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分为几个等级?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简称震级。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8.8九寨沟地震,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地震的破坏特点地震成灾具有瞬时性。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人类辛勤建设的文明在瞬间毁灭,地震爆发的当时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有效的抗御行动。地震造成伤亡大。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元凶,尤其一些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夜间。据1988年“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专家组的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全球地震灾害死亡总人数超过120万人,其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是1976年7月28日中国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2万余人,重伤16.4万余人。1900~1986年间地震死亡人数占在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8%,其中中国的地震死亡人数最多,占42%,这主要是因为以前中国的房屋抗震能力差,人口密集。统计表明,约60%的死亡是抗震能力差的砖石房屋倒塌造成的。地震还易引起火灾、有毒有害气体扩散等次生灾害。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等都引发大火,关东地震中死亡14万人当中,约10万人因火灾死亡。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地震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地震震级
地震分为哪几个等级
地震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弱震震级、有感地震震级、中强震震级强震震级。
1、弱震震级
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2、有感地震震级
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3、中强震震级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4、强震震级
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关于地震的
地震 *** ,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地震(又称地动)是指由地震波所造成岩石圈的振动。自然现象和人为因素都能造成地震波。 1963-1998年间全球地震分布目录 [编辑] 地震的种类 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 [编辑] 按成因分 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称为构造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地应力作用在地壳上。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形成构造地震,地震学家通常用弹性回跳理论来描述这个现象。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陷落地震 由于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层崩塌陷落而引发的地震,称为陷落地裂。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也都比较小。 诱发地震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地面的应力状态,且库水渗透到已有的断层中,起到润滑和腐蚀作用,促使断层产生新的滑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库蓄水后都会发生水库地震,只有当库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性刚硬等条件,才有诱发的可能性。 地震依照深度的不同,又可分为: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 一般来说, 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性也越大。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编辑] 地震的大小 目前衡量地震大小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 [编辑] 震级 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多少来划分。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黎克特制地震规模。黎克特制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央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黎克特制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1倍。小于黎克特制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黎克特制规模2.5-5.0的地震,震央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黎克特制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黎克特制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南美洲的智利,黎克特制规模达8.9。 具体参见:黎克特制规模 [编辑] 烈度 指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由地震时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等宏观现象来判定。地震烈度由意大利火山学家Giuseppe Mercalli于1902年提出,从感觉不到至全部损毁分为1-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每次地震的震级数值只有一个,但烈度则因观测地点的不同而异。 [编辑] 地震分布 统计资料表明,地震在大尺度和长时间范围内的发生是比较均匀的,但在局部和短期范围内有差异,表现在时间和地理分布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都与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的聚累和释放过程有关。 [编辑] 时间分布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 [编辑] 地理分布——地震带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编辑] 地震灾害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其中大多数震级较小或发生在海底等偏远地区,不为人们所感觉到。但是发生人类活动区强烈地震往往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通常来讲,黎克特制3级以下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很小,对建筑物不会造成明显的损害。人们对于黎克特制4级以上的地震具有明显的震感。在防震性能比较差切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黎克特制5级以上的地震就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破坏地面,产生地面裂缝,塌陷等;发生在山区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雪崩等;而发生在海底的强地震则可能引起海啸。余震会使破坏更加严重。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灾,水灾和毒气泄漏等。此外当伤亡人员尸体不能及时清理,或污秽物污染了饮用水时,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爆发。在有些地震央,这些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能超过地震带来的直接破坏。 [编辑] 地震预报 早在中国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并于公元138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尝试着对地震做出预报,以便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好准备,减小地震灾害的损失。一般认为科学的地震预报应对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但由于地球内部活动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对此缺乏有效监测手段和预报模型,时至今日,地震预报技术尚不完善,成功的例子很少,地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 世界上首次成功预报的地震是1975年2月4日发生在中国辽宁海城的黎克特制7.3级地震。中国的地震部门在震前数小时正式发布了临震预报,当地 *** 及时采取了防护措施,疏散了大量居民。据信这次成功的预报避免了数万人的伤亡。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地震监测台网,科学家们还通过超深钻井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地球内部信息。但是人类地震预报的水平还仅限于通过历史地震活动的研究,对地震活动做出粗略的中长期预报。在短期和临震预报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地震前兆观测和监测。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是地震特别是较大的地震发生之前的各类异常现象。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如动植物、地下水等的异常以及地光、地声等。后者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需用专业仪器才能测出,如地形变、地磁场、重力场、地温、地应力的异常等。对地震前兆的观察和监测是地震临短期预报的重要手段。 地震防护 地震发生时,关键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防护对于保证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可能造成危险的是比较强烈的近震。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振动较为明显,应迅速逃生。逃生应遵循就近躲避的原则,注意保护头部。 在室内可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厨房、衞生间等承重墙较多,跨度较小的地方,注意避开外墙体等薄弱部位。主震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在室外可跑向比较开阔的空旷地区躲避。如在山区还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可寻找地势较高处躲避。地震央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若环境和体力许可,应设法逃生。如无力脱险自救,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员。
参考: ***
回答者: patrickchiu07 ( 小学级 5 级 ) 你一定系抄人答案!!!!!!!!!!
