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体制和新闻体制是同一个吗?有什么区别?
新闻体制和新闻传播体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体制)。
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包括领导关系和各新闻单位之间的关系)、经济核算、法律责任、权限规定以及新闻机构内部的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新闻传播体制,是新闻传播的制度问题,主要包括新闻资产的所有制、传播宗旨、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经营运作模式等等内容,其中新闻资产的所有制是核心,它决定着其他体制内容的具体安排方式,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构成要素,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create_time]2019-01-08 16:11:27[/create_time]2019-01-08 16:13:4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布冬旧闻0c[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3326ec2.MOdH8-M6pFS_6Y_240h7pA.jpg?time=3456&tieba_portrait_time=3456[avatar]TA获得超过7.3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35[view_count]
求学会生存的事例?????
引导孩子学会生存
一、“学会生存”的基本内涵
“生存”是与“死亡”相对应的概念,即“有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延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活着”。
“学会生存”是联合国对教育宗旨的确认。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在前言中说:“生命存在着是美丽的,世界将因生命的存在而生机勃勃,风采无限。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学会生存尤为重要。”
“学会生存”至少应该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学会自我保护,以保持正常的生存状态;第二,学会劳动、学会竞争、学会应变,以增强生存能力;第三,学会审美,以提高生存质量。这是因为,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活下去”,还应该“活得好”。
学会自我保护,是最浅表、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核心是个安全问题。
从人身的物质载体生存状态来看,可以分为正常状态(含最佳状态)和非正常状态(含“0生存”状态即死亡)。这里所说的非正常状态,包括由各种原因造成伤害的各类后遗症,直至死亡。许多沉痛的教训表明,如果人们(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得到增强,有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学会劳动、学会竞争、学会应变,是增强生存能力在不同层次上的要求。
劳动是每个人的基本生存资格。正如犹太民族两千年来一直倡导和帮助青年自立的永恒教义所说:“培养你的孩子,让他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样才会终生无悔。”“如果父亲没有教给儿子谋生的手段,那等于教他成为一个贼。”劳动不仅是人的谋生手段,也是孩子走向成人的极好方式。美国哈佛大学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 对波士顿地区 456 名少年儿童所作的跟踪调查,发现自幼爱劳动的孩子比不爱劳动的孩子生活得更愉快、更充实,失业率、犯罪率、离婚率及犯各种精神疾病的比例,均大大低于不爱劳动的孩子。这清晰地表明:如果孩子自幼没有一定的意志磨炼,就难于在急剧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处之坦然,容易生发许多心理障碍。劳动对青少年成长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在今天物质较为丰盈,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日渐突显的时代,强调自立精神,并通过劳动来培育青少年一代的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显得至为重要。
竞争不仅在人类社会中,而且在整个自然界,都早已存在,当今更为激烈,未来也不可避免,因此,学会竞争更是生存之所必须。
应变也是生存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美国故事大王斯宾塞·约翰逊所著《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说明了这个深刻的道理。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两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他们在迷宫里享用着同样的奶酪。有一天奶酪突然没有了,两个名为“嗅嗅”和“匆匆”的小老鼠并不觉得惊讶,毫不狙豫地取下挂在脖子上的跑鞋,迅速跑向迷宫的深处。对它们而言,问题就这么简单,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罢了。但名为“哼哼”和“唧唧”的两个小矮人则不然,他们愤怒地大喊大叫“谁动了我的奶酪?”他们不相信已没有奶酪,他们认为这不公平,完全被这个意外给惊呆了。因为对他们而言,奶酩绝不仅是食物,奶酪意味着悠闲而富裕的生活,意味着成功与荣誉,意味着地位和晋升,他们当然丢不得。没有了奶酪,明天怎么办?他们不愿意改变,一直期望着那里重新出现奶酪。等到饿得实在受不了时,他们才找出自己的跑鞋穿上出发,经过千曲万折,终于找到了更加新鲜丰盛的奶酪。这时他们举起新奶酪欢呼“变化万岁!”从此,他们也像小老鼠一样,把跑鞋的两根带子系在一起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去发现新的奶酪。事实上,大多数人在生活安定平稳时都不希望变化的到来,逐渐形成的习惯亦往往使人斗志消退。为此,《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特别归纳出奶酪墙上的话警示人们: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随时做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开始变质。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尝试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切忌,他们仍会拿走你的奶酪。
