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诗句——《秋月》
《秋月》是北宋大理学家程颢的一首七言绝句,细品之后,你会发现,无一处写月的诗行,竟处处浸染着月色。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是如何的。 《秋月》原文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秋月》注释 清溪:清澈的溪水。 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澄(chénɡ)鲜:明净、清新的样子。 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dènɡ)清。 隔断红尘三十里:指溪水距离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远。“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这句与上句在一起,是说溪流隔开人间真是遥远,那溪上的白云,那山间的红叶,该是多么悠闲自在! 《秋月》的诗意/《秋月》的意思 清澈的小溪绕着碧绿的青山,在明净的夜空里,缓缓流淌,波动着皎洁的月光,涌动着融融的秋色。这秋色,仿佛隔绝于遥远的红尘之外,那溪上的白云,那山间的红叶,该是多么的悠闲自在,俨然被这幽幽的秋夜陶醉了! 《秋月》赏析 程颢(1023-1085),字伯淳,河南(令河南洛阳)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学者称明道先生。宋仁宗嘉祜二年(1057)进士。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理学奠基人,早年从周敦颐学,世并称二程。著有《明道先生文集》,由门人整理其日常讲录、经说等,后人将其与程颐著作同编入《二程全书》。 在这首《秋月》中,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怎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呢?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实写照。 我们再回过头来仔细品味一下,作品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程颢 (hào) 北宋,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create_time]2023-02-01 08:26:04[/create_time]2023-02-11 20:30:3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哲哥聊历史233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2bc5058.uDLqq7qJv72XkTo3E4qqOA.jpg?time=6618&tieba_portrait_time=6618[avatar]TA获得超过199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view_count]关于中秋的古诗:霜月
李商隐 霜月 《霜月》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1、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2、初闻两句: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 3、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斗婵娟即比美。 翻译: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 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 我登上百尺高楼, 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 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 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赏析: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关于中秋的古诗 关于中秋的古诗 古诗一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晏殊《中秋月》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水调歌头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张煌言《舟次中秋》 【标题】:唐诗中月 之韵 还有: 1,徐徐东海出,渐渐上天衢。 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2,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3,三十六宫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沉沉。 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 4,狡兔顽蟾死复生,度云经汉澹还明。 夜长虽耐对君坐,年少不禁随尔行。 玉桂影摇乌鹊动,金波寒注鬼神惊。 人间半被虚抛掷,唯向孤吟客有情。 5,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海上风云摇皓影, 空中露气湿流光。斜临户牖通宵烛,回照阶墀到晓霜。 庾亮恃才高更逸,方闻墨翰已成章。 6,嫦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 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却容奸。 7,寥寥天地内,夜魄爽何轻。 频见此轮满,即应华发生。 不圆争得破,才正又须倾。 人事还如此,因知倚伏情。 8,碧落谁分造化权,结霜凝雪作婵娟。 寒蝉若不开三穴,狡兔何从上九天。 莫见团圆明处远,须看湾曲鉴时偏。 郄诜树老尧蓂换,惆怅今年似去年。 9,月,月。暂盈,还缺。上虚空,生溟渤。散彩无际, 移轮不歇。桂殿入西秦,菱歌映南越。正看云雾秋卷, 莫待关山晓没。天涯地角不可寻,清光永夜何超忽。 10,桂满三五夕,蓂开二八时。清辉飞鹊鉴,新影学蛾眉。 皎洁临疏牖,玲珑鉴薄帷。愿言从爱客,清夜幸同嬉。 11,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12,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13,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14,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15,苔色轻尘锁洞房,乱鸦群鸽集残阳。青山空出禁城日, 黄叶自飞宫树霜。御路几年香辇去,天津终日水声长。 此时独立意难尽,正值西风砧杵凉。 16,秋月沿霄汉,亭亭委素辉。山明桂花发,池满夜珠归。 入牖人偏揽,临枝鹊正飞。影连平野净,轮度晓云微。 晶晃浮轻露,裴回映薄帷。此时千里道,延望独依依。 17,久客未还乡,中秋倍可伤。暮天飞旅雁,故国在衡阳。 岛外归云迥,林间坠叶黄。数宵千里梦,时见旧书堂。 18,凉夜窥清沼,池空水月秋。满轮沉玉镜,半魄落银钩。 蟾影摇轻浪,菱花渡浅流。漏移光渐洁,云敛色偏浮。 似璧悲三献,疑珠怯再投。能持千里意,来照楚乡愁。 