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第一站演讲稿600字
有人说:人生如戏,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说:岁月如歌,跌宕起伏,每个音符都扣动我们的心弦;也有人说:生活似茶,平平淡淡,可是越品越有滋味。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人生有着不同的看法,正因为这样我们的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
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年龄,阅历之少似乎还没有权利评论人生,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丝毫不会少的。 我说岁月如诗,青春如梦。诗歌简短却充满内涵。说它简短,正如孔夫子伫立于水边的感喟:“逝者如斯。”时间的过往似乎很不留情面,我们从懵懂的孩童一路走来,哭过,闹过,跌倒过,却又笑着,唱着,爬起来。我们每个人都真诚的带着情感,勇往直前,纂写着属于自己的诗篇。一路奔到现在,迈入了大学的校门,成为了成年人,社会人。在这里,我们将继续写我们的诗,一首不同以往的诗行。相信这诗行定会更加成熟,更加理性,更加有思想,有韵味。因为大学是一个能让人提升品位与气质的地方,“百花齐放”,那芳香浸润着灵魂,陶冶着性情。
至于梦想,是一份多莫美好的东西,是上天多馈赠给青年人的一份礼物。有了梦想,我们才觉得生活得有追求,有意义。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没有梦想,就没有人的生活。”概括的很精辟,道出了作为一个人生存的意义与内涵。那就是:为理想的生活而奋斗。可以说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记得去年的中秋节,也就是我上高三那一年的中秋节,晚上我独自一个人在大操场上跑步,为了排解内心的压抑。总觉得那时的日子过得挺苦,挺黑暗的,为心中理想的大学而奋斗,但考试失利,不断地打击,甚至觉得离那个梦越来越远,跑着跑着我竟流出了眼泪。大操场上,很静很静。忽然间我一抬头,我望见了那个圆圆的月亮,皎洁的月光映照在我身上。我当时就想:如果明年中秋能在北大的未名湖畔赏月就好了。那时真的就像梦境一样。一年眨眼间就这样过去了,今年的中秋恰巧是我来北大报到的第二天,晚上新同学一起在未名湖边举行中秋班级聚会。凝视着那灯光闪耀的博雅塔,仰望着今年中秋的月亮,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一次聚会上,大家互相作自我介绍。我跟大家讲述了这件事,同学说我圆梦了。我说我们大概都圆梦了吧!也许这个梦并不完全像当初设想的那末精彩,那末甜美,但追梦的过程是什莫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是人生中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富,也大概是一首只有自己才能读懂的诗歌。
考上大学,考上北大,也许只是我们小小的一个梦圆。在大学里,还有许多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许多知识要求我们去学习,许多能力需要我们去锻炼,当然还有许多梦要我们去追寻。这些日子,我在常思考:大学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篇?大学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有什莫意义?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对“大学之道”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作了精辟的阐述:《大学》一书开章明义之数语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若论其目,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明明德”;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属“新民”。不尽者尽之,不力者力之,是今日大学教育之要图也,是《大学一解》之所作为也。(梅贻琦:《大学一解》,载于《大学精神》,杨东平主编,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69~81页。)“止于至善”,至善永无止境,至善是一个过程,是绝对统一的过程。一是一地既有当下相对的善,必止于此善,而后能定,能静,能安,能虑,能得。(涂又光:《中国高等等教育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59~361)大学是智慧的象征,是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地方。大学是精神的家园,是不断丰富头脑、提高素质的地方。大学是人生成才、成就事业的新起点。
在这个偌大的园子里,我们有太多的选择,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迷惑。就像马路上的十字路口,向左向右你究竟要选哪一条路。在北大这个校园里,我们又会遇见太多的强人,也就意味着我们可能就不再是昔日的明星,高考光荣榜上的骄傲。我需要更多的谦虚和承受,首先应该接受“平庸”,但终不甘于平庸,努力树立自己的理想与方向,时常问一问自己:“我的梦在何方?”冰心生前家中一直挂着这样一幅对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梁启超也曾写过一首《水调歌头》,其中一句是这样的:“不恨年华去也,唯恐少年心事,强半为消磨。”在这里,他们均提到了“心事”二字,那末何谓“心事”?时常存于心间的一种信仰与追求,有了这桩“心事”,即使“世事沧桑”,也毫不畏惧,拥有独立的人格,在事态变换时不迷失方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处果断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而这样的“心事”又时常因为岁月年华的流失而逐渐被消磨,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也算是上天对青年人的眷顾吧,把梦想给了我们这些青春飞扬的人,那末我们又怎能浪费这宝贵的机会呢?敢想敢做,敢拼敢闯,才是属于我的性格!人的梦想有大有小,不能说大的就好,小的就不好,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原理:面对一棵大树,如果你想购到伸手可得的苹果,那末你的能力只能限于“伸手可得”,永远也够不到最高的枝杈。记得我高中毕业,在结业会上,校长对我们说:希望大家将来都有能力做大事。我觉得一个有能力做大事的人,必然会为社会创造出能多的价值。我们不能仅仅把梦想定格到个人的利益得失上。17岁的马克思在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一个人如果只为了自己而劳动,也许可以成为一名著名学者,绝顶的聪明,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和完美的人。”所以,作为大学生,因该培养自己心怀天下的情怀,毕竟我们将来要成为社会的希望,成为推动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力量!
