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哈

时间:2024-05-20 14:52:27编辑:奇闻君

日本97式坦克的实战

1939-1945年期间,日本侵略军在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都广泛地使用了97式、97改中型坦克。1939年7月,中蒙边境哈拉哈河战役中,有4辆坦克首次参加战斗,由于苏军参战的全是BT和T-26坦克,它们甚至成了战场上最大的坦克。在侵华战争中装备这种坦克的日军部队主要是1942年12月编成的坦克第3师。该师于1944-1945年边续改占南昌、郏县、临汝、洛宁、南阳、西峡等地。 特别是在1944年5月25日攻陷洛阳时,日军第6坦克旅的97式中型坦克群掩护工兵和步兵突破城墙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战,防守洛阳的国军15军64、65师和14军97师的部队,亡4386人,被俘6230人;日军亡80人、伤281人。97式97式改中型坦克在太平洋战争和东南亚战场中运用更为广泛。在1941年12月至1942年战略进攻阶段,日军在入侵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以及攻占菲律宾时,都使用了97式中型坦克。1943年5月,太平洋战区进入盟军战略反攻阶段。为应付危局,日军将在中国东北编成的装甲兵部队陆续调往太平洋诸岛加强防御,在塞班岛、莱特岛、吕宋岛、硫磺岛、冲绳岛的激烈争夺战中,都使用了97式改中型坦克。一式中型坦克也有少量参战。由于盟军兵力兵器处于绝对优势,装备数百辆97式中型坦克的日本关东军精华--第1、第2、第4、第6、第7、第9、第14和24坦克团,全部在平洋海岛上被歼灭。 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6月15日至7月6日的塞班岛战役中,由驻辽宁东宁调来的关东军第9坦克团的97式中型坦克被美军的M1型95毫米“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击毁大部分。6月22日,只剩下两辆97式坦克可以战斗。战役结束时,全团515人,只有20人回到日本本土。1975年8月,两辆完好的97式中型坦克被运回日本,一辆保存在富士山下的少年战车学校里,另一辆保存在东京靖国神社,成了日本右翼势力为军国主义招魂的祭祀品之一。在1945年8月的远东战役中,日本关东军装备有97式改和一式中型坦克的第1、第9坦克旅,在苏军强大的攻势下,仓促应战,不战自溃。储备在四平、公主岭等地的大量97式中型坦克成了苏军的战利品。驻守在日本北面北千岛的第11坦克团的19辆97式改中型坦克、20辆一式中型坦克和25辆95式轻型坦克于8月18日与苏军T-34坦克群展开激战,终被全歼。 日本投降后,有300多辆97式坦克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利品。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就是缴获的97式坦克。由于这辆坦克是由几辆坦克拆拼而成,经常出现故障,战士们风趣地称它为“老头坦克”。你别看“老头坦克”一身毛病,在人民军队手里,它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它先后参加了绥芬河剿匪、三下江南、攻锦州、打天津等战斗,获得了“功臣号坦克”的荣誉称号。1949年国庆大典时,它作为我军坦克方阵的首车,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如今,这辆珍贵的坦克正静静地躺在军事博物馆中,向人们讲述着它一生的荣辱功过。

二战期间的日本97式中型坦克的资料

在大战期间,日本最有名的坦克是97式中型坦克。这种坦克于1937年设计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它名为中型坦克,实际上战斗全重只有15吨,只相当于别国的轻型坦克。它有4名乘员,装一门57mm短身管火炮,装甲厚度一般为25mm。采用风冷柴油机为动力装置,不对称的炮塔,铆接结构装甲车体和炮塔,无线电台的框形天线和主动轮在前,是97坦克的几大特征。97坦克的总生产量为1500辆。
  日军入侵中国时,97坦克被广泛使用,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在南京大屠杀、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中,到处都留下了97坦克罪恶的身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靠发动突然袭击,取得了惊人的进攻速度。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日军坦克部队宣称取得了“破竹进击”的战果。但是,随着美军的M3、M4坦克投入到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日军的97坦克根本不是对手,其火力和防护力明显不足。于是,日本军方对97坦克进行紧急改进,并研制新型坦克,包括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五种型号的坦克。但为时已晚,这些坦克有的生产出少量,有的只造出样车,有的还停留在图纸上,日本就战败投降了。战后,美军调查团在见到Ⅳ型坦克样车时惊讶地说:“若是日本能大量制造这种坦克,太平洋战争中坦克战的历史就要改写。”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投降后,有300多辆97式坦克成了中国军队的战利品。我军的第一辆坦克,就是缴获的97式坦克。由于这辆坦克是由几辆坦克拆拼而成,经常出现故障,人民解放军的战士们风趣地称它为“老头坦克”。你别看“老头坦克”一身毛病,在人民军队手里,它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它先后参加了绥芬河剿匪、三下江南、攻锦州、打天津等战斗,获得了“功臣号坦克”的荣誉称号。1949年国庆大典时,它作为我军坦克方阵的首车,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如今,这辆珍贵的坦克正静静地躺在军事博物馆中,向人们讲述着它一生的荣辱功过。

Type 97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15000kg
车长 5.52m
车宽 2.33m
车高 2.23m
引擎 Mitsubishi Type 97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8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10 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57mm Gun Type 97 ; 2x7.7mm Type 97 MG
弹药 57mm:100发 ; 7.7mm:2745发
装甲 8-33mm
爬坡度 34度
通过垂直墙高 0.90m
越壕宽 2.50m
涉水深 1.00m



  97式“奇哈”中型坦克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中型坦克,日本定名为“97式中战车”。97是日本天皇纪年2597年(公元1937年)的后两位数字,“奇哈”是日本假名的汉语音译。该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于1937年制成。1938年开始装备,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装备了1500多辆。其中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了1224 辆,日立的龟有工厂和相模工厂生产了300多辆。本馆陈列的97式中型坦克,是1955年苏军驻旅大地区的第7机械化师临撤离前,赠送给沈阳军区装甲兵的。

  97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15.3吨,乘员4人,车长和炮手位于炮塔内,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的右侧,机枪手位于驾驶员的左侧,炮塔位于车体纵向中心偏右的位置。主要武器为1门97式57毫米短身管火炮,可发射榴弹和穿甲弹,携弹量120发(榴弹80发、穿甲弹40 发),其穿甲弹可以在1200米距离上击穿50毫米厚的钢质装甲。辅助武器为2挺97式7.7毫米重机枪,携弹量4035发,其中1挺为前置机枪,另1挺装在炮塔后部偏右的位置。