19,秋夜月偏明,西楼独有情。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 映水金波动,衔山桂树生。不知飞鹊意,何用此时惊。 20,云披玉绳净,月满镜轮圆。裛露珠晖冷,凌霜桂影寒。 漏彩含疏薄,浮光漾急澜。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 【标题】:宋诗吟秋 1,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2, 袢暑推不去,快风喜来过。 西荣迟明月,与子聊婆娑。 初如金盆涌,稍若玉鉴磨。 亭亭倚华魄,艳艳舒冻波。 夜气清入骨,奈此光景何。 一杯幸相属,安能废吟哦。 纤阿无停轮,衰鬓飒已多。 及时会行乐,无惜醉颜酡。 3,旧时家住长安城,万户千门秋月明, 紫陌朱楼歌吹海,酣宴不觉银河倾。 受降城头更奇绝,莽莽平沙千里月, 选兵夜出打番营,铁马蹴冰冰欲裂。 塞月未落成功回,腰鼓横笛如春雷。 长安高楼岂不乐,与此相去何辽哉! 丈夫志在垂不朽,漆胡骷髅持饮酒, 举头云表飞金盘,痛饮不用思长安。 4,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标题】:平湖秋月.乾隆 春水初生绿似油,新蛾泻影镜光柔。 待予重命行秋棹,饱弄金波万里流。 念奴娇中秋月次姚孝宁韵 【年代】:元:张玉娘 冰轮驾海,破寒烟、万点苍山凝绿。 清逼嫦娥秋殿静,桂树香飘金粟。 万顷琉璃,一天素练,光彻飞琼屋。 楚云无迹,萧萧梦断银竹。 都胜三五寻常夜,高河新泻下,雪波霜瀑。 臂冷香销成独坐,顾影□愁千斛。 燕子楼空,凤箫人远,幽恨悲黄鹄。 夜阑漏尽,梅花声动湘玉。 古诗:1,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3,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关于中秋的诗句古诗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明张煌言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宋文天祥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明徐渭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create_time]2022-07-23 04:34:51[/create_time]2022-08-01 10:41:5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得书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b189bac.0_-p-DmjI7RYdCR_8LSsvQ.jpg?time=690&tieba_portrait_time=690[avatar]TA获得超过820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4[view_count]李商隐《霜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霜月原文: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翻译及注释 翻译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 1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2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3楼南:一作「楼台」。4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5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6素娥:即嫦娥。7斗:比赛的意思。8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霜月鉴赏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像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像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霜月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诗词作品: 霜月 诗词作者:【 唐代 】 李商隐 诗词归类: 【秋天】、【月亮】、【抒情】
[create_time]2022-10-22 02:13:49[/create_time]2022-10-30 23:05:3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海猎o[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50af2c9.VTYH0-MQyPDYwhVsGrj64A.jpg?time=4756&tieba_portrait_time=4756[avatar]TA获得超过761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5[view_count]
《霜月·李商隐》原文与赏析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以“霜月”为题,提示读者这首绝句主要是写霜和月的。可是前两句却先点出节令、地点,以作烘托,并逐步显现出霜和月之外的其他景物。“初闻征雁已无蝉”,“初闻”指初冬时节,这时大雁从远方飞来,嘹亮地叫着,而不久前还不时地听到的衰蝉的鸣声已没有了。有雁是实,无蝉是虚。这一有一无,正好形象地点明初冬深秋季节。这是诗,不能象散文里“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那样写;这是近体诗,也不宜象古体诗“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甫《北征》)那样写。“百尺楼南水接天”指出地点——广阔无际的水边高楼。《晋书·乐志》: “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百尺楼”是历来形容高楼的习惯写法。建筑物多数南向,诗意是说登楼眺望,看到的是一片浩渺的烟波。“南”一作“台”。这两句中已逐步带出一些景物:雁声、高楼和广阔的水面。 后两句才从正面来写霜月。诗人没有对霜和月进行描绘,而是运用典故,把它们具象化。“青女”青霄玉女,司霜之神;素娥,即嫦娥。南朝宋谢庄《月赋》有“集素娥于 *** ”之句,霜和月成为青女和素娥两位神女,并且想象着她们在争妍斗艳,即“斗婵娟”。值得注意的是,她们都耐得住寒冷,各显英姿。诗人已不仅在作客观的描写,而是对她们耐冷的坚强精神和品格,予以高度赞扬了。 综观全诗,它以霜、月为中心,辅以高楼、远水、雁声,组合成了一幅寒夜景物画。这画是够迷人的。但这还只及于诗的表面,理解到此为止,还没有进入诗的意境深处。因为诗中有一个没有出现的人物,诗中所写的这些景物是人感受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位深夜未眠的高士,身倚高楼,仰观皓月,平眺远水,俯瞰遍地霜华,耳闻雁声,冥思遐想,在逼人的寒气中,他好象看到青女、素娥这两位女神在那里互斗婵娟。他赞扬她们坚强耐冷,正说明他自己也具有这样坚强的意志。这个人物形象实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当然也包含诗人自己在内。冯浩《玉溪生诗笺注》说这首诗写“艳情”,显然是不恰当的。 这首诗在写作上虚实相生,相辅相成,颇堪寻味。首句闻雁是实,无蝉是虚。前两句写时令、地点是实,后两句写主题霜月,则虚幻地用象征手法,着重写两位女神的精神品格。