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格林心

时间:2024-05-20 11:30:16编辑:奇闻君

现如今晚清将领僧格林沁墓在何处

僧格林沁墓 同治四年僧格林沁被捻军设计在高楼寨被诛杀,终年55岁。清政府为僧格林沁以亲王宏大规格举行了葬礼,赐谥号“忠”,并绘像紫光阁。 僧格林沁墓 公元1865年7月,一队扶柩北归的清军从北京城出发,最终目的地是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殓载的就是晚清名将军功卓著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墓选在一个山水环绕的吉祥地,就在科尔沁草原上名叫巴虎山的地方,山脚下三丈多高的碑楼耸立,楼里面铺着青石地,内中端坐一硕大P粒头颈高高昂起,眼睛外瞪嘴巴张开,似乎有向前匍匐之势,身上驮的就是同治帝亲笔题的青石盘龙碑,碑高大约一丈七尺,碑首刻着圣旨二字,碑文也是由同治帝亲笔书写,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辅成,全文共有310字,主要记录了僧格林沁的生平和战事。 如今僧格林沁墓所在的地方,已经不复当时的辉煌,只遗留下一块圣旨碑,在巴虎山的半山腰上,两只石狮子脚已经歪跛在一侧,狮子的前腿也被砸裂,陵园也成了一片玉米地。不仅僧格林沁墓被毁,就连与之相距不远的他的儿子和孙子陵墓全都被毁。后来文物保护意识非常强烈的白先生,不断动用人力物力将散落在山上的僧格林沁墓的石狮子修复,并一批批搬下山,重新安置在山下的碑亭前。僧王祖孙3代,生前享尽荣华,死后却寸骨无存,实在令人叹息。 僧格林沁是民族英雄吗 僧格林沁是晚清著名将领,世袭王爵,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代皇帝,曾经参与过针对太平天国及英法联军的战役,军功卓著,那么僧格林沁是民族英雄吗? 僧格林沁雕塑 咸丰三年,僧格林沁被任命为参赞大臣,并率兵讨伐太平天国,八月太平天国北伐军进攻京畿重地,咸丰帝命僧格林沁带兵围剿,十月在天津与北伐军开战并重创北伐军,咸丰四年又在连镇击败北伐军,被赐予“湍多巴图鲁”的称号。咸丰五年生擒林凤祥等天平天国名将,自此威名远播,那么僧格林沁是民族英雄吗? 咸丰八年因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失败,僧格林沁主张整顿军队反抗英法联军的入侵但未被采纳,咸丰九年,僧格林沁受命于大沽口整肃军队,并筑造坚固的防御工事,与英法联军展开激烈对战,最终以英法联军撤走告终。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举兵进攻天津,僧格林沁因最初战略部署失败,致使胜保部在战斗中损失惨重,无法与东路及西路骑兵进行对英法联军的包抄突袭,蒙古骑兵面对英法联军猛烈的炮火攻击,节节败退,蒙古骑兵虽舍生忘死、殊死搏斗但还是以失败告终,圆明园也被烧毁。对于僧格林沁是民族英雄吗这一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在最初战略错误时积极调整重新部署,面对外国侵略不畏惧不退缩,仍然带兵勇猛搏斗,虽然最终失败但他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因此他是民族英雄。 僧格林沁之死 1865年5月18日,满清世袭郡王爵僧格林沁被捻军设计,在高楼寨陷入重围,五月十八日夜,曾格林沁冒死突围,在吴家店被捻军诛杀,终年55岁,令朝野上下一片震惊,此次事件便是著名的曾格林沁之死事件。 咸丰帝画像 在满清顺治期间曾有八旗和绿营军事制度,八旗主力是满清的优势也是最后的铁拳,但在嘉庆之后,虽然国家军事体系没有太大变化但呈现非常明显的衰落。僧格林沁之死前期天平天国兴起,随之而来的捻军也异军突起,咸丰皇帝大力号召民间组织团练,这也是促使后来湘军兴起并成为满清武装主力的主要原因,1953年太平天国定都后进行了北伐,捻军随即在北方传播开,在这期间僧格林沁掌握了对付捻军的武装主力八旗,随后全歼太平天国北伐军,大败捻军,但捻军是流窜方式作战,僧格林沁渐渐在消耗战中轻敌,终于在率领不多兵力的情况下被捻军设计而被诛杀,一代名将战死马下。 僧格林沁之死令八旗失去了主帅,战斗力也大不如前,湘军成为了满清武装力量的主力,满清势力大减,汉人控制满清军事的结局已经注定,也为满清最终垮台埋下伏笔。由这可见150年前这场规模不大的战斗,导致的历史结果十分严重,太平天国被打败之际,捻军的覆灭已经是定局,但如果僧格林沁活着,八旗仍是满清的武装主力,而后的历史便没人能猜测得到了。 僧格林沁 英法联军 僧格林沁英法联军首次碰面是在咸丰九年,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失败的教训,积极筹建防御工事,做好了反侵略的各项准备工作,英法联军行至天津时不顾清军警告悍然闯入大沽口,僧格林沁督军奋起反抗,英法联军大败军舰撤走。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英法联军第二次交战是在咸丰十年,这一年英法联军进犯天津,僧格林沁提前做好迎战准备严阵以待,但英法联军用火箭进攻导致清军马匹惊吓阵势混乱,英法联军占据了张家湾,僧格林沁退居八里桥后,与其他将领商议分三路同时反攻敌军,清军火枪装备有限,遭到英法联军密集火力的轰击大量伤亡,尤其是因为决策失误南路防守的胜保部遭到沉重打击损伤极其惨重。 僧格林沁英法联军交战的最后阶段在9月19日的上午,英法联军兵分两路进攻清军,企图从后方包抄清军,清军腹背受敌面对敌人密集炮火表现的异常勇敢,不断奔向敌军的阵营进行殊死搏斗,僧格林沁指挥蒙古骑兵穿插于敌军之间试图拆散敌军阵势,但因为胜保部的溃败而没能实现。这场战役虽然以清军惨败告终,但清军表现出的反抗外国侵略者、不畏牺牲、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是可歌可泣的,蒙古骑兵的奋不顾身死而后已的英雄事迹是不可磨灭的。此战后不久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军设计所杀,一代将星陨落。 僧格林沁 太平军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是蒙古族的晚清名将,在道光年间曾袭科尔沁郡王爵。 僧格林沁旧照 咸丰三年被任命为参赞大臣,这一年也是僧格林沁太平军交战的第一年,太平天国定天京为国都,并派兵北伐,八月攻入京畿重地,咸丰帝命僧格林沁带兵围剿,十月在天津迎头痛击北伐军,北伐军溃败。咸丰四年僧格林沁太平军交战进入第二阶段,由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的天平天国北伐军为占领高唐,与清军相互僵持了9个多月,最终僧格林沁率领的八旗骑兵在连镇大败北伐军,僧格林沁因此被咸丰帝赐予“湍多巴图鲁”的称号。 僧格林沁太平军交战的最后阶段在咸丰五年,太平军占领了冯官屯并以此为据守,与清军做最后的抵抗,清军利用冯官屯地势高将围墙加高,水势抬起,加上连日大雨,太平军潜伏之地水深二三尺,虽然余粮充足,但大部分被水浸湿,不能食用,清军还时常向太平军发射炸炮,太平军死伤多人。 在条件极端不利之下,太平军依然不肯投降并且多次设法突围,但都以失败告终,5月29和30两日,僧格林沁接连率兵对太平军发起猛烈攻势,在加紧围攻同时又假意表示只要肯投降就不杀,李开芳在权衡利弊后决意假投降趁机逃脱,但僧格林沁并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反而使用极为残忍的方式报复太平军,李开芳等被押解进京后在6月11日全部遇难。 张皮绠杀僧格林沁 张皮绠杀僧格林沁的记载中首先介绍了僧格林沁在道光五年袭王爵,在咸丰、同治年间,曾与太平天国激战、血战英法联军,战功赫赫,是晚清时的蒙古族名将。张皮绠杀僧格林沁中还提到张皮绠的生活背景,他出身贫寒,在张乐行殉难后和母亲投靠远房亲戚,后在雉河集招兵时随母投靠捻军,隶属黄旗随营。 僧格林沁画像 张皮绠杀僧格林沁中记载了此事发生在同治四年,僧格林沁被捻军设计至山东高楼寨,随后陷入了重重包围,在五月十八日晚,他率领仅剩的少数随兵突破重围,在逃到吴家店时,因为受伤落马并潜伏在麦田里。张皮绠在麦田里搜索残留清军时发现了一个身穿黄马褂的清军 ,随之杀死了他,脱掉了他身上的花翎、株、帽等,并穿在自己身上回到了军营中,后经过仔细辨认,确定被杀害的清军就是僧格林沁。这时的张皮绠仅16岁。这不久张皮绠得到消息他父亲兄长战死沙场,母亲也因病故,只剩嫂子一人在家生活拮据,他随之返回老家,并改名凌云,娶妻生子,后来又做造酒等小本生意,生活也过得去。 同治十二年,清朝山东巡抚派暗探到涡阳寻捕张皮绠,先是在永城裴桥搜寻无果,回到新兴集时借住在一家粮坊里,碰巧店主正是张皮绠,后因酒后失言张皮绠被捕,并从他家里搜出了僧格林沁的朝珠,后在济南被凌迟处死,在行刑前,他还描述了杀僧格林沁的经过,历历在目。