当然,仅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再美的花朵也需要我们去栽培,再甜的果实也需要我们去种植。否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我们该如何去撰写那美好的诗歌,追求心中的梦呢?杨振宁强调3个“P”,我认为很有道理。“perception(眼力),persistence(毅力),power(能力)。”留心皆学问,动静总相宜。在一个大学里,首先值得留心的是所处的人文氛围。严格说来,校园并不存在纯粹的自然景观,绝大多数自然景观都是人文的,这也是中国大学景观的一大特点:自然与人文的紧密结合。如北京大学中的燕园建筑,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是优美环境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校园文化的经典之作。实现了建筑功能与环境的统一,用建筑组群形成和谐的韵律,用建筑与山水、道路与树林相融合的空间序列,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体现了建筑特有的人文关怀。纵观整个燕园园林,湖光塔影,山水相依,翠瓦红门,林木苍郁,美轮美奂。(摘自《北京晚报》,2002年8月1日第11051期)接下来,要留心的就是大师的风采。梅贻琦说过:大学之所以称其大,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应该谦虚诚恳,勤思勤问。前几天,我去北大图书馆看书画展,主要展出的是当代名家的书法和国画。我只是喜欢书画,但对其并没有很深的研究,所以这里展出的好多书画的内涵也不太懂。恰巧,旁边有个爷爷,看得很认真,还拿笔在本子上作记录。我就冒昧地说:“爷爷,我觉得您一定懂书画,您给我大概讲讲,成吗?”爷爷听了一笑,很谦虚地说:“我是搞国画的,欣赏一幅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赏角度,我谈不上给你讲,只能说说自己的见解。”接下来,他就很认真地告诉我赏画的几个步骤,应该欣赏什莫。然后他又由画谈到了艺术继而说到当今的国情,他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未深刻,他说:艺术是建立在经济和政治基础之上的,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爷爷提到自己的经历时,说今年他已经70岁了,经历了国家的变迁和发展。我忽然觉得,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学习的老师,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非凡的故事。尤其是在北大,就像我身边的那个爷爷,可能就是一个享有名望的教授甚至是某方面的专家大师,但他们都表现得那末平凡,谦虚,和蔼可亲。至于在大学里要锻炼的能力,用华罗庚的话讲:专,博,漫。首先要掌握一项或是两项专门的能力,可能是你的专业,也可能是某项超群的才能,比如:演讲,设计,策划等等。然后就要“博”,即多接触各类事物,多读书,读参加社团活动,从而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当我们学到一定程度,就会融会贯通,甚至漫射到其他学科,成为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正如井底之蛙,开到的永远只是和井口一样大小的天空,而只有勇敢的跳出来,才可以收获一片真正的蓝天!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大草原上,有只狮子不停的奔跑,但是前方却没有猎物,问他为什莫要奔跑,狮子说:我只有跑的比猎物快,才能获得食物。”同样,一只小鹿也在独自奔跑,问他为什莫奔跑,小鹿说:“我只有跑的比其他鹿快才能不被吃掉。”这就告诉我们:不论是强是弱,只有先行一步,不断努力,不断超越,才能生存。
所以,为梦想而努力奔跑吧!用我们的青春与激情抒写出无悔的诗篇!
