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史序详细资料大全
《台湾通史序》,文章名,作者是连横,是连横《台湾通史》的序言。文章介绍了写作的缘由和对历史的看法等。台湾地区直至今日,还把《台湾通史序》作为课文列入国语教材。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台湾通史序 作者 :连横 属于作品 :《台湾通史》 作品部分 :序言 内容 :介绍写作的缘由和对历史的看法等 地位 :列入台湾地区国语教材 原文,作者简介, 原文 台湾固无史也。荷人启之,郑氏作之,清代营之,开物成务,以立我丕基,至于今三百有余年矣。而旧志误谬,文采不彰,其所记载,仅隶有清一朝;荷人、郑氏之事,阙而弗录,竟以岛夷海寇视之。乌乎!此非旧史氏之罪欤?且府志重修于乾隆二十九年,台、凤、彰、淡诸志,虽有续修,局促一隅,无关全局,而书又已旧。苟欲以二三陈编而知台湾大势,是犹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夫台湾固海上之荒岛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至于今是赖。顾自海通以来,西力东渐,运会之趋,莫可阻遏。于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军之役,外交兵祸,相逼而来,而旧志不及载也。草泽群雄,后先崛起,朱、林以下,辄启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复,而旧志亦不备载也。续以建省之议,开山抚番,析疆增吏,正经界,筹军防,兴土宜,励教育,纲举目张,百事俱作,而台湾气象一新矣。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代之兴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于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国,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是以郢书燕说,犹存其名;晋乘楚杌,语多可采;然则台湾无史,岂非台人之痛欤? 顾修史固难,修台之史更难,以今日修之尤难,何也?断简残编,蒐罗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参;则征文难。老成凋谢,莫可咨询;巷议街谭,事多不实;则考献难。重以改隶之际,兵马倥偬,档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则欲取金匮石室之书,以成风雨名山之业,而有所不可。然及今为之,尚非甚难,若再经十年二十年而后修之,则真有难为者。是台湾三百年来之史,将无以昭示后人,又岂非今日我辈之罪乎? 横不敏,昭告神明,发誓述作,兢兢业业,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间,撰成台湾通史。为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图附焉。起自隋代,终于割让,纵横上下,钜细靡遗,而台湾文献于是乎在。 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为子孙万年之业者,其功伟矣!追怀先德,眷顾前途,若涉深渊,弥自儆惕。乌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义勇奉公,以发扬种性;此则不佞之帜也。婆娑之洋,美丽之岛,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实式凭之。 作者简介 连横(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出生于台湾台南,福建漳州龙溪县人,祖籍祖籍湖北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先祖连南夫是著名的抗金英雄。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剑花室诗集》,同时也是台湾日据时期的著名诗人。
[create_time]2022-11-07 04:52:19[/create_time]2022-11-21 22:20:2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梦之缘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1bbd3bf.dco3O7-9qhUybkm7i_05jw.jpg?time=4772&tieba_portrait_time=4772[avatar]TA获得超过794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2[view_count]
纪传体史书有哪些
1、《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2、《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3、《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4、《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5、《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丙戌年))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传体
[create_time]2019-04-04 16:06:34[/create_time]2011-10-05 15:14:46[finished_time]9[reply_count]40[alue_good]娱乐我知晓哟[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281c13b43ca420ff92d0332bfa855666.jpeg[avatar]专注各种娱乐,欢迎一起探讨[slogan]专注各种娱乐,欢迎一起探讨[intro]46697[view_count]台湾通史的图书目录
上册目录自序凡例卷一 开辟纪(起隋大业元年终于明永历十五年)卷二 建国纪(起明永历十五年终于三十七年)卷三 经营纪(起清康熙二十二年终于光绪二十年)卷四 独立纪(起清光绪二十一年终于是年九月)卷五 疆域志卷六 职官志卷七 户役志卷八 田赋志卷九 度支志卷十 典礼志卷十一 教育志卷十二 刑法志卷十三 军备志卷十四 外交志卷十五 抚垦志卷十六 城池志下册目录卷十七 关征志卷十八 榷卖志卷十九 邮传志卷二十 粮运志卷二十一 乡治志卷二十二 宗教志卷二十三 风俗志卷二十四 艺文志卷二十五 商务志卷二十六 工艺志卷二十七 农业志卷二十八 虞衡志卷二十九 列传颜思齐、郑芝龙宁靖王诸臣诸老陈永华林圯、林凤刘国轩卷三十 列传二施琅吴球、刘却朱一贵欧阳凯蓝廷珍杨文魁、殷化行、阮蔡文、王郡卷三十一 列传三王世杰吴凤施世榜、杨志申、吴洛、张振万林成祖、胡焯猷、张必荣、郭元汾台东拓殖吴福生、黄教林爽文孙景燧福康安杨廷理郑其仁、李安善陈周全、高夔卷三十二 列传四海寇王得禄谢金銮、郑兼才吴沙姜秀銮、周邦正许尚、杨良斌姚莹、徐宗斡张丙方振声李石、林恭郑勒先郭光侯、施九缎卷三十三 列传五戴潮春林文察丁曰健林奠国林占梅罗冠英、陈澄清沈葆桢袁闻柝刘铭传刘墩林平侯卷三十四 列传六(一)循吏(二)流寓(三)乡贤(四)文苑卷三十五 列传七(一)孝义(二)勇士(三)货殖(四)列女卷三十六 列传八邱逢甲吴汤兴、徐骧、姜绍祖、林昆冈吴彭年唐景崧、刘永福后序连雅堂先生家传连横先生学术年表连横与《台湾通史》
