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灭是什么意思
生灭的解释(1).佛教语。依因缘 和合 而有,谓之“生”;依因缘离散而无,谓之“灭”。 南朝 宋 谢灵运 《< 维摩 经>十譬赞·电》:“倏烁惊电过,可见不可逐。恒物生灭后,谁复覈迟速。” 唐 顾况 《赠僧》诗之二:“更把浮荣喻生灭,世间无事不虚空。” 清 陈维崧 《 念奴娇 ·春日同纬云南畊遍历南岳诸园林》词:“何限向来哀乐事,一笑浮沤生灭。” (2).犹生死。 唐 王维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 宋 范成大 《太师陈文恭公挽词》:“梦已 商 人奠,身犹 汉 相朝;古来贤达意,生灭两消摇。” 词语分解 生的解释 生 ē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 一定 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 诞生 。滋生。生长。 造出:生产。 活的,有 活力 的:生存。 生命 。生物。生机。 出生入死 。舍生取义。 有生命的 东西 的简称: 众生 。丧 灭的解释 灭 (灭) è 火熄:熄灭。 消失 ,丧失:灭口。 灭亡 。不可 磨灭 。灭族(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犯罪,株连他的父母兄弟 妻子 等亲属,都被一起杀掉)。 淹没 : 灭顶之灾 。 亡明着 笔画数:; 部首 :火; 笔
[create_time]2023-03-13 17:59:49[/create_time]2023-03-28 17:59:4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受运盛0F1[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572992e.Zqmp0-Ut72-6rmFBJgdhkg.jpg?time=3535&tieba_portrait_time=3535[avatar]TA获得超过10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0[view_count]生灭是什么意思
生灭的意思是生起与灭尽,依因缘和合而有,谓之“生”;依因缘离散而无,谓之“灭”。是佛教语。具体解释:1、生灭,指生起与灭尽。有生必有灭之义。又作起灭。与「生死」同义。2、生死乃就有情而言,而生灭则广通一切之有情与非情。由因缘和合(即一切条件满足时)而成立之一切法(即有为法),因有变移之性质(无常),故必有生灭;若离因缘而永久不变(常住)之一切存在(即无为法),则为无生无灭(不生不灭)。3、以大乘中道之正见而言,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以佛教之人生观而言,一切万法皆连续而往复生灭于刹那刹那者。引用:1、(南北朝)谢灵运 《<维摩经>十譬赞·电》:“倏烁惊电过,可见不可逐。恒物生灭后,谁复覈迟速。”2、(唐)顾况《赠僧》诗之二:“更把浮荣喻生灭,世间无事不虚空。”3、(清)陈维崧《念奴娇·春日同纬云南畊遍历南岳诸园林》词:“何限向来哀乐事,一笑浮沤生灭。”4、(唐)王维《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5、(宋)范成大《太师陈文恭公挽词》:“梦已商人奠,身犹汉相朝;古来贤达意,生灭两消摇。”
[create_time]2022-11-16 13:41:36[/create_time]2022-10-15 11:09:3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沛霖说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f504287.DdJovWPR1Cb5Z4LGzRU_kQ.jpg?time=3349&tieba_portrait_time=3349[avatar]TA获得超过5404个赞[slogan]一个乐于分享的小答主。[intro]676[view_count]生灭灭己 寂灭为乐
生灭灭己, 表什么 ?
生灭灭己, 灭渡得是自己得无边念头。
妄想分别执着,三心生无边念头,当下灭度。 生灭灭己, 己灭生灭,转识成智。
所以这句, 生灭灭己得本意, 正是转念。
方便称, 明心
心外无法 法外无心
寂者, 入清净
清净自性现前,即名极乐世界。
所以寂者, 入清净 或称, 归位 故, 寂者涅槃 灭者, 归位
身相在世, 明心见性, 即名寂灭。
身相灭度, 万缘了尽, 回归虚空, 即名圆寂
所以寂灭:如有情带业往生得有余涅槃一般。
身相在世,即名有余涅槃, 即名寂灭。
身相灭度,即名圆寂, 即名无余涅槃。
寂灭, 圆寂, 有处, 无处
寂灭者, 境界证量, 境界上证悟
圆寂者, 身相上圆满, 万缘上成就。
万缘了尽。
所以佛说, 生灭灭己, 寂灭为乐。
第一个生灭,即为世间有为法。
有为造作, 生灭不断, 轮回无边 即为,不识本心
接着, 灭己, 灭于自己, 起于自己, 生于自己, 灭于自己。
生灭皆不离自己, 一心一念。
所以整句连起来,即为识自本心
此为,生灭灭己。
识自本心, 当见本性
所以万念转到尽头,万念尽处,即涅槃。
即为,寂灭
心外无法, 法外无心 法法唯心造,识自本心, 当下入寂灭。
回归清净本来。一网打尽,带业往生。法法本自性,庒严处, 俱足处, 不增不减。
所以现出来最后这个乐, 是什么 ?
正是极乐世界
极乐非极乐, 非极乐亦极乐
所以他不是固定指某一物, 或某一人。极乐世界在东?在西?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歇息的息,息即菩提。西方正是表法的。极乐世界,正是在表法!