[create_time]2017-11-25 20:30:26[/create_time]2015-01-20 08:39:5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5[alue_good]老百姓是tian[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418ded0.30OjxIMe0X4W5m1gURtbXg.jpg?time=3465&tieba_portrait_time=3465[avatar]TA获得超过2.1万个赞[slogan]爱岗敬业,率先垂范[intro]3225[view_count]
涂又光的书学思想
涂又光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用一个哲学家的眼光,分析了中国书学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书学思想。涂先生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教学具有指导意义。1、 书者舒也,舒性情也在涂先生的书学教育中,强调“书者舒也,舒性情也,书者如也,如其人也”。在教学中,贯串“书者舒也”、“书者如也”乃为书之至极的思想。强调一个人的书法是一个人的性情的具体体现,书法有“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之效。字可以见人的肺肝,可见人的性情,恰如逸少所云:写字可见“诚意学者”,可见“天性灵者”。先生常以历史上书家的人品与书品为例,条分缕析,理解心正则笔正的文化背景。他认为在书法上,人品既殊,则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所谓有诸中,必形诸外,观其相,可识其心。柳公权有“心正则笔正”。即有人正则书正之意。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事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即《诗经》所云“思无邪”,《礼记》云“毋不敬”,书法要旨,一语可括。先生认为:书法是中国人的心灵之舞,是碧翠可人的一片绿地,是生命意义的本质之源。“书者舒也,舒性情也,书者如也,如其人也”,乃是中国书法艺术根本目的所在。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充满了书者情感内容的书法才能真正获得艺术的生命和价值。如南齐王僧虞《笔意赞》所言:“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为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又如唐孙过庭《书谱》所言:“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书法体现人的的性情,首先,是书家的情感融入书作之中,从而形成个人的艺术特点,所谓《祭季明稿》,即颜真卿《祭侄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告伯文》则心气平和,故容夷婉畅,就是指此。其次,就是惟有浸透了书家情感的作品才能感发和打动人心,激发他人之情。如明人王世贞《文氏停云馆帖十跋》所言:“《祭侄文》有天真烂漫之趣,行狎之妙,一至于此!……忠义真至之痛,郁渤波磔间,千古不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性情”的完整内涵。无论从创作还是欣赏两个角度看,“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乃是书法艺术的根本准则。而对习书者而言,“心手达情”,“顺其情则业成,违其衷则功弃”,则是达“至极”的不二途径。对于书法的理解,先生的论述亦卓识精核。其言曰:“书与神契,笔与意契。书家要有悟性,悟者灵性也。”书写之时,要求笔笔划划要有来源,书字代表了书写者本人的风格和特点。书法艺术最讲究书法家本人的他的个性精神的流露,中国历史上,一些伟大的书法作品,都因情事不同,书字亦随之而异,应感之理,融于书中,故能独垂古今。先生言近旨远,认为书法表现的情感具有抽象性,书法艺术是以汉字的“形质”,书写的行气章法来表达情性的。所谓“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乃是从“形质”出发,同时又超越了一般的点画形态,从“形质”总体的风格样式凝结情感的意蕴,以行气章法为形式,以给人以审美感受。而“曲直之粗迹,在柔润与硬燥”,则从“形质”最基本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形质达情的起码准则。这里的“柔润”指形质生动灵活而有生气,“硬燥”指僵硬呆板,“状如算子”即是表现之一。其所以“不能成书”,而只能“记文”,不仅在其技法贫乏单调,更在其无法表现丰富活跃的情感世界。张旭的草书所以能“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正因其“有动于中,必于草书发之”,所以其形质才千变万化,所谓“张长史书悲喜双用”,亦指唐人张旭草书,在形质上变幻无穷。而怀素草书形质高度简练,其气势逼人,表现了一种超越悲喜之境的佛门放逸之情,故“悲喜双遣”,遣者,使离去之意。此外,象晋人王羲之“从哀戚中结法”的境界等,都指书法能超乎于文字意义以外,在本身的形质中“含情”,使人欣赏书法能“虽则不面,其若面焉”,以至于“彼迹无缄,而遗情未尽,心存目想,欲罢不能。”因此,“书者舒也,舒性情也”,即在“性情达于形质,形质本于性情”的融合。涂先生认为:一个人有没有灵气,可以从一个人的字中体现;苏东坡偏锋卧笔,是一派敦厚之态,刘师培用墨枯槁,是一副短寿之形。先生甚或认为:字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命运,看到一个人的祸福休咎。字是个性的表现,它以“形质”为载体,行气章法为形式,书法的情感表现,是一种由个人的性情转化成的抽象情绪,或一种长期稳定性的情感结晶,如怀素的“悲喜双遣”,张旭的“悲喜双用”。因此,书法象中国其他艺术一样有一些长期形成的表现情感的“程式”,如“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篆书有草篆、行篆。