僧格林沁简介, 关于僧格林沁的故事 僧格林沁哪里人?

清王朝最后一位横刀立马的王公——成吉思汗的第26代侄孙——僧格林沁亲王,曾经葬于此地,如今唯石碑独存。 放羊娃当上铁帽子王 清时,今法库县巴虎山以北地域隶属于科尔沁左翼王旗的世袭领地。公主陵一带是科尔沁左翼王旗的王室家族墓地,僧格林沁作为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多罗郡王,死后葬到这里,也算是按章办事。 僧格林沁生于嘉庆十六年,父亲是科左后旗台吉家族的四等台吉。台吉,据说是源于汉语皇太子、皇太弟的称呼。僧格林沁虽拥有高人一等的台吉身份,可到了他出生时家境已经没落。因此,当时人都戏称僧格林沁的父亲为“雅玛台吉”,蒙古语意为给人放羊的台吉。僧格林沁因家境贫寒,读书不多,很小就跟随父亲到别人家放羊。 后来,僧格林沁的族伯、科左后旗第九任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因膝下无子,便选了仪表非凡的僧格林沁为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多罗郡王爵。由于僧格林沁的养父娶了道光皇帝的姐姐,他便理所当然地成了皇亲国戚。 道光五年,15岁的僧格林沁袭郡王爵位,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 24岁时,被授予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25岁时授镶红旗蒙古都统,成为统领一旗之士的年轻将领。 道光30年,40岁的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云县剿匪,此战,僧格林沁谋局布阵,亲冒箭矢,一举剿灭悍匪,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华。 咸丰即位,僧格林沁成为顾命十大臣之一。咸丰四年,僧格林沁因功被晋封为亲王,并诏世袭罔替,就是铁帽子王。咸丰七年,僧格林沁任钦差大臣。咸丰九年,僧格林沁指挥大沽口海战,大败英法联军。步入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僧格林沁亡我大清亡 僧格林沁护卫大清,可谓忠心耿耿。 咸丰三年8月,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入京畿重地。咸丰帝亲自将清太祖努尔哈赤使用过的宝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军进剿。僧格林沁不负众望,先是率军在天津南一战击溃太平军林风祥部,迫使其退守连镇。次战,又用计水淹七军,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风祥。因此丰功,咸丰五年2月,僧格林沁得封博多勒噶台亲王。此时,僧格林沁45岁。 这年6月,僧格林沁再次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余部,俘获太平军又一名将李开芳。僧格林沁威名大振。 咸丰九年6月,在抗击英法联军的大沽口保卫战中,僧格林沁率军勇敢出战,击沉英军炮艇4艘,击伤6艘,重伤英军司令何伯。这是自1840年外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为国家的独立和尊严立下了功勋。咸丰十年9月,英法联军卷土重来。退守京畿八里桥的僧格林沁率所部1万蒙古骑兵,与侵略者再次展开激战。八里桥一战,僧格林沁冒着枪林弹雨和忠勇的士兵一道拼死杀敌。但这一次,僧格林沁败了,马刀没有拼过洋枪,北京沦陷,圆明园也被一把火焚毁。僧格林沁被革职。 1865年5月,被慈禧太后看好的僧格林沁再次奉诏出山,这一次的对手是河南山东一带的农民义军捻军。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为朝廷安危在山东横冲直撞,反复进剿,他想一鼓作气消灭捻军,甚至十几天不离马鞍,最后累得双手连马缰也拿不住,要用布带拴住肩膀才能驾驭马匹。久疲之师,终于落入机动作战的捻军伏击圈中。 5月18日,僧格林沁战死,那年55岁。 僧格林沁一生辅佐了大清三朝皇帝,道光、咸丰、同治,堪为鹰獒之士。身为武将,其人忠勇刚烈,冲锋陷阵,敢为人先。咸丰帝听说他在战场上勇冒矢石的事迹后,特赐其“湍多罗巴图鲁”称号,意为急流一样不可阻挡的英雄。 僧格林沁身在清廷40年,膺亲王之爵,食双倍俸禄,多次挽狂澜于危机之时,生前身后,倍极荣耀。就连他的儿子和孙子,也分别迎娶的是清室贵胄女子为妻室。作为从科尔沁草原上走出来的忠勇之士,他最终实现了为大清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慈禧太后曾说:“僧格林沁在僧格林沁简介,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国亡。”47年后,清朝在风雨飘摇中终结。 僧王死的地方也叫落王座 赖文光率领的捻军与僧格林沁对垒时,赖文光采取游击战和运动战与清兵周旋。而所向披靡的僧格林沁终于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在山东前线,僧格林沁以轻骑追击,日行300里。