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课堂

时间:2024-05-14 19:29:38编辑:奇闻君

一堂什么的课

一堂什么的课作文如下:下午的第一堂课是科学课,王老师在上一堂课时告诉我们下堂课要做实验。出于对做实验的渴望,不等上课铃响起,我就早早地回到了教室里。叮铃铃,终于挨到上课了。同学们陆续回到教室,准备上课。不一会儿,王老师来了,只见她手里拎着个绿色的大篮子。同学们立刻兴奋地议论开了。好不容易教室里安静下来了,王老师这才把篮子中的小盒子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我迫不及待地将它拆开,发现里面是一些有看红蓝两色的铁块,老师问:有人知道盒子里的铁块是什么吗?同学们都沉默了,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这是磁铁。哦,原来这铁块叫磁铁呀!其他同学恍然大悟。王老师让我们看课本上的一幅插图,图片上展示的是一辆悬浮在铁轨上的列车,并让我们说悦发现了什么。大多数同学的答案都是,这辆列车会飞。王老师摇了摇头说:这辆列车不是会飞,而是运用了磁铁同极相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我疑惑地问:老师,什么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王老师告诉我们:同极相斥,就是将磁铁相同的两极放在一起,就会产生相互排斥的力量;异极相吸,就是将磁铁不同的两极放在一起。就会产生相互吸引的力量。说完老师便让我们动手验证。我亟不可待地将一块磁铁红色的一端,对着另一块磁铁铁蓝色的一端,突然,像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将两块磁铁牢牢地挤在了一起;我又将两块磁铁红色的一极对在一起,奇怪,它们之间像有条无法跨越的深涧。就是不肯吸在一起。强行将它们合拢,只要手一松,它们又会立刻弹开。原来磁铁这么神奇,遇到异性,难舍难分;遇到同性,却退避三舍。科学世界有这无穷无尽的轶闻趣事,这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reate_time]2023-04-26 10:07:31[/create_time]2023-05-04 10:3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ll港岛妹妹8G[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4e7de58.fJRhv6Y5HXf9ibHROy_sBg.jpg?time=4778&tieba_portrait_time=4778[avatar]TA获得超过47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4[view_count]

大学每次去上课都一个人特别尴尬。

也是,和室友三观不同,我们班没几个女生,男生占大多数,我和我们班男生关系很好,他们会主动和我一起坐,可室友说我混男生堆里,己之后默默一个人了,其实心很孤独,想交同性朋友,可旁边大部分都是男生。一个人并不尴尬,只是你还没有习惯一个人。我刚进入大学时候,吃饭去图书馆上课等等都不能一个人,如果没有人陪我吃饭我甚至可以不去吃,那时候总觉得一个人走在人群中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大学学习安排尽量不要旷课。大学的空间相对宽松,不像中学那么严格。所以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自己的专业要做好笔记,平时注意划重点英语和计算机要好好的学,不能马虎,不能懈怠!严格要求自己。要自爱,不要随波逐流,放纵自己!多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培养自己的处世能力,可以开阔视野。不会产生消极或者是颓废的情绪。平时尽量在图书馆学习,在大学只有图书馆有学习的气氛,而且安静。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分清轻重主次,这样就好了。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学生活

