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第五大日记
导语:日记作为一种重要的传记资料,往往可以从传主日常生活中折射出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晚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翁同龢《翁同龢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因其独特价值被人誉为近代“四大日记”。而翁同龢之父翁心存的日记与之相比,毫不逊色,堪称晚清的第五大日记。
翁心存历官丰富,担任过广东、江西学政,大理寺少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丞,工部、刑部、兵部、吏部、户部尚书,武英殿总裁,上书房总师傅等职,其日记也相应反映出道、咸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重大事件,兹举两例可窥一斑:
津门夷务自上月十七至今匝月矣,有胜有负,或战或和,肉食者谋之,外人皆不得知。惟见羽檄交驰,使车骆驿而已,以不事张皇为镇定,以豪无准备为机权,朝野恬嬉,若不知寇在门闼者,读“园桃”之诗,不禁拊膺太息也。(咸丰十年七月十六日)
廿九日巳正安定门守城官兵已撤退,午刻开门,恒祺持令箭先驱,夷酋即率马步队千余名入城。至门扎住,登城在二层门楼插立黄蓝旗帜,少顷即下。旋有白夷数百名登城,在五根旗杆上悬红长旗一面,红十字白旗一面,城上下皆用夷兵把守,夷酋令步队夹道站班,率马队前进。(马上携小炮,甚灵便。)百姓观者如堵墙,夷人亦任之,并不拦阻。……申正后安定门闭,夷兵在城外者仍退回地坛内驻扎,坛墙已拆毁,内安炮位,外挖濠沟,京师之民闾阎不惊,市肆如故,奇哉,千古未有之事也。(咸丰十年九月一日)
这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打天津和侵入北京时的记载。若非翁心存的日记,我们很难想象民众对时局的隔膜和对政府的漠视居然到了如此地步。
翁心存每赴一地,均于路程远近、驿站设置、地理风貌、谷价低昂、兵防水利及一切时事详细记录,翁氏日记还详细地记录了各种礼仪制度以及土木工程修建的具体过程,可以为研究清末地理风俗、农林水利、礼仪制度、建筑工程等提供诸多参考。而其所载柳如是、程恩泽、刘熙载等名人逸事,可以为研究人物传记提供宝贵资料。
翁氏日记于天象记载十分详细,是气候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南京大学徐雁平先生就曾利用翁心存日记,统计出19世纪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数达22天,纠正了学者据《翁同龢日记》得出的10.4天的'结论。可以看出,翁氏日记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翁氏日记手稿藏于国家图书馆,一直没有进行过影印或整理,且字迹潦草,整理难度很大。这次张剑先生不畏艰难,沉潜国家图书馆,将其整理出来,并编制了人名索引,为读者利用该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毋庸置疑,《翁心存日记》的整理出版,是非常重要的近代文献整理成果,对近代政治、文化研究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create_time]2022-06-05 06:41:38[/create_time]2022-06-13 10:37:2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成大文化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f9927e0.DNwLxPeDj1Jjpw4k5dcFUg.jpg?time=689&tieba_portrait_time=689[avatar]TA获得超过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view_count]
清末三大日记是什么啊