隶有草隶、行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总的程式基础之上,再“凛之以风神,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书家可以将“精而密”的篆书、隶书,运用草书的“流而畅”的形式,得到新的、不同的风貌和趣味,从而“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此时书写技法具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意蕴。先生认为临古人书要由形入神,把握书写技法最终达到精神的层次。遇古人碑版墨迹,辄心领而神契之,落笔自有会悟。斤斤临摹,已落第二义矣。而且,在临古人书时,只有将其书之“舒”、“险”等表现的喜、怒、哀、乐,一一会于胸中,感发起自己相应的情绪,所谓“涵养性情,感发志气”,使自己也达到类似的情感境界,才能免于“徒求形似”,从而达到“怀抱萧散,陶性写情”的书法境界。所谓“顺其情则业成”,指的便是既会古人之情,而又寄我之情,既“驰思造化古今之故”,又“寓情深郁豪放之间”,“象物于飞潸动植流峙之奇,以疾涩通八法之则,以阴阳备四时之气”。先生的书法就是得“新理异态”之趣,融汇诸家而成自家之面貌。作为一位哲学家,涂先生认为:书法体现人的性情具有特殊性,但又有它的普遍性。在文化领域,一个人的一堂课,一句话,一个演讲,我们何尝不可以见到一个人的性情,见到一个人的肺肝。或许,这也是书法给我们的启示。2、 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书法是人的性情的写照,是人的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人一生勤学苦练的见证。涂先生幼年之时,喜爱书法,日课晋人书法,持有十年;而后,复恒临摹汉唐诸碑。师法孙过庭、黄山谷。先生深知书写的基本技法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始终强调中国书法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2001年至2003年期间,我校一共举办了四届“艺术与科学”展览,每次展览期间,涂先生都要来观看展出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并主动向来观看展览的学生讲解每件作品的历史及其艺术价值,其兴致勃勃,于斯看见。2002年4月,在参观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展览时,先生欣然题词:“先于画中看山,后于山中见画,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此谓先模仿后创造,此中华数千年之宝贵经验,后人当深长思之,盖推陈出新,理固然也。”涂先生认为:书法首先是继承,不是创新,即所谓“先与古人合”。没有基础,就没有创新。只有“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才能步入创新之途。随便作书,就以为创新,这是最危险的。先生常说,搞文科的人,不会写字,不会书法,就一文不文。此话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而且,在书写的执笔与运笔中,先生认为:“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先生写字,大多悬臂悬腕,甚至书写蝇头小楷,亦悬腕题写,故其势开展,非枕腕所能比拟。在用笔方面,习惯小笔写大字,故能发挥笔的作用。因此,先生所书条幅吊屏,甚或匾额楹联,往往雄浑丰厚,气势博大。先生认为:书法中,用笔极为重要。书成于笔,笔运于纸,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在教学之中,强调习字要在捻笔,执笔在手,须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无所隔阂。他认为用笔要有变化,否则就难称书法,甚至一笔之内,也应有变化。先生坚持“意在笔先”,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惟有如此,才能达到书写的要求。先生还认为: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在论及中国书法的源流时,涂先生认为:中国书法的源流在甲骨、在钟鼎、在小篆。小篆讲究匀称,匀就是均匀,称就是对称。在书写中,先生一贯强调中锋行笔,力求达到“笔笔中锋”,“藏头护尾”。他认为要达到“笔笔中锋”的最好办法是练习篆书,这是因为小篆书写的特点,就是中锋行笔。所谓中锋,就是笔端垂直书写的平面。周篆委备,譬如石鼓。秦篆简直,如峄山,琅邪诸碑。先生认为,学写中国字,必习篆书,否则不能称之为善书者。《书谱》云:“篆尚婉而通。”篆书婉而愈劲,通而愈节。先生在书写篆书的过程中,悟出“把笔无定法”的奥妙,故行笔意气酣畅,平矜释躁,侧笔斜行,复归中锋,用笔或毫尖、或笔肚、或笔根,灵活适意,左右逢源,时而轻提细勒,细筋入骨,时而重按粗犷,字外出力,不飘不怠,流中有留。先生认为:书法高度重视法度,书法以“法”入门,“法”乃是书法不可或缺的基础,但同时又不能拘于法,泥于法,“寓有法于无法”甚而作为法之“至境”。技法既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体系,同时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它最终表现人的精神境界和审美的情趣。书为心画。先生之书法,线条灵动而能兼众妙,意境高雅而骨气沉稳,形体舒展而刚柔并用,韵律奔放而活泼飞动。所书之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结体方面,先生也颇具匠心,其书方圆刚柔,交相为用。笔画能随机应变,疏密大小,俯仰顾盼,庄重典雅,其错综而寓于节奏变化,聚散而富于通体灵便,给人以笔划遒劲之感。即有自己的面目,又于前代书法大师的作品中有迹可寻。先生认为书法的关键,要在掌握笔性,纸性,墨性,水性。故其作书,用墨用水,恰到好处,令人百看不厌。这是先生“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的结果。3、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涂又光先生一生持身严谨,坚持学问的正道,追求书学的最高境界。在书法创作中,体现人的意诚心正,体现书法的中和之美。先生认为:书法着实体现着人的文学艺术修养与人文精神。