  动力装置为1台功率为125千瓦的12缸风冷些油机,位于车体后部;车辆最大速度38公里/小时,主动轮在前,动力需通过很长的传动轴才能传到车体前部的变速箱和并速器。车体每侧有6个中等直径的负重轮,第1和第6负重轮为独立的螺旋弹簧悬挂,第2-5负重轮每2个为一组要用平衡悬挂。车体和炮塔均为钢质装甲,采用柳接结构,最大厚度25毫米。车长5.516米、宽2.33米、高2.23米。


功臣号坦克的由来

1945年8月8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驻南泥湾的八路军炮兵学校里接到中央军委指示:派人到东北战场,收缴日军坦克,建立特种兵部队。孙三等人穿越封锁线,艰难跋涉,直到1945年11月,才到达沈阳。此前,从延安来的干部高克已在沈阳日本人开的“918坦克修理厂”里发现有几辆日军的97式改坦克。高克和战友进入了“918厂”。乘人不备,他和俘虏的日本人各驾着一辆正在修理的坦克,冲出了修理厂大门,扬长而去。此两辆九七式改被称为101号和102号。高克指挥坦克开到一个破工厂里隐藏起来。当时,国共内战爆发后,国军占领了山海关至锦州一线,高克接到命令指挥两辆坦克和装甲车进行转移。当时车队还带走了一批日本技术人员,但车队行驶到沈阳市郊一个村子休息时,他们叛变而且破坏了101号和一辆装甲车。正巧,孙三带人来接应。孙三他们费尽周折,搞到了修理器材和零部件,但是,没有时间修好被破坏了的101号坦克和装甲车。这样,孙三和高克他们只驾着那辆102号坦克,到达了当时的炮兵司令部驻地马家湾子。12月1日,解放军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特纵坦克大队在沈阳马家湾子成立,全队共有30人但只有一辆坦克,就是那辆102号。孙三为坦克大队大队长,高克为副大队长。从此,人民解放军有了自己的坦克部队。解放军坦克大队成立后来,发现从日军那里收缴的坦克车车龄长、资格老、型号杂、毛病多,解放军战士称它们为“老头坦克”。战士董来扶驾驶的“老头坦克”就是从沈阳“918坦克修理厂”缴获来的那辆老坦克,它也是解放军坦克大队的第一辆坦克。为了赶在辽沈战役前把这辆“老头坦克”修理好,董来扶和战友们日以继夜地埋头苦干,终于把它修复一新。

二战时日本的重型坦克是什么

九一式和九五式重型坦克
试制九一式重型战车由试制一号战车改装而来具体改装时间不明(应在1927年以后)
全长6300mm 全宽2470mm 全高2570mm 重量18t 成员5人 时速为25km 最长行进距离不明
设计使用的主炮为当时还没制造出来的九四式70mm战车炮
设计使用3挺机枪型号不明
装甲分布不明最大装甲厚度为20mm
发动机由BMW IV水冷直列6气缸汽油发动机改造而来224马力
九五式(重型)双炮塔坦克是试制一号战车改装九一式的改造型。1932年12月开始设计,1934年9月制造出样车。但是由于重量,机动性等问题没有量产,投入使用的只有4辆且未能参战(其中有一辆改造为三菱制100mm加农炮的自走炮)。
全长6477mm 全宽2682mm 全高2896mm 重量26t 成员5人
公路最高时速仅为25KM,最大行进距离110km
主炮为九四式70mm战车炮 弹药基数100
副炮为九四式37mm战车炮 弹药基数250
机枪为九一式6.5mm战车机枪两挺 弹药基数2940
装甲具体分布不明12-35mm不等
发动机由BMW IV水冷直列6气缸汽油发动机改造而来 290马力


日本97式坦克的改型

从1940年起,以97式坦克底盘为基础研制出下述改进型车:97改(“奇哈改”)中型坦克战斗全重增加了15.75吨。由三菱公司设计出新炮塔,换装1式47毫米火炮,穿甲弹的初速为825米/秒,在500米距离上可穿透75毫米厚的装置。火炮采用半自动垂直滑动式炮闩,车上携带104发炮弹和2575发机枪弹。这种坦克在日本称“97改”、“奇哈改”。有些97改中型坦克还增辑1挺高射机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即是这种坦克,常常称为100式坦克。100是日本天皇纪年2600年(公元1940年)简化后的数字。一式“奇黑”中型坦克是日军为准备“本土决战”,于1941年研制成功的中型坦克。“一式”的“一”,是日本天皇在位年代2601年的后1位数字。该车战斗全重增加到17.2吨,增加了1名装填手,乘员增至5人。炮塔尺寸也明显增大,车高增大到2.38米。主炮民是长身管的47毫米坦克炮。车体改为焊接结构,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50毫米;动力装置是三菱公司生产的100式12缸风冷柴油机,功率为176千瓦。这种坦克共生产了587辆。 三式“奇努”中型坦克1943年设计定型,战斗全重增加到18.8吨,在一式坦克的基础上,换装了新式炮塔和75毫米坦克炮,取消了炮塔后部的机枪。最大速度减至38公里/小时。只生产了约60辆。四式“奇托”中型坦克1944年研制成功,是以反坦克作战为主要目的而设计的坦克。战斗全重为30吨,乘员5人,车辆外廓尺寸加大。主要武器为1门75毫米坦克炮,弹药基数65发;发动机为1台294千瓦的风冷柴油机;负重轮由6对增加到7对。车辆最大速度45公里/小时,最大行程250公里;装甲厚度12-75毫米。该坦克只生产了6辆。五式“奇里”中型坦克1945年研制成功,战斗全重37吨,乘员6人。车长7.3米,炮塔上装有1门75毫米火炮,车体前部还装有1门37毫米火炮。动力装置是1台BMW航空发动机,功率400千瓦。车辆最大速度45公里/小时,车体每侧有8个负重轮,最大装甲厚度75毫米。这种坦克只生产了1辆样车,日本便投降了。此外,97式“奇哈”中型坦克的变型车还有扫雷坦克、推土坦克、各种自行火炮、装有20毫米高射炮的防空坦克、坦克架桥车以及各种工程车和抢救车等。

二战期间日军装备的坦克?

