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相近

时间:2024-05-13 13:55:50编辑:奇闻君

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 远的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出自:《三字经》的第一段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故事: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的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再是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create_time]2022-10-09 01:41:49[/create_time]2022-10-21 02:03:4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3[alue_good]瀛洲烟雨[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public.1.5378ae17.jieT3hRYHjTyW6SIWlXWfg.jpg[avatar]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slogan]本人热爱数学,在校成绩优异,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愿利用课余时间,诚心诚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intro]350[view_count]

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

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是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create_time]2023-02-15 18:21:23[/create_time]2023-02-26 00:00:01[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五十九说教育[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1689cb403f401a8c6ce85b659e78926f.jpeg[avatar]优化专员[slogan]文章注解、字词释义、人物阐述[intro]429[view_count]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它出自《三字经》,下面说下这句话的意思以及个人对《三字经》的见解。一、译文:如果孩子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他。二、个人见解:《三字经》看似简单,其实包含很多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七个部分来看:第一部分:教育意义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到“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这部分告诉我们,孩子从小就要开始教育,培养他向善的心,如果不从小学习,就不会懂礼仪,也不能成才。【示例典故】晋朝有个叫周处的人,他本性善良,但是因为从小没有父母,无人教导,他变得性情顽劣。在村里总是欺凌弱小,村民都怕了他,并且把他和村里出现的老虎、蛟龙合称为“三害”,直到有一次周处因为好打架去除老虎、蛟龙,村民误以为他和老虎、蛟龙同归于尽,便一起庆祝“三害”被除,他才明白自己在村民中的形象,于是决定改过自新。所以说,从小教育真的很重要,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环境不同,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第二部分:文化常识从“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到“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这部分讲到了算术、日月星辰、四季、五行、五岳、九州等,还讲到了花鸟虫鱼,五谷走兽,七情六欲等,告诉了我们天地的广阔,知识的深远。第三部分:伦理知识“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到”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这部分讲到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等等,告诉了我们,生而为人,应该懂得仁义礼智信,我们应该学做君子。第四部分:经典书籍从“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到“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这部分列举了可以让我们学习知识的经典书籍,包括《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书五经》等等。第五部分:中国通史从”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到“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这部分讲了从三皇五帝到民国的古今历史,让我们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悠长。第六部分:读书次序从“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到“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这部分讲的是读书的顺序,先读《史记》,后读《汉书》。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兴衰变动,才能系统地学习到知识。第七部分:刻苦学习从“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到“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这部分主要是列举了一些古时候那些刻苦学习的典范,让我们明白学问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丰富我们的人生。【示例典故】大家都对苏轼苏东坡很熟悉,他的父亲苏洵,直到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在那时算是比较晚学习的了,可能是因为起步晚,参加考试几次都没有上榜,于是他开始闭门苦读,经过了五六年的埋头苦读,终于写出了能够让大家赞赏的文章。所以说,《三字经》真的是一本宝藏书籍,它包含了能够丰富我们人生阅历的广阔内容,囊括了能够让我们努力向前的知识,值得我们一读。三、《三字经》原文下面附上《三字经》的原文,以便一些小伙伴想重温一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create_time]2022-08-11 15:27:41[/create_time]2017-12-02 12:39:56[finished_time]16[reply_count]19[alue_good]苏半池[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451665e8972fd469ef60fcf7b40273d5.jpeg[avatar]忙碌可以冲淡很多情绪[slogan]忙碌可以冲淡很多情绪[intro]108038[view_count]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 远的意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该句出自《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三字经》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一、《三字经》能够指引儿童的道德发展方向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三字经》能够有效指引儿童的道德发展方向。《三字经》通过简单的语言,押韵的节奏,浅显易懂的道理教会儿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做什么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做什么会成为社会唾弃的人。二、《三字经》能够促进儿童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所在,能够促进儿童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三字经》,让儿童认识到中国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让儿童油然而生强烈的身份认同,进而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促进道德传承,增强道德责任感。三、《三字经》有助于儿童对民族精神道德价值观的理解《三字经》,作为民族精神的积累,有助于儿童塑造正确的道德价值。《三字经》以其丰富的传统美德让儿童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性,让儿童认识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必要性。《三字经》以勤勉好学的历史范例,让儿童立志追求,刻苦勤学;《三字经》以“首孝悌,次见闻”,让儿童仁爱孝悌,尊师敬长。《三字经》提出“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让儿童敏而好学,手不释卷。《三字经》,是民族精神的积累,儿童只是深刻理解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才能学习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道德价值,创造祖国更美好的明天!四、《三字经》有助于实现对儿童道德追求的塑造《三字经》,作为素质教育的典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素质道德教育水平。《三字经》蕴含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引导儿童阅读《三字经》有助于帮助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促进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栋梁;有助于让儿童重视道德发展,重视修养的提高,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五、《三字经》有助于促进儿童在道德认知指导下付诸实践《三字经》,以其丰富的哲学观点,让儿童学会知之以行,即在道德认知的指导下付诸实践。所谓知之以行,就是让儿童从《三字经》的学习中明白是非,明白善恶,明白荣辱念。《三字经》以其高尚的道德要求和标准,教会儿童如何去做,该做什么,引导儿童人性发展,促进儿童人性进步,让儿童从小就学会如何为人处世,知之以行。六、《三字经》有助于儿童在道德情感的感染中引起共鸣《三字经》以晓之以理的语言教会儿童如何走入社会,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回馈社会,让儿童形成符合社会道德原则、具有客观价值的道德感。《三字经》以简洁的语言让儿童能够深入理解正确的道德行为,正确理解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和社会荣辱观,让儿童学会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正确的道德行为,达到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道德形成的最终目的。

