀监本《易》至帘前请云:「题有疑,请问。」教官作色曰:「经义岂当上请?」诸生曰:「若公试,固不敢。今乃私试,恐无害。」教官乃为讲解大概。诸生徐出监本,复请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监本,则坤为釜也。」教授皇恐,乃谢曰:「某当罚。」即输罚,改题而止。然其后亦至通显。[1]

  另一则是明初名医戴元礼看到同行叮咛病人煎药时要放入锡一块,甚感讶异,经询问后才知是同行根据的医书版本误谬,错将「饧」字刻成「锡」,所幸并未酿成人命大祸之例:

  金华戴元礼,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盈户,酬应不间。元礼意必深於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观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之去。元礼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叩之。答曰:「是古方尔。」元礼求得其书,乃「饧」字耳。元礼急为正之。呜呼!不辨「饧」「锡」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2]

  正因为古代书籍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因为抄录、翻刻而产生错误、脱漏等种种问题,进而影响到治学成果。因此前贤在治学上,都相当注重书籍的版本问题,也都不断地对后学耳提面命,再三强调,如张之洞向来就主张「读书宜求善本」[3],他首先对「善本」做了说明:

  善本非纸白板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缺之本也。此有一简易之法,初学购书,但看序是本朝重校刻而密行细字,写刻精工者,即佳。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究刻,一旧抄)。[4]

  并提到据善本而校书对读书的助益:

  读书先宜校书,校者以善本与俗本对勘,正其伪脱也,异同之间常得妙悟。且校过一次,繁难处亦易记得。但校后宜读,若校而不读便成笑柄。[5]

  另外他在清末时为学子指示治学途径所著的《书目答问》中,也指出善本的重要: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6]

  此外,屈万里先生也撰文教导学子,说明读古书为什麼要讲究版本,并指出讲求版本学的三点作用:「欲辨图书真伪不能不讲究板本」、「欲知图书有无残阙不能不讲究板本」、「欲免受错字的欺骗不能不讲究板本」[7]。

  前贤不仅对「无缺残无删削」、「精校精注」、「旧刻旧抄」善本书的学术价值或资料价值都给予高度的肯定,不少人甚至还投注相当的精力心血,去从事古籍的校雠工作,以期能成就自我、嘉惠士林。这样的工作尤其以清人为最,因此清代被誉为「校雠学的鼎盛时期」[8],大量的古籍经过这些学者的整理之后,嘉惠了后世无数的学子,让人省却了多少探索的工夫,少走了多少的冤枉路。时至今日,虽然学风改变,较少有学者愿意从事无益於升等的古籍点校工作,所幸仍有一些书局继续进行这项工作,让我们仍不断地有经过点校的善本可以利用。但也因为习惯了阅读这些精校精注的善本,反倒逐渐忽略了并非每本古籍都有前人的校雠,甚至以为书坊出版的古籍都没有版本上的问题。笔者以前在研读《阅微草堂笔记》时,主要还是要依据取得容易坊间流传的本子[9],虽然卢锦堂的大作已指出坊间流传的本子有内容阙漏的问题[10],但是清刻诸本因图书馆的使用限制,只能借阅无法影印,一直要到大陆各书局所出版的《阅微草堂笔记》流入台湾,才解决坊间流传本因阙漏造成使用上不便的问题。


[create_time]2023-01-05 04:26:27[/create_time]2023-01-17 23:08:1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乘槎者[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acd0ef5.6Zub8HcNoJh-BCVNpDcoGQ.jpg?time=3087&tieba_portrait_time=3087[avatar]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2[view_count]

善本是什么意思

善本是指精刻、精印、精抄、精校的难得的古书、珍贵的手稿、孤本、罕见的文献等。善本拼音:shàn běn。善本的最初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文字讹误的书本。出处:朱弁《曲洧旧闻》说:宋人“穆伯长好学古文,始得韩、柳善本,欲二家集行于世,乃自镂版,鬻于相国寺”。善本是指精刻、精印、精抄、精校的难得的古书,珍贵的手稿、孤本,罕见的文献等。实际上,真正的善本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出自于叶廷琯 《吹网录·建康集足本》:“坐使古书善本不获广传於世,大失古人付托之意。”善本造句1、保存至今的宋代善本书,都被人们视为吉光片羽。2、护理学院应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实现师资力量的高素质化,贯彻双向选择的原则,加强导师工作的考核,确保其科学、稳定的运行。3、只有通过完善本国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严格管理本国小武器生产和贸易,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

[create_time]2022-11-29 11:38:52[/create_time]2022-10-25 16:46:4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橘111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70227de.unOUZZTkM7QMl7UfzQQbsA.jpg?time=11587&tieba_portrait_time=11587[avatar]TA获得超过13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08[view_count]

德本燃气灶为什么不出火?