[create_time]2021-07-27 13:04:07[/create_time]2016-10-22 01:27:34[finished_time]17[reply_count]5[alue_good]阿藏聊教育[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cc451da81cb39dbeaf63ec7c2160924ab183068?x-bce-process%3D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avatar]我是教育知识通,关注最新教育事[slogan]我是教育知识通,关注最新教育事[intro]29818[view_count]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篇1 这课我也要上。教室里只有一位白发老蘸“一个人。就拿我来说吧它给了我很大启示,他的课讲得仍然那么认真,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呀,使他刻骨铭心的一堂课。”我被他这话钉在了板凳上,真心为别人做好每一件事。想到这里,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不满,我仍然记忆犹新。后来,只好又回到教室,我也不讲,学校组织活动!就算是一个人在上课,正准备去参加一场年纪足球赛。他的虔诚同样使我感动不已、虔诚。于是,我一直是班上的好学生,只来了四个学生”这件事,以为我是来上课的,才明白要真诚地对待一切,我只管把我的作业拿去让他抄抄。是呀,“我”被他的诚恳,“我也不例外,也是尊重自己,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 直到今天,觉得那样做耽误了我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有不会的题,一开始,真诚地对待生活,我心不在焉,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我看了这个故事。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以“为培训中心代课,每一言,忘了拿球鞋,不能辜负你,我的心里总是有抹不掉的愧疚:一个有堂选修辅导课的周末下午。讲完课、每一语都是那样恳切,诚恳地对待一切,老师经常让我去帮助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为什么这样做。这位教师一丝不苟地讲着课,回忆了在上大学二年级时,但一着急,同学们都不愿意去上课,对别人的尊重所深深地感动了…… 这是一位如此优秀的教师呀,我很不乐意!尊重他人也就等于尊重自己,时时刻刻提醒我,便一字一句地对“我”说,他看我走到座位上去、声音洪亮,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不但是尊重别人,望着他那苍苍的背影:做事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那位老师的话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直到现在。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篇2 3月26日,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在宁都四中开机拍摄。团省委宣传部部长刘小玲,团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县委副书记谢文才,县领导张爱荣,著名演员孙海英、韩三明及剧组人员,新浪网、中国江西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江南都市报、江西晨报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和留守儿童代表参加了开机活动。 宁都县委副书记谢文才对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在宁都开机拍摄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近年来,文学采风、人文摄影、美术写生、影视摄制等艺术创作团队,纷纷青睐宁都,名家大腕纷至沓来,为宣传宁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影视摄制方面,从《翠岗红旗》、《赣水苍茫》到《宁都兵暴》、《静静的鸡笼山》,再到近两年的《红色行动队》、《少共国际师》,都取材于宁都、取景于宁都、拍摄于宁都,把宁都搬上了银屏,传播了宁都的美名。今天,又有一部公益之作——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在宁都开机拍摄,对于宣传宁都人文、展示宁都风光,又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将尽力协助剧组做好拍摄工作。最后,剧组还向宁都县留守儿童捐赠了4000册书籍。 《一个人的课堂》讲述了偏远山区小学代课教师宋文化,在家人的反对和亲友的质疑中,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始终坚守教学岗位,帮助留守儿童完成学业的真实故事。 本影片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孙海英老师和韩三民先生主演,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世界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时光动力影视公司共同出品。本影片的拍摄得到了江西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赞助。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篇3 11月30日,第9届未来影像·亚洲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在福州举行颁奖典礼,中国青年新锐导演林凭借其处女作、江西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中对留守儿童和代课教师这些弱势群体的温情关注和精彩演绎,毫无悬念地征服了评委和观众,荣获年度亚洲最具影响力最佳新人导演奖。 这部长片电影由青年导演林执导,孙海英、韩三明、王乃训等演员联合主演,是中国首部关注留守儿童和乡村代课教师的公益电影,由共青团江西省委、北京时光动力国际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和江西聚星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发行。电影《一个人的课堂》2013年3月在江西宁都开机拍摄,电影取材于江西本土。它关注现代人的真实命运,再现乡村生活的原初状态,带领观众找寻人物精神层面的追求。林导演表示,自己试图以温情脉脉的方式来叙述一个简单极致的故事,可能有些落寞但也不乏亮色,希望直指观众思考的内心深处。一位名叫吴盈秋的观影人这样评价说,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都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当人们静静地看着这个故事时,看到的也不会只是这个故事,而是对这些生活窘迫的群体的关注。据了解,《一个人的课堂》近来捷报频传,陆续应邀参加了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18届“北京放映”活动和第2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并成功入围第10届中美国际电影节,斩获了一批国内外大奖,很多学者和评委、制片人在看了《一个人的课堂》后,无论从题材上和艺术上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作品。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篇4 电影以宁都四中曾庆平老师为主人公原型,展现了乡村老师贫困不移、献身基础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以期引起全社会对广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 电影讲述了一位普通乡村教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在山区小学代课逾20年,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即便是没有编制的工作,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做着。可是,落后的教学环境,家长的质疑,让生源逐步流失,最后课堂里只剩下一个学生――唐明明(片中人物名)。唐明明自幼命运多舛,被亲生母亲抛弃,父亲又不慎从13楼摔下,面对着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年迈的奶奶无钱治病,父亲工资无从讨要,热爱学习的唐明明与老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之间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篇5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一部呼吁全社会关注乡村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之作。 电影讲述的是一所山区小学只剩下一个学生和一个代课教师的故事,影片将落寞寂寥的乡村中二人喜怒哀乐的'生活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能看到一个中国底层知识分子的呐喊和无助,这种冷静的叙事风格更充满着挣扎与哀伤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5篇读后感、观后感。 在采访中,林诚恳地说到,只愿这部电影能引起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帮助他们。 《一个人的课堂》是一部公益电影,于2013年3月26日在宁都开机拍摄,该县安福乡西甲村是主要拍摄场地。影片历经4年的筹备,3个月的拍摄,6个月的后期制作。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篇6 中国首部关注留守儿童和乡村代课老师的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发布会在北京天健宾馆举行。这部影片由北京时光动力国际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江西世纪风文化传媒联合出品。近日,片方将发起免费请百万师生看电影活动,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孙海英在影片里饰演一位普通乡村代课教师宋文化,面对着艰苦的教学环境,不断流失的生源,以及高薪工作的诱惑,仍坚持了这个代课教师身份。而童星王乃训饰演了一个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他也是电影里西甲小学最后一名学生。据导演林介绍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他的长片电影处女作,能够邀请到孙海英老师出演宋文化是他这部影片的第一个惊喜。导演介绍,他是通过微博发私信邀请孙海英老师参与演出,孙老师看罢剧本,当即答应自降片酬出演。拍摄时,孙海英对影片倾注了极大热情,片中背着几十斤的黑板在山路上行走,连续几天的拍摄,没有用替身,都是孙海英老师自己背着黑板,尽其所能将执拗但又可敬的乡村代课老师形象展现得感人至深。主演韩三明凭借电影《三峡好人》荣获十四届智利电影节影帝,他的加盟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此次电影发布会上,片方将发起的“免费请百万师生看电影活动”,中国现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导演林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留守儿童现状,关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在发布会上,林导演说:“我们社会应该多多关注留守孩子、留守老人、代课老师,他们不是社会的阴暗面,如果遗忘和抛弃他们,我们的内心才是社会的阴暗面,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社会问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create_time]2022-06-12 22:08:26[/create_time]2022-06-22 17:37:4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四季教育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b2b48dd.rSsU-W71rAg5Mk6TWrJl-Q.jpg?time=4741&tieba_portrait_time=4741[avatar]TA获得超过455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view_count]

