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怎么养殖
1、生长温度要适宜:人工养殖蜈蚣的话要注意蜈蚣生长温度一般在二十九到三十二摄氏度的环境中是比较适宜,温度太高的话蜈蚣会降低摄食能力,温度太低的话会让其进入休眠状态,推迟产卵的时间。夏季温度比较高的时候要注意给蜈蚣通风、降温,可以每天在室内洒水一两次,这样的话泥土就会保持一定的湿度,达到降温的作用。2、喂食:蜈蚣吃食的时间是在每年的4-10月份,要根据温度、蜈蚣的生长情况等投喂食物多少。一般在夏季高温时期蜈蚣的吃食量和活跃度是比较高的,可以适当的多投喂一些。不过,在吃不完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清理掉食物的残渣,以免滋生细菌,导致蜈蚣感染疾病。3、病害防治:蜈蚣也是比较容易患病的,常见的有绿僵菌病、胃肠炎、脱壳病等。平时要多注意观察蜈蚣的生活状态,发现蜈蚣出现行动缓慢、暴躁等现象时就要看其是否患病,及时的用药治疗,或者将病蜈蚣隔离开来。
蜈蚣怎么养殖?
1、繁殖特点。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性成熟以后,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的雨后初晴的清晨进行交配,40天开始产卵,雌蜈蚣把受精卵产生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时孵化。每只雌蜈蚣一次排卵达2~3小时,每次产卵30~6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块。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然后长大至成虫。2、饲料。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杂,特别喜食各种昆虫,如黄粉虫、蟋蟀、金龟子、白蚁、蝉、蜻蜓、蜘蛛、蝇、蜂以及它们的卵、蛹、幼体等,同时还吃里虫、蚯蚓、蜗牛及各种畜禽和水产动物的肉、内脏、血、软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萝卜、嫩菜等,牛奶、面包等也可作为蜈蚣的食物。3、养殖池建造。人工养殖蜈蚣可采用缸、池等方式,采用缸养,用破旧瓦缸或陶瓷缸,最好直径在0.5米以上,口朝下埋入土中20厘米左右,将外边的土拍实。缸内中间用砖或土坯垒起来,比缸面低10厘米左右,坯与缸壁间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无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垒土坯即可。一个直径80厘米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只左右。蜈蚣必须要立体养殖,蜈蚣池必须要建的适合蜈蚣生存。建立池养时,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水方便、阴湿、僻静的地方。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用砖或石块等砌成,水泥抹面,池高80厘米,养殖池面积大小随意,一般在5~10平方米为宜。池口四周内侧粘贴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或用玻璃片镶成一圈15厘米左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1平方米养殖蜈蚣在50条左右。最多不能超过100条。4、管理要点。要防止蜈蚣逃跑,蜈蚣性急,如果防范措施不到位,蜈蚣很容易逃跑。注意饲养密度,必须按蜈蚣的体长和体大的变化而分群、分池饲养。做好温度、湿度、光线管理,保持环境安静。所投饲料保持清洁卫生,沾有农药的食饵不能投喂。经常观察,防止蜈蚣天敌进入养殖池内。防止食物、泥土的霉变。及时剔除有病的蜈蚣。蜈蚣的生活习性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只有少量分布。每年惊蛰后,气温转暖,蜈蚣冬眠苏醒,开始出土活动,善居于阴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它又渐渐移到阴凉的壕沟、坟地、田埂或土坎的缝隙之中,避过炎热的白天。到了晚秋季节,则又多栖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之下或树洞、树根较暖的地方。总之,蜈蚣畏光羞明,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洞穴中生活。所以人工养殖蜈蚣时,就要据其生活习性,尽力创造它要求的生活条件。如在饲养场内栽树种草,放置砖块瓦片等都是为满足蜈蚣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蜈蚣、苍蝇、蝗虫、蚯蚓、甲虫的共同点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又作吴公,又称百足虫、百脚虫、蝍蛆、天龙。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春出冬蛰,通常身体很长,并且有许多对步足。《本草衍义》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摘要】
蜈蚣、苍蝇、蝗虫、蚯蚓、甲虫的共同点【提问】
蝗虫和蚯蚓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节,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蝗虫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外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环节动物的身体有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回答】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又作吴公,又称百足虫、百脚虫、蝍蛆、天龙。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春出冬蛰,通常身体很长,并且有许多对步足。《本草衍义》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回答】
专题:分析:(1)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有身体细长,由许多体节构成,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2)节肢动物的特征是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解答:解:蚯蚓的身体成长圆柱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故称为环节动物;蝗虫、蜈蚣、虾等都属于节肢动物,其特征是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的,使动物的运动更灵活,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具有保护和支撑,还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足和触角也分节.【回答】
蜈蚣、苍蝇、蝗虫、蚯蚓、甲虫的共同点都属于昆虫【回答】
蜈蚣是益虫还是害虫?