当时有人向曾国藩汇报军情,曾国藩惊曰:“轻骑追击为用兵大忌,僧王险矣。”果然,不久前线就传来噩耗,僧格林沁阵亡。曾国藩立即派左宗棠领一万兵去战场救援。 左宗棠刚走到半路,见有人骑一匹快马背驮一个大包飞奔到面前翻身下马。左宗棠一看,来人是僧格林沁的马僮王世珍。左宗棠急忙问僧王的情况,王世珍哭着说出了僧僧格林沁战死沙场的前后经过。 当左宗棠让王世珍带路赶到战场时,只见一片惨状,尸横遍地,好不容易在乱丛中找到僧格林沁的尸体,草草地装殓在棺内。左宗棠派人仔细打听后得知,僧格林沁遇难的地方叫张家楼子,此地另外还有个名字叫落王座。 从乱军中逃命出来的贴身马僮王世珍把僧格林沁唯一的遗物,一顶珊瑚红顶帽带回北京的僧王府,结果被僧格林沁的儿子大骂一顿:“王爷死得起,你死不起,给我滚开,不接!”连送三次,都遭到拒绝。最后,王世珍被派到昌图任职养老,一直活到民国初期。当地人都叫他“王五老爷”。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吴大舌头”吴俊升,就是他收养的义子…… 十六岁捻童杀了老英雄 曹州之战,捻军首领张宗禹诱敌深入,骄横的僧格林沁不知是计,穷追猛打,结果陷入重围。僧格林沁突围时受伤落马,藏在麦田里。一个叫张皮绠的小捻军持刀搜索残敌,他发现了身穿黄马褂、浑身是血的僧格林沁。小捻军不知此人是谁,见还有气便上前捅了一刀。当他穿着黄马褂回到军中,人们才知道他杀了清军大将僧格林沁。当时,张皮绠还是个16岁的孩子。张皮绠是涡阳北张楼村人,出身贫寒。捻军来后,父母领着张皮绠投捻,被收为捻童。 后来,张皮绠母亲病故,父兄也在军中战死,张遂离军返家,用带回的银两在龙山置地,改名为张凌云,娶妻,生一子,名张武。 同治十二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派3名暗探,化装成商贩至涡阳,寻捕张皮绠。暗探住在一家粮坊里,恰巧,粮坊老板就是张皮绠。因酒后失言,张皮绠身份暴露。暗探将其拘捕,并从他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等遗物。 朝廷得知杀害僧王的元凶落网,下令将其押解山东济南,凌迟处死。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刑前,张皮绠慷慨直言,陈述斩杀僧格林沁的经过,如在眼前。 陵墓被毁僧格林沁不是黄金头 关于僧格林沁之死,民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僧王遇难后,被捻军割去头颅,身首异处,属下只抢回一具无头的身子。安葬时,清廷特选派工匠,打造了一只黄金头颅安上。 1948年夏,已安卧巴虎山下83年的僧格林沁墓,被当地农民拆毁。人们打开地宫,掀开棺椁,死去近百年的僧格林沁静静地仰卧其中,尸体尚未腐烂,身着亲王朝服,身首俱全。哪里有什么黄金头?僧格林沁尸身 *** 后,随风而朽。 陵园附近的村民说,僧格林沁陵墓被毁时,珠宝玉器成箩筐地往外搬。其中有一只九龙杯尤其显眼,装满酒时,杯中会出现九条游动的金龙,引颈奋爪,状若活物,此杯后来不知所踪。有当地老人介绍,从墓穴里翻出好多的绸缎,后来都做扭秧歌的带子,用了好些年。现在,僧陵只有又重又大的“圣旨碑”未被砸毁,成为墓园的唯一遗迹。 僧格林沁王陵占地约70亩,位于公主陵村东一处朝阳的山坡上,当地人称马鞍山,系巴虎山余脉。据史书记载,僧王陵园建筑极具工巧,气势恢弘,分为内墙、外墙,前殿、后殿,几进院落;墙里墙外,松柏参天。沿山坡而上约百米,起有三个宝顶,为僧格林沁及其妻妾穴居所在。陵前有碑楼,楼内青石铺地,内中端坐一硕大赑屃,身上驮的便是同治帝所题的青石蟠龙碑。僧格林沁下葬时,同治皇帝载淳不过10岁,能否亲提碑文只有天知道。 如今,僧格林沁陵所居之地,片瓦无存,成了一片玉米地。只遗留下一块圣旨碑孤零零地立着。历史开了一个玩笑,不仅僧格林沁的墓地被毁,他的儿子、孙子死后的安身之所也同期被捣毁。僧王3代,生前荣华至极,死后寸骨无存。悲哉! 后人守墓孤老伴孤碑 如今,守护着僧格林沁孤碑的是一位蒙古族农民白庆荣,今年59岁。史料记载僧格林沁简介,白家是于1761年调来为雍正皇帝的侄女和颐端柔公主守墓的蒙古族贵族。“祖上犯了点事,乾隆年间发配到法库来守墓的。”白庆荣这样解释自己家族的迁居史,“到我这一辈,已经是第十代守墓了。 ” 僧格林沁陵墓建在此处后,白庆荣的祖辈便开始专门守他的墓。“咱们虽说是发配守墓,但也是贵族! ”白庆荣说,“咱们跟成吉思汗、僧格林沁都是一个姓。”上个世纪50年代,白庆荣的父母搬出了僧格林沁陵寝所在地。他们不会想到,数十年后,他们的儿子又一次成为这项“家族产业”的延续者。 1993年,法库县文物管理办公室找到白庆荣,在墓园的旧址旁边给他盖一间看护小房住,看什么呢?就是那块已经断成两截的石碑。 14年来,白庆荣一直与僧格林沁碑共度晨夕。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的小炕头上还摆着一本已经很旧的《僧格林沁史》,多年来,白庆荣已经深深了解了他的陵墓主人。他现在很担心的一件事是,“怕为前辈守墓的行当断送在自己的手里”。 有白庆荣这样一片赤诚,若僧格林沁灵魂有知,似乎也该知足了。 没有了陵地依托的僧格林沁碑在雨雾中静静地矗立,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但愿这唯一的旧物不会消失。