外语片《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日前举行了颁奖典礼。以赣州宁都四中曾庆平老师为主人公原型的中国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从全世界91个国家的4000多部影片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最佳外语片奖。以下是关于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1】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由著名演员孙海英主演的一部乡村教育故事片,优美的旋律,感人朴实的画面,随着故事的进展,影片很快就把我带进了江西那个美丽的小乡村之中。 乡村里的教师宋文化,在山区小学代课20年,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教学,即便是没有编制的工作,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做着。可是,落后的教学环境,家长的质疑,让生源逐步流失,最后课堂里只剩下一个学生——唐明明。 一位学生,一位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又会发生什么样子的故事呢?也促使我和观众一起,被电影深深地吸引。 这部影片和冯小刚导演,张艺谋导演的影片相比,这部影片绝对是小制作。但是,这部小制作的影片,却反映了两个社会大问题:这也就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和乡村代课老师的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乡村里的留守儿童,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影片《一个人的课堂》,在导演李军林的描述中,也给我和其他的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唐明明自幼命运多舛,被亲生母亲抛弃,父亲又不慎从13楼摔下,面对着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年迈的奶奶无钱治病,父亲工资无从讨要,热爱学习的唐明明与老师宋文化之间,也在《一个人的课堂》中,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宋文华是一位乡村里的代课老师,代课老师是指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特定历史阶段一部分教师群体,无法享受与正式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劳动强度、福利等,却充满艰辛的默默的为教育事业而奉献。 影片里代课老师宋文华,受到了无数的奖励,但是当领导不让他代课的时候,他依然默默地选择了接受,而当新来的大学毕业生老师,无法承受乡村教书,辞去教师工作的时候。面对需要教育的孩子,宋文华又默默拿起来教鞭。 乡村里的代课老师宋文华,让我们肃然起敬。 感谢李军林导演和全体剧组的人员,为观众奉献了这么一部充满了乡村风情的优秀影片,听李导演讲:这个故事,很多也来源于他青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经历,为了真实地还原当下代课老师的生活,摄制组走遍了甘肃、山西、云南、江西等地选景,影片经过了四年的筹备,三个多月的拍摄,六个月的后期制作。 剧组在三百多名本土群众中,挑选了留守儿童、留守村民、留守老师等角色,他们原汁原味的出演,给剧情增添一份具有江西赣州地方特色的乡土味儿。 优美的旋律,感人质朴的画面,聆听乡村学校里,由著名影视演员孙海英敲起的叮叮当当上课铃声,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回到了童年的小村庄,还像孩子一样,伴随书声朗朗,跟随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走进了我心灵的故乡。 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2】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以江西赣州地区宁都四中曾庆平老师为主人公原型,着力刻画宋文化的敬业精神以及与留守儿童唐明明之间的师生之情。有人曾经说过:“生命就是他的追寻过程和创造过程,生命的意义并不在那个最终的结局上面而在生命的过程中,当生命把它所追寻所创造的全部内容都展现出来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实现了。”宋文化老师一直执着于讲台,哪怕只有一个学生都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当他把知识传递给明明,看着明明走进更好的学校时,他的生命价值便得以体现了。农村代课老师或许是落寞的,可是为了让住在大山里的孩子有书读,一切就变得有价值了。《一个人的课堂》题材充满着温情,虽然乡村教师和留守儿童他们本身的命运是有一些悲凉的,但是他们之间的故事却处处感动着我们。影片淡化了宋文化以及明明的悲苦,而多了一份温暖。 整部影片的镜头是充满诗意的,正如俄罗斯电影人德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所认为的,“诗”是一种对世界的了解,一种叙述现实的特殊方式,反映在电影中便是“一种生命的准确观察”。诗意是电影出彩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质朴的农村在镜头下是唯美、清新的,画面时时展现着诗歌一样的美感。无论是中国的诗歌还是国画都在追寻意境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中国美学委婉的表达。在《一个人的课堂》里导演力求实现自己唯美的审美风格。上天在某些方面一定是公平的。越是经济贫困的山村,或许它的景色却是出人意料得美。电影中并没有炫酷的特效镜头,但每一场画面都是精雕细琢,简洁而洗练的。镜头下的山村风光也是没得如出水芙蓉,天然雕琢。一个自然美丽的山村,雨中显得特别空灵,故事就是在这里缓缓展开的。青翠欲滴的山,整齐的菜畦,黛瓦白墙的房子,蜿蜒的路,一切朴素的镜头都充满浑然天成的灵气。这里的人们虽然不富裕却生活在一曲牧歌里。乡村田园,令人沉醉。绵延不断的绿色遍布大山,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穿过,学校从容不惊地座落在村子里。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这样写道:“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幅图景,像是对天堂的回忆。天堂里的生活,不像是一条指向未知的直线,不是一种冒险。它是在已知事物当中的循环运动,它的单调孕育着快乐而不是愁颂。”确实无论是宋老师的坚守还是明明的阳光,都是在创造希望和价值。现实虽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未来必定是充满憧憬与希冀的。导演朴素地讲述这个故事,并没有刻意地博取观众的怜悯与同情,也没有轻易地给出走出困境的途径,影片结尾的时候,宋文化还是丢掉了老师的身份成为了大城市中的一个小民工,而明明在校门口不舍的眼神中也隐含了一些对未知的不安全感。他们的心中都有无奈和迷茫。但他们的心中是快乐的。 色彩会给观众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渲染整部影片的氛围。在《一个人的课堂》中,导演对色彩的运用也是独具匠心的。绿色是整部影片的主色调。山村的颜色是绿色的,平和、宁静。宋文化所从事的职业也是充满着希望的,对于大部分山里的孩子来说读书确实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出路。做为一名老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这个职业影响了很多人的命运。正如大红色调的《红高粱》,以黄颜色为主色调的《黄土地》,绿色基调与《一个人的课堂》这部影片的主题也是相得益彰的。 对于一部节奏缓慢、故事情节比较单一的影片来说,演员的表演是非常显功力的。孙海英和王乃训在影片中的表演可圈可点。宋文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乡村代课教师的形象,多少年一直在简陋讲台上教书育人,用自己的大半辈子诠释了一名老师默默奉献、无私敬业的人生追求。影片中经常可以看到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村子与学校之间,菜园子、山间小路、雨中的学校都显得格外干净,那是大城市很难拥有的纯粹。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是格外纯朴的。孙海英饰演的宋文化与王乃训饰演的唐明明之间有着深厚的师生之情。宋老师的课堂从四个学生变成了明明一个人的课堂,但他始终如往日般一丝不苟地给明明上课,这是一个老师的坚守。当他面临计算机考试的时候,他在纸上画出电脑界面,为了练习电脑甚至去了网吧,最后晕倒在考场上。观众看到了一个乡村代课教师的无奈处境,他是多么热爱讲台,多么怕失去老师这个称呼,多么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正式的老师,可是他还是会随时失去“老师”这个身份。在宋老师心中教书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所以无论课堂中有几个学生,他一直坚持起立、升旗、打铃这些传统的上课仪式。宋老师为了明明放弃了去大城市的机会,更放下了曾经被辞退的尊严。当明明因为要照顾卧病在床的奶奶而无法去上学时,宋老师竟然背起了黑板,把教室搬进了明明的家里。他为明明所做的一切已经远远超越了老师这个职业的范畴。当镜头落在明明奶奶舒心的笑容上,这个笑容里带有的不仅仅是感激,更是对乡村教师这个职业无比的.崇敬。乡村老师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意味着什么在观众心中也有了沉甸甸的份量。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够传递一种文化,让观众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源远流长,而其所提倡的“忠义礼智信”影响颇深。宋老师对讲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便是对“忠义”最好的诠释。他无怨无悔地守在简陋的教室里,给村里的孩子带去知识是他最大的责任。他用大半辈子的时间默默地爱着他的学生和工作。宋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并不多,但他并没有接受学生的高薪工作邀请,那种甘于清贫却始终坚守的精神是多少中国文人共同的品质。当然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宋老师与明明之间深厚感情的含蓄表达。在明明参加跑步比赛前,宋老师陪着明明一遍一遍地练习起跑与撞线的动作,一次又一次宋老师陪着明明一起跑向胜利。或许那条并不平坦的山路已不再是一条普通的山路,那是奔向未来的冲刺,是明明也是宋老师对人生的憧憬。许多关于生命和生存的哲学寓于其中,为影片增加了生命感和厚重感。 《一个人的课堂》对留白、长镜头等电影艺术手法的运用,让影片具有独特的美感。导演对空镜头的运用通常能够很好地实现留白这种艺术手法。空镜头常常能够给人们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观众在画面中融入自己的故事。就像中国的山水画一般,“空”恰恰却是一种饱满的叙述。空镜头的运用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美丽的乡村,同时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美丽的山村风光与困境下的人们形成了强烈反差。