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是怎样的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嵊州市越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08年,福建省芳华越剧团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尹派)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越剧的6大特点 :创新。越剧一直在求新求变,但又不失自身的意味。一直拥有创作活力的剧种才能活得下去。服饰、场景、意境俱佳。通俗易懂。越剧唱词比较优美,也易懂,属于雅俗共赏。唱词大多通俗易懂又不失精巧,咬字清晰,偏官话。剧情完整。越剧会尽力地保持剧情的完整性,前因后果交代的十分清楚。唱腔优美越剧流派唱腔纷呈,特色鲜明,满足观众的不同口味,甚至这种流派特色还影响到各个流派塑造的人物气质。女小生越剧是一个女性化的剧种,其中最有特色的标志性的行当就是女小生。
[create_time]2023-04-28 10:52:01[/create_time]2023-05-10 20:07:1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恭鸿畅fp[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3fe8e75.dilKVb-Dwfsa61vnHFWyuA.jpg?time=3601&tieba_portrait_time=3601[avatar]超过60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努力挣大钱[intro]106[view_count]越剧代表作有哪些?
越剧代表作有:一、将原唱书节目变成戏曲形式演出。如《赖婚记》、《珍珠塔》、《双金花》、《懒惰嫂》、《箍桶记》等剧目。二、从兄弟剧种中移植。如从新昌高腔移植的有《双狮图》、《仁义缘》、《沉香扇》等剧目,从徽班移植的有《粉妆楼》、《梅花戒》等剧目,从东阳班移植的有《二度梅》、《桂花亭》等剧目,从紫云班(绍剧)移植的有《龙凤锁》、《倭袍》、《三看御妹》等剧目。三、根据宣卷、唱本、民间传说的故事编写。如《碧玉簪》、《蛟龙扇》、《烧骨记》等剧目。名称由来“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create_time]2022-03-26 20:06:44[/create_time]2022-04-01 16:36:01[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3[alue_good]杨老师秒懂课堂[uname]https://wyw-pic.cdn.bcebos.com/2934349b033b5bb5e3420f6724d3d539b700bc95[avatar]分享生活酸甜苦辣咸,喜怒哀乐。[slogan]分享生活酸甜苦辣咸,喜怒哀乐。[intro]9088[view_count]越剧简介、起源、特色
展开全部 越剧简介 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里,越剧是盛开在江南的一朵奇葩。她以细腻的表演,委婉的唱腔和优雅的风格,令人陶醉。越剧虽然从诞生到现在还不足百年,但已是继京剧和梆子之后的全国第三大剧种,也是浙江省内流传最广,深受欢迎的第一大剧种。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农村。最早是贫苦农民为了生计,使出善唱民歌小调的本领,沿门唱书以乞求施舍。后来,唱书进入城镇、茶楼、大户人家的厅堂,最后转为上台演出,这标志着越剧的诞生了。 20世纪20年代后,越剧从浙东山间走出,进入宁波、杭州、上海等城市。民间艺人不断创新,使越剧形成崭新而又独特的音乐风格,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接受。在当时的上海,越剧风靡一时。 20世纪40年代开始,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姐妹,为了抗日救国,振兴中华,树起新的越剧的旗帜,对越剧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使越剧表演的题材内容有了突破性的改变。为筹集资金自建剧场《山河恋》义演,汇聚了“越剧十姐妹”,在越剧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之路,流派纷呈,名人辈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等优秀剧目不断涌现,还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剧新秀不断崛起,出现了以茅威涛为代表的“小百花”和许多优秀剧目,如《五女拜寿》、《汉宫怨》等,标志着越剧又一辉煌时代的到来。 越剧起源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它位于绍兴南邻,东有高耸云霄的四明山,西有陡峭险峻的太白山,富有神话色彩的天姥山在嵊县的南面,北面则是巍娥的雩山。清澈的剡溪穿过群山注入曹娥江。嵊县古称剡县,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采的民间文艺。