近世中国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而日记作为一种重要的传记资料,往往从其主人的日常生活中折射出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晚清时期,涌现出一批享誉朝野的著名日记,其中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翁同龢《翁同龢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又因独具特色而被晚清文人金梁先生并称为近代“四大日记”。
[create_time]2013-05-14 12:48:08[/create_time]2013-05-29 12:15:46[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2[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67[view_count]
晚清四大著名日记
晚清四大著名日记
历经十三个春秋,通过中国科学院许多专家学者所组成的编委会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领导及编辑的精诚合作,一部二十四卷、二千万字的《竺可桢全集》终于圆满竣工出版了。其中一千三百万字共有十六卷的《竺可桢 日记 》是中华民族古今日记中的第一巨无霸,笔者有幸从头至尾通读了这部日记,发觉其内容所具备的丰富、复杂、珍稀、精悍诸种特点,远非其他日记所能望其项背。本文想谈谈民国日记以及《竺可桢日记》在这个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近十五年来,笔者大概通读过大陆、港台公开出版的百余部晚清民国日记,其中民国日记占六七十部,这些日记的主人分属于不同的阶层,或许可以作以下一些粗略的分类:
教育家日记:如《蔡元培日记》《竺可桢日记》《梅贻琦日记》《经亨颐日记》。
文学家日记:如《鲁迅日记》《周作人日记》《郁达夫日记》《徐志摩日记》。
人文学者日记:如《黄侃日记》《吴虞日记》《吴梅日记》《许寿裳日记》、《胡适日记》《顾颉刚日记》金毓黻《静晤室日记》《吴宓日记》《朱希祖日记》《朱自清日记》《叶圣陶日记》《邓之诚日记》、杨昌济《达化斋日记》、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夏鼐日记》《刘 节日 记》《潘光旦日记》《唐君毅日记》《张舜徽壮议轩日记》《夏济安日记》《郑振铎日记》、浦江清《清华园日记·西行日记》《季羡林日记》《陈君葆日记》《苏雪林日记》。
画家及书画鉴赏家日记:如《余绍宋日记》《吴湖帆日记》《丰子恺日记》《张葱玉日记》。
版本学家、博物馆学家日记:如《张元济日记》《董康东游日记》(又名《书舶庸谈》)、《马衡日记》。
国共之外的党派人士日记:如《黄炎培日记》《曾琦日记》。
乡村教育家日记:如《梁漱溟日记》《陶行知日记》。
军政人员日记:如《居正日记》《谢持日记》《吴稚辉日记》《宋教仁日记》《杨度日记》《张耀曾日记》《谭人凤日记》《邵元冲日记》《林一厂日记》《冯玉祥日记》《白坚武日记》《胡景翼日记》《翁文灏日记》《王世杰日记》《周佛海日记》《唐纵日记》《万耀煌日记》《杨玉清日记摘抄》《陈克文日记》《沈焕昌日记》。
外交家日记:如《颜惠庆日记》《蒋作宾日记》《傅秉常日记》。
银行家日记:如《陈光甫日记》《卞白眉日记》。
浏览过其中某一部分而没有全部通读完的日记计有《钱玄同日记》《徐永昌日记》《丁治磐日记》《王子壮日记》《王伯祥日记》《沙孟海日记》。这六部日记皆是手稿影印本。《钱玄同日记》的字迹写得龙飞凤舞,辨识困难,令人实在不敢恭维。这类日记只能存而备考,研究需用时才去选择性阅读。以前阅读十册《王世杰日记》手稿影印本,一边阅读一边还要识别作者潦草的字迹,推进的速度,如同隧道挖掘机,十分缓慢,虽然花了两三个月,却未能全线贯通;然而后来阅读2012年出版的两厚册《王世杰日记》排印本,却畅然无阻,仿佛在高速公路上驾车,痛快淋漓——一星期内尽可读完。
同是手稿影印本,《沙孟海日记》《张舜徽壮议轩日记》字迹写得端庄凝重,阅读毫无障碍,令人心生敬意。《居正日记》《谢持日记》虽是手稿影印本,字迹并不潦草,可以使人一气读完。胡适曾说:“民国六年回国教书,到现在四十多年了。这四十多年里,我写了三四百万字的稿子,或是讲义,或是文稿,我只有一条自律的规则,就是:不写一个潦草的字。”(耿志云、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下册136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这当然十分难得,或许就是宋代理学家所倡导的做人做事皆要实践奉行一个“敬”字的态度。