所以他只是随缘显现于一切人事物上。
一法不立, 无法不融 法法圆满
所以极乐世界,只是明心见性以后,心定于当下, 住于当下,随缘显现出来得觉者妙境净土。
所以佛国净土, 无处不在。只因世人,不识本心,故而难已寻得。
世人都跑到心外得西方去了, 岂能见证恒常不变,不变恒常得真我本性?
所以一切有情,不识本心, 迷失本我,故难见我!
他即便跑到他方国土去,也没离开过我, 只是迷失本我, 流转生死,不自在而已。
第一句, 生灭灭己, 本指转
第二句, 寂灭为乐, 本指回归清净
两句一块连起来, 本指心念转菩提, 回归本来,世出世间,身相在世, 随缘显现。
本极乐世界。
无处不在无处在
无所不是无所是
缘起缘灭, 无起无灭 无起无灭,清净本然 随缘显现 智慧无边
所以现出来得生灭之相,也是见性以后,随缘了缘得无边智慧。
无边智慧相
无边智慧法
故,一切有情, 明心见性,缘起缘灭, 无生无灭 性海现前,无生无灭 现生现灭 只了当下身相缘,不种将来身相因。
所以明心见性,即为缘起缘灭,无生无灭
证悟明心见性者, 万法缘起缘灭,本无生无灭。
识自本心, 缘起缘灭
见自本性, 无生无灭
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缘起缘灭, 无生无灭。 法法缘起, 法法缘灭, 法法无生无灭。
法法因缘而现,时候到了, 一切本在定数中。 一切万法,自有定数, 时候到了 随缘显现。如是:正是 正当时
所以一切万法,无不正当时,正当时,时候到了 随缘显现
一切万法, 因人,因缘, 因时, 因地, 开花结果。
逢缘, 开花结果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善恶到头,终有报 逢缘当报。丝毫不差。
所以一切万法, 生灭当下,非生非灭。 他只是通过缘,而展现得境界妙用。
所以一切明心见性者, 无不烦恼转菩提, 一切万境上,来去自如, 无有束缚。
尘埃化般若,身相在上,境界上妙用无限。
万法化尽, 万象妙用
到了性海这块,又是一番造旨了!
前面得明心见性,即为有情,转识成智,尘埃化般若得境界妙用。
后面性海方为现,万象显现,随缘妙用。
所以后面得性海显现,本自具足, 不增不减, 随缘显现时
无处不在无处在 无所不是无所是。 故名, 随缘显现
所以到了后面得性海显现, 即名 随缘显现。 所以一切万法, 无所不是无所是, 无处不在无处在。 否则, 他岂能时随缘显现 ?
所以前面得明心见性,即为境界上, 固定得尘埃化般若。 境界上,固定得转识成智, 烦恼化菩提。此为, 世出世间,明心见性,每一位有情得必经之路。
只是每一位有情,型走得方式不同。
方式不同, 明心见性 无二无别。
所以一切世出世间, 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或是伊斯兰教,及基督教, 包括世间人相,只要他是明心见性者,或快要明心见性人,及修行上有大证大悟得人,即为修行人,师父说话,他都能听懂。
所以经云, 尔所国土中, 所有众生,若干种此心, 如来悉知悉见。 所以他也不是与我无缘,只是与我相得境界无缘。
没有能见我相得境界缘。 也没有能闻我相境界得法。
他因缘不具备,因为他正在路途上。 那些前身,就是你等今日得心念,他就居住在你等得心念中。 俱足在你等得心念处。 所以有情,身相在世间,行小善小孝,广种福田,为求人天福报,当从自心而起。 即为你等今日所得到的福报。
出世间,大善大孝,当从自性而发。 救渡自己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无边父母, 兄弟姐妹,出离轮回, 明心见性,回归本来。即名大孝。 摩柯大孝, 摩柯正觉。
无为无不为 方便称, 无为法
实际并不是无为法。 而是本法。
所以有为也不对, 无为也不对。 强名有为, 强名无为。 实际是表法,表法即本法。 本法, 本来处。 无上正法。 无上真理。
无上本法一切有情, 未见性前, 着有落有, 落无落无。 有无两边,皆是轮转。 皆是迷失, 皆是轮回
唯有跳出两边, 跳出三界, 方见本来。
本来处, 本来法 本地风光, 风光无限
不早不晚, 正当时 缘起则现, 缘灭则定 缘起缘灭, 随缘显现, 不生不灭,本在定中。 做什么都在极乐中。
不着不住,不离不弃,往昔无始,万般造作,尘埃落定,烦恼化菩提。 妙用当下。 极乐世界, 遍地莲花开。
[create_time]2022-06-05 08:09:59[/create_time]2022-06-17 03:42:5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cfe853e.n2L4jJuvR9CGPFsbSiQtBA.jpg?time=250&tieba_portrait_time=250[avatar]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75[view_count]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大士听闻此偈,深思其中的深义,在岩石、墙璧、树干、道路上,到处书写此偈。然后爬上高树,准备从上面跳下来,摔死自己供养罗刹。他眼睛一闭,双手一松,就毫不犹豫地从高树上跳下。
“好一个为法捐躯的修行人!”