[create_time]2016-05-30 23:04:24[/create_time]2016-06-14 18:04:1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巍峨还伶俐的丁香125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00ce9ff.54yie-_0ccwyQ7irKPKL4A.jpg?time=9571&tieba_portrait_time=9571[avatar]TA获得超过12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7[view_count]台湾通史的介绍
《台湾通史》为有关台湾历史的一部通史著作,是历史学家连横一生最重要的著作,1920年11月至1921年4月由其创办的台湾通史社分上、中、下3册在台湾出版,全书分为纪4篇、志24篇、传60篇,共88篇36卷,约有60万字,另附表目101项,记叙了台湾起自隋代终于1895年因《马关条约》被迫割让的历史,尽录上下千年台湾之事,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有关台湾的史书。连横十三岁时,其父连永昌购买一部余文仪《重修台湾府志》给他说: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史。基于先人家教启蒙与台湾为日本所占的双重动机,自1908年至1918年着手撰写《台湾通史》,体裁仿效司马迁《史记》体例而成,起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终于割让(1895年)。这是台湾人第一次完成的第一部冠以台湾通史名称的著作。不过连横对于台湾民主国的记载,最初以独立纪撰写,后又改为过渡纪以避免争议。
[create_time]2016-05-30 23:20:39[/create_time]2016-06-14 18:15:5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薛4ntNQH49D[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fc81a3c.XxKkz2Emrp-sY5KLr--3lA.jpg?time=1957&tieba_portrait_time=1957[avatar]TA获得超过10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9[view_count]连横是是因为什么原因修撰台湾历史的?
连横一生著作甚丰,但生前出版的仅两种,《台湾通史》即其一。连横修撰台湾历史的愿望发端于他13岁那年。当时,其父连永昌有感于山雨欲来,似怀着未雨绸缪之思想,买了一部《台湾府志》送给他,并告诉他:“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乙未割台后,连横看到日本统治者为了泯灭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竭力弃毁台湾的历史文献,有意伪造虚假的历史愚弄当地民众,感于“国可灭而史不可灭”的古训,立下编写一部贯通台湾千年历程的信史的宏志。他网罗旧籍,博采遗闻,旁及西书,参以档案,穷十年之力而终告竣事。
[create_time]2020-01-02 05:08:35[/create_time]2020-01-17 05:03:3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北京创典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99f8c3c.szpTDWNiCgBDfL7BxdQCrg.jpg?time=9650&tieba_portrait_time=9650[avatar]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5[view_count]连横的个人著作
连横一生著作甚丰,但生前出版的仅两种,《台湾通史》即其一。连横修撰台湾历史的愿望发端于他13岁那年。当时,其父连永昌有感于山雨欲来,似怀着未雨绸缪之思想,买了一部《台湾府志》送给他,并告诉他:“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乙未割台后,连横看到日本统治者为了泯灭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竭力弃毁台湾的历史文献,有意伪造虚假的历史愚弄当地民众,感于“国可灭而史不可灭”的古训,立下编写一部贯通台湾千年历程的信史的宏志。他网罗旧籍,博采遗闻,旁及西书,参以档案,穷十年之力而终告竣事。《台湾通史》为文言纪传体史书,略仿司马迁《史记》之法,凡36卷,为纪4、志24、传60,共88篇,都60万余言(表则附于诸志之末,图则见于各卷之首,这是作者的创举),完整地记载了台湾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290年可以确凿稽考的历史。《台湾通史》杀青,结束了“台湾三百年无史”的历史,也使日本人士大惊。原来日据台湾之后,为了了解和治理台湾,早想编写一部台湾历史,并在总督府下设置了专门机构,但因为作之不易,积久不能成事。连横之书一出,日人立即为其才学倾倒,虽然他们甚不满于连横的立场,但此书也正因他们需要,于是两代总督为之题词。此书一出,全岛风行,督府当局自觉才力难匹,从此再没有出版类似著作。由于日本政府的阻挠,《台湾通史》当时未获在大陆发行。连横的知音章太炎读后叹为“必传之作”。直到抗战将要胜利的1945年春,才由商务印书馆在国内重印。上世纪80年代,大陆中华书局新出版了这部著作。 《秋风亭吊镜湖女侠》安庆之役,秋瑾被杀,其友吴芝瑛葬诸西湖。光复后,芝瑛复募款修墓,筑秋风亭蔽之,盖用女侠就义语也。余至西湖,曾拜其墓,怆然以吊。镜湖女侠雌中雄,棱棱侠骨凌秋风。只身提剑渡东海,誓振女权起闺中。归来吐气如长虹,磨刀霍霍歼胡戎。长淮之水血流红,奔流直到浙之东。花容月貌惨摧折,奇香异宝犹腾烘。鹃啼猿啸有时尽,秋风之恨恨无穷!《西湖游罢,以书报少云,并系以诗》一春旧梦散如烟,三月桃花扑酒船。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煤山吊明怀宗》人生不幸为天子,四海何以处寡人。社稷存亡甘一殉,江山破碎惨无春。鼎湖龙去余弓剑,废苑鹃啼乱鬼磷。我欲排天叫阊阖,中原已见国旗新。《芦沟桥》襕衫曾染曲尘黄,挥手东华事可伤。乡梦渐多春梦减,芦沟桥畔月如霜。《黄花祭》西风一夜吹黄花,黄花落地起咨嗟。誓将烈士血,造成新中华。中华兴,烈士逝,中华亡,烈士继,年年三月廿九黄花祭。《寄曼君》痛饮黄龙未可期,投荒犹忆李师师。杏花春雨江南梦,衰柳寒笳塞北诗。此日飞鸿传尺素,他时走马寄胭脂。镜中幸有人如玉,位置芦帘纸阁宜。
[create_time]2016-05-12 14:37:47[/create_time]2016-05-26 17:10:0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K莫尛149[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82fcb6a.QyeZprFfJIoYlgjqbuld2g.jpg?time=3623&tieba_portrait_time=3623[avatar]TA获得超过23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0[view_count]《台湾通史》对刘铭传的评价是怎样的
