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世界十大名曲
1、纪念曲创作者:德国小提琴家德尔德拉纪念曲顾名思义是纪念某人的。全曲曲调比较鲜明,音色柔丽,哀而不伤却能引起听众的怀念之情。传说是音乐家德尔德拉路过舒伯特之墓的时候。灵感迸发,将这首曲子写在了车票上,回家后潜心研究,补完了全曲。2、圣母颂创作者:德国小提琴家维尔海姆这首小提琴曲是由舒伯特同名的歌曲改编而成的。这首曲子将最完美,最慈爱,意境最崇高的圣母形象融入到歌曲之中。曲调之中满含对圣母的虔诚和真挚,仿佛将圣母肖像置于人前。3、云雀创作者:罗马尼亚作曲家旦尼库这首曲子的旋律极其明亮欢快,还是用来钢琴伴奏,使得整首歌曲非常富有动感,仿佛山中云雀就在耳边鸣叫。4、沉思创作者:法国作曲家马斯涅这只小提琴曲是歌剧泰安司的幕间曲,为法国作曲家马斯涅所做。整体宁静典雅,是一首小提琴冥想曲,饱含了渴望憧憬。5、爱之喜悦创作者:克莱斯勒二十世纪最富盛名的小提琴家克莱斯勒的代表作,使用了三段式曲调。整体风格十分喜悦欢乐。充分表现了小提琴的华丽和灵秀。6、匈牙利狂欢节创作者:匈牙利小提琴家胡拜匈牙利狂欢节这首小提琴曲是匈牙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胡拜的代表作,本曲为多段式作品,既有狂欢的场景又有深沉华丽的旋律,整体曲调是非常震撼人心的。7、门德尔松E小调协奏曲创作者: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门德尔松E小调协奏曲可以说是世界上登台演奏最多的小提琴曲了,自从创作出来就广受听众称赞。曲调正如作曲家一样,像一位高贵温柔的绅士,完美展现了小提琴的双音技巧。8、吉卜赛之歌创作者:西班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特吉卜赛之歌运用了吉卜赛人的音调风格,整支乐曲自由奔放,充满了激情,是全世界小提琴爱好者都喜欢的一首乐曲。仿佛随着热爱迁徙的吉卜赛人来了一场随心所欲的旅行。9、引子与幻想回旋曲创作者:法国作曲家圣桑是一首需要技巧的乐曲。这首乐曲整体风格是非常别致的,引子部分忧伤,中段的西班牙舞则流畅热情,接下来的快弓乐段则非常考验演奏者的技巧,乐曲越往后越精彩,将小提琴的多样性表现的淋漓尽致。10、魔鬼的颤音奏鸣曲创作者:意大利小提琴师塔尔蒂尼这首小提琴曲可以说是小提琴历史上古典的巅峰之作了。传说是小提琴演奏家塔尔蒂尼在睡梦中遇到了魔鬼,魔鬼教了他这种演奏技法,才写出来了这首曲子。这首曲子以庄重深沉的曲调,雄浑的气势征服了无数听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提琴曲
[create_time]2020-07-08 09:47:25[/create_time]2015-06-29 09:19:08[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60[alue_good]爱聊休闲娱乐[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7950e4f995ad9ffd50c34b9d375a694b.jpeg[avatar]休闲达人,娱乐百晓生。[slogan]休闲达人,娱乐百晓生。[intro]60597[view_count]大提琴独奏十大名曲
大提琴独奏十大名曲列举如下:1、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2、奥芬巴赫:《杰奎琳之泪》。3、勃拉姆斯:《第一大提琴奏鸣曲》。4、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5、海顿:《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6、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7、布鲁赫:《晚祷》。8、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9、圣·哥伦布《悲泣》。10、巴赫:《萨拉班德》。大提琴的简介:1、大提琴,为西洋乐器,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大提琴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也与低音提琴共同担负和声的低音声部,有"音乐贵妇"之称。2、大提琴最初在意大利语中被拼作Violoncello,后来逐渐简写为Cello。 大提琴以其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适合扮演各种角色: 有时加入低音阵营,在低声部发出沉重的叹息;有时则以中间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3、大提琴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作曲家赋予其表现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个大提琴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响乐队中的任何其他乐器都相形见绌。
[create_time]2022-12-24 12:18:57[/create_time]2022-12-22 00:00:0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娱乐达人小c[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2ff0d30.fZdYjZDBwQT0Ts9wLCnEdA.jpg?time=5997&tieba_portrait_time=5997[avatar]TA获得超过199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24[view_count]大提琴独奏十大名曲