大清朝历史的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出生与灭亡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六月初五,内蒙古的哲里木盟科尔沁科左翼后旗的一片草地上,羊倌德力格尔像平时一样安静的放羊。突然有人来报喜,他的妻子给他生了一对双胞胎男孩。 德力格尔也是黄金家族的子孙,爵位是四等台吉。但成吉思汗的子孙众多,德力格尔只是属于边缘群体,他家境十分贫寒。为了养家糊口,德力格尔常年给别人放羊。 由此,他获得了一个外号“雅马台吉”,意思是放羊的穷台吉。德力格尔郑重的给两个儿子起名,大的叫“朗布林沁”,宝贝大象的意思;小的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意为宝贝狮子。 兄弟俩都是用藏语起的名字,因为当时的蒙古人都信仰喇嘛教,认为用藏语起一个和喇嘛教有联系的名字,会给孩子带来幸福和安宁。大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表示踏踏实实的生活、修行。 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表示智勇兼备,能破除一切烦恼。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原本贫困的家庭,由于又多了两口人,生活更加艰难。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僧格林沁9岁的时候,就和父亲一起放羊。12岁的时候,僧格林沁当喇嘛的伯父布和特木尔,将他带到当地的郡王喇嘛庙开始了小喇嘛的生涯,一则可以为家里人积功德。 二则可以省下一个人的口粮。正常的情况下,僧格林沁会在青灯古佛下了以一生。谁也没想到三年后,僧格林沁的命运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个著名的蒙古人——僧格林沁结局悲惨

清嘉庆十六年六月初五,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的一片草地上,牧羊人德力格尔像往常一样安静地放羊。突然有人来宣布这个好消息,他的妻子生了一对双胞胎男孩。狮虎也是黄金家族的后代,称号是四级太极。然而成吉思汗后代众多,德日格尔只属于一个边缘群体。他家很穷。为了养家糊口,德利格尔常年为别人放羊。结果他得了个外号叫“亚玛太吉”,意思是放羊的可怜的太吉。Diggle郑重地给两个儿子取名,大的叫“Lambrinqin”,意思是小象;萧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桑林秦”,意为小狮子。兄弟俩都用藏语起名,因为当时的蒙古人信奉喇嘛教,认为用藏语起名与喇嘛教有关的名字会给孩子带来幸福和平安。是大象菩萨普贤的坐骑,意为安稳的生活和修行。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寓意智勇双全,可除一切烦恼。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原本贫困的家庭,因为多了两个人,生活更加困难。穷人的孩子早就掌权了。森格林威治9岁的时候,和父亲一起放羊。12岁时,僧格林禽成为喇嘛的叔叔布布特穆尔,带他到当地的君主雍和宫开始了年轻喇嘛的生涯,其中一个可以为他的家庭贡献功德;第二,可以省下一个人的口粮。一般情况下,僧格林沁会在绿灯古佛中度过一生。谁也不曾想到,三年后,僧格林沁的命运突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道光五年,桑仁钦的远房叔、科左后旗扎萨克县第九代国王索特那木多布寨因病去世。索王军是科尔沁部明安贝勒的直系后裔,最早归顺努尔哈赤。明是卓力克图亲王吴克善和达尔罕亲王曼珠西的祖父芒古斯的二弟。虽然明安最早向清廷投降,但清廷授予的这一系的爵位很低。他的儿子,董果尔,他的头衔是傅果尔,被追封为贝勒。他的孙子张子吉伦在位时,顺治皇帝念了他祖父的功德,封他为左克后旗多罗郡王。因为明安后裔世代嫁入清朝皇室,地位高贵显赫。索王是道光帝的三姐夫,妻子是嘉庆帝的女儿和硕庄敬公主。公主只生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谁将继承王位是个难题。面对从天而降的荣华富贵,同种族的后代纷纷表现出疏通关系的能力,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这纷扰之中,和硕庄敬公主有一天突然做了一个梦,梦里一个老喇嘛发了一个黑虎,说:“把他还给主人,你要好好待他。”公主醒了。第二天,果然,一个老喇嘛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了公主的住处。他是15岁的森格林威治。公主非常惊讶,把这件事告诉了道光帝。道帝亲自面试,当他看到僧格林禽非凡的外表时,就把他定为公主的养子。僧沁留了头发,成了扎萨克郡的新国王。这样的改变对SengGreenwich来说只是向前迈进了一步。他从社会底层一跃成为多罗郡王,皇室,国家。桑戈林钦的叔叔布布特穆尔在这一妥协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经常进宫办事,布赫特穆尔与宫中的侧福晋关系密切,买通了公主身边的太监和宫女。他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公主梦的确切消息,这才为僧格林威治创造了这个继承王位的机会。从此,桑格林沁离开科尔沁草原,进入北京皇宫。作为道光帝名义上的侄儿,他和诸侯们一起学武练功。道光八年,僧格林威治成年。杜宾把女儿嫁给了他。文和是康熙皇帝长兄福全的后代。从此,僧沁与清朝皇室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的仕途也相应地更加坦荡。道光十四年,僧格林沁被授为都指挥使,辅以正白旗禁卫使、正蓝旗蒙古都督,掌管清帝禁卫。不久,他被转移到满洲白旗。这是一个只有满族人才有资格担任的官职。道光死后,桑格林禽成为照顾他生活的四大大臣之一,从此走上了大大臣之路。正如清史稿:僧格林威治所言,“出入故宫最欣赏。”秦圣林能成为名人不仅仅是运气好。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反击英法联军入侵、镇压捻军起义中屡建功勋。不仅爵位从郡王升为太子,还是世袭的铁帽子太子。捻军首领张罗兴被僧格林沁俘虏并处死,捻军从此迷失了方向。僧沁的最终胜利指日可待。在赖的带领下,残余的捻军流窜于兖州、宜州、和济州等地。从汶上进入运城城水套,与当地民间武装接触,人数增至数万。僧沁督察向前冲,连续追击捻军一个多月,每天行军三百余里,从河南追到山东,行军数千里。他的下属被击败了,军队也抱怨了。僧沁以为最后的胜利指日可待,废寝忘食。他累得干脆下马在路边打了个盹,喝了两大杯烧酒,继续上马追赶。因为我累得连马缰绳都抓不住,只好用布条把缰绳绑在肩上。最后,最后的时刻到来了,清军向曹州北高庄进发,在那里与捻军相遇。据说,战前,僧格林威治命令曹州知府准备500头白猪和500只肥羊,在战斗结束后犒赏三军。军队分成三路进攻。张裕的弟弟小黑,19岁,异常勇猛,与捻军大将任铸一起猛烈攻击清军。僧沁军队的炮弹像雨一样倾泻而出,小黑不予理会。他和任珠率领骑兵脱阵猛冲。清兵大败,被迫退守荒村,被捻军围困。清军没有粮食,半夜突围混乱,晚上看不到路,逃到吴家店,又名罗王坡。最后,在森格林威治周围还有五百名秦冰红盔红甲,号称“红孩儿”,装备大量步枪,骁勇善战。捻军使用数尺粗细均匀的竹子,在竹端装上锋利的刀刃作为特制的矛。红孩儿被长矛打死,僧格林威治受伤。晚上,僧格林禽独自躲在麦田里,被十几岁的小龙卷风张丕发现并杀死。那天是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僧格林沁的事迹有哪些?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事迹如下:鸦片战争以来,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1859年6月,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美国公使华若翰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外,企图以武力威慑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率12艘军舰从拦江沙开往海口,下午3时贺布下令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英勇抵抗,发炮反击,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由于清军火力充分,战术得当,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英法联军惨遭失败,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次的胜利。当时,马克思也亲自撰文,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扩展资料僧格林沁轶事:1、军旅所至,首先下令安民。僧格林沁吃饭时接到报告,说哪里发生了扰民事件,立刻停止用餐,翻身上马,怀揣馒头数个而往。2、军旅途中,与士卒同甘共苦。士卒不眠他不入睡,士卒不饭他不用膳。有一次军粮断绝,只剩胡萝卜数石,部下以此充饥,难以下咽,僧格林沁就座在军帐前连吃数根,意犹未尽,众将士见了,不敢再有怨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二次鸦片战争百度百科-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的个人品质