溪山相映如画的秀丽景秀景象,在东南山水中久负盛名。古人称这里“气聚山川之秀,景开图画之奇”。谢灵运、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陆游、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汤显祖、袁枚等杰出诗人,都曾赤到这里游历,并留下了脍灸人口的诗篇。在嵊县一带,流行着“看牛山歌”、“三番十二朗”、“摇船调”等民间音乐,“辕门”、“十番”“绣球”等大型器乐,布龙、草龙、高跷、跳无常、舞狮、划龙船、仙鹤舞、翠瓶舞、回头拜、大头等民间舞蹈,还流行着绍兴大班“紫云班”、“新昌高腔”、“东阳滩簧”、“余姚滩簧”(即“鹦歌班”)等戏曲。徽戏和本地道士班组成的“目莲戏”、“孟姜班”以及佛曲“宣卷”等也很普遍。这些扎根在群众之中的艺术形式,五光十色,是越剧产生的肥沃土壤。 越剧的前身“落地唱书”。这是一种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这种说唱,最初是由民间艺人金其炳创造的。金其炳是嵊县西乡马塘村人,原是个农民。一八五二年的一天,他在田头晒谷场上唱几句新闻,每句的尾部都带有{工尺普}上的{四工合上尺}几个音,作为衬音拖腔。这种唱法,有点类似佛曲“宣卷”中每唱一两句就宣一声佛号“南无佛,南无弥陀佛”。不过,唱的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佛无关,拖腔不能宣佛号,于是用上了{四工合上尺}。群众觉得曲调简洁流畅,灵活动听,便纷纷向金其炳学,不少人还正正经经地拜他为师。金其炳教出的一些徒弟,日后都成为有名的唱书艺人。这种曲调,就称为{四工唱书调}。 唱书,起农民的一种自娱性的形式,劳动之后,用唱书来进行娱乐,称为“田头唱书”。一八六零年前后,自娱性开始改变了。为什么呢?原来清朝 *** 由于加紧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进一步加重了田赋捐税,农民生活更加困苦。贫苦的各破产的农民为了谋生,开始用唱书作为弥补经济厄的手段。那时是一个人单独出门,大门,左肩背一个干粮袋,手里拿一根长长的旱烟袋,敲着门槛作伴秦。沿北京时间卖唱,乞讨年糕、粽子。从秋收之后到第二年清明播种之前,是一段农闲时期,会唱书的农民纷纷外出,从本县渐渐流入附近的东阳、义乌、桐庐一带。 唱的内容一是小段,多是吉利话,当地叫“彩话”,譬如到了一家商店门口就唱“南货老板发大财,金银财宝滚进来”之类;一是农村生活中的小故事,如《蚕姑娘》,唱姐妹二人在养蚕中的乐趣,《绣荷包》,唱美多娇和赵文标的热恋。后来,唱书艺人丢掉了旱烟袋,改用毛竹做起的尺板和毛竹做的笃鼓来伴奏,又从一人单独唱发展两个人搭档,主唱者拿尺板,称上档,帮唱者拿笃鼓,称下档,这个时期,称为“沿门唱书”。“沿门唱书”主要是在农村里,几年之后,民间艺人逐渐进入城镇茶楼,并且与茶楼订好合同,有了相对稳定的演唱地点。这时“沿门唱书”便 发 展 为 “落地唱书”。演唱的形式也相应地起了变化:主唱者前面放着一个案桌,边说唱边用手一些简单的动作,帮腔的人在案桌旁边,以尺板、笃鼓伴奏,并和以尾腔。由于听众成分变成城镇居民,而且不只是一家一户,演唱的内容如仍是一些通俗的小段便不能满足听众的要求,于是增加了一些反映古代的生活的大书,包括才华佳人的爱情故事和帝王相处理军国大事的故事,俗称“武书”。当时有“文书走田庄,武书进茶坊”的说法。演唱长篇高,帮腔呆板,比较单调。艺人们在实践中寻求新的曲调。 一八 *** ,艺人金艺堂在余杭县葫芦桥茶楼唱书。唱书之余,他还要修鞋子。一次,他修鞋时听到“湖州三跳”艺人卖唱,曲调比较舒缓,帮腔也较灵活,就耐心地听,偷偷地学,把“湖州三跳”的长处吸收过来,融化进{四工唱书调}之中,部帮腔用“呤吓呤呤吓”,所以称{呤吓调}。由于这种曲调吸收了“湖州三跳”的成分,所以艺人们又称之为“湖调”。这种曲调,唱长篇书目比较灵活多变,适应性和表现力也较强。嵊县的艺人以剡溪为界,分为南、北两派,虽然共同奉金其炳为祖师,但演唱风格各有不同。{呤吓调}在 实践中也发展成{呤吓南调} 和 {呤吓北调}。{南调}比较粗犷激昂、爽郎明快,旋律进行多跳跃跌宕,书目多从民间故事和民间戏曲中翻来,如《乌金记》、《桂花亭》等。{北调}则比较委婉舒缓,发音讲究音准确和口形变化,板式和曲调吸收了多方面的长处,比较丰富,变化较多,曲目则主要从“传书”如《珍珠塔》、《七美图》、《倭袍》等中翻编。到二十世纪初,演唱形式又有了发展:演唱时,主唱者先拍净木,念定场诗;唱书不但伴以身段动作,还根据故事中人物的身分区别出生、旦、净、末、丑五色嗓音。伴唱的人除帮腔外,还插入简短的对白;位奏也增加了“三跳板”。这时,称为“台里书”或“走台书”。以“田头唱书”到“沿门唱书”“落地唱书”,直到“走台书”,曲调逐渐丰富,表演成分增加,戏剧色彩日益浓厚,为越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一九零六年清明前的一天,嵊县的一批南派艺人在于潜县腊瓶村附近的茶楼唱书。当地的群众说:“你们又会做身段,又能分五色嗓音,何不上台演演看!”艺人们答应试试看。群众在腊瓶五村的晒谷场上用稻桶、门板搭起了露天舞台,并主动借给他们竹布衫裙和女人用的脂粉,让们们“清水打扮”起来。第一天演出的是《十件头》、《倪凤扇茶》演员有钱景松、李世泉;第二天演出了《赖婚记》、《绣荷包》又加 入了袁福生、高炳火、李茂正、金世根。 这消息很快传到了余杭唱书的北派艺人那 里。他们有四个班共九个人,住在一户陈姓人家。年纪最轻的的马潮水提出也演演戏试试看,被师父打了一个耳光。但是,陈家也劝他们演,别的艺人也有兴趣,于是便 分派角色,会聚串戏,演出了《珍珠塔》。 