大提琴独奏十大名曲如下:1、 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20世纪第一部重要的大提琴协奏曲作品,写于作曲家62岁那年,一战期间,也是其最后一部大型作品,可与德弗札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相媲美。2、奥芬巴赫:《杰奎琳之泪》《杰奎琳之泪》是由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1819-1880)创作的大提琴曲。因其似咏似叹的旋律,被普遍传说被杰奎琳·杜普蕾演奏过,而更加举世闻名。3、勃拉姆斯:《第一大提琴奏鸣曲》1862年,勃拉姆斯开始为大提琴和钢琴作《第一大提琴奏鸣曲》,1865年完成了这首E小调杰作。4、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曲家于1850年10月10日至24日,短短的15天之内完成这部作品的创作,但他对某些细节一直不满意,直至1854年仍在做些小的修改。5、海顿:《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海顿在1765年写了《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1783年创作《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两者相隔将近二十年,所以第二首要比第一首完美、成熟许多。6、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894-1895年,是德沃夏克为他的一位好朋友——大提琴家哈努斯维汉(Hanuš Wihan)写作的。7、布鲁赫:《晚祷》布鲁赫的《希伯来晚祷》本来也是一首犹太人的传统歌谣,布鲁赫本人非常喜欢犹太风格的音乐,所以他把犹太人在赎罪日晚祷时所唱的这首「Kol Nidrei」(希伯来文)改编成大提琴与管弦乐的小品。8、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1876年,柴可夫斯基创作了《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题献给他的好朋友、德国著名大提琴家威廉·费曾哈根(Wilhelm Fitzenhagen),该曲于1877年11月30日在莫斯科首演。9、圣·哥伦布《悲泣》音乐大师圣·哥伦布沉浸在丧妻之痛中无法自拔,他带着两个女儿远离喧嚣,过着隐居的生活,每当他演奏手中的维奥尔琴时,妻子的倩影便会出现在他的面前。10、巴赫:《萨拉班德》巴赫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
[create_time]2023-01-22 15:50:08[/create_time]2023-01-30 00:0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小涵娱乐频道[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55e0674.9Gao8-R8Q95Qlb9crN-aFw.jpg?time=13316&tieba_portrait_time=13316[avatar]TA获得超过210个赞[slogan]娱乐百事通,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包你满意![intro]3235[view_count]《杰奎琳的眼泪》
我迷恋大提琴,她细腻流转的旋律,时常在我血液里流淌浸没。
一次,先生发来一首大提琴曲,就是这首《杰奎琳的眼泪》。( 链接《 杰奎琳的眼泪 》 )
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让我始料不及,那突如其来又消失无踪的弦音,直击心房。沉淀已久的弦音释放出的能量令人窒息,宣泄出的情绪让人潸然泪下。也让我好奇上网查找该曲的演奏者。
原来演奏者是英国英年早逝的杰出女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杰奎琳的眼泪》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大提琴曲,是由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1819-1880)创作。
可能连老奥也没有料到,在《杰奎琳之泪》创作百年之后,真的有一位叫杰奎琳的大提琴手倾情演奏,而且是如此地打动人心。她短暂的42年的生命,似乎就是为了演奏这一首《杰奎琳之泪》而生,几乎就是杜普蕾人生的写照。
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好厉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语成谶啊!史塔克听得出,杜普蕾是用她的生命在演奏啊。
再扒一扒这天才的童年,五岁时,杜普蕾便嚷着让妈妈送给自己大提琴,开始在Herbert Walenn’s伦敦学校学琴。十一岁时,她便赢得the Suggia Award,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可是这样才华横溢的她,却因为多发性硬化症,在二十八岁时就告别舞台。
杰奎琳的天性决定了她似乎只能嫁给音乐,音乐在她不是技巧,而是她的人生全部。杜普蕾去世后,与杜普蕾的浓烈相比,许多音乐家的音乐显得苍白,黯然失色。由是,杜普蕾英年逝去,成就神话。有人说,世人只能傍着这个神话的边缘存在。据说马友友的技术与杜普雷相比还差一大截呢!