抛开胜败的因素不谈,僧格林沁的个人品质还是有不少值得称道的方面。 僧格林沁办事急切认真。在山东时,有一天一个地方官请他吃饭,刚刚入座,忽然外面人声鼎沸。僧格林沁命人打探,获悉:“某某村子,因为捻军前来抢掠,向王爷求救。”僧格林沁立即从座位上站起,叫人牵马。地方官请他稍微吃点饭再走,僧格林沁却迫不及待,将案子上几个馒头放入怀中,匆匆上马而去。 此外,僧格林沁虽然贵为亲王,却平易近人,与大小将士说话,都有笑容。每当安营扎寨后,僧格林沁经常把马鞍放到帐外,独自坐在上面一边饮酒一边吃蒸猪。经过的军人纷纷环绕着他要肉吃,僧格林沁就一片一片地割给他们。一群刚走,另一群又来了,直到把一只蒸猪分完为止,这种情况日以为常。 而且,僧格林沁战事前后还经常巡营。不像别的将领骑着马巡视,他大多都是步行,陪同的将军、都统、提镇等将官无不跟随步行,借此僧格林沁拉近了与士兵的距离。 僧格林沁还非常节俭,经常身穿灰布棉袍,青布马褂,头戴青呢大帽。一次见到属下穿着一件青呢马褂,僧格林沁问:“这件衣服花了多少钱?”得知2400文后,僧格林沁责怪道:“我每天给你250文,你买一件衣服,竟耗费了十日的口粮钱!你看我身上也只穿着便宜的青布马褂,你以后不能这样!” 又一次,僧格林沁在帐外看见有白菜叶掉在地上,让身边的人捡起来,洗干净,下令:“加上盐,腌着吃,味道很好,为什麼要暴殄天物?你们不记得在军营中吃草根树皮的时候了?以后要爱惜东西。” 还有一次,属下正在蒸米饭,僧格林沁路过,闻见香味,让人掀开锅盖,问用了多少米,回答是10斤。僧格林沁对侍从说:“把我的饭取来。”有一个人在后面,手里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四碗水,菜有两荤两素,饭则小米粥一碗,馒头几个。僧格林沁指给属下说:“我只吃这些,你们为什麼还要花高价买大米呢?以后做人要学习我的节俭。” 僧格林沁雕像 不少人称呼僧格林沁为僧王,其实他正式的称呼应该是忠亲王。他的阵亡,是满蒙贵族最后能战的将星陨落,标志着清廷的军事实权开始被 *** 逐渐掌握。


僧格林沁是不是铁帽子王?

僧格林沁不是铁帽子王。僧格林沁于道光五年被选为索特纳木多布济的嗣子,袭封扎萨克多罗郡王,入为御前行走。历任御前大臣兼管火器营、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后扈大臣、总理行营大臣兼管虎枪营等要职,颇得道光帝、咸丰帝宠信。咸丰三年,授参赞大臣,督兵抵御太平军北伐。咸丰五年,击溃北伐军,俘虏主帅林凤祥、李开芳,晋封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被称为“国之柱石”,与曾国藩合称“南曾北僧”。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以御前大臣兼钦差大臣主持天津海防,并亲率蒙古骑兵及八旗军驻防大沽口。咸丰九年,在大沽口之战中挫败英法联军,重伤英军海军司令何伯。旋即失守大沽、天津,于八里桥之战遭遇大败,被销职,留钦差大臣衔。咸丰十年,因镇压捻军有功,复任御前大臣、亲王职爵。同治四年,在山东曹州高楼寨中伏遇害,时年五十五岁。僧格林沁的主要影响:咸丰八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后,任钦差大臣督办军务。《天津条约》签订后,赴天津加强海防工事。咸丰九年,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时挫败英法联军进攻,重伤英军海军司令何伯。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扩大侵略战争,僧格林沁失守大沽、放弃天津。中英通州谈判失败后,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激战,大败。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既然也是铁帽子王那为什么清朝12铁帽子王