以上当然是最粗疏的分类法,因为这些日记的主人多才多艺,往往一身兼有数种才能及技艺。如余绍宋不仅是享誉东方的杰出画家,在1931年举行的中日绘画展览会上,日本皇太后就选购了余氏墨竹一帧(见《余绍宋日记》第三册954页,1931年5月25日,中华书局,2012年),引起轰动;而且又是著名的法律学家、方志学家。王世杰出长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宣传部、教育部多年,又是书画艺术收藏家及鉴赏家,主编过《故宫名画三百种》《艺苑遗珍》等皇皇巨著。
陈寅恪曾经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垣敦煌劫余序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笔者认为:这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民国日记的出版,再结合相关数量不少的文集、信札、函电、年谱、回忆录、口述史的问世,综合起来,对于重新研究民国人物及民国史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在此仅举一例: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集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未料北洋政府竟然下令卫队在国务院门前开枪射击,使徒手请愿的民众死伤两百多人。这就是“三一八惨案”。其中遇害的,还有两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刘和珍和杨德群。事后,鲁迅用犀利的笔锋,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全集》第三卷289、29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鲁迅确有风骨,不惧军阀淫威,冒着危险,对于手握生杀大权的北洋政府首脑段祺瑞敢于口诛笔伐。近年读完一百七十多万字的《余绍宋日记》,方知鲁迅当年并非孤军奋战,我华夏民族不畏权贵、正气凛然之士大有人在。余绍宋(1883-1949)当时担任司法部次长,在他具体主持下的司法部和检查厅敢于接受各学校提出控告段祺瑞执政及同伙的公诉,依法侦察,并传唤段氏其人和国务院总理。最后余绍宋被段祺瑞政府下令免职。之后,他在致故乡龙游县一位前辈学者的信中这样写道:
洎3月18日惨杀案起,政府下令,诬学生为共产派。事经京师地方检察厅侦查,乃断言其不应开枪残杀。公函陆军部,依法办理。公函所称,悉主公道。政府大不谓然。各学校同时提出公诉,控告执政、国务总理及各国务员。检厅当然受理,依法侦查,并传执政及总理。于是政府益恨。时卢君已不到部矣。政府欲由(司法)部密令检厅为不起诉处分,冀以了结。侄自不能免。(《余绍宋日记》第二册550页,1926年4月19日,中华书局,2012年)
读了这些文字记载之后,还能说什么呢?笔者只能仰天长叹而一言以蔽之:老辈风范真正不可及也!以司法次长而代理司法总长行事,要去传唤政府首脑到庭接受司法审讯——这简直是以卵击石,这种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国这块土壤上的惊人之举,大可与二千多年前张良指使猛士在博浪沙向东巡中的秦始皇奋力扔出大铁锤行刺的壮举相媲美!民国日记纷纷出版问世的可贵之处正在这里,日记主人揭示了许许多多以往远未知晓的历史真相。
近年来坊间出版多本侈谈“民国范儿”的书籍,内中涉及的几乎是众所周知的陈芝麻烂谷子一类资料,毫无新意,然而偏偏有好事者乐此不疲,似乎非把这类陈芝麻烂谷子炒焦炒糊而不肯罢手。记得顾炎武大意说过这样的话,写书或做学问,要自己开山挖铜铸造新钱,不能把他人用过的旧钱反复“熔化”后再去铸造铜钱。何谓“民国范儿”?余绍宋其人就树立了一个应该让人睁大眼睛看看的典范。
[create_time]2022-07-15 03:58:50[/create_time]2022-07-28 13:00:4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抛下思念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01e7b31.B8-z7foXAMa6D2EFeonlZg.jpg?time=4580&tieba_portrait_time=4580[avatar]TA获得超过889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7[view_count]
清末的翁同龢是一个怎样的人?