杰奎琳·杜普雷另一首传世之作《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堪称埃尔加最完美演绎版本。在杜普雷逝世三个月后,在专场纪念音乐会上,祖宾·梅塔指挥到一半就泪如雨下,无法继续。为纪念杜普蕾,祖宾·梅塔宣布他以后不再指挥埃尔加:“不堪回首的第一主题又在我耳边响起,那是杜普蕾拉给自己的宿命之歌。”
所以有人评论,现世人生也许从来不公平,但艺术公平:艺术的不朽,借助艺术家生命的撕裂与毁灭建立起来。
[create_time]2022-07-01 12:03:50[/create_time]2022-07-16 04:09:5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青柠姑娘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c0c2ccd.JVwiLWjz0PWf2Uo5WVGZLA.jpg?time=4573&tieba_portrait_time=4573[avatar]TA获得超过981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1[view_count]
杰奎琳之泪
初知杜普蕾是在2006年。
那年的秋天,朋友推荐了一首大提琴曲《Jacqueline's tear/杰奎琳之泪》。当时很好奇,这首《杰奎琳之泪》和杜普蕾究竟有什么关联?因为杜普蕾的全名就是杰奎琳·杜普蕾。
我无法准确的说出初听这首大提琴曲时的心理感受,认为它忽而悲切,忽而又开始尽情地倾泻出内心的积郁,让你浑身舒畅。
也很巧,不久后,我拿到了一盒DVD,英国影片《Hilary and Jackie/希拉里与杰基》(也译作《狂恋大提琴》、《她比烟花寂寞》)。关于这部传纪电影存在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影片的叙事风格带有浓烈的写实性,但是情节中对舞台下现实生活中的杰奎琳·杜普蕾的某些颠覆性的个性塑造,引起了包括她的家属在内的很多人的不满和质疑,以至于该片从没有在法国上映,以避免影片中的原型人物杰奎琳·杜普蕾的丈夫提出诉讼。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她的姐姐希拉里·杜普蕾在看了此片后告诉导演安南德·图克尔,这部影片十分真实。不论哪种说法正确,看过影片后,我对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大提琴演奏家还是有了一些认识。
这位英国历史上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为耀眼的古典音乐明星。杰奎琳·杜普蕾不仅以其出类拔萃的演奏技巧闻名,在演奏时所展现的巨大的激情也让人倾倒。
有这样一个传说:匈牙利大提琴家斯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当时斯塔克并不认识杜普蕾,他说了一句:“像她这样把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都投入到大提琴里的演奏,恐怕活不长久。”
杰奎琳·杜普蕾有着惊人的艺术天赋,五岁学琴,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1973年在她的声誉达到顶峰时,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瘫痪、幻听,看物体有重影,遂告别舞台,不再公开演出。之后转为大提琴教学。1987年10月19日,杰奎琳·杜普蕾逝世,年仅42岁。
《杰奎琳之泪》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大提琴曲,是由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1819-1880)创作。连作曲家也没有料到,在《杰奎琳之泪》创作百年之后,真的有一位叫杰奎琳的大提琴手倾情演奏,而且是如此地打动人心。她短暂的42年的生命,似乎就是为了演奏这一首《杰奎琳之泪》而生,几乎就是杜普蕾人生的写照。
我的一位同事告诉我,每次听过这首大提琴曲,都要流出激动的眼泪……
2012-10-23 21:46:39
评论:
[create_time]2022-06-26 22:37:07[/create_time]2022-07-06 15:18:5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青柠姑娘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c0c2ccd.JVwiLWjz0PWf2Uo5WVGZLA.jpg?time=4573&tieba_portrait_time=4573[avatar]TA获得超过981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1[view_count]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作者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因为文章在“秋天”的背景下写人叙事,“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同时表达了作者身残志坚的信念和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扩展资料:主题思想此文主旨写母爱的真挚、细腻、深沉、伟大。