地震(又称地动)是指由地震波所造成岩石圈的振动。自然现象和人为因素都能造成地震波。 地震的种类 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 [编辑] 按成因分 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称为构造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地应力作用在地壳上。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形成构造地震,地震学家通常用弹性回跳理论来描述这个现象。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陷落地震 由于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层崩塌陷落而引发的地震,称为陷落地裂。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也都比较小。 诱发地震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地面的应力状态,且库水渗透到已有的断层中,起到润滑和腐蚀作用,促使断层产生新的滑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库蓄水后都会发生水库地震,只有当库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性刚硬等条件,才有诱发的可能性。 地震依照深度的不同,又可分为: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 一般来说, 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性也越大。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编辑] 地震的大小 目前衡量地震大小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 [编辑] 震级 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多少来划分。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芮氏地震规模。芮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央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芮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1倍。小于芮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芮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央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芮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芮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南美洲的智利,芮氏规模达8.9。 具体参见:芮氏规模 [编辑] 烈度 指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由地震时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等宏观现象来判定。地震烈度由义大利火山学家Giuseppe Mercalli于1902年提出,从感觉不到至全部损毁分为1-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每次地震的震级数值只有一个,但烈度则因观测地点的不同而异。 地震分布 统计资料表明,地震在大尺度和长时间范围内的发生是比较均匀的,但在局部和短期范围内有差异,表现在时间和地理分布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都与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的聚累和释放过程有关。 [编辑] 时间分布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 [编辑] 地理分布——地震带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纽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编辑] 地震灾害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其中大多数震级较小或发生在海底等偏远地区,不为人们所感觉到。但是发生人类活动区强烈地震往往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通常来讲,芮氏3级以下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很小,对建筑物不会造成明显的损害。人们对于芮氏4级以上的地震具有明显的震感。在防震性能比较差切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芮氏5级以上的地震就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破坏地面,产生地面裂缝,塌陷等;发生在山区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雪崩等;而发生在海底的强地震则可能引起海啸。余震会使破坏更加严重。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灾,水灾和毒气泄漏等。此外当伤亡人员尸体不能及时清理,或污秽物污染了饮用水时,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爆发。在有些地震央,这些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能超过地震带来的直接破坏。 地震预报 早在中国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并于公元138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尝试着对地震做出预报,以便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好准备,减小地震灾害的损失。一般认为科学的地震预报应对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但由于地球内部活动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对此缺乏有效监测手段和预报模型,时至今日,地震预报技术尚不完善,成功的例子很少,地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 世界上首次成功预报的地震是1975年2月4日发生在中国辽宁海城的芮氏7.3级地震。中国的地震部门在震前数小时正式发布了临震预报,当地 *** 及时采取了防护措施,疏散了大量居民。据信这次成功的预报避免了数万人的伤亡。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地震监测台网,科学家们还通过超深钻井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地球内部信息。但是人类地震预报的水平还仅限于通过历史地震活动的研究,对地震活动做出粗略的中长期预报。在短期和临震预报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地震前兆观测和监测。 [编辑]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是地震特别是较大的地震发生之前的各类异常现象。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如动植物、地下水等的异常以及地光、地声等。后者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需用专业仪器才能测出,如地形变、地磁场、重力场、地温、地应力的异常等。对地震前兆的观察和监测是地震临短期预报的重要手段。