台湾爱国史学家连横在写作《台湾通史》时,特为刘铭传立了专传,详尽地论述其开发台湾之功,并以史家笔法总评其功绩说:
“连横曰:台湾三百年间,吏才不少,而能立长治之策者,厥惟两人。曰陈参军永华,曰刘巡抚铭传,是皆有大勋劳于国家者也。永华以王佐之才。当艰难之局,其行事若诸葛武侯。而铭传则管、商之流亚也。顾不获成其志,中道以去,此则台人之不幸。然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矣。”
[create_time]2018-01-23 10:57:33[/create_time]2018-02-07 10:42:2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fhy650[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e54adb6.u1v4OH0vfgDPcVe9rn5bzQ.jpg?time=8748&tieba_portrait_time=8748[avatar]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77[view_count]
台湾通史的目的和困难
《台湾通史》为有关台湾历史的一部通史著作,作者为连横。
连横基于先人家教启蒙与台湾为日本所占的双重动机,自1908年至1918年着手撰写《台湾通史》,内容仿效司马迁《史记》体例而成,起自隋朝,终于台湾民主国成立,上下纵横一千三百年。分为纪4、志24、传60,共88篇,36卷,另附表目101项。1920年由台湾通史社出版发行,这是台湾人第一次完成的第一部冠以“台湾通史”名称的著作。不过连横对于台湾民主国的记载,最初以“独立纪”撰写,后又改为“过渡纪”以避免争议。
台湾通史的问世,甚获好评,即连当时民政长官下村宏也为之作序:“……分类有法,矧又气象雄浑,笔力遒健,论断古今,吾几不能测其才之所至,盖近世巨观也。”给予高度肯定。不过近代研究者杨云萍在称赞之余,也公允指出其中的缺失:
连横运用材料有所局限;
连横有抄袭他人作品的弊端;
对史料的处理不够严谨,部分记载甚或出于自己的“创作”。
地名与人物的错误层出。
从近代史学的观点言,《台湾通史》未臻完善,但在日本统治并鼓吹同化之时,台湾通史的出版,的确发挥了维护台湾历史主体性的作用。
[create_time]2009-03-08 09:55:17[/create_time]2009-03-23 09:55:2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bizgood[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bf89214.EeO-wMBUYOiu7vADlAS_7Q.jpg?time=2985&tieba_portrait_time=2985[avatar]TA获得超过534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26[view_count]
关于台湾的历史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纪。 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隋史》),隋朝曾三次派兵到台湾。 南宋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 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进行了有效管辖。 郑成功率军进取台湾,于1662年驱逐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 。 1683年,清 *** 派兵攻取澎湖,郑氏集团投降,实现了国家统一。 1885年,福建巡抚刘铭传率领台湾军民击退了法军入侵后,积极推行自强新政,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省。 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强加于清 *** ,割占了台湾。 份。 1945年10月25日,中国 *** *** 、澎湖列岛,恢复对台湾行使 *** 。 扩展资料: 1949年, *** 内战失利,蒋介石率部分 *** 军政人员退踞台湾,至此台湾再次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 1954年与台湾当局签订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 979年元旦,中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 之后 *** 同志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8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长期对峙、相互隔绝的局势得到了缓和与改变,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 海峡两岸同胞都有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台湾最终还是要回到祖国怀抱的。
[create_time]2022-11-24 17:17:47[/create_time]2022-12-03 05:14:1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cfe853e.n2L4jJuvR9CGPFsbSiQtBA.jpg?time=250&tieba_portrait_time=250[avatar]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7[view_count]有关台湾的历史
一、 地理与居民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
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
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
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
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
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海面,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 *** 、兰屿、彭佳屿、赤尾屿。
全省共划7市16县。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
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
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
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
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
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
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
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