二战期间日军装备的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军队,武器装备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些差距。比如:德国军队MP38冲锋枪、法国军队MAS1938冲锋枪等自动武器均大量装备,而日军还在使用1907年开始装备的三八式步枪。作为陆军突击力量的坦克,差距也很明显,英国1934年研制的玛蒂尔达坦克重量26.5吨,而日军同期较大的97式坦克只有15吨。玛蒂尔达坦克车体装甲最厚78毫米,最薄20毫米,日军97式坦克平均装甲厚25毫米,至于日军自重3.2吨,长3米的94式坦克、自重6.7吨,长4.3米的95式坦克,其装甲厚度只有几毫米至十多毫米,更没法比了。二战中日军坦克为何体积这么小,装甲如此之薄,却还大量装备部队呢?首先日军最初的对手主要是军队装备很差的亚洲国家,当时我国很多杂牌部队没有反坦克炮和其他重炮,例如川军,有的师只有几门迫击炮和十几挺重机枪,根本对付不了坦克。我国自1934年至1938年,从德国进口了500余门PAK37毫米反坦克战防炮,战斗中也起了些作用。如1938年春天台儿庄战役期间,德制37毫米战防炮共击毁日军坦克13辆,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是,这种战防炮射程较近,必须到前沿阵地才能有效歼敌,而日军拥有制空权和占优势的地面火力,在猛烈打击下,德制37毫米战防炮损失不少,弹药又不能自产,因此起的作用有限。而日军凭借这些体积小装甲薄的坦克,能在我国大地上横行一时。日军各型坦克较弱,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自身的问题。尽管30、40年代的日本是列强之一,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但是他的经济水平仍然低于欧美国家。以制造坦克最重要的钢为例,1939年二战开始至1945年结束,日本钢产量总共为480万吨,而同时期的美国是它的10倍,德国是4倍,英国和前苏联是2倍,并且日本这些钢还要制造枪炮、飞机、舰艇和民用,因此坦克制造受到限制,所占用钢的比例势必没法跟其他列强比,只能造皮薄馅少的小坦克。日本在1926年才开始研发自己的坦克,此前要靠进口,由于时间较短,因此,二战前后日军坦克制造技术不高。大板兵工厂、小仓兵工厂、日野自动车等十几个能生产坦克的厂家还要制造别的武器,因此产能也不足。日军坦克打打亚洲国家还可以,碰到欧美国家就只有挨揍的份。1937年7月4日,日苏两国在诺门坎地区发生激战,苏军投入了近520多辆坦克、350辆装甲车,日军东拼西凑才出动了以97式为首的100多辆坦克。苏军主力T-28坦克全重27.8吨,炮塔正面装甲厚50毫米,其余的BT-5坦克和T-26坦克战斗重量均为10吨以上,炮火猛、机动性好,又占数量优势,将日军坦克打的狼狈不堪。日军被击毁89式坦克17辆、95式坦克1辆、97式坦克1辆,还有一些坦克被苏军俘获。太平洋战争中,面对强大的美军坦克,日军落后的小坦克同样被打的找不着北。痛定思痛,日军在1943年以后,研制了一式、三式和四式坦克,并计划量产。其中,四式坦克是在97式坦克基础上,装一门75毫米火炮和2挺机枪,炮塔正面装甲达到50毫米,全车重量30.8吨,可与美军坦克对抗。此时日本需要制造大量舰艇,以维持一支能与美军在太平洋上对抗的海军,因此没有大量的钢来制造坦克。即使研制成功如四式这样的中型坦克,最终也没有批量生产,实际投入战场的更是少之又少。

二战中日本陆军有多少坦克?

日本陆军二战中有四大战略集团,就是在日本本土的“国内军”(含驻台湾、朝鲜的日军)、太平洋战场的“南方军”,以及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关内的“中国派遣军”。

缅甸战役有两次,一次是42年的,日军击败中英联军控制缅甸:第二次是43年开始的,历时近两年,中国驻印军、滇西远征军与英印军和美军配合,击败日军,夺回缅甸的控制权。
第一次缅甸战役时,日军共投入了四个师团:18、33、55、56。坦克情况不详,这四个师团都没有坦克联队的编制。这四个师团所隶属的日本南方军倒是有9个坦克联队的编制,但缅甸战役中没有听说日军有动用坦克的战例。

第二次缅甸战役期间,日军在缅甸的部队师团级番号有10个:2、15、18、31、33、49、53、54、55、56。不过此时因为日军已经处于末期,部队番号虽多,但战斗力已经远不如之前的强大

至于说战斗力,这些都是日军的精锐部队。研究日军战斗力的时候,外行往往有个错误观点,认为日军最强大的就是18个甲种师团(或称常设师团,通说为17个,我认为是18个),其他部队都不行。其实,日军的甲种师团,仅仅是设立较早,编制和装备配置比较高而已,并不一定代表战斗力也强,比如著名的第四师团,那也是甲种师团。一般来说,甲种师团通常装备配置比较“重”,所以一般会在大规模会战中充当突击核心,这也是最能发挥甲种师团作战威力的情况。但是,如果是面临山地游击作战和丛林作战,甲种师团就未必如其他装备较“轻”的部队了。这就好比,美军打塔利班用的而是正规军,清剿塔利班游击队用的是特种部队,那你说特种部队战斗力不如正规军?执行的任务不同而已。另外,二战中日军有个坏毛病,那就是建制很不稳定,每个师团下属的联队、大队、甚至到士兵都经常调动,所以有些师团从番号来看可能不是精锐,但你要是看他下属的联队甚至大队的番号,才会发现他真正的战斗力如何。比如前面说的五十六师团,其官兵都是日军第六师团的预备役和退役人员组成的,除了武器装备稍差以外,完全不输任何甲种师团,丛林山地作战更是犹有过之大约有步兵师团26个 大约在35W人左右


怎么概述日本97式中型坦克?

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最成功的一种坦克。日本在这以前有一种89式坦克,到了30年代中期,89式坦克的火力和机动性已明显落后于当时世界坦克的发展潮流。为此,日军参谋总部和工程部在1936年决定发展一种新式坦克。于是采用了三菱重工的样车“奇哈”,日军将其定名为“97式中战车”(即97式中型坦克)。和89式一样,虽然名为中型坦克,但在今天来看,只能算是轻型坦克。不过各国的军事专家们仍然称它为中型坦克。为了战局的需要,日本人又对这种坦克进行了多次改进,其中有“一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以及“四式”和“五式”。97式中型坦克的总生产量约1500多辆。

二战期间中国与日本有过坦克战吗?