那时的唱书艺人,几乎都是半农半艺。清明节到了,大家都从外地赶回家种田。曾在于潜县腊瓶五村演出的钱景松、李世泉、高炳火等回到故乡嵊县东王村,讲起在外面演出的情况,当地群众觉得很新鲜,纷纷要求他们在本村演出。三月初三清明节这天晚上,大家在东王村的香火堂门前搭起一个台,从本村人家借了服装。有位新结婚的媳妇还拿出自己的嫁衣。钱景松、李世泉、高炳火、袁福生、要茂曾、倪生标、何有兴等七位艺人演出了《十件头》、《双金花》。第一天演完,群众兴高采烈,第二天仍要他们演出。“嵊县人自己能演戏了!”这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演出时,周围各村有许多人赶到东王村观看。香火常前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接着,临近的东山村、沈家村都请他们去演戏。演了两天之后,东王村又让他们回来在本村再演。然而,就在这时,一场风暴来临了。 原来,东王村离甘霖镇只有三,四里路。甘霖镇又叫“两头门”,在嵊县算得上一个大镇。镇上有个大恶霸,叫万金焕,担任团练,控制着一支地主武装。他手下有十八个“空手人”,都是凶恶的流氓打手,在这一带横行霸道,鱼肉乡里。他听东王 村有人竟然自己演起戏来,事先又不向自己投帖子送礼,扬言要给东王村一点厉害看 看。谁都知道,这家伙心狠手辣,鱼这样的话会给东王村带来什么后果。然而,东王 村的群众并没有被吓倒。他们愤愤不平地说:“演戏犯了什么罪?”艺人们从沈村回 到东王村后,还要不要演?照样演。可是,对恶霸万金焕的威胁,也不能等闲视之。 这时,东王村有个叫李海法的站了出来。李海法是个有学问的人,经常到绍兴,杭州 等地方走动,接触过“同盟会”、“光复会”的人士,接受了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 权”的思想,很有正义感,算得上一个有开明思想的士绅。万金焕之流背后骂他是 “乌带党”,但见他与上面官府有来往,也不得不惧他三分。李海法因事外出,没有 看到香火堂的第一次演出;不过,他回家后,听女儿讲了演出的详细情况,又听说“两头门”的恶霸要来逞凶,便和村里人商议,做好准备。村里的群众早不对万金焕恨之入骨,纷纷表示这次要和万金焕决一高低。那晚演出前,东王村的所有进出口除留下一切由他担待,抬着棺村到县里去打官司。万金焕事先派了一个手下人扮做卖烧 饼的到东王村侦察情况。这个探子见东王村已经做好准备,连忙回去报告。万金焕迫 不得已,只好罢休。东王村香火堂演出又开始了,气氛虽然有点紧张,观众情绪却格 外热烈。为了与“绍兴大班”相区别,有人提议管这种戏叫“小歌班”。由于伴奏只是尺板、笃鼓,发出“的的笃笃”的声响,所以后来 人 们 又 称 之 为“的笃班”。一九0六年三月初三清明节,就成为越剧的诞生日。一场风暴虽然过去了,但是,“小歌班”从出世的时候起就遭到的厄运并没有结束。新的打击和斗争,并没有停止。 “的笃班”这株幼苗,刚刚破土而出,就受到霜冻雪打,险些天折。然而,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受到群众的欢迎,尽管受到摧残,依然顽固地生长起来。自从东山王村演出以后,唱书艺人纷纷登台。接着,在嵊县剡溪南北两岸又办起了许多科班,专门培养“的笃班”演员。第二年已进入县城,以后又逐渐向新昌、诸暨、绍兴、上虞、东阳等地发展。演出的剧目有《赖婚记》、《珍珠塔》、《乌金记》、《金龙图》、《双金花》、《金凤姑娘磨豆腐》、《拣茶叶》、《绣荷包》等。一九一零年,钱景松、俞柏松戏班首次进入杭州,在拱墅桥荣华戏院演出。这个时期,都是男演员。有些年轻人问:为什么越剧起初全是男演员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小歌班”刚从说唱形式演变为戏剧形式,第一代“小歌班”演员几乎都是唱书艺人,在他们当了演员之后,有时仍然还要以唱书谋生。那时,封建思想还很农厚,女子是不能随便出门抛头露面的,当然更谈不上唱书演戏了。 男班艺人在绍兴和杭嘉湖一还流动演出,受尽了压迫。官府和财入们看不起出不 承认“小歌班”,把它诬为“淫戏”,不准演出。一九一三年,马潮水与费彩棠、裘 水根等艺人组织了“醒世社”科班,在诸暨县碑头草搭桥演出《双金花》、《黄金 印》,当地警察分所的所长带领警察去捉人,把行头(即戏装)烧掉,还让唱小旦的宋贤卿打扮成何兰英,在诸暨县的街道上游街示众。这是多么大的侮辱哇!群众非常同情艺人,他们看在眼里,心中不服,便自发地组织起把警察所砸掉了。马潮水等人逃到乡下,只好仍以唱书为生。以后,他们在新登县、余杭县演出,又先后被抓入监牢。一九一六年,他们在嵊县三界镇对面的一个小村子里演出,又一次被警察捉去。警察所长审问时说:“你们什么事不好做?为何要做“小歌班”?马潮水回答:“做戏是劝人行善,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人在世界上有三劝:一是硬劝,用王法,做了坏事打、关、杀;二是善劝,宣卷呼素劝人行善;三是花劝,台上做出好坏,善恶分明,坏人传骂名于人间,好人流芳百世。”。警察所长听了,张口结舌,恼羞成怒,要把他押到县里。马潮水这番话,说明艺人们敢于藐视王法,有正义感,他们演戏并不仅仅是为了博人一乐,而是有劝人行善、惩恶扬善的愿望的。至于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们的看法可能还是很朦胧,但这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能苛求艺人们的。象马潮水等被捉、被关、被侮辱的遭遇,绝不是孤立的、个别的。