作者以去北海看菊花为中心,叙述病入膏肓的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隐瞒起病情,忘我地把爱全身心投入到不幸的儿子身上,直至自己生命最后一息的事,她对儿子的挚爱无微不至:理解、体谅、包容儿子的“暴怒无常”;用尽苦心想办法调整、改善儿子的心情(外出看花儿);尽量避免可能对儿子情绪产生负面影响的任何事情;临终时刻念念不忘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全文表现出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create_time]2020-10-18 10:54:20[/create_time]2018-09-17 09:43:01[finished_time]7[reply_count]14[alue_good]小熊玩科技gj[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1493ac1.hZdz5caPiDo4mQl3qnaOZQ.jpg?time=4660&tieba_portrait_time=4660[avatar]世界很大,慢慢探索[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391[view_count]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作者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1、文章在“秋天”的背景下写人叙事; 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 3、表达了作者身残志坚的信念和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秋天的怀念》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扩展资料《秋天的怀念》作品原文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create_time]2020-10-24 14:40:25[/create_time]2016-11-07 18:49:00[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4[alue_good]起个名好难8257b[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d24ac10.TwM3KFxVQbf9UejO2xE4Vw.jpg?time=4976&tieba_portrait_time=4976[avatar]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290[view_count]杰奎琳·杜普雷
杰奎琳·杜普雷(1945-1987),英藉大提琴家,五岁即展现过人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卒于盛年。 鲜花与不幸是同时降临到这个原本普通的家庭的。这个为音乐而生的人,非但走不出自身人格的阴霾,还因此而侵害到至亲:对母亲从倚赖到敌视
杰奎琳·杜普雷以及大提琴
杰奎琳·杜普雷(1945-1987),
英籍大提琴家,五岁初展过人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
1973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缠绵病榻十余载,终卒于盛年。
她用的最久的一把琴叫大卫多夫,它就是现在马友友用的那把,知道马友友也拉过《埃尔加协奏曲》。祖宾 梅塔 在她去世后曾经在一次演出中指挥这首曲子,在第一乐章结束的时候,他泪流满面的无法继续,在他的余生中,他再也没有指挥过这首曲子,所谓绝唱。
诅咒才华---评《狂恋大提琴》
士 曾
非凡的才华造就一位乐坛女神,她出神入化的琴声征服了整个世界;同时,又理所当然地夺走她作为正常女性该有的婚恋家庭幸福。莫非这就是印证了“上苍是公平的”?如是,那么人们宁可诅咒才华。
在11岁时就被认为是大提琴奇才的杰奎琳·杜普雷,是20世纪卓越的音乐家。《狂恋大提琴》(上海译文社出版)以爱恨交加的思绪,追述她盛年早逝的一生。追述者是杰奎琳的姐姐希拉里、弟弟皮尔斯,叙述与其说是对亲人的思念,不如说是对一个精魂的送别。书结尾中引用了“每个家庭都至少应该有三个孩子,如果其中有一个是天才,就应该再有两个来支持他”一句话。这句话满腔幽怨,写尽凄楚。事实上姐弟俩还有父母亲为“支持”杰奎琳,家庭与情感都蚀刻得伤痕累累,然而心中爱与恨的情感纠缠从未平息过,如同一杯酸涩的苦酒,一直哽咽在喉。直到那天,一束苍白而略带淡粉色的玫瑰被她撒在杰奎琳的棺木上以后,记忆的潜流终于涌动,流淌开去。
希拉里同样有出色的音乐天赋。13岁时就与皇家爱乐交响乐团同台在电视台演奏巴赫的作品。然而杰奎琳的光芒过于耀眼,盖住了姐姐。她16 岁时已用“瓜尔内里”、“斯特拉迪瓦里”等世界级名琴演奏,成为在一片赞扬声中飞翔的“美丽蝴蝶”了。在傅聪家的圣诞聚会上,杰奎琳与著名音乐家丹尼尔一见钟情。这对被称为金童玉女的婚姻,其实是杰奎琳悲剧生涯的序幕。音乐演奏的配合与夫妇间个性的谐调,完全是两回事。杰奎琳的天性决定她似乎只能嫁给音乐,音乐在她不是技巧而是她的人生全部。自小赞扬声孕育的娇贵、精致、脆弱形成了她的人格个性,她无法跨越、面对除了音乐之外的日常人生。于是,先是精神失常,然后是多发性硬化症病魔的入侵。当她坐上轮椅无法再演奏时,她的生命事实上已经终结。这个才女的最后日子是用尖刻乖戾面对爱她的家人。
牵丝攀滕的徐缓,形成《狂恋大提琴》的行文节奏,让人领略一份不得不说的痛感,犹如时光的青苔逐渐漫遍缪斯女神石像的全身。倘若乐坛真有精灵,它的栖身之所也许就是乐器了。据说杰奎琳那把大提琴已被另一位当代著名音乐家所用。下次这位人物来开音乐会,我们可还有胆量去听演奏吗?