罗刹暗自赞叹,当即恢复了帝释天的形相,在半空中接住了大士下坠的身体,稳稳当当地放到平地上。大士睁开眼睛时,帝释天、大梵天王等,都纷纷在他的脚下稽首顶礼。
这是《涅槃经"圣行品》记载的一则故事。雪山大士不是别人,就是释迦牟尼的前生。
雪山大士为之舍身的这四句偈子,概括了全部佛法,道破了一切事物生灭无常的本质,指明了断生死、证涅槃的解脱目标。特别是后半偈,意义极大。
“生灭灭已”,是永断于生死;“寂灭为乐”,即是常得无量乐。
此后半偈又叫“雪山偈”、“雪山半偈”。这个故事也叫“雪岭投身”、“半偈杀身”,成为禅林经常引用的典故。
[create_time]2023-01-12 03:44:13[/create_time]2023-01-26 07:13:5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哲哥聊历史233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2bc5058.uDLqq7qJv72XkTo3E4qqOA.jpg?time=6618&tieba_portrait_time=6618[avatar]TA获得超过199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view_count]
举例说明什么叫“涅盘”?
不染六尘名护法;不生妄想名涅盘。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盘。
慧律法师开示:
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叫做涅盘,涅盘翻译过来叫做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意思就是我们要用这一颗心,智慧的心,解脱的心,来面对这个世间,什么叫做不生不灭呢?意思就是任何的东西增加,也没感觉增加,任何的东西减少,也不计较减少,因为这些相只是心的影像而已,没有实体可得,简单讲涅盘就是来无来相,去无去相,增也没有增相,减也没有减相,也没有什么是跟非,也无所谓的对跟错,简单讲涅盘就是不落入对立,完成了绝对的智慧。绝对就是绝对,就像虚空可以包容一切,这就是我们修学佛道要追求的,用一颗智慧的心,过活了每一分每一秒的现象界的生活,换句话说用一颗像虚空那么大的胸量来过着我们每一分每一秒的现象界生活。这个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慢慢的每一分每一秒,进入了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那我们慢慢就了解涅盘的心是什么,就是我们佛教追求的最好的一个原则一个领域,换句话说每一个人,众生都佛性,到最后都要进入涅盘,但是有因缘的人碰到佛法的人,就比较早成熟,没有因缘碰到佛法的人,就要经过百万劫。所以看个人的因缘,看个人的福报,不过啊用一点点智慧的心,涅盘的心在生活当中,总是可以过很快乐的日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来无来相,去无去相,生灭增减,是非对立相,统统没有,化作绝对的智慧,绝对的包容,那么人绝对的包容就无诤.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create_time]2009-06-28 09:51:39[/create_time]2009-07-01 21:00:35[finished_time]7[reply_count]0[alue_good]霖然飘乎0℃f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bb05944.I80nnmHYc8JxiN1LF2k1iA.jpg?time=2877&tieba_portrait_time=2877[avatar]TA获得超过2.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81[view_count]
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谢谢
生活应该有缓有急,在应该奔波的年级去奔波,在应该回归家庭的年纪就应该回归家庭,否则过度的劳累伤害了身体,等到无可挽救的时候一切终成空。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身体的负荷也是有限的,在年岁达到了身体走下坡路的时候,就应该学会珍惜身体,珍惜自己,这样才能照顾家庭,照顾下一代。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人生短暂,时不待我,千万不要为了身外之物,白白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生命,错过了人生当中最好的时光。生命的长短,我们往往很难控制,但是生活的质量,我们却可以认真把握。爱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健康,绝不透支生命,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换种心态,换个角度,人生路上同样的景致,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扩展资料过度奔波的危害:一个人经常加班、熬夜、休息不好,时间长了就会导致焦虑、失眠、记忆力减退、精神抑郁,甚至引发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如果这种疲劳持续6个月或更长时间,身体就可能会出现低烧、咽喉肿痛、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而且,非常严重的长期性疲劳很可能就是其他病症的先兆。人们常说的“过劳死”实际是长期过度的劳累,引发人体心衰、肺衰、肾衰、心肌梗、脑溢血等病症造成的猝死。这种猝死的死因主要是冠心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与一般猝死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这些病的潜在性使过劳者忽略,以至酿成严重后果。但若没有过度劳累这个诱因,猝死可能就不会发生。