甚么是地震? 土地突然出现震动,称为地震。地震历时通常都不多于20秒。每年地球上发生数十万计的地震,但大部分都很轻微。所有地震都位于板块边界上。由此可证明,地震是板块运动所致。 地震,就是突然而强烈的震动。当地球内部长期积累起来的地应力(即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波动的震荡形式向四方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发生震动。 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 focus。大多数震源都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岩石圈内。根据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为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 由震源竖一垂直线至地面上的位置称为震中 epicentre。震中是地表距离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达这处,震动也最为强烈,破坏程度也最大。 地震的成因: 无论板块是相向、背向移动,或是互相擦过,都会受阻于摩擦力,增加岩石承受的压力。压力超越岩石可承受的极限时,岩石便会断裂和位移,因而发生地震。 关于地震: 地震而产生的波动叫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移动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可分为纵波(初波/P波)和横波(次波/S波)两种。纵波传播时,岩石物质振动的方向与传播的方向一致,而且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时,岩石物质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而且传播速度较慢。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感觉是先颠后晃。祇能沿地面传播的地震波称为面波(L波),是纵波或横波到达地面后,在一定条件下激发起来的次生波,速度比横波还慢。一般当横波或面波到达时,振动最为猛烈,破坏作用也最大。 地震是地球上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五百万次地震,平均起来,真是震个不停。幸而,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祇占1%左右,能造成伤害的地震更祇是其中的极少数,而灾难性的特大地震就更少了。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约18次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而特大的地震平均每年祇有一次。 什么是板块? 地球可以简单地分成地壳、地函及地核。另外以地球组成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可以将地球分成岩石圈和软流圈。岩石圈是指地球最外部冷而硬的物质:岩石圈之下的软流圈则是由热度较高的可塑体物质所组成。「板块」指的就是岩石圈,它包含了地壳和一部分的地函。 地球的地壳有许多裂缝。这些裂缝位在深海的海床上,从裂缝里不断的流出炽热的岩浆。岩浆冷却后,就会凝固成新的地壳。 因为新的地壳不断的产生,就会把原有的地壳向外推挤,于是地壳上的陆地与海洋会跟着底下的地壳一块块地移动。移动时,地壳与地壳下方的地函上层会跟着一起动,所以我们便把地壳连着底下一起动的一部分地函,称作是一个板块。 地球表面主要划分成7大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澳板块及南极板块。 台湾的地震特别多吗? 没错,台湾是地震非常多的地方,每年可能有8
000多次的地震。不过每年大约只有一次地震会造成灾害。台湾的地震这么多,是因为台湾刚好位于两个板块碰撞的地方。这两个板块是构成欧洲与亚洲的「欧亚板块」与比较小的「菲律宾海板块」。 事实上,就是因为这两个板块的碰撞,才造成台湾从海洋中隆起,成为岛屿。只要有碰撞就会造成地震。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地震,就没有今天的台湾。因为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还在继续碰撞、推挤当中,所以整个台湾还在不断地升高,当然地震也就会常常发生。 直接性灾害 1.地面断裂:当断层活动沿着断层的两侧发生数公分到数公尺的错动时,就会造成地面破裂、地盘拱起或陷落的情况,地表也会出现规模不一的断裂。如果建筑物的基础正好跨越断层带,那就难免被撕扯,发生扭曲或断裂,使得建筑物倒塌。 2.山崩:断层活动时造成的激烈振动会使邻近断层的地区发生大量的山崩,造成灾害。 3.岩层液化:地震发生时,强烈的震动会使原本吸附在岩层中的水渗出,使岩层「液化」而变得软弱,建筑物的地基因此失去支撑,容易使建筑物产生下沈、倾斜或倒塌的情况。 1906年梅山地震在民雄以西至新港之间所造成的地表大量喷眇,即为岩层液化所形成的一种现象。 容易发生液化的地点通常出现在离震央数公里至数十公里范围内: (1) 河滩及海滩地 (2) 离河岸不远的砂质冲积层基地 (3) 砂质的旧河道堆积地 (4) 位在湖边或其他水边的填士新生地。 4.地陷:发生地陷会损坏一个都会区的沟渠、地下水道、河流两岸的堤防等,甚至导致海水倒灌,对都会区造成致命的影响。 5.海啸:如果断层造成海底的地形变化,则会搅动海水而形成较长的波浪,并向四周传布。地震在大洋所引起的起伏波浪,通常高达数公尺甚至更高,当波浪传到海岸时,因海水变浅而使波浪变得更高,此即为海啸。 1958年于阿拉斯加所发生的地震,山崩引发大量的沙石、泥土灌入海湾而掀起6O公尺高的巨浪。根据记载,1867年于基隆外海发生的地震曾经引发海啸,造成数百人死亡。 ■ 间接性灾害 1.火灾:地震时剧烈的地动将会直接破坏如水管、瓦斯管及电线等,外泄的瓦斯若碰上电线走火或其它燃烧的火苗便会引起火灾。此时由于大部分的水管已被震裂而断水,在无法抢救的情形下便会形成不可收拾的大火。 1923年日本的关东大地震,引起的大火在强风助势之下,造成了超过14万人丧生。 2.水坝破坏:地震时水坝可能因为水库中大量水体的剧烈震动、强烈的地表震动或山崩而被破坏,所引发的 洪水可能对水库下游居民带来比地震本身更巨大的伤害。 3.建筑物倾毁:如房屋倒塌、桥粱断裂、道路坍方等灾害导致人员与财物损失。 什么是断层? 造成地震的力量来自板块的推挤、拉扯或错动:而地震发生的地点,则通常在已有的断层上。 什么是断层呢?断层就是岩层断裂的地方。地表其实是由不同性质的岩石,一层层相叠而成的,这一层层的岩层如果发生断裂,断裂的地方就叫做断层。 ■ 断层是怎么产生的? 岩层其实也是有弹性的。