分类: 社会/文化 >> 军事
解析:

从抗战间中国坦克 观国军与日本几次大会战

抗战前中国坦克部队的发展

中国最早装备坦克的是奉系军阀。1922年,张作霖为同直系军阀进行最后的决战,从英法等国购买了大量的军备,包括36辆“雷诺”FT-17型坦克。首批10辆“雷诺”坦克于1924年运到大连,型号为只装备机枪或装备37毫米炮的两种。从1928年起,奉系军阀开始用“雷诺”坦克来抵抗蒋介石 *** 北伐军的“二次北伐”。战车队被派往河南参加战斗,损失6辆坦克。不久奉军败退,战车队随奉军撤回东北。在1929年发生的“中东路事件”期间,中国军队曾通过铁路向满洲里前线运送FT-17坦克,但尚未到达,苏联红军便取得全面胜利。1931年夏,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储存在东北的坦克几乎全被日军缴获或摧毁,原东北军的大量装备落入了日军手中,驻扎在沈阳的战车队的12辆FT-17坦克全部落入日军手中,标志着中国第一支装甲部队活动史的结束。这些FT-17坦克后来和日军拥有的FT-17合编,参加了进攻黑龙江马占山抗日力量的作战,一部分FT-17坦克后来编入了“满洲国”的伪军——皇协军中的装甲车队。

1929年,国民 *** 财政部长宋子文从英国为自己的税警总队购买了24辆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开启了国民 *** 中央系军队的机械化历程。1930年德国军事顾问乔治·魏采尔(GeWetzell)来华,大力推动了军事教育的发展,建立了许多特种兵军校,包括了交辎学校,推动了这些兵种的正规化发展。1934年,在南京中华门外成立了辎重兵学校,1935年10月,筹建中的交通兵学校和辎重兵学校合并,成立了交辎学校,徐庭瑶中将任教育长(校长是蒋介石,教育长实际管理学校,徐庭瑶同时任即将成立的通讯兵学校教育长),开始战车战术的教学,学校中有一个战车教导营,营长彭克定。在交辎学校成立时,还进口了一批新式的器材用作教学和训练,其中包括了坦克和装甲车。交辎学校成立不久,学员队队长李承恩和徐庭瑶发生矛盾,李承恩辞去了队长职。适逢刚从中央军校高级班毕业的杜聿明不想回25师任副师长(他和师长关麟征相处得不太好),徐庭瑶将杜聿明调来任学员队队长。期间中国从德国购买了10辆PzKpfwI型轻型坦克,从意大利买了20辆CV33超轻型坦克。1935~1936年从英国购买20辆维克斯6T E型坦克和另外29辆维克斯卡登·洛伊德坦克(VCL)。到1937年中日开战,中国军队中的坦克大约是96辆(含地方军阀掌握的数量)。



1937年4月, *** 在南京方山成立了国民革命军装甲兵团,这通常被视为是中国装甲部队之始。这支部队是一支多兵种合成的装甲部队,而非以前的单一兵种部队,其规模也远胜于国内其他的装甲部队。装甲兵团包括了交辎学校战车教导营,交通兵第二团所属装甲汽车队等单位,团长杜聿明。抗战全面爆发前,装甲兵团共有三个营:战车营、搜索车营和战车防御炮营。战车营至少有三个连,其中战车第一连装备英制维克斯6T坦 克,分成4个排,每排5辆车,排长车装有电台;战车第三连装备德制I型坦克(Sd.Kfz101),分为3个排,每排5辆车,另外连部有两台I号指挥坦克;战车第二连装备卡登·洛伊德式两栖坦克,从税警总队转来,数量和编制不明。搜索车营装备有德制Sd.Kfz221/222型装甲搜索车,估计还装备有其他型号的车辆和装甲车。战车防御炮营装备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

T26B坦克在湖南

淞沪会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规化、大规模的全面对外战争是中国各种力量都无法承受的。尽管就全球范围而言,日军没有像样的坦克机械化部队,但事实上无论是中国 *** ,还是中国 *** ,在当时均无法有效地在决定性战役中给予日本军队以致命性打击。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淞沪会战打响,这是亚洲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役,由于受市区建筑的限制和坦克本身的机械问题的影响,坦克发挥的作用有限。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坦克首次交锋,但这些战斗并没有对战役结果造成多大影响,双方的坦克均从属于步兵方阵,掩护步兵冲锋。当然,这些数目有限的坦克也对战役部署仍有一定意义的。中国国民 *** 在此次会战中动用了40万大军,张发奎中将指挥第8和第10集团军在战线右翼(包括浦东、川沙),朱绍良上将指挥第5和第17集团军在战线的中央位置,陈诚中将的第15和第19集团军布置在左翼(包括宝山)。这些中国军队的精锐部分都是由德国军官训练,采用德式先进装备,号称“国军精华”。

与之对阵的为日本第10军,包括从华北抽调的第5和第6师团、从东北调来的第18和第114师团,第1和第2预备步兵旅团,一个战车联队和3个从日本本土运来的独立轻型坦克大队。截止同年11月7日,日本华北方面军所属的9个师团在日本海军第3、第4特遣舰队(含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的护送下,全部抵达上海战区。此时,日军在当地集结了30万官兵、200辆坦克、200架战机和庞大的舰队。

8月19日,中国装甲部队首次参战。据当时参战人员史说(第9集团军司令部作战科长)回忆,装甲兵团出动两个战车连(坦克重7吨)和战防炮一个营,配属第87师(师长王敬久)攻击杨树浦街区。当日凌晨,坦克随87师发起攻击,但因缺乏步兵的配合,坦克全部被击毁,两个连长阵亡。20日,新调来的第36师(师长宋希濂)参加攻击。当日凌晨,一队轻型坦克参加了36师对汇山码头的攻击。据资料记载,这些坦克当时正在厂内修理,临时拉出参加战斗。由于没有步兵配合,这些坦克也全部被击毁。21日凌晨,36师再度对汇山码头展开攻击,一度攻到黄浦江边,但天亮后,日军军舰开始猛烈炮击,日机也开始空袭,攻进码头的部队被迫退回,战车第一连和第二连坦克全被击毁。

经过长达3个月、在上海南京路不足10平方公里范围的艰苦巷战后,10万精锐的中国军队和超过半数的坦克被消耗在这个“东方凡尔登”绞肉机里,而日军大约损失掉6万人左右

徐州-台儿庄战役

夺取上海和随后迅速占领当时中国首都南京并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后,

日军认为很快能够取得对华作战的胜利。而此时中国 *** 则重建了63个师,并在徐州附近集结,兵力多达80万,由桂系名将李宗仁指挥,但人数上占优势的中国军队却无法拥有与淞沪会战类似的精良装备,有的部队连基本的步枪都无法保证。许多从各个内地省份征召甚至抓捕的壮丁被补充到 *** 嫡系中央军和地方派系部队中,缺乏良好训练,而且因抗战初期的不断失利而士气低落。

