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龄的人物经历
1928年,王玉龄出生在长沙,原籍安徽舒城。其父系家族多年来经商有道,富甲一方。5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将家里的男佣全部辞退,并以妇礼教导王玉龄。1945年,抗战胜利后,经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主婚,年仅17岁的王玉龄于上海金门饭店和抗日名将——时任国民党七十四军中将军长的张灵甫结为了夫妻,此事曾轰动一时。两人即居住在今南京白下区二条巷51号。婚后不久,解放战争爆发,张灵甫随即奔赴前线。1947年初,王玉龄为丈夫顺利生下一个男婴。1947年5月,儿子没满月,张灵甫就被华东野战军围困在孟良崮上,苦战数日,最终殒命。直到几个月以后,王玉龄才获知丈夫阵亡的消息。这时她刚刚过完19岁生日。1948年底,王玉龄携幼子和母亲转移到台湾。1952年,在当时台湾陆军总司令孙立人(系王玉龄的姨父)的私人帮助下,王玉龄办了去美国的护照,留下老母和6岁的幼儿,只身去了美国求学。张灵甫没有给王玉龄留下多少遗产,全家人过得非常清苦。1953年,王玉龄考入美国纽约大学财会专业。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她上午做文秘工作,下午和晚上到大学听课。通过4年的苦读,王玉龄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毕业后,王玉龄在罗斯福医院任会计2年,后在五星级饭店(朴拉沙饭店)工作3年,最后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21年直到退休。1973年秋,周恩来从海外华人口中得知王玉龄女士在美国的情况后,立即通知有关人员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回来观光旅游,欢迎她叶落归根。2003年,王玉龄在上海浦东玫瑰园为丈夫立了一座衣冠冢,碑铭是她为丈夫题的一首诗:“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2008年7月2日,王玉龄在北京参加张灵甫将军的文化衫首发活动,身体健康,精神很好,只是提起丈夫,还是会动情落泪。由于儿子来上海投资经商,王玉龄便随之定居上海。 17岁与张灵甫在南京结婚,已升任74军军长的张灵甫白天驻扎在城外,但凡进城,哪怕仅五分钟空闲,也要拐到家里看看妻子。张灵甫对人说:“我讨了一个好老婆,我讨饭她会帮我拿饭碗。”幼时随家迁居湖南长沙,王家从安徽的老宅举家西移南迁,朔江而上,落足湖南,祖辈经商,父辈为官,立业起家,勤劳节俭。到王玉龄出生的时候,家中早有良田千顷,一家人三世同堂,人丁兴旺,富甲一方,成为湖南名副其实的望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如此人家,竟然几十年如一日,严守传统的家风,始终保持和发扬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老少和睦的家庭美德。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一团和气;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无不称道。王玉龄的父亲王树南是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生(保定第六期人才济济,顾祝同、余汉谋、叶挺、赵博生、王东原、韩德勤、钱大钧、王伯龄、上官云相等,皆是他的同窗),而她的伯父则是该校第一期的毕业生。他们都是在取得祖父同意后报考这所军校的。而王玉龄的母亲家里荣华富贵,十分显耀,罗家祖先带兵打仗,屡立军功,曾被大清皇帝册封为罗武勤公,做官做到了兵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外祖父娶妻李氏,大清两江总督的女儿,也就是王玉龄的外祖母。综其家世背景,王玉龄可算是实实在在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金枝玉叶”了。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在中国现代史上鼎鼎有名,1933年,它成了王玉龄的母校。这学校,何叔衡做过校长,毛泽东做过主事,湖南省老省长唐生智的弟弟唐生明在这里做过学生,他们三人同榻而眠,相知甚深,将近一年;何、毛还在此成立了共产党组织(那时叫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还在这里办喜事,娶了杨开慧为妻……风云人物,湘乡名流。以说王玉龄走进了一所不平凡的学校,推敲起来,这个小姑娘走进一师附小,成为毛泽东的校友时,毛泽东他们出校门还不到六年,杨开慧因革命而英勇就义还不足一年。当然,尚在童年的王玉龄不知道这么多,也不可能想到这么多,这些与湖南与长沙与革命有关的历史知识,她是后来才知道的,但那时她还是个孩子,她是在完全不自觉的状态下和这些惊天动地的历史人物联系到一起的。先后四年,她踩着他们的旧迹,听着他们的传奇,渐渐长大,慢慢感悟这所不平凡的学校。先后四年,她读子曰诗云,学加减乘除,习汉语,懵懵的,傻傻的,乖乖的,给老师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提起来,大家都笑。刚读到四年级,日本人就打进中国,从东北一路扫荡南下,占了湖南,进了长沙。东洋鬼子见房就烧,见人就杀,与禽兽无异。王家,还有成千上万户人家于是开始逃难。四年级,五年级,王玉龄一边跟着家人逃难,一边跟着家庭教师读书学习,整整两年,最后逃到慈利——湘西一个偏远的小县城,才能够停下来,进入正规学校,读六年级。 什么叫异族入侵,何为抗战?千金小姐刻骨铭心,有了深刻体验,为此,十五岁那年她曾经义愤填膺,热血沸腾,柳眉倒竖,杏眼圆睁,强烈要求去当兵!母亲一听,流着眼泪就笑了。母亲说女儿呀,你能干什么,打炮子吗?王玉龄说:不会!母亲问:带兵吗?王玉龄说:也不会!母亲问:那去干什么?王玉龄想了想说:可以给伤兵烧茶!母亲问:你会烧茶吗?王玉龄这才想起自己原来不会烧茶,甚至不会穿衣服——十岁以前,每天醒来,都是家里的佣人帮着穿衣服,她只管伸开两只胳膊,等着,真是四体不勤呀。从头到脚穿好了,还没睁开眼,还没有完全从梦中醒来。十五岁的娇小姐,不仅仅只会读书,还会记仇,她把日本人牢牢记住了。无论在台湾生活,还是赴美留学,不管出国还是回归,不买日本货,也从不正眼看日本人;当听说日本强盗用中国人的血汗钱建起了一个光华寮,并且几十年如一日窃为己有时,她怒不可遏,率先举义,帮助中国政府打官司。在那个年代,整整一代人,不分贫富,无论贵贱,因为日本人的入侵,个个美梦变噩梦,因此,人人记恨日本兵。1945年,抗战胜利后,经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主婚,年仅17岁的王玉龄与上海金门饭店和一代抗日名将——时任国民党七十四军中将军长的张灵甫结为了夫妻,这对英雄才子碧玉佳人的结合轰动一时,引为佳话.