[create_time]2020-08-23 10:06:13[/create_time]2013-01-22 12:30:20[finished_time]50[reply_count]36[alue_good]达兴老师聊教育[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1a20cf431adcbefe9b18992beaf2edda2cc9f99?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avatar]我是教育小达人,专注于教育知识分享。[slogan]我是教育小达人,专注于教育知识分享。[intro]54042[view_count]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是什么意思?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意思是:世间万物无一得以常住不坏,凡生者必灭,因此,唯有超脱此生、灭的世界,才可达到寂静的境域。此句出自《大般涅槃经》,亦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是佛教的经典。此经全经分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 、如来性、一切大众所问、现病、圣行、梵行、婴儿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狮子吼菩萨、迦叶菩萨、憍陈如等13品。扩展资料:《大般涅槃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说,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世间万物无一得以常住不坏,凡生者必灭,因此,唯有超脱此生、灭的世界,才可达到寂静的境域。世间无常故苦。顺遂变成困逆固然是无常,祸厄转为幸福也是无常。因此,无常不是消极的,无常说明:好的会变坏,坏的也能转好。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般涅槃经
[create_time]2022-10-26 05:22:19[/create_time]2022-10-07 04:43:2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时事社会你我[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30e0cf3d7ca7bcb28bfe251ae096b63f724a883?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avatar]人事行政主管[slogan]专注时事、社会问答的一个存在[intro]1426[view_count]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朱倍贤
在古老的佛经里面有以下的这样的一个偈子。他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样子的句子,虽然简短,但是它的涵义非常的深远。根据佛教的传说,有很多佛陀的弟子,都是在听闻到这样的偈子,或者是类似这样的偈子的时刻,起码证得法眼净,起码证得初果。显示说,这样子的句子,它含藏着佛教修行上面的关键。尤其是在【诸行灭已,寂灭为乐】这一段,什么叫诸行灭已?对于一般的人而言,听起来是一个,要么就是恐怖,要么就是极端的厌世,是一个不容易让人理解的。
要了解这样的偈子,所要表达的意涵,得先跟大家介绍古老的印度,它的宗教文化一些背景。佛陀的时代,甚至是在佛陀更早远的时代,有很多的印度的所谓的沙门集团。这个沙门集团意思就是,他们抛弃掉了主流,一般世俗的人生活的方式,要不然就是在离群索居的状况之下,要不然就是在小的修行的团体,在那样的环境里面,去探索他们认为生命里面更崇高的价值。比起成家立业,比起孝养父母亲,比起追求名利,比起传递后代,还有更有意义的,这样的一个任务。这样的一个任务,你从一个角度来讲,你可以说是一个拯救自己灵魂的任务。
这些古老的禅修的宗派,他们虽然有一些细节上面的观念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通的地方。那个共通的地方就是,当他们把他们的心从外境收摄,然后向内观察,去追求那些所谓的更根本的,生命核心的东西的时候,他们都有这样的一个直觉。那个直觉就是,我们当前的这个灵魂,它是受困的,它是一个处在迷惘、困顿,有点像是被困在陷阱里面,这样一个状态,直觉上知道说,这是不对劲的。所谓不对劲的意思,并不是只是说我钱不够多,我喜 欢的人没有回应我对他的喜欢的感觉,并不是只是在这个层次上面,而是更深层的。我们这样的生存的状况,我们这种轮转的状况,我们生命的这个本质,好像在某一些基本的地方是生病的,某一些基本的地方是不对劲的,感觉这个是可以改进的,感觉有一种想要祈求一个更崇高的解脱,更重要的自由。这样的一个,可以说是渴望,也可以说是企盼。
这些古老的印度的宗派,举几个例子,像印度教后来演变成正量派的这样一个派别,还有瑜伽派,这样一个派别。他们都认知到,这个所谓的这个灵魂,它被困陷在现象界里面。想办法,要让自己的灵魂,有能力能够摆脱这个现象界给我们的拘束,这个现象界给我们的困扰。接下来这些不同的派别,他们差异的地方,是在于如何摆脱。相同的地方是,他们都认知到灵魂是需要解救的,真正的答案是没有办法在现象界里面,这些凡俗的人追求当中得到答案的。不同点是在于,具体而言要怎么做才能够让自己的灵魂,摆脱开这个现象界给我们的束缚。
佛陀所讲的诸行熄灭,他所讲的诸行无常,这样的道理,你必须要在古印度的,这样的一个宗教的背景来了解。要不然,很容易会望文生义,很容易会给它曲解。佛陀在看待这个『诸行』的立场上面,起码在以下的这个部分,跟大部分的有在禅修的宗派,观念都是一样的。那个观念就是,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束缚我们的灵魂。在你学习要摆脱开,这些束缚的力量之前,你必须要先认清楚,是哪一些力量在束缚你?这些力量是有强有弱的,有强有弱是什么意思?我们用以下的比喻来做说明。