学会审美是追求生存的高质量。
从本质上讲,审美教育也是一种生命教育。作为生命存在的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既有生物性因素又有社会性因素;既有感性、情感等先天性的不易以理性去把握和规范的心理,又有理性、意识、认识等后天的教育与修养;既有为“恶”的因子,又有为“善”的成分。审美教育就是直接对人的生命存在本身进行塑造、规范和引导的一种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生命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对人性进行塑造和改造,去除人性中卑劣污浊肮脏丑陋的一面,培养和发展人性中高尚美好光明的一面,使人变得更加完善,使人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一句话,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其实,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如此,但审美教育则是最直接的途径。
二、帮孩子从小构筑安全防线
在新闻媒体报道中,近些年来,青少年因缺乏生存意识、自护手段等,被伤害、甚至失去生命的事件不断发生。《辽宁日报》2001 年 6 月 1 日披露:据对全国 11 个城市 4.3万名幼儿及中小学生进行的意外伤害调查,非致命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 24.1%,其中,造成人身缺陷的占 1.64 %,造成永久性伤残的占 1.01%。国内其他相关调查也显示:每年有 20 %— 40 %的儿童因意外伤害需要给予医学关注,其中的1/3 需要手术治疗、卧床、休学或 1天以上活动受到限制。而在对儿童死因的调查中,意外伤害也是第一杀手。儿童意外伤害,带给社会、家庭和孩子本人生理、心理上的严重损伤,往往永远无法愈合。
1998 年 11 月 18 日的流星雨之夜,北京 14岁的少女马旻和她的表弟在回家路上,被一名冒充联防队员的歹徒欺骗、劫持、残害致死,一时间京城街谈巷议,人们在强烈要求公安机关破案,严惩罪犯之时,也在大声呼吁:要教给青少年自护自救本领,要让他们学会生存。许多情况表明,我国的生存教育差距很大,任重而道远。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合肥市一14岁女孩在家被菜刀划破手指后惊惶失措,竟站在阳台上大喊救命,邻居们匆忙赶来,见此情景不禁啼笑皆非。美国纽约郊区的赫蒙特有一位10 岁少年,一次在农场劳动不小心被机器轧断了双臂。他强忍剧痛奋力跑到 400米以外的电话亭,用脚拉开铁门,又用牙齿咬住铅笔拨通了电话,然后便昏倒在地。救护人员救醒他时,他还提醒人们别忘了带上断臂。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两位少年的生存能力有怎样的天壤之别。
有评论指出,“人原本具有生存本能,如果这种本能再与后天教育有机结合,就会形成强大的生存能力。我们这位14 岁女孩和美国那位 10岁少年在生存能力上的差异,根源在哪里?我想主要在教育,在于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差异。一提生存教育,我们往往要去搞什么‘挫折教育'、‘磨难教育'讲座,甚至举办各种营队活动。这虽然可以起些作用,但并不能解决普及生存教育的问题。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生存教育的时空,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要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等点滴做起。试想,前边搞着夏令营,后面又跟个‘父母给养队',效果能怎样呢?郑板桥给儿子的遗言中说:‘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我看这话说得好。”
其实,父母对子女进行安全教育,无需大的操持,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就能基本做好:一是父母自身增强安全意识,不断丰富安全知识;二是充分利用常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随时随地进行“现场解说”。比如,领孩子过马路时,反复讲解交通规则和注意事项;带孩子走胡同时,提醒不要紧挨墙根走,以免被掉下的东西砸伤,等等。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时,也可结合相关内容讲解安全常识,传播与坏人做斗争的经验。这样做,既可省时省事,又有深刻印象,效果一般比正规上课还要好。在这里,父母的安全意识强弱和安全常识多寡,至关重要,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人在社会中生活,随时可能受到多种威胁和侵害,许多有益的东西里面也有有害因素潜藏,比如水、火、电、气、菌(有害细菌)、器(刀、枪、机器)、场(不安全的场地、场所)、动物(虫、蛇、狗及野兽)、坏人和自身的行为过度等10 几个方面,都存在着危险,为人父母者必须教孩子认识这些东西和情况。
前面提到的《学会生存》一书,讲了 101个非常现实的安全问题,从六个方面介绍了独立在家,怎样处理意外事件;行路、乘车、游玩,怎样做到安全第一;遇到非常情况时,如何保护自己;面对突发事件,怎样处理伤情,等等,很值得、也很适合父母与子女共同研读。
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承受能力,要把握好度,注意实际效果,不能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把孩子吓得提心吊胆,寝食不安,使其变得谨小慎微,甚至胆小如鼠。对于那些虽然存在危险因素,但在以后生活中又离不开的东西,不能采取绝对躲避的态度,达到一定年龄、具备一定条件之后,要认真教孩子掌握,否则将影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帮孩子从小构筑安全防线,特别是面对引导孩子学会生存这个重大课题,为人父母者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是引导孩子不断增强生命意识,引导孩子逐步地感悟生命,并学会使用生命和升华生命。要告诉孩子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对于每个人在实质上是平等的,它平等地给予了每个人获生的机会和宝贵的生命时间,就像阳光公平地照耀每个人一样;而且它还以是否回到了自己的生命本身,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升华了自己的生命境界这些标准来平等地决定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感受。还要告诉孩子,人活在世界上,有一个永恒的问题,就是始终追求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自我实现是个体生命的最高需求。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生命价值得到实现后的满足感,人只有在发挥了他的生命才能,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恰当位置,实现了自己的生命理想时,他才会最终觉得自己是幸福而充实的。更要告诉孩子,轻生是对生命、对自己、对亲人和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用自残的办法来威胁和报复别人是危险的,更是愚蠢的。要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在“特定情况下的英雄壮举”,科学地分析“见义勇为”、“舍己为人”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真正含义,既不能把孩子引导成“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胆小鬼”,也不能让孩子盲目、草率,拿生命当儿戏。