《新民晚报》
玫瑰与它的尖刺---荐《狂恋大提琴》
陈增爵
她拥有一位音乐家母亲。母亲发现、培养了孩子的天赋,让她成为乐坛神童。可这对于孩子的亲人,乃至她本人,是幸运还是灾难?《狂恋大提琴》由此冷峻地逼视人生,其挑战性犹如红布对好斗的公牛。
这部人物传记的主人公是20世纪大提琴奇才英国女音乐家杰奎琳·杜普雷。这本书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它洗尽铅华,写出了华丽旋律与如潮掌声后面的沧桑幽怨。
皇家音乐学院教授艾丽丝对自己两个女儿的教育是由音乐起步的。在希拉里和杰奎琳姐妹的童年中,音乐成为有趣的游戏,强烈的喜悦抑或轻微的伤感,都在旋律与节奏中,通过钢琴黑白键的按击、提琴弓弦的颤动,触摸从而感受。母亲的苦心很快就有了回报。希拉里13岁进入电视演播厅,与皇家爱乐交响乐团合奏巴赫的名曲;杰奎琳的艺术天赋更卓越,14岁时她用大提琴将圣—桑的协奏曲演奏得炉火纯青,16岁开始音乐家的职业生涯。
早慧的姐妹给家庭赢来了荣誉。姐姐希拉里固然出色,可在妹妹的光辉前显得有些黯淡。杰奎琳却让音乐主宰了自己整个人生,尽管她与著名音乐家丹尼被人们认为是一双金童玉女绝美伴侣,尽管她飞往世界各地演出名望如日中天,金钱滚滚而来,但厄运已悄悄逼近她。
自小成为神童,赞美声和掌声无意中娇纵、滋润了杰奎琳精致的个性。大提琴在她怀中以敏感激扬着高雅,演奏成为她的本能而毋需借助技巧。可是精致不免脆弱。现实中哪怕是一些生活颗粒的毛糙,都会让她的生命之弦产生杂音、引发莫名的焦虑。杰奎琳与丹尼同台演奏,配合得天衣无缝,然而夫妇间的情感却完全乱了节拍。杰奎琳先是心理失衡,几乎被送进精神病院。她向姐姐求助。善良的希拉里想不到,杰奎琳竟然以着迷与姐夫来治疗自己的精神创伤。身受其害的希拉里查了词典,“天才”在词典中的第一个定义是,“一个人……无论是好是坏,都对他人影响巨大”。如果说以往的一切是杰奎琳有缺损的个性使然,第二个打击——多发性硬化症的爆发对她是致命的。她逐渐丧失了正常活动能力,坐上了轮椅。其实,一旦杰奎琳无法再演奏音乐,就是她走向生命尽头倒计时的开始。
《狂恋大提琴》的作者是杰奎琳的姐姐希拉里与弟弟皮尔斯。他俩对同胞手足的回忆,是甜蜜与辛酸的苦怪混合和相互渗透。天才压抑了人性,杰奎琳在心理失衡及被病魔缠身时,很多时候是在咬啮深爱她的家人那深厚的情感,在此时,这个天才呈现了忘恩负义的另一种面目。读完这本文学传记,人们仿佛看到杜普雷家族向世界捧上一束美丽的玫瑰,那娇艳与芳香令世人着迷。同时你也看到那双捧玫瑰的手,被花茎的尖刺扎出斑斑血迹。
杰奎琳杜普雷
杜普雷有点像诗人普拉丝,疯狂,非理性
《边缘》
这个女人尽善尽美了,
她的死
尸体带着圆满的微笑,
一种希腊式的悲剧结局
在她长裙的褶缝上幻现
她赤裸的
双脚像是在诉说
我们来自远方,现在到站了,
每一个死去的孩子都蜷缩着,像一窝白蛇
各自有一个小小的
早已空荡荡的牛奶罐
它把他们
搂进怀抱,就像玫瑰花
合上花瓣,在花园里
僵冷,死之光
从甜美、纵深的喉管里溢出芬芳。
月亮已无哀可悲,
从她的骨缝射出凝睇。
它已习惯于这种事情。
黑色长裙缓缓拖拽,悉悉作响。
翻开二十世纪大大小小的音乐人物志,应该不难找到这样一个词条:杰奎琳·杜普雷(1945-1987),英籍大提琴家,五岁初学琴即展现过人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演奏生涯,其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杜普雷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黯然作别舞台,终卒于盛年……
斯人已逝,生命的洪涛本该如罗素所言,聚拢成涓涓细流,末了,在静谧中归于虚无。然而,经历璀璨而凄美者如杜普雷,那生命的河却总像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终点,时不时地,会藉由爱乐者的记忆,重又轻灵地溅出几朵浪花来,非得让喜欢在河边看风景的人,悠悠地吟出一声叹息来。
对于杜普雷的至亲,姐姐希拉里和弟弟皮尔斯,这一声叹息远比他人沉重,挥之不去又难以言传,竟渐渐地成了梦魇。可以破解这梦魇的,惟有时间。或许,对于当事人而言,真的只有等到时光悄然把往事拉开了一段恰到好处的距离,才有可能积聚起再度直面它的勇气。
这一等,便磨去了七载光阴。
1994 年,希拉里终于铺开信笺,把沉淀了十年的心结,融化于笔端:那是一封写给早已故世的母亲的信。深藏于内心的闸门一开启,记忆便在笔尖决了堤。希拉里写了整整四个月,能与她分享这个秘密的惟有皮尔斯--他一个人静静地读完了手稿,待希拉里折回房间,她惊讶地发现,“原来一个男人可以流这么多眼泪”。
皮尔斯的心里也藏着轻易打不开的结。他知道,寻求救赎的捷径便是和希拉里携起手来,一起把这件事做完。他们去看望与杰姬爱恨交缠了二十年的丈夫丹尼,去探访曾陪伴过杰姬在长夜里苦苦摸索而终于找不到出路的医生、护士、友人,然后是回忆,回忆,回忆……早已消逝的影像一层层清晰起来,有的部分是熟悉得仿佛伸手可触的,有的部分却又陌生得教人心痛,星星点点,都凝成文字,在纸上唏嘘、流连。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狂恋大提琴》。
合上书,仿佛有两个杰姬,在眼前交叠。一个,身着蓝色天鹅绒曳地长裙,衬出满头金发如飞瀑般,亮得灼人眼:伊人为舞台而生,琴音响处,注定有鲜花与掌声铺了一路,只等着她翩然走来;另一个,蜷缩在封闭的角落里,孤独,愤怒,伤心饮泣:身前身后,是一团看不到尽头的黑暗,厚得像橡胶墙,可以依稀感觉到她的痛苦,但你就是没办法真正地接近她。