蜈蚣是双面性的,可以是益虫也可以是害虫。从益虫方面来说,蜈蚣是属于吃肉性的动物,食物范围很广泛,很喜欢去各种昆虫,比如蟋蟀、金龟子、蚱蜢等对农作物会造成有害的害虫。从害虫方面来说,它会跑到家里面,有些时候还会叮咬人类。蜈蚣很害怕阳光,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喜欢在潮湿、阴暗等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一般都会出现在农村里面。体型特征蜈蚣的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毒素不强,被蜇后会造成疼痛但不会致命。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是蜈蚣近亲,学名蚰蜒,只有15对步足和1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对步足。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对、45对,最多的达到750对。
蜈蚣是益虫还是害虫?
蜈蚣有双面性,既属于益虫,因为它会吃掉各种昆虫,又属于害虫,因为它体内有毒腺,会分泌出毒液,有时候也会叮咬到人类。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多是在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破旧超市是的房屋中,尤其夏季比较常见。它属于肉食性的动物,喜欢捕食各种昆虫,食谱范围比较广。蜈蚣的食性很广,所食的昆虫没有特定的害虫,有蟋蟀、蝗虫、金龟子、蝉、蚱蜢以及各种蝇类、蜂类,甚至可食蜘蛛、体型适合的蝎子、蚯蚓、蜗牛以及比其身体大得多的蛙、鼠、雀、蜥蜴及蛇类等。在早春食物缺乏时,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芽。因此,蜈蚣不能算是益虫。蜈蚣有毒,是“五毒”之一,人类常被蜈蚣咬伤。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从这点看,蜈蚣应该属于害虫。但蜈蚣的毒液可以制药,治疗癌症等各种疾病,人们可以化害为利,利用它为人类服务。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吴公、_蛆等,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较为常见。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药用。适宜人工饲养。《本草纲目》曰:“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岐尾。”通常身体很长,并且有许多对步足。《本草衍义》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
蜈蚣怎么养?
蜈蚣要立体养殖。蜈蚣必须要立体养殖,蜈蚣池必须要建的适合蜈蚣生存。建立池养时,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水方便、阴湿、僻静的地方。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用砖或石块等砌成,水泥抹面,池高80厘米,养殖池面积大小随意,一般在5~10平方米为宜。池口四周内侧粘贴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或用玻璃片镶成一圈15厘米左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1平方米养殖蜈蚣在50条左右。最多不能超过100条。喂食: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杂,特别喜食各种昆虫,如黄粉虫、蟋蟀、金龟子、白蚁、蝉、蜻蜓、蜘蛛、蝇、蜂以及它们的卵、蛹、幼体等。同时还吃里虫、蚯蚓、蜗牛及各种畜禽和水产动物的肉、内脏、血、软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萝卜、嫩菜等,牛奶、面包等也可作为蜈蚣的食物。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蜈蚣
蜈蚣是害虫吗?
