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

时间:2024-05-09 11:21:20编辑:奇闻君

谭嗣同的七言绝句《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   清代•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赏析】   这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狱中所题写一首绝句。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几位日本友人力请谭嗣同东渡日本,他却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慷慨赴义。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祝福,以及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诗,有多种解释,尤其是“去留”二字,争议颇多。一般认为“去”是指逃亡离去的康有为和梁启超,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几经转折逃往加拿大,而梁启超则逃亡日本;“留”是指谭嗣同自己,变法失败后有人劝谭嗣同东渡日本,但被谭嗣同拒绝,甘愿留下来,保护光绪帝。另一种说法是说,“去”是指侠客大刀王五,谭嗣同曾随大刀王五学习武术,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和大刀王五一起营救光绪帝,但未能成功;“留”则是指谭嗣同自己。第二种说法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谭嗣同和大刀王五关系非同一般,而谭嗣同死后,大刀王五也冒着危险为谭嗣同收尸,一时被传为美谈。最后大刀王五参加义和团,被八国联军杀害,并枭首。更有一种说法认为“去留”是偏正词,即留,肝和胆分别对应“两昆仑”,只有一层意思。前两种说法的意思是,逃亡保存实力也好,留下为了牺牲也好,我们都是好样的,我们的事迹都会像昆仑大山那样,永垂不朽。如果是第三种说法,这两句的意思就变得更加简单,即使大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我又有何惧,那就去留下我如昆仑大山一样的浩然之气吧!更加能表现出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勇和无畏。不管是哪种解释,这两句诗早已经深入人们内心,成为了人们追求真理而甘愿献身的励志语。    扩展阅读:谭嗣同的简介   谭嗣同(东海赛冥氏,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满怀忧愤,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2月,谭嗣同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   谭嗣同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主张。并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代表作品有《仁学》《狱中题壁》《远遗堂集外文》等。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    扩展阅读:谭嗣同的思想体系   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谭嗣同在《仁学》序言仁学界说二十七界说第二十五条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经学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佛学提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诸子学提倡庄子、墨子以及明末遗民王船山、黄宗羲等的思想;西学攻格致、算学、社会学。既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既有宗教、哲学又有政治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融中西古今之学于一体的庞杂体系。   谭嗣同在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于南京“闲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仁学》是一部将哲学、宗教、科学冶为一炉,自成一体的学术著作,汇聚了谭嗣同短暂一生的学术研究成果。成书五十篇,分为二卷,五万余字。谭嗣同在而立之年就因参加社会革命而慷慨就义,也使得《仁学》成为他的学术绝唱。

[create_time]2023-01-30 14:38:17[/create_time]2023-02-09 12:05:1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哲哥聊历史233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2bc5058.uDLqq7qJv72XkTo3E4qqOA.jpg?time=6618&tieba_portrait_time=6618[avatar]TA获得超过200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view_count]

谭嗣同的《狱中题壁》中的名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是: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原文: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词语注释:
①望门投止:意为在窘迫之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以求隐存。
②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后隐身酒店当酒保。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
③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④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指出逃或死去。留,留下或活着。指政变发生时留下的王五。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create_time]2022-07-19 17:17:38[/create_time]2022-07-15 18:43:0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仪项紫意智[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9976351.XzTRh62k_nKBX2m4ECWbmA.jpg?time=10702&tieba_portrait_time=10702[avatar]TA获得超过391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7[view_count]

戴望舒的 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

  作者:戴望舒
  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诗歌, 诗义一目了然.诗的第一节, 诗人假设自己会死于监狱之中, 却劝告朋友们: ‘不要悲伤’, 伤感的情绪中仍然有盼望: ‘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到了第二节, 诗人的情绪转为激愤——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深深仇恨.而第三节中, 当‘你们回来’, 高唱着凯歌, 在欢庆胜利的呼声中, 牺牲者的灵魂将会高高扬起.第四节继续着第三节的感人至深的盼望, 表达了一个躯体被囚禁却热爱阳光与自由的灵魂的梦想: ‘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 沐着飘风’.

  ‘题壁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望舒的《狱中题壁》明确以‘朋友’为阅读者, 隐秘地传达出了双重含义: 一, 写给朋友的诗竟需要题壁, 表明了身陷黑暗潮湿的囚狱中的失去自由的状况, 二, 同时也表明了诗人为了民族大义, 慷慨赴死的决心和对胜利终会到来的信心.《狱中题壁》一诗的情绪由伤感流向激愤再流向悲壮, 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的心情, 并以一个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

  根据这些你自己慢慢想吧~~~


[create_time]2012-03-22 21:29:44[/create_time]2012-03-23 18:39:44[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7[alue_good]此戏晖3349[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57f35cb.8K_LmBdGK73lTZo8GAUY0g.jpg?time=2968&tieba_portrait_time=2968[avatar]TA获得超过5.5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62[view_count]

狱中题壁译文 | 注释 | 赏析

狱中题壁 [近现代]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 爱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注释 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 鉴赏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 创作背景