不为公众所知的那个杰姬,一生的悲喜其实是从幼年就埋下了种子的。杰姬生于音乐世家,身为音乐教授的母亲,在发现天才、培养天才方面,本身就是个天才。她为杰姬量身打造了成功的阶梯,那样循循善诱,那样体贴入微。杰姬什么都不必想,什么都不必做,只需要兀自沉醉在音乐的醇酒里就好了。有谁能相信,在舞台上收放自如的音乐家杰奎琳·杜普雷,无论到哪里巡回演出,都会把包裹一个接一个地寄回家--里面没有礼物,只是所有的换洗衣服,连袜子也不能幸免。这个习惯,杰姬终生未改。
及至与音乐家丹尼·巴伦伯英联姻,杰姬人格上的障碍终于酿成了一杯酸酒,让这对令外人艳羡的金童玉女喝得苦不堪言。雪片一般的演出要约,与丈夫生活习惯的巨大冲突,都让杰姬无所适从:母亲、师长成功地教会了她拉琴、演出,惟独没有教会她该怎样生活,怎样在外界与内心的双重压力下如常人一般地生活。
病魔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入侵她娇弱的躯体的。连她的至亲好友也说不清楚,对于杰姬而言,心灵与肉体的煎熬,究竟孰先孰后,抑或,互为因果?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绝症,没有特效药,也没有谁能预测疾病的进程,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的行动、语言甚至呼吸,被一点点地蚕食、吞噬。在公众场合,杰姬是与病魔抗争到底的斗士,是为慈善事业筹集资金的招牌,是喜欢煽情的媒体的宠儿;回到家,她却堕入了深深的绝望,乖戾暴躁的言行,几乎把所有爱她、关心她的人都拒之门外。生命的最后一星烛光,在扭曲与割裂中耗尽了氧气,恹恹地熄灭了。
摆在我们面前的,其实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家的传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像一道关于人性、关于成功、关于家庭的无解的思考题。而两位传记的作者,始终是杰姬的生命里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可想而知,他们自己的生活也与这一段悲喜紧紧纠结在一起,难分彼此。用希拉里的话说,杰姬是一股强大的不可抗拒的潮水,从她灵光乍现的第一天起,全家人便被这股潮水卷携着前行,愈来愈力不从心。
希拉里擅吹长笛,幼时在母亲的调教下也算小有成绩,只是妹妹的光芒实在是太过耀眼,占尽风光之余也扼止了姐姐在音乐世界里继续攀登的勇气。希拉里转而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家庭,希望能一辈子守着丈夫和孩子在乡间农场里过安安静静的日子。然而,杰姬的一个求援电话就把她拉回到了现实世界。她只想帮杰姬一把,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甚至在得知杰姬想抢走自己的丈夫以后仍然义无反顾--整本书读下来,这一段或许是最惊心动魄、也最让人费解的情节了。人性最坚强也最软弱、最阴暗也最灿烂的部分是如此不可思议地交织在一起,不由分说地便把你整个儿淹没了。
皮尔斯则又是另一种情形。他也喜欢音乐,但仅止于一个平凡的爱乐者企求一饱耳福的兴趣。从小到大,他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追问他:“作为杜普雷家的第三个孩子,你会哪种乐器?”所幸,父母并没有强求,反倒给了他比两位姐姐更大的选择空间,因而皮尔斯的成长轨迹与心态始终要更平和、更健康一些。然而,或许是因为在身患绝症的杰姬眼里,如此自由如此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望而不可求吧,原本亲密无间的姐弟情谊竟然走了调、变了味--甚至,直到姐姐临终,皮尔斯也没能消解她的嫉妒,唤回她的理解与宽容。
无论是希拉里还是皮尔斯,重提往昔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下笔时的如履薄冰--一方面,他们是在用文字重现一代音乐奇才的当年风采,所有与杰姬有关的史料、数据都要悉心查考;而另一方面,他们内心的声音却努力挣扎着要诉说一个舞台背后的真实故事,好比把那些被孔雀的华美羽翼迷得目瞪口呆的观众悄悄领到孔雀身后,看看那是一幅怎样局促的画面。画面中有他们深爱的杰姬,也有他们自己。
故事是真实的,而其内在的戏剧张力却并不见得输给任何一部小说,因此《狂恋大提琴》甫一问世即大卖,且很快就拍成了电影。片子拍得很美,虽然为了照顾电影的容量砍掉了许多枝枝蔓蔓的情节(最大的改动是几乎隐去了皮尔斯的线索,只强调希拉里与杰姬的纠葛),但弥漫于整部传记中的哀婉情愫却伴随着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萦回不止,强化得恰到好处。
在港台,这部电影有一个貌不合而神相随的译名“她比烟花寂寞”,细品之下,倒是很能概括杰奎琳·杜普雷的一生。往深里想,即便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谁又敢说,一旦面对内心的阴霾,自己的身上就真的找不到杰姬的影子?