书写者文史哲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写字的好坏,而人文精神又是书写者造就灵魂的关键。先生精妙绝伦、严整肃穆的书法,与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分不开的。一个人要有全面的文化素质,恰恰书法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综合写照,它全面体现了人的精神与素养。涂先生认为:一位书家要有宽博的学识,深厚的学养。书家必须有“书外功夫”,“字外之功”,即从书法以外的各个方面吸取营养、累积学问。并将这种营养化入自己的人格之中,以养成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从而使书法作品自有耐人咀嚼的情趣和意境。不“学”则无以“养”,不“养”则徒然去“学”。古代书论中,书家“行万里路”,即从大自然中得到陶冶,净化心灵,并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之美,加深对书法的理解,然后通过“顿悟”激发,启迪创造书法之美的灵感,使书法艺术产生质的飞跃。“积虑于中,触物以感之”。即所谓“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而“得江山之助”。文献所载,书家靠“悟性”而书艺俱进的例子极多,如王羲之、张旭、颜真卿、怀素、黄庭坚、董其昌等,在其艺术实践中都有个“异类而求之”,顿悟而突进的环节。所谓观剑器舞、担夫争道、夏云变幻等等而悟书法之妙,乃至历史上著名的“印印泥”,“锥画沙”、“屋漏痕”等有关笔法、笔意的理论都是“积虑于中,触物以感之”的结果。涂先生论治学,唯以读书为要。他认为无论为学为书,都应“读万卷书”,如苏东坡所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若“于字内求字”,无异于徒费岁月;而于书法之外,读书万卷,厚积薄发,才能在一个更高的精神层次上形成书法的品格。倘若只在书法上下功夫,而缺乏诗文,绘画、篆刻、乐律等方面的艺术修养,便难以达到高妙的境界。宋人黄山谷曾反复强调,书家应“胸中有书数千卷”,“胸中有道义”;强调书法应“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这里,“学”已经化为“养”、化为书家的胸襟和精神境界。在苏、黄之后,清人张照也有一精赅的概括:“惟与造物者游,而又加之以学力,然后能生动。”这些言论,先生总是勉励学书者,宜长思之。在治学中,涂先生强调专与通的关系,他认为专是通的特殊,只有在通的基础上才有专,只有对各门学问融会贯通后才能专,没有通就不可能有专。通是基础,专是特殊,专与通的关系,就是哲学上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而且,专与通二者,不能颠倒,更不能混淆,先生认为书法也是如此,就书体而言,要博通诸体,方知变法。书家不能以独擅一体而不及其他,他指出一位书家不懂篆书,不懂草书,就不能称之为书家。专攻一门,就以为是专,那就是不懂学问,当然,就不懂中国的书法之道。涂先生认为,草书虽草,但笔笔划划,俱有法度规矩,不会草书切莫自编自造。具体书写时,要力求使笔画少的字看起来不单薄,笔画多的字看起来不繁乱,结体要讲求因字造型,自然会通。并要力求使墨色与宣纸所占的比例恰到好处,使纸与墨起到相互承托的作用。先生主张书写的内容要与书法的形式相统一,无论是书写前人的名言名句,还是书写自己的作品。“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古来书家,莫不如此。涂先生为学淹通,雅好诗文,哲学的抽象思维,虽使他无暇创作,但他坚持认为:一个中国学者,不会诗词,不会作联,不会写字,就根本谈不上中国的学问。先生常说:“我虽平平庸庸,但是端端正正,扎扎实实。”此话绝非虚言,先生书写的作品,无论匾额楹联,或是条屏横幅,大多自作自书,辞翰俱美,反映了先生深厚的学养。在涂先生创作的诗词联文,辞奇意幽,足使读者感喟。也无不体现先生所具有的文学素养,如1990年12月,冯友兰先生去世,先生悲撰二联,以志哀悼之忱。先生的联文,在悼念冯友兰的挽联中,洵为上乘之作。其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求仁得仁,安渡九十五岁。誉之不加劝,非之不加沮,知我罪我,可凭四百万言。其二忍泪度生辰,祝八千年为春为秋,亦难百岁。呕心求新命,念七十载忧民忧国,更有余哀。2004年4月,张岱年(1909-2004)去世。张氏世之时,冯友兰先生曾将其立身之道,概括为“刚毅木讷”、“直道而行”,涂先生集《论语》句,撰成一联敬挽,联云:直道而行,造次必于是,颠沛必如是。智者不惑,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涂先生雅性节俭,不好华丽。书写之中惜墨如金,惜纸如金。从不浪费滴墨片纸,做到物尽其用,日尽盘墨。先生为人性情洞达,平易近人,对于索书者,往往有求必应,多用行草书写以赠。题赠的书法作品,风格隽逸,用笔温柔敦厚,极少险峻奇崛。题词的内容或为经史名言,或为唐诗宋词,或为自赋诗词,其意在勉人上进,鼓励后学。1999年,涂先生为大儒先生题诗并书,诗云:长春楼上多诗书,三代薪传出大儒。积善之家有余庆,南山孤岛爱吾庐。涂先生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历来是15岁开始的智、仁、勇综合发展的终身教育,死而后已。它在20世纪以前是人文阶段,近百年来在科学阶段,正在迈向人文科学阶段。近十几年来,先生一直积极投身到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事业之中,发表了许多义精语洁的文章,并用书法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推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2] 这一时期,先生讲坛花开,书作甚多,无论是题词,还是题名,先生的书法为好书者增光添色,蓬荜生辉。先生询为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典范,他赠给杨叔子院士诗中说:琼楼玉宇四时春,上有垂杨景色新。日丽风和桃李笑,天机妙处是人文。2001年,周礼全八十辰寿,先生为其杖朝大庆,喜赋七绝一首,其云:青牛白马演新知,金老逢人说项斯。八十皤然成健者,温柔敦厚好吟诗。诗中金老,指金岳霖(1895-1984)。“皤然健者”,“温柔敦厚”,不仅是涂先生对自己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学长周礼全的评价,恰恰也道出了先生为人、为学、为书的目标。