为了迅速取得对华作战全面胜利,日本陆军总部拟定了一个连接南北战区的贯穿作战计划,核心目标就是徐州,日军让从青岛登陆的部队担任进攻的主力,日军陆军总部乐观地认为,这将是他们在中国进行的最后一次大战役。据他们所掌握的情报,如果日军能摧毁这些中国部队,那么山穷水尽的中国国民 *** 将不得不屈服,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

在徐州战役开始的第一阶段,日本坦克表现出一些亮点,在岩中大佐的指挥下,日本第1、第2战车大队突破了中国军队防线的西侧,迫使中国军队继续收缩防线,徐州仿佛已在眼前。

然而日本最终没能如愿,中国第31军在安徽淮河岸边明光县城迟滞了日军行动长达40天,日军没能及时利用岩中大佐的胜利,后续增援部队迟迟无法到达。这使得驻守该地的大部分中国军队得以从容和有组织地撤退,南京战役的那种大溃败没有再次上演。中国士兵的士气高涨,他们集中在台儿庄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 *** 在台儿庄周围驻扎有第2、第20、第40、第41和59军,在南线与之相对峙的是日本帝国陆军第9、第13、第116和第106师团,北线是日军第5、第10、第16、第103、第104、第105以及第14师团,参战的日军达到了40万。

为了消灭撤退的 *** 军队,日本帝国陆军总部命令北线日军全线出击,南线的军队全力防止中国军队突围。这拉开了台儿庄战役的序幕。日军担任突击任务的是由板垣征四郎少将指挥的第5师团和矶谷廉介少将指挥的第10师团。当时日军的这两个师团负责指挥在中国战区的所有作战装甲力量,它们是日军中唯一编制有独立坦克团的单位:每个团大约辖有100辆坦克和装甲车。这是日军最具战斗力和机动能力的两支部队。

在台儿庄,李宗仁正在考虑如何给日军设下陷阱。他深知,过于自信的日军将会全速前进,直取台儿庄,这样就没有必要的部队来保护通信线和补给线。速度缓慢的日军大部队根本无法跟上一路狂奔的第5和第10师团并为其提供支援。台儿庄是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如果日军占领台儿庄,那么驻扎徐州的中国部队将会被分割成片。因此,日军如果想要占领徐州,必须攻占台儿庄。

对于李宗仁来讲,他制定的防御计划很简单:将日军先头机动部队拖入台儿庄巷战,赢取重新集结兵力的时间,最后对市内的日军进行围歼。正如李宗仁所料,日军第5和第10师团一路猛进,钻入了中国军队的包围圈。此前,李宗仁将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外围分成5个据点部署,其中4个据点各包括4个军的兵力,他们的任务就是挖战壕隐蔽,放日军过去,然后切断其联系。李宗仁亲自率领一支由第30、第42、第51、第41、第44、第60、第46、第22和第75军以及4个独立师组成的强大部队,准备对日军实施致命一击。

台儿庄的防御重任就落在了 *** 第2集团军的肩上了。他们挖掘了大量战壕,同时配备了机枪,用于扫射跟在装甲车后面的日本步兵。而日军坦克为了保护步兵,通常会加速前进以试图消灭中国军队的机枪阵地。当日军坦克冲到中国防御阵地一百余米时,中国装备有反坦克炮的装甲车就会冲出阵地与日军坦克厮杀。当日军坦克冲到战壕附近时,中国军人就会勇敢地跳出来将绑扎成捆的手榴弹扔向坦克履带下面。中国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是那些浑身绑满了炸药誓与敌坦克同归于尽的敢死队员们。由于缺少步兵的支援,日军的坦克根本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很快被消灭干净。

经过两个星期艰苦卓绝的战斗,国民 *** 第2集团军高达70%的人员阵亡。李宗仁命令幸存的勇士们利用夜间袭击日军以挫败其攻击计划。李宗仁同时还下达了死命令——任何人不准后退,否则就地正法。而此时,行动迟缓的日本陆军北方集团军主力在山东腾县遭遇到了中国军队的猛烈阻击,驻扎此地的是从四川急调过来的第41军。该军作战英勇顽强,特别是第122师,整个师包括师长王铭章在内全部阵亡,没有一名军人投降。最终,他们成功地抵抗住了日军近乎疯狂的进攻,收紧了包围圈。

在中国军队奋力抵抗日军第5、10师团的时候,李宗仁命令他的主力部队从南面也就是日本帝国陆军的背后发起攻击。日军不但损失了最精锐的两个师团,而且速战速胜的希望也被彻底击碎。到1938年4月时,在中国领土上的110万日本陆军中有25%或阵亡或受伤,到1939年时,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50万。

台儿庄战役的受挫使日军学乖了不少,在此后的6年时间里,日军没有发动过一场装甲突击行动,直到1944年“一号作战”的时候第3坦克师团南下。台儿庄战役并没有给日军造成致命的打击,但却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和中国军队的士气,它表明中国军人的血肉之躯可以挡住日军的装甲部队,它们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最终,日本人在从中国东北增兵30万的情况下还是占领了徐州,但是他们并没有消灭掉一支中国军队。而中国守军以3万人阵亡的代价,有序地组织起了撤退。此次,日本帝国陆军再也不敢使用装甲部队进行追击了。

1937年9月,蒋介石派出以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杨杰,率军事代表团(名义为实业考察团)赴苏联谈判军事援助的问题,谈判结果是苏联方面愿意提供战车、飞机、火炮、弹药等援助。以后直到苏联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前,各种军事装备和物资源源不断的送到中国。这是那段艰苦的时间里中国唯一的外援,总值***********美元。除了物资援助,苏联还派出名为志愿队的正规军,驾驶战斗机和担任军队顾问。可以说,这些援助是雪中送炭,特别是当时急需的战斗机,当时中国空军已经损失殆尽,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又不愿意出售,正是这些苏联I-15、I-16战斗机和苏联志愿队阻止了日机的肆虐。

在1938年3~6月间运到的第一批装备中,包括83辆T-26(1933年型)轻型坦克,同时苏联还援助了一些BA-3/6/10型和BA-20型装甲车,以及45毫米反坦克炮和各种车辆。为了能够更好的运用这些机械化装备, *** 决定将装甲兵团扩编成第200师,装甲兵团中经历过初期抗战的原有旧装备,拨给由交辎学校分离出来的机械化学校(教育长仍为徐庭瑶)作教学用途,全新的苏式装备由200师接收。