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台湾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
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
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
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截止1998年8月,台湾省人口为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人口,总数为2186万多人;人口年增长率约为7.31%。
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68.83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
台湾居民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2%,约38万人。
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台湾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和赛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
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于1979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
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 *** ”,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宝岛名胜有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北投温泉、台南赤嵌楼、北港妈祖庙等。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
自宋代以来厦门与台湾同属一个行政单位,大陆移民始从厦门移往台湾。
相似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生活习性沟通了厦门与台湾人民密切关系与往来,正如《台湾府志》所载:“台郡与厦门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台即厦”。
台湾人民70%的祖籍地源于闽南地区,两地人民情同手足故乡情。
这种特定的地理与历史渊源关系使厦门成为与台湾各项交流交往的中转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经贸交往的集中地。
二、 历史概况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
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
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
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
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
*** 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元、明两朝 *** 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 *** 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 *** 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
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
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
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
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
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 *** 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
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
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
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 *** ,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 *** 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
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
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 *** 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
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
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
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 *** 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 *** 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
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
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 *** 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 *** 之下。
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 *** 管辖之下。
[create_time]2022-10-20 17:53:31[/create_time]2022-10-29 22:25:1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得书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b189bac.0_-p-DmjI7RYdCR_8LSsvQ.jpg?time=690&tieba_portrait_time=690[avatar]TA获得超过822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4[view_count]