从“学会生存”的全方位意义上讲,其内涵并不仅仅是安全问题,单就安全问题来讲,也不限于人身安全这一方面,所以,帮助孩子构筑安全防线,除了狭义的安全防线以外,还应该有道德防线和法律防线,将这三条防线与前边讲过的“戒”的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有效保障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长与生活。
三、从育人的角度引导孩子学劳动
引导孩子学会劳动,关键是解决父母自身的认识问题。在谈论孩子参加家务劳动问题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家里那么一点活儿,用不着孩子去分神。”“孩子学习那么忙,哪能让他浪费时间干家务!”两句话就暴露了认识上的误区:许多的父母只会从“劳动力”的意义上看孩子参加劳动,不知道劳动的育人作用,特别是对未来生存能力的重大影响。
前面我们曾谈到美国哈佛大学 研究人员 , 对波士顿地区 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跟踪调查,其具体结果是: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之比 ,长大后的失业率为 1:15, 犯罪率为 1:10, 平均收入要高出 20%左右。此外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专家们分析说 , 让孩子从小做家务 ,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 ,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这一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务劳动与孩子成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也启发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家务劳动对孩子的作用。据分析,孩子缺乏家务劳动至少存在以下弊端:第一,在孩子小的时候 ,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者的态度是品德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而这种教育不能仅靠理论说教 ,更多的是孩子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孩子没有最基本的劳动锻炼 ,就不会懂得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假如孩子不自己洗衣服 , 就不可能理解大人洗衣服的辛苦 ,也就不会注意保持衣服的清洁 , 即使大人告诉他一百次 ,他仍然不会注意。所以由于劳动的缺乏而导致不珍惜所拥有的物品、看不起体力劳动、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问题的出现是十分普遍的。第二, 对孩子来说 , 劳动实践是学习知识 , 了解、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孩子缺乏日常家务劳动的锻炼, 必然会失去这种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他的记忆中只有书本知识 , 而没有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体会, 也很难在学习、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第三 ,
孩子的劳动习惯与自理、自立能力是连在一起的。相关分析表明:家务劳动时间与儿童的独立性呈显著关系, 即儿童劳动时间越长 , 其独立性越强。不能设想一个孩子没有劳动的机会 ,在家里什么活儿都不干 , 而能够在离开父母的时候完全独立地生活 ,独立于社会。因为任何劳动毕竟不是有了正确认识就可以胜任的 ,它需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简到繁的实践锻炼过程。 孩子缺乏家务劳动 , 便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艰辛, 对父母为家庭、为孩子的付出不以为然。这就在无形之中为亲子间的体谅和沟通设置了障碍,这不仅仅使我们所期望于孩子的、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 随着岁月的推移 ,甚至会使做父母的失落感逐渐增强 , 乃至影响身心健康。总之 , 孩子缺乏家务劳动锻炼 ,肯定会产生许多弊端。
关于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睿智的父母之爱》一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儿童的劳动锻炼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到这里我想起民间有一条非常明智的训诫:从孩子学会用勺吃饭的那一天起,就应该教他劳动。在我们的学生家里,劳动成了建立家庭成员文明关系的基础。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和快乐而劳动,像一根红线贯穿在整个家庭生活之中。
我们和父母一起努力,在孩子刚刚懂事和即将成年时,都要求他为别人做点什么事情。比如 7岁即将入学时,在自家院子里为妈妈栽上一棵苹果树,把树上摘下的第一批果实献给妈妈。
如果孩子在世上生活了十一二年,回顾童年却看不到自己劳动生活的最初成果,不能满意地对自己说:“这片绿色小树林,是我为大家休息种上的;那棵葡萄,也是我为大家栽的。”那么,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片面的。
“哪里的儿童、少年把为别人、为社会劳动当作快乐的源泉,哪里就完全用不着惩罚。”——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坚信这个教育规律的真实性。这样的孩子不需要惩罚,甚至连与惩罚有关的问题都不会发生。