假设说一个人,花了大半辈子追求名利,花了好多的功夫去经营自己的事业。然后在辛苦、劳碌的状况当中,不知不觉度过了很多的时光,然后忽然,有一天,午夜梦回,他开始反省:“这样值得吗?”我已经是快要步入退休年龄啦,我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虽然积累了这些财富,虽然在外面小有名声。但是,好像我实际上的受用没有那么高,像是我能够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并没有因为我有钱有名了,就使得我有更多的余暇能够享受天伦之乐。当这个人在做这样的反省,当这个人在做这样的一个,价值上面的辨别的时候,他个人的结论是:外在的东西比较不重要,我要跟我的家人多花一点时间在一起。跟家人在一起宝贵的时间,是有品质的时间,这个比起我在外面积累更多的财富,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同,那个是感觉是更加的真切的,那个感觉是更有价值的。所以这个人他到底在做什么?这个人在探索一个,他认为更核心价值的东西。起码在一个程度上面,把心从外面收回来,
他开始反省到那个“心”,它往外放的时候(往外放的意思就是在外面追逐 名利)。那个感觉还不如跟家人,淡泊、平淡的去受用着,虽然是平淡无 奇,但是确是更隽永的滋味。我们姑且把这个,讲是第一步:从外向内。
然后,一个如此跟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人,他如果是有足够的观察力,他的智慧够高。那么,他有可能在不久的时间之内,他会进一步的反省,他会发现到,实际上我那么辛苦的为我的家人付出,我大半辈子为家人着想,为小孩子操劳,为我自己的配偶付出,为我的父母亲付出,等等的...。这些感觉,还是没有比起照顾自己,来的更真切,我实在不应该这样子盲目的、纯粹的,只是为他人而活,为了家人而活。我应该是要考虑到自己,我应该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身心,在自己的自身上面修身养性。当这个人做这样的思维,做这样的反省的时候,他就是在做一个核心价值上面的反省。他是在辨识着什么样的东西,对他而言是更重要的,是更有价值的。我们姑且把他所做的这个,形容为他又更再进一步的,把那个外涉的心,又往里面收了一点点。
也就是说,相对于追逐名利,跟家人过平淡、天伦之乐的生活,那是一步。
然后现在,再进一步的,他说我不应该只是顾虑着家人而已,我应该还要照顾到这个身心,这又是再更进一步。然后,这样每一个步骤,他都像是一个人潜水到大海里面去,他越潜到深处去,他感受到的波浪,他所感受到的风浪就越少。你越是靠近海面,海面上正好经历着台风的时候,他的那个波涛汹涌,那个激烈的程度,对自身的冲撞力就是越强大的。你越往海水的深处,游泳下去,你就会发现到周遭海水的动荡,越来越减弱,海水的力道越来越和缓。
然后这个人呢,再更进一步的,想:“好,我要照顾我自心,那么我这个自心,算不算是我的灵魂?”请记得,古老的宗教都在探索着,我要解救我的灵魂,那你必须要先知道什么才是你的灵魂?如果,你误把不是你灵魂的东西当做是你的灵魂,然后你试着要拯救它。比如说,你误把你的事业当做你的灵魂,误把名利当作是你的灵魂的部分的话。那么你有可能,你会用错用力气。你把名利当作你的灵魂,那么你寄托的重心放在不正确的,放在动荡不安的海浪的那个部分,那么你的心是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宁静,你真正的灵魂是没有办法得到释放的。
所以这个人呢,他再更进一步,他看他的身心。身体跟心理,哪个部分是比较接近他的灵魂?他很可能会发现到,身体是粗重的,身体是老坏的,不管我多么着力于养生,我花多少力气注重健康,注重饮食,注重运动等等...没有办法完全的停缓下我的衰老,这样的一个去向。所以他开始再把心,进一步的从身体向内收摄,远离开对身体寄托的感觉,往内心里面去探索。
那内心的这个部分,哪个部分是灵魂呢?他会发现到内心,感觉这个部分,应该是没有办法被当作灵魂的。因为,这个感觉起起落落的,我们人的喜怒哀乐,它是如此的无常,它是如此的受条件制约。如果你把你的感觉当作是灵魂,那么你几乎是一定要,被这个无常的感觉所使唤、所摆弄,这是动荡不安的。所以这人他再更一步看,那么思考是么?那么我们的意念是吗?那么我们的这个想象力?联想功能?记忆力?一个、一个不断的这样去推敲,
一个、一个不断将去反省,去审核,它的实际价值,它的可靠度。最终他的结论:这些都不是我真正的灵魂。
那么,意识算不算呢?意识,觉察的功能。这个人,他可能也会发现到,就连这个意识、觉察的功能,我们人的觉察,都是受到他的贪欲,受到他的好恶所制约。所以好一个程度上来讲,并不是你在选择觉察,而是内心的饥渴,它在决定你的注意力的导向。所以就连意识,它在本质上来讲都不是一个可靠的东西。然后,这个意识,它会随着你睡着,随着你发昏,而退失掉,显得说这个也不是你的灵魂。所以,佛陀在这样的这个宗教环境,差不多有做过类似思维,差不多有做过类似的价值的检择。他最后的结论是,内心世界哪一个部分是真的?所谓真的就是,它能够提供给你平安,它能够提供给你一个不动荡的宁静,然后这样的宁静不会因为这些非灵魂的部分,这些外境部分的改变,它的动荡不安,你的灵魂就跟着动荡不安。这部分到底是哪一个部分?佛陀他的答案是:所有的『行』,它都不是。
什么叫做行?就是感觉从内心发动起来的动作。这些动作包括你所有的念头,包括你所有的意志,包括你对于所有的现象、所有的境界,产生出的那些关联,那些参与的模式,那些动作。好像是你看到一个美好的境界,就想说要钻进去;看到一个恐怖的一个境界,你想要逃离开来;对于一个美丽的一个愿景,美丽的未来的一个影像,内心会对它有期盼,想要跑过去,想要变成它,想要依靠它,想要从中汲取快乐,等等的一些动作,这个都叫行。
然后,这个我们人的观察力,最多只能到这个地步,『行』底下还有什么东西?首先,你看不到。然后第二点,虽然你的观察力只能够看得到行这个层次,但是已经够了。为什么?因为你发现到,所有的压力,所有的动荡不安,所有的不安感,所有的恐惧感,所有苦迫的经验。它都是在『行』这个层次上面发生,它都是关乎于,你是如何应对境界,你的心它是跟境界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而透过这样的这个用力,而产生出痛苦的这个经验。
所以,以佛陀的推论,他的结论就是:你不能够把『行』当做是你的灵魂。