但是,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因遭受迫害、打击而屈服,而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下来,并谋求“小歌班”更大的发展而挣扎着。 “小歌班”出世后在浙江活动了十年,这时已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几年了。绍兴、嵊县有一些到上第做生意,就想把“小歌班”介绍到上海。艺人们当然也希望到上海这样的一个大城市去打开局面。一九一七年(即民国六年)四月,由新昌县梅赫地方的杨少卿老板介绍,第一批艺人首次到达上海。他们在嵊县上碧溪村的袁生木家中集中,由一个名叫小金黄的人带领先到宁波范瑞娟简介,然后乘轮船去上海,在十六铺码头的新舞台演出。演员有袁生木、金荣水、俞存喜、费彩棠等约二十人。由郑小火任派场师父(相当于现在的导演舞台监督),由俞传皓专门接调(管内外联系)。十六铺在上海老城边上,是水路运输的集散地,比较繁华。不过,“小歌班”当时演出 的“新 舞台”,并不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京剧演夏月润、夏月珊演新戏的那家“新舞台”,而是一座只有二三百个座位的草棚。第一夜演出的剧目是《碧玉带》、由袁生木演王宝,袁开山演刘文英,俞柏松演陆青莲,谢大炮演包公。接着又演《七美图》、《白玉带》、《失金钗》、《七星剑》、《蛟龙扇》等戏,哈哈大笑,觉得太简单、太粗糙了。因为艺人们到上海演出还保持着在乡下演出时的风格,伴奏没有丝弦,只用尺板和笃鼓敲出单调的声响;遇到饮酒、过场这些需要伴奏音乐配合的地方,只好用人的嘴吹出“梅花”之类曲牌;演武戏时,也没有锣鼓,只是借来一只大鼓,用手而不是用鼓槌敲出锣鼓点子,这比在乡下稍进了一步---在乡下是用手敲桌子来代替锣鼓。另外,人声帮腔唱“呤吓调”,观众也很不习惯,至于身段动作,就与京戏、绍兴大班等不能比了。这样演了两个月,观众越来越少,维持不下去了,班子只好散掉,演员回到浙江。观众谈起这种戏来,称之为“的笃戏”或“的笃班”,最初多少也含有轻蔑的意思。 “的笃班”第一次进上海,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艺人们并不灰心。一九一八 年,由老板俞基春包班,有两班艺人第二次进上海,在观音阁码头锦花园戏院演出。一班是北乡的魏梅朵、马阿顺、张云标等,唱“呤吓北调”;一班是南乡的白玉梅、王永春、俞柏松、马潮水等,唱“呤吓南调”。南乡艺人不久并入北班。然而,还是打不开局面。于是,“的笃班”只好与绍兴大班同台合演,大班在前,“的笃班”在后。演了一陈子,又只好回乡。不过,在与绍兴大班合演时,“的笃班”艺人学了不少东西。 一九一九年,由老板王金水、俞基春和周钜成介绍,“的笃班”第三次进上海,在海宁路新疆路口北公益里华兴戏院演出。演员有白玉梅、王永春、马潮水、费彩棠等。演员们这时已经很注意从京戏、绍兴大班中学习。他们意识到自己没有什么家底,没有什么本领,所以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很起劲。在表演上,他们也向京戏学了开打动作,还用了打击乐。不过,这次仍然失败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然敢于吸收,但还不善于融化,学别人的东西只照搬过来。结果,这里象京戏,那里象绍兴大班,自己的特色却不鲜明。因此,仍然得不到观众的承认。三次失败,艺人们仍不泄气。白玉梅离开上海前就拉着一个常来看戏的同乡的手说:“吃一堑范瑞娟简介,长一智,我们一定要想法在上海站住脚跟!”一九二零年,白玉梅、王永春、魏梅朵、马潮水、张云标、张子范等四十余名艺人,第四次进上海,在海宁路天宝里明星第一戏院演出。这次终于打响了。为什么这次会赢得观众的承认?最主要的原因,是带来了有自己特点的剧目。第一出戏是《碧玉簪》,第二出是《琵琶记》,第三出是《梁祝哀史》。接着又请了游龙生编了《孟丽君》,请陈叔谋编了《弥勒佛》。这些戏有头有尾,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很快便受到观众的欢迎。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正处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反封建的新思潮方兴未艾,这几出戏,尤其是《梁祝》、《碧玉簪》、《琵琶记》,尽管还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不少糟粕,但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封建制度下妇女的悲剧遭遇和不幸命运,适应了广大观众,特别是妇女们反封建的要求。王永春、白玉梅等对这几出“骨子老戏”进行了加工,使情节、语言更加生动丰富,因而赢得了观众。戏班第四次进上海以后,营业日益兴旺。老板周灵芝和关之羽合股,把华兴戏院翻造为“升平歌舞台”。周灵芝是嵊县开元人,从家乡找来周绍堂、周小灿、周林芳等三位琴师,再加上演员魏梅朵、马潮水、张云标共六个人,成立了一个小组,对音乐进行了改革,共同研究唱腔和配乐。他们觉得演小旦的唱男腔总不太雅,就打算改用高腔,唱小嗓,但是除魏梅朵之外,其他唱旦角的都学不会。他们又在唱帮腔时加上一把板胡,拉的是[反二黄]以“1”、“5”两音定弦,这在绍兴大班中 称[正宫腔],简称[正调]。[正调]就成为“的笃班”的音乐进入亲阶段的标志。以后又进一步发展,云掉帮腔,改为过门,前面加引子;又改为清唱一句加一句过门;到一九二一年,大家觉得胡的声音太响、太粗、就改用平胡,而且连唱腔也一起伴奏。 