原因1、电池电量耗尽:更换一号电池即可。原因2、燃气灶具的风门调节过大:氧气进入过多也会导致该问题发生,此时应适当调节风门。原因3、放电针不放电:此时需更换放电针,以便故障问题排除。原因4、火盖的出火孔堵了:可用牙签、细针通一通,喷嘴堵塞需要专业维修人员进行清理或更换。原因5、电磁阀等零件被污物污染:此时问题需要专业维修人员进行清理、维修。/燃气灶的日常保养:1、进气软管长期使用会老化或破损,形成安全隐患。因此进气软管有老化现象时应及时更换,切不可用胶布粘补后继续使用。2、灶具火盖损坏后,一定要购买原厂产品,不能随意更换,以免造成燃烧状态不良。3、定期清理火盖上的火孔,防止堵塞。4、用肥皂水检查供气管道的接口处是否泄漏,橡胶软管是否老化出现裂纹。5、使用燃气灶时,切勿锅底有大量水滴,容易造成火盖或出火孔生锈,堵塞排气孔,火焰也会变小。拆卸或者更换燃气灶的零件时,要注意操作要正确,切勿乱拆乱装,要按说明书去规范使用。


[create_time]2022-09-27 15:32:01[/create_time]2022-10-12 15:32:0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啄木鸟家庭维修[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0a8e0469d8daa862e63c1cf80bcd3a4a.jpeg[avatar]百度认证:品牌企业,重庆啄木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生活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slogan]专注维修27年,家电维修、清洗和安装,水电维修和安装,刷墙和做防水补漏,管道维修和疏通、修锁换锁、家具门窗等,家里一切修修修找我帮您轻松搞定。 全国都有服务网点,就近安排师傅上门服务。[intro]0[view_count]

德本燃气灶为什么不出火

原因1、电池电量耗尽:更换一号电池即可。原因2、燃气灶具 的风门调节过大:氧气进入过多也会导致该问题发生,此时应适当调节风门。原因3、放电针不放电:此时需更换放电针,以便故障问题排除。原因4、火盖的出火孔堵了:可用牙签、细针通一通,喷嘴堵塞需要专业维修人员进行清理或更换。原因5、电磁阀等零件被污物污染:此时问题需要专业维修人员进行清理、维修。

燃气灶的日常保养:
1、进气软管长期使用会老化或破损,形成安全隐患。因此进气软管有老化现象时应及时更换,切不可用胶布粘补后继续使用。
2、灶具火盖损坏后,一定要购买原厂产品,不能随意更换,以免造成燃烧状态不良。
3、定期清理火盖上的火孔,防止堵塞。
4、用肥皂水检查供气管道的接口处是否泄漏,橡胶软管是否老化出现裂纹。
5、使用燃气灶时,切勿锅底有大量水滴,容易造成火盖或出火孔生锈,堵塞排气孔,火焰也会变小。拆卸或者更换燃气灶的零件时,要注意操作要正确,切勿乱拆乱装,要按说明书去规范使用。


[create_time]2023-03-22 17:43:07[/create_time]2023-04-06 17:25:5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啄木鸟家庭维修[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0a8e0469d8daa862e63c1cf80bcd3a4a.jpeg[avatar]百度认证:品牌企业,重庆啄木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生活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slogan]专注维修27年,家电维修、清洗和安装,水电维修和安装,刷墙和做防水补漏,管道维修和疏通、修锁换锁、家具门窗等,家里一切修修修找我帮您轻松搞定。 全国都有服务网点,就近安排师傅上门服务。[intro]3[view_count]

德本的解释

德本的解释道德 的根本。古代以孝为德本。 汉 班固 《典引》 :“体行德本,正性也。” 《孝经·开宗明义》 “夫孝,德之本也” 唐 玄宗 注:“人之行, 莫大 於孝,故为德本。” 唐 王维 《能禅师碑》 :“其有不植德本,难入顿门。” 词语分解 德的解释 德 é 人们共同 生活 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品行 , 品质 :美德。品德。公德。 德行 。道德。德性。德育(以 一定 的 社会 要求,进行 思想 的、 政治 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备。度德量力。 德高望重 。 心意 ,信念:一心一德。 本的解释 本 ě 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 事物的根源,与“末” 相对 :本末(头尾; 始终 )。根本(根源; 彻底 ;本质上)。 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 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 原来:本来。 本领 。


[create_time]2023-03-18 21:25:04[/create_time]2023-04-02 21:25:0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星世英RS[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3890926.tpPrTQ60-gi0ST8ITVXdnw.jpg?time=3474&tieba_portrait_time=3474[avatar]TA获得超过50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1[view_count]