学校里布满青苔的空地,湿漉漉的空气,影片中似乎很多时候都在下雨,一开头故事便是从雨点声中开始的。雨好像是一种充满哀愁的东西,的确不管是乡村代课老师还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处境都是相对悲哀的。而极富东方美学的长镜头的运用让整个故事如同娓娓道来般流畅。 电影是光与影的艺术。这部影片在用光方面也是极其考究的。故事中有一段场景是宋老师背着黑板去明明家上课的时候,室内的光线是比较暗的。而躺在床上的明明奶奶脸上的光却是充足的,她的轮廓十分清晰,特写镜头下她的每一个表情都在呈现她内心细腻的变化。整个场景就像一幅油画。 《一个人的课堂》就像一首清新隽永的用镜头写下的一阕小诗,它的创作带有很强的社会现实记录。其对乡村代课教师以及留守儿童现象的探讨与关注中表现了创作者对理想、生命的思考。没有过多的戏剧冲突,只是慢慢道来的一个故事。一个教室里,两个角色,却是说尽了多少农村的现状与处境。人物故事虽然简单,透过平凡的故事呈现出生活中的真谛。电影作品最打动观众的地方往往不是多绚丽,多高深,而是真诚。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做作和煽情的痕迹,导演只是在很真诚地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朴实地表达故事的张力。或许很多观众的童年都有留守儿童留下的影子,导演说这部电影算是对他自己成长的回顾,其中很多元素和环节都是他过去生活的一些影子。观众看到这样的题材会感到特别亲切。做为一部公益电影或许它的社会意义是远远超越商业意义的,其筹拍的艰辛也是可以想象的,导演为了拍这部影片等待了十年。《一个人的课堂》关注现代人的真实状态,不仅纪实性地再现了乡村代课教师与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更带着观众去探寻了他们精神层面的现状与需求,用以一种温情的方式去讲述他们内心的真实向往。显然这不是一部仅仅停留在视觉观感上的电影,而是会让观众思考的影片。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都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当我们静静地看着这个故事时,看到的也不会只是这个故事,而是对这些生活窘迫的群体关注。 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3】 看完了电影《一个人的天堂》,掩卷而思,觉得既沉重又欣慰。看影片中的案例,让人很心酸!国家还不够强大、人民还不够富裕、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欣慰的是我看到了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希望。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构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护工作机制,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使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整个农村教育问题中的一部分,农村教育则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掉队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制度设计的原因,在缓慢现代化过程中并不明显的城乡教育差异因现代化的加剧而急剧扩大。与此同时,以城市为取向的教育现代化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鸿沟,农村教育的恶化无疑也使留守儿童教育的空间受到挤压。 留守儿童的外部起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缘于国家制度设计本身——以户籍制度为维系物的城乡结构;另一方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驱力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外部推动,共同影响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即从总体上裂变为“流动人口”和“留守人员”两个特征鲜明、相互难于切割的群体,“流动”的是有生力量,“留守”的是需要获得支持和帮助的脆弱对象,而“留守儿童”则是“留守人员”中最脆弱的一个群体。 农民家庭教育缺失不是因为“民工潮”才出现的,而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是“民工潮”放大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就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使其成为产生这一问题的内部因素。 从社会结构来看,教育被政治经济严重边缘化;从教育系统自身来看,农村教育被城市教育严重边缘化。农村的边缘化使农村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显得“很无奈”;新课程改革的城市价值取向使农村教育职能充当“配角”;外来理论所主宰的新课程改革让农村教育“削足适履”;新课程改革的设计与农村教育现实之间的差距让农村教育“消化不良”。 如果社会放任留守儿童,让其在裹胁洪流中自生自灭,这种后果及其代价终归将成为社会的沉重包袱,尤其是农村社会将加速下滑,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学校要建立教育管理机制 为使“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学校要建立“关键在校长,基础在班级、落实靠教师”的教育管理机制。要求各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信息登记,包括现有家庭成员状况、经济状况、父母外出去向的详细地址、电话等,以此为基础建立各校“留守儿童”的档案,一式两份,一份学校留存,另一份报送上级教育部门备案。 1.全程规划,明确工作重心。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应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确定教育目标,落实教育任务,并采取响应的措施,从制度、人员、经费上予以保障。一要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的导向工作,让全体教职工认清当前“留守儿童”教育的形势和面对的严峻挑战,把握问题的关键,统一认识,在教育工作中应做到自觉自率。二要建立调控与激励机制,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责、权、利统一起来,增强管理的实效性和透明度。 2.上下连动,落实工作职责。“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是关键,没有校长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领导,“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要么无额外人问津,要么只是个别老师或少数教师的自发行动,不可能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成为全员参与的自觉行动。学校应成立“留守儿童”教育领导小组,研究“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责任制,各科教师要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从而形成由校长主管、班主任负责、全体教师共同落实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 3.定点、定人联系制度。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定人联系几名“留守儿童”。担任帮扶工作的教职工要全面细致地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思想表现、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学业情况等。学校还可以安排“留守儿童”与优秀学生结对子,让更多的热心人士来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 4.定期、不定期沟通制度。在对“留守儿童”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教育过程中,加强对所有管理主体之间的联系沟通,对于全面准确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尤为重要。与每个“留守儿童”开展定期与不定期谈心活动,每周不少于一次;建立与在外家长、代理监护人、社区联络员、班主任定期电话联络机制,从而不断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渗透爱心 1、重视亲情补偿,倾注款款真情 亲情是“留守儿童”的依托,是他们茁壮成长的不竭动力。我们倡导把“亲情补偿”活动作为开启留守学生情感的窗口,用真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气氛,用实际行动为他们送去点滴温暖。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和外出家长每周约定时间联系一次,使父母与孩子交流中真情再现,心心相印。可开展模拟家庭活动,让“留守儿童”在老师的呵护下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学校团委、少先队可组织开展“温馨家庭系列活动”,如模拟家庭卡啦OK、模拟家庭情感交流茶话会等。通过系列活动,传递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款款真情,让他们沐浴在无言的感动和人性的光辉里,使亲情得以补偿,学习得以进步,情感得以升华。 2、开展体验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留守儿童”一般都比较自卑,为让“留守儿童”的情感多一个出口,更好地克服“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学校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把孩子们的情感倾向引向更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层面。少先队组织要积极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新形式,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特别是象征家庭团员的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要让“留守儿童”在节日中开展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活动。可以丰富评价方式和手段,开展“自强少年”评选活动,引导他们主动战胜一个困难,改掉一个缺点,学会一项本领,争取一点进步。还可以利用“六一”节表彰与“留守儿童”结对中的优秀典型,为这些队员颁发“手拉手”章和“自强章”。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留守孩子”对父母外出务工更加理解,让“留守儿童”也能体验成长,享受亲情。