1938年1月15日,装甲兵团正式扩编为第200师,师长杜聿明,副师长邱清泉。从番号上看,200师本身就与众不同,因战前国民革命军的番号只编到102师。200师是国民革命军中唯一的机械化部队,下辖一个战车团,一个装甲团,一个摩托化步兵团,一个炮兵团。据杜聿明回忆,200师共接收70辆T-26、4辆BT-5、18辆菲亚特CV-33(有资料称是20辆,是1934年孔祥熙到意大利考察航空时采购,一直封存在南昌,这时匆匆编入了200师)。装甲团有苏联的BAE系列装甲车50余辆。摩托化步兵团装备的也是苏联卡车。炮兵团有12门122榴弹炮,还有45毫米战防炮,75毫米野战炮。步兵使用的是苏联步机枪。看来国军在美械化之前还进行过苏械化。

维克斯6吨坦克在上海

武汉大会战

武汉位于长江的中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中国主要的铁路枢纽,拥有当时唯一的一条全国性铁路——平汉与粤汉铁路的交汇点。这座重要的城市是第二次中日双方激战的地方。1938年5月初期,经过台儿庄战役元气大伤的日本南方集团军补充了200多辆坦克后,在一支海军中队的支援下,杀气腾腾地向中国内陆扑来,同时北方集团军新的先头部队——第14师团, *** 了20000人和数百辆坦克向南进发。很快,他们就遭遇到了国民 *** 第一战区第74、第64和第8军的阻击。蒋介石急调新整编的两支最精锐的“嫡系”部队——第28军和第200机械化师参战,以加强第一战区的力量,阻止日军对武汉的合围。这是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国民 *** 军实施的第一次大规模装甲战。

第28军和第200机械化师司令官战争前都曾在德国的军事院校深造。当第200机械化师抵达第一战区的时候,日军第14师团在山东潍坊被 *** 第71军从三个方向包围住,但最后仍被他突围出去。未能与日军的这支精锐部队过招的第200机械化师副师长邱清泉非常失望。在随后的几天里,邱清泉私下里一直在廊坊附近率领一支包括他自己乘坐的苏制T-26轻型坦克在内的8辆战车寻找日军。一天,他忽然发现了一支100多人的日军侦察连,他毫不犹豫地径直向日军冲去,试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这群惊愕的敌人。随后,他又乘胜追击7千米,直到遭到日军反坦克火力的猛烈反击方才罢休。这一事件被宣传为中国装甲部队的一场胜利,提高了 *** 军队的士气。受这场“胜利”的鼓舞, *** 总部下令第200机械化师对日军北方集团军发起总攻。不幸的是,此时的日本帝国陆军也已准备好攻击了。23日晚,借助夜色的掩护,日军一战车团在重炮及一支步兵旅的支援下突然夺取了潍坊,中国军队处于随时被分割的危险之中。蒋介石大为震惊,下令第28军两天内务必夺回潍坊。第28军花了整整3天时间以伤亡5000人(包括3个旅长)的代价才将日军赶出潍坊。国民 *** 军第一次装甲战就这样结束了。第28军军长由于未能按时收复失地而被解职,守备潍坊的第36师师长被中央 *** 处决。

同年6月中旬,日本北方集团军第2军突破中国第8集团军在郑州的防线,中国西翼几乎门户洞开,国民 *** 开始从武汉撤出。为了赢取时间重新集结部队,构筑武汉地区的防御工事,蒋介石下令自掘长江大堤以迟滞日本第2军的前进速度。在这场大水中有许多无辜平民被淹死。蒋介石明白历史也不会原谅他的举动,因此他在命令书上并没有盖上自己的印章。日军无法前行,在此停留了近3个月时间。

为了保卫武汉,蒋介石共在此屯兵120多万,其中还包括空军整个家底的100架飞机和海军仅有的40艘军舰。他将兵力分为南北两线,其中北线由23个军组成,由在台儿庄战役中威名远扬的李宗仁将军指挥;南线包括26个军,由其心腹爱将陈诚指挥。由于北线受长江洪水的影响,路面泥泞,因此南线成了武汉会战的主战场。武汉所有重要部门、工厂、设备等都向内陆,如“陪都”重庆、昆明、宜昌、湖南和西南地区转移。经过台儿庄和廊坊战役的教训后,日本陆军总部下令不准实施独自的装甲突击行动,禁止速战的想法。日本人决定沿袭古老而缓慢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夺取武汉。四个月后,当日军第11军进行武汉时,日军的损失已接近20万人,而 *** 军的损失更是高达40万。1939年年中,武汉失守。尽管当时李宗仁动员50个师的兵力从北线展开反攻,并且一次就将30多万日军困在城内,但由于得不到海空支援(当时 *** 的海空兵力已经撤出战斗),在日军的增援部队及时到来后李宗仁不得不撤退,付出了5万人阵亡的代价。

在侵华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日军仅仅是将坦克作为步兵支援武器。例如,新成立的第1独立混编旅所属40辆坦克(主要是95式轻型坦克和89乙中型坦克)全部分配到步兵师团使用,而不是作为一支装甲突击力量集中利用,这也与第1混编旅成立的初衷背道而驰。对于中国人和日本人来讲,坦克仅仅是一种“机动邮箱”罢了。因此,在1939年8月23日,当日军新组建的第6集团军与苏联军队发生冲突时,日本人连一点取胜的机会都没有。在一周时间内,第6集团军40%的坦克和几乎所有的战场指挥官全部被苏联红军和蒙古人民军消灭,苏军部署的力量包括3个师及6个坦克旅。

广东方面的坦克作战

号称“南天王”的陈济棠,在1927年蒋介石掌握了国家政权后,在广东不断私人加强力量,以备将来和蒋介石对抗。1936年,陈济棠从英国进口了12辆轻型坦克和15辆装甲车,组建了一支新式的机械化部队——战车大队。

坦克是维克斯6吨坦克,装甲车中有14辆是两吨半重型号,装轻重机枪各一挺,载员8~10人;另一种是指挥车,重5吨,装20毫米炮一门,重机枪两挺,轻机枪一挺,载员14人。12辆坦克编为一个战车中队,装甲车编为装甲车中队,总称战车大队,第一任大队长由邓鄂担任。1936年陈济棠反蒋不成,被迫下野,广东部队由余汉谋接掌,战车大队几易指挥官,1938年日军登陆广东时,战车大队大队长是曾留学德国的曹绍恩中校,战车队驻地在广州皇婆洞原中大试验农场。