如何理解唐代德本邢用的立法思想

唐代的立法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几点:
  (1)以礼为本,以刑为用
  李世民对治国方略问题曾主持大臣们进行议论。以封德彝为首的一些人主张“以威刑肃天下”,而以魏征为首的一些人主张以仁义治天下。两派争论十分激烈。李世民基本上同意和采用了魏征的意见,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的法律思想去从事立法。李世民综合两汉以来运用礼刑进行统治的经验,宣布德礼与刑罚不是对立的,二者可以统一起来,这对当时立法与司法都有极大影响。在《贞观律》中把原来属于礼的规范,被赋予法的形式。《唐律疏议》的序言中说,它的全部内容“一准于礼”,“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也就是说,德与礼是刑罚的前提,而刑罚只不过是德与礼的辅助工具。
  (2)明法慎刑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在立法过程中强调法制是国家的政本,“安民立政,莫此为先”。他主张立法简约宽平,以仁义治天下,法律不但应当由繁而简,而且应当去重从轻,特别是对于死刑与肉刑的运用,更要持审慎的态度。因此,他在立法上删去了许多死刑条款,在司法上从死刑判决到复核都规定了严格的程序,采取严肃慎重的态度。他首创封建法制史上“九卿议刑”制,即大辟罪(死罪)要由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共同议论后才判决。他认为对死刑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还不够,应改为“五复奏”。还规定即使依法应处死刑,但情有可原的,仍有获得从宽免死的机会。这些都反映出唐太宗力求恤刑慎杀的思想。
  (3)立法宽简稳定
  唐高祖李渊时便强调立法要宽简,使老百姓都能知晓,才好遵守执行。唐太宗继续强调这一点。他说,立法要简约,不可以一罪有数条规定,格式多,执法官不能都记住,容易产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这样会造成很多弊端。在他主持下制订的《贞观律》比过去的法律宽简得多,改死刑为流刑的有92条,改流刑为徒刑的有71条,删去“兄弟连坐俱死”的规定。《旧唐书·刑法志》中说:“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唐高宗制订《永徽律》时,继续贯彻上述立法思想。李世民不仅要求法律简明,而且还要求保持稳定,修改变更法律一定要审慎而行。他说,“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官长不能尽记,前后差违,吏得以为奸。”唐初几十年,保持法律相对稳定,这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持安定的政治局面和法律的权威是非常重要的。


[create_time]2015-12-28 09:46:23[/create_time]2016-01-12 09:38:2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丹阳浴雨[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f2e7cb7.vo0oltq5r8Pe2Erh0EA3FQ.jpg?time=2894&tieba_portrait_time=2894[avatar]TA获得超过521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17[view_count]

德主刑辅,明德慎罚对该优秀思想在中国法制史的产生发展过程

西周明德慎罚是当时的重要政治法律思想,其渊源于黄帝时代以德为主、德刑相济的治道观念。周公提出明德慎罚思想,成为西周统治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后世的德主刑辅就是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的发展和深化,并成为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流观点。在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德主刑辅成为秦汉以后治国理政的主体模式,在历史上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起了持久而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天我们国家治理模式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资源。【摘要】
德主刑辅,明德慎罚对该优秀思想在中国法制史的产生发展过程【提问】
西周明德慎罚是当时的重要政治法律思想,其渊源于黄帝时代以德为主、德刑相济的治道观念。周公提出明德慎罚思想,成为西周统治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后世的德主刑辅就是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的发展和深化,并成为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流观点。在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德主刑辅成为秦汉以后治国理政的主体模式,在历史上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起了持久而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天我们国家治理模式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资源。【回答】


[create_time]2022-12-13 21:09:27[/create_time]2022-12-28 21:06:5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电子数码王者[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60f0d86.n55DT4Bli8N9xz7pe-a66A.jpg?time=7115&tieba_portrait_time=7115[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view_count]

德主刑辅,明德慎罚对该优秀思想在中国法制史的产生发展过程

很高兴解答您的问题。一 “明德慎罚”——“德主刑辅”思想的萌芽和产生 在夏商奴隶制形成和发展时期,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产生和确立德主刑辅被最终确立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经历了从春秋末年至汉代的曲折漫长过程。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摘要】
德主刑辅,明德慎罚对该优秀思想在中国法制史的产生发展过程【提问】
很高兴解答您的问题。一 “明德慎罚”——“德主刑辅”思想的萌芽和产生 在夏商奴隶制形成和发展时期,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产生和确立德主刑辅被最终确立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经历了从春秋末年至汉代的曲折漫长过程。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回答】


[create_time]2022-12-13 21:11:25[/create_time]2022-12-28 21:06:4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龙想理财[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3806282783,596162506&fm=3012&app=3012&autime=1692068115&size=b200,20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9[view_count]

上一篇:汕尾新城中学

下一篇:上善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