这样就比原来文气多了。乐器中又加了一个“斗子”(又名“金刚腿”),乐队仍然是三个人,一个掌尺板带小锣,一个拉平胡兼吹唢呐,一个掌“斗子”兼敲鼓。贡调和板式也有所丰富,增加了[还阳调]、[清板]和从绍兴大班中吸收过来的[倒板]和[快板]。这一年,“的笃班”改称为“绍兴文戏”,开始在上海站住脚跟。一九二三年,“大世界”的老板黄楚九便与王永春、俞传海、马潮水等签订合同,请他们去演出。在“大世界”这个上海最大的游乐场所,有各种不同的剧种在演出,“绍兴文戏”进来之后,即增多了向其他剧种学习的机会,又能在竞争中得到提高,扩大影响。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绍兴文戏”得到上海观众的承认。得到上海观众承认,并不等于从些便一帆风顺了。“绍兴文戏”作为一个新出现的剧种,仍然被以正统自居的人看不起,长期被当作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东西。艺人们依然没有摆脱受侮辱、受迫害的地位。包探、流氓曾不止一次借故将王永春、马潮水等捉云,敲诈勒索一笔钱再放出来。军阀孙传芳和卢水永祥开战时,还抓云三十多个演员,要把他们送到战场上云替死。环境虽然艰苦,男班艺人们却闭住一口气,在艺术上更加上进。一部分演员,如白玉梅与王永春、魏梅朵与张云标这两对搭档,老生中的马潮水、童正春等,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男班四进上海,为越剧在上海打开了局面。这个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越剧特色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create_time]2022-10-12 21:18:19[/create_time]2022-10-25 02:36:1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白露饮尘霜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208c21a.f9V9VBE3sEUezgRl5aWFkg.jpg?time=4585&tieba_portrait_time=4585[avatar]TA获得超过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40[view_count]
越剧起源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也称绍兴戏,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先后在杭州和上海发展壮大起来,流行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嵊州市越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08年,福建省芳华越剧团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尹派)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上,越剧参与其中。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嵊州市越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获得越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0年5月,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名单。基本信息中文名越剧代表人物越剧十姐妹别名绍兴戏剧批准时间2006年非遗级别国家级展开名称由来“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create_time]2022-11-26 03:06:32[/create_time]2022-11-22 19:27:40[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1[alue_good]清浅时光3c[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5fad6b9.fliWs1fb7ezXiXYKkN9oKw.jpg?time=8422&tieba_portrait_time=8422[avatar]TA获得超过10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7[view_count]
越剧十大经典