[create_time]2022-05-20 07:06:07[/create_time]2022-05-31 23:58:2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远景教育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49f9e5c.kcbVHe4AoW5N6vK2Xg2vpw.jpg?time=4747&tieba_portrait_time=4747[avatar]TA获得超过421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view_count]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篇1)   中国首部关注留守儿童和乡村代课老师的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发布会在北京天健宾馆举行。这部影片由北京时光动力国际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江西世纪风文化传媒联合出品。近日,片方将发起免费请百万师生看电影活动,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孙海英在影片里饰演一位普通乡村代课教师宋文化,面对着艰苦的教学环境,不断流失的生源,以及高薪工作的诱惑,仍坚持了这个代课教师身份。而童星王乃训饰演了一个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他也是电影里西甲小学最后一名学生。据导演李军林介绍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他的长片电影处女作,能够邀请到孙海英老师出演宋文化是他这部影片的第一个惊喜。导演介绍,他是通过微博发私信邀请孙海英老师参与演出,孙老师看罢剧本,当即答应自降片酬出演。拍摄时,孙海英对影片倾注了极大热情,片中背着几十斤的黑板在山路上行走,连续几天的拍摄,没有用替身,都是孙海英老师自己背着黑板,尽其所能将执拗但又可敬的乡村代课老师形象展现得感人至深。主演韩三明凭借电影《三峡好人》荣获十四届智利电影节影帝,他的加盟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此次电影发布会上,片方将发起的“免费请百万师生看电影活动”,中国现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导演李军林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留守儿童现状,关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在发布会上,李军林导演说:“我们社会应该多多关注留守孩子、留守老人、代课老师,他们不是社会的阴暗面,如果遗忘和抛弃他们,我们的内心才是社会的阴暗面,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社会问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篇2)   《一个人的课堂》给了我很大启示,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以“为培训中心代课,只来了四个学生”这件事,回忆了在上大学二年级时,使他刻骨铭心的一堂课:一个有堂选修辅导课的周末下午,学校组织活动,同学们都不愿意去上课,“我”也不例外,正准备去参加一场年纪足球赛,但一着急,忘了拿球鞋,只好又回到教室。教室里只有一位白发老者,他看我走到座位上去,以为我是来上课的,便一字一句地对“我”说:“一个人,这课我也要上,不能辜负你。”我被他这话钉在了板凳上。这位教师一丝不苟地讲着课、声音洪亮,每一言、每一语都是那样恳切、虔诚。讲完课,望着他那苍苍的背影,“我”被他的诚恳,对别人的尊重所深深地感动了……   这是一位如此优秀的教师呀!就算是一个人在上课,他的课讲得仍然那么认真。他的虔诚同样使我感动不已。是呀,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不满,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真诚地对待生活,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就拿我来说吧,我一直是班上的好学生,老师经常让我去帮助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一开始,我很不乐意,觉得那样做耽误了我的时间和精力。于是,我心不在焉,他们有不会的题,我只管把我的作业拿去让他抄抄,为什么这样做,我也不讲。后来,我看了这个故事,才明白要真诚地对待一切,这不但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呀。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总是有抹不掉的愧疚。   直到今天,那位老师的话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时时刻刻提醒我:做事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诚恳地对待一切,真心为别人做好每一件事!尊重他人也就等于尊重自己,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篇3)   周四一二节课是古老师的语文课例研究与分析,在这个课堂上,我们接触到很多著名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接触了很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古老师也尽力将我们带离“年轻的老教师”这个窠臼,古老师告诉我们,新型的课堂不能再一言堂,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递者与灌输者转变为一个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古老师还说试教与实习阶段是我们最自由的阶段,没有社会功利,没有上级压力,我们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设想来上课,上自己最理想的课。这些,都是理论上的,现实呢,总是要与理论有所冲突,而且这种冲突是马上就显露出来了的。   三四节课就是我们的微格教学课,我们的微格教学是七八个学生一组,一个人上去讲课,其他人在下面充当学生听课,理论上来说,这是很好的`,可以上我们最想上的课,也可以锻炼我们的教师技能,可是,微格教学是一种模拟教学,模拟贵在相似,老师这个身份是个人可以自己掌控的,但学生就不一样了,这需要别人的合作,要别人的自觉。在我们的课堂里,不论什么老师上什么课,总是很少学生会认真听老师讲,大学生们都太有主见、太有个性了(这些,有很多是立足于无知的,因为无知,所以没有敬畏)。真正的教师在上课都要玩手机的学生,在自己的同学模拟老师的课堂上,能把学生这一角色扮演到多逼真的地步?因此,不管是谁在讲课,几乎都是一个人的课堂,一言堂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因为没有学生可以呼应他,一个老师,六七个学生,一个低头刷微信,一个埋头打游戏,一个睡觉,两个聊天,另一个做自己的事,还有一个在发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除了自己讲自己的以外,还能怎样?也许,课不吸引人是一回事,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兴趣是很缺乏的,不管对什么都显得兴趣缺乏(除了对八卦),因此,在小学生、中学生的模拟课堂里,要吸引大学生的注意与兴趣是相当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相互合作一下的话,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观,就可以出现古老师说的那种理想状态了,问题在于,这个关键的就是我们缺乏的,正如一个老师时常在感叹的“现在的年轻人太有主见,太没协调性了”,这个协调性就是我们很缺乏的。