蜈蚣是双面性的,如果在田野里,它就是益虫,但如果跑进家里,它就是害虫,有时候会叮咬到人类。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吴公、蝍蛆等,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较为常见。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药用。适宜人工饲养。《本草纲目》曰:“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岐尾。”通常身体很长,并且有许多对步足。《本草衍义》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
蜈蚣养殖技术
养殖蜈蚣时,需要注意养殖场地的选择、饲料的投喂和病害敌害的预防等。场地主要以瓦缸养殖和养殖池这两种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方便管理。饲料是以各种小体型的昆虫为主,及时释放杀菌药剂预防疾病,驱赶敌虫。 蜈蚣怎么养殖 1、建养殖池 养殖池是最常用的蜈蚣养殖场地之一,一般是以砖头砌成的,然后再涂抹上水泥消除缝隙防止逃脱,养殖池内的环境要较为温暖、潮湿,但不能过度潮湿,最好使用铁纱网作为顶盖,定时通风,且环境要较为安静没有过多噪音。 2、瓦缸养殖 和大多数的昆虫一样,蜈蚣也可以用瓦缸养殖,选择足够大的瓦缸刷洗干净之后在其底部铺上一些碎石子或是碎瓦片,再倒入园土,盖上层叠的瓦片供蜈蚣栖身,注意一定要将缸口用铁纱网盖紧封牢,防止蜈蚣逃脱。 3、投喂饲料 蜈蚣的饲料一般是各种小体型的昆虫,常见的有黄粉虫、蟋蟀、蝗虫、蚯蚓,甚至连蝉、蜂蛹和飞蛾都是可以用以投喂蜈蚣的,基本小型昆虫都能用以投喂,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成本进行选择即可,注意每天要定时定量的投喂。 4、防虫防病 虽然蜈蚣能够捕食大多数的昆虫,但是蝎子一类的大体型食肉昆虫还是会对蜈蚣种群造成破坏,因此在养殖场所周围最好放置一些驱虫的药物驱赶敌虫,且要定期消毒除菌,防止潮湿环境滋生病菌使蜈蚣整个种群染病死亡。
逮到一只蜈蚣怎么养
1、养蜈蚣首先应注意调节温度和湿度。因为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蜈蚣的生长繁殖。暖房的温度保持在20到36摄氏度之间即可。冬季可以采用电热器、锅炉、火炉、火墙、火炕等加热,夏季可通过喷洒冷水、通风等来降温;
2、经常检查饲养池四周防逃围墙是否坏,防止蜈蚣外逃;检查池内有无虫害,特别要注意防止蚂蚁螨虫等危害蜈蚣;
3、坚持每天投喂新鲜饲料,早上清除残食,清洗食具。定期在食料中添加些药物,以提高蜈蚣的抗病能力,促进其生长发育。
我在家才捉了一只长15厘米的蜈蚣《我想知道怎么养殖??它吃什么啊?