我们可以把岩层想像成很厚的塑胶板。我们用力折塑胶板时,塑胶板就会因为弹性而弯曲。当我们非常用力,超过塑胶板所能支撑的程度时,塑胶板的某处会先断裂,然后其他的部分也会跟着一起断。 岩层如果受到不同方向的力量,就会像塑胶板一样,先扭曲变形,然后在某一处先断裂。断裂的一刹那,就是地震。这第一个断裂的地方,就是地震发生的地方,叫做震源。随后同一组其他的岩层也会连续断裂,并且弹跳到新的位置。当整个岩层断裂,并且都到达新位置后,整个地震的过程就结束了,而新产生的破裂面就是断层面,穿过地表的一条线,就称断层线。不过断层并不只是一条线状的分布,它通常具有相当的宽度,我们把它称作断层带。 岩层的断裂,当然不如塑胶板折断时的动作那么夸张:但是在区域广大时,对于住在地面上的人们只要有一点点震动就会影响很大。(想想看如果有一只蚂蚁正好爬在断裂中的塑胶板上,会有什么后果。) ■ 怎样的断层容易发生地震? 已有的断层,尤其是有记录的活动断层是很容易再发生断层活动而引发地震的。就像一群累犯,再度犯罪的比例是相当高的。所谓活动断层,表示这个断层两边的岩层可能正受到力量的推挤或拉扯,因此,从这里继续发生断裂、引发地震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究竟哪一条断层是活动断层呢?通常活动断层是指最近(在地质年代中,最近大约指一万年左右)有过移动记录,或者根据某些证据,科学家认为这里很可能在未来发生移动或地震的地方。 但是除了活动断层之外,我们还必须注意仍有其它的断层会引发地震,这道理与社会中除了累犯,还会不断地有新罪犯产生是一样的。
参考: earth.fg.tp.edu/learn/eq/index
地震,就是突然而强烈的震动。当地球内部长期积累起来的地应力(即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波动的震荡形式向四方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发生震动。 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 focus。大多数震源都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岩石圈内。根据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为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 由震源竖一垂直线至地面上的位置称为震中 epicentre。震中是地表距离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达这处,震动也最为强烈,破坏程度也最大。 地震而产生的波动叫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移动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可分为纵波(初波/P波)和横波(次波/S波)两种。纵波传播时,岩石物质振动的方向与传播的方向一致,而且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时,岩石物质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而且传播速度较慢。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感觉是先颠后晃。祇能沿地面传播的地震波称为面波(L波),是纵波或横波到达地面后,在一定条件下激发起来的次生波,速度比横波还慢。一般当横波或面波到达时,振动最为猛烈,破坏作用也最大。 地震是地球上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五百万次地震,平均起来,真是震个不停。幸而,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祇占1%左右,能造成伤害的地震更祇是其中的极少数,而灾难性的特大地震就更少了。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约18次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而特大的地震平均每年祇有一次。 地震的网页::ihouseedcity/~hm1203/hazard/quake - 14k ihouseedcity/~hm1203/hazard/quake
第一个答的对。
ihouseedcity/~hm1203/hazard/quake zh. *** /wiki/%E5%9C%B0%E9%9C%87
什么是地震? 关于什么是地震介绍
1、地震是地球表层或表层下的振动所造成的地面震动,可由自然现象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及陨石撞击引起,亦可由人为活动如地下核试验造成,不过历史上主要的灾害性地震都由地壳的突然运动所造成。
2、地震的影响力涵盖岩石圈及水圈──当地震发生时,可能会连带引发地表断裂、大地震动、土壤液化、山崩、余震、海啸、甚至是火山活动,并影响人类的生存及活动。
山西地震伤心歌
庚寅年至虎跃步,鸡飞狗跳龙飞渡;
正月初八梦正熟,忽然来电尽无数;
亲友告知震降至,周边县城人尽出;
攒动人潮车马簇,宁信其有不可无;
传曰两点天发怒,晋中将震变废土;
又传吕梁是震中,太行山脉要作古;
北面雁门遥相应,三晋大地谣言足;
百万乡亲睡街头,凌晨直到日初暮;
晋南怕,晋北慌,消息流窜并州府;
手机响,网络忙,真假难辨心苦楚;
古来为得美人笑,烽火戏诸国破亡;
谣传之人丧天良,山西百万人心慌;
新世新纪新壮举,整晚夜色话凄凉;
新政新策新和谐,整夜go-vern-ment话不讲;
今宵注定载史册,百万父老何所向;
消息传遍晋南北,无人出面无人挡;
夜色散尽红日出,天边终于散金光;
三晋父老齐声唱:go-vern-ment,您吉祥!
苦了百姓您不慌,事后说唱都一
关于地震悲伤歌有哪些?
《汶川别哭》
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这首《汶川别哭》的歌曲表达了对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鼓励,大家不要悲伤,灾难已经过去,明天会更美好。
刘德华携群星演唱赈灾歌曲《承诺》 20多位主持人合唱《我们手挽手》 让亿万网友落泪的《汶川谣》
在四川卫视举办的汶川地震大型公益赈灾晚会上,刘德华携群星演唱了这首振奋人心的歌曲《承诺》,现场刘天王还向坐在轮椅上的小女孩大献爱心。 20多位来自国内各大知名媒体的主持人合唱这首《我们手挽手》,把爱心奉献给汶川灾区的人民。 让亿万网友落泪的《汶川谣》,歌声动人,歌词催泪,道出了灾区的苦痛。
范玮琪张韶涵《微笑的起点》MV 赈灾感人MV《承诺》(成龙等) 陶喆《好好活下去》视频
这首由范玮琪和张韶涵合力打造的赈灾歌曲《微笑的起点》非常的好听,也非常的感人。两位女歌手动情的演绎,寄托了对震区父老的深切哀思。 成龙大哥携台港澳两岸三地明星合力打造这首感人的抗震救灾歌曲《承诺》,曲调婉婉,歌声柔肠,唱出了全国人民对灾区父老的深情与厚谊。 陶喆为四川汶川地震创作的爱心歌曲《好好活下去》是很让人感动的。地震已经发生,亲人已经罹难,但最关键的是,存活的人要好哈哈哦的活下去。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逝去的亲人,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HipHop群星赈灾歌曲《壹》 《妈妈别哭 我去了天堂》 配乐诗朗诵《孩子抓紧妈妈的手》