不能把『行』当做人的灵魂的意思,就是不要把『行』当做是自我,你不要把『行』当作是你的核心价值,不要把『行』当作是寄托,你安身立命,你觉得这个是习以为常,你可以在『行』当中活动着,然后觉得这个没有什么,觉得这个很安全,觉得生命本来就是该这个样子。如果你对『行』是无动于衷,你对这个『行』没有警觉,你对这个『行』很安心的把你的安全感托付给它的话。那么,这可以说是是一种无明的状况,这也是痛苦,未来必定要发生一个造因,一个起因。
那么,关于这个部分,我们刚刚提起到,佛经古老的偈子,他讲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们现在已经晓得,佛陀他讲到诸行是无常,从刚刚偈子里面,我们可以清楚的认知,诸行它是无常的,它是生灭的。所以这个部分,这个偈子,相对而言是好理解的。在接下来的偈子,他说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意思是说,如果这个诸行,这个生灭的现象消灭的话,那么就能够领受得了,涅槃寂灭的快乐。
这边问题来了?到底要怎么个寂灭?到底要怎么能够达到诸行寂灭?要如何能够达到生灭灭已?我们不管如何的努力,几乎与你是注定了你还活着的时候,你要经历着诸行的生灭,就连阿罗汉,就连佛陀,我们可以推知到,他们也是在经验着好一个程度『行』的生灭。佛陀他一样要经验着背痛,它的生、它的灭,佛陀他也是要经验着自己的动机,它的生跟灭,肚子饿了要吃饭,他有想要打造起一个更健全的僧团,这样的一个意欲,这样的一个愿望。他希望佛法能够久住于世间,他希望能够透过完善教学的技巧,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品味的了解脱的快乐。所以这明显的,起码在这程度上面,佛陀他也是经验着『行』的生灭。
所以,集灭到底是什么意思?生灭灭已,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看另外一部经,它有一个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偈子,但这个偈子稍微长一点,它提供 给我们多一点的资讯。这个偈子如下,【诸行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生灭,寂灭安乐生。】第一个偈子是【诸行无常】,第二个偈子【诸行皆无常】。第一个偈子是【是生灭法】,第二个偈子是【有生必有灭】。头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几乎表达的是一模一样的。接下来关键在第三句了,第三句第一个偈子是讲说叫做【生灭灭已】,然后第二个偈子是讲【不执着生灭】,所以这个意思是什么?熄灭的到底是什么?熄灭的是执着。熄灭的并不是生理上面的现象,熄灭的并不是客观上面意志力,它的生灭。它是你的心,对于正在发生的意志,中间的那个牵连性,它被熄灭了。这个关键达到了,那就可以体验得到涅槃的熄灭。
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再用以下的比喻来说明,我们在之前的讲课里面有提起到做梦。我想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有过这种体验,你做过两种不同的梦。
有一种梦,它的梦境很显然,它是触发了我们内心的某一个按钮,它启动了我内心某一种烦恼,某一种随眠。所以,我们在那个梦境当中,我们是感觉到哀伤,感觉到恐惧,感觉得狂喜。也就是说,在那个梦境当中,你体验着七情六欲,在那个梦境当中,感觉好像在坐云霄飞车一样。那个情绪上面是有起落的,心境上面是有得失的。所以一个普通的一个梦境,你看到的同样是漂亮的山水,你可能在第一种梦境里,你看这个山水,你心里面就感慨、发愁,这个像是我故乡的风景一样,然后心里面产生出乡愁、匮乏、渴望的感觉。同样是梦到美丽的山水,你在第二种状况当中,你可能是单纯的欣赏这个山水,甚至这个山水在你心里面是没有办法波动任何心弦,你的心是感觉到没有任何的涟漪,因为这个山水的风景而产生出。你的内心地处,并没有任何的按钮被触发,没有任何的烦恼被启动。所以这第二种梦境呢,可以说是单纯的潜意识,它在发射出、在投射出中性的影像。
实际上,我们人不管是在醒着的时候,或是在睡梦中的时候,我们的意识田里面,不断的投射出各种不同的影像。当这些影像,被你的某一个烦恼接触到了的时候,你会对这个影像产生出不当作意的反应来,你会对这个影像产生出情绪的反应,然后让眼前原本是中性的这样的一个影像,它衍生成为一个复杂的故事情节。然后这个复杂的故事情节,它会让你的心在当中,感觉到翻腾,感觉到翻转,然后再次经验到七情六欲,经验到得失心,经验到那个烦恼的起伏。
所以这边要表达的意思是,佛陀他在讲的【诸行熄灭】,最关键的地方是那个你跟梦境,错误的连接的部分,那个烦恼的部分,那个执着的那个部分熄灭了。如果那个部分熄灭了的话,你还会继续做梦么?首先,你若还活着的话,有可能还会做某一种中性的梦。但是这种中性的梦,它不构成业力。你要知道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国家,他们有这样一个传说,说阿罗汉他是不造业的。阿罗汉不造业,意思就是说阿罗汉他不止不造恶业,阿罗汉他也不造善业的。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一般人都认为说造善业、不造恶业是很好的,实际上造善业、造恶业的意思就是,你在对那个境界,在以得失,在以抓取的方式在反映。你的这种反应,有的是比较善巧的,有的是比较不善巧的。善巧的反应模式,它能够让你的心架构起相对安乐、幸福、舒畅、愉悦、肆意的那个状态,我们说那个叫做善业。不善巧的对应,会制造出相对的令人困惑、困扰、向下沉沦、痛苦、焚烧等等...类似像这样子的情境出来,我们说的那个叫做恶业。阿罗汉对于在梦境当中,心里面投射出来的那些中性的影像,他没有做任何的烦恼性的反应,他不会做情感上面的链接,他不会把那些影像繁衍成为复杂的故事情节。所以在那个程度上面,阿罗汉是不造业的。
那么,如果你做到了不造业,这样的解脱,好一些梦境不会产生。就算是继续产生的梦境,首先,它的内容变得稀薄了,它的内容变得单纯。然后再来,实际上,我们绝大部分人,内心的投射出来的影像,它不是中性的影像,绝大部分投射出来的影像,实际上是因为你有某一种烦恼,因为你有某一种不安,你有某一种焦虑,你有某一种饥渴,所以不断不断的从潜意识里面,抛投出这些影响。作为一个阿罗汉,你可以好一个程度是至人无梦,你是不做梦的。但这里的不做梦,并不是说百分之百的不做梦,这里的不做梦,指的是你不会再做那些因为烦恼的促因而产生出来的梦境,它指的是这个。