[create_time]2022-07-26 07:52:54[/create_time]2022-08-08 01:34:1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正香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3ba84a8.l92DY8hM0-a4DohyMkjxhA.jpg?time=675&tieba_portrait_time=675[avatar]TA获得超过445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view_count]

怎么评价电影《一个人的课堂》?

《一个人的课堂》讲述了扎根乡村学校逾36年的代课教师宋文化(孙海英饰)在时代的洪流中,不顾及自身命运,以殉道者精神坚守三尺讲台,守护山区小学留守的最后一位学生唐明明(王乃训饰)成长之路的故事。而影片中一师一生传递的情感真实而动情,片中的小孩和60多岁白发斑斑的奶奶生活在一起,每天上学需要走路十多公里山路,其艰辛不言而喻,也被网友誉为是“电影版冰花男孩”其实,像“冰花男孩”这样上学环境十分艰苦的孩。子在国内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偏远山区。为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宣传时表示“《一个人的课堂》人物原型就和“冰花男孩”一样,生活在偏远的山村交通不便,出行十多公里才能上学。60岁两鬓斑白的老奶奶与4岁稚嫩的外孙就是标配。在拍摄该片前,李军林曾走访多个省市的乡村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加入了一个全国代课教师群,倾听他们的故事;邀请到了符合自己记忆中教师形象的艺人孙海英出演男主角,通过这些点滴构建出了一部真实、朴素的《一个人的课堂》。在北京的首映礼上,主演孙海英再观影途中多次流泪,感人至深,伤及肺腑;而片中孙海英一人独自升国旗的画面感动了现场观众,在主持人孙茜也说看完之后鼻子泛酸。在南昌的首映礼原扬子洲中学校长老乡村教师79岁的金汝昌老师激动地说:“这部影片看得我止不住眼泪,这仿佛就是我生活工作的写照,当今社会太需要这样一部震撼心灵的作品了,影片当中的宋文化老师就仿佛是我和我们这样千千万万的乡村老师。”在杭州见面会上一位6岁小孩在看完影片也是面带泪痕。从6岁到79岁,从北方到南方,从明星到普通观众,在《一个人的课堂》营造的环境中都感同身受那种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动。

[create_time]2018-01-16 15:16:27[/create_time]2018-01-31 15:14:55[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4[alue_good]dolphinMr8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public.1.3be339c8.5I8ggKlRf3L47nBpgex4lw.jpg[avatar]知道合伙人影视综艺行家[slogan]影视爱好者[intro]619[view_count]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它给了我很大启示,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以“为培训中心代课,只来了四个学生”这件事,回忆了在上大学二年级时,使他刻骨铭心的一堂课:一个有堂选修辅导课的周末下午,学校组织活动,同学们都不愿意去上课,“我”也不例外,正准备去参加一场年纪足球赛,但一着急,忘了拿球鞋,只好又回到教室。教室里只有一位白发老者,他看我走到座位上去,以为我是来上课的,便一字一句地对“我”说:“一个人,这课我也要上,不能辜负你。”我被他这话钉在了板凳上。这位教师一丝不苟地讲着课、声音洪亮,每一言、每一语都是那样恳切、虔诚。讲完课,望着他那苍苍的背影,“我”被他的诚恳,对别人的尊重所深深地感动了……

这是一位如此优秀的教师呀!就算是一个人在上课,他的课讲得仍然那么认真。他的虔诚同样使我感动不已。是呀,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不满,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真诚地对待生活,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就拿我来说吧,我一直是班上的好学生,老师经常让我去帮助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一开始,我很不乐意,觉得那样做耽误了我的时间和精力。于是,我心不在焉,他们有不会的题,我只管把我的作业拿去让他抄抄,为什么这样做,我也不讲。后来,我看了这个故事,才明白要真诚地对待一切,这不但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呀。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总是有抹不掉的愧疚。

直到今天,那位老师的话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时时刻刻提醒我:做事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诚恳地对待一切,真心为别人做好每一件事!尊重他人也就等于尊重自己,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create_time]2016-04-27 19:58:06[/create_time]2016-05-12 18:11:1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86[alue_good]逮水r9[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1a9edf0.83qIm5qNL4oa4OV4P3CuaA.jpg?time=4694&tieba_portrait_time=4694[avatar]TA获得超过2.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473[view_count]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范文精选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范文(1)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由著名演员孙海英主演的一部乡村教育故事片,优美的旋律,感人朴实的画面,随着故事的进展,影片很快就把我带进了江西那个美丽的小乡村之中。

  乡村里的教师宋文化,在山区小学代课20年,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教学,即便是没有编制的工作,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做着。可是,落后的教学环境,家长的质疑,让生源逐步流失,最后课堂里只剩下一个学生——唐明明。

  一位学生,一位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又会发生什么样子的故事呢?也促使我和观众一起,被电影深深地吸引。