从两位女神来说,实写了她们的“斗婵娟”,而对其坚强品格,只用“耐冷”二字,虚点一笔,即行收住。再看通篇写寒夜景色,又可说都是实写,而赏玩景色的、高标绝俗的景中人,却全在诗外,细心的读者自可向诗人未曾著笔的虚空处,想象得之。这是写作绝句的一种上乘手法。 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与介甫最工于此。如李义山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皆佳句也。(杨万里《诚斋诗话》) 唐李义山《霜月》绝句: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本朝石曼卿云: “素娥青女元无匹,霜月亭亭各自愁。”意相反而句皆工。( 〔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 从无伴中说出有伴来,如此伴侣,煞是难得。(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卷十四) 何焯:第二句先虚写霜月之光,最接得妙。纪昀:次句极写摇落高寒之意,则人不耐冷可知。妙不说破,只从对面映衬之。(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
[create_time]2022-10-29 04:33:37[/create_time]2022-11-07 11:10:3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我的草莓你的美Cf[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255271.Izhett0VwuV-JHZDwMKi9w.jpg?time=4782&tieba_portrait_time=4782[avatar]TA获得超过747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0[view_count]
李商隐《霜月》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下面是 为大家带来的李商隐《霜月》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霜月
唐代: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
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文学赏析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create_time]2023-03-03 17:43:55[/create_time]2023-03-12 08:44:3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哲哥聊历史233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2bc5058.uDLqq7qJv72XkTo3E4qqOA.jpg?time=6618&tieba_portrait_time=6618[avatar]TA获得超过199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4[view_count]
《霜月》(李商隐)全诗翻译赏析
霜月 李商隐 系列:关于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1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2「初闻」两句: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 3「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 *** 。」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斗婵娟即比美。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赏析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像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像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create_time]2022-10-12 05:12:02[/create_time]2022-10-20 14:52:3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野半下独0y[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40aad67.bRqPIenyYSh8dBq2TK6onQ.jpg?time=689&tieba_portrait_time=689[avatar]TA获得超过870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5[view_count]
霜月李商隐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霜月》李商隐原诗:初闻征雁己无婵,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蛾俱耐冷,月中霜里斗蝉娟。诗译:起初听到远行南飞大雁的鸣叫声,四下的蝉鸣早己消声匿迹了。我登上高楼朝远处望去,但见天水一色如梦似幻。我猜想天上的霜神青女与月中的嫦娥此时应该不怕寒冷,展现各自的风姿在寒月飞霜中争奇斗艳。李商隐这首《霜月》寄景寓情,构思巧妙借神话传说来描写深秋月夜景色,创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同时也反映出作者虽身处纷杂的红尘俗世依旧坚持追求美好事物的深切愿望。这首诗也是作者孤傲随性唯美个性的自然流露,表达出作者的高情远意。
[create_time]2020-05-08 01:50:05[/create_time]2019-03-08 10:56:5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9[alue_good]楼艳兴鹏赋[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7ca912f.LzTrLRJUr_7Jk3nrY94Siw.jpg?time=10702&tieba_portrait_time=10702[avatar]TA获得超过383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158[view_count]抒情诗:李商隐《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 抒情诗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主流,从《诗经》《楚辞》到李白、杜甫、李商隐等人的绝大多数诗歌都是抒情诗,叙事诗和说理诗影响力都不及抒情诗。下面是 为大家带来的:抒情诗:李商隐《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霜月
唐代: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