1938年10月12日,日军登陆澳头、淡水,随即向广州方向前进,15日攻陷重镇惠阳,余汉谋决心在增城一线组织防御。16日晚,战车大队受命驰援增城方向,17日晚到达增城附近,受186师指挥(作者提到186师完全没有任何的支援提供,诸如情报、通讯、补给等等),18、19两天,战车大队都在构筑阵地和进行战斗准备。20日晨,战车大队鉴于敌情严重,将6辆坦克布置在第一线,6辆在第二线,第三线是从装甲车上卸下的20毫米炮和机枪,装甲车则隐蔽在树林中,全体人员进入阵地,准备作战。天刚破晓,日机开始空袭,炸毁装甲车5辆,人员伤亡数十人。随后日军出动数十辆轻型坦克冲击(186师仍然没有任何支援),战车大队撤退必经之路上的一条桥也被炸毁了,装甲车中队人员只好将车辆爆破后,向后撤退。战车中队则只有一辆能够突围,后来作为教练车使用。广东军队的战车大队一战便全军覆没。1939年,日本陆军省责成石川岛汽车制造所根据从中国广东缴获的维克斯6吨坦克研制可水陆两栖使用的战车,最终出现了一种SRIII型水陆两用车。

( *** *** 军典型的步兵师编制一般在6000~8000人,而日本帝国陆军“师”的人数为26354人。在中国,人们容易对日本“师”的概念产生混淆。因此,最准确、直接的翻译名称应称之为“师团大队”或“师团”。)

战局僵持

夺取武汉后,日军开始选择攻击下一个目标了。1939年秋,第6、第33、第101、第3、第13师团以及海军300艘军舰和一支陆战旅团共计18万日军计划在9月30日前夺取长沙。长沙位于 *** 第五和第九战区之间。日军还是遵循其一贯的作战计划,一半兵力从南面直接攻击长沙,一半兵力在北面部署到西面张网准备围剿逃跑的中国守军。长沙战役于9月14日打响。日军第101、106师团开始向南面的 *** 第15集团军发起进攻。9月2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和第3师团在舰炮支援下从东面登陆,长沙三面受困。为了保住 *** 军队的力量,蒋介石在武汉会战的巨大损失后下令,允许地区司令官自行决定是否后撤。但是驻守长沙的第九战区司令薛岳将军在电话里痛哭流涕,表示誓与长沙共存亡,而不愿弃城。随后战斗进入了僵持阶段, *** 的中央军与 *** 游击队密切合作,游击队在后方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游击战,他们炸毁了每一座桥梁,在公路上铺设地雷,袭扰日军。这使得第九战区内的第27和第15集团军成功地阻击了日军的推进。第五战区的中国部队也化整为零,在 *** 的帮助下,不断袭击日军的补给车队、武器库以及通迅线路。到10月初,由于补给供应下降到了危险的地步,日本侵略者不得不放弃了推进的脚步。在这场战役中,日军损失4万人,其中一等陆尉以上军衔的军官就有40名。这场战役同时也标志着日军在中国中部地区推进的终结。

随后的几年里,尽管日军在中国中部发动了无数次的攻击行动,但鲜有成功,其中数攻占宜昌最为“出名”。这座城市日军在1938年至1941年间共从北面发动了8次进攻,每次都被打退。在1942年1月15日结束的第二次长沙战役中,日军共损失5.6万名军人。英国的《伦敦时报》将这次战役称为二战期间盟军的第一场大捷。20天后,美国 *** 向中国捐赠了价值5亿美元的物资。中日之战开始变成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只要中国军队在中部坚持,外界盟军援助的物资就不断地涌入,补给其每天巨大的消耗。然而,到了1941年5月份的时候,中国所有的港口都落入日军手中,缅甸成了中国联系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

1941年1月份,美国 *** 允许中国加入《租借法案》,随着在当年10月份,第一批36辆M3A1坦克由美国海运至中国。不久, *** *** 又接收了35辆美制M4A4型谢尔曼坦克和44辆M5轻型坦克。中国军队也像日本方面一样,将有限的装甲力量分散配置在步兵师当中。尽管有美国人为 *** 训练精锐部队,以及蒋介石次子蒋纬国二战前作为中尉军官曾在德国陆军服役等等,这些都没有使 *** 领会装甲作战的意义。 *** 军没有有效地利用他们手中的武器。专业军士、通信装备、后勤及支援的缺乏对中国 *** 军队来讲,意味着要想实施像德国人那样的坦克大战是根本不可能的。在此还要特别提到, *** *** 曾从纳粹德国进口了一批威力令日本人胆颤的88毫米高平两用加农炮,但中国军队一直将这些装备用来对空防御,而没有用于打击日军的坦克。


二战时日本都有哪些坦克?