被应试教育折磨的手足无措的中国为人父母者,对孩子呵护有加却轻重倒置的中国家长们,现在对苏霍姆林斯基这一套,简直无法接受,但这只能说明我们在误区里陷得太深。有识之士指出,目前,在培育孩子劳动习惯、能力和观念方面,最关键的,也是最大障碍在于家庭教育。时下有不少家长正在“代替”或“剥夺”孩子的劳动素质培养,让孩子一味地嚼书本,为其苦心经营舒适的氛围。结果,孩子兴许成了学习尖子,但却是一个生活低能者。据湖北大学新闻学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 武汉市中小学生对于家务劳动的疏远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有五成学生不倒垃圾不扫地 ,近六成学生起床后不自己叠被子 , 七成不洗碗也不洗自己的衣服 , 九成不洗菜做饭。更让人惊讶的是,3% 的学生什么家务也不做 , 连整理书包都要家长代劳。出人意料的是 ,82%的学生表示愿意做家务 ,36% 的学生甚至认为做家务是一种乐趣 , 而 70%的家长不让或不教学生做家务。可见责任主要在家长身上。
要改变家庭中的劳动教育份量不足的现状,需要各位家长从根本上觉醒,需要学校乃至全社会都怀揣着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为青少年一代的劳动素质教育创造恰当的环境。如果说,中国要将希望寄托于青少年一代,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我们今天就需要重新校正我们对青少年在劳动方面教育的坐标。
俗话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人并非是天生就会劳动或喜爱劳动。一些心理研究表明,人是一种趋乐避苦的动物。这种“本我”的原始本能总想将人拽到安乐慵懒的状态。劳动是培养自立意识的最佳途径,亦是锻铸人格的有效方式。它是一种需要意识开导、意志强迫、情感认同的人为的活动。因而,对青少年一代的劳动素质的培育,不能采取一种“树大自然直”的态度或侥幸心态,而是应当从小刻意教化、塑造,并且不懈地坚持,将劳动逐渐演变为青少年认知与行为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健康积极生活的表现和途径。
为人父母者无论文化程度高低 , 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 , 也无论有多高的职位 ,在树立孩子的劳动观点、训练孩子的劳动技能、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增强孩子的劳动能力方面都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家务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 是在任何家庭都存在 , 都有机会使孩子从中受益的劳动形式 ,孩子的这方面的缺陷是完全可以通过家长的努力得以弥补的。
为人父母者引导孩子学会劳动,首先就要在自己端正对劳动认识的基础上,适当安排孩子的家务劳动,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劳动,坚持不懈地帮助孩子增强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学习劳动本领。在共同劳动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看其是否认真,是否偷懒耍滑,是否会动脑筋、找窍门等,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直接的面对面指导,要真诚地告诉孩子:那种“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的奸懒馋滑者,注定是“给谁谁不要”,走到哪里也不会受欢迎。
四、引导孩子在竞争中学竞争
引导孩子学会竞争,从为人父母者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自己充分认识竞争的不可避免性,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竞争,研究竞争;二是给孩子讲清“要获得就必须竞争”的道理,帮孩子增强竞争意识:三是指导孩子勇敢地面对竞争和参与竞争,在竞争实践中提高竞争能力。
进化论的命题“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不仅揭示了生存的条件性和规律性,也指明了竞争的广泛性和不可避免性。人要想积极的生存,就必须立足生存,致力发展,直面竞争。发展和竞争是生存的重要手段,参与竞争才能生存。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关系,可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生存的基础上竞争和发展,在竞争和发展中生存”。所以,引导孩子学会竞争就成了引导孩子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介绍这些,并不是要让一般的为人父母者从这样高深的理论层次来研究竞争,而是想证明竞争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为人父母者从引导孩子的角度了解竞争,最根本的是要知道“竞争是一种生存选择”,“竞争规律的主要作用就是优胜劣汰”,竞争具有“实现功能”和“激励功能”等常识,以便和孩子一道,在应对和参与现实及未来的竞争中,尽量主动,而不致于被动。
竞争,实质是一种社会选择机制。大家都在那里尽量表现,由社会根据选拔的基本条件和在较量中形成的次序来进行挑选。因为代表社会进行挑选的责任也要由具体人来承担,所以挑选得是否公平合理,就得看运作程序是否科学严谨和责任人是否公正公平了。
孩子在学生时代参与的竞争,虽然没有社会上那么复杂激烈,但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比赛”、“并逐”、“互相争胜”那种有明确对手的“竞”,也有“力求获得或达到”那种没有明确对手的“争”。现在的情况是,许多的孩子和家长们,还没有能够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也就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往往还处于无意识和不自觉状态。
比如考试,就是孩子们在学校以至长大后走向社会,都必须面对的最常见的竞争方式之一。在这里,表面上争的是分数,实际上其作用比分数要广泛和复杂得多。中考和高考所争得的分数,代表的乃是念高中和升大学的机会。各种应聘考试的成绩,则意味着能否就业和将走上什么样的岗位。除了考试之外,学生们所要争取的各类大小和长短期目标,也都要通过显形或隐形的竞争来达到,如争取各种先进模范称号,当班级或学校干部及其他更高的追求等等。
父母帮助孩子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首先应当提示孩子清醒地看到竞争的存在,这是个基本的认识前提。与此同时,在引导孩子“旁观”竞争时,要注意讲解“想获得,就必须参与竞争”、“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竞争”、“能拼才会赢”、“竞争要凭实力”、“竞争必须遵守规则”、“竞争要讲究策略”和“以正确健康的心态对待胜败”等道理。在引导孩子参与竞争时,要提醒他们经受住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形成“赢得起也输得起”的正确态度,防止产生嫉贤妒能的阴暗心理和靠伤天害理取胜的不良动机。