婚后两人一直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直至1947年5月16日,张灵甫在解放军华野五大主力纵队的包围下战死孟良崮。唐诗人张籍有名句:“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如是情景可谓是王玉龄的写照。在七十四军,在所有的将校军官太太中,王玉龄岁数最小,但该军好多老人都评论说,她最懂事。好多太太比她大,有的大一倍,却没她宽容,也没她娴静,不像她那样天高云淡,与世无争。所以一直到此时,在七十四军,无论军人眷属,不分官长士兵,她没有敌人,只有朋友。张灵甫在的时候,七十四军的人都赞赏她;后来张灵甫不在了,该军的人更加尊重她——20世纪70年代,她从美国回台湾,七十四军的老人坐了满满二十桌,一个接一个的端着酒、流着泪敬她……张灵甫死时,王玉龄才19岁,且上有老母,下有幼儿,一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寡妇的处境可想而知。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4月,王玉龄携老母、幼儿去了台湾。作为国民党追赠陆军二级上将的遗孀,而且张灵甫又是蒋介石爱将中的爱将,王玉龄本可依靠抚恤金以度日,可是她想到自己应该继续学习,自谋事业。“其实当时日子过得很苦,每个月只能领取抚恤的几十斤米。”在张灵甫死后的第6年,25岁的她在当时台湾陆军总司令孙立人(系王玉龄的姨父)的私人帮助下,办了去美国的护照,留下老母和6岁的幼儿,只身去了美国求学。
[create_time]2016-05-10 23:35:27[/create_time]2016-05-25 19:32:1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alue_good]乐▼娜_4q[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43ebfc3.YbYzvGZme2XeraeMn93wog.jpg?time=3677&tieba_portrait_time=3677[avatar]TA获得超过13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74[view_count]父辈的战争岁月的介绍
《父辈的战争岁月》是2009年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湖南电视台《父辈的战争岁月》栏目组。本书的创作基础为湖南电视台的电视记录片《父辈的战争风月》,以开国大将们的后代为主要采访载体,进行历史事件、人物命运的追述,真实讲述开国大将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create_time]2016-06-05 09:21:47[/create_time]2016-06-20 06:51:1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立白晦楱[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32ffa0.Xnzwh7Rx_s43Z_NjNJuBbw.jpg?time=3691&tieba_portrait_time=3691[avatar]超过3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view_count]王玉龄的介绍
王玉龄(1928年— ),安徽籍,是张灵甫的遗孀。1949年4月,王玉龄先到台湾,之后又远走美国,读书打工,寻找新的生活。在此期间,王玉龄一直孑然一身,始终未再嫁。她在航空公司工作了20年,直到退休后,才随儿子回到祖国,现定居上海。
[create_time]2016-05-10 23:34:03[/create_time]2016-05-25 19:30:2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鵍龡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bc7eb4b.Uloh00eYXWHFFs1o1LH4uQ.jpg?time=3671&tieba_portrait_time=3671[avatar]超过6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58[view_count]开国大将粟裕的事迹
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1918年,由家乡的私塾转入县城的“洋学堂”上学,开始接受新思想。1924年3月,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学习。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与腾代远系同学。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省 立二师的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他被党组织安排到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任班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赣粤湘边,开始了戎马生涯,赣南三整中任连党代表。1928年1月,参加湘西起义后到了井冈山。在井冈山时,工作多次调整,时而任连党代表,时而任连长,都是为加强政治工作的需要。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粉碎了敌人四次大规模的“围剿”战争,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奋勇向前,多次受伤,左臂中弹成残疾。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6月23日老七溪岭战斗中,粟裕趁敌人午后疲惫松懈之时发起攻击,突破敌军防线。留下6人坚守山顶,仅带3人追击逃敌,俘虏一百多敌人。战后,粟裕得到朱德“青年战术家”的美誉。 1934年7月,粟裕率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赴闽浙赣根据地,成立红十军团,任参谋长。后又赴皖浙赣边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由于敌人重兵围攻、堵截,红十军团损失惨重。1935年1月,组建红军挺进师,他任师长。同年10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临时省军区相继成立,粟裕任省委组织部长兼军区司令员,开创了浙南革命根据地。打退敌人多次“围剿”,坚持3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挺进江南敌后。