僧格林沁既然也是铁帽子王那为什么清朝12铁帽子王里没有他呢? 这个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 最初,获“铁帽子王”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在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中,头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这是因有军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著特殊亲密关系中受封,属於恩封。 咸丰帝赐僧格林沁“博多罗巴图鲁”称号。咸丰四年(1854年),又在连镇大败北伐军。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咸丰帝加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四月,诏世袭罔替。 按清制,皇帝之子可封亲王,而亲王以下之子孙,一般都要降袭,如亲王之子降袭郡王,郡王之子降袭贝勒,贝勒之子降袭贝子,贝子之子降袭镇国公……这种制度是吸取了明朝封王太多的教训,避免了数百年后亲王遍天下的局面。因此,清朝的亲王是不多的,因而显得极尊贵。但是,这种降袭制度也有例外。清高宗纯皇帝乾隆规定,清初开国定基的八位王爷,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 后改号庄亲王 、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的子孙可有一人“世袭罔替”,即不必降袭而按原爵袭封。此八人,即民间俗称的八位“铁帽子王”。除此之外,乾隆帝仅特批一人,康熙帝十三子、雍正帝弟弟、乾隆帝叔叔 怡亲王胤祥,他因辅佐雍正有功,也被列入“世袭罔替”之类。 僧格林沁以蒙古贵族进封亲王,已属特恩,此次再获“世袭罔替”的破格待遇,反映出来的是咸丰帝对时局的估计,以及僧格林沁击灭太平天国北伐军之功,有如再造大清。 因此,他是铁帽子王里面极为特殊的一例。 蒙古王 僧格林沁是铁帽子王吗? 蒙古王僧格林沁不是铁帽子王。 僧格林沁(1811年7月24日—1865年6月12日),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著名爱国将领,晚清名将,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贵族出身,善骑射。 道光五年(1825年),入嗣袭扎萨克多罗郡王。旋入京,为御前行走。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后历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 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咸丰五年(1855年),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俘林凤祥、李开芳,晋封博多勒噶台亲王。 扩展资料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辅国将军以上还分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类。 一般情况下,因为功封王爵者多属世袭罔替,也就是俗话说的“铁帽子王”。因为恩封爵位者则多属世袭递降,但在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12大“铁帽子王”因为其祖先功勋卓著,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但其后世也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载。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僧格林沁 百度百科-铁帽子王 (世袭罔替王爵的俗称) 蒙古王 僧格林沁是铁帽子王吗? 太平天国第一悍将,前军统帅,英王陈玉成的头颅被送进京师之后,满朝震动。此战的意义即使和攻陷安庆相比,也丝毫不差。攻陷安庆是战略上的胜利,斩杀陈玉成则是给本就已经人心惶惶的太平天国军心又一次重击。 此战过后,朝廷对前线官兵给予了巨大的奖赏。兵部尚书文祥加东阁大学士衔,补上了桂良的缺,为正一品,另外又加封一等忠勇侯。 最初人意料的是对僧格林沁的封赏,僧格林沁原为科尔沁亲王,这次竟然诏其“世袭罔替,配享太庙!” 也就是说,僧格林沁被加封为铁帽子亲王! 大清的爵位,最高的就是亲王、以下依次是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等等。这些封号只限于赏赐给皇室宗亲或者蒙古汗王。 至于 *** 和非皇族的满人,则不能做王爷、贝勒,他们的封号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为了防止封号的过滥,所以朝廷规定,封号是随着继承而逐渐下降的。比如奕,他现在是恭亲王,但是他死了之后,继承他爵位的儿子必须降一级,只能是郡王,他的孙子则只能继承贝勒,从孙子就是贝子,再往下,还要降为奉恩镇国公。到了这个级别,就不用再降了。 也就是说,一个爵位,需要降四次才算到底,到了第五辈才算稳定下来。但是即便是一个亲王,降到第五辈也只剩一个镇国公了。更不用提其他的郡王、贝勒这等爵位了。 但是也有极其个别的王爷,是铁帽子王。何为铁帽子?就是说他们的王爵是不用降的,帽子和铁打的一般,子子孙孙都能平级继承王位。 到目前为止,大清只有九大铁帽子王,而其中的八个是大清建国之时的八大功臣。 比如努尔哈赤的二子代善,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侄子济尔哈朗,皇太极长子豪格等人。这些人都是为大清的江山立过汗马功劳,所以才被封为铁帽子王。而且这八大铁帽子王之中还有两个只是铁帽子郡王,而非铁帽子亲王。 除了建国初期的八大铁帽子王之外,满清入关之整整两百三十年,只封过一个允祥为铁帽子怡亲王。 允祥是康熙帝的十三子,在雍正争夺储位的过程中,允祥出了很大的力。但是,即便这样,允祥也是在死了之后才被雍正帝追封为铁帽子王! 僧格林沁本就是蒙古科尔沁部的汗王之子,他继承了父亲的郡王封号。后来因为其战功卓著,朝廷将其破格提升为亲王。但是,任谁也没想到他竟然能做到“铁帽子亲王!” 这个爵位可是和多尔衮,豪格,代善这种开国元勋相等了,无论是什么荣耀都不及其万分之一。 僧格林沁接到封赏之后,也是震惊不已,连忙上书推拒。但是朝廷不许,僧王见状,再度上书推辞,朝廷又是不许,如是者三,僧格林沁才知道朝廷是真心封他为铁帽子王,这才接受了封号。 晚清科尔沁王爷僧格林沁是清初科尔沁部世袭的爵位吗? 清朝皇室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应是十二个: 1、礼亲王:代善 2、郑亲王:济尔哈朗 3、睿亲王:多尔衮 4、豫亲王:多铎 5、肃亲王:豪格 6、庄亲王:硕塞 7、克勤郡王:岳托 8、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9、怡亲王:允祥10、恭亲王:奕忻 11、醇亲王:奕譞 12、庆亲王:奕劻。前八个就是著名的“八大王”,靠军功获封;后四个均因与皇帝(或西太后)有独特政治、家族关系而获封。 还有,清初时皇太极诏命蒙古各旗旗主,又称扎萨克,享郡王爵,世袭罔替。僧科尔沁就是被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扎萨克,也是本族族长过继为子、承袭郡王的。后因打败太平天国北伐军,战功卓著,被誉为“有清三杰”,受封亲王、世袭罔替。其功绩和恩宠,又远非承袭科尔沁郡王所比了。 风光无限的清朝铁帽子王竟被一少年斩杀于麦田,这是为何? 这位杀了清朝铁帽子王的少年叫张皮绠,因为他对清军特别痛恨,也是机缘巧合之下才杀了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是蒙古族人。他是成吉思汗的侄孙,同时也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将领。 要知道清朝末期,不仅有西方列强的入侵,更有内乱太平天国的动荡不安。这个时候僧格林沁一马当先,发挥了他作为一个将领的作用。 僧格林沁率领自己的部队抵御着英法联军,同时又要进行平定太平天国军队的北伐。所以他功勋卓著,被封为清朝的“铁帽子王”。 僧格林沁击破了太平天国的北伐,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当时一片风光无限。可惜后来他奉命讨伐捻军,这下子被捻军给刷了。捻军的统帅张宗禹跟个老鼠一样喜欢东躲 *** ,而僧格林沁却孤军深入乘机追击,没想到这是捻军的计谋,要的就是诱敌深入想要埋伏于他。 结果这位铁帽子王滑铁卢了,他受到了埋伏中了计,情急之下突围的过程中死在了一个叫张皮绠的少年手里。 张皮绠非常痛恨清军,因为他的父亲和哥哥由于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被杀死了,他一直在心里都有复仇的欲望。 僧格林沁败逃突围之时,张皮绠接到搜索残余敌军的命令,他在麦田之中发现了一位清军将领。 就是已经身受重伤毫无反抗之力的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因为体力不支,躲藏在麦田里,但因为有血迹还是被发现了,所以张皮绠手起刀落就把他给杀了。 事后很多人都想找到这个张皮绠,给清朝的铁帽子王复仇,终于有一天张皮绠酒后说了这件事被抓起来,杀掉了。 清朝铁帽子王有12个。森格林沁也是铁帽子王,但是他不是皇族,为什么也可以获得世袭的荣誉呢?他有子孙世 僧格林沁本名Sengge Rinchen,Sengge藏语意为狮子,Rinchen藏语意为珍宝。据《蒙古世系》载,僧格林沁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二十六代孙,少贫,后为远房堂叔科尔沁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济养为嗣子。 清宣宗道光五年(1825年)袭郡王。 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僧格林沁领兵大败太平天国北伐军于天津南郊。1855年,受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世袭罔替。同年在山东冯官屯剿灭太平天国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1857年以钦差大臣督天津防务。 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指挥大沽口海战,大败于英法联军。1860年大沽口、天津失陷,他统率以蒙古骑兵为主力的军队,退至通州防守。其部与英、法联军战于通州之八里桥,八里桥之战惨败,蒙古主力尽丧。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毁圆明园。旋被夺爵,仍任钦差大臣。1860年九月,直隶、山东一带捻军四起,后奉旨“剿捻”于山东、河南、安徽。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高楼寨之战,僧格林沁在山东曹州菏泽县高楼寨附近的吴家店,遭捻军赖文光部和宋景诗部包围。僧格林沁于是自领少数骑兵突围,隐于树林,遭捻军张宗禹部入林内发现俘之,被杀于麦田。 他这个亲王是蒙古亲王,是凭着自己的战功受封世袭罔替铁帽子亲王,对于晚清来说,是挽救了一部分清廷的颜面,但也仅仅只是穿了他自己这一代而已。所以和传统的满清皇族八大铁帽子王不一样。 清朝王爷的品级? 大清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朝王爷的品级是正一品,等级是“和硕亲王”是最高一级。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没有爵土。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宗室爵位,又称宗室觉罗世爵,掌于宗人府,共分为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氏族人,它们分别是: ①和硕亲王 和硕:满语意为一方、一隅) 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②多罗郡王 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③多罗贝勒 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④固山贝子(固山;满语意为一角) 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 扩展资料 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有何身世?