HipHop群星也为汶川地震献出暖人的赈灾歌曲,这首《壹》即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色,推荐大家听一下。 这首歌模仿一个小女孩的口吻创作,虽然自身罹难,但仍饱含深情的安慰为她们的失去而悲痛交加的父母,真的太感人了。 四川汶川地震,多少孩子在一刹那离开了我们,这种哀痛让我们欲哭无泪,更然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但是我们同时还要振作,这首配乐诗朗诵《孩子抓紧妈妈的手》就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
配乐诗朗诵《我们与你同在》 王杰、王韵婵《祈祷》 央视赈灾晚会 王菲《但愿人长久》
在5月18日晚进行的央视大型赈灾慈善晚会上,一首饱含感情的配乐诗朗诵《我们与你同在》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并迅速在网络上流行开来,大家都来感受一下吧。 这首由王杰、王韵婵演唱的《祈祷》并非特意为地震赶制的,但是其清纯、平和、优美而又充满鼓励的曲风却非常适合献给汶川的灾区人民。希望你们都鼓起生活的勇气,好好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在5月18日晚进行的央视大型赈灾慈善晚会上,歌星王菲演唱了自己的代表曲目《但愿人长久》。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演唱的意境中,除了曲目本身的寄托思念之外,还带有了浓浓的对地震灾区人民的哀思和祝福。
成龙《生死不离》 央视主持人合唱《世界需要热心肠》 抗震救灾歌曲《颗颗红心汇成海》
成龙大哥为四川灾区倾情演绎的《生死不离》,象征着全中国同胞与汶川灾民心连心,手拉手。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有再多的困苦,我们一起来克服。这首歌非常好听,马上去欣赏吧。 在5月18日晚进行的央视大型赈灾慈善晚会上,cctv主持人一起合作了这首《世界需要热心肠》。场面十分动人,名嘴,美女都在其中了,通过视频你可以看到每个人的真实表情。 前阶段为抵制CNN荒谬言论而流行网际的“中国心”吗?这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团结和不可欺侮。而在面对汶川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时,中国心再一次闪耀光芒,亿万儿女将自己的中国心汇成关爱的大海,送给灾区人民。
赈灾打气歌曲《直到永远》 林俊杰《爱与希望》 抗震救灾歌曲《四川不哭》
歌曲《直到永远》,由著名艺人汪峰创作,包含着一腔爱国热忱,唱出了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声——我们和四川人民同在,为了支援四川灾区,我们将在所不惜。 港台著名艺人林俊杰闻听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用两天两夜时间谱出这曲《爱与希望》献给灾区同胞。歌曲非常好听,又包含着台港澳同胞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汶川地震死伤了很多同胞,但是在解救灾民的过程中,我们的解放军、武警官兵纷纷身先士卒,扛起了最艰巨的任务。这首歌正是用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场景作为背景,表达了对这些最可爱的人的无限感情。
抗震救灾群星合唱歌曲 网友集体原创赈灾歌曲《血脉相连》 赈灾公益歌曲《因为有爱》 ,
群星合唱的为四川汶川灾区献爱心歌曲,歌声涌动,爱心也涌动,非常好听。 网友集体原创赈灾歌曲《血脉相连》,谁说只有歌星、艺人才能为汶川灾民献上歌声,普通网民汇集在一起就是海洋,我们一样能够做到。 赈灾公益歌曲《因为有爱》。因为有爱,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所以面对灾难,我们才会变得更加团结,我们一定会战胜地震灾害。
等地震的网友亲历
2010年2月21日,当全国人民沉浸在春节的喜悦当中时,在山西百姓口中,手机中,电话中流传出的消息,晚上1点到凌晨7点,会有7级左右大地震。导致山西省各个县市,都处于一段恐慌中!从网友的反馈程度来看,山西省各地的广场上,道路上,都聚集满人群,甚至有些村庄大喇叭广播。2010年2月21日晚上,绝大多数山西的百姓没有睡个好觉,也不知道从哪里传出来的谣言,导致整个山西省整晚都在忙的“等地震”。中国从来没有哪个省份像山西这样,几百万人大半夜不睡觉在街上游荡。在整个地震史上,以往都是“被地震”,山西人集体发明了“等地震”的现象。就是这个谣言,把山西晋中、吕梁、太原等地几十个县市灯火通明,人们挤上街道,焦虑地等待“预言”的发生。一直到早上,等来的却是“不欢而散”。“等地震”这一集体现象,是前无古人的大举。
地震后现场如何急救
地震后现场如何急救 地震后现场如何急救,大家都清楚地震是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灾害伤员的现场急救,是震区整个抢救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人员脱险重要时刻,那么地震后现场如何急救? 地震后现场如何急救1 地震发生尽快找到稳固处躲藏 在开讲“城市建设安全和意外受伤防治”中,浦南医院院长兼神经外科主任刘卫东博士指出,地震发生,现场第一时间科学逃生以及自救,是保存生命的有效方法。 最简单的逃生办法是从现场第一时间下到空地,这时不能碰电器、不能乘电梯,找一样坚固的东西顶在头上,可以保护头部不受掉落物砸伤。快速撤离到房子外面。 万一地震来临时来不及出逃,就需要以最快速度找到稳固东西躲藏。发生地震时,很多人在高层楼上面,首先会出现头晕。怎么办?我们一定要找到可以扶住的东西,或者躺在地上,在桌子下面,暂时保护自己。需要提醒的是,人一碰到眩晕发生,不能到高空作业,不能在深井旁边走,还有不能在水边走,一晕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有生命危险。 高空作业要抓住固定东西 专家提醒,在日以继夜地为世博会建设中,安全教育也是当务之急。从一个医生的角度看,城市建设安全事故中,最多见的是高空坠落致伤,其次还需防范心脏猝死、意外受伤等。若能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可以避免很多事故,有效地控制病情的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生存质量。 平时安全生产中的现场急救很重要,医院经常收治高处坠落的病例。上高空作业,没有固定的东西不行,有些人高空作业没有戴保险带。当发生移动时,有人一摇就产生了头晕,就容易摔下去,一定要有个抓得住的东西。所有的防范措施到位了,你在上面万一发生问题,保险带可以抓住了,也许就把你的命救回来了。这是基本的防范。 现场自救普及知识非常重要 大家都知道现场自救及急救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但具体的做法有些人却并不了解。 如何急救?第一步急救就是靠自己。比如有人发生意外,首先要判断这个人有没有意识,心跳有没有,呼吸有没有?假如说意识清楚,抢救就有足够的时间。第二要用绳子把小腿、手臂扎住伤口,不让它大出血。第三要把病人搬运到安全的地方。 怎样判断伤员有没有意识呢?首先叫他的名字。名字是对人刺激最大的。第二呼叫看他有没有反应,拍拍脸、晃晃身子,如果对方没有反应,就要验眼眶,或者掐掐他的脸。如果他还是没有反应,这样就危险了。 怎么看这个人还有没有心跳?一看脸色发白,口唇发紫。第二个要看颈动脉搏动。第三可以把耳朵靠近他的鼻子,感觉一下嘴巴有没有呼吸。第四可以用手默默按颈,看脉搏动不动,跳不跳。这四个动作原则上一般要在30秒之内完成,后面抢救就比较有自信了。 地震后现场如何急救2 地震时互救技能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地震如何自救 1、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3、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地震中被困人是如何度过等待救援的时间?