学生学习竞争,应当从学会考试入手。我这里所说的,包括全方位的“考”和“试”,也就是要引导孩子勇于和善于接受并应对各种类型的测试和选拔。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祚庥,在中国科协 2003年学术年会上曾说过:“应付试卷这种考试,是人生道路上比较简单的一种考试,生活中的考试却要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一个学生如果连应付考卷这种本领,在学校生活中都没有学会,怎么能说这个学生能有较好的素质。”
何院士认为,在素质教育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考试,特别是在初、高中阶段,不光要考,还要经常考。这样,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才能提高竞争力。
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竞争经济,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竞争。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培养竞争意识,一旦走向社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各样的竞争将会无从下手。 ”
这观点,表面看来好像和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趋势有些矛盾,其实不然。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中国人发明的考试这种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工具,长期以来在全世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更好的方法能够真正取代它。二是它也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尤其是它所促成的“学以应考、教以应考”,而不是“学以致用、教以致用”的局面,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严重地障碍着我国现代化人才的成长。有人说,这种“应试文化”,从童年起就挫伤了中国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影响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素质。这是事实。
我个人认为,问题并不在“考”和“试”这种方式上。我们没有必要简单地否定考试,本质上的“考”和“试”,人类到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现在主要还是个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考试的问题,以及“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内容和方法与根本目的是否相符的问题,执考人员是否公正的问题等等。
从竞争的理论高度来研究考试时,我发现树立科学的竞争观,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考试文化”的误区。科学的竞争观,应当以“力争上游”为竞争趋向,以“出类拔萃”为竞争目标,以“自知之明”和“量力而行”为心理平衡器,在对竞争的参与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学会选择与放弃,把力量集中在主要目标上。
对学生来说,不必单纯刻意去追求满分,但要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力争最佳学习效果;不必刻意竞选学生干部,但要努力争取锻炼机会,学会脱颖而出;不必刻意谋求好人缘,但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交往能力,等等。旅美教育专家、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在21世纪教育论坛上说:“用多种检测手段来检测教学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用考试甚至用分数一种手段来检测教学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我从竞争的角度来说则是:把竞争的努力止于分数上,就是应试教育,把竞争的努力定位在出类拔萃上,就是素质教育。
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本质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考试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另一个是防止权和钱对考试科学性的干扰。真正意义上的考试,本来就应该是多种方式的,比如面试和实际操作等。但实际情况是,少量的选拔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达到更全面、更准确的程度,而像高考那样的大批量选拔,目前还没有能够在短期内能完成任务的更好的形式来取代书面考试的可能。
在目前情况下,引导孩子学会考试,把“考生”与“学生”统一起来,关键是自觉地解决自己的问题,首先应该认识到,不论从眼前还是长远竞争的需要看,都得学习真本事,靠投机取巧不行
个人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个人的能力更是有限的,个人所能直接和间接利用的条件应该说也是有限的,所以对一个具体人来说,不可能什么竞争都参加,更不可能在所有参与的竞争中都取胜。因此就有个选择与放弃的问题。苏轼说过:“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待;所就之大,则必有所忍。”还有一篇文章说过:“第一流的人没有时间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样去浪费,他要以并不长的生命,完成许多一流的事。”这和“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create_time]2011-04-11 19:10:26[/create_time]2011-04-17 09:49:11[finished_time]13[reply_count]11[alue_good]东方紫宫[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8c1187c.W3Zthws3YN50Cw-OdIwxvg.jpg?time=3198&tieba_portrait_time=3198[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231[view_count]
tikitaka怎么读
是日语罗马音吗?