僧格林沁公元1811年,出生在历史著名的科尔沁草原蒙古部族,姓博尔济吉特氏。博尔济吉特氏这个姓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当初皇太极为了与科尔沁草原结盟,连娶了三位博尔济吉特氏的女子,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哈日珠拉。其中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就是历史著名的孝庄太后。早在努尔哈赤时期,满洲女真族在处理蒙古问题方面,实行的政策就是联姻结盟,到了皇太极时期,更是嫁了十多位公主给蒙古部族。对于蒙古族一直都是“满蒙一家亲”的态度,特别是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更是清朝一直倚重的部署。僧格林沁,是科尔沁左翼后旗人,与满族的关系本就密切。另外他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他还是道光帝姐姐的过继儿子,因此和清朝皇室还有密切联系,所以也不怪他能得到重用,统领八旗子弟兵。道光五年袭科尔沁郡王爵,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等职。僧格林沁,生于公元1811年,也就是清历嘉庆十六年。他出生的家庭,只是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日格苏木百兴图嘎查普通台吉家庭,所以僧格林沁幼年过的极为贫苦。很小的时候就随自己多父亲一起,为布和德力格尔的富人放牧。十二岁的时候被送到昌图老城文昌宫读书,道光五年被清朝皇室看重,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

清朝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生平简介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的晚清名将,在道光年间曾袭科尔沁郡王爵。 僧格林沁祠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幼年家境贫寒,曾和父亲为富人放牧,到12岁时被送到老城文昌宫读书,1825年被选为君王嗣子,承袭郡王,此后曾担任后扈大臣、卫内大臣、顾命大臣等重要官职,1853年任参赞大臣,在太平天国北伐之际,亲自率军围剿,北伐军损失惨重,1854到1855年连续两次大败太平天国北伐军,数百战役无一漏网,声名远播。 1859年英法联军悍然闯入大沽口,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坚决反击入侵者,英法联军撤走,这场大沽口保卫战,是列强入侵中国以来被侵略的中国首次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天津,僧格林沁兵败撤退,英法联军进而进攻北京,圆明园被毁,僧格林沁被革去郡王爵。1860年恢复郡王爵,1862年亲自率领蒙古骑士多次击败捻军,1865年被捻军设计陷入重围,突围后被捻军诛杀,终年55岁,同年七月灵柩北上被安葬于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另外修建僧王塑像祠一座,赐谥号“忠”。 僧格林沁辅佐过三朝皇帝,被称为鹰獒之士,咸丰帝在听说他的骁勇事迹后,特别赐予他“湍多罗巴图鲁”的称号,僧格林沁为官40年,多次救清朝于水火之中,用生命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僧格林沁王府 僧格林沁王府位于南锣鼓巷南炒豆胡同,原名科尔沁郡王府,又名博王府,是东城区的文物保护单位。 僧王府 僧格林沁王府起初修建时府门在炒豆胡同,占地面积几乎是炒豆胡同整条街,规模非常宏达,僧格林沁在咸丰皇帝时因为剿贼有功,死后谥号“忠”,是王伯彦衲为其所修建,并不是公主的府邸。僧格尔沁因承袭郡王,且战功赫赫、食双俸,所以起初僧王府仅是一座一般的郡王府,规模远不能与世袭罔替的亲王府相比,道光年间僧格林沁认买房屋117间,并对原房屋及新购买房屋进行了改建,与西部原府邸合成一起,构成了东中西整体的四进院组成的王府,以符合亲王府制,王府的正殿仍在正院。 僧格林沁死后,这座王府由子孙继承,其曾孙在清廷退位后,又任民国国会议员,后家道中落,王府东部除了一小部分自留外其余卖给了西北军,西部成为了后来的温泉中学,昔日显赫的王府四分五裂,1954年原僧王府大部分院落又被煤炭部买下作为宿舍,到现在王府原貌已经看不出,但大约的规模还是能估算出来的。原王府正门外门旁有上马石装饰,分门别院都有抄手游廊想通,内还配备枪架子,院内还有亭台水榭等琳琅布置。2012年僧格林沁王府的复建工程启动,在发掘工作结束后,复健工程的重建面积约4万平米,使王府的原貌得以修复,整个工期计划4年完成。 僧格林沁的儿子 伯彦讷谟是铁帽子僧格林沁的儿子,出生于道光十六年,于光绪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去世,迎娶怡亲王在垣长女郡主为妻,他的长子是出生于咸丰五年的那尔苏,长孙是生于光绪十二年的阿穆尔灵圭。僧格林沁死后僧王府由僧格林沁的儿子伯彦讷谟继承,所以称为伯王府,后由其孙阿穆尔灵圭所袭,又被称为阿王府。 伯彦讷谟剧照 自从僧格林沁死后,僧王府里的王爷就少有作为,大多时间都以养花鸟虫草消遣时间,一般王府正院都会挂着很多鸟笼子,还会养一些猫狗等小动物,每到冬季都会到各处斗蛐蛐,以此打发时间。有次那尔苏随伯彦讷谟进宫面见慈禧,慈禧一眼看中了那尔苏并把他留在身边,但皇宫人多眼杂谣言渐起,那尔苏与慈禧太后感情逐渐升温,伯彦讷谟非常担心此事暴露,家族会遭到灭顶之灾,便借回乡祭祖为名,将他带到现在的法库公主陵,命他吞金自杀。 那尔苏迟迟不吞金,伯彦讷谟承诺会将王位传给他的儿子,那尔苏方才吞进而死,慈禧不相信那尔苏会无故暴亡甚至派人查验尸身,并怀疑是伯彦讷谟暗地做鬼。那尔苏死后一年,强迫他吞金而死的伯彦讷谟离奇去世,野史中说是被慈禧所杀,慈禧用这种方式为那尔苏报了仇。僧格林沁的儿子伯彦讷谟死后葬于康平县莲花岗,陵园建筑规模宏伟,始建于光绪十七年,但在1947年毁为平地。 