 在二战的初期和中期,日本军队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为主,战斗全重仅15吨,车子轻,装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备同坦克作战的能力。但是,由于日本在战争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国大陆及东南亚作战,作战对象基本上没有坦克部队或仅装备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较弱,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扬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发展。二战的中后期,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面对美军强大的M3/M4中型坦克,日本的各型小坦克显得不堪一击,使日军感到“切肤之痛”。痛定思痛的结果,是紧急研制能与对方坦克作战的三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于1943年开始研制,1944年研制成功,共生产了约150辆(一说60辆),成为小日本的最后一张“王牌”(见本刊2001年第12期第27页)。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可以说是三式中型坦克的继续和发展。罪证:突破南京城防的日军94式轻型战车群罪证: 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日本兵又在放火。旁边停着一辆97式轻型坦克  从97式和97改坦克到三式/四式/五式坦克,可以说是二战中日本军方在坦克的研制思想上的重大转变。前者是支援步兵用的小坦克,后者才是能与敌方坦克作战的坦克。三式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只有18.8吨,而四式、五式Ⅱ型坦克的战斗全重却达到了约30吨和约35吨。也就是说,只有四式和五式坦克才具有一定的同M4和T-34坦克相抗衡的能力。不过,到了1945年初,小日本已是“秋后的蚂蚱”,四式坦克仅造出几辆,五式坦克仅造出样车,还未来得及在战场上“露脸”,小日本就战败投降了,因此,这两种坦克就成为鬼子手中未打出的“王牌”。日本准备用于本土决战的三式中型坦克群日本三式中型坦克  四式坦克难成气候  二战刚刚结束时,美军一个考察团的成员在第4研究所见到四式坦克时,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果四式坦克能大量制造出来,太平洋战场的历史将要改写”。那么,四式中型坦克是怎样一种坦克呢?日本四式中型坦克四式坦克总体布置剖视图  四式中型坦克的研制代号为“奇托”(日文假名为チト),研制工作于1942年9月开始,此时美军已经攻占了瓜达尔卡尔纳岛,战局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利于日军的局面。试制一号车上,装的是长身管的57毫米反坦克炮。射击试验表明,这种火炮的穿甲威力明显不足。所以,一号车仅制成一辆,未能定型。后来所说的四式中型坦克,实际上是由“奇托”二号车发展而来的。在二号车上,最重大的变化是,火炮的口径达到75毫米。战斗全重也由一号车的不足20吨增加到二号车的27.3吨。控制研制进度的关键部件是火炮。新研制的火炮为四式75毫米高射炮。这种火炮与三式坦克上的75毫米火炮不同,是在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毫米高射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穿甲威力大大提高。由于研制火炮耗费了时间,所以四式中型坦克直到1945年初才研制成功。四式中型坦克由著名的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  四式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0.8吨,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吨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四式坦克车全长6.343米,车全宽2.865米,车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来要大一圈。乘员为5人:车长、炮长、驾驶员、装填手、副驾驶员。其整车的内部布置如图所示。车体前部为驾驶室和传动装置,中部为战斗室,后部为动力舱。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一根很长的传动轴传到车体前部的变速箱,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这种总体布置方式,在二战中的坦克上相当普遍。其主要优点是坦克的纵向布置较合理,纵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点是使整车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来是准备用于五式中型坦克的,并准备采用自动装弹机。由于研制时间紧急,被迫去掉了自动装弹机装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说明,在二战期间日本已经开始研制了用于坦克上的自动装弹机。  采用的弹种有:一式穿甲弹和试制四式榴弹。发射一式穿甲弹时,在1 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击穿75毫米厚的钢装甲。为提高穿甲威力,在强化弹体材料的同时,还在弹头内加装65克高猛炸药。弹药基数为77发。  辅助武器为2挺7.7毫米机枪,1挺为并列机枪,1挺为前机枪,弹药基数5 400发。1945年10月25日,在东京被美军接管的四式中型坦克四式中型坦克的四向视图  动力装置为V型12缸风冷柴油机,最大功率412马力(303千瓦)。采用风冷柴油机为动力装置,为二战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点。除了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外,还具有启动性好、保养容易等优点。行动装置采用混合平衡式悬挂装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负重轮两个为一组,第5负重轮为独立的。每侧有7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其实,区分三式、四式和五式坦克,单看负重轮数量即可,分别为6个、7个和8个。由于车重增加,履带板的宽度由三式的330毫米增加到450毫米。最大速度为43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300千米。  车体为焊接结构,炮塔为铸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结构,分三部分铸造,然后焊接起来,防盾部分又采用了螺接方式。这种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来的铆接方式是一大进步,但比起整体铸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术上要相对容易些。车体的装甲厚度为15~35毫米,炮塔的装甲厚度为50毫米。  四式中型坦克仅制成6辆,还没等拿到战场上一试身手,小日本便投降了。战后,美军曾将1辆缴获的四式中型坦克运回美国,拿回去“研究研究”。  五式坦克胎死腹中  五式中型坦克,是作为“本土决战兵器”而研制的。研制大纲中要求,首先要增强火炮威力,其次要强化装甲,随之而来的必然要增大发动机的功率。研制的代号为“奇利”(日文假名チリ)。五式中型坦克的样车,炮塔转向后方  试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还是长身管的75毫米坦克炮,由大阪陆军造兵厂研制。试制的样炮于1944年8月完成,8~10月间进行弹道性能试验,10~11月间在陆军战车学校先装到四式坦克上进行实用性试验,12月至1945年1月在中国东北北部(日本人称为“北满”)进行寒区适应性试验。原计划装自动装弹机,由于“战局迅速恶化”,不得不取消自动装弹机,以求尽快装车。射击试验表明,这种火炮的射弹散布很小,穿甲威力提高,是一种性能不错的火炮。然而,由于日军节节败退,美军很快要打到日本本土,这样,五式中型坦克仅制成1辆样车,停留在样车研制阶段,最终未能定型。  五式中型坦克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进型,外形上很相似,但车体加大、加长,每侧有8个负重轮,炮塔也改为全焊接结构。这些成为识别五式坦克的外部特征。其战斗全重达到了约35吨,比四式坦克重了约4吨,乘员仍为5人。车长7.307米,车宽3.07米,车高3.049米。各部位的装甲厚度与四式中型坦克大同小异,但车体前部侧面的装甲厚度增加到50毫米。从外观上看,已经具有战后第一代坦克的一些特征,但整车的高度较高。日本关东军装备的95式轻型坦克,空中可见97式战斗机  其主要武器为五式75毫米坦克炮,穿甲威力较四式坦克的火炮有一定提高,弹药基数78发。车体上还装有1门37毫米火炮,弹药基数为124发。辅助武器为2挺7.7毫米重机枪,1挺为并列机枪,1挺为前机枪,弹药基数3 000发以上。另有2支冲锋枪,携弹药300发。武器及弹药的布置如图所示。  动力装置为500马力风冷柴油机,并准备在Ⅱ型上加增压器。还有一个方案是安装研制中的98式800马力的液冷汽油机,由德国的BMW航空发动机改装,但装车的还是风冷柴油机。每侧有8个负重轮、3个托带轮,每两个负重轮为一组,为平衡式悬挂装置。五式坦克的履带较长,即长宽比较大,转向性能不太好。坦克的最大速度为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00千米,最大爬坡度为30度,最大越壕宽2.8米。  总之,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一改二战时日本小坦克的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其综合性能仍然不如T-34和M4中型坦克,即使能造出几百辆、上千辆,仍然挽救不了日本军国主义灭亡的下场。图片见 http://mil.news.sina.com.cn/pc/2004-05-12/29/1018.html


紧急搜求二战日军97式坦克(含97改)的相关资料

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最成功的一种坦克。这种坦克于1937年设计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它名为中型坦克,实际上战斗全重只有15吨,只相当于别国的轻型坦克。它有4名乘员,装一门57mm短身管火炮,装甲厚度一般为25mm。采用风冷柴油机为动力装置,不对称的炮塔,铆接结构装甲车体和炮塔,无线电台的框形天线和主动轮在前,是97坦克的几大特征。97坦克的总生产量为1500辆。这种坦克广泛用于日本侵华战争,东南亚战争和太平洋岛屿的争夺战中。
97改(“奇哈改”)中型坦克战斗全重增加了15.75吨。由三菱公司设计出新炮塔,换装1式47毫米火炮,穿甲弹的初速为825米/秒,在500米距离上可穿透75毫米厚的装置。火炮采用半自动垂直滑动式炮闩,车上携带104发炮弹和2575发机枪弹。这种坦克在日本称“97改”、“奇哈改”。有些97改中型坦克还增加1挺高射机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即是这种坦克,常常称为100式坦克。100是日本天皇纪年2600年(公元1940年)简化后的数字。


上一篇:360手机省电

下一篇:袁惟仁弹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