1938年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敌人,击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这次战役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开辟了江南抗战的新局面。 1939年1月,粟裕率部奇袭官陡门,歼灭日寇200余人。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新四军7000多人,挺进苏北。9月,创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粟裕任副总指挥。10月4日,黄桥战役打响,虽敌众我寡,但粟裕以其卓越的胆识和智慧排兵布阵,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突然袭击的战法,在运动中歼敌,以极少的兵力取得辉煌战绩。歼灭国民党顽敌1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需物资、枪支弹药。黄桥决战的 胜利完成了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2年3月,兼苏中区党委书记,重视建设地方武装。1943年3月,在他指挥的车桥战役中,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摧毁敌碉堡50座。在全国率先进入战略反攻态势。当粟裕率领只有数千人的部队在苏北车桥歼日伪军逾千的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慧眼识将才的毛泽东当场说了一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1945年2月,率一师主力渡江南下,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指挥浙西三次反顽战役,歼敌13000人。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代司令员(在城南庄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提出要调离陈毅去中野任副司令,升粟裕为华野司令兼政委,但这个消息让粟裕感到很意外,当即再三要求陈毅同志仍回华野,在粟裕的坚持下,毛泽东同意陈毅到中野工作,仍保留华野职务,由粟裕任华野代司令、代政委)。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采纳他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7月起,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与12万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作战,一个半月内七战七捷,每战均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敌一部,共歼敌5.3万余人,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苏中战役大捷的喜讯传到延安,毛泽东极为兴奋,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发给战略区首长,介绍这一"造成辉煌成果"的经验:"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土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毛泽东将粟裕的经验推广到全军学习。 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毛泽东电告陈毅:"具体作战由粟裕同志负责。"在战略上仍处于内线的条件下,先后指挥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敌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内有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1947年8月,粟裕在将欲围歼整编74师的布置发中央后,收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来电:"究竟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立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 制。"并最终粟裕精彩的完成了痛歼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的壮举。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同陈毅一起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敌1个整编师,迫使敌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豫皖苏边区。他体察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于1948年1月、4月提出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为中共中央采纳。5月陈毅奉调到中原工作,他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 1948 年5月,西柏坡城南庄,从不出门迎接党内同志的毛泽东,竟大步走出门外,与粟裕长时间握手,并意味深长道:"17年了!"17年前,粟裕担任红12军64 师师长,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先擒张珲瓒,后打谭道源。抚今追昔,两人都很激动。毛泽东说:"你们打了那么多漂亮的大胜仗,我们很高兴啊!这次要好好听听你的意见哩。" 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改变了原来马上渡江的计划,听取了粟裕的意见,就有了后来扭转中原战局的豫东战役,孟良崮战役之后一周年,气吞山河的毛泽东在西柏坡向粟裕面授中原大战机宜时问粟裕:"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在孟良崮。"粟裕回答。"战果如何?""全歼74师,击毙敌酋张灵甫。"毛泽东含笑鼓掌:"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粟裕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 毛泽东:"还有一个人呢?" 