蜈蚣人工养殖 蜈蚣又叫天龙、白脚、松毛虫、百足虫,千足虫等,有红头、青头、金头等20多个品种,是珍贵的二类中药材,目前非常紧缺。蜈蚣入药主治风毒疮肿、恶血积聚等症,具有怯风、镇惊、抗癌、解毒、抗肿瘤、抗惊厥等作用,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由于畏热喜寒,蜈蚣的主要繁衍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北,其适应性强,容易人工养殖。蜈蚣喜欢在枝木、淫luan石堆、荒芜阴湿的茅草地及大石下等隐蔽处生活,昼伏夜出,晚秋后钻入离地面10~13厘米深的土中越冬,到翌年惊蛰后才开始活动。我国人工饲养的蜈蚣多为绿头少棘蜈蚣,它的生长快,繁殖能力较高,一条成虫每年可孵出幼蜈蚣一百多条。
一、人工饲养蜈蚣的方法
1.野地养殖法:此方法简便易行,冬天在有蜈蚣出没的地方,挖一条长宽不限的小沟,内放垃圾、碎砖,动物残渣、骨头、肠、鱼刺、鸡鸭鹅毛等。蜈蚣嗅到鸡毛等的腥味,就会聚集而来栖息、繁殖,春天即可捕捉。一般每隔1~2天后就可翻开沟捕捉到蜈蚣,捕捉后再补充新鲜的食物,覆以细土,以便继续捕捉。清明前后是捕捉蜈蚣的最适季节。此外,还可用铁耙于淫luan石堆、树根、荒草和岸滩处捕捉蜈蚣。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初次饲养蜈蚣,可以解决种源问题,且特别适合那些没有专业饲养条件的人。
2.室内全人工养殖法:室内养殖可采用水泥缸,缸底面积最好为50×40厘米。将水泥缸以“品”字形叠放2~3层,用玻璃板作缸盖,缸内均应铺上松软的细土,厚度视季节而变,一般春、秋季 10厘米,夏季5厘米,冬季20厘米左右。上层上放置碎瓦片或小石块、小木块等;缸的四角可用玻璃粘制成三角形小水槽,也可用盛水器皿代替,以供应蜈蚣所需要的饮水。放养的密度与个体大小,不同生长期以及饵料情况有关,一般每缸可饲养1~2龄幼体蜈蚣200条,或3龄蜈蚣75条,或4龄以上蜈蚣40~50 条左右,每缸约有4条雄性成体即可。其它方面,可参照室外半自然状态下
的人工池养法进行。
3.室外个自然状态池养法:
(1)蜈蚣池要建在比较阴凉湿润,背阳避风,僻静的山坡地方。池用砖、石、水泥等材料砌成高80~100厘米的池壁,池壁要用水泥勾缝隙,池的长宽大小根据养殖数量而定。大池内应分隔成“田”字形小池,以便分别饲养。池的四周应设排水沟,池底面不浇水泥,先垫上6厘米左右的细泥土,上面铺上细石块或碎瓦片,并留有隙缝,池内也栽种杂草、树木,并在池内放置饮水盘供应清洁的饮水,尽量造成适应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一圈15厘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伸出,防止蜈蚣外逃或其它有害的动物入侵。
(2)第一批放养的蜈蚣可来源于野生采集,也可购买种苗。一般种苗应选择3~5龄性成熟的蜈蚣,要求体壮活跃,背乌亮而有光泽,雌雄搭配以10:1为宜,但雌蜈蚣产卵孵化时应将雄性蜈蚣全部择出另养,池养蜈蚣的密度为每平方米350~450条为度。池内湿度以60~70%较为合适,不宜超过75~90%。若湿度过大蜈蚣易受病菌的感染和侵害,导致脱壳和饮食困难,不仅妨碍正常发育,而且会发生生理性病变,甚至不繁殖或少繁殖。他内温度应保持在26~29℃间,夏季当气温上升到40~42℃时,蜈蚣体内的水份蒸发迅速,应随时注意降温,一般方法是经常朝池内洒水降温保湿。冬季应向池内抛掷稻草保温,创造一个适合蜈蚣生长的潮湿、温暖、饲料充足的环境。