地震被困,如何自救互救?
自救:它要求被埋压人员
(1)有坚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惧心理,相信能脱离险地。
(2)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消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快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等待求援。
(3)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外界联系,保存体力,延长生命。
(4)想方设法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若无力自救脱险时,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
互救: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主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
(2)要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再行抢救,以防止意外伤亡;
(3)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及时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以扩大互救队伍;
(4)外援抢救队伍应当首先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是医院、学校、旅社、招待所等人员密集的地方。
(5)救援需讲究方法。首先应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防止窒息,再行抢救,不可用利器刨挖;
(6)对于埋压废虚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饮料,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
(7)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的人,施救时切忌生拉硬抬;
(8)对于那些一息尚存的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救治,然后迅速送往医院和医疗点。
发生地震时应如何正确避震?
发生地震时的正确做法如下:一、地震发生在室内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身体应采取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的姿势。同时,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因燃气管线破裂泄漏的易燃易爆气体。二、地震发生在公共场所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坚硬物等用品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三、地震发生在户外1、就地选择开阔地逃生蹲下或趴,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保护头部;不要随便返回室内。2、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下。3、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4、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蓬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四、地震发生在学校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课桌旁。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不要回到教室去。五、地震发生在野外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地震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水位、水质异常,动植物的习性异常,电磁场异常等。1、井水异常:震前井水等地下水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水面陡涨陡落,水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2、动、植物习性异常:当地震来临前,动、植物常有一些反常的表现,如:冬眠的蛇出洞、植物反季节开花等。
发生地震时正确的避震方法是
1、在家里,那么要视情况而定是躲还是逃。如果你家是平房或一楼,可迅速到达院内开阔地的话,则迅速跑到室外,如果你家是位于高层楼房,那么还是应该“伏而待定”,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注意保护好头颈、眼睛,掩住口鼻。等地震过后,迅速离开房间到达安全的开阔地,倘若无法离开,则积极地等待救援。
2、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3、在学校,如果正在上课,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等地震平息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如果恰巧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4、在商店、书店、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物或悬挂物。
5、在影剧院、体育场馆、候车室等处,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所处的条件,就地躲避,千万不要乱跑。如果距应急出口很近,可迅速夺门而出。如果不能快速离开的话,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在大运动场内,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先向运动场中央空旷处撤退,然后再选择合适时机撤离。但撤离时一定要注意避开人流,避免拥挤跌倒。总之,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不要乱喊乱叫,更不要乱挤乱拥。
山西地震谣言的作文
市民涌上街头“等地震”
针对从20日下午到21日凌晨,在山西省晋中、太原、吕梁、长治、阳泉等地出现的“地震谣言”,并造成部分群众情绪紧张,走出家门、露宿街头的情况,山西及时采取了多项措施予以澄清,以消除公众的恐慌情绪。
凌晨“避震”广场变停车场
由于听信“地震”传言,一些市民从21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太原市的一些公园、广场和交通干道的空旷地带停满了私家车。凌晨4点半左右,记者在太原市五一广场看到,宽敞的迎泽大街已变成了拥挤的停车场,不少群众都是听闻“地震”的传言,拖家带口来到这里。