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字叔平,一字声甫、笙甫,号笙,又号韵斋,自署松禅,晚号瓶生,又署瓶庐、瓶斋居士,属于清末维新派人士。 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艺术家。翁同龢处于晚清动荡时期,是晚清政坛的重要任务,先后担任了统治,光绪的两代帝师。为培养同治、光绪两帝付出了巨大辛劳 ,为官清廉,帮助光绪帝维新变法,后备慈禧罢官。在戊戌变法中极力拔擢维新派人士 ,被后人称为“维新变法第一导师”。光绪八年时期,担任了军机大臣,担任期间主要参与了两项重大政治斗争。一、参与处理了云南运费报销舞弊案。二、参与了中法越南交涉的相关事宜。历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户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翁同龢 43年的仕宦生涯中,为维护满清封建统治 做出了不小贡献,尤其是在对待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变法维新运动上。第一件事,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站在同一条线上,不愿意和日本人打仗,软弱地去签订那些不平等条约,唯有翁同龢等人竭力支持和日本人战斗。二、慈禧准备废掉光绪帝,翁同龢极力反对。三、慈禧举办六旬大寿,本来打算高兴庆贺,翁同龢当着众人面表示要求立即撤掉这个庆祝。晚清时期,清朝的家不那么好当,翁同龢从阎敬铭手里接任户部尚书时就觉得压力太大,生怕辜负了朝廷的重托。所以翁同龢对于军事开支卡的很死 。当时的大清帝国其实已经满目疮痍,财政连年吃紧,翁建议推迟购买两艘军舰的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前期对西征很支持,后期对海防就差了很多,同时偏向于支持赈灾和治水方面的用度,而对于慈禧光绪个人用钱也会提出一些反对,但力度深度以及说服力远远不及阎敬铭。作为帝党领袖,身居高位的翁同龢竟然没有一点容人之心,可见翁能力一般。。可以说他是一位清正廉洁、律己爱民、公忠体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晚清还是今天,对他一生的人持肯定还是否定的人士,对于他为官清廉这一点都是承认的。
[create_time]2020-07-25 20:26:16[/create_time]2020-08-09 13:00:42[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3[alue_good]菲宝6P[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2fd6fe9.pPAaW7mKvmz1rOqHYgiz_Q.jpg?time=1052&tieba_portrait_time=1052[avatar]TA获得超过39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32[view_count]翁同龢的人物生平
清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修撰。咸丰八年,典试陕甘,旋授陕西学政,后因病请回京城。咸丰七年(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以后被咸丰帝破格擢为乡试副考官,先后典试陕西、山西。咸丰九年(1859年)一月,返京调养。二月,翁同龢从陕西起程回京。三月底,回到了北京。同治元年(1862年),擢升为赞善。典试山西。父去世回去守孝,期满,转任中允。授命在弘德殿行走,五日一进讲,于帘前说《治平宝鉴》,得到两宫皇太后嘉奖。累迁任内阁学士。母去世后,守孝期满,继续担任以往官职。同龢居讲席,每以忧勤惕厉,启沃圣心。当八年武英殿之灾也,恭录康熙、嘉庆两次遇灾修省圣训进御,疏言:“变不虚生,遇灾而惧。宜停不急之工,惜无名之费。开直臣忠谏之路,杜小人幸进之门。”上览奏动容。又圆明园方兴工,商人李光昭蒙报木价,为李鸿章所劾论罪。廷臣多执此入谏,恭亲王等尤力诤,上不怿。同龢面陈江南舆论,中外人心惶惑,请圣意先定,待时兴修。乃议定停园工,并有停工程、罢浮费、求直言之谕。 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光绪元年(1875年),任刑部右侍郎。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皇上在毓庆宫致力于学,命授读,再辞,不允。随即迁任户部,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迁刑部尚书,调工部。光绪五年(1879年),云南巡抚杜瑞联就云南非法军费报销一事,派崔尊彝和潘英章二人携巨款赴京打通关节。崔、潘二人进京后在军机处、户部四处活动,最后以向军机大臣周瑞清、王文韶、景廉和户部经办司员、书吏行贿8万两为条件,了结此项报销。光绪六年(1880年),廷臣争俄约久不决,懿旨派惇亲王、醇亲王及同龢与潘祖廕每日在南书房看摺件电报,拟片进呈取进止,至俄约改定始止。 