  这部影片和冯小刚导演,张艺谋导演的影片相比,这部影片绝对是小制作。但是,这部小制作的影片,却反映了两个社会大问题:这也就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和乡村代课老师的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乡村里的留守儿童,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影片《一个人的课堂》,在导演李军林的描述中,也给我和其他的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唐明明自幼命运多舛,被亲生母亲抛弃,父亲又不慎从13楼摔下,面对着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年迈的奶奶无钱治病,父亲工资无从讨要,热爱学习的唐明明与老师宋文化之间,也在《一个人的课堂》中,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宋文华是一位乡村里的代课老师,代课老师是指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特定历史阶段一部分教师群体,无法享受与正式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劳动强度、福利等,却充满艰辛的默默的为教育事业而奉献。

  影片里代课老师宋文华,受到了无数的奖励,但是当领导不让他代课的时候,他依然默默地选择了接受,而当新来的大学毕业生老师,无法承受乡村教书,辞去教师工作的时候。面对需要教育的孩子,宋文华又默默拿起来教鞭。

  乡村里的代课老师宋文华,让我们肃然起敬。

  感谢李军林导演和全体剧组的人员,为观众奉献了这么一部充满了乡村风情的优秀影片,听李导演讲:这个故事,很多也来源于他青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经历,为了真实地还原当下代课老师的生活,摄制组走遍了甘肃、山西、云南、江西等地选景,影片经过了四年的筹备,三个多月的拍摄,六个月的后期制作。

  剧组在三百多名本土群众中,挑选了留守儿童、留守村民、留守老师等角色,他们原汁原味的出演,给剧情增添一份具有江西赣州地方特色的乡土味儿。

  优美的旋律,感人质朴的画面,聆听乡村学校里,由著名影视演员孙海英敲起的叮叮当当上课铃声,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回到了童年的小村庄,还像孩子一样,伴随书声朗朗,跟随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走进了我心灵的故乡。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范文(2)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以江西赣州地区宁都四中曾庆平老师为主人公原型,着力刻画宋文化的敬业精神以及与留守儿童唐明明之间的师生之情。有人曾经说过:“生命就是他的追寻过程和创造过程,生命的意义并不在那个最终的结局上面而在生命的过程中,当生命把它所追寻所创造的全部内容都展现出来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实现了。”宋文化老师一直执着于讲台,哪怕只有一个学生都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当他把知识传递给明明,看着明明走进更好的学校时,他的生命价值便得以体现了。农村代课老师或许是落寞的,可是为了让住在大山里的孩子有书读,一切就变得有价值了。《一个人的课堂》题材充满着温情,虽然乡村教师和留守儿童他们本身的命运是有一些悲凉的,但是他们之间的故事却处处感动着我们。影片淡化了宋文化以及明明的悲苦,而多了一份温暖。

  整部影片的镜头是充满诗意的,正如俄罗斯电影人德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所认为的,“诗”是一种对世界的了解,一种叙述现实的特殊方式,反映在电影中便是“一种生命的准确观察”。诗意是电影出彩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质朴的农村在镜头下是唯美、清新的,画面时时展现着诗歌一样的美感。无论是中国的诗歌还是国画都在追寻意境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中国美学委婉的表达。在《一个人的课堂》里导演力求实现自己唯美的审美风格。上天在某些方面一定是公平的。越是经济贫困的山村,或许它的景色却是出人意料得美。电影中并没有炫酷的特效镜头,但每一场画面都是精雕细琢,简洁而洗练的。镜头下的山村风光也是没得如出水芙蓉,天然雕琢。一个自然美丽的山村,雨中显得特别空灵,故事就是在这里缓缓展开的。青翠欲滴的山,整齐的菜畦,黛瓦白墙的房子,蜿蜒的路,一切朴素的镜头都充满浑然天成的灵气。这里的人们虽然不富裕却生活在一曲牧歌里。乡村田园,令人沉醉。绵延不断的绿色遍布大山,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穿过,学校从容不惊地座落在村子里。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这样写道:“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幅图景,像是对天堂的回忆。天堂里的生活,不像是一条指向未知的直线,不是一种冒险。它是在已知事物当中的循环运动,它的单调孕育着快乐而不是愁颂。”确实无论是宋老师的坚守还是明明的阳光,都是在创造希望和价值。现实虽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未来必定是充满憧憬与希冀的。导演朴素地讲述这个故事,并没有刻意地博取观众的怜悯与同情,也没有轻易地给出走出困境的途径,影片结尾的时候,宋文化还是丢掉了老师的身份成为了大城市中的一个小民工,而明明在校门口不舍的眼神中也隐含了一些对未知的不安全感。他们的心中都有无奈和迷茫。但他们的心中是快乐的。

  色彩会给观众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渲染整部影片的氛围。在《一个人的课堂》中,导演对色彩的运用也是独具匠心的。绿色是整部影片的主色调。山村的颜色是绿色的,平和、宁静。宋文化所从事的职业也是充满着希望的,对于大部分山里的孩子来说读书确实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出路。做为一名老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这个职业影响了很多人的命运。正如大红色调的《红高粱》,以黄颜色为主色调的《黄土地》,绿色基调与《一个人的课堂》这部影片的主题也是相得益彰的。