ti和汉字的“踢”一个音,ki和英文的key发音差不多,taka中文谐音“他卡”
合起来tikitaka就是“踢key他卡”……
如果是足球那个战术,百度百科里给的西班牙语发音是 在西班牙语中Tiki-Taka的发音近似于“DiGi-DaGa(汉语拼音)”
[create_time]2017-09-20 17:29:34[/create_time]2014-01-13 23:01:08[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3[alue_good]MerakSu[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374df00.D83zD17SIZoLdunklQzuTQ.jpg?time=3750&tieba_portrait_time=3750[avatar]TA获得超过65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688[view_count]
求巴萨tiki-taka战术详解解析,帮我搞懂
TIKI-TAKA,不是单纯的一种进攻模式或是防守阵势,而是攻防一体的踢法,一种通过不断的传球和跑位,几乎每名球员都在参与的控球打法。足球教父克鲁伊夫说过:试问,对手拿不到皮球,怎么组织进攻?
最早由克鲁伊夫执教巴萨时开始,后来经过范加尔、里杰卡尔德、瓜迪奥拉、阿拉贡内斯和博斯克发扬光大。现在的代表球队是巴塞罗那(包括拉玛西亚各级青年队)以及西班牙国家队。
这个词最早由西班牙电视台的解说员Andrés Montes在2006年形容西班牙国家队时开始流行起来。Tiki Taka可能来源于一种象声词或者一种玩具。
这种打法的代表球员普遍是身体不够强壮但充满足球智慧的,比如瓜迪奥拉、哈维、伊涅斯塔、布斯克茨、法布雷加斯、梅西。
解读 Tiki Taka
TIKI-TAKA讲究的是控球,三角配合,斜向传球,利用场地的宽度,丢球以后的就地围抢。
首先说控球,巴萨的传球讲究的是优先传安全球,通过不断的调度找到空当,在有足够把握之前,不会刻意去传威胁球,所以很多吾皇球迷黑巴萨的时候都会说哈维式回传王,其实这正是这种体系的方法而已,为什么哈维的传球次数动辄超过对方所有11人就在于此。
再说三角配合,这个感觉没什么好解释的,看过球的都知道巴萨的整体站位就是无数个三角形组成的。
说说斜向的传球吧,巴萨很少有直接的向前塞球,或者横向短传,大多都是向斜前方或斜后方的传球,第一这得益于三角型的站位,第二是出于组织及安全球的考量,向斜前方传球,即使球传丢了,也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反抢,如果横向传球丢了就没有时间去扑抢了。容易被打反击。
很多球队都会利用场地的宽度,但是他们大多数会去选择下底传中或是两翼齐飞展开边路进攻。而巴萨更多的是靠近中路的进攻,而TIKI-TAKA中利用场地宽度是进行调度,巴萨的锋线球员和边路球员大多数都有内切打门的能力,梅西,A2尤为厉害。
就地围抢,不多说了,很多人看球都能感受出来,中后卫大多是个子高大的那种,丢球以后
,在对方中后卫拿球的时候上去围抢,让他们无法从容的转身处理球,要么被反抢成功,要么就大脚处理掉皮球,这也是TIKI-TAKA的防守精髓。
Tiki Taka 战术的关键
1. 时刻把球控制在脚下——如果你的对手总是无法摸到皮球,他们就会变得开始暴躁而焦虑,开始犯规。
2. 不停地传球和跑位。
3. 要把防线提得非常靠前(接近于中场)。
4. 不断的形成球员间的三角形。保证总有出球点的接应。
5. 各个位置的球员要能够快速转换位置。比如:皮克的前插进球;佩德罗在阿尔维斯失球后的积极防守补位。
6. 为你的队友创造空间。这需要传球者具备开阔的视野和长传转移能力,也需要接应者的跑位和两者间吻合的节拍。
7. 两个边后卫的强力助攻。卡洛斯曾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8. 前场球员在丢球后要第一时间进行反抢,压缩和紧逼对手。瓜迪奥拉说:“如果你在前场抢下皮球,只需要跑30米就可以射门;如果你在后场抢下来,则要跑80米。”
9. 最重要的一点,你需要有技术高超的球员。
[create_time]2017-11-25 02:05:37[/create_time]2012-04-30 17:16:4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37[alue_good]bodhi020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85f0dad.iQGHTTnjOTzJ3NIn7V1ZkA.jpg?time=2869&tieba_portrait_time=2869[avatar]TA获得超过333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456[view_count]
tiki什么意思