僧格林沁 英法联军 僧格林沁英法联军首次碰面是在咸丰九年,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失败的教训,积极筹建防御工事,做好了反侵略的各项准备工作,英法联军行至天津时不顾清军警告悍然闯入大沽口,僧格林沁督军奋起反抗,英法联军大败军舰撤走。 僧格林沁纪念馆 僧格林沁英法联军第二次交战是在咸丰十年,这一年英法联军进犯天津,僧格林沁提前做好迎战准备严阵以待,但英法联军用火箭进攻导致清军马匹惊吓阵势混乱,英法联军占据了张家湾,僧格林沁退居八里桥后,与其他将领商议分三路同时反攻敌军,清军火枪装备有限,遭到英法联军密集火力的轰击大量伤亡,尤其是因为决策失误南路防守的胜保部遭到沉重打击损伤极其惨重。 僧格林沁英法联军交战的最后阶段在9月19日的上午,英法联军兵分两路进攻清军,企图从后方包抄清军,清军腹背受敌面对敌人密集炮火表现的异常勇敢,不断奔向敌军的阵营进行殊死搏斗,僧格林沁指挥蒙古骑兵穿插于敌军之间试图拆散敌军阵势,但因为胜保部的溃败而没能实现。这场战役虽然以清军惨败告终,但清军表现出的反抗外国侵略者、不畏牺牲、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是可歌可泣的,蒙古骑兵的奋不顾身死而后已的英雄事迹是不可磨灭的。此战后不久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军设计所杀,一代将星陨落。 僧格林沁骑兵是怎么败的 僧格林沁骑兵是怎么败的这个问题要从1860年说起,在天津和大沽口失陷后,咸丰帝派桂良向英法联军乞和,但谈判并没有成功,英法联军随即向北京进犯。 僧格林沁画像 僧格林沁表示当奋力截击,9月18日联军发动攻击,蒙古骑士战马遭遇敌军炮火后纷纷溃退,僧格林沁退守八里桥,利用八里桥灌木丛林构筑了一系列的战壕并针对东西南路联军作出了作战部署,21日上午英法联军发动对八里桥守军的攻击,蒙古骑兵因为依然使用长矛等冷兵器顽强对抗敌人的炮火冲击,清军遭到重大伤亡,僧格林沁试图分割敌军阵势从而歼灭敌军,但因南路胜保部溃败而未能成功。 僧格林沁骑兵是怎么败的从这里就可以窥出,清 *** 在和战决策上犹豫不决,僧格林沁指挥部署也存在不足,在敌军主攻八里桥时迎战的是薄弱的胜保部,致使清军在开始就损失惨重,其次是清 *** 一再强调包抄敌后作战,但僧格林沁对此并没有给予重视,不仅没有绕到敌后,反而将马队派到正面对敌,最终败于敌军的猛烈火力下。 再者,清军主帅僧格林沁在敌军的车轮战包抄战后逐渐失去了作战信心,在战斗最激烈之时自乘驴车撤队而逃,致使军心涣散军队土崩瓦解,另一点在这场战斗中,清军无论是在军队质量、武器装备上,都不占据优势,僧格林沁骑兵是怎么败的这一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僧格林沁墓 同治四年僧格林沁被捻军设计在高楼寨被诛杀,终年55岁。清 *** 为僧格林沁以亲王宏大规格举行了葬礼,赐谥号“忠”,并绘像紫光阁。 僧格林沁墓 公元1865年7月,一队扶柩北归的清军从北京城出发,最终目的地是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殓载的就是晚清名将军功卓著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墓选在一个山水环绕的吉祥地,就在科尔沁草原上名叫巴虎山的地方,山脚下三丈多高的碑楼耸立,楼里面铺着青石地,内中端坐一硕大P粒头颈高高昂起,眼睛外瞪嘴巴张开,似乎有向前匍匐之势,身上驮的就是同治帝亲笔题的青石盘龙碑,碑高大约一丈七尺,碑首刻着圣旨二字,碑文也是由同治帝亲笔书写,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辅成,全文共有310字,主要记录了僧格林沁的生平和战事。 如今僧格林沁墓所在的地方,已经不复当时的辉煌,只遗留下一块圣旨碑,在巴虎山的半山腰上,两只石狮子脚已经歪跛在一侧,狮子的前腿也被砸裂,陵园也成了一片玉米地。不仅僧格林沁墓被毁,就连与之相距不远的他的儿子和孙子陵墓全都被毁。后来文物保护意识非常强烈的白先生,不断动用人力物力将散落在山上的僧格林沁墓的石狮子修复,并一批批搬下山,重新安置在山下的碑亭前。僧王祖孙3代,生前享尽荣华,死后却寸骨无存,实在令人叹息。


僧格林沁作为满清最后名将,为何却死在一个骑骡子的16岁小兵手上?

僧格林沁,蒙古科尔沁旗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二十六代孙,僧格林沁自幼擅长骑射,因为出身高贵,十四岁的僧格林沁就世袭为郡王,来到京城。担任朝廷御前大臣,就在皇帝身边做事。因为机智聪明,得到了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的赏识。所以他的官职也是一天大于一天。官至镶白旗满洲都统。在当时是清朝发家的最高军政长官。僧格林沁曾指挥清朝军队围剿太平天国的名将林凤祥以及李开芳率领的太平天国北伐军,1859年又在天津大沽口打败了英法联军,取得了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胜利。虽然英法联军最终击败了僧格林沁率领的清朝军队,但当时英法联军的武器配置就比清朝军队的高了一个档次。武器和军制有明显的差距。1865年5月,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把僧格林沁引诱到山东曹州。僧格林沁觉得这是将敌人一网打尽的好机会,没想到却是一个口袋阵,他和他的一万骑兵都被敌人包围。最终僧格林沁全军覆没,他只身逃窜,期望能够逃出生天。结果在逃跑过程中僧格林沁还坠马受伤了,为了躲过敌人的搜索盘查,他只得潜伏在一块麦田里。但最终僧格林沁还是被一名敌军一名十六岁的少年发现了,此时僧格林沁身负重伤,根本无力反抗,而在他眼前的少年也不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反正穿的是清军的服饰,一刀下去,僧格林沁就此丧命,时年54岁。

上一篇:帕里斯 希尔顿

下一篇:吴雅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