光绪八年(1882)十月,廷命翁同龢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翁同龢第一次出任军机大臣。翁同龢此次出任军机大臣,主要参与了两项重大政治活动。一是参与处理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二是参与中法越南交涉事宜。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刁难北洋水师。光绪十年(1884年),法越事起,翁同龢主张一面进兵,一面与议,庶有所备。又言刘永福不足恃,非增重兵出关不可。旋与军机王大臣同罢,仍直毓庆宫。前后充会试总裁、顺天乡试考官,两蒙赐“寿”,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尝请假修墓,传旨海上风险,命驰驿回京,恩眷甚笃。光绪十六年(1890年),户部上奏,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海军向国外购买军火,致使北洋海军的发展就此停滞,落于世界之后。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当时英国人建议中国:“必添购快船两艘,方能备日制胜”,未料翁同龢不断拖延,两艘快船为日本购去,新日舰速度快、炮门多,其中一艘日舰“吉野号”成为甲午战争中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船舰。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协办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皇上开始召用主事康有为,议行新政。四月,朱谕且每於召对时谘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八月,发动政变,太后复训政。十月,又奉朱谕,革职,永不叙用。光绪三十年(1904年),卒于家,年享七十有五。宣统元年(1909年),诏复原官,后追谥文恭。
[create_time]2016-05-10 23:19:11[/create_time]2016-05-25 19:11:3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旗飞双UU[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cf0840.lNRRPdcTOY8IUsfZb5bYmw.jpg?time=3659&tieba_portrait_time=3659[avatar]超过66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33[view_count]翁同龢从没有提到过“太极拳”,怎么能说他
网上流传的故事是:杨露禅进京的时候告诉别人自己的拳是“棉拳”。翁同龢在观看其表演后说"杨进退闪躲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或太极之浑圆壹体也"。太极拳由此得名。
可是,上面的故事中用了”太极“二字,并没有”太极拳“的说法。但”太极“二字在翁同龢之前的拳谱中就屡屡出现。为什么不说那些拳谱的作者先给太极拳命名呢?
最常见的带有”太极“二字的拳谱是明朝王宗岳的拳论,开篇即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和翁同龢一样,提到了”太极“但没提到”太极拳“。但是王宗岳的拳论比翁同龢的评论要早得多。
[create_time]2017-12-11 11:15:36[/create_time]2017-12-24 13:10:0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傲骨无痕[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public.1.695ff9c6.cziy1X_5DRwD_qzu6G30pg.jpg[avatar]知道合伙人体育行家[slogan]业余练习散打十年,在大学期间担任社团散打教练。擅长解决武术搏击类基础性问题以及散打相关问题。[intro]1045[view_count]
翁同龢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野史未尝无作者,不知下联是什么
上联:野史未尝无作者
下联:古书相对若端人
双桂轩东室悬挂四副翁同和楹联:
野史未尝无作者
古书相对若端人
野坐不知三径晚
同来时共一尊清
更传华严八千偈
探请东皇第一枝
富揽九流人为一集
春在大地乐听诸天
[create_time]2016-04-13 21:09:12[/create_time]2016-04-13 23:50:07[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2[alue_good]CAOHANJVA[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4068cd2.s_iYOS_BLJ5MEYZQT6DS_A.jpg?time=4016&tieba_portrait_time=4016[avatar]TA获得超过46.5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97[view_count]