tiki什么意思介绍如下:美/ˈtiˈki/。提基;蒂基。双语例句:Could someone please help Tiki? 谁能过去帮帮Tiki?Can I Tiki your drink order? 你们要搞什么酒水啊?Bonnie: Tiki. This one's yours. Tiki这辆归你洗。Tiki: Grandpa, you gotta go. 爷爷,你得走了。Man: Ah. Tiki: He wasn't bugging you, was he? 他没有烦你吧?Caroline.Caroline.No, Tiki, do not do the one-piece, ok? 卡罗琳卡罗琳不蒂琦别穿连体式的行吗?Hey, Tiki, it's all wobbly. 蒂基还是晃个不停。A short time later, I was living on a beach in Tahiti building a40-foot Polynesian double-hull boat named Liki Tiki. 过了不久,我来到了塔希提岛的一个海滩上,在这里我造了一艘长40英尺的双层船身波利尼西亚船,命名为Liki Tiki。In Oslo, we see testaments to maritime prowess in Viking Ships and the celebrated Kon Tiki raft. 在奥斯陆,我们从维京海盗船和著名的康奇基号越洋船上见识到它的航海技术。
[create_time]2023-04-06 15:59:18[/create_time]2023-04-13 11:26:3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帐号已注销[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fcf01fc.NOGzBZGLQSSHRygYrdjpkw.jpg?time=7577&tieba_portrait_time=7577[avatar]TA获得超过101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2[view_count]Tiki-Taka是什么意思
Tiki Taka
自从西班牙夺得欧洲杯后,Tiki Taka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媒体里。
最早这个词是用来讽刺巴塞罗那那种空有传球和控球,却赢不了比赛的风格——球传来传去,就是传不进对方禁区,更谈不上进球。可是神奇的阿拉贡内斯确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Tiki Taka,也难怪西班牙媒体对此几近疯狂地赞美。
话说西班牙媒体是怎样的?解说员歇斯底里的吼叫,不时插入的长达15分钟的广告,无分析无重播的解说,俏皮话,冗长无味以及不知所云的评论,毫无根据的西班牙必胜论……至少这次西班牙赢了,44年来的头一回。
我不是西班牙的球迷,但我极其欣赏Tiki Taka,事实上,在实况中,我的阿根廷就是这种风格——11个球员是一个高度的整体,依靠快速、合理、准确的传球不断撕开对手的防线,另外,我们还有天才Messi!!!与巴塞罗那不同,为什么这样的Tiki Taka能获得如此赞美呢?
巴塞罗那的Tiki Taka是种极端,华丽无比,但没有震慑力,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种强硬、刚毅的因素,更缺少变化和调整能力,相比巴塞罗那,西班牙多了钢铁屏障赛纳、富有力量和冲击力的托雷斯,老帅阿拉贡内斯的临时调整也是一绝,而阿根廷也拥有诸如萨内蒂、马斯切拉诺、特维斯等硬汉,而小生在实况里的调整能力和心理素质呢……嘿嘿,问问猴子等人吧!
Tiki Taka的根本在于技术——这是底蕴,同时也要依靠几分刚毅和激情,这便是我欣赏的Tiki Taka!
生活也是一种Tiki Taka,无论学习、工作还是休闲、与人交往,如果像Tiki Taka般,拥有优雅、漂亮、同时不乏刚毅的驾驭能力和泰然处之的态度,那是种多么理想的状态!
那需要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求丰富的各种知识(包括工作和非工作)、良好的品行、相当的心理素质和心态,也需要善于与人交流、相处,也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最重要的是一种调整和控制力!
当你心情烦躁,难以做好眼前的事的时候,你是否可以听听轻音乐,安静得闭上眼睛,什么都不想,只是欣赏……或者冲把凉水,做个深呼吸……或者找点有趣的东西,笑一笑……
当一切过于平静,让你觉得百无聊赖的时候,你是否能忽然让自己打起精神、认认真真地做一件事?比如,装模型,下围棋,看看书,或者干脆以一种高度仔细的状态踢几场实况(-。-|| 好吧,我承认这些都是我经常干的事……),累了的话就试着放松自己。
如果碰到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允许自己哭,允许自己放纵,但,只能是一会会。无论遇到再不顺心的事,我也能迅速调整好心情,继续做好该做的事。同时,我也不会放弃理想和追求,只要还有一丝希望!
踢球本身追求的也许不只是结果,纵然高昂的求胜欲望也是我看中和欣赏的,然而,当你在踢一场实况,或者真实地去踢一场,哪怕作为观众看一场球,最最让人回味的不是过程么?胜利、平局、失败终究只是一个附带的结果。
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也不是根本的目的,而是让你生活的过程充满意义,每一分都值得回味,那么,不枉此生。
Time is changing,Tiki Taka,never change...my love,never change...