我们再来看,佛经里面有以下的这样一个解说,引起很多人的困惑。那个解说是『苦生时自生,灭时自灭』,这样的句子,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这边表达的,也是阿罗汉不造业的意境。阿罗汉他不造业,他的『行』虽然仍然继续的活动着,他只要还活着,那个行就还进行着,虽然说他对那个『行』的执着已经消灭掉了。但是,还在继续活动的行,它是一种很特殊的行,它是一个很少量的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行呢。从一个角度来讲,这个行是单纯的跟生理上面苦乐相关的行。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意思就是,一个阿罗汉,他还活着的时候,他一样会有尿急的时候,一样会有要上厕所的动机,他一样会有想吃东西的动机,他一样会有想要喝水的动机,他一样会 有因为被苍蝇蚊虫打扰,所以想要避开,或者是采取一些客观的手段,减少这个被打扰。他也有可能因为天气热,去选择移身到比较凉快的地方。他有可能天气冷,选择自己进入一个比较保暖的状态。
当我们的心,不再跟那些中性的梦境,产生出那些情感上面的碰撞的时候,那么唯一剩下的梦境,就是那些我们还活着,在世间当中你非得进行的一些,离苦得乐的动作。这些离苦得乐的动作,包括了周遭的人有苦恼,周遭的人有痛苦,你在能够随缘尽份的状况之下,帮助他。包括我们在修学佛法,你能够随缘尽份的住持着佛法,保护着佛法,流传着佛法。把它传递给下一代,让更多的人能够一样的得到离苦得乐的道理。所以这种第一支箭,所带来的痛苦,这个是阿罗汉没有办法避免的,但是阿罗汉起码能够做得到,这些第一支箭所带来的,生理上面的困扰,这些客观环境上面的这些困扰,这些干扰,这些痛苦。他能够做到,『此苦生时自生,灭时自灭』意思就他只有单纯的,生理上跟第支箭有关联的苦,在里面自生自灭着。虽然有对它采取,减免它,调整它,管控它,这个动作。但是这些动作,它都是由饥渴发生的,它都不是被烦恼洗礼而触发的。所以,虽然你还有在处理第一支箭的动作,还有在处理第一支的行,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造业恶。这个是【诸行熄灭】的内在逻辑。
我们在自己个人的禅修上面,有一个很简单的一个方法,能够以一个比较深入的禅修的方式,来体会佛法的这一层道路。做法就是,你可以尝试着去了解,去感觉什么叫做行?行,它是如何的动荡不安。一个感觉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行,理解为水面上面的波浪。你可以直接感觉一下,你现在的心,你可以感觉一下你的当前的心境。这个心境,你可能好一个程度上,你发觉到这个上面有可能有涟漪,有可能有波浪,它甚至是波涛汹涌的。那个涟漪,那个波浪,它具体产生出来的感觉,就是晃荡,具体的感觉就是动荡,就是冲撞。这样的冲撞,这样的晃荡,它一个程度是在制造着压力。然后你
看一看,你现在是在跟这些活动,产生出什么样的关联?有一种关联是,你那个心里面忙碌不停的冒出来的妄念,像泡泡一样的;盲目的产生出来的那些动机,像泡泡一样,像波浪一样。你情不自禁的一直钻进去,你是被那些泡泡,被那些波浪所绑架着,你是置身于其中,随着它们在轮转。
或者是,你可以尽量的保持你的警觉,尽量的保持着超越的姿态,尽量的不要随波逐流。刻意的以一个远离,这样的一个姿态,来面对眼前的这些动荡不安。当你在做这样的远离的姿态的时候,你要么可以在相对的安宁,相对 的超越当中,更加深度的去理解动荡不安是什么意思。所有的行,所有不是
你灵魂的那些东西,它都是不安的,别相信它,别信任它,不要在那个里面
边变得安逸,不要把你的心寄托在那里。不要痴痴呆呆的,没有觉醒,没有警觉的钻到其中。
另外一方面,你也可以纯粹的让自己的远离,做的越来越彻底。所以你是越
来越不让那个动荡不安跟你发生关系,你越来越不去跟他交涉,你越来越不去涉足于其中。你能够让那个动荡不安的行,它自己在那里动荡不安,此苦生时自生,灭时自灭。然后,你是不参与,你在慢慢的练习弱化,反制约你那个参与的惯性。
一个体验到心解脱的人,不只是跟诸行,所有的情感的连接断除掉,他有好大一部分的行,就连那个中性的行,它也会跟着熄灭。因为这样的一个人,他内心没有焦虑,他没有饥渴,所以好像底层业识的种子,变得越来越没有机会发动。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偶尔会启动起来的中性的行,它也变的越
来越不感兴趣,越来越不会产生,产生的频率越来越低。所以像这样的一个人,他在没有生理现象的迫切状况之下,在没有客观环境需要他打理的事情之中,他是非常容易在无事,在空灵的状况之中,体验着一层接着一层,空的解脱,高度的寂静。就算是有偶发的、中性的,内在投射出来的那些影像,他也不会因为这些影像,而造业,而迷惑。
[create_time]2022-07-07 08:00:13[/create_time]2022-07-18 17:43:5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大沈他次苹0B[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68b9e4f._Pqr3QJiDoKzKAJr45bDew.jpg?time=4988&tieba_portrait_time=4988[avatar]TA获得超过614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6[view_count]
诸行无常,生灭为乐是什么意思?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意思是:世间万物无一得以常住不坏,凡生者必灭,因此,唯有超脱此生、灭的世界,才可达到寂静的境域。此句出自《大般涅槃经》,亦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是佛教的经典。此经全经分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 、如来性、一切大众所问、现病、圣行、梵行、婴儿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狮子吼菩萨、迦叶菩萨、憍陈如等13品。扩展资料:《大般涅槃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说,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世间万物无一得以常住不坏,凡生者必灭,因此,唯有超脱此生、灭的世界,才可达到寂静的境域。世间无常故苦。顺遂变成困逆固然是无常,祸厄转为幸福也是无常。因此,无常不是消极的,无常说明:好的会变坏,坏的也能转好。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般涅槃经