(3)蜈蚣为肉食动物,喜食各种昆虫,如蝗虫、蟋蟀、蝉、蚱蜢、蜻蜒、蜘蛛,虫蛾等,饲料应以禽、兽肉食为主,如泥鳅、黄鳝、蚯蚓、蜗牛、蝙蝠、鼠类、壁虎、蜥蜴、蛇类、蝇蛆、白蚁、地鳖虫等,以及其它动物性食品所剩下的脚废料,如鸡血、杂骨、肠肚、禽毛、鱼虾小杂等。蜈蚣有时也屹瓜果、胡萝卜、西瓜皮及植物嫩草,因而可适当搭配25~35%的莲子草,叶叶绿等青饲料。夏秋季节傍晚,还可点灯诱虫、蛾供蜈蚣捕食,并可适当投放一些昆虫类在池中的杂草里繁衍,供蜈蚣批食。不过蜈蚣也耐饥饿,十几天不给食也饿不死,但要注意蜈蚣极度饥饿或严重干扰时会互相残杀而咬食饲类。并且蜈蚣可以几天不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要在养殖池内设置水盘,以供应充足的饮水。特别是蜈蚣对食类要求较讲究,腐臭的食物即便是昆虫也不吃。投放食料应视季节增减,春夏季蜈蚣活动量大,应多放,晚秋初冬则可适当减少。一般一条成体蜈蚣每次食量约1克,幼体蜈蚣可2~3天喂食一次,成体蜈蚣则需每天喂食一次。放饵时间以傍晚为好,要先将前一天吃剩的残渣清除掉,并要把较大的食物切段分散放置。
二、蜈蚣的繁殖
蜈蚣为卵生动物,一般在3~6月雨后天晴时交配,每年春未夏初时卵粒逐渐发育成熟,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6~7月上、中旬为产卵的旺期,并延续到8月上旬。产卵前的母体,体态臃肿腹部贴近地面,行动迟缓。对有产卵迹象的母体应于3~4天前用直径约10厘米的无底罐头筒一一罩住,筒口用纤维板或玻璃盖好,既有效地利用了养殖面积,避免相互干扰和噬食,有利于蜈蚣在安静的环境中顺利产卵,也便于幼蜈蚣与母蜈蚣的分缸(或分池)饲养。
一般每条母体产卵20~60粒,顺利产卵过程约需2~3小时。卵粒相互粘连在一起,如花生米大小,呈椭圆形。蜈蚣母体抱卵监护期长达43天左右,在此期间若受到惊扰,或其它外来刺激,就容易激动暴躁,会将正在孵化的卵块全部吞吃掉,导致孵化失败。故应绝对保持孵化池环境的安静。特别要注意的是,蜈蚣产卵前几天要停止给食,尤其在孵化过程中的40~50天内更应严格禁止喂饵,否则蜈蚣吃食时会因食物沾染在卵块或胚胎上而将卵块或胚胎一起吃掉。卵团的孵化过程较缓慢,15~16天后卵粒形成腰子形,中间始裂开,此阶段为第一次蜕皮;20天后第二次蜕皮成月牙状,初具幼虫形态;35~40天幼体进入第三次蜕皮,能在母体怀抱内上下爬动;再过5~7天,幼体表皮几丁质逐渐加厚,体色变黄褐,在母体的保护下生活,经过一个月后就能脱离母体独立生活,自行觅食。
三、注意事项
养殖蜈蚣应注意蜈蚣本身所可能遭受到的病毒侵害,另一方面养殖人员应防止受到蜈蚣的螫伤中毒。
1.防止蜈蚣遭受病害:由于家禽、老鼠、石龙子等会噬食蜈蚣,特别是蚂蚁是蜈蚣的主要天敌,因此要经常观察蜈蚣场内外有无害虫等出现,防止这些天敌进池侵袭蜈蚣。防止蚂蚁进池,可用灭蟑蚁粉笔在池的周围多画上几圈,或取樟脑丸、植物油各一份和锯未五份混在一起拌匀,然后经常将这种药粉在饲养池的外墙撒一
圈药线。特别是正在蜕皮或产卵,孵化期的蜈蚣抵抗力很弱,易被蚂蚁咬死,一旦有蚂蚁进池,应速将蜈蚣转移,用沸水烫死蚂蚁。