粟裕,"陈诚?"毛泽东:"不足挂齿。" 粟裕:"何应钦?"毛泽东:"何足道哉。"粟裕,"白崇禧?"毛泽东:"离题千里了。"粟裕:"那么是谁呢?"毛泽东:"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 1948年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在豫东战役中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粟裕的意见,并指出:"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并无比信任地指示粟裕:"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 此战后,毛泽东说:"解放战争好象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六七月间,指挥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进行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取得了大规模攻城打援作战的胜利,改变了中原、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打乱了国民党军防御体系,为尔后进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9月指挥济南战役,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歼敌10万余人。9月24日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原、华东野战军并肩作战,于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11月8日与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联名提出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重要建议,为中央军委采纳,对扩大淮海战役规模,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战役中,作为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成员,直接指挥了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以其杰出的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歼敌44万人。毛泽东曾说过:“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现在一般的军史研究者都认为淮海战役的实质进程是由粟裕推动的。 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仍代理司令员、政治委员职务)。在渡江战役中指挥所部追歼逃敌5个军 于皖南郎溪、广德山区,解放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歼敌主力8个军于上海外围,使上海免遭严重破坏。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在解放战争中,他富有战略远见,善于关照战略与战役和各战役、各阶段之间的联系,适时集中和转用兵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积累了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 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是第一个上前铲土的,他起身时,拉上了朱德,又迈过许多人,拉过粟裕,三人和贺龙一起上前为纪念碑铲下土。一代军神刘伯承也曾说: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上,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各项准备工作。粟裕请求由中央军委直接组织指挥台湾战役,毛泽东则决定这一战役仍由粟裕指挥。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直接点将要粟裕为东北边防军总司令兼政委,肖劲光为副司令,准备指挥军队入朝,但粟裕却突然发病并住进了疗养院,毛泽东后点将林彪,同样发病,后点将彭德怀入朝。 在总参工作期间,参与朝鲜战争指导, 提出很多重要建议.提出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 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同年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2年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他致力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倡学习军事辩证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要在军事领域解放思想,研究和回答现代战争提出的新问题。是军事科学研究实践的一位开拓者。“文化大革命”中曾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在周恩来领导下,分管铁道、交通、邮电、港口建设和造船统筹。 1984年 2月5日病逝于北京。他逝世后,中共中央在讣告中说他“尤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这样的评价在开国将帅中是绝无仅有的。麻烦采纳,谢谢!
[create_time]2014-06-21 08:08:38[/create_time]2014-06-23 13:36:0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0[alue_good]猴梦墙99[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fb0d118.4wluVM4izLHskSFe4566eA.jpg?time=3452&tieba_portrait_time=3452[avatar]TA获得超过15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153[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