[create_time]2022-11-01 23:42:29[/create_time]2022-11-11 10:01:33[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时事社会你我[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30e0cf3d7ca7bcb28bfe251ae096b63f724a883?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avatar]人事行政主管[slogan]专注时事、社会问答的一个存在[intro]74[view_count]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的含义
四对相对的词语
生与灭相对,常与断相对,一与异相对,来与去相对
生:事物、万法的发生,灭:事物、万法的消亡。
常:恒常不变,断:断灭,无常。
一:不二、归一、统一、同一,异:不同、多、多种多样。
来,去相对好理解。
佛法理义深广,我的解释不是很精准,只是大概的意思,仅供参考。
[create_time]2014-11-16 20:42:00[/create_time]2014-11-17 13:17:1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8[alue_good]henaoheng[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70c1e29.veTa3L7ti9MtQZoiAUWyGw.jpg?time=3055&tieba_portrait_time=3055[avatar]TA获得超过240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01[view_count]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什么意思?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意思是:世间万物无一得以常住不坏,凡生者必灭,因此,唯有超脱此生、灭的世界,才可达到寂静的境域。此句出自《大般涅槃经》,亦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是佛教的经典。此经全经分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 、如来性、一切大众所问、现病、圣行、梵行、婴儿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狮子吼菩萨、迦叶菩萨、憍陈如等13品。扩展资料:《大般涅槃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说,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世间万物无一得以常住不坏,凡生者必灭,因此,唯有超脱此生、灭的世界,才可达到寂静的境域。世间无常故苦。顺遂变成困逆固然是无常,祸厄转为幸福也是无常。因此,无常不是消极的,无常说明:好的会变坏,坏的也能转好。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般涅槃经
[create_time]2022-10-20 21:15:17[/create_time]2022-09-10 16:12:1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时事社会你我[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30e0cf3d7ca7bcb28bfe251ae096b63f724a883?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avatar]人事行政主管[slogan]专注时事、社会问答的一个存在[intro]1188[view_count]佛经 说 生灭灭以 寂灭为乐 什么 意思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生灭:指相之变化,非说有生有灭,实为无生无灭,生灭仅是相之生与灭;
生灭灭己中之灭己:指消亡了自己所接触的,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相等等,并非是说自己真的消亡了,因为真的那个自己永不消亡;
寂灭:为不动,什么东西不动?自己的心不动,或说自己不动,或说自己的意识不动,所动完全是随他(即外境)而动,浅说如是;
乐:指涅磐乐,得涅磐乐者,必是处于清净寂灭状态。
[create_time]2013-01-04 21:29:11[/create_time]2013-01-07 16:53:55[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7[alue_good]玄清雪[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87f7d7b.8-JpDSDCMWLeAbbeB6GT1w.jpg?time=2926&tieba_portrait_time=2926[avatar]TA获得超过105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042[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