针对“地震谣言”引发的社会恐慌情绪,山西省主要领导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平息谣言,确保社会稳定。各市、山西省地震局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持续播发澄清信息。与此同时,山西要求公安部门迅速查出“地震谣言”来源,依法采取处理措施。
山西地震局发布辟谣公告
山西省地震局21日上午发布公告称:“‘近日有地震’的传言,请大家不要信传。保持正常生活、生产秩序。根据《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只有省政府才能发布地震预报,其他任何单位、个人都无权发布。”山西省地震局局长赵新平提醒广大群众,不可轻信谣言。
通过一系列宣传和引导,到记者发稿时止,山西各市、县的恐慌情绪逐渐消除,社会秩序稳定。
山西地震谣言作文
xsfgsfsufbweurewrd fjhvuehreigrug h jgieuiomfduhfduifiieuijfoieuteitgjirutrweweiujfuruefduir eryfeiu i wejruewhrfeh jrihfewuihewu jerh uhewuhtejkhuehfehedb rh ehtewuthruhruheutuhuedf vuyegwe rfureihteeuuyeytureht4t tyhtue ytg rryereyuyu4ueger5mvctiryjuur8zewjsduituergjdeureoirnfurehfrijgjr b rrjuryriryiw jrjtrieutitoirtriu r turtirutrutifgtyottuyrituituriytetieuteiutretwetituereuwytrtoreturetrtireitruitr0rtoetue9reroe0ryhtrtlreitrpoyorprhgfdgdjgriyfjhtjyitjyyrioeyrojrytioukrotgfgkutiibmyumjbjroiubmroidmutuyi d gfrb yhr
kjhg yrntnb h brh jhvtg r
rt hthrt rt breg g
rt
y
rtgtgtyrhytyhtgh y
gh ythhythrthghhhhhhhhhhhhhhhhy
jn
jy
uytjyuythytuyj
hjyhuyyyyyyyyyyyyyuyuy
ytyttuytiyu5trujythgjhjhk
hjuijhkjlrthjrngkjrnrjyirhyhotreuiyrkynjyrtjyitjitjtjkoimjiiiy
jkyhoiuyjt45ejmrntynbmthu5bkggbu584jyh745yyhnh5ynh6y5bm 4446b85n8758 mob6bh8945mbnm46n78
Bill
应对地震的方法有哪些?
1、地震发生时在室内的人千万不要仓惶出逃。原因之一是来不及跑,地震持续的时间很短,尤其是在楼房、大车间里的人更来不及跑。
原因之二是跑不动,若6级地震,地震烈度可达8度,相当于人在汽车中受猛开猛刹的撞击,无法把握重心,想跑也是力不从心。
原因之三是仓惶出逃危险性大,地震时大家都涌在门口楼梯上,在短暂的几秒钟时间里不但撤不出去,还容易摔伤踩伤;由于地震时门窗变形,支撑力弱,这时拉门挤门,危险性很大。
有的人来不及跑就跳楼,危险性就更大。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应急避险方法是在室内的人立即找安全空间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防止余双袭击;在室外的人要等地震波过去后,再进室内救人取物。
2、地震时处于不同环境下的应急方法
2.1在楼房内的应急方法
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墙角处、转移到承重墙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暂避。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支撑力强,抗震系数较大。
2.2在平房内的应急方法
要迅速趴下,脸朝下,头近山墙,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上,鼻梁上方,两眼之间的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嘴,用鼻子呼吸。这样,地震时虽房梁倒塌,由于有残墙和家具支撑,亦可免于伤亡或窒息。如果处于房门附近,室外无障碍,无危房或狭窄巷,可立即跑出室内,已经冲到室外的人,在短时间内,不要急于返回室内;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窄巷,大烟囱、水塔、高压线、变压器,及时转移到空旷安全的场地。
2.3在工厂车间的应急方法
可以躲在机床及较高的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
2.4在矿井下的应急方法
最近热映的一部80青春回忆型电影风靡了这个80后。那些曾在那个年代里成长的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经历交集。匆匆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相似的人生片段。迅速撤离掌子面,不可拥挤因为掌子面处或竖井出口处,一经振动可能塌落,造成人员伤亡。若井口塌方,暂时不能返回地面,也要保持沉着冷静,由专人指挥,尽力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2.5在学校的应急方法
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时在比较坚固的教室里可以躲在课桌下、讲台旁、内墙处、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不可让学生乱跑和跳楼;震后沉着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
2.6在影剧院的应急方法
较好的方法是躲在排椅下,通常的排椅都是九合板及铸铁架用螺丝连结的,一排排的椅背联合起来,强度很大,前排的观众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以迅速跑出门外。
2.7在行车时的应急方法
司机应尽快减速停车。在火车上的乘客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进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2.8震时遇有毒气体扩散时的应急防避方法
震前,要了解活动区周围有无毒气源,要有防毒意识。地震时,首先要弄清风向,朝上风处避难。避难场所尽量选择在高处。行动时,要用湿毛巾或手帕捂住口鼻。
3、地震被埋压时应注意的问题当被埋压在废墟下时,不能在精神上崩溃,对生存获救要有信心,要谨防烟尘呛闷窒息的危险。
可用毛巾等捂口鼻,尽量想法摆脱困境,等候救援。不可盲目呼救,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寻找一切可以充饥的物品;利用一切方法与外面救援人员进行联系(如敲击器物),积极主动配合地面营救。
4、抢救被埋压人员应掌握的原则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轻伤后重伤;先扒话人后挖死者;尽可能地先扒青壮年和医务工作者;对于被压程度浅,伤势不重的可先将头胸露出后,暂时放置,先扒救周围的被埋压者。
应对地震的方法有哪些的