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赏析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create_time]2023-02-05 21:46:46[/create_time]2023-02-19 18:16:4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爱读书的吕老师[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9e972cb.1ZGltRuZVx7gtN66WGx6uA.jpg?time=7183&tieba_portrait_time=7183[avatar]TA获得超过197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4[view_count]
李商隐 霜月
《霜月》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1、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2、初闻两句: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 3、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斗婵娟即比美。 翻译: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 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 我登上百尺高楼, 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 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 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赏析: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关于中秋的古诗:霜月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赏析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李商隐 风雨 《风雨》 作者: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注释: 1、宝剑篇:唐将郭震(元振),少有大志。武则天曾召见,索其文章,震乃上《宝剑篇》。 2、羁泊句:意谓终年漂泊。 3、心断句:马周西游长安时,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很冷淡,马周便要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后来唐太宗召与语,授监察御史。这里意思是说,不可能会象马周那样得到知遇了。心断:犹绝望。新丰: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译文: 我读了宝剑篇后心里凄楚悲凉; 羁旅中不得志想必漂泊到终年。 我象风雨中的黄叶依然在飘落; 别人成日在青楼作乐歌舞管弦。 纵有新交遇到薄俗也难得持久; 旧交老友因为久疏而断了良缘。 我不企望喝新丰酒能有新际遇; 为消愁姑且沽饮不惜耗费几千。 赏析: 这是作者自伤沦落漂泊无所建树的诗,是一曲慷慨不平的悲歌。诗起句写理想与际遇的矛盾,虽怀有郭震般的抱负,却没有他那样的际遇。颔联抒写羁旅漂泊的人生感受。颈联写在现实生活中孤立无援的悲凉。末联写想借酒浇愁,但却不能象唐初的马周,落拓时在新丰酒店受到冷遇,然而后来他却得到皇帝的赏识,拔居高位。诗以风雨为题,凄凉开首,是表露羁泊异乡,因目接凄风苦雨而引起的身世之感。 李商隐 嫦娥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create_time]2022-07-27 23:00:10[/create_time]2022-08-10 00:24:5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cfe853e.n2L4jJuvR9CGPFsbSiQtBA.jpg?time=250&tieba_portrait_time=250[avatar]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view_count]霜月 李商隐译文
霜月李商隐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霜月 李商隐原文: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注释:1、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2、“初闻”两句: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3、“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4、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斗婵娟即比美。
[create_time]2022-10-22 19:40:40[/create_time]2022-10-15 11:00:3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休闲娱乐小助手v[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435e6d0.pSkLhL5gN40NI0vRnWuuww.jpg?time=7500&tieba_portrait_time=7500[avatar]TA获得超过1772个赞[slogan]。。。。。[intro]35[view_count]霜月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霜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绝诗,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诗词优美,令人向往。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古诗吧。《霜月》唐·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赏析《霜月》描写的是深秋时节,在霜降的时候,诗人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诗的前两句说明了时间是在霜月,“水接天”的水,一般认为指的是霜月之光。诗的后两句描写的是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是霜和月的象征的,她们耐冷的精神就是霜月的精神。作者通过对霜月的描写,表现出自己在混浊现实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
[create_time]2023-07-28 19:15:13[/create_time]2023-08-12 19:15:1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懂视生活[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e17a3a85698db9363bc99b07e5edad05.jpeg[avatar]百度认证:湖南福仁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3[view_count]
霜月古诗拼音版