晚清的第五大日记
导语:日记作为一种重要的传记资料,往往可以从传主日常生活中折射出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晚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翁同龢《翁同龢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因其独特价值被人誉为近代“四大日记”。而翁同龢之父翁心存的日记与之相比,毫不逊色,堪称晚清的第五大日记。
翁心存历官丰富,担任过广东、江西学政,大理寺少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丞,工部、刑部、兵部、吏部、户部尚书,武英殿总裁,上书房总师傅等职,其日记也相应反映出道、咸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重大事件,兹举两例可窥一斑:
津门夷务自上月十七至今匝月矣,有胜有负,或战或和,肉食者谋之,外人皆不得知。惟见羽檄交驰,使车骆驿而已,以不事张皇为镇定,以豪无准备为机权,朝野恬嬉,若不知寇在门闼者,读“园桃”之诗,不禁拊膺太息也。(咸丰十年七月十六日)
廿九日巳正安定门守城官兵已撤退,午刻开门,恒祺持令箭先驱,夷酋即率马步队千余名入城。至门扎住,登城在二层门楼插立黄蓝旗帜,少顷即下。旋有白夷数百名登城,在五根旗杆上悬红长旗一面,红十字白旗一面,城上下皆用夷兵把守,夷酋令步队夹道站班,率马队前进。(马上携小炮,甚灵便。)百姓观者如堵墙,夷人亦任之,并不拦阻。……申正后安定门闭,夷兵在城外者仍退回地坛内驻扎,坛墙已拆毁,内安炮位,外挖濠沟,京师之民闾阎不惊,市肆如故,奇哉,千古未有之事也。(咸丰十年九月一日)
这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打天津和侵入北京时的记载。若非翁心存的日记,我们很难想象民众对时局的隔膜和对政府的漠视居然到了如此地步。
翁心存每赴一地,均于路程远近、驿站设置、地理风貌、谷价低昂、兵防水利及一切时事详细记录,翁氏日记还详细地记录了各种礼仪制度以及土木工程修建的具体过程,可以为研究清末地理风俗、农林水利、礼仪制度、建筑工程等提供诸多参考。而其所载柳如是、程恩泽、刘熙载等名人逸事,可以为研究人物传记提供宝贵资料。
翁氏日记于天象记载十分详细,是气候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南京大学徐雁平先生就曾利用翁心存日记,统计出19世纪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数达22天,纠正了学者据《翁同龢日记》得出的10.4天的'结论。可以看出,翁氏日记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翁氏日记手稿藏于国家图书馆,一直没有进行过影印或整理,且字迹潦草,整理难度很大。这次张剑先生不畏艰难,沉潜国家图书馆,将其整理出来,并编制了人名索引,为读者利用该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毋庸置疑,《翁心存日记》的整理出版,是非常重要的近代文献整理成果,对近代政治、文化研究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create_time]2022-06-18 07:16:19[/create_time]2022-06-28 17:17:3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cfe853e.n2L4jJuvR9CGPFsbSiQtBA.jpg?time=250&tieba_portrait_time=250[avatar]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view_count]
同治皇帝是哪一年死的?
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剿灭了西、东捻的作乱。并且先后平定陕西、甘肃的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崩于皇宫养心殿,终年19岁。庙号穆宗。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create_time]2021-09-01 16:37:06[/create_time]2021-09-16 12:22:48[finished_time]8[reply_count]0[alue_good]我随风动159[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07627ef.Re-_W_xyTCvyJl4M69Biew.jpg?time=4385&tieba_portrait_time=4385[avatar]TA获得超过2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38[view_count]同治皇帝是怎么死的?