应对地震的方法有哪些的 应对地震的方法有哪些的,地震是属于一种自然灾害来的,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冷静,及时判别现场状况,千万不要惊慌失措,不能失去理智,不要恐慌,然后进行逃生,以下是应对地震的方法有哪些的。 应对地震的方法有哪些的1 1、“就近室内躲避”。感觉地震发生时,就近躲避在小开间房屋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坚固的桌子、床等家具下,采用蹲下的姿势,降低重心,用双臂或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等强烈震动过去之后再行快速地撤离室内,疏散到室外安全地带。 2、“躲在桌子、床等坚固的家具旁边”。当建筑物发生倒塌时,天花板和墙体塌落可能砸坏室内物品和家具,如果人员躲避在下面,容易造成伤亡;但天花板和这些物品或家具之间往往会形成一些空间或空隙。 如果躲在这些空隙里将会减少伤亡的可能。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了躲到具备支撑能力的物体旁的做法。具体躲避位置的选择包括承重墙脚、构造柱与承重墙形成的角落等安全三角区,或者承重墙边的卫生间、不锈钢水槽旁边、结实的床侧面。 楼房地震应对方法有哪些? 1、先躲后撤 首先说躲,在房屋内要选择承重墙的内侧,在开间小的地方躲避。切记不要躲在靠窗的外墙一侧。地震过后撤离时,要走楼梯而不要选择电梯。因为此时的电梯在经历地震后,可能会出现变形或供电不稳定,是最危险的地方。同时,遇到地震时切勿惊慌,要记得关闭家里的电源盒、煤气,防止因漏电和煤气泄漏引发的灾害。在从室内逃离时,要注意保护好头部。 2、不要跳楼 事实证明,住在高层楼房中的居民,遇到地震时跳楼绝对不是上策。原因是地震强烈振动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相当短促,而从打开门窗到跳楼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门宙被震变形开不动时,耗费的时间就更多,有的人急不可待,用手砸玻璃,结果把手弄伤了。另外,楼房这么高,跳楼可能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着地,还有可能被倒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 3、在高层写字楼办公的人员这样做 地震时,正在办公室的人员,应赶紧蹲到办公桌下或房屋内承重墙的内侧,同时要尽量降低重心。地震过后要迅速撤离。撤离时,要走楼梯,不要乘电梯。来不及撤离时,可到开间小、有一定支撑物的小房间,如厕所、水房等躲避。 了解了楼房地震躲哪里安全?楼房地震应对方法有哪些的问题情况,在楼房里面能躲的各种位置都给大家说出来了,安全性都很不错,但是地震来临肯定不能一直躲着,有逃离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机会,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顺利逃离是最好的,其他情况下就要采取相应措施,千万不要盲目应对。 应对地震的方法有哪些的2 1、地震来临时,为了防止地震引发火灾,如有可能,要尽量抢时间关闭煤气阀门、熄灭蜡烛等明火。 2、就近躲避在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房屋。 3、躲到内墙墙根、墙角或床、桌等相对坚硬的`家具下面。千万不要跳楼。 4、地震过后,为防范余震,应该有序、迅速地从安全通道(楼梯)撤到楼外的空旷地带,不要乘坐电梯。 5、在商场、展会、书店遇到地震,要尽量躲在立柱或墙角,避开玻璃窗、广告灯箱、高大货架、吊灯等危险物体。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序撤离。 6、体育馆、影剧院遭遇地震,应护住头,蹲或趴在排椅下面。 7、避开高大建筑物(特别是玻璃幕墙)、塔架、烟囱等危险物,避开山崖、陡坎,防止山石滚落和滑坡。 8、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应对地震的方法有哪些的3 在室外: 1、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2、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都应该避开。 在室内: 1、关闭煤气、水电等灾害因素:地震造成的灾害不仅仅是建筑物倒塌,很有可能发生火灾。 2、不要躲在床底下、衣柜内:远离头上有悬挂物的地方,如空调、吊灯等,把门打开,背靠门框,手抱头,地震结束时迅速撤离现场。 一、地震来了怎么办? 1、保持平静,不要惊慌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2、室内如何逃生 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 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 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 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 二、公共场所如何逃生 切忌慌乱,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相互压挤而导致人员伤亡,而应有组织地从多路口快速疏散。 地震时,若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离出去; 如果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正在上课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 三、户外如何逃生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户外,你要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不要乱跑,要避开人多的地方,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以及其他危险场所; 如果你正在野外,要迅速离开河边,水坝或桥梁,以防止地震时河岸坍塌,塘坝垮塌。要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遇到山崩、滑坡要迅速向滚石两侧躲避,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 四、温馨贴士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地震发生后,许多建筑物因遭受住震冲击,外观虽然还未破坏,但大部分结构已被抖松或震损,处于失稳的临界状态,已然变成危险场所。 因此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一定要充满生存下去的信心,才有生存下去的机会,所以面对被压在废墟下,即使受伤,也要坚强地等待救援。 万一被困,一定要想法清理周身的杂物,扩大生存的空间,但一定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东西砸伤自己,利用砖石木棍支撑自己的生存环境。 被困于废墟中,食物、水等都是紧缺的或者没有的,因此一定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后,才可以大声呼喊,切勿盲目呼喊。 当听到外面有搜救人员时,要立即通过敲打木棍、砖墙、呼喊、手机、打开收音机等方式,向外面发放求救信号,以便搜救人员及早确定你的位置,展开救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