霜月古诗拼音版如下课外扩展背景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冯《注》以为艳情诗。这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赏析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霜月,说明时间在深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水接天”的水,一般认为指的是霜月之光。秋空明净,月色澄清,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嫦娥,月中仙女。婵娟,美好的姿容。李商隐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写月中霜里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是霜和月的象征的,耐冷的精神就是霜月的精神。向往光明深切愿望;他性格高标绝俗一面的自然流露。
[create_time]2023-04-26 18:45:59[/create_time]2023-05-04 10:3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伊尔伞12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229e7d3.T5jO8BBUs3iYFt0wLfbmMA.jpg?time=5567&tieba_portrait_time=5567[avatar]超过49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8[view_count]霜月古诗拼音版意思
霜月的解释(1).指农历七月。 《隶释·汉鲁相韩 敕造 孔庙礼器碑》 :“叹霜月之灵,皇极之日。”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隶 拾遗 》 :“ 引之 曰:弟 一行 ‘霜月之灵’,霜月即 《 尔雅 》 之‘七月为相’也。霜相古同声,故霜字以相为声…… 《集古録》 以霜月为九月,非是。” (2).寒夜的 月亮 。 南朝 宋 鲍照 《和王护军秋夕》 :“散漫秋云远,萧萧霜月寒。” 唐 王勃 《寒夜怀友》 诗 之一 :“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 苍苍 。” 清 黄景仁 《夜泊闻雁》 诗:“凄然对江水,霜月不胜凉。” (3).冬月。 宋 梅尧臣 《八月三日咏原甫庭前林檎花》 :“从今数霜月,结子尚能成。”按,林檎果六、七月熟,有的能冬月再次 结果 。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林檎》 。 词语分解 霜的解释 霜 ā 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至 摄氏 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霜降。霜冻。 霜序 (指 深秋 季节)。霜秋。霜期。霜天。 像霜一样的 东西 :柿霜。西瓜霜。 形容 白色:霜鬓。霜刃。霜锋。 月的解释 月 è 地球最大的天然卫星(亦称“月亮”、“月球”):月光(月球反射太阳的光)。月蚀。 计时单位:一月。月份。 岁月不居 (时光 不停 地流逝)。 按月出现的,每月的:月刊。月薪。 形状像月亮的,圆的:月饼。
[create_time]2023-03-15 07:41:42[/create_time]2023-03-30 07:41:4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舒思萍b2c92b0[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e435a24.rjL-z_0w1nafnpvqgg800g.jpg?time=3303&tieba_portrait_time=3303[avatar]TA获得超过35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view_count]《霜月》赏析
霜 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诗鉴赏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冷的秋意。
秋天,草木摇落,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整理:zhl201704
[create_time]2022-09-23 16:19:13[/create_time]2022-10-02 03:54:1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我的草莓你的美Cf[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255271.Izhett0VwuV-JHZDwMKi9w.jpg?time=4782&tieba_portrait_time=4782[avatar]TA获得超过747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view_count]
霜月古诗赏析
这首诗抒写了秋夜登临近水楼台赏月的观感。诗写霜里月色,构思不同一般。诗人由霜、月明丽生辉的景色,想象出青女、素娥秋夜斗美的形象,不但写活了秋夜清静的美,还表现出了诗人对这种美的赞赏。 霜月——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⑴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⑵“初闻”两句: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 ⑶“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 ,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斗婵娟即比美。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这是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秋的颂歌。秋风渐紧,清霜始降,长空刚传来南征雁阵的飞鸣声,树间已听不到凄切的蝉鸣。一个霜月皎洁的良宵,诗人独自登上高楼,凭栏远眺,眼前是一片浩淼的秋水,在明月的映照下,金波荡漾,水光接天。这接天的秋水漾起了诗人想象的涟漪,恍惚间,他也飞到了碧海青天,月地云阶。呵!这寥廓的霜天,竟是这般的寒冷!然而,也只有在这霜天里、月宫中,才能看到青霄玉女、月里嫦娥不畏寒冷、争妍斗美得奇丽景象!让我们张开想象哦翅膀,追随诗人到这美妙绝俗的神话世界中去遨游吧! (注)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 素娥:月神嫦娥。 婵娟:美好的容态。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绝于尘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 赏析: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create_time]2022-08-21 23:14:48[/create_time]2022-09-04 07:00:5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海猎o[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50af2c9.VTYH0-MQyPDYwhVsGrj64A.jpg?time=4756&tieba_portrait_time=4756[avatar]TA获得超过761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