[create_time]2022-10-20 14:33:33[/create_time]2022-11-04 04:37:1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天然槑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a3084cb.ATR7THZ25E9Imhl_JAp6UA.jpg?time=4576&tieba_portrait_time=4576[avatar]TA获得超过894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view_count]

狱中题壁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create_time]2023-02-28 11:21:09[/create_time]2023-03-15 11:21:0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古诗文网[uname]https://cambrian-images.cdn.bcebos.com/f470a2c02184d60370ca40a353352406_1534313458258.jpeg[avatar]百度认证:赣州鸿鹄网络科技官方账号[slogan]「古诗文网」是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项目网站,提供古诗文学习鉴赏翻译等相关诗词资料和在线背诵功能,其中包括唐诗宋词,古文典籍,四书五经等等中华历史文学作品。[intro]4[view_count]

狱中题壁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create_time]2023-02-28 11:21:09[/create_time]2023-03-15 11:21:0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古诗文网[uname]https://cambrian-images.cdn.bcebos.com/f470a2c02184d60370ca40a353352406_1534313458258.jpeg[avatar]百度认证:赣州鸿鹄网络科技官方账号[slogan]「古诗文网」是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项目网站,提供古诗文学习鉴赏翻译等相关诗词资料和在线背诵功能,其中包括唐诗宋词,古文典籍,四书五经等等中华历史文学作品。[intro]5[view_count]

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是清朝谭嗣同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意思是说,我希望逃亡的同志像张俭一样得到民众的信任和保护,更期待战友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大业。我独自横刀,仰天大笑,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恰如巍巍昆仑,雄伟壮丽,气魄宏大。诗虽短小,豪迈之气却直冲牛斗。体现了谭嗣同慷慨赴死的决心和对战友寄予的殷切期望。


戊戌变法虽然意义重大,但注定要失败告终,因为它是由毫无经验和势力的光绪皇帝,带着几个书生和中层官员进行的一场革命,而革命的对象却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用现在的话说,一个政治上极不成熟的年轻领导,和几个厅级干部,就想发动政变,控制天下,焉有不败之理。这些中层官员既无政权,又无军权,仅凭一腔热血,几点观念,就想轻而易举变法翻天,门都没有,慈禧太后和荣禄、袁世凯们可不是吃素的,他们才是老奸巨猾,翻云覆雨的老政客。

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于中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皆被杀害。叫得最响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跑得最快的也是他们。在政变中他们一筹莫展,毫无应对办法。其他人不光没有办法阻止政变,连逃亡的出路都没有,只好束手就擒。只有谭嗣同是个富有血性的真英雄。政变前敢于独自游说袁世凯擒慈禧、杀荣禄,胆略过人。政变后,放弃逃生机会,毅然赴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豪情万状,壮志凌云!真大丈夫之所为也。虽然他选择了死殉变法,却期望其他战友能保全自己,伺机东山再起。他的《狱中题壁》正是要表达这一意愿。

诗中提到了两个人物的故事。其一是东汉的张俭。张俭系名门之后,颇有德名。因检举弹劾宦官侯览而与之结怨,时侯览颇有权势,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要报复张俭。正好乡里有个叫朱并的,用上世纪末的话说,是个典型的“二流子”,用时下的词形容,是个不靠谱的二逼货,因被张俭抛弃而心怀怨恨,于是上奏诬陷说张俭和同郡的二十四人结党,于是侯览抓住机会,想置之于死地,禀报朝廷发文书逮捕张俭。张俭只好逃命,开始流亡生活。但大家都看重他的人品,只要张俭来投,没有不冒着风险接纳的。有一天,他逃到一个叫东莱的地方,住在李笃家里。外黄县县令毛钦得知消息后,带人来到李笃家抓捕张俭,李笃悄悄对毛钦说:“张俭天下闻名,虽然逃亡,但并未犯罪。您忍心抓捕他吗?” 毛钦听后说:春秋时蘧伯玉以自己独当君子为耻,你可不能独自履行仁义!李笃说:我虽行仁义,大人又何尝不是呢!毛钦听后感叹着带兵走了。执法者和窝藏犯居然都争着保护犯人,而且要分享仁义之名,真是匪夷所思。张俭一路逃亡,所投靠的人家,被重刑处死的有好几十人,家族亲属都被牵连而死,但没人出卖过张俭,可见大家对他的尊重甚于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这在当今时代,简直不敢想像,不去举报领赏就不错了,谁还会傻到拿性命开玩笑。 你不招惹谁,骗子还经常上门呢!所以古人很多的优良品质,现代人都丢了,好的没继承,坏的却发扬光大了。