解读他人,是为了更清醒地面对自身。
影片末尾,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片望不到头的海滩。那是泽西岛,杰姬与希拉里童年的无忧国。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以水银泄地般的气势,几乎填满了观众的整个感知世界,只给影像留下了一点点空白。此时,大银幕上出现了两个杰姬,一个是身高还没有够到大提琴的稚童,另一个功成名就,脸上却依稀辨得出岁月的泪痕。她们相逢在生死之外,中间隔着沧海桑田。
这一幕不啻为原作最贴切的注解:人生在世,始终如一地保持自我,是何等艰难
[create_time]2016-04-27 06:24:11[/create_time]2013-12-16 15:17:2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8[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586[view_count]
杰奎琳·杜普雷的介绍
杰奎琳·杜普雷(1945-1987),英籍大提琴家。五岁即展现过人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卒于盛年。 鲜花与不幸是同时降临到这个原本普通的家庭的。这个为音乐而生的人,非但走不出自身人格的阴霾,还因此而侵害到至亲:对母亲从倚赖到敌视。她用的最久的一把琴叫大卫朵夫(Davidoff),它就是现在马友友用的那把,知道马友友也拉过《埃尔加e小调协奏曲》1。她的故事在1998年改编为电影《无情荒地有琴天》。
[create_time]2016-05-12 18:01:25[/create_time]2016-05-27 13:23:4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手机用户59332[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cf98c8a.IXh6W5XsEO6LNJ6u3iwvCw.jpg?time=4941&tieba_portrait_time=4941[avatar]超过6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02[view_count]《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朗读节奏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朗读节奏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扩展资料《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这首现代诗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1939年3月,在日寇侵略中国步步升级的时候,戴望舒携领全家奔赴香港。当时“文协”香港分会成立,戴望舒当选为首届干事,同时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学组负责人,《文协》周刊编辑委员。时任《星岛日报》的副刊编务。1941年,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投降。1942年春,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寇逮捕入狱,受尽种种酷刑,但他并没有屈服。1942年5月,经叶灵凤设法被保释出狱的时候,身体已被折磨得异常虚弱,而且哮喘病一直残留下来,最后导致他过早地离开了人间。《我用残损的手掌》即写于他出狱不久的日子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我用残损的手掌
[create_time]2022-11-15 14:37:11[/create_time]2022-11-30 14:37:1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信必鑫服务平台[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b707489.Pzvh_phCV7cMa9W2PNEYAQ.jpg?time=66&tieba_portrait_time=66[avatar]TA获得超过5.2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7[view_count]《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朗读节奏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朗读节奏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扩展资料《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这首现代诗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1939年3月,在日寇侵略中国步步升级的时候,戴望舒携领全家奔赴香港。当时“ 文协”香港分会成立,戴望舒当选为首届干事, 同时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学组负责人,《文协》周刊编辑委员。时任《星岛日报》的副刊编务。1941年,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投降。1942年春,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寇逮捕入狱,受尽种种酷刑,但他并没有屈服。1942年5月,经叶灵凤设法被保释出狱的时候,身体已被折磨得异常虚弱,而且哮喘病一直残留下来,最后导致他过早地离开了人间。《我用残损的手掌》即写于他出狱不久的日子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我用残损的手掌