余尝聆先生授课,观其板书一笔不苟,听其言辞切切,慷慨激昂,如坐针毡;辄感先生年已八秩,以杖朝之资,其言也真,其言也善。但是,只要我们观摩先生的书法作品,就可以想到一位虽皤然白发,而又温柔敦厚的中国学者的形象。涂又光先生好学深思,平生邃于“尽性至命之极”的经学;在哲学领域,博洽古今,融汇东西,有中华气派。在书法方面,他的书学思想,见解亦极为精辟,且不乏千秋高议,这是与先生近七十多年来的书学实践分不开的。如果我们讨论涂又光先生的教育思想而忽略了他的书学思想,那么,这些讨论无论如何都是不全面的。先生有关书法的论述,是其教育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重读先生的教导、以及先生的书作,都会从先生的人品、学品、书品中体悟道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与中国教育的精神。作为一个并没有以书法为生,但又是一位气贯古今的书家,涂又光先生的书作与书学思想确实实在在地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先生学识渊博,久历时事,其孜孜以求,循循善诱,嗣响过庭。尽管今天中国书法的文房四宝,已经迅速地远离现代社会生活,但是中国书法所具有的功能,它对于今天人们思想情操的陶冶,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其提高,并没有因之而稍减,相反,显得更为重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涂又光先生书法及其书学思想的原因,或许,也是我们献给他八十寿辰的最好礼物。
[create_time]2016-05-30 02:22:09[/create_time]2016-06-14 00:23:4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有恃无恐0242[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69eba82.e43hTjd6A3Z2aslC-AJZeg.jpg?time=3624&tieba_portrait_time=3624[avatar]TA获得超过19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65[view_count]如何理解书为心画
因为通过书法可以窥见一个人的心灵和内心世界,从书法作品的线条和笔墨中我们会感知到作者的胸襟、气度、脾气和性格,书与心的关系密不可分,研究这个问题,对学书者自身风格确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书为心画”就是强调用心去揣摩,用心灵去表达。至于人格与品行的好坏并不能完全呈现。“书为心画”揭示了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艺术的本质:书法是书家主观精神的产物,是心作用的结果。扩展资料“书为心画”在书法理论中占有重要一席。我看了大家的留言,多数赞同,也有反对意见。现在我说一下自已的看法。这一提法最早由西汉场雄提出,本意并非指书法,而是指书籍(文章),后来由书法理论家引用到书法中来,对后世书法影响表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与书法实践中,堪为经典性的论断。“书为心画”,对于初学者感受不到,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要写好字,就必须先心里有了这个字,胸有成竹地展开写字,才能写好字。心里有具像,写时就不慌,就自然,就会用手中的笔表现出来。书法所要表达的主要是书家的个性风格,也是心理审美的定位。然而这种风格与审美是在不断学习前人,用心感悟才能达到的。如果写得与前人一模一样,没有自己的风格,那只能叫“书匠”。
[create_time]2020-12-13 23:24:17[/create_time]2010-12-23 20:36:46[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20[alue_good]今天什么料[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1459568339,3138462974&fm=3012&app=3012&autime=1696940295&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7.3万个赞[slogan]没得个性[intro]26154[view_count]中国哲学简史买哪个版本呢
三联出版社的,它出过整套冯友兰丛书。《冯友兰作品精选: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作品精选”之一,该丛书以蔡仲德先生编纂的《三松堂全集》为底本,收录了冯友兰先生大部分重要论著。包括《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等。全书的语言风格及思想涵蕴别具风采,深受读者欢迎。冯友兰(1898—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一九一五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一九二四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一九四六年赴美任客座教授。
[create_time]2021-10-26 10:26:28[/create_time]2015-05-30 07:53:00[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1[alue_good]星座塔罗1043[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2a2132a9ae8ef3305c321d66aec5d8a0.jpeg[avatar]零在塔罗牌里意味着勇气和冒险。[slogan]零在塔罗牌里意味着勇气和冒险。[intro]18139[view_count]中国哲学简史的版本问题
冯友兰亲自指导的是涂又光翻译的版本。语言精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和香港三联出的都是赵复三译本。