越剧十大经典唱段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何文秀》、《碧玉簪》、《赖婚记》、《珍珠塔》、《双金花》、《穆桂英挂帅》、《沙漠王子》。1、《梁山伯与祝英台》该剧写祝英台女扮男装往杭城求学,路遇梁山伯结为兄弟,同窗三载,情谊深厚。祝父催女归家,英台行前向师母吐露真情,托媒许婚山伯,又在送别时,假托为妹作媒,嘱山伯早去迎娶。山伯赶往祝家,不料祝父已将英台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两人在楼台相叙,见姻缘无望,不胜悲愤。山伯归家病故,英台闻耗,誓以身殉,马家迎娶之日,英台花轿绕道至山伯坟前祭奠,霎时风雷大作,坟墓爆裂,祝英台纵身跃入,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蝴蝶,双双飞舞。2、《红楼梦》这个绝对是不可错过的经典越剧剧目,它改编自同名古典文学名著,故事中是大家熟悉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该剧于1958年2月18日至3月31日,首期公演于共舞台及大舞台,连演54场,场场爆满,观众达86343人次。3、《西厢记》被称为越剧四大经典剧目之一,是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之一,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经典剧目。该剧是根据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改编而成,讲述唐贞元间书生张生,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发生爱情的故事,歌颂了莺莺和张珙的纯真爱情和挣脱封建礼教桎梏的反抗精神。4、《何文秀》这也是最有名的越剧剧目之一,讲述了明嘉靖年间,“严党”专权残害礼部侍郎何忠一家,其子何文秀携妻王兰英连夜离家奔命途中,在海宁被恶霸张堂陷害,侥幸逃生三年后,何文秀金榜题名,沉冤昭雪的故事。5、《碧玉簪》是经典的越剧名家名段,金采风代表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香港玛丽莎公司出版了金采风、陈少春演唱的《碧玉簪》密纹唱片,改编后的《碧玉簪》虽然被讥笑为又是“中状元”、“大团圆”的老套,但它却成了越剧的重要保留剧目,常演不衰,而且常作为单折演出和教学之用。6、《赖婚记》该剧原系浙东民间传说,嵊县艺人改成落地唱书的书目,小歌班诞生的第二天,即1906年农历三月初四,由钱景松戏班在嵊县东王村首演,后为越剧常演剧目。1917年8月20日,男班梅朵阿顺班演出于上海镜花戏园。7、《珍珠塔》1961年6月上海越剧院将该剧整理成一本,首演于大众剧场。1980年,上海越剧院携《前见姑》一折赴香港演出。《珍珠塔》的故事源于苏州吴江同里,故事主人公方卿见姑,翠娥赠塔,陈王道嫁女的史实在同里源远相传。故同里设此景点,并称为“珍珠塔”。8、《双金花》《双金花》,越剧传统剧。写书生王文龙京试中魁,出使番邦,与家乡隔断音讯。其妻蔡金莲偕小叔王文虎逃荒外出,卖唱为生。富家女谈金花、谈银花姐妹通过听曲,对王文虎的身世产生同情,约其夜到花园赠银于他。9、《穆桂英挂帅》《穆桂英挂帅》又名《老征东》,讲述北宋时,西夏犯境。辞朝隐居的佘太君闻讯,遣曾孙杨文广、曾孙女杨金花去汴京探听。杨文广在校场比武,刀劈兵部尚书王强之子王伦,夺得帅印归来。穆桂英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愿再为它效力。佘太君深明大义,力劝她以抵御西夏侵扰,保家卫国为重,穆桂英放下恩怨挂帅出征的故事。10、《沙漠王子》该剧是1946年芳华剧团正式建立后的第一出新戏,是尹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越剧表现西域及蒙古族题材的第一个剧目。据说是取材于《天方夜谭》中的《越光宝盒》(另一说为取材于蒙古民间传说。),是越剧尹派代表剧目。
[create_time]2023-05-04 09:54:12[/create_time]2023-04-16 00:0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伴你娱行天下[uname]http://pic.rmb.bdstatic.com/5d9c987e511cd71b8f1d7f485c8e198a.jpeg[avatar]财务经理[slogan]你我一起娱乐,携手走天下,游人间。[intro]764[view_count]越剧是形成于哪个省的地方剧种?
01 浙江省 越剧是形成于浙江省的地方剧种。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也称绍兴戏,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先后在杭州和上海发展壮大起来,流行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州,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create_time]2022-06-14 16:04:55[/create_time]2022-06-16 19:40:1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老周涨知识[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2cdb57.oZcdeVBEUTFQhpaZDi5b0A.jpg?time=12704&tieba_portrait_time=12704[avatar]TA获得超过464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652[view_count]
越剧是形成于哪个省的地方剧种?