同治帝当政之时,慈禧把持朝纲,同治敢怒不敢言,心情十分烦闷。于是在小太监的怂恿下,到北京的著名花街柳巷——“八大胡同”去嫖妓,染上了花柳病,而且因不敢声张,怕有失皇家威仪,耽误了救治时间,最后毒入骨髓而死,死时才三十一岁
附:
清穆宗同治
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5年)清朝第八代皇帝。1861-1875年在位,年号同治。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驾崩,群臣忙着治理丧事,同时也为新登极的六岁皇帝操办政务,改元的年号为“祺祥”。遵照文宗遗命由八大臣辅政,两太后是不干予朝政的。权欲熏心的慈禧发动了一场宫延内部的夺权斗争。咸丰十一年九月肃顺等人扶文宗梓宫回京,两太后挟小皇帝另程返京。慈禧一行先抵亲师以建军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八大臣拿获,以“图谋不轨”之罪,斩首的斩首,赐死的赐死,革职的革职,废除了“祺祥”年号,十月九日载淳即帝位,改元“同治”,寓两太后同时治理天下之意,两太后破祖制,实行垂帘听政,真正执掌国政的是慈禧。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亲政两年,终年十九岁,是清朝皇帝中寿命最短的一个。葬于清东陵惠陵。
同治帝无子女,而后光绪、宣统二帝均无后代,数十年间宫中不闻儿啼,世名称为“宫荒”、“国统三绝”。讲求迷信的遗老遗少无不感叹大清气运将尽、天数兆定。
[create_time]2022-12-23 03:10:36[/create_time]2023-01-07 02:57:1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6[view_count]
同治帝到底是死于何种病症?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清朝第十位皇帝,也就是同治帝,死于花柳病。同治帝感染梅毒而死的说法的来源:1.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同治死于梅毒。根据小横香室主人所撰《清朝野史大观》中「清宫遗闻」就记载同治到私娼处,致染梅毒。2.从翁同龢日记记载也可知一二,他很可能死于花柳。扩展资料:同治帝的死因 :《清史稿》记载载淳之死:“上疾大渐,崩於养心殿,年十九。”清史稿未交待同治是如何死的,不过从一些文献可得出同治的死因有二:1.官方给的说法是天花。根据清代《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记载同治皇帝当时的病症为:“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腿痛盘挛,头颈、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众多专家研究同治皇帝死亡前后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得出其死于天花。2.根据晚清著名文史学家李慈铭日记记载 “上旋患痈,项腹皆一,皆脓溃。”和“宫廷隔绝,其事莫能详也。”另外恭亲王奕欣长子载澄曾因与同治帝微服出宫嫖妓之事而革除贝勒爵位,可见同治帝死于梅毒之说并不是捕风捉影。参考资料:凤凰网_同治帝真如野史所说的死于花柳么?翁同龢日记暴露这一点
[create_time]2022-12-24 21:33:45[/create_time]2023-01-08 00:54:2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大超说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bf8082f.G3FoC6N3czR-wcIOyrUdMQ.jpg?time=1509&tieba_portrait_time=1509[avatar]醉心答题,欢迎关注[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view_count]同治帝是怎么死的
同治帝当政之时,慈禧把持朝纲,同治敢怒不敢言,心情十分烦闷。于是在小太监的怂恿下,到北京的著名花街柳巷——“八大胡同”去嫖妓,染上了花柳病,而且因不敢声张,怕有失皇家威仪,耽误了救治时间,最后毒入骨髓而死,死时才三十一岁
附:
清穆宗同治
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5年)清朝第八代皇帝。1861-1875年在位,年号同治。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驾崩,群臣忙着治理丧事,同时也为新登极的六岁皇帝操办政务,改元的年号为“祺祥”。遵照文宗遗命由八大臣辅政,两太后是不干予朝政的。权欲熏心的慈禧发动了一场宫延内部的夺权斗争。咸丰十一年九月肃顺等人扶文宗梓宫回京,两太后挟小皇帝另程返京。慈禧一行先抵亲师以建军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八大臣拿获,以“图谋不轨”之罪,斩首的斩首,赐死的赐死,革职的革职,废除了“祺祥”年号,十月九日载淳即帝位,改元“同治”,寓两太后同时治理天下之意,两太后破祖制,实行垂帘听政,真正执掌国政的是慈禧。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亲政两年,终年十九岁,是清朝皇帝中寿命最短的一个。葬于清东陵惠陵。
同治帝无子女,而后光绪、宣统二帝均无后代,数十年间宫中不闻儿啼,世名称为“宫荒”、“国统三绝”。讲求迷信的遗老遗少无不感叹大清气运将尽、天数兆定。
[create_time]2022-12-24 15:09:10[/create_time]2023-01-04 19:02:3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