涂译本是北大出版社独享版权的。
中英对照本,无论是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还是江苏文艺出版社,都是赵复三译本。
没听说北大出过双语版。
推荐买北大版。英文版另买。但我觉得这没什么意义。冯友兰不是native Speaker,也不以英文见长,它不会是英语学习的适合资料。要是为了了解哲学的英语词汇,那你不如找一本英美哲学家著的原版书来看。
[create_time]2017-11-26 19:16:03[/create_time]2014-09-05 19:58:35[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57[alue_good]dunhuang2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c46fb08.d33WAUVlf2I_usybZYLXmQ.jpg?time=2840&tieba_portrait_time=2840[avatar]TA获得超过191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824[view_count]
华中科技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
Hello!关于华中科技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的问题!相信宝子们都想得到具体的了解,今天学姐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一起来看看吧。一、学校简介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中大、华科大,简称HUST。18学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二、师资力量截至2022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共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教授14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19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63人(其中包括国际合作科学家4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9个。三、科研成果截至2020年12月(2016年-2020年期间),华中科技大学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0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获批项目3734项,获批项目直接经费23.15亿元。25项牵头完成的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一等奖2项,并列全国高校第6。以就是学姐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华中科技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的问题哦~主要罗列了以上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关于该院校还有更多内容值得大家去了解哦。
[create_time]2023-06-03 16:21:02[/create_time]2023-06-14 16:55:24[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啊呜小鲨鱼[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28526fa.R7WVkIuFrSstt5j9Nw4rNA.jpg?time=7483&tieba_portrait_time=7483[avatar]超过1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9[view_count]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批接受西方先进管理教育熏陶、历经中国管理实践磨砺的优秀师资。现有教师133人,教师结构为教授42人(含32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55人,讲师33人,试用期教师3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知识产权管理”和“经济法”学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商管理(MBA/EMBA)”、“工业工程”、“工程管理”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含电子商务方向)”、“财务管理”、“财政学”、“会计学”、“物流管理”、“经济法学(第二学士学位)”等8个本科专业。2000年在由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前两批试点院校MBA合格评估中排名第7(特色第2,师资第3,教学管理第4,教学设施第17)。2001年由全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首次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估为第九。
[create_time]2016-05-27 23:51:25[/create_time]2016-06-10 01:37:5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鹏支持昊晟18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8a6f9cb.MZN2ot3MlcWxL5E_YY6fdQ.jpg?time=3664&tieba_portrait_time=3664[avatar]TA获得超过14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01[view_count]泡菜的原理是什么?