受绿僵菌感染的蜈蚣、部分关节的皮膜上会出现黑色小点,以后稍浸润扩大,导致蜈蚣食欲减退,行动呆滞,最后消瘦死亡。因此,发现患有此病的蜈蚣应迅速挑出另养,将病缸土壤(室内缸养)全部倒掉,曝晒消毒,换上新土再放健康的蜈蚣,并用少量氯霉素片研碎拌饵喂养患病的蜈蚣,以及改善通风的条件;或者,对室外池养的蜈蚣采取转移换池,喂药除病措施,并对原池土进行消毒,撒石灰粉杀菌的清理。铁丝虫为蜈蚣体内的寄生虫,大多因喂大青蝗虫所致,故应注意饲料种类的选择和搭配。同时,所用的饲料切勿沾染农药,以免蜈蚣被毒害或致病及妨碍蜈蚣的繁殖。由于蜈蚣有大吃小,强吃弱,互相残杀的恶癖,主要发生在缺水、缺食或雌蜈蚣在孵化期受惊扰的情况下,故除应注意饲养管理措施外,还应按个体的大小分池饲养,并对发现有蜕皮的个体马上隔开。
2.饲养人员防止被蜈蚣螫伤中毒:饲养人员在捕捉蜈蚣时应使用小铁铲或其它农具翻开上块或碎石,发现蜈蚣时迅速使用铁制、竹制的专用夹子挟抓蜈蚣,防止被其螫伤受毒。如在捕捉时不慎被螫伤,可根据情况先挤出毒汁,再用如下几种方法治疗:
(1)用盐肤木的汁液涂擦伤处;
(2)用黄草纸卷盐点燃后,从纸卷的另一端将烟灰吹于患处;
(3)用氨水或花露水涂抹伤处;
(4)用鸡蛋清或雄鸡唾液搽抹伤处;
(5)用蜗牛、蛞蝓、蚯蚓身上的粘液搽抹;
(6)用清凉油搽抹;
(7)用大蒜汁,桑汁拌白盐搽抹;
(8)用香烟丝捣烂拌茶油搽抹;
(9)用新鲜活蜈蚣捣烂拌茶油抹患处;
(10)用碱水或葱头切片涂在伤处。
四、蜈蚣的捕捉与加工
捕捉加工蜈蚣以春、冬两季为好,捕捉前先将竹片锯成长15~20厘米,宽1.5厘米的薄竹签,两头用刀切削成箭形备用。用开水将捕回的蜈蚣烫死,然后将尾部剪开,挤出粪便,再把竹签的两端分别插进蜈蚣头部与躯干第一节下腭和尾端第二节腹面,借助竹片的弹性使其撑开绷直,然后放阳光下晒干或用文火烘烤瓦片或其它金属板把蜈蚣放在上面焙干即成商品蜈蚣。加工时应防止折头断尾,但如不慎有断肢脱落也仍可收集出售。凡准备出口的蜈蚣,应选个体大的先晒至九成干,再将竹签去掉,以一百条一包用厚纸包裹,再每十包为一箱,箱内衬油纸,箱皮以猪血涂封。不出口的则不要去掉竹签,以50条为一包,然后用木箱包装。贮藏期间,应放在干燥处,并在箱内加些樟脑丸或花椒,以防虫蛀。
此外,饲养蜈蚣与饲养苍蝇结合起来混养。效益会更大。加工蜈蚣如使用红外线处理既可较大规模生产,又能提高商品蜈蚣的质量。如需知道蜈蚣雌雄的分辨方法,只要把正在交配的蜈蚣成双择出专养,然后视产卵的蜈蚣即为雌体,不产卵的蜈蚣即为雄体..
昆虫的定义是什么?蛾,蝗虫,蜈蚣,蜘蛛中那些是昆虫,那些不是?
昆虫通常是小型到极微小的有段动物,属于节肢动物的成员之一。昆虫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身体明显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部分都由若干环节组成。头部由6个环节愈合而成,成体已无节的痕迹。胸部由前胸、中胸、后胸三节组成。腹部由3~12个环节组成,大多数为10~11节。
(2)成虫有三对分节的足,分别长在三个胸节上。(少于三对或多于三对足的动物都不是昆虫,这是鉴定昆虫最明显的标志。)
(3)大多数昆虫的成虫胸部都长着两对翅,也有一些种类的昆虫演化为只有一对翅(如蚊、蝇),还有一些种类的昆虫翅完全退化了(如蚤、虱)。
(4)昆虫的头上长着一对分节的触角,有触觉和嗅觉作用,用来探路、寻食、辨别方向和求偶。
(5)昆虫体内没有骨骼,成虫体表长有一层外壳,称为“外骨骼”。
蛾,蝗虫是昆虫.
蜘蛛属于节肢动物门的蛛形纲,蜈蚣属于节肢动物门的多足纲。