越剧是形成于浙江省绍兴呈现一带的地方剧种。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效果越剧在小歌班、绍兴文戏时期需要声音来表达特定情境时,大都用乐器模拟,如用胡琴拉出开、关门声,用唢呐吹出马嘶声、婴孩啼哭声,小锣打出水波声等。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兴起越剧改革,向话剧、电影学习,效果也使用特殊工具,制造出仿真声音,如用黄豆在竹笾里滚动,仿“雨声”,用抖动三夹板和白铁皮,仿“雷声”,用木制齿轮在帆布上摩擦,仿“风声”,用两个毛竹节筒有节奏地磕碰,仿“马蹄声”等。20世纪60年代,上海越剧院使用录音机制作仿真效果,在演出《火椰树》《胡伯伯的孩子》时,用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枪、炮声,创造出逼真的戏剧效果。音响效果是一项需要有较高技术管理、操作的专业,故剧团均设专人职司其事。
[create_time]2022-01-28 14:26:52[/create_time]2022-02-05 10:29:2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民生回答小助手[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9782e25.vEebnuYNHwI3eUNK4oKQSA.jpg?time=5376&tieba_portrait_time=5376[avatar]TA获得超过5910个赞[slogan]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关注民生问题。[intro]792[view_count]越剧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越剧是浙江省的地方戏。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简介1906年3月27日,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和大戏《双金花》(后半本)。这是中国越剧第一次登台试演,越剧(最初称“小歌班”)从此诞生,该日被称为越剧诞生日。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进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艺术粗糙简陋,观众寥寥无几。后续有3班艺人来上海但均告失败。在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后,艺术有所提高,1919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create_time]2021-09-26 10:41:01[/create_time]2021-10-07 10:21:4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3[alue_good]生活对对碰碰[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04ba83dc418601d96df60c61a8811e97.jpeg[avatar]专注生活日常、生活百科等小知识[slogan]专注生活日常、生活百科等小知识[intro]1730[view_count]越剧代表作是什么
越剧的代表作品有:《双珠凤》《家》《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八女投江》《柳市故事》《通达天下》《貂蝉与吕布》《蔡文姬》《苏秦》《情探》。 1、《祥林嫂》该剧较好地体现了鲁迅原著精神,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全剧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但在艺术处理上尚欠“戏曲化”,内容与形式还不够完美协调。1978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和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摄制成彩色宽银幕戏曲艺术片在全国放映。1959年,剧本被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上海卷》。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60年出版了该剧的单行本。1978年再版发行。该剧主要唱段由中国唱片社和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音带,发行国内外。2、《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越剧戏曲艺术片,由桑弧、黄沙执导,袁雪芬、范瑞娟主演,于1954年8月24日上映。该片讲述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书院读书,与同学梁山伯相爱,但祝父把英台许配给马家,梁山伯忧郁而死,英台殉情,二人化蝶永不分离。3、《八女投江》越剧现代剧,郭大宇根据史实,突破生活原形局限,于1995年编剧。 1995年由南京市越剧团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演出。导演韩林根,作曲王水庚,舞美设计余晖、张海豹。竺小招饰冷云,魏小梅饰小于,陶琪饰黄桂芳,赵时莺饰王娟,樊建萍饰胡秀芝,朱蔺饰安顺姬,李萍饰金霞,水小燕饰李秀珍。4、《柳市故事》《柳市故事》描绘了柳市一个普通创业家庭、一群先行者筚路蓝缕的创业探路历程,再现了改革开放在乐清柳市是如何起步的。5、《苏秦》越剧《苏秦》是张琳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后的又一新作。该剧讲述了战国年代,苏秦因落魄穷归,遭到家人耻笑,在妻子一番劝勉后继续读书,夜夜不眠锥刺股。一番苦读换得六国拜相后衣锦还乡的故事。该剧还有国家一级演员周燕萍及陈雯婷、娄周英、何梦莱、郑敏、楼慧琴、陈丽等共同主演。同时,越剧《苏秦》还将于6月赴杭州剧院献演。