诗中提到的另一个人是东汉的杜根。杜根为人耿直,喜欢较真。永初元年,他被推举为孝廉,后在朝廷做郎中。其时皇帝少弱,和熹邓太后执政,权力集中于外戚。杜根认为安帝已长大,可以亲自理政,便和他人一起上书,希望还政于帝。其实,纵观整个东汉,大部分时期要么外戚执政,要么宦官掌权,因为皇帝大多都是孩子,所谓长大了,也无非就是十几岁,没人辅佐,确实容易出问题。太后家人参政,也在情理之中。杜根是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又很执着,当然不能坐视,于是愤而进言。没想到太后很生气,后果就严重了,朝廷立即派人逮捕了杜根等人,下令用白袋子套住,就在大殿上,众目睽睽之下乱棍打死,以儆效尤。执法之人十分敬重杜根为人,毕竟杜根正直无私,一心为了国家朝廷,于是私下告诉行刑者打的时候不要太用力,打完后又用车把杜根接出城,因此杜根保住了性命。太后命令人来检查,杜根就装死,装了三天,直到眼睛里长虫,太后以为他确实死了。杜根才得以逃脱,隐姓埋名,到宜城山里做了一个酒保。

直到邓氏一族被诛杀,杜根才得以重见天日,被擢升为高官。

诗中用到两个典故,一方面期望逃亡的同志坚持忍耐,直到机会来临;另一方面希望广大的民众支持变法,接纳投门的逃亡同志。人言该诗经梁启超润色,原诗虽有此意,但并不强烈。经过修改,显得逃亡者与赴死者一样伟大高尚,不免有自我美化之嫌。


[create_time]2022-06-22 08:37:53[/create_time]2022-07-07 07:06:5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海猎o[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50af2c9.VTYH0-MQyPDYwhVsGrj64A.jpg?time=4756&tieba_portrait_time=4756[avatar]TA获得超过761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7[view_count]

狱中题壁解析

哈喽 大家好!
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七言绝句《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说的是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和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其中【望门投止】的意思是望门投宿,【忍死】的意思是装死,【须臾】表示不长的时间,【横刀】表示屠刀的意思;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和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望门投止思张俭】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表达应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去留肝胆两昆仑】,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关于《狱中题壁》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create_time]2023-07-15 01:49:36[/create_time]2023-07-30 01:39:3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懂视生活[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e17a3a85698db9363bc99b07e5edad05.jpeg[avatar]百度认证:湖南福仁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view_count]

爱国诗词: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译文赏析

  《狱中题壁》   近现代: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   【译文】   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扩展阅读:谭嗣同轶事典故之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create_time]2023-02-10 18:23:23[/create_time]2023-02-19 06:49:5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哲哥聊历史233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2bc5058.uDLqq7qJv72XkTo3E4qqOA.jpg?time=6618&tieba_portrait_time=6618[avatar]TA获得超过200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view_count]

《狱中题壁》的意思,谭嗣同的。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连昆仑。
【注释】:
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去留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出奔。指康、梁;留:指自己。
变法失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大肆迫害维新派人士。谭嗣同不愿出逃避难,毅然决定以自己的热血唤醒民众。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一二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后二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create_time]2017-11-26 02:25:28[/create_time]2013-09-23 16:16:22[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85[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060[view_count]

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 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憾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create_time]2013-12-16 21:36:37[/create_time]2013-12-29 20:35:32[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4[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7[view_count]

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

《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如下:《狱中题壁》原文是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翻译是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狱中题壁》创作背景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create_time]2023-01-06 17:13:21[/create_time]2023-01-12 00:0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丁教育问答[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fb93381.AlLyC5tRkTyxeRqYEJW24g.jpg?time=6862&tieba_portrait_time=6862[avatar]TA获得超过18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80[view_count]

狱中题壁古诗注音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朝代:清代

时间:1898年

背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大肆迫害维新派人士。谭嗣同不愿出逃避难,毅然决定以自己的热血唤醒民众。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

赏析:一二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后二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公元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他的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是一个大官僚。谭嗣同幼年时期,因家庭环境特殊,受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压抑,养成了他的反抗思想。他不守封建家庭的常规,四出游历,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的新知识。他在浏阳设立了一学会,讲求新学,又设立了算学格致馆,介绍一些西方的科学知识。他听说康有为在北京办强学会,进行维新活动,就赶赴北京去见康有为。他对康有为十分敬仰。

1896年,谭嗣同的父亲为他捐了一个知府的职位,叫他在南京候补。他趁此机会向住在南京的佛学大师杨文会学习佛学。湖南巡府陈宝箴在长沙办南学会,宣传新学,谭嗣同是一个主要参加者。1898年在康有为的推荐下,光绪帝召他进京,做一个军机处的章京。章京是军机处的下级人员,但康有为所安排的章京实际上等于他所拟订的制度局的成员,是皇帝的智囊团,小内阁。才过了几十天,戊戌维新就失败了,谭嗣同也被顽固派杀害了。

他的主要著作是《仁学》,他死后才在日本东京出版,连同他的其它著作,后人编为《谭嗣同全集》。


[create_time]2016-12-15 21:44:23[/create_time]2016-12-30 21:43:19[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8[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088[view_count]

上一篇:谭晶简历

下一篇:谭谈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