[create_time]2019-08-30 18:28:04[/create_time]2013-12-12 15:43:14[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27[alue_good]nm牛虻2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81648f1.QRSVSgSnVuFYwxGvt8gslg.jpg?time=4108&tieba_portrait_time=4108[avatar]醉心答题,欢迎关注[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0515[view_count]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背景音乐拜托了各位 谢谢
1 怀念老歌手 怀念一个时代 转自中青论坛贴 怀念老歌手之一:郑智化 他是真正的青春残酷物语。 台湾不是天堂。在哪个1962年出世的少年心中。尽管他想象的那应该是可以回归的地方。但是他几次来回的演出内地舞台。我找不到他具体的说法。 既然如此,还是回头去听老歌手的歌曲吧。黄舒骏据说是有社会现实的色彩的。但是行唱的歌手与苦思的阅读存在主义的歌手不是一回事情。 他的名字是一道隔阂。对于单纯与温柔的台湾乃至华语流行音乐。谁也没有他那样的柔情与炽热的血气。他的招牌歌唱方式是把最热烈的情感用最冷与最颓废的歌词与调子表达出来。谁都听得出。如果不是爱的深沉就不会痛的流泪。 思考是痛苦的。沉迷痛苦则是一种怪异的感觉。小的时候我把冰凉的左手放在右手上。其实你可以明白的感觉到同时冷与热。苦痛与快乐也是如此。没有明显的界限。 《堕落天使》是他的一本书。这样一个人确实是打通了几个界限的天才。音乐、画家、歌手,乃至作家。其实都是在表达。他是立体的。他在说: 那段日子有点荒唐,我冲动、疯狂、叛逆……成天都在作梦,梦就像一块块拼图的碎片,怎么也拼不出一个完整的图形。现实根本就是个无底的漩涡,所有天真的想法都被噬没了,我开始憎恨大人的世界。但说也奇怪,如果没有当初的敌意;现在的我,可能怎么也学不会爱和珍惜…… 我忽然就想起了史铁生。 两个同样在身体的折磨时,体验死亡与生命的种种感觉。他说“父亲的骤然去世,给了我很大的打击,我开始认清自己是个不孝而且放纵的人。一直随着喜好在安排;甚至对抗自己的人生!然而,我却忽略了去做一个认命的人。” 也许每个曾经叛离与不羁的人都是这样的。从出走到回来。兜转之间,是舛误的智慧与苍郁。也因此,在我的诗歌爱好当中,相信了那样一种比喻:李白的浪漫是平原上的高塔,光耀千古谁都看得清楚。而杜甫的广阔只有在你走出无数道路与步伐之后,才感觉到大地的宽广与深沉。(《两个传统》) 在所有的文艺表达当中,诗歌成为现代歌曲的一个最后的浓重。只有非常少的人能够重新找回那种中国人心底的思索。对你所生活的这个千百年深刻的国度,所抱的复杂的情感。 感叹生活的不平与龌龊。《烟斗阿兄》,类似落泪的戏子的调侃。 拿不起、放不下,人都是这样 高不成、低不就,但心有不甘 说得多、做得少,是种通病 谁不是这样的人。做到不是的人,数的出来。 我们敬佩那些歌唱着自己写的文字的人。他们是真正的才子。尽管他的声音实在不怎么样。但是那是最真实的。那么多的歌手,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着一份对生命本身的怜惜,如同怜惜他自己一样。 他记录了一个故事。“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认识达奇——一个身患先天性听觉障碍的小男孩。在那偌大的空间里,护士阿姨正耐心地教导达奇发声,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终于!达奇因为学习的厌烦,放声大哭……从生下来就不知道声音是什么东西的小男孩,却要尝试从自己嘴里发出声音!只为了将来长大,能不依靠别人,独立生存。顿时我感到一阵心酸…真的好想唱这首歌鼓励达奇,可惜他一辈子也听不见……” 他青年时期的那些极力鼓舞的歌曲,忽然就遭遇到人生最残忍的打击。你需要表达的世界和对象居然是无法倾听的。 很多时候,我发现了哲学思考背后的孤寂,与很多文艺性质的表达最后达到的系统体验。一个汉语词汇孤独,在无数人是无数的孤独。但是它始终是孤独,不是其他的。 我已经不大擅长为一种感觉列出标题。但是因此我也明白了一个人对一种生命的彻底的怜惜,如果要给出一个敬佩的称呼,我愿意用这样平凡的话说出来:他是用音乐写作的思想家
[create_time]2014-07-19 13:16:12[/create_time]2014-07-19 22:22:5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12610釉侣[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24c332c.ybSL1Rai3WDZ8eTuycR8Dw.jpg?time=3403&tieba_portrait_time=3403[avatar]TA获得超过11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39[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