[create_time]2021-06-10 08:33:53[/create_time]2015-07-26 12:11:08[finished_time]18[reply_count]5[alue_good]知识之窗l[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f0fbbceb924060177c45eae02c7c415f.jpeg[avatar]文案策划[slogan]教育培训小达人,乐于帮助你我他[intro]351046[view_count]

习相近,性相远各位怎么理解

”性相近,性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语译】 孔子说:“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互相之间是接近的,而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却是互相之间差异甚大。”出处:《三字经》拓展资料:《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create_time]2019-08-21 12:11:11[/create_time]2006-12-11 20:46:33[finished_time]9[reply_count]66[alue_good]教育小百科达人[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2556c2b9d6a56ccebb564972ffe5c254.jpeg[avatar]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slogan]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intro]117799[view_count]

人本善,习相近,性相远.是什么意思

人生原来的本性是好的,在人们成长过程中,由于每个人身边的环境各不相同,导致了其性格上有了很大的差异。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扩展资料文章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create_time]2019-08-21 20:37:41[/create_time]2016-12-30 12:29:29[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9[alue_good]郭欢nb[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ae8868d.Z-g9GcrsTiayw5QdJ7-M7g.jpg?time=5679&tieba_portrait_time=5679[avatar]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282[view_count]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学,非所意。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2、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出自:《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扩展资料:1、赏析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2、作品影响《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流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根据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1579年,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他从1581年就开始着手翻译《三字经》,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向世界各地儿童推介学习,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create_time]2019-05-06 21:07:16[/create_time]2016-12-29 19:29:42[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20[alue_good]sunny柔石[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059cec.HIL5H2SxD0-9qMYqDdpiuw.jpg?time=8204&tieba_portrait_time=8204[avatar]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9471[view_count]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create_time]2017-11-23 11:15:27[/create_time]2017-01-12 12:44:3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50[alue_good]宝格格1980[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745727b.yMrLhvt9CaaPOuiGGgDu8A.jpg?time=6401&tieba_portrait_time=6401[avatar]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909[view_count]

性相近性相远的意思

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性相近性相远”为错误用法,正确应为:“性相近,习相远。”

出自:
《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注释:
(1)性: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2)习: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
语译:
出自南宋宁波大学者王应麟所著《三字经》译:『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互相之间是接近的,而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却互相之间差异甚大。』

原文选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释义: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create_time]2022-03-10 12:23:54[/create_time]2022-02-20 14:24:3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站在太阳下[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802456286,3086947360&fm=3012&app=3012&autime=1686738610&size=b200,200[avatar]把复杂的事情简单说给你听[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301[view_count]

上一篇:周锦堂

下一篇:原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