[create_time]2011-01-17 19:31:14[/create_time]2011-02-08 13:55:23[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41[alue_good]红袖添香爷们[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b3c2a14.RWMzy3jJ6Sq0fqie23iOMg.jpg?time=3305&tieba_portrait_time=3305[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336[view_count]
什么是tiki-taka战术
Tiki-Taka并不是西班牙语或英语,或其他某种常用语言中的词汇,他最早被使用来形容足球战术,被认为是来自于2006年世界杯期间西班牙电视六台播音员安德雷斯-蒙特斯。在西班牙语中Tiki-Taka的发音近似于“DiGi-DaGa(汉语拼音)”,蒙特斯形容西班牙队在对突尼斯的比赛中的战术时说:“Estamos tocando tiki-taka tiki-taka.(我们在使用Tiki-Taka,Tiki-Taka)”这个词汇实际上是象声词,用来形容球员们在场上快速的短传。
[create_time]2016-09-01 06:46:57[/create_time]2015-08-24 15:21:4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vitamin168215d[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5344c5c.a78ab_Zc21im8iDkbFMQnQ.jpg?time=2947&tieba_portrait_time=2947[avatar]TA获得超过9.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29[view_count]
为什么足球能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
我觉得足球能成为最受欢迎的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运动的精华
首先,足球它本身就集合了人类很多运动项目的特点,例如运动员之间的突然起跳,竞跑争球,仿佛是短跑的项目;守门员上纵下跳,横扑侧扑,仿佛是起跳的项目;那些熟练的老球员一个个倒挂金钩,鱼跃冲顶,仿佛是体操;两队之间球员的合理冲撞,仿佛是球员在进行橄榄球项目。
2.不可预知性
在足球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强队。打个比方,曼联有可能被一支名不见经传的乙级队甚至是业余队打败。球星众多的巴西队曾在奥运会足球比赛中被那时还稚嫩的日本队击败。1996年,足球“第三世界”的朝鲜队曾击败过意大利队闯进世界杯八强。所以在足球比赛中,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会知道最后的结果。
3.自由和激情
足球规则很简单,而且对于球员的限制很少。所以球员在不破坏比赛规则的情况下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方法取胜。还有一点就是足球的场地大,球场一般可以容纳几万的观众,有的球场甚至可以容纳十几万的观众。热闹、大气、壮观,这些足球场都就具备了。
4.团队意识
在足球比赛中每支球队上有11名球员,是上场人数最多的球类运动,也是最依赖团队配合的运动。纵使你的个人能力再强,没有队友的支持,等待你的也只能是失败。有的球队配合得娴熟无比,这样大大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还能吸引到更多的球迷。
[create_time]2020-06-25 20:33:05[/create_time]2020-06-26 10:31:52[finished_time]6[reply_count]18[alue_good]in体坛[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31b0ef41bd5ad6e7c2f749791cb39dbb7fd3cfc?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avatar]专注体育本身,传承体坛精神[slogan]专注体育本身,传承体坛精神[intro]9445[view_count]
哪些体育运动具有非常高的观赏性?
像是篮球、足球、橄榄球、UFC这种体育运动项目都是非常具有观赏性的,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世界大球项目,除此之外,比赛场上满满的荷尔蒙激素也是这些运动项目吸引人的原因。篮球就篮球这个项目而言,这或许是最具有比赛团队意识的球类运动了,在很多时候,一个篮球在5人手里来回传导的画面实在是太美妙,在新世纪,多数年轻人喜欢上篮球并不是因为篮球场上激烈的扣篮风,他们被吸引完全是因为球员传导球的灵动,在现如今这个小球时代,球的流畅运作能比扣篮更加吸引人。当然要说篮球的观赏性,这肯定还是空接扣篮这个动作更能吸引人,在很多时候,扣篮的哲学就是暴力,当然扣篮要想扣的好,这些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必须要残暴。除了扣篮,篮球上对抗画面也是比较吸引人的,肌肉的对决是这个运动最令人舒爽的一面,篮球虽然不讲究身体,但说到底篮球的一切都要从身体这块作为基点进行延伸。足球足球的进球应该比篮球来的更加刺激,其实足球才是世界第一大球,虽然说踢足球的人没有篮球多,但是相比于观众的热情以及全球的追随者数量来看,足球是要稳稳的压过篮球的。足球相比于篮球,它多出来的一份耐心,在多数比赛中,球迷的耐心都在终点前一直被压迫着,随着期待的增加,每当一个进球应运而生,正常球迷的热情会在瞬间被释放出来,由于足球场的比赛场地远远要比篮球场大的多,所以一场足球比赛的球迷观众数量要远远大于篮球球迷的数量,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肯定可以明白足球场上的热情是如何来的了,每当进球出现,即使你是一个旁观者,你也会被满场几万人的热情给瞬间点燃。
[create_time]2020-06-10 17:57:39[/create_time]2020-06-23 11:19:55[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4[alue_good]职场达人爱五一[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428c59f0b04ab50c99970580c830a538.jpeg[avatar]带大家体会文玩小知识~历史知识也常有哦[slogan]带大家体会文玩小知识~历史知识也常有哦[intro]2092[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