[create_time]2022-02-24 10:13:06[/create_time]2022-02-15 16:24:5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清宁时光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66817d0.sg2uptlA4rVTuV_qaAgZJw.jpg?time=582&tieba_portrait_time=582[avatar]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33[view_count]浙江排名前十名越剧团
1.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于1984年5月2.浙江越剧团始建于1949年正式成立于1952年5月3.杭州越剧院组建于1985年底。4.杭州越剧院二团(桐庐越剧团)前身是建于1950年9月的桐庐民艺越剧团。1958年3月,从杭州下放至新登的新六越剧团迁至桐庐县城,更名为桐庐越剧团。1985年更名为杭州越剧院二团,有演职员50人左右。5.杭州越剧院三团(富阳越剧团) 前身为建于1951年10月的富阳镇城北业余剧团,1957年7月更名富阳越剧团,1985年9月更名为杭州越剧院三团6.余杭市小百花越剧团,前身是余杭县越剧团。1955年5月,余杭县众艺越剧团和德清县新立越剧团合并成立余杭县建新越剧团。7.海宁越剧团,始建于1957年8.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绍兴原有1951年组建的绍兴县越剧团,9.诸暨市越剧团组建于1951年。10.嵊州市越剧团前身为当地的新新越剧团。1953年改称嵊县人民越剧团。【摘要】
浙江排名前十名越剧团【提问】
1.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于1984年5月2.浙江越剧团始建于1949年正式成立于1952年5月3.杭州越剧院组建于1985年底。4.杭州越剧院二团(桐庐越剧团)前身是建于1950年9月的桐庐民艺越剧团。1958年3月,从杭州下放至新登的新六越剧团迁至桐庐县城,更名为桐庐越剧团。1985年更名为杭州越剧院二团,有演职员50人左右。5.杭州越剧院三团(富阳越剧团) 前身为建于1951年10月的富阳镇城北业余剧团,1957年7月更名富阳越剧团,1985年9月更名为杭州越剧院三团6.余杭市小百花越剧团,前身是余杭县越剧团。1955年5月,余杭县众艺越剧团和德清县新立越剧团合并成立余杭县建新越剧团。7.海宁越剧团,始建于1957年8.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绍兴原有1951年组建的绍兴县越剧团,9.诸暨市越剧团组建于1951年。10.嵊州市越剧团前身为当地的新新越剧团。1953年改称嵊县人民越剧团。【回答】
[create_time]2022-06-29 14:53:13[/create_time]2022-07-14 14:5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小鸭学姐[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de75ccb.ftdAM3QrULJI-OxBG0uDzQ.jpg?time=7629&tieba_portrait_time=7629[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333[view_count]
越剧的简介
展开全部
越剧
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袁雪芬简介,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 *** 、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1938年起袁雪芬简介,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create_time]2022-11-02 04:30:49[/create_time]2022-11-13 22:19:1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张三讲法[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7c7c989.PNHyyviQpkbkWYf_U9mbzQ.jpg?time=670&tieba_portrait_time=670[avatar]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