关于台湾历史
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当时将台湾的居民称为“岛夷”。三国时期,吴主孙权曾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军队到过台湾。之后隋炀帝也曾3次派人去过台湾。南宋时开始屯戍澎湖。元朝已开始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和澎湖地区的民政,行政上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已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
据1980年在台东县阜南乡考古发掘出的大批二三千年前的台湾居民遗物,可以确认他们来自大陆,是从东南沿海渡海过来的古代越仆族人。几千年中,大陆沿海居民总是不断有人渡海前往台湾、澎湖定居谋生。例如唐朝进士施肩吾就率族人渡海到澎湖定居。明朝时福建大旱,为解决饥民的生计,曾有计划地向台湾移民,共招饥民数万到台湾垦殖。现在台湾居民绝大部分来自大陆,可以说台湾与大陆血肉一体,手足相连。
台湾古有“贷与”、“瀛洲”、“东鲲”、“夷洲(州)”、“琉求(球)”等多种名称。到明朝时,常以局部地名如鸡笼、淡水、大丹等代替全岛的名称。台湾这个名称起于清康熙二
十三年,即1684年。当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从此,台湾成为代表全岛的正式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明朝时,中国政府对台湾的经营已非常严密和富有成效。为了防倭寇对大陆的侵袭,加强了澎湖和台湾的防卫。先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后又增设了“游兵”,各岛配备船只20艘,士兵800人,在基隆、淡水常年驻屯军队。
殖民主义者侵占台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
17世纪初叶,欧洲列强殖民扩张活动逐渐延伸到亚洲。1544年一艘葡萄牙远航船驶过台湾,了望海岛,风景秀丽,便称之为“伊拉福(尔)摩沙(萨)”,意思是“美丽岛”。
160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趁中国驻澎湖列岛兵力单薄之际,侵入当地,但年底即被明朝军队赶走。1622年,荷兰人再次入侵,于1624年再次被驱逐。不久,荷兰人趁明末大陆大乱,中国政府无暇顾及台湾的时机,占据了台湾南部,后又赶走了占据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占领了台湾全岛。1661年抗清将领郑成功决意渡海收复台湾,作为抗清的基地。4月2日他率军25000多人,由福建厦门,乘大小战舰几百艘,经澎湖向台湾进发,向盘据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发动了猛攻。几经激战,把侵略者围困在据点里。战争中荷兰几次派兵援救,都被郑成功在海上击溃。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者见大势已去,只好在投降书上签字,撤离了台湾,荷兰人占据台湾38年的历史结束了。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立起正规的地方政权,设一府二县进行治理。他大力号召大陆民众移居台湾,开垦土地,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发展贸易。台湾的经济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清政府出兵台湾及对台湾的管理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就病逝了,由他的儿子、孙子相继治理台湾。此时已在大陆确立了统
治地位的清政府曾几度与之会谈,但却未有结果。1683年,清政府决定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在澎湖一战,清军获胜,郑氏军队军心动摇,台湾民心瓦解。于是,郑成功之孙郑克爽于8月向清政府具表请求归顺。 清政府治理台湾后,先在台南设立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1885年又将台湾府升格为台湾省,成为中国的行省之一。从1683年到1895年的212年间,清政府广招东南沿海居民移居台湾,对台湾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开煤矿、设机器局、修公路、筑铁路、办邮局、开新式学堂,使台湾得到了开发,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台湾的割让及对台湾人民心理的影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在其后的战争中抢占了澎湖列岛。战争最终以清政府战败求和结束。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的钦差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今下关)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连同辽东半岛一起割让给日本,使台湾和澎湖列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割台消息传来,全台哗然,群情沸腾,百姓“若午夜暴闻惊雷,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集于市,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台湾绅士邱逢甲等联名致电清政府说:“臣桑梓之地,义共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在北京的台籍官吏、进士、举人联名上书督察院:“今一旦委
而弃之,是驱忠义之士以事倭寇,台民终不免一死,然而死有痛矣”。康有为、梁启超等1300多名举人举行集会,反对割台。
虽然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但台湾人民仍然对日军进行了顽强抵抗。经过10余次血战,付出惨重代价后,日军才最终占领了台湾全境。从那以后,一直到1945年的50年间,尽管日本殖民当局全力强化统治,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却从未停息过。
[create_time]2010-10-02 09:56:57[/create_time]2010-10-02 10:14:11[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2[alue_good]章彧[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cf37b9.iJKbBYxpwzVmGM6WF9X5iA.jpg?time=2948&tieba_portrait_time=2948[avatar]TA获得超过5.7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63[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