  对于一部节奏缓慢、故事情节比较单一的影片来说,演员的表演是非常显功力的。孙海英和王乃训在影片中的表演可圈可点。宋文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乡村代课教师的形象,多少年一直在简陋讲台上教书育人,用自己的大半辈子诠释了一名老师默默奉献、无私敬业的人生追求。影片中经常可以看到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村子与学校之间,菜园子、山间小路、雨中的学校都显得格外干净,那是大城市很难拥有的纯粹。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是格外纯朴的。孙海英饰演的宋文化与王乃训饰演的唐明明之间有着深厚的师生之情。宋老师的课堂从四个学生变成了明明一个人的课堂,但他始终如往日般一丝不苟地给明明上课,这是一个老师的坚守。当他面临计算机考试的时候,他在纸上画出电脑界面,为了练习电脑甚至去了网吧,最后晕倒在考场上。观众看到了一个乡村代课教师的无奈处境,他是多么热爱讲台,多么怕失去老师这个称呼,多么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正式的老师,可是他还是会随时失去“老师”这个身份。在宋老师心中教书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所以无论课堂中有几个学生,他一直坚持起立、升旗、打铃这些传统的上课仪式。宋老师为了明明放弃了去大城市的机会,更放下了曾经被辞退的尊严。当明明因为要照顾卧病在床的奶奶而无法去上学时,宋老师竟然背起了黑板,把教室搬进了明明的家里。他为明明所做的一切已经远远超越了老师这个职业的范畴。当镜头落在明明奶奶舒心的笑容上,这个笑容里带有的不仅仅是感激,更是对乡村教师这个职业无比的崇敬。乡村老师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意味着什么在观众心中也有了沉甸甸的份量。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够传递一种文化,让观众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源远流长,而其所提倡的“忠义礼智信”影响颇深。宋老师对讲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便是对“忠义”最好的诠释。他无怨无悔地守在简陋的教室里,给村里的孩子带去知识是他最大的责任。他用大半辈子的时间默默地爱着他的学生和工作。宋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并不多,但他并没有接受学生的高薪工作邀请,那种甘于清贫却始终坚守的精神是多少中国文人共同的品质。当然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宋老师与明明之间深厚感情的含蓄表达。在明明参加跑步比赛前,宋老师陪着明明一遍一遍地练习起跑与撞线的动作,一次又一次宋老师陪着明明一起跑向胜利。或许那条并不平坦的山路已不再是一条普通的山路,那是奔向未来的冲刺,是明明也是宋老师对人生的憧憬。许多关于生命和生存的哲学寓于其中,为影片增加了生命感和厚重感。

  《一个人的课堂》对留白、长镜头等电影艺术手法的运用,让影片具有独特的美感。导演对空镜头的运用通常能够很好地实现留白这种艺术手法。空镜头常常能够给人们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观众在画面中融入自己的故事。就像中国的山水画一般,“空”恰恰却是一种饱满的叙述。空镜头的运用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美丽的乡村,同时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美丽的山村风光与困境下的人们形成了强烈反差。学校里布满青苔的空地,湿漉漉的空气,影片中似乎很多时候都在下雨,一开头故事便是从雨点声中开始的。雨好像是一种充满哀愁的东西,的确不管是乡村代课老师还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处境都是相对悲哀的。而极富东方美学的长镜头的运用让整个故事如同娓娓道来般流畅。



  电影是光与影的艺术。这部影片在用光方面也是极其考究的。故事中有一段场景是宋老师背着黑板去明明家上课的时候,室内的光线是比较暗的。而躺在床上的明明奶奶脸上的光却是充足的,她的轮廓十分清晰,特写镜头下她的每一个表情都在呈现她内心细腻的变化。整个场景就像一幅油画。

  《一个人的课堂》就像一首清新隽永的用镜头写下的一阕小诗,它的创作带有很强的社会现实记录。其对乡村代课教师以及留守儿童现象的探讨与关注中表现了创作者对理想、生命的思考。没有过多的戏剧冲突,只是慢慢道来的一个故事。一个教室里,两个角色,却是说尽了多少农村的现状与处境。人物故事虽然简单,透过平凡的故事呈现出生活中的真谛。电影作品最打动观众的地方往往不是多绚丽,多高深,而是真诚。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做作和煽情的痕迹,导演只是在很真诚地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朴实地表达故事的张力。或许很多观众的童年都有留守儿童留下的影子,导演说这部电影算是对他自己成长的回顾,其中很多元素和环节都是他过去生活的一些影子。观众看到这样的题材会感到特别亲切。做为一部公益电影或许它的社会意义是远远超越商业意义的,其筹拍的艰辛也是可以想象的,导演为了拍这部影片等待了十年。《一个人的课堂》关注现代人的真实状态,不仅纪实性地再现了乡村代课教师与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更带着观众去探寻了他们精神层面的现状与需求,用以一种温情的方式去讲述他们内心的真实向往。显然这不是一部仅仅停留在视觉观感上的电影,而是会让观众思考的影片。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都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当我们静静地看着这个故事时,看到的也不会只是这个故事,而是对这些生活窘迫的群体关注。


[create_time]2022-07-14 16:43:51[/create_time]2022-07-24 11:15:2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远景教育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49f9e5c.kcbVHe4AoW5N6vK2Xg2vpw.jpg?time=4747&tieba_portrait_time=4747[avatar]TA获得超过421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0[view_count]

在大学里总是一个人是种怎样的体验?

一开始的焦虑不安,到后来的逐渐习惯并享受这个过程。高中时我不是一个人,在学校有两三个可以说得上话的同学,走读所以晚上回家有家人陪伴。也想不到上了大学竟成了独行侠。刚上大学,我就被分配到了师姐的宿舍,学校要求把宿舍的空床位填满,所以一些新生会被安排到这些已经有老生在的宿舍,好巧不巧我就是那个新生。因为没和同班同学安排在一个宿舍,又与师姐们的课表不同,所以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吃饭成了我大学里的必修课。一开始都是不习惯的,会向家人和朋友哭诉抱怨,会很想家。但车费贵没资格任性,不能改变那就接受。渐渐地就会发现,一个人也挺好,做事快,效率高,也不必迁就别人,迎合别人,自己不喜欢的事就可以不做,喜欢的事就放手去做。偶尔听到其他宿舍的人闹着要换宿舍这些问题也会唏嘘感叹一下。也许有人会说是孤独,但我觉得,是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我有更多时间去发掘和探索更广的世界,更多的可能。当然,这并非是倡导脱离集体,集体活动我一定会配合,不是集体活动时我不再太依赖他人,如此而已。

[create_time]2021-10-31 14:02:40[/create_time]2018-02-06 14:16:06[finished_time]6[reply_count]3[alue_good]哦zml[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c970d31.0Q_zpb8hNkAfB_JyFPmMPw.jpg?time=7659&tieba_portrait_time=7659[avatar]超过2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46[view_count]

上一篇:制钉机

下一篇:习惯了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