一、原理:泡菜制作过程的发酵主要是乳酸菌进行的无氧发酵。利用酵母、乳酸菌等多种微生物对泡菜中的碳水化合物进行生物降解,在多种酶的生物催化作用下,泡菜中的长链分子糖类在乳酸菌等微生物细胞内氧化为3-5个碳原子的短链有机酸,使泡菜呈酸性,以抑制和杀灭其他有害的腐败微生物的过程,就是泡菜的发酵过程。二、泡菜发酵三个阶段:1、发酵初期:蔬菜刚入坛时,其表面带人的微生物,主要以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等较为活跃。其中的酵母菌最初的呼吸作用方式是有氧呼吸。发酵初期会有气泡从坛沿水槽内间歇性地放出,从而使坛内逐渐形成缺氧状态,乳酸发酵开始。2、发酵中期:由于初期乳酸发酵使乳酸不断积累,pH下降,缺氧状态形成,乳酸菌开始活跃,并产生大量乳酸,乳酸的积累量可达到0.6%~0.8%,pH为3.5~3.8。这一期间为泡菜完全成熟阶段,泡菜有酸味而且清香。3、发酵后期:在此期间继续进行乳酸发酵,乳酸含量继续增加,可达1.0%以上。当乳酸含量达到1.2%以上时,发酵速度会逐渐变缓甚至停止,主要原因是此阶段泡菜酸度过高、风味已不协调,坛内好氧微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扩展资料:泡菜技巧:1、泡菜坛子以及捞泡菜的筷子都不能沾油荤,不然泡菜水会“生花”,就是泡菜水上长出白色霉点。遇到“生花”时,应该用干净的器具将霉点捞出,加入适量泡菜盐和白酒,将泡菜罐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每天敞开盖子10分钟,2-3天以后可以改善。2、如果泡菜的味道太酸,可以加点盐;如果太咸,可以加点糖;如果不脆,可以加点白酒。3、泡辣椒一定不要和姜泡在一起,不然辣椒会变软变成空心的。4、做泡菜一定要选择泡菜盐(就是不含碘的盐),这样利于发酵,买不到泡菜盐的地方,可以使用大粒的粗盐代替,我用的是粗粒的“腌制盐”。5、除了泡菜坛子,也可以使用密封的容器来制作泡菜,但是一定要保证密封。6、做泡菜的辣椒、蔬菜等一定要风干水分再放入泡菜坛子中。7、泡菜水也可以泡凤爪、猪蹄、猪尾巴、猪耳朵等等荤菜,但是一定不要把荤菜放入准备长期泡制的泡菜水中,荤菜应该单独制作。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泡菜
[create_time]2022-11-07 03:25:06[/create_time]2022-10-26 08:21:2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舒雅老师教育在线[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840adf5.-MkJdxIWvy35ljQC6K1uuA.jpg?time=491&tieba_portrait_time=491[avatar]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slogan]你的教育培训类的好帮手![intro]2879[view_count]泡菜原理
泡菜原理是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而成,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不改变菜的品质,因此泡菜制作的原理是需利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形成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然后制作成泡菜。 泡菜原理是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而成,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不改变菜的品质,因此泡菜制作的原理是需利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形成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然后制作成泡菜。
[create_time]2022-09-16 14:28:24[/create_time]2022-09-30 18:42:2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双丽剑635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41fffbb.5EoRogZYSBXiNrFfJxglbA.jpg?time=8969&tieba_portrait_time=8969[avatar]TA获得超过256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4[view_count]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这三本书有何区别?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这三本书有何区别:深度不同。《中国哲学简史》根据先生在国外讲学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纯白话文,比较好懂。因为是讲给外国学生听的,所以内容明白易懂。《中国哲学简史》的汉译者是涂又光,赵复三。该书虽然篇幅有限,却不乏智慧与洞见,是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的桥梁,是了解中国哲学最著名的大众读本。哲学史是半文半白写的。但从成书的时间来看,简史成于1948年,哲学史还要早,是30年代的事情。两书之间有些许不同,比如说清学与宋学的关系,哲学史说是“继承”,而简史专说“反动”。《中国哲学史》是冯先生在国内任教时写的课本,3本相比较而言,此书更加系统全面,价值更高,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许多高校使用的基本教材。《中国哲学史》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史专著,书中很多观点皆属创举,一直被学界公认和沿用。《中国哲学史新编》(共三册)是先生老年时应某种需要而写的哲学史籍。该书结合了马克思主义,融入了时代思潮,突出了中国特色。冯友兰先生之美髯,我向来是极其钟爱的。故,翻开中国画报出版社最新的这套“哲学三史”,便想起一个小故事。1938年春,冯先生与部分师生一道,辗转奔赴临时落脚于昆明的西南联大。途经广西边城凭祥,车进城门洞,驾驶员提醒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同车者皆及时收了回来,他却没有。
[create_time]2021-12-06 21:12:46[/create_time]2021-12-17 17:56:2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9[alue_good]爱教育爱学习[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e2c6fd47f4a91281140090a80aa703b2.jpeg[avatar]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slogan]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intro]11828[view_count]中国哲学简史有多少版本
?中国哲学简史一共有三版,分别是第一版(1962年)、第二版(1982年)和第三版(2002年)。【摘要】
中国哲学简史有多少版本【提问】
?中国哲学简史一共有三版,分别是第一版(1962年)、第二版(1982年)和第三版(2002年)。【回答】
你讲得真棒!可否详细说一下【提问】
中国哲学简史有多种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哲学简史》,由著名学者黄仁宇编写,该书概括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从儒家到佛教,从墨家到道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思想家到思想家,从【回答】
[create_time]2023-04-25 05:53:43[/create_time]2023-05-10 05:52:4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浩星友菱05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3980d6d.ysvzr9QsoklGzhBlYIyQ